Ⅰ 種子資本的種子資本與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業先驅邁克爾 斯坦哈特一直批評對沖基金經理已淪為資產匯集者。今春斯坦哈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如今的基金經理似乎滿足於回報率跑贏大盤即可,真正賺錢則是靠擴大資產規模,依賴管理費生存。他說,如今的對沖基金業務正在淪為一個獎勵機制,鼓勵做大基金,而不是追求制勝的回報率。
部分觀察人士(或者說持懷疑態度的觀察人士)認為,對沖基金引入種子投資將使得投資者有機會參與斯坦哈特不屑一顧、卻能帶來高額回報的機制,以便從中分得一杯羹。畢竟,只要資金持續流入,收取管理費的模式就能保證哪怕最平庸的基金經理都能掙到錢。誰會拒絕這樣的好事呢?
所謂種子投資,正如你可能聽到的那樣,即注入早期資本。對沖基金種子的規模大到足以幫助一個基金經理起步;而且一些種子投資者還同時提供推介、風險管理和後台幫助。如果投資是來自知名公司——如Larch Lane、Reservoir、Protégé、百仕通(Blackstone)或SkyBridge——則無異於一劑早期的成功定心丸。
獲得種子投資的對沖基金有點像契約奴工。種子投資人提供資金、協助推介,有時可能還會給對沖基金帶來好名聲,作為回報,投資人將獲得對沖基金的股權以及約定時間內的部分基金管理費收入。
Ⅱ 對沖基金中國哪裡有啊市場大跌也能對沖掉風險,照樣賺錢的基金,有人知道嗎
國內的話,就是結合使用股指期貨,來對沖市場的單邊下降風險
據我了解,有兩家機構有推出。今年來表現不錯
截至今年7月28日,易方達的首隻「一對多對沖基金」,3月成立,在4月中旬完成建倉,目前贏利幅度超過3%,而同期滬深300指數跌11%左右。
幾乎同期成立的國泰君安「君享量化」集合理財產品今年6月10日單位凈值超過了1.01元,其後一直慢慢增長,7月15日的單位凈值為1.018,7月22日的單位凈值為1.0185,對應的成立以來收益率達到了1.85%。
相比目前很多理財產品,強很多
回答來源於金斧子股票問答網
Ⅲ 董事長唐毅亭:中國私募基金為什麼一定會崛起
第一:中國私募基金發展空間巨大
全球對沖基金規模達到2.74萬美元,年均增速保持得非常快。中國私募基金從2011年開始發展壯大,截止到2016年8月份,證券類私募是2.2萬億人民幣。雖然發展很快,但是還是有差距的,總結了幾個數據。
英國和美國這兩家傳統的金融強國的對沖基金,包括公募基金的特點,特點就是深化非常高,美國和英國私募佔GDP的比例達到了12和16%,公募是98%和95%。我們認為對沖基金這個行業是金融行業的明珠,對沖基金行業佔GDP的比例實際上反映了這個國家金融業的繁榮程度,美國和英國的金融業確實是非常發達。
中國私募基金規模仍然非常小,剛才王沿教授已經介紹了,大概1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規模都在300億美元以上,對於中國的對沖基金模大概是600億人民幣左右,這個規模跟海外相比還是一個零頭。
第二:三種力量的推動
中國的私募基金雖然和海外的私募基金相比規模差距相當大,但是有三種力量推動中國私募基金在全球的崛起。
1、人民幣資產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中國證券投資市場對海外的開放程度不斷地提高,隨著股市和債市開放的政策的出台,以及中國市場被納入國際上的重要指數,將帶來海外對人民幣的強烈需求。作為中國的資產在全球海外基金的資產配置中比例是少得可憐,基本上不值得一提,但是2015年7月和9月,中國央行向其他國家的央行先後開放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2016年2月央行放開境外中長期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額度,表明我們的門檻已經拆除了,大門已經打開了,你要投資股票無論是對內對外,現在走額度沒有了;你要投資債券的話,今天央行放開了額度,可以直接到央行申請銀行間債券投資額度。
我們看看中國的市場對海外投資者意味著什麼?首先是中國債券市場是美國債券市場規模的一半,美國是13萬億美元,而中國大概是它的一半。境外投資者已經開始行動,這個就是我們畫的表,銀行間債券市場是境外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市場的速度,這條紅色的曲線就是它們投資中國國債的每月的投資量,是呈大幅度地增加,現在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國債的數量在每月的增量占據了20%的比重。中國滬深兩市的總市值是7.9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的股票市場的吸引力對海外投資者來說越來越強。
說到商品,今年火爆的商品給大家一個認識,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最活躍的商品交易市場,其中黑色、化工成交量成為全球第一,如果不能參加這個市場那麼全球的對沖基金是名不副實的。歐洲和日本率先進入負利率的時代,而全球投資者在負利率的時代中對外證券投資越來越大。海外機構投資者進入國內的方式通常就是機構投資者的方式,通過FOF或者MOM的形式,對對沖基金具備追求絕對收益的特性和穩定的業績回報的特點成為機構投資者非常青睞的投資工具,截止到2016年6月投資對沖基金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上的機構投資者238家,對沖基金配置規模為7350億美元,占總規模的25%%,所以中國本土資產管理機構、指數化產品將成為海外資金投資中國市場的主要工具。
2、國內居民的全球配置方興未艾
到2020年,財富管理規模我們將達到174萬億元。中國私人部門對外凈投資仍然維持在負值水平,日本私人部門對外凈投資金額高達2萬億美元。圖中藍色的是日本的私人部門的對外投資,紅色的是中國的私人部門的對外投資,中國是呈現負的一萬多億美元,而日本是正的兩萬多億美元,如果中國私人部門從負的一萬多億美元變成日本那樣,那麼意味著將近有3萬億美元的資產出海做資產配置。
3、中國央行全球影響力凸顯
中國的經濟體量、中國的高速發展通過中國央行的獨立性開始在全球的資產市場表現出來,什麼意思?過去中國的央行的人民幣是掛鉤美元的,所以美國的貨幣政策就使得局限了中國央行的操作空間,看美國的貨幣政策就等於看中國的貨幣政策,非常一致,但是中美匯率開始走向互動,中國慢慢跟美元脫鉤,體現出了中國央行對全球資產的影響力。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中國金融、實體經濟經濟體,還對全球金融及經濟產生重要影響,這一點在今年尤其明顯。紅線是央行的規模,是各國央行規模裡面是量最大的。中國央行的影響力凸顯,主要是表現在今年兩次匯率波動對全球市場的影響,一次是去年的8月份,一次是今年的1月份,由於人民幣貶值導致匯率的波動,過去人民幣貶值的幅度非常小,每次只有2%—3%,是一個相當穩定的貨幣,但是這樣的貶值幅度卻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和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是同時發生的,這個階段的標普指數和發達市場的指數的兩次大跌。
由於中國本土私募基金對央行政策的理解更為透徹和深刻,中國的對沖基金在這個方面是具有得天獨厚的理解中國國情、理解中國政策的優勢,過去這種優勢得不到發揮,主要是中美整個掛鉤的原因,現在中國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大加強。
中國私募基金將成為承接海外資金對中國資產配置需求的主要力量,也將成為幫助國內資金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新生力量,藉助中國央行影響力成就世界一流對沖基金,國內私募基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海外私募基金設立的情況也是非常理想,近兩年中國在海外設立私募基金的力度都大幅度加強。
第三:做優做強中國私募基金
中國私募基金經過13年的發展,2003年開始起步,2013年獲得了合法的地位,就是管理人備案制度,大大促進了中國私募基金的發展。
怎麼樣和國際一流對沖基金接軌?有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全球視角的投研體系,二是具備符合國際慣例的風孔體系和基金法律架構,三是對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充分了解,四是對國際規則的了解。中國私募基金需要遵守八條底線要求,自覺規范私募基金各項業務發展。
做優做強中國私募基金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這些方面,在國內要形成全球認可的基金法律架構,形成若干注入杭州基金小鎮作為示範效應的私募基金集聚地,你得有一個實體;另一方面,要完善中國私募基金在發行、投資運作方面的法律架構和全球投資通道,借鑒託管、行政服務等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合作模式,符合國際慣例的基金架構將有利於海外投資者直接認購國內發行的私募基金。現在雖然有基金小鎮,雖然國外很多資產配置機構對國內的私募基金非常感興趣,但是到目前為止他們仍然沒有辦法直接投資於國內產品,因為海內海外的法律架構差距很遠。要藉助PB制度,提供國內私募基金投資的橋梁。
Ⅳ 次級債究竟與對沖基金有什麼關系呢
世紀初,美國IT產業泡沫破裂,導致經濟增長遲緩,隨後的「9?11事件」又再次重創美國經濟。因此,為了挽救深陷困境的經濟,美國政府開始不斷擴大財政赤字,通過國際經常項目消耗世界財富,同時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刺激國內需求,不斷鼓動國民超前借貸消費,美國房地產市場迅速膨脹,房價迅速上揚,炒房盛極一時,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隨之迅速發展。但從2005年開始,美聯儲又連續提息,利率大幅攀升,加重購房者的還貸負擔,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房價下跌,炒房者利益鏈條斷裂,貸款還不上,變賣房產又面臨損失,於是次級貸款風險迅速暴露。雖然,由於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獨立,中國金融市場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但顯然,刺激我們警惕和反思的影響要遠遠大於經濟影響本身。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向信用程度差(包括收入不確定、負債較重、資信證明缺失等)的人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有三種:第一種是面向信用分數在660分以上,還款能力強的客戶提供的優質貸款;第二種是面向信用分數在620-660分之間,還款能力中等的客戶提供的可供選擇式貸款;第三種就是面向信用分數在620分以下,沒有固定收入證明的較差客戶提供的次級貸款。根據規定,次級貸款利率比聯邦基準利率高出2-3個百分點,比同類優質貸款高出1-2個百分點。 不管貸款利率如何高,由於有國家推動,美國不動產市場火爆,房價節節攀升,連創新高,房地產預期收益的巨大誘惑令大眾紛紛加入了由租房到買房的超前消費行列。美國乃至全球的資本和大眾都相信美國不動產會不斷升值,於是便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金融機構紛紛跟進,這個泡沫被吹得越來越大。而到了2006年,美國外債嚴重超過國際警戒線,居民儲蓄率連續兩年為負,國家和老百姓的財務狀況已經脆弱到了極點。同年,在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結構中,非優質資產已達40%。 但問題遠非到此為止。放貸機構為了追求風險最小、收益最大化,它們一方面繼續大量發放次級貸款,一方面把這些債務進行資產證券化,打包做成各類金融衍生產品,拿到資本市場上去流通,賣給銀行、投資公司、對沖基金及保險公司,以控制風險鎖定收益。因此,根據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要求,多種金融衍生產品應運而生: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07年一季度美國僅CDO產品就發行了2500億美元,而在2005年,全年才發行2490億美元。 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步伐的加快,不動產市場泡沫逐漸破裂,次級貸款借款人的償債能力面臨巨大壓力。2007年上半年,危機顯現,次級抵押貸款違約還款率創歷史新高,出現大量拖欠還款。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分析人士指出,未來兩年美國房貸違約呆賬金額將攀升至2250億美元,如果房價繼續下跌,銀根緊縮,購房者無法再融資,房貸違約金額可能升至3000億美金,屆時將有150至200萬戶住宅或被金融機構收回。 更為嚴重的是,因衍生金融產品的杠桿效應和美元資產的全球性,使得這場危機不僅在美國迅速傳播,進而波及到歐洲、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金融機構也因購買了這類產品而未能倖免。這場危機由此帶動全球各級股票市場的股市大跌(其中道瓊斯指數下挫400點),以及數只全球知名銀行旗下基金宣告巨額虧損和凍結。據美林、高盛等公司的估計,這次危機所造成的損失約在500-1000億美元左右。 為了緩解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央行聯合行動,陸續注資4000億美元救市。8月17日,美聯儲將再貼現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9月18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大大超出原先預計的25個基點,全球一片不安和恐慌。 在我國,由於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中國股票市場受波及程度最淺。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行、中信銀行(9.97,-0.04,-0.40%,進入該吧)雖都涉及了這場風波,但因剛剛起步接軌國際金融市場,涉及金額數量不大,預計不會有巨額損失。可這只是表面現象,9月份剛剛掛牌成立的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第一筆投資,即30億美金入股美國私募基金BLACKSTONE,上市僅僅1個月,因受次級債風波影響,股價一度遭受近20%的賬面損失,現在仍然報虧。中國開發銀行斥資75億歐元投資英國巴克萊銀行新股,同樣因受次級債風波影響,巴克萊銀行股票一路下跌。以上兩單中國金融機構大手筆投資國際資本市場的業務,均被業界視為操作性敗筆,因為它們的投資方向也許沒有錯誤,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忽視了全球一體化下外部危機強大的傳導性。 雖然這場危機目前對我國金融市場沖擊不大,但隨著我國金融業走向國際資本市場,享受全球一體化的收益和承擔由此而帶來的風險已是必然趨勢。因此對於我們銀行從業者來說,提高對金融衍生產品放大功能雙面性的認識是非常必要的:它積極的作用在於能夠分散和對沖風險,但它也會積聚風險,在短時間內迅速放大,進而引發系統性的災難。 其次,由美國次級債風波引發對我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思考。 研究房地產抵押貸款首先要研究房地產市場走向及變化。針對這一問題,國內目前有兩種論斷。一種是以經濟學家為代表的理論派。他們認為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具有強烈的傳導性,在房地產景氣的時候,炒房不是問題,一旦形勢出現逆轉,誰來接盤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今天美國次級債引發的危機,就是中國房地產業泡沫破滅時將出現的情景。中國房地產的只漲不跌,將占據中國大量資源,但卻無益於中國競爭力的提高。資源向房地產業的分流,必將減少其他行業的資源注入,從而阻礙其他行業的發展。泡沫破滅時,爬得越高的房地產業將摔得越狠,並將再一次拖累中國經濟。因此,政府必須出台更為有效的調控措施。 另一種觀點是以王石、潘石屹等房地產商為代表的實踐派。他們認為,盡管各界對中國樓市存在泡沫的擔心與日俱增,但由於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巨大的住房需求,中國住房價格還將繼續上漲。事實也驗證了他們的說法。中國房地產業自2006年下半年以來,正經歷新一輪的上漲狂潮。8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3%。盡管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於投資者信心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還未消除,但目前香港及內地股市中中國房地產板塊總體表現很好,多家公司股價都達到歷史高位,顯示出市場情緒依然是正面的。同時,地產類上市公司近期也借股市與房價雙飆時機,紛紛增發新股,跑馬圈地。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均有失偏頗,我們不能過於謹慎也不能盲目樂觀,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其特殊性但也不可能獨立於全球經濟之外。由於高速的經濟發展,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國的確存在著巨大的住房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投機行為所產生的住房高空置率,北京的住房空置率已超出國際警戒線。住房高空置率不僅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是為日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伏筆。 因此,在中國當前形勢下,作為商業銀行,既不能放棄房地產抵押貸款這個掙錢的市場,又要面臨比在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發放難度大得多的風險。市場走勢的不確定性、個人徵信體系的缺失、處置抵押物的法律不健全等等,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存在著太多的操作風險。同時,中國的住房抵押貸款遠沒有被證券化,未來所有的危機都系在銀行這一根線上。也就是說,中國銀行(6.43,-0.02,-0.31%,進入該吧)業面臨的房貸風險一旦成形,其對中國經濟的破壞性將會更大,對銀行的沖擊將會更猛烈。 故此,國內商業銀行在房地產抵押貸款操作流程上應進一步加強規范化和動態管理,並引進外部權威個人資信機構進行資料共享,最大可能的保證借款人資料的真實性,降低不良客戶隱患。同時,大力推進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和相關房地產信託產品的研發,進行風險分散,提高危機預防和應變能力。
滿意請採納
Ⅳ 中國有對沖機制基金嗎
2010年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推出後,對沖基金開始登陸中國,今年以來多隻中國對沖基金產品陸續問世。作為國內對沖基金業務的先行者,易方達基金今年以來已發行了多隻A股對沖基金產品,並於日前在北京舉辦"2011易方達對沖投資策略年會"。
此次對沖投資策略年會是易方達對沖策略研發中心促成的中國對沖基金界聚首交流的一次盛會,來自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的多位業內專家以及感興趣於中國對沖基金的投資者齊聚一堂,與美國對沖基金研究學者共同探討對沖基金在中國的未來發展。
易方達近年來在對沖基金投資運作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並致力於對沖策略的研發及對外交流,今年成立了首個中國對沖策略研發中心,在對沖領域作出了諸多創新和推動。易方達對沖策略研發中心由劉震等來自於美國華爾街的對沖基金經理作為主要成員,並作為公司的常設組織與國際對沖領域的領先機構開展業務研討和交流。
會議特邀美國著名對沖基金研究專家、暢銷書《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英的崛起》作者塞巴斯蒂安•馬拉比出席,將他對國際對沖基金歷史發展及現狀的研究成果與參會者進行了深度分享。易方達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劉震就中國對沖基金的起步和發展狀況作了精彩發言。美國密歇根大學金融學教授李海濤博士就國際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趨勢及中國的借鑒與業者作了交流。
中國資本場在2010年後才有對沖機制,使中國對沖基金起步成為可能,而高端投資市場的高速發展也促使了對沖基金的發展。對沖基金是資本市場中"另類投資"的一大類,在國際成熟市場中已成為主流,管理著超過2萬億美金的資產,同時對整個資本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作中國對沖基金是一個高風險的、邊緣化的一部分,我想通過一些對沖基金的成功例子告訴大家:其實不是這樣。"馬拉比說,"對沖是把你想承擔的風險縮小到一個領域,把其他你不想承擔的去掉。"
比如,如果一個投資者覺得福特汽車比通用汽車好,也許他的判斷是對的,但是買了福特汽車市場下跌了,他照樣很可能虧錢。而如果他是買了福特汽車、賣空通用汽車,則不管市場漲落,只要福特比通用好,他就能賺錢。他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對沖基金就像用一個步槍去打一個目標。這樣可以把你不想承擔的風險對沖掉,然後利用杠桿去放大你的收益。如果你要是用杠桿去放大一個狹窄的、自己有信心的風險,那麼這個風險也許並不很大。"而在劉震的概括中,對沖基金這種特徵可以稱為"投資性價比較高"。
劉震介紹,國際成熟市場上對沖基金按投資策略分有很多種,包括多空策略,市場中性策略,固定收益套利策略,事件驅動策略,國際宏觀策略,等等。中國對沖基金應借鑒這些工具。與傳統公募基金相比,對沖基金追求的是與市場無關的,投資性價比較高的絕對收益。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與公募基金也有較大不同,多數不是在判斷擇時,而是通過發現和利用資本市場的定價不有效性,獲取與市場無關的絕對收益的。
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是高凈值人群和機構投資者,但是因為中國對沖基金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是個新鮮事物,多數投資者對此還有一個認識,理解與接收的過程。易方達於2009年在香港發行了首隻中國對沖基金,2010年簽訂了國內基金業首隻A股對沖基金,2011年發行了一系列對沖產品,第一隻產品即為國內首隻按照《證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投資會計核算業務細則(試行)》設計並規范運作的"一對多"對沖基金。
Ⅵ 為什麼很多對沖基金總部在康涅狄格州
格林威治是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小鎮,面積很小,只有174平方公里,集中了五百多家對沖基金。格林威治經過幾十年的自然發展形成了目前的規模,可以說它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也有過政府的因素在裡面。它的稅收特別優惠,這一點吸引了很多對沖基金在那裡落戶。對沖基金聚集區要放在沿海地區,因為網速非常重要。現在都是拼毫秒級的,網速差個幾秒就是很大的劣勢。沿海離海底光纜比較近,比如上海的崇明島就有海底光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對沖基金中心還要離金融中心近,因為牽涉到銀行的兌換,至少要跟一個比較大的分行有關系。還有就是它周邊的經濟一定要發達。對沖基金的客戶希望所投資的基金離他們不要太遠,放錢在不太遠的地方比較靠得住。所以對沖基金的基地建在窮鄉僻壤是不行的,周邊一定要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對沖基金基地還要有嚴格的安保系統。2003年在格林威治的地下室發生了一個很有名的綁架事件, ESL是一個很有名的基金,掌控著大概90億美元,它的老闆曾經是康州首富,這個人在地下的停車庫被綁架,綁架他的是三個小夥子,他們不知道他是康州的首富,就向他勒索,他就給了他們一張卡,這張卡里有500萬美元,那些人高興死了,就拿著500萬美元到外面買比薩,就在他們買比薩的時候警察根據交易記錄把他們抓起來了。對沖基金基地的生活配套設施也非常重要,因為交易員壓力非常大。
所以對沖基金園區一定要有娛樂設施,要有健康健身設施,同時最好有心理診所。對沖基金聚集的地方物價和房價是非常高的,配套生活設施的建設也需要盡量照顧到小基金或者剛剛起步的基金的生存狀況。格林威治城都是豪宅,非常漂亮,風景如畫,而且非常安靜,但這個地方沒有任何娛樂設施。對沖基金的年輕人沒地方放鬆,比如他贏了很多錢想慶祝一下都找不到地方,這個地方適合老年人,六十歲以上的基金經理願意安安靜靜地過日子
Ⅶ 虹口區對沖基金園區有多少家私募
作為貫徹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程的具體行動,以及打造虹口區財富管理高地,實現虹口新崛起的又一重要舉措,國內首個專業型功能性對沖基金集聚地――上海對沖基金園區於2013年10月18日在虹口北外灘正式開園。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屠光紹為上海對沖基金園區揭牌。12(數字以當天實際情況為准)家對沖基金機構負責人從有關部門領導手中接過首批入駐園區企業銘牌,標志著上海對沖基金園區正式投入運作,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對沖基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對沖基金是業界公認的投資管理高級形態,它通常以追求絕對收益為主要目的,以量化套利為盈利手段,被稱為資本市場上另類投資。目前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在2萬億元美元左右,其中美國占據了60%的份額。我國的對沖基金產業整體尚處於起步階段,從業機構也基本以民間私募基金為主體,但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十分光明。上海市虹口區在近年來區域金融集聚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上,借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的東風,啟動了對沖基金園區的建設工作。
上海對沖基金園區以向入駐對沖基金提供全面、專業、高效的服務為主要目的,在園區內著力構建一個由銀行、券商、基金公司、金融數據服務商、第三方銷售機構等組成的優良的金融生態體系,確保有效降低入駐企業的經營成本,營造有利於對沖基金業務開展的經營、生活環境。同時,入駐企業還將在引導基金、人才激勵、財稅扶持、物業租金、醫療保障、交通設施等諸多方面,享受一系列由市、區兩級政府提供的優惠扶持政策。
按照規劃,園區在今後幾年內將採取邊運作邊建設、穩扎穩打、逐步升級的發展思路,力爭將園區打造成國內對沖基金集聚、創新和海外對沖基金的引進試點園區,最終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財富管理特色園區。
中國證監會基金部、上海市金融黨委、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上海證監局以及中國基金業協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等10多個部門單位領導和100多家金融企業和機構出席了揭牌儀式。
首批入園企業,12家:
1. 上海博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 上海同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3. 上海好買基金銷售有限公司
4. 上海鑫富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5. 上海富善投資有限公司
6. 上海開開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7. 上海遠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8. 上海弘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9. 上海通金投資有限公司
10. 上海通華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11. 上海志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12. 華西銀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Ⅷ 次級債究竟與對沖基金有什麼關系呢求大神幫助
世紀初,美國IT產業泡沫破裂,導致經濟增長遲緩,隨後的「9?11事件」又再次重創美國經濟。因此,為了挽救深陷困境的經濟,美國政府開始不斷擴大財政赤字,通過國際經常項目消耗世界財富,同時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刺激國內需求,不斷鼓動國民超前借貸消費,美國房地產市場迅速膨脹,房價迅速上揚,炒房盛極一時,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隨之迅速發展。但從2005年開始,美聯儲又連續提息,利率大幅攀升,加重購房者的還貸負擔,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房價下跌,炒房者利益鏈條斷裂,貸款還不上,變賣房產又面臨損失,於是次級貸款風險迅速暴露。雖然,由於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獨立,中國金融市場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但顯然,刺激我們警惕和反思的影響要遠遠大於經濟影響本身。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向信用程度差(包括收入不確定、負債較重、資信證明缺失等)的人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有三種:第一種是面向信用分數在660分以上,還款能力強的客戶提供的優質貸款;第二種是面向信用分數在620-660分之間,還款能力中等的客戶提供的可供選擇式貸款;第三種就是面向信用分數在620分以下,沒有固定收入證明的較差客戶提供的次級貸款。根據規定,次級貸款利率比聯邦基準利率高出2-3個百分點,比同類優質貸款高出1-2個百分點。 不管貸款利率如何高,由於有國家推動,美國不動產市場火爆,房價節節攀升,連創新高,房地產預期收益的巨大誘惑令大眾紛紛加入了由租房到買房的超前消費行列。美國乃至全球的資本和大眾都相信美國不動產會不斷升值,於是便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金融機構紛紛跟進,這個泡沫被吹得越來越大。而到了2006年,美國外債嚴重超過國際警戒線,居民儲蓄率連續兩年為負,國家和老百姓的財務狀況已經脆弱到了極點。同年,在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結構中,非優質資產已達40%。 但問題遠非到此為止。放貸機構為了追求風險最小、收益最大化,它們一方面繼續大量發放次級貸款,一方面把這些債務進行資產證券化,打包做成各類金融衍生產品,拿到資本市場上去流通,賣給銀行、投資公司、對沖基金及保險公司,以控制風險鎖定收益。因此,根據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要求,多種金融衍生產品應運而生: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07年一季度美國僅CDO產品就發行了2500億美元,而在2005年,全年才發行2490億美元。 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步伐的加快,不動產市場泡沫逐漸破裂,次級貸款借款人的償債能力面臨巨大壓力。2007年上半年,危機顯現,次級抵押貸款違約還款率創歷史新高,出現大量拖欠還款。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分析人士指出,未來兩年美國房貸違約呆賬金額將攀升至2250億美元,如果房價繼續下跌,銀根緊縮,購房者無法再融資,房貸違約金額可能升至3000億美金,屆時將有150至200萬戶住宅或被金融機構收回。 更為嚴重的是,因衍生金融產品的杠桿效應和美元資產的全球性,使得這場危機不僅在美國迅速傳播,進而波及到歐洲、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金融機構也因購買了這類產品而未能倖免。這場危機由此帶動全球各級股票市場的股市大跌(其中道瓊斯指數下挫400點),以及數只全球知名銀行旗下基金宣告巨額虧損和凍結。據美林、高盛等公司的估計,這次危機所造成的損失約在500-1000億美元左右。 為了緩解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央行聯合行動,陸續注資4000億美元救市。8月17日,美聯儲將再貼現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9月18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大大超出原先預計的25個基點,全球一片不安和恐慌。 在我國,由於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中國股票市場受波及程度最淺。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行、中信銀行(9.97,-0.04,-0.40%,進入該吧)雖都涉及了這場風波,但因剛剛起步接軌國際金融市場,涉及金額數量不大,預計不會有巨額損失。可這只是表面現象,9月份剛剛掛牌成立的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第一筆投資,即30億美金入股美國私募基金BLACKSTONE,上市僅僅1個月,因受次級債風波影響,股價一度遭受近20%的賬面損失,現在仍然報虧。中國開發銀行斥資75億歐元投資英國巴克萊銀行新股,同樣因受次級債風波影響,巴克萊銀行股票一路下跌。以上兩單中國金融機構大手筆投資國際資本市場的業務,均被業界視為操作性敗筆,因為它們的投資方向也許沒有錯誤,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忽視了全球一體化下外部危機強大的傳導性。 雖然這場危機目前對我國金融市場沖擊不大,但隨著我國金融業走向國際資本市場,享受全球一體化的收益和承擔由此而帶來的風險已是必然趨勢。因此對於我們銀行從業者來說,提高對金融衍生產品放大功能雙面性的認識是非常必要的:它積極的作用在於能夠分散和對沖風險,但它也會積聚風險,在短時間內迅速放大,進而引發系統性的災難。 其次,由美國次級債風波引發對我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思考。 研究房地產抵押貸款首先要研究房地產市場走向及變化。針對這一問題,國內目前有兩種論斷。一種是以經濟學家為代表的理論派。他們認為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具有強烈的傳導性,在房地產景氣的時候,炒房不是問題,一旦形勢出現逆轉,誰來接盤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今天美國次級債引發的危機,就是中國房地產業泡沫破滅時將出現的情景。中國房地產的只漲不跌,將占據中國大量資源,但卻無益於中國競爭力的提高。資源向房地產業的分流,必將減少其他行業的資源注入,從而阻礙其他行業的發展。泡沫破滅時,爬得越高的房地產業將摔得越狠,並將再一次拖累中國經濟。因此,政府必須出台更為有效的調控措施。 另一種觀點是以王石、潘石屹等房地產商為代表的實踐派。他們認為,盡管各界對中國樓市存在泡沫的擔心與日俱增,但由於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巨大的住房需求,中國住房價格還將繼續上漲。事實也驗證了他們的說法。中國房地產業自2006年下半年以來,正經歷新一輪的上漲狂潮。8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3%。盡管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於投資者信心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還未消除,但目前香港及內地股市中中國房地產板塊總體表現很好,多家公司股價都達到歷史高位,顯示出市場情緒依然是正面的。同時,地產類上市公司近期也借股市與房價雙飆時機,紛紛增發新股,跑馬圈地。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均有失偏頗,我們不能過於謹慎也不能盲目樂觀,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其特殊性但也不可能獨立於全球經濟之外。由於高速的經濟發展,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國的確存在著巨大的住房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投機行為所產生的住房高空置率,北京的住房空置率已超出國際警戒線。住房高空置率不僅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是為日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伏筆。 因此,在中國當前形勢下,作為商業銀行,既不能放棄房地產抵押貸款這個掙錢的市場,又要面臨比在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發放難度大得多的風險。市場走勢的不確定性、個人徵信體系的缺失、處置抵押物的法律不健全等等,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存在著太多的操作風險。同時,中國的住房抵押貸款遠沒有被證券化,未來所有的危機都系在銀行這一根線上。也就是說,中國銀行(6.43,-0.02,-0.31%,進入該吧)業面臨的房貸風險一旦成形,其對中國經濟的破壞性將會更大,對銀行的沖擊將會更猛烈。 故此,國內商業銀行在房地產抵押貸款操作流程上應進一步加強規范化和動態管理,並引進外部權威個人資信機構進行資料共享,最大可能的保證借款人資料的真實性,降低不良客戶隱患。同時,大力推進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和相關房地產信託產品的研發,進行風險分散,提高危機預防和應變能力。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