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氏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3001、四川南充:雲開長遠逸,永簡南封庄,文聲庭而參,榮仕芳秀年。3002、南陽李氏:雲龍鳳虎,克紹祖武。3003、遼寧李氏:雲南發向,山東廣昌;明初耀祖,金鳳海洋。3004、湖北李氏:雲(樹)鵬洪(光)展(玉),桂(明)蘭同綿;沐思承惠,普化達權;循規秉度,碧合珠連;世基良善,永遠榮全。3005、潛陽李氏:雲礽尊祖妙永,元康本宗從,厚世啟大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3006、青海李氏:雲師養爾林,永福勝山青。3007、潛陽李氏:沄述雲妙善,元仲仕玉慶,日東啟大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3008、山東淄博:雲、田、洪、成、信、行。3009、潛陽李氏:雲賢延至伯友,道仲勝世廷,永興隆萬代,長遠富貴昌,中和奕葉新。3010、青州李氏:雲、學、長、玉、洪。3011、應城李氏:雲映大載,唯祖有德,永世克昌。3012、梁山李氏:雲永安桂(廣)樹(大),夢(開)蘭(昌)成(運)……峻峰光輝照,全民慶吉祥。3013、章丘鵝庄:雲志厥忠[雲毓萬孝],慶延鴻緒,敦本維良;運際隆盛,哲司呈祥。3014、河南李氏:雲、忠(紀)、良、道、金。3015、河南商丘:雲忠為可繼,勝善尚修明。3016、某地李氏:雲中文廣,大開昌運。3017、資興李氏:毓秀鍾靈,煥彩含芬,蔚為國華,世代流馨。3018、侃公子裔:毓元啟應,夫宜奕至;履秩秉睿,允昌會成;修道立德,象賢希聖;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楊名上國,建績大庭;聯芳濟美,世祚詒榮。3019、山東萊州:在、朝、座、鍾、銘。3020、重慶李氏:在開先正,學宗大成。3021、某地李氏:再、克、廷、忠、孝、傑、義。3022、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繼美,聲名必遠揚。3023、某地李氏:在、善、加、邦。3024、某地李氏:在盛通光,存廷文正;明德永照,世代榮昌。3025、雲南廣南:在思學廷占,成向賢子天。3026、蓼村李氏:再思原仲仁志大,蘿添應惟崇宗祖;安邦定國遵文武,永佐朝廷世代興3027、某地李氏:再、維、通、光、昌、盛、秀。3028、瀏陽麻園:再興華勝潤,厚德本延長;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3029、湖北利川:再至元華仁之大,夢中英雄同曾祖;安邦定國君成武,永佐朝庭一世清。3030、湖北十堰:再、中(忠)、仕、子。3031、沅陵藍溪:占(正、才)高思顯達,繼世永貽芳;德澤長中秀,仁懷必自強;傳家唯孝敬,俊傑振朝綱;先祖建功業,智子善文章;共和順民意,科學能興邦;青蓮育精華,族盛源隆昌。3032、河南李氏:占、魁、光、宗、耀、族。3033、廣西融安:占、太、天、森、雲、開、榮.。3034、南京祖籍:占文錫武,集俊培英。3035、四川儀隴:章、崇、中、明。3036、某地李氏:章、世、福、志。3037、雲南李氏:章、世、如、文、王。3038、某地李氏:兆、長、汝、志、國、家。3039、山東微山:肇崇思來,忠誠為質,耕讀教佳。3040、湖北李氏:兆、大、明、美。3041、杞縣李氏:兆殿尤允升,世澤德如玉。3042、湖南江華:肇國源世順,大雲仕澤。3043、某地李氏:兆國之光,茂建功德。3044、某地李氏:肇基德厚,思佐景期;勝應可賢,逢發生枝;星聯輔相,運啟文章;士培英俊,治進純良;家修廷獻,恩賜名揚;期承祖澤,永耀南方。3045、湘鄉橋頭:肇基宏復遠,廷芳毓景魁;揚光錫善慶,名登獻策台。3046、江蘇淮安:兆、金、洪、健。3047、湖北棗陽:兆理華新啟,德發萬龍長。3048、河南信陽:兆啟淮昌;英俊剛強。3049、山東日照:兆其緒宗,業一申首。3050、東海李氏:兆、慶、佃、學、愛。3051、某地李氏:兆、慶、同、新、立、志。3052、溫州畲族:肇世子文,國土伯永,必有忠信;思宗榮昌盛,詩書振家聲;明欽清日茂,祖德保安邦。3053、嘉禾李氏:造物資陶鑄,民彝氣至剛;經綸襄育煦,基序溯源長;高峻賡崧岳,睦雍頌棣棠;謀貽綿燕緒,寶鼎祝馨香。3054、安徽李氏:昭獻略凡祥,令德唯存幼。3055、江蘇李氏:兆、學、生、元。3056、山東泰安:召、軒、緒、衍、祥。3057、湖北武漢:昭茲來許,方元成家,詩書經義,聖之英華,若啟後昆;必紹前賢,克繩祖武,孝友為先,文人蔚起,才士?生。3058、山東臨沂:澤、高、舉、慶、雲、祿,風(音)、林(音)、名(音)、記(音)、祥(音)。3059、四川自貢:澤、大、國、永、長、江。3060、瀏陽大和:則日相芳,南山壽長;家傳正道,世代榮昌;賢才廣毓,登進循良;清芬永誦,載美秋陽。3061、山東滕州:澤潤民康泰,恩生翰林新。3062、成都新都:澤紹鴻基遠,向修駿烈傳。3063、某地李氏:哲聖振立,國家必安。3064、某地李氏:澤、永、勝、世、海、天、常。3065、江西永豐:振、朝、登、盛(聖)、隆、國。3066、某地李氏:振、崇、維、和、廣。3067、某地李氏:振春長再興,本固之茂勝。3068、河南滑縣:振德宗心傳,興基志道延。3069、薊州祖籍:振、鳳、玉、樹、國、永。3070、江蘇徐州:振、貴、成、四、相、仰、先。3071、江蘇豐縣:振、桂、學、新。3072、許昌禹州:振、國、書、文。3073、某地李氏:振(政)、厚、維(偉)、國、永。3074、某地李氏:振家中心靜,思明正柄西;連懷玉布廣,文紀存金紅。3075、山東平陰: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連惠,懷月揚中憲。3076、某地李氏:振勝玉寶祝,發明亮光才。3077、山東黃縣:振恕維家遠懷忠。3078、安徽蒙城:振、文、懷、德、有、永。3079、安徽懷寧:振文一元業,方知定太平;道克傳新發,才宜達盛名;直良延世澤,忠厚肇家聲。3080、某地李氏:振、興、偉、中、華。3081、湖北公安:振自應傳敬,承賢才紹澤,鴻修永義方。3082、浙江鄞縣:振助朝綱,世敦孝友。3083、山東棗庄:鎮存明齡東玉殿,田錫廣德會稟文。3084、蒼南沿浦:鎮瑞啟朝鳴,志作友士宗;文世如君則,開元德景榮。3085、山東李氏:鎮、萬、世、賢、孝。3086、山東棗庄:增安傳榮炳,國家培文,鴻修永煥。3087、某地李氏:珍才仲理仁,文必思宗祖,永遠萬世秉公;?必文仲思祖,才福廷繼鳳;朝國正天心,世秉公忠。3088、河北滄州:楨成田恩子洪連,錫漢權炳增鈞潤。3089、孝感孝昌:曾傳嘉善,基祚彝常;文扶世運,士奕?國昌。3090、四川鹽亭:貞德樂道,仕約賢良;文明永守,邦家之光。3091、安徽廬江:增紅常吉傳,立繼正家山。3092、蚌埠長淮:曾階庭玉廣,家傳國學紅。3093、湖南湘潭:真理克修,源遠本立。3094、某地李氏:曾文(章憲秀策)第邦,維盤光明;永世(遠)國緒(大),萬(際)兆傳(昌)允;瑞開洪圖,承先延祚,培(阮)振(紹)家聲;祥麟俊鳳,宣揚令明,嚴守庭訓;裕後慶宗,深思光(龐)義,福壽禎榮。3095、某地李氏:珍錫洪昌國,定一顯常忠。3096、貴州水城:真希奇昶,哥勝剛宗;志天仲崇,萬應世成。3097、安徽長淮:增偕廷玉廣,家傳國學宏。3098、江蘇淮安:珍、彥、永、登、同、章、萬。3099、常德李氏:曾應朝尚,正先試春;治經周代,長永聚慶。3100、資中太平:征、應、驗、世、聲。3101、湖南衡陽:貞元永會合,國運慶隆昌;忠孝傳家遠,詩書濟世長。3102、潛陽李氏:湞遠貞受富,永仲公德希;應世昌謹守,元宏登庸慶,仁智奕葉新。3103、潛陽李氏:湞遠貞妙芳,伯士顯風仁;應春維紹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3104、自貢富順:真、正、大、光、明。3105、湖北武漢:正、幫、成、中、少。3106、重慶涪陵:正本興家秀,光朝佐永清;德成昭雲漢,仁尊懋道英;學修邦之彥,時顯國以明;其宗能代啟,文林作嘉名。3107、湖北鍾祥:正朝安邦,萬世興祥;明選中國,祖耀宗常;一官德清,三元治保;君臣照運,自家高登。3108、某地李氏:正傳文中(風)明,振成建金昌。3109、湖北鍾祥:正大傳家永,文明啟世長;道德紹先志,修治祖克昌;積善增余慶,訓子有義方;勤儉創業本,耕讀名俱揚。3110、廣東潮汕:正大長為志,揚徽卓立功。3111、某地李氏:正、大、鼎、光、明。3112、陝西李氏:正大光明昌,達科聯家方。3113、湖南澧縣:正大光明,承先丙志;德爾道之,忠孝結義。3114、湖北隨州:正、大、光、明、道、德、成。3115、湖北鍾祥:正大光明道,天國傳家興;繼承祖先德,萬世永安定。3116、湖北鍾祥:正大光明記中天,道德仁義孝元年。3117、沅江團山:正大光明可,發元茂德功;學立家聲遠,詩書道業隆。3118、湖北李氏:正大光明世,永遠傳中開,若起待人朝,忠厚保萬年,詩書禮家樂。3119、湖北鍾祥:正大光明,萬世榮昌;朝文夕武,報國興邦;勤儉朴實,富裕安康;忠孝仁義,俊秀弘揚。3120、湖北武漢:正大光明,行義敦仁;學修文選,道德為先。3121、重慶墊江:正大光明,修仁行義,道德家傳;世守基緒,敦本崇源。3122、湖北襄樊:正大光明,修齊治平。3123、貴州仁懷:正、大、光、明、顯、貴。3124、四川仁壽:正、大、光、明、友、龍。3125、湖北鍾祥:正大光明,元士文澤;萬代尚昌,如克孝友;道德錫佳,忠厚傳家。3126、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3127、湖北鍾祥:正大光明,忠良善賢;詩書啟智,文美華章;崇尚科學,耀祖興邦;吉兆瑞林,家國永昌,傳承千秋。3128、重慶李氏:正大光明世,忠良孝順家。3129、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寅照,洪如萬事玉成金。3130、某地李氏:正大光明,祖廷天元開,萬家必勝在。3131、某地李氏:正大宏明士,中原德立全。3132、四川宜賓:正大如光,世代榮昌。3133、某地李氏:正、道、傳、家。3134、四川筠連:正道維守和順,長存敦仁從本,懷德永興代有,祥澤世載勛明,印龍紅玉詩書,學海福壽乾坤。3135、某地李氏:正德由來遠,忠誠作儒生;本根培植厚,世代應堪慶。3136、某地李氏:正德作本,志學有成;克行大道,家國永清。3137、南京李氏:正國士學文,世代永隆興;祖德乾坤大,詩書裕後昆;箕裘綿奕驥,禮樂振家聲。3138、衡陽井田: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寬信敏,惠承宗兆,文昌開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倫,本義昭仁,允存定則,振啟家聲,克修竣德。3139、湖北監利:正敬德思,盛光昌振。3140、湖北恩施:正龍時銀長,光大祖吉昌,永發福安康。3141、廣西隆林:正明忠停現,四代影興隆,國代園思安。3142、江蘇贛榆:正、木、有、玉。3143、山東濟南:正、亮、先、仁、德。3144、縉雲李氏:正愷大小,四五六佰;慶千文繼承,仁魯參宏夔;齊整慈祥惠,和忠肅恭懿;明允篤誠宣,聖廣淵馮翼。3145、陝西西鄉:正日大光明增發文章成;佔得魁必仲,永做國忠貞。3146、某地李氏:正(音)如(音)廣孝明,純良恭(音)天(音)讓。3147、四川漢源:正如啟崇,錫紹成志學。3148、巴中南江:正生成榮華,鴻基光昌。3149、四川中江:正生一??,春前玉??;良材???,永世??觀。3150、江蘇沭陽:正相楷彭,漢均應庭;克宗元允,華寶國賜;玉宏明義,繼業乃恩;修俊啟本,耕騰來鵬;雅陶有范,典摸晉仁;廉潔清秀,瑞福乾坤。3151、安徽淮南:正為金保,國安良素。3152、四川中江:正學先光大,逢開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時。3153、四川江安:正、永、文、林、勝。3154、某地李氏:正運天地念,朝丞登上品,世代萬年興,文武大學開。3155、河南鄧州:正裕厚培,長春肇慶;爾履惟恆,端本崇敬。3156、湖北鍾祥:正照德宏興國,定知家有光明。3157、福建李氏:正自大學繼,鴻儒道法傳;時中國乃泰,至善家方延。3158、陝西漢中:正、志、兆、新。3159、四川犍為:子必永文德,才仲仁有世;嘉正其可學,志能上朝廷。3160、湖北麻城:子崇永正朝宗德,孫經安邦定吉祥。3161、漢壽李氏:子崇永紹正,懋育協資生;本固枝彌遠,花繁實益盈;厚培恆毓秀,廣植定敷榮;佳致清風釀,高標曉露凝;蔭垂依峻極,慶錫自天成。3162、河北唐山:子、承、祖、德、遠。3163、成都新都:子成昌太,秀發毓;文達君國,永世興長。3164、重慶豐都:子芳元占仕,正學維洪大,朝廷明月照,永應增發祥。3165、湖北陽新:子芳應單正,興國世永運;祖德發祥遠,名儒尚邦華。3166、廣東仁化:子甫文善道,應思妙曰德;芳學有載孔,順慈化克佩佳,則世孚厚澤。3167、陳山李氏:子、光、仲、堂、春。3168、邵東李氏:子貴原文才,必仲仁世永,顯宗汝再興,榮華紹大成;祖德光家國,詩書啟哲賢,貽謀振百代,惠澤應綿傳;吉祥能耀遠,宏祥福祿延,清操登泰岳,睿智溢東洋。3169、某地李氏:子弘文仕大,鳳成必盛昌;銘德維克俊,福壽永吉祥。3170、錦瀟堂李: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3171、塘溪樓下:子若崇才立,裔猶巨派長;傳家為孝友,弈世慶榮昌。3172、重慶李氏:子、仕、希、宏、應、登、元。3173、山東單縣:子守先人(仁)業,家傳道德經;五千言尚在,與國慶同興。3174、福建龍岩:子孫萬代隆,乾元永吉昌。3175、福建晉江:子、維、成、欽、有、國。3176、湖南永州:子、學、生、尚。3177、海南李氏:子、愈、煥、振、國。3178、湖北李氏:子月秀得正亭愉,洪祖基列白事昌;大朝天空萬事順,永遠無聞起豪光。3179、四川劍閣:子兆藩成占,宗定國泰安;元朝錦興順,得(昌)發永正康。3180、湖北鍾祥:治昂萬智,應巒元升;如崇漢世,德順光前;安邦定國,秀啟文賢。3181、上湘李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欽,就可世宗。3182、哈爾濱李:自秉誠永茂,天寶久遠長,安居世正福,樂業其傳祥。3183、山東濟南:志春玉嶺孟,守保懷慶廣。3184、山東即墨:自春雲廣太,少茂世新傳;同真洪古慶,雙鹿永長年。3185、湖北鍾祥:志大光明,德正永昌;興國傳家,萬世安康。3186、河南開封:志(治)、芳、廣、繼(紀)。3187、綏化李氏:自國永清,鳳鳴岐山秀。3188、江蘇泗陽:志、繼、前、仁。3189、陝西紫陽:自繼紹家增福,文章啟運長;興傳承道學,萬世永隆昌。3190、山東棗庄:自、敬、興、廣。3191、某地李氏:自、俊、文、尚。3192、某地李氏:自立根煦成,維嘉(家)本興生。3193、滕沖疊水: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3194、某地李氏:自立維善,積德恆延;文明蔚起,克紹青蓮。3195、吉林德惠:自、連、萬、樹、長、曉。3196、東北李氏:志、念、元、化、忠。
㈡ 龔氏家譜字輩大全
1、安徽安慶龔氏字輩:仁道啟賢良,邦國慶榮昌,承家維繼體,先德永傳芳,耀祖勛宜立,青松名定揚,清時培盛澤,萬載發馨香。
2、安徽六安(金寨、霍山)龔氏字輩:文士尚鍾台、承宗本善來、學龍首知道、世德慶鴻開...
3、劉南龔氏武陵堂字輩:
舊序:「俊秀崇倫起彩鳳貴銘香高朝開景連貽厚詔祖光奎璧聊輝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業長發永攸芳」;
新序:「同福臨喜康忠孝永繼昌興旺人才廣富貴發文章」。
4、湖南武陵龔氏字輩:
通序:「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廷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親德如天重君恩與日新能明倫序理裔載建奇勛」;
(2)湖北國華連氏投資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龔姓人口分布:
明朝時期,龔姓大約有3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排在第七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蘇為龔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25.8%。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江西、浙江、福建,這四省龔姓大約占龔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布於湖北、四川、湖南,這三省的龔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間,龔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蘇、贛、浙、閩一片龔姓人口聚集地。
㈢ 方氏家譜明字輩後是什麼輩
四川資陽方氏字輩,明字輩後面是正。
1,四川資陽方氏字輩:「庭朝應志仕文如之從明正是同書於萬中和泰起永耳汝洪心耀前入"。
2,安徽太湖方氏字輩:「一德向傳明獻點英才記昔」。
3,安徽天長方氏字輩:「高倫序定紹法敦行」。
4,安徽阜陽方氏字輩:「伸子建學萬」。
5,安徽舒城方氏字輩:「良存仁茂德家道遠昌」。
6,安徽壽縣方氏字輩:「德茂登家慶賢良玉國華」。
7,安徽合肥方氏字輩:「觀美善懷開宗明義孝友傳家賢能繼世」。
8,安徽淝南方氏字輩:「大宗延世則群秀正家申中孝成先德」。
9,安徽桐城方氏字輩:「世德延長曾元」。
10,安徽樅陽方氏、許氏字輩:「敬承宗系培植本支實修名立勛銘鍾彜」。
㈣ 曾氏字輩有哪些
四川宜賓:成仕永遠景,思彥祖宗智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日元維榮集學紹登鵬舉
四川合江:文友仲大孝,萬時紹應興。夢汝如天傑,惟宗祖必榮。思承昌盛嗣,元開廷懋月
四川成都青白江: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紋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國正添新順,家和祖德昭。孝義能為保,詩書可作調。聖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標
四川瀘州江陽通灘、宜賓黃傘、江安水清: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祖必次景應。添元水金可,永陽文世良。學賢道正愈,興嗣載祖明。宗肅立鳳鳴,齊起振家聲。超群拔萃光前代,偉業豐功佐朝廷
四川瀘州江陽況場、興文: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從德,添元沔廷顯。如單孔達昌,方鳳忠肅恭。懿宣慈惠和,齊聖廣淵明。允篤誠洪煥,圖章萬代隆
四川樂至、遂寧: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正天心,順家和如一。孔光昌榮耀,孝道啟高賢。萬世興良善,學修永日新
四川廣漢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萬。維由義行,慎修正位。理啟迪廣,居仁有善。昌邦彥此,顯永利成,國思天心順,文宗世發長。德厚維先澤,道大顯榮昌
四川金堂: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啟緒選賢良。治平作用承先代,雲集科名世澤長
四川隆昌: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志國棟梁,英賢清泰邦。廣章文明淵,成傳右隆和。曰騰貴永新,光廷逢進德。國作忠良相,家乘孝為先。昌隆恩澤錫,富貴吉祥開
(4)湖北國華連氏投資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來源之一:
曾姓起源於姒姓。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
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㈤ 湖北國華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襄陽分公司怎麼樣
湖北國華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襄陽分公司是2017-12-1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襄陽市高新區內環路卧龍大道派客國際(襄軸家園)寫字樓A-1棟10層。
湖北國華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襄陽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600MA492CAT78,企業法人郭棟,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湖北國華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襄陽分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受公司委託,以公司從事:工程建設項目、醫療器械、機電設備、材料采購的招標代理;工程造價咨詢。(依法須經審批的項目,經相關部門審批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湖北國華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襄陽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㈥ 廖姓宗祠通用對聯
一、姓氏源流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紂暴政,為繆、顏二姓所改。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商末,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為廖。
5、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6、出自賜姓或其他小數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賜台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省)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省)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台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三、歷史名人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省)人,一作廖扶,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
廖化: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卿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
廖剛:號高峰,順昌(今屬福建省)人,北宋崇寧進士,甚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書。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為將帥,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號稱「萬石廖氏」。
廖衡:宋代順昌人,自幼聰穎,六歲能文,十三歲中鄉舉,官至轉運判官。
廖庄:吉水人,明宣德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書諷勸,遭謫。
廖謹: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學術淵博,號「廖五經」。
廖惠:四川省保寧(今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掃地王」。
廖燕:曲江(今屬廣東省省)人,清代文學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學士。精於文藻,並因此揚名。
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
廖執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後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余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曾負土成墳葬父,仗義疏財,救濟難民,傳為美談。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屬安徽省)人,因戰功被朱元璋封鄖國公。弟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孫鏞官至都督。
廖雲槎:清代畫家,作品「點染華妙,得者寶之。」其子壽彭「承其家學,亦好寫生。」
廖雲錦:女,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雲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廣為吟詠。
廖壽恆:江蘇省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
廖仲愷:廖姓名人中最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廣東省惠陽人,著名國民黨左派領袖。早年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大革命運動。孫中山逝世,他堅持執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府總參議、兼理財政。1921年任廣東財政廳長,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歷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廣東省長、財政部長。1925年被右派暗殺於廣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傑出的政治家,廖仲愷之子。1925年加入國民黨,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留學蘇聯,1933年加入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抗戰中在香港從事統一戰線工作。建國後,歷任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共青團書記處書記、青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去世。一生為中國人民解放及發展中外友好事業作出不朽功績。
廖榮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輕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黨員,歷任紅軍團長、師長、軍長,戰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戰斗中犧牲,年僅27歲。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軍銜最高的國民黨將領。湖南省邵陽人。1925年當兵,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留學法國,歷任少校連長,中校參謀,少將參謀,副師長、軍長、兵團司令,在遼沈戰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協委員,1968年病逝。
廖容標:廖姓名人中軍銜最高的解放軍將領。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贛縣人,1929年參軍、1931年入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區副司令、警備司令、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相當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東漢移治今寧晉西南。
2、堂號
武威堂:唐貞觀年間,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武威堂是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崇德之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自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如今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乃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後裔。
世彩堂:是廖氏的主要堂號之一。「世彩」的內涵:一是長壽而有福氣,「為官者只有造福於百姓和鄉里人,才有這樣的好福氣」;二是宋皇帝(欽宗)御封「世彩堂」,更為顯赫而耀。廖剛是宋朝一位極有膽識、極有謀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歲,曾祖父享年88歲,他們都看過自己的第五代孫子。廖家累世奉養白發老人,所以廖剛把自己的廳堂命名為「世彩堂」。後世許多廖姓宗族都喜歡用「世彩堂」作為堂號。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發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發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號,是廖姓最古老的堂號。
果烈堂、中鄉堂:蜀漢廖化,為關羽主薄。關羽敗亡,廖化在戰場上假裝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遷右軍車騎將軍,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所以叫「中鄉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剛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時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學,在桂山建了一個書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稱「紫桂堂」的。
萬石堂:宋工部尚書廖剛,娶秦國夫人張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雲: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清武堂:據《廖氏大族譜》載:「明初,張元子入贅廖家」 ,為福建詔安官坡張廖一族之源。這派族人從張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為「清武 堂」。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中鄉堂」」、「垂裕堂」、「崇遠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維堂」等。
五、宗族特徵
1、廖姓源於北方,歷數代演變,成南方姓氏。
2、廖姓堂號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關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剛烈而來;「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書房命名而來。
3、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尤其近現代史上表現出色。如廖仲愷、廖承志父子。
4、廖姓字行輩份排列規整,讀之肅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譜》載有江蘇廖姓一支字行為:「清善正堅,明良式發,和平希廷,興家昌國。」
【廖姓宗祠通用門楣題辭、對聯】
廖姓宗祠通用門楣題辭
萬石流芳
「萬石流芳」源自北宋順昌(今福建)人廖剛,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號高峰,神宗(趙玥)熙寧三年1070年出生於順昌縣交溪鄉,36歲時宋徽宗(趙佶)崇寧五年丙茂科進士,崇寧至大觀年間(1102-1107)賜進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從一品),封少師,宣和二年,歲次辛亥,盜賊入順昌,公遣其子諭賊,賊知公素守信義,遵命散去,地方得賴安寧,甚為君主倚重,召封為吏部員外郎,請營建康(南京)親擁六師,以杜金人窺伺,歷拜御史中承,知無不言,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任吏部尚書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歲。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雲:「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廖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三州世澤;
萬石家聲。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自晉至唐歷時數百年廖氏家族之顯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彥光的六世孫有三兄弟封為郡公,長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為廖延齡,封武威郡公;三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這是廖氏首次分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來。下聯典故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據說漢時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萬石救濟百姓災荒,故而家聲遠播;另一說是宋時廖剛和四個兒子均年薪二千石,共萬石,父子號稱十貴,其居舍門額宋皇帝御封為「萬石家風」、「世彩堂」。「萬石(讀 Dàn 音擔)」指廖剛,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官至工部尚書;他的4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同朝為將帥,年俸祿都在2000石(120斤〔60kg〕為一石)谷以上,5人皆重信義,一門官俸累計超過1萬石。
綠荔名族;
紫桂書堂。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名榮萬石;
性慧六齡。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順昌人廖剛,字用中,號高峰,少年時曾跟從楊時學習,崇寧年間進士。宣和初年官監察御史,當時蔡京專權,他奏論無所迴避,後出知興化軍。南宋紹興年間歷官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對於朝政知無不言,曾建議起用有德望的舊相,因此得罪了秦檜,改任工部尚書。著有《高峰文集》。他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都任將帥,做到太守一級的官,當時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代順昌人廖衡,幼年時機敏過人,六歲能寫文章。縣尉下鄉催租時遇見他,把他抱到縣衙,他當場吟誦《雨中山茶》詩,人們大為驚奇。十三歲中鄉舉,後任轉運判官。
山茶詠句;
性慧六齡。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絕人,六歲能屬文。吟雨中山茶詩,人皆大奇之。
著歸田集;
稱謫仙人。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將樂人廖正古,字明遠,治平年間進士,任西安知縣,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於民不便。後辭官回鄉,著《歸田集》。下聯典指北宋初順昌人廖執象,字遜父,七歲能寫詩。道士陳摶見到他時,說:「你是謫仙人(才學優異,如謫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塵世。」他不到二十歲就進京城向朝廷進獻詩文,太宗看到後也稱好,後參加省試時,得急病而死。
綠荔名族;
紫桂書堂。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宜賓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寧年間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家中有兩棵荔枝,果實為綠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黃庭堅稱他家為「綠荔廖氏」,後來人們便用這個稱呼來區別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聯典指北宋荊州人廖君玉,字國華,元祜年間以朝請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學,此時在桂山建書堂,名叫「紫桂堂」,政務閑暇時就在堂中讀書、吟詩。
名榮萬石;
世彩名堂。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廖剛,忠正耿直,疏陳無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權貴,幾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書,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廖瑩中,建書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澤;
五經家聲。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聯典指明·廖謹,恬靜力學,淹貫經史,人號「廖五經」。
廖姓宗祠五言通用對聯
武功垂漢史;
威德沖神朝。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聯以鶴頂格,由首句的第一個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個字「威」構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時,飂伯高 改飂為廖之後,至漢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記載大歷史上。上聯「垂漢史」的「垂」是指流傳,記載的意思,即是指漢朝的歷史已有記載。「飂」,是古廖字。
萬石家聲遠;
三州世澤長。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聯釋見《廖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同名聯聯釋)。
力行仁義事;
奉獻忠孝心。
——佚名撰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溪口村廖氏宗祠聯
溪口村是南平廖姓最為集中的一個行政村,人口約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後的一小坡上。晉末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為了避亂事,相攜外遷,廖氏祖先就於其時入閩。今日溪口廖姓始祖廖錢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從此繁衍生息,是為溪口廖氏開基始祖。宗祠南向,佔地約五畝,原址現湮沒於水庫區內,九五年遷於現址。祠宇系仿清建築風格,寬大敞整潔,門牆中額為清嘉慶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門前平台左側面立有數方清代重修祠碑記,以及現今《遷祠記》碑。祠之正廳設一神龕,龕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額「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姓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長遠。祠廳內的這一副對聯題味雋永,是廖氏先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其後代遵循祖訓,力體身行,歷代努力不輟,終使家族興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灣、東南亞頒較廣。在香港,廖姓為當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於延平,在台灣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親亦不在少數。按照舊例,溪口廖氏於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風便邀請五十歲以上老人相聚於此,增進親誼。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國七年三修《廖氏族譜》,1995年又新修有《南劍龍溪廖氏族譜》。
廖姓宗祠六言通用對聯
肇候封於德慶;
倡節義於南宮。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巢湖(今屬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下聯典指明代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個生性剛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過。因一封奏摺惹怒了明景帝,被貶至四川寧羌驛,充任驛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廖庄被起復回到南京。
廖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派衍天橫源流遠;
郡封武威世澤長。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
廖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慈孝友恭,一堂吉慶;
詩書禮樂,滿室榮華。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感念恩深,小姑嘔血;
傷心春盡,嫠婦悲吟。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廖忠臣妻歐陽氏撫養小姑,與親女同乳,歐陽氏歿後,小姑泣至嘔血,病年余。下聯典指清廖雲錦為馬氏婦,早寡,其《詠秋燕》詩雲:「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
二水繞金盆,源長流遠;
三峰朝祖廟,人傑地靈。
——佚名撰福建省寧化縣地區廖氏宗祠通用聯
世彩堂高,歷代多賢承祖訓,
武威望重,傳家有道起人文。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崇連祠堂,詔邑山連鯤島峙;
遠尋地脈,官陂水合虎溪流。
——佚名撰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廖氏宗祠崇遠堂聯
此聯以鶴頂格鑲嵌「崇遠」堂名。上聯「詔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詔安縣,「官陂」,指的就是詔安縣的官陂鎮,而「虎溪」,指的就是位於台灣省雲林縣的虎尾溪。如此一對楹聯簡單而清楚地說明此支廖氏族人所從而來的問題。
甘肅武威,承前啟後源流長;
閩杭覺坊,繼往開來子孫昌。
——佚名撰福建省上杭縣藍溪鎮覺坊村廖氏大宗祠聯
上杭藍溪鎮覺坊村的廖氏大宗祠為廖氏花公始祖祠。該祠堂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內有木柱,外有圍牆,磚木結構,造型獨特,稱「蟹型」二寶地,寓意為「家庭旺,子孫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與馮夫人仙逝後合葬於上杭廬豐公路旁,形曰「田雞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來進香拜祖裔孫,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據廖氏族譜載:「花公官汀居杭,卒於官地汀州,運回覺坊安葬,路經杭之廬豐綠蔭水口時,突然風雨大作,扛夫們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塊高地上,急於避雨休憩,待雨後回到停棺場,棺柩卻沒於地下,故而草草築墳,放上一塊小墓碑以作紀念。……此墳築起後,附近人家每晚都能聽到處處蛙鳴。而逢暴雨,四周田園被淹,唯此墳始終浮於水面不沒,故而傳之為『田雞浮壙』。」
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
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
——佚名撰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廖氏楊公祠聯
廖屋村楊公祠安放的是楊救貧祖師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開基祖和楊救貧勘輿術的傳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於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於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鬥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裡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這副對聯,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知識;
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
——佚名撰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廖氏宗祠「萬源祠」聯
為紀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孫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賢等五大房後裔於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歲(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萬源祠」,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前堂為議事廳,廳前正中上懸「廖氏宗祠」匾額,後堂為祭祀廳,配祀一脈宗支神位。左右橫舍二落四間,還有天井、門坪等。祠宇建築精巧,典雅堂皇,周邊古木參天,壯觀秀麗,龍脈騰起,堪稱風水寶地。民國初年,為推行新學,該祠改設「和聲學校」。祠堂大門橫批石刻「北郭風清」(為紀念先祖扶公,字文起,號北郭先生,東漢時人,博學多才),兩邊鐫刻著這副對聯。此聯實為辦學宗旨,意謂: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為本族培養新型弟子,繼承弘揚優良家風。1929年紅四軍進駐古田後,該祠又改為「曙光小學」。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會議在廖氏宗祠「萬源祠」召開,該祠成了古田會議會址而永載史冊,譽傳五洲。
武不屈、文不驚,須立丈夫志氣;
威可畏、儀可象,乃為君子規模。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以鶴頂格嵌堂名。
溯源本於西周,祖德文謨昭百代;
肇冠堂興南宋,家聲世彩振千秋。
——清·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撰廖氏宗祠通用聯
清朝時有翰林院學士廖甡返鄉拜祖,嘉慶皇帝封送這一副餞別送行對聯作廖氏堂聯。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上聯點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後」的悠長歷史;下聯通過嘉慶皇帝贊譽廖剛德行,激勵廖氏子孫弘揚「世彩家聲」。
祖德溯三洲,源遠流長,看此日人文蔚起;
宗功承萬石,根深葉茂,喜今朝景遠維新。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聯
聯釋詳見上《廖姓宗祠四言通用聯·三州世澤;萬石家聲》聯聯釋。
源遠流長,自唐代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當思發揚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遷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
——佚名撰江西省上猶縣仔陽鄉源溪村廖氏宗祠聯
http://bbs.lnd.com.cn/thread-76003-1-1.html
㈦ 龔的各地字輩
以下資料除安徽合肥外,其餘皆錄自《中華龔氏通志》。如有未錄入的,請大家留言補充。謝謝!
字 派 含 義
字輩是我國姓氏命名的重要內容,它不僅使族人長幼有序,且為宗親探本溯源,尋根問祖提供一定的依據。
字輩詩又稱派語、派行詩、行第、派引、排行第,專門登載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常見的字輩詩有四言詩、五言詩或七言詩。
「為續宗,為睦族」,靠的是統一字派來維系。字派的字,一是要吉祥,二是要押韻,既不能雷同,也不能太俗,內容含有祝願和希望。在確定字派時,都是很認真、慎重,集思廣益,反復推敲,精益求精而得出的結果。當然不是每編一次族譜就定一次字派,這要看發展情況。龔氏先祖一般都高瞻遠矚,定一次字派,夠用一、二百年。如清乾隆二十四年,江西南昌西城畏齋昌修的全省大成譜編定「世享綿千代,循良著漢京,文經兼武緯,忠孝永垂名」二十字派,延用240多年,多數地方還可以延用若干代,繁衍迅速的支派即將用完。字派一代一代延續,層出不窮。全國統一字派的,到目前為止,只有孔、孟、顏、曾四姓,多數情況是一個支派成立一個譜局,編修一次族譜,定一套字派(少數譜局未定派的也有),結果是雖然同宗同族,甚至同支,但不同字派。分支愈多,字派愈亂。另一種情況,近些年來,年青人不興字派,取名不按原定字派,客觀上給族人之間稱謂帶來一定困難。盡管輩派確定與使用存在一定缺陷,但應該肯定立意是好的,按字派的世系表一對照,就能找出自己是第幾世,或藉助搞清楚其他分支的世系,對團結族人,及對研究本姓源流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中華龔氏各地字派
1、安徽
合肥
龔氏武陵郡合肥世德堂宗譜始修於清乾隆乙卯年(1795年),二修於道光七年(1828年),三修於同治九年(1871年),四修於光緒庚子年(1900年)。
自始祖龔傑起,始修立字輩十一字:傑天滄炳日,仲文萬思任嗣。
後續修立十六字接「嗣」字輩:廷貴大本, 振乃光華;承先立業,永世傳家。
第五修合、舒、廬合修;民國五年(1916年)於肥西縣豐樂鎮出譜;立十六字接「本」字輩:
維仁存義,忠孝崇之;遵其典則,宏濟攸宜。
第六修合、舒、廬合修,二零一一年正月初十於舒城縣龔家嶺出譜,立八字接「宜」字輩:
厚重端直,久恆昌裔。
註:合即合肥,舒即舒城,廬即廬江。
附:舒城合修前字輩。
自始祖立二十字:
賢良方步策,志必可從先;國正天心順,聲名萬世傳。
合修「維」字輩接「順」字輩。
附:廬江合修前字輩。
自始祖立八字:
文千昊欽,懷德應南。
後續修立二十字接「南」字輩: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持身兼有益,處世讓為先。
合修「維」字輩接「清」字輩。
合肥世德堂十七世裔孫龔仁義(派名)摘錄於安徽合肥六修《龔氏宗譜》
宿松
其一 其二 其三
允清開國瑞, 英化連萬代, 忠義光國策,
海晏兆昇平; 宇宙詠昌明; 孝友正常倫;
支肇自世道, 宗盛傳家遠, 賢良能繼美,
金榮粹質新。 讀書裕後昆。 仁壽樂長春。
(擬於1807年) (擬於1920年)
其四 其五 附記
公侯伯子男, 幽冀晉吳越, 其一、二、三系家譜初修至六修所刊載。
士農工賈商; 河漢江淮津; 其四、五為龔華殷(殿藩)敬撰。
貌言視聰思, 豫浙閩贛皖, (2005年)
珪璧琮璜璋。 龍共武陵人。
2、浙江上虞
上虞遷墺字派:
農業相傳久 文章又許通 居家當孝友 處事貴謙恭
勤儉財常足 仁慈德自崇 善人終必報 天道古今同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上虞《龔氏家譜》
3、福建石獅
石獅沙堤字派:
名行:延懋丕一雲 邦仕必善希(文) 志大承丕顯
詩書萬象亨 觀光咸利用 忠厚保元貞
字行:則由汝迪 * 思見體候人 士以文為上
斯稱華國賢 簪纓 *世德 踵武子孫延 (*原稿缺字)
乾隆十八年(1753年)諸子孫公訂
4、貴州天柱
老 字 派: 方愈朂穎耀 誼懇饒自承 有文昌蔭德 亘古元克以 永顯虎承亮
崇陶之東祜 天祚祧久錫 檉世尚謙學 橫珏義端濟 玠璠璽敬雨
中世字派:1.敏贊思中庭 良騰棣夢凝 寬饒越鳳諄 松大杞榴梅
中世字派:2.福漢國宏泰 九學文士昌 紹光志必大 慶興世雄光
中世字派:3.道開先天泰 文學顯世昌 萬明尊仰學 龍樓鳳閣高
中世字派:4.力寶漢國三 九學文士昌 名臣應顯大 世代發宏光
中世字派:5.再政應宏漢 學文萬民沾 紹光志必大 定秀世榮昌
民國時期字派:玉又生光 長發其祥 文經武緯 景泰明良
尊仁重義 和樂康強 家傳忠孝 萬世永昌
1985年修譜新增字派:剛毅有謀 居正宇肅 邦靜曉勃 英潤遠梧
1985年貴州天柱《龔氏家譜》
5、湖南長沙尖山
應運家聲振 同時祖業新 繼先惟考友 治國尚賢人
民國15年(1926)湖南長沙尖山《龔氏族譜》
6、浙江杭州
身正自家齊 德為邦榮興
清同治十年(1871)杭州《龔氏家譜》
7、湖北崇陽
崇陽原派:
芬大仲錦 立志名伯 讓叔遜次 耀起鳳自 仁義肇本 禮智光昌
信宗遂勝世德綿芳 登成進達 凌漢煥章 祖輝傳錫 源泰文煌
赤壁原派:
參軍曾孫 福四公仁 茂文水日 金良學乾 木逢維玉
世如心傳 名登廷士 一舉承元 齊家治國 永兆其蕃
咸寧派語從子字起:
子學必魁大 應用國猷王 遷鶴元德錫
福修善顯承 蔚起群賢秀 滋培祖業興
本屆譜三分族均系至28世,從29世起用新派:(咸寧碎石衍至代字止),以次續善新作派字,蒲、崇、咸合輯後,共同使用之字派,共為:
山川毓秀 雲漢華清 鼎崇先典 佑啟後昆 今德遠紹 洪澤攸深
功勛卓著 詩書貽聲 家康里治 國泰民殷 賢才孔道 聖哲超群
盛時開濟 福作重隆 克繩祖武 天祿永恆 億兆斯年 頌揚高風
民國27年(1938)湖北崇陽華陂《龔氏家譜》
8、湖南張家界
應真啟自世 宏先永元良 明倫光道德 佑顯翼朝常
善政昭齊渤 英賢煥楚湘 繼述凌雲志 威儀秉漢章
百代人文蔚 千秋瓞緒長 儒家敦孝友 裕慶詠平康
錄於1531—1935年各地譜書
9、四川江津
世系分支字派詩:豫光由河南,元明至大清;江陽長落業,同國萬年春。
堂 祖支系字派:世代勤奮發,葉茂根深榮。建設新華夏,齊力振家聲。
錄於1998年四川江津《龔氏族譜》
四川崇州市(崇慶縣)龔姓字輩:
子文世朝啟,玉正繼新仁,攀選才思孟,志清福遠征。現已思字輩。
10、廣東陸豐
兆欽文興永樂萬年,天任瑞寶地壯人賢,唇昏要祖亦世長綿,加冠奉祿就負親權。
錄於《南宋名相龔茂良》(1998年出版)
11、輩派(湖南湘資沅澧灃)
金枝遇昌承 傳經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佑啟冀朝常
善正朝氣渤 英賢煥楚湘 繼述宏先志 威儀秉漢章
百代人文蔚 千秋瓞緒長 儒門敦孝友 裕後永平康
錄於湖南澧縣《龔氏四修族譜》(1913年出版
12、福建晉江
僑臣中迪,克紹有光,欽純貽謀,奕緒延綿。
錄於《南宋名相龔茂良》(1998年出版)
13、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省部分地區
(1)、參軍曾孫 福四公仁 茂文水日 金良學乾 木逢維玉
世如心傳 名登廷士 一舉承元 齊家治國 永兆其蕃
此派行是1418年修譜時的老派行。是伯一公的後裔,其分布在湖北省蒲圻、洪湖、嘉漁、咸陽、松滋、公安,湖南省石門、慈利、張家界,還有四川、貴州、雲南、河南、陝西、廣東等省市。這些在該譜書中均有記載。現有人數約10萬左右。
(2)、應真啟自世 宏先永元良 明倫光道德 佑顯翼朝常
善政朝齊渤 英賢煥楚湘 繼述凌雲志 威儀秉漢章
百代人文蔚 千秋瓞緒長 儒家敦孝友 裕慶詠平康
此派行亦是伯一公後裔去湖南省西北澧水流域後,1837—1891年三修後統一,在該省張家界、慈利、石門、臨澧、澧縣、安鄉、公安、荊州、桑植、永順的派行。還有耒陽、衡陽、四川、貴州等省均有此派行。現有人數約10萬左右。
(湖南張家界龔倫和提供)
15、湖南益陽
(1)、湖南文濟公裔通用字派:武昌宗子榮 文朝伯萬成 廷大興世守 國泰定長春
親德洵高厚 家傳尚慎勤 盡倫敦愛敬 為學在明新
士慕垂詩教 臣懷立漢勛 前賢均可法 後起益多英
按:本支字派始建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修族譜。其主修子富、子清二公為江西泰和始遷祖文濟公四世孫,尊文濟公為一世祖。文濟公字武略,故湖南通用派語以武字為第一派。
(2)、益陽暹公裔字派:曰金安扶道 紹仕志單仲 大希文勝祖 良善世生賢
繼先維樹德 詩禮允傳家 立品崇儒雅 觀光應國華
英俊時逢盛 滋培澤正長 熙朝登進廣 勛業振南邦
按:益陽族譜,在清乾隆六年(1741),距三修修三百四十三年。時本族人口繁衍甚眾,宜自設派語為標志,以便分支別房,各成系統。因本支為暹公後裔,故尊暹公為益陽龔氏一世祖,取暹字頭曰字為第一派。
(3)、各地支房字派
安化丫頭山子華公裔字派:國必天恩顯 庭時振應朝 祖歸承楚景 紹化世榮昌
重英光澤里 繼序潤西江 錫福方城久 湘梅雙鳳祥
新化子清公裔字派:榮郎添汝源 興福永廷朝 學成文武士 達與帝王都
隆回宗佩公裔字派:瑞顯志寧 爾道在敬 敘立倫常 純明慶壽
湘鄉永豐宗珍公裔成班字派:廷萬正朝興 天以永世榮 承宗先澤遠 紹祖貽謀宏
孝友端家訓 群臣佐盛明 發祥從此肇 相繼見恢聲
湘鄉洗筆池宗瑞公裔成班字派:至性昭仁德 持身守義方 為人能務本 家遠定延長
長沙大塘宗珍公裔成班字派:敬位世中國 文光上世昌 榮成道德遠 立守自經長
城步清水塘宗珍公裔班派:必世子文昌 盛德紹循良 仁聲傳上國 偉烈振南邦
湘鄉鵬山宗珍公裔班派:定應紋名盛 家聲望繼承 庭中敦孝敬 和順致祥征
沅陵龔家灣子華公裔班派:應文國世玉金紹 大本宗傳宜代照
培植賢能必敬承 當朝貴尚為其兆
安化大溪宗珂公裔、益陽白米岩子爵公裔班派:
宗子肅綱維 閥閱秉縢裔 復輔茂秀盛 榮賜祚昌奇
啟允開良祖 會達際逢熙 卓巨新時慶 為傳永遠魁
常德日房、漢壽月房班派:
未成句老派十一字:必聰顯方永 滿朝文國正世
原 派:尚學大承訓 群芳景玉京 嘉名為肇錫 盛代啟賢昆
三修續派:才思鍾哲俊 經濟裕奇貢 積厚流光遠 輝映昭前勛
四修派語:慧敏穎仁傑 新秀超舜堯 壯志震環宇 華夏譽殊榮
16、江西
(1)、進賢縣戟溪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西《龔氏大成譜》載:各支相去數十里不等,從前字派勢難合一,1—7世未列派,自8世起「致惟之天宗,以大一仲」應相同外,余變各自為派。順治間蜀溪平倩公用「懋元宏世緒,猷乃肇邦家,政事文章盛,越業永光華」二十字,議者謂其文理未妥,意義未足,故不復用。今自三十一世至五十世用「世享綿千代,循良著漢京,文經兼武緯,忠孝永垂名」二十字,至字與行遠近不等,未易合一,悉聽各支自便也。
(2)、新建縣(新建松湖龔城)
老派:建邵貽謀廣,洪都衍慶長,子臣全忠孝,世代名顯揚。
新派:事業榮宗祖,勛猷作棟梁,傳家敦厚本,蔚起演圖臧。
(3)、安義縣
四十一世起統宗新派:承前耀祖德 詩書禮義長 英才勤學起 桂蘭必永昌(41—60世)
老 派
桐岡支:仲應懋原宏 式緒猷遠肇 家聲紹西漢(26—40世)
筲岡支:啟士文千代 ,循良著漢京。(31—40世)
燕岡支:啟士文千代 ,循良著漢京。(31—40世)
(4)、南昌市郊塘山鎮桃溪
新三十派: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 詩禮傳宗寶
簡戟樹奇珍 子孫隆茂發 科海呈精英(41—70世)
老 派: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31—40世)
(5)、南昌縣
1.長崗:(遠祖:鳳、暉、顒、琪)以下為1—70世
後:愈勖順杞實 喜賞致惟之 子彥世承德 本貴志仁昊 顯效以大則 仲應懋元鴻 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 詩禮傳宗寶 簡戟樹奇珍 子孫隆茂發 科海呈精英
2.渡頭:(遠祖:鳳、暉、顒、琪)
後:愈勖順杞實 喜賞渙惟之 天日厚彥季(1—15世)
(16—22世缺)
以大一仲應國運 懋元馮世緒猷乃 紹邦家名士文章 昌盛忠孝永垂青(23—50世)
3.蓮塘
A.原定二十字派:懋元宏世緒 猷乃肇家邦 正事文章盛 越業允光華
B.畏齋公定二十字派: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
C.西城先正撰二十字派:建邵貽謀遠 洪郡衍慶長 子臣全忠孝 萬古姓名揚
(6)、修水縣
從31世起「世享綿千代,循良著漢京,文經兼武緯,忠孝永垂名」1989年新擬字派51—100世:
祖訓貽謀遠 英才應運生 承先昭令緒 官壽慶昌榮 吉祥家福興
富強思賢民 安定惠盈廷 華宇廣景春 衍育皆旺盛 百朝偉業成
(7)、萍鄉市(醴南)
13世起(清嘉慶豐昭翔修譜,立二十派傳之,至今以至昌字派):
宗祖德昭懋家聲 永振湘 兆開昌泰運報國 煥華章(13—32世)
新派33世派(1998年五修族譜再續20字派以傳之,人倫有序,永天岐出)
承先志發祥 光明耀萬邦 立顯新宏輝 福澤盛世安(33—52世)
(8)、分宜縣分宜鎮、新余市喻南黃富
共同用字:昌萬書永傳 席珍待上聘 有朝風雲會 西漢積復懋
(9)、新余市高湖: 景元留徽遠 貽謀裕後深 纘承期法祖 禮樂頌清芬
篤善余家慶 儲材列席珍 芝蘭欣並馥 秩敘仰芳型
(31—70世,目前已繁衍至36世「貽」字派)
(10)、貴溪市理源:
老派(31—50世):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才兼武經 忠孝永垂名
十五修新編字派(51—70世):禮義立邦本 詩書育群英 先賢存盛志 豐功偉業興
(11)、資溪縣高埠鎮水東村瑞溪龔氏,從18世起: 滬波浩瀚溁渤海 溪澤濤浪渚汾沂
瀹濟河漢澄清演 沐浴溧湘渙渭漁
(12)、都昌縣左里(丙午續修立譜派,都昌真二公裔合派):
元國正一本 乾坤永太平 先昌繼蕃盛 榮耀顯明君
傳家宗孔孟 道德自恆新 仁原貽芳運 功業承祖勛
(13)、都昌泰登公嗣孫新合派* 續派:世國正一本 乾坤永太平 先昌繼蕃盛 榮錫顯明君 功業承祖勛
忠孝遵洪訓 經書學聖賢 光輝照萬載 禮義紹前源
(14)、贛南南雄字派(各大公房聯修族譜統一字派,從41世起):
模範尊賢聖 俊傑繼虞唐 勛名昭漢晉 嘉訓頌芬芳
治績欣宣帝 雄辭震宇寰 崇先綿伸遠 嗣孫益圖強
(15)、武寧縣【民國丁亥年(1947)譜】
老派【乾隆乙卯(1795),元玠倡修全省大成譜編立派名】:
31—50世: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註:新派未立,建國後未修譜)
(16)、九江市郊(廬山五里鄉)老派:天從文運起 家國永安時 道德華先祖 嗣林學禮詩(9—28世)
【民國25年(1936)】新派:元亨貞萬利 大有慶余盈 敦本全忠恕 悠高博厚明(29—48世)
(17)、瑞昌縣.元派:謙九世憲邦文學德志茂良道宗
先燦奎鈞藻 霖蒸起鉅源 榮薰堂錫澤 森烈在名廉
續立:彬熾基鍾泰 棠輝增錦添 松熙培鎮濟 槐照鏡鐓泉
(18)、星子縣.新譜派:先兆紀蕃盛 榮錫顯勝軍 傳家宗勤儉 立世尚和群
仁厚貽芳遠 詩書自日新 鵬圖凌浩宇 功列成祖勛
(19)、安遠縣. 老 派:
(1—14世)安遠福緣: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工友(13—24世)安遠福家:旻必汝景萬正檉立維志統宗
福善: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順仲 福善:允習成明和有功復嘉興盛大
福慶: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旻子 福慶:文太龔雲朝民工立添志學晄
贛 縣: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崇學 贛 縣:為景萬懷工富思文起聖宗大
(25—34世)安遠福緣:祖榮昌盛隆 享德輝光永 (35—39世)合 派:承先富貴崇
福善:世遠慶榮宗 享德輝光永
福慶:祖榮昌盛隆 享德輝光永
贛 縣:慶欽瑞道學 獻功輝光永
(40—48世)合派新派:啟人敏聰慧 仕多才廣
贛縣 新派:崇學為景萬懷龔富思文元起聖宗大慶欽瑞道學獻
《贛縣湖江鄉龔氏族譜抄本》1996.12 安遠:霖沛 供稿
(20)、興國縣
天和公字派(1879年於都下馬石與於都林溪聯修字派):
宇書定慶瑞 道學獻廷功 彩鳳由良德 恭謙禮讓隆
明經傳寶玉 秀雅啟儒洪 克紹成光美 才能振邦中
法侃公字派(1917年興國黃岡梧桐樹下龔氏聯譜增派):
古今綱紀立 家國重倫常 法應天朝定 名垂青史光 承先綿德澤
啟後發賢良 書禮傳芳永 仁慈保世長 榮樹來風浩 寵錫荷龍章
(21)、豐城塢社字派(從14世起):任秉昌懷集 以大一仲應 建邵源流遠 洪都慶澤長 祖成全忠孝
世代名顯揚 事業榮宗耀 勛猶作柱樑 傳家敦厚本 蔚起衍圖藏
註:此支中目前已繁衍至「全」字派,年紀大的字派上至「都」字派。
(22)、樟樹市
下汽龔氏派名: 建邵源流遠 洪都慶澤長 清江枝葉茂 世代顯名揚
清江永泰派名(18—57世): 懋元逢世緖 猷乃肇邦家 惟際文章盛 德業永光華
峻烈朝廷顯 英才世代誇 厚澤源流遠 昌明萬古奢
(23)、宜豐縣城南(橋西鄉)
原 派:一盛能傳道才良用必彰 世長斯祚至興其國之祥
宗正光昌永文明立作邦 本昭廷芳大成友兆顯揚
(24)、宜豐縣棠浦澄溪:
(訂名詩):輕若志同行 惟師什守全 一臣安國器 有士正瓊英
懷汝良夫用 濟之道必享 生養資大學 和世望來賢
(25)、高安奉新支:懋元宏世緒 猷迎兆邦家 名士文章盛(28—42世)
(26)、上饒市/新字派:
本屆(2002年)修上饒市龔氏志,十二縣市已查明有七大支,人口分布廣,各立修譜字派,為使於纂編各地其行字不改,只統一字派。各支今後修譜以下列字為派。不再行修改。(1—55世)齋庄忠正千萬億寧宣金木江煒玉智仁聖義忠孝文睦姻任恤禮樂射御書數乾坤交泰隆昌景運昇平安康才得熏岳協更織喜其其文偉長(本人註:二「其」字相連,必有一誤;或為筆誤,或為印誤。請各宗親閱時注意)
(27)、吉安永樂:(目前已傳至21世「文」字派)
(1—73世)子德龔 仁義應元信 廷永世吉昌 學立期上達 漢京文運光 武緯忠孝繼 垂名萬古楊 青芬三綱扶
倫常慕陶唐 教澤懷孔孟 表坊模範彰 篤志振家聲 國泰民安康 本固枝葉茂 源遠水流長
註:(以「運」代續派,「光」代兼派,「繼」字代「永」派;「篤」派以下世派是丁丑年造譜時擬增。)
(28)、遂川縣:(1—21世)子必黨仕時龔守禹紹永進吉昌學立啟尚達名京文
(29)、樂安龔坊:(1—20世)懋元宏世第 猷乃肇邦家 名士文章盛 德業永光華
(30)、金溪縣對橋鄉城上龔氏,從遷茹瑞為1世起:瑞嵩庶鍾千晁魯章大小淳信榮義端權
17、湖北西北、鄂西南龔氏各縣、鄉字派(以下最後一個字派「德」字派為同世次)
(1)、宣恩縣:仲世承家學 傳經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2)、武陵源區紅岩壩:松庭漢倫(世)光道德
(3)、慈溪縣蔣家坪鄉:雲明天錫敬由學倫(基)光道德
(4)、慈溪縣黃泥橋:德中開西形伯才連自天錫敬由學倫(基)光道德
(5)、慈溪縣行溪:金之遇昌承 國天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6)、慈溪縣陽和鄉:萬澄興代序志永大廷陽世景成仕汝文章上倫光道德
(7)、慈溪縣岩泊渡:尚興倫(延)光道德
(8)、桑植馬合口鄉:少汝雙華成 士學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9)、桑植龔家嘴:宴官朝勝啟 文武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10)、臨澧縣、鶴峰縣:文世汝科大 仲世承家學 傳經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11)、永順縣大明麻岔鄉:進秀再正通光文才晉顯昌順倫(啟)光道德
(12)、永順縣和平大壩鄉:廷可稟大學之道體國正文明倫(丕)光道德
(13)、永順縣永茂卓福(1):大國朝廷永逢倫(登)光道德
(14)、永順縣永茂卓福(2):廷嗣作承訓群芳倫(景)光道德
(15)、永順縣松柏鄉石堤:仲成尚國運 啟文聰子明 登倫(正)光道德
(16)、永順縣毛壩鄉:大業光倫(宗)光道德
(17)、永順縣青天坪鄉:上重國應啟 文宏登開先 明倫光道德
(18)、永順縣萬民鄉海角:亮治正廷世儒光明大倫(德)光道德
(19)、永定區(原大庸市)
1.武陵郡氽水溪:玉京祖永澄必勝萬吉廷俸芝文承士先學周朝(倫)光道德
2.龔家峪:德中開基形孟伯才萬尚世明朝天自錫敬由倫光道德
3.溫塘鎮:應啟登大學松庭漢倫光道德
4.合作橋鄉:必華文太志茂汝萬國尚天世名宏顯春榮倫光道德
5.羅水鄉:四知國己正英宏啟勝明倫(賢)光道德
6.楓香崗:參軍曾孫福四公仁茂文水日世如心傳明倫光道德
7.龔家堖(原壩坪溪):重創漢贊成峰周應真啟自世宏先永元良明倫光道德
以上資料系合肥世德堂十七世裔孫龔仁義(派名)摘錄於《中華龔氏通志》
18、四川-廣元-蒼溪
朝賢昌鼎運 繼述喜騰芳
毓秀鍾靈遠 家聲世澤長
附:宗親網友增補
一、 廣西平南龔州大同里龔氏老派:
慈應良毓文景福法宣龔玉逢茂允生伯應廷廣元昌子賢家國永興隆。
續訂新字輩為:忠勇振先升克紹敦倫錦懸世澤信義維繼承光宗耀祖大發榮華。
增補:龔國務
三、湖南常德
未聯字句之老派: 必聰顯方永滿朝文國正世
聯成字句之老派:尚學大承訓群芳景玉京嘉名維肇錫盛代啟乾坤
民國十年之新派:才思鍾哲俊經濟裕奇英積厚流光遠輝映紹前勛
四、湖南益陽榮公七子福七字榮暹,元順帝元年甲戌生,明永樂六年戊子歿,葬新化黃楊山同父向。
益陽龔家坪撫言房派語:
曰金安扶道,紹仕志單仲,大希文勝祖,良善世生覽,繼先維樹德,詩禮允傳家,
立品崇儒雅,觀光應國華,英俊時逢盛,滋培澤正長,熙朝登進廣,勛業振南邦。
五、湖南安化瑞公次子子華於益陽鹿鳴橋兄弟分手後落籍湖南之安化縣今丫頭山相思等處,皆其苗裔也
其生歿葬向詳見安化譜。
1.安化丫頭山子華公裔字派:國必天恩顯 庭時振應朝 祖歸承楚景 紹化世榮昌
重英光澤里 繼序潤西江 錫福方城久 湘梅雙鳳祥。
2.沅陵龔家灣子華公裔班派:應文國世玉金紹 大本宗傳宜代照培植賢能必敬承 當朝貴尚為其兆。
3.巴縣龍鳳大虎峰(子華公--國民--必祿--源德):
源居思志秉(本)廷政永興代 時開萬載祥 錦秀定聯芳。
新派語:親德良高厚 先賢可式型 傳家敦孝弟 和順致盈庭
六、瑞公三子 子富其生歿葬向詳新化譜。
四川省粼水縣高灘鎮姚家灣支:
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廷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
親德良高厚,先賢可式型,傳家敦孝弟,和順致盈寧。
前觀古正道,主章應光明,山豐秋天景,吉壽開寶金;
聖善修南堂,有志逢嘉慶,丹貴育科舉,歷代作尚賓。
七、瑞公五子子爵。子一:榮祖.
安化大溪宗珂公裔、益陽白米岩子爵公裔班派:
宗子肅綱維 閥閱秉縢裔 復輔茂秀盛 榮賜祚昌奇
啟允開良祖 會達際逢熙 卓巨新時慶 為傳永遠魁
八、瑞公七子子清於益陽鹿鳴橋兄弟分手後落籍湖北之漢陽府孝感縣黃連山厥後派衍湖南之新化縣九
都田家山其生歿葬即其妣均詳湖北及新化譜。生子三:榮智、榮信、榮禮。
新化子清公裔字派:
榮郎添汝源 興福永廷朝 學成文武士 達與帝王都
九、瑞公八子子高於益陽鹿鳴橋兄弟分手後落籍湖南之龍陽頭湖厥後子孫遷籍湘潭湘鄉等處其生歿葬
即其妣均詳見湘潭湘鄉譜。子一:榮相。清入四川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龍王塘(兩河村):
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庭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
親德如天重,君恩與日新,能明倫敘理,裔再建奇勛。
(三、至 九、)增補:湖南常德 龔芳林
十、重慶原巴縣龍鳳武陵龔氏一支字輩
從白市驛遷出的一支,其字輩為:
恩齊良成, 志秀維大, 洪永長久,朝為田社吉, 摹登天止堂
也可能斷句有誤,應該為:
恩齊良成志,秀維大洪永,長久朝為田,社吉摹登天。止堂。(止堂
二字為堂名到此止的意思)其中:社吉可能應是社稷。
增補:龔冰顏-重慶
十一、重慶萬州
世尚學元,天地人和,繼有新興,盛賢德孟。
增補:龔銘 重慶
十二、重慶市黔江區龔姓輩序
永昌公七世孫鶴齡公在清乾隆年間與朝雄公後裔合族,定字派為:(前十四
個字)榮士含文齡世學克紹循良正節名;後四大家:巨川公,啟祿公,永昌
公,朝雄公後裔在西泡合族再續字派,採用西泡龔循璋(字秉衡)所作為40
字:
漢代傳賢德,治化永作則,明廷大儒興,道濟昭華國,
楚南有芳型,懷貞希先哲,善述繼平權,法祖常貽澤。
增補:龔明該 重慶
合肥世德堂十七世裔孫龔仁義(派名)編輯整理
十三、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朱堂龔姓字輩二十字。據信明末清初本支系先祖由湖北麻城遷居現居地。
學志新思 玉獻朝廷 道義光明 安邦定國 永振家聲
增補:龔應榮陝西
十四、漢中市勉縣武侯鎮龍王溝村龔氏字輩,民國時期由四川遷入,已不可考。
正義大萬長,自兆起武尚(常),應漢立三鼎,明朝志興邦。
㈧ 袁氏家譜二十四個字輩昌文建清茂有士
昌文建清茂有士之升立登永成兆國大樂平吉斯悅慶安發。
袁氏字輩排序如下:
全國通用袁氏字輩:正大光明衛偉國華學善先德道傳鴻發修天立宗慶功耀家。
河南睢縣睢陽尚書袁氏字輩:水從美德俊忠孝興天長續志聖賢繼詩信頌華堂乾方昭九川恩惠普海洋。
河南汝州寄料袁家莊:山佰銀丙福,學光德潤相,顯達錦澤隆,明慶瑞治華(本支同河南伊川袁氏同出一脈,其對應為福—道,學—學,光—書其後一一對應)。
河南伊川袁氏字輩:鵬登高振世,有用正平章,道學書中化,安全自定邦,德志恩光良,永惠明潤祥,建貴紹昌耀,進玉景偉剛。
河南省柘城縣袁姓字輩:心克樹慶丙繼康。
河南省光山縣袁姓字輩:正殿傳輝彩,儒登映茂遲。
安徽廬江縣潛川袁氏宗譜字派引:棕依得勝,克培乃心,由之昌永,光家有人,作熙朝瑞,為上世民,建業守信,立愛成春。
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卧雪堂袁氏宗譜:中正至上,唯善則昌,崇德之家,修文習武。
安徽濉溪縣臨渙鎮袁氏字輩: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興家為從化,長盛榮光華。
安徽濉溪縣孫疃鎮袁氏字輩(祖籍起源河南,後遷至安徽袁店,最後遷此地):克登應希,化行楠(讀「南」音)邦,新法嚴權,常慶永光。
仲房寧支派:輝亮超芳顯耀元生光先任遠淑旭。
仲房芝支派:桂松五業標示梅定友宜招瓚賢球完玠漢歷貴良萬庄蒿貫仁永俊爵海木花田畝苖端崇林錫甫佐干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寧支派:桂橋松標柯林彩樟慶靡旺東涼奉幅洪諒槐都雲賃朝鳳高升享錦綉進達選周通遵逵連盈義禮智信和睦鄉珍湖寶聯珠球瑾祥璋溫浪良恭讓儉鰲綸紀定芎芥芨芙芬樹杏傑杓森東梁受材烘蚨見喜宏祿文陽秀祥登。
潤房寧支派:陰惠敏越廣陸久忠。
秉房寧支派:榮弦魁瑞科鹿福壽明廷振富貴興昆岳倫漢選。
往應房寧支派:游汼莊敬蒞威。
國房寧支派:川蘊美華麒。
秀房蘭支派:原亨利貞溪嵐錢紀曉觀瞻紋經益圃旺秀揮芫望樹橋江逢馨滕牙珠頂枘戶成名位壽承京綱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華翼清英金莖荄芬蒂葩業測甸宦宮熏蒸吐艷涌田莊。
上高茜坑支派:熙開黃道。
江西永修袁氏字輩:合起文名盛,洪濤自汝陽,徽猷勤遠紹,立世永和昌。
江西吉安倫樂堂:慶振興繩武光先。
江西興國和尋烏袁氏字輩:若尚尊靚敬祖養才育英。
江西永豐袁氏字輩:智信范先徽偉勛直邦基章協慶景泰繁大堪永期。
江西永豐黃竹坑字輩:邦欲舉飛鴻志。
江西寧都袁氏字輩:已近添子上頂宗昌承厚德明揚邦國震加深安國登得發師朝中正華時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江西新余袁氏字輩:紹啟洪忠英銳簡以國仕一(維)世(彩廣)騰(文偉大)鳴(曰(鳴)宗(思清)上(增)樹定升為愈效福華昌。
江西南昌袁氏字輩:雲修振承啟厚基德培之鴻業心長普天慶光有照勤儉興家寶學書榮身法忠孝定恆昌華夏先實邦聖賢傳達道慈善世澤常。
江西豐城袁氏字輩:刻文少憲正經仁斯啟本。
江西修水袁氏字輩:滿景志豪。
江西樂平堂袁氏字輩:小千萬紹相次興罕創展府廷表漢清順法涌源浹溥溶滄池漭沆汾沄沸渭泡溲泛水疌)灉潛沱濆汧汜瀾湄津洛汭洚灃沇菏汶源深流遠長存。
江西樂安袁氏字輩:紹南求宗遠尚惟再達道履一汝應圖萬世承恩德復觀光上國孫謀啟後昌豫泰恆臨宅名壽齊日月祿佐永綿延文章顯登科訓厚繼書香。
江西吉安、吉水袁氏字輩:羲道永恆寧鳳彩壽昌遴祖紹順立承宗正安邦國肇本家之良文民發其祥。
江西廬陵袁氏字輩:文興開玉禮安勝紹志明騰仁義系德忠朝師正華時玉維榮道。
江西青原袁氏字輩:景仰欽明世治新欣逢廣運經書呈文章華國光先烈詩禮傳家啟盛名。
江西太和袁氏字輩:啟文士在學興發開。
江西撫州袁氏字輩:觀光上國。
江西安義袁氏字輩:先後昆世業衡。
江蘇沭陽袁氏字輩:國耀玉紹武衛偉國華昌。
江蘇泗陽袁氏字輩:伍禮大峰同升益泰。
江蘇如皋袁氏字輩:宇朝長德本強瑞。
江蘇揚州袁氏字輩:永恆長青。
江蘇蘇州袁氏字輩:金(敬)承(誠)善正若履(呂)有恆守。
江蘇宿遷袁氏字輩:學丙文光彩鳳碩章廣修庭訓家謀永昌。
江蘇豐縣袁氏字輩:道開永毓長興隆吉慶昌令德有天佑敬修啟禎祥樂聖成恩厚經緯效宏章正發建新景晉憲貫英芳。
江蘇徐州袁氏字輩:學振道紹武衛偉國華昌。
江蘇徐州西北郊袁氏字輩:洪大士兆(朝)步用忠孝作基以禮讓為先。
江蘇睢寧袁氏字輩:崇本樹宗保世永裕。
江蘇睢寧劉圩、袁圩、袁前樓、袁集袁氏字輩:樹美秀從雅幫修祺。
江蘇連雲港袁氏字輩:極玉振紹武衛偉國華昌。
江蘇邳縣袁氏字輩:天熙(希)道懷鳳震啟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江蘇新沂袁氏字輩:天熙(希)道懷鳳震(允)啟(加士)宗福增大(以)自成克都。
江蘇新沂港頭袁氏字輩:光三春景,一修厚坤。
江蘇濱海袁氏字輩:賀德於九高。
江蘇海安袁氏字輩:日新辭德乃克永昌。
江蘇鹽城袁氏字輩:賀德於九高。
江蘇射陽袁氏字輩:國井世友克,吉建方貴本,立子畢廣昌,學以致其道。
浙江諸暨袁氏字輩:成富蔭義旭曙晨憲拱忠良方楨燝增鈞潤啟昌宗凝承永世德龍章耀漢功荘敬裕寬仁千載慶光榮。
浙江新昌碧溪袁氏字輩:萬正建肇懋廣時興伯一開式光輝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維新自求多福永振家聲。
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字輩:校修明正。
浙江慈城袁氏字輩:登倫孝有大。
浙江鄞縣袁氏字輩:大承祖慶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彌昌恩榮濟美益祚鍾祥雲礽繼起永保安康。
浙江鑒橋袁氏字輩:宏象開天永丕朝綱家傳忠孝世繼賢良同仁可久厚德必昌慶餘一本名振萬方。
浙江寧海袁氏字輩:良辰時光美,臣賢天子仁。士欽祖德,學顯朝廷。
浙江象山袁氏字輩:汝世應弘道君懷尚國光繼安明聖治孝友永承昌克守先尊志齊開福慶長太和維正直積善起賢良。
浙江龍泉袁氏字輩: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榮華興發祥成世文明開金運善良億萬照書香。
廣東台山福安村袁氏字輩:修德明道尊賢尚能芳傳奕葉永世隆昌裔榮福厚家聲遠振本立邦寧國運長興。
廣東台山赤溪鎮袁氏字輩:永啟鴻優功廣大寧開經濟德宏深。
廣東潮汕袁氏字輩:
第一支系:巨朝仲廷大允若肖遠源通彥伯景舜子慶經卿天;
第二支系:元業公敦裕家修嗣弈芳明倫華國器康佑進年長。
廣東韶關袁氏字輩:景仰欽明世治新欣逢廣運經書呈文章華國光先烈詩禮傳家啟盛名。
廣東始興袁氏字輩:明叔財宏光學孝肇雲遠世盛家興。
廣東汕尾袁氏字輩:壽德容碧鳳我錫成居奇元勝占向聚桂學建家道克昌永世垂芳光明倫華國帝君振興邦。
廣東饒平袁氏字輩: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元業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倫華國器康衍晉年長。
山東臨沭袁氏字輩:文邦宗應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十五字用完後續)春堂青和久,守善惟端本,忠孝多毓祥,修齊重敦倫。
湖北咸寧龍潭袁氏字輩:天進思鑒興延勝惟正國忠繼仕世定袁宋德汝南肇起長發其祥承先裕後永錫之光大啟人文萬代榮昌克繩祖武在振倫常。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移山鄉袁氏宗譜:正世良大有,壹貳叄秀明,忠孝純祖武,詩書永代興,國家隆道德,仁義顯朝廷,文字先開瑞,雲光啟継承。
湖南湘陰《石園袁氏族譜》字輩:亢宗文志大奇,偉添時奉尚興應啟富貴生成家國綱紀,先民有作,景行維賢,永世克孝,德備才全。
湖南瀏陽石圍袁氏的字輩(自第二世始):宗文大志,奇偉時添奉尚應興啟富生貴成家國光,名登榜首,宦紹汝南,鴻禧永錫,萬世其昌。
(8)湖北國華連氏投資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袁氏家譜文獻現狀
現今傳世的袁氏家譜大多是清朝和中華民國時纂修的,如:
河南睢縣《睢陽尚書袁氏家譜》,清順治十八年袁賦誠、袁賦正等纂修,手抄本。公元1986年《睢陽尚書袁氏家譜》之重修母本。
安徽廬江潛川袁氏宗譜分為聚、興、廣三之派系,清康熙二十五年(1486年)創修,民國五年(1916年)六修,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七修。
浙江富陽東安袁氏宗譜,袁若啟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寧鄉溈寧袁氏重修支譜,袁必魁修,袁必紳纂,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
袁錫齡纂修的芝陽袁氏族譜,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鄉袁氏續修族譜,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鴻量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宗臣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洹上私乘(袁世凱家譜)袁克文修撰。【註:現存地:美國;譜祖地:河南項城;卷數:7卷。】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本。
母德錄家譜,袁保恆等修撰。【註:現存地:美國;譜祖地:河南項城;卷數:21頁】宣統辛亥年(公元1911年)本。
寧鄉溈寧袁氏亘修支譜,袁妙生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譜,袁耘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譜,袁右督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丹徒袁氏支譜,袁敏榕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咸寧龍潭袁氏族譜,袁德銓(鑒衡)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印本、2011年再修。
民國梟雄袁世凱家族宗譜以「汝南家聲舊,舜裔世澤長」自詡,其家譜經歷了兩次修撰:一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袁道渙撰;一為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修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袁氏族人為聚族睦親,又新修了一些家譜,如:
浙江東安袁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錢塘袁氏族譜兩卷。
浙江石門袁氏宗譜一卷。
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譜。
湖南袁家橋袁氏續修家譜四卷、首一卷。
湖南袁氏七修族譜七卷,首兩卷。
湖南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譜。
湖南百井袁氏九修族譜十七卷。
湖南新窯袁氏四修族譜六卷,首兩卷、末二卷。
四川監邑袁氏麟亭宗譜。
四川袁氏族譜一卷。
四川袁氏家譜一卷。
河南《睢陽尚書袁氏家譜》,1986年修,2003年再修。
湖南袁氏三修族譜九卷,首兩卷。
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譜不分卷。
湖南永興板橋敦本堂袁氏族譜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㈨ 龍氏字輩家譜
1,四川宜賓:「善朝德應福思時興榮顯清高彥富貴文章本聖賢孝弟承先澤忠信純由天仁義著家國禮智淵源遠」。
2,四川達州:「獻必鳳瑞起世上德立清永定榮華國」。
3,四川自貢:仁義禮智信,錫祠樹亨家,萬壽連芳甲,庭修紹國華。
4,四川宜賓長寧:"忠孝傳家本,詩書振國梁。祖宗輝可繼,萬代有榮昌"。
5,四川瀘州:「大運啟朝騰榮福成代興仕正德倫顯萬壽永遐寧」。
6,四川瀘州:世天世澤啟,安邦定國祥。
7,四川樂山市 :「文章仕世大雲正,朝遇賢臣運會順,河清海晏慶昇平,萬國翰林喜澤潤」。
8,四川樂山市:海尙文明、碧達帝廷、聖朝俊秀、世壽顯雲。
9,四川遂寧市:「君仕禮儀重,明德永遠興,安定朝庭內,居保太平春」。
10,四川達州市:明正治世玉 ,海國思雲崇 ,為能培萬代 ,圖會智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