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石油期貨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石油期貨

發布時間:2021-06-01 09:57:47

1. 第一次海灣戰爭 戰爭起因 主要經過 戰爭結果

各位大哥,你們說的都是第二次海灣戰爭,樓主問的是第一次海灣戰爭就是說兩伊戰爭。兩伊戰爭
日期: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地點:兩伊邊界的波斯灣結果:雙方陷入僵局。聯合國調解下停火,海灣戰爭後伊拉克歸還土地,邊界還原回戰前狀態。聯合國譴責伊拉克,伊朗佔有阿拉伯河一半主權。起因:伊拉克欲控制阿拉伯河水道,復興黨恐怕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政府威脅其統治領土變更:{{{territory}}}參戰方伊朗伊拉克指揮官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
巴尼薩德爾薩達姆·海珊
阿里·哈桑·馬吉德兵力開戰時:
305,000名正規軍士兵
500,000名伊斯蘭革命衛隊和巴斯基民兵
900輛坦克
1,000裝甲車
3,000門火炮
470架戰機
500架直升機[1]開戰時:
190,000名士兵
2,200輛坦克
1,000輛裝甲車
3000門火炮
450+架戰機
100+架直升機[2]傷亡估計多於500,000名士兵/軍人/平民死傷估計多於375,000名士兵/軍人/平民死傷

2. 第二次海灣戰爭爆發原因!

一是徹底擊垮薩達姆政權,解除伊拉克對海灣地區的軍事威脅。第一次海灣戰爭後,薩達姆敗而不倒,成為美國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同時海灣各國也擔心薩達姆東山再起後再次入侵。
二是建立親美政權,防止伊拉克成為基地組織發展壯大的溫床。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立即意識到,如果薩達姆和本-拉登結盟,雙方都將如虎添翼,反恐戰果有夭折的危險,類似事件還會重演。
因此,美國在解決了阿富汗問題後,很快就借口子虛烏有的薩達姆政權違規發展化學武器而把它滅了。
題外話:有人說美國是為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場,這並無根據,戰後得到伊拉克重建份額和石油份額最多的並非美國而是中國。美國早就通過石油美元和石油期貨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場,根本犯不著為了石油去攻打伊拉克。

3. 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導火索

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導火索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 。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3)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石油期貨擴展閱讀

在1980年到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降低石油產量,上漲石油價格,獲利後償還債務。但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

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沖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伊拉克出於戰略安全考慮,企圖占據科威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灣戰爭

4. 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發生原因和影響

海灣戰爭原因:
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5.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石油期貨漲幅

海灣戰爭是1991年1月17到2月28,,1月16收盤26.03美元,1月17收盤19.93美元,2月28收盤18.59美元,最低價是2月25的17.4,漲幅為-28.6%

6. 海灣戰爭與石油有什麼直接關系

令世人震驚的海灣戰爭已過去了十多年,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對伊拉克迅速作出的反應已成為現代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典的一幕。開始於1990年8月7日的「沙漠盾牌」軍事行動已成為研究現代戰爭的專家、軍事愛好者耳熟能詳的名詞。這場歷時42天、投入最先進武器的海灣戰爭,實際上是一場真正的20世紀末期的石油大戰。
面積1.8萬平方千米,人口僅180多萬的小國科威特是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5位的「石油大國」。20世紀90年代初,它的探明石油儲量達92.3億噸,年產量超過1億噸,是世界主要石油供應基地之一。
與之相鄰的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國,儲量居世界第2位。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從擁有500億美元海外資產的富國,淪為欠外債達700億美元的窮國。與伊朗停戰後的經濟建設急需大量資金,而伊拉克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科威特油田的含油層厚、油質好、埋藏淺。伊拉克南部的魯邁拉油田正處在伊、科邊境地區,雖然該油田僅有約3.2千米長的小部分延伸到科威特境內,但科威特在兩伊戰爭打得正激烈時,曾利用新的開采技術加緊在此處獲取石油。對此,伊拉克再三指責,並要求科方賠償24億美元的損失。
此外,1990年初,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肆意超過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分配的生產定額,大量增產出口原油,致使世界石油市場的油價從每桶18美元跌至14美元。這對急需資金的伊拉克無疑是雪上加霜。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就此猛烈攻擊科、阿兩國這種不負責任的超產行為,聲稱自己僅上半年就因此損失了140億美元。
為了「彌補」石油工業方面的損失,並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伊拉克數十萬大軍於1990年8月2日出動,一夜就攻下了科威特。
僅僅5天之後,美國就做出了迅速、強烈的反應,要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海灣戰爭,為什麼?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一語道破了天機:既不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
到1990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約有65%在海灣地區。那裡的石油產量已佔到世界總產量的25%,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石油貿易總量的40%。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全世界每年產出的30億噸石油中,約30%是由美國消費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國內石油需求量以2%的年增長率增加,但經過百餘年的開采後,其國內的石油產量卻連年下降,因此,美國的石油消耗對進口的依賴日趨嚴重。到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從海灣地區進口的石油已達206.4萬桶/天,占其總進口量的26.9%。
日本消耗的石油中有99%依賴進口,歐洲共同體國家在1989年石油進口量占其石油總消費量的80%。
西方的政治經濟學家認為,誰控制了海灣石油,誰就控制了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生命線。難怪伊拉克攻佔了科威特,打算控制海灣的重要產油區時,西方世界驚慌失措,大規模出兵,動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了海灣戰爭。
自從坦克、飛機、戰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威力以後,摧毀和破壞敵方的石油生產、供應的設施和機構,已成為現代化戰爭中克敵制勝的一條重要作戰原則。因為如果石油供應被切斷,再好的作戰裝備也只能成為一堆廢銅爛鐵。
回顧這次海灣戰爭,多國部隊殺入伊拉克以後,並未受到戰前許多軍事分析家們預測的惡戰,伊軍大部分不戰而退、潰不成軍,僅僅100小時就結束了戰斗,伊拉克無條件接受了聯合國有關12項決議。
各國軍事分析專家在戰後分析發現,除了薩達姆指導思想失誤之外,石油供應被切斷是伊軍迅速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從地面攻入伊拉克之前,美、英等國出動了強大的空軍對伊拉克境內實施了現代戰爭史上空前的大規模、高強度、高准確性的長達38天的「地毯式」轟炸,不僅徹底破壞了伊軍重要的戰略據點,而且使伊拉克的主要煉油廠、石油儲存與供應設施幾乎全部癱瘓,通往前線的軍用物資供給線全部被切斷。前線急需的汽油和彈葯等物資送不上去,而設在前線的燃料儲備也被完全炸毀。伊軍的坦克、戰車、卡車等機械化裝備沒有燃料補給幾乎失去了機動作戰能力而變成了一堆廢鐵,面對裝備精良、空中和地面燃料供應都十分充足的多國部隊,只好作「鳥獸散」了。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海灣戰爭中,美軍一個裝甲師日耗燃油94.6萬升;參戰的8個機械化師和裝甲師在100小時的地面戰中共消耗燃油3028.3萬升。美國官方公布,海灣戰爭中,每天消耗燃油6813萬升。據不完全統計,僅42天的海灣戰爭就消耗燃油230萬噸。石油在現代戰爭中的角色可見一斑!

7. 91年美國為什麼會打第一次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起因: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現實原因:佔領科威特後伊拉克將擁有全球1/5的石油儲量,通過提高油價償還兩伊戰爭所欠下的債務。

統治者因素:薩達姆的專政,希望通過當時國際局勢的動盪佔領吞並科威特。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
海灣戰爭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8. 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石油的價格狂漲,誰能給我說說最高是漲到多少美金每桶

海灣戰爭期間,油價最高是90年10月份,大概是每桶41美元,到了91年1月份的時候油價已經下跌很多了,91年1月17爆發戰爭前大概是每桶32美元,只是在戰爭最初兩小時漲到每桶35美元,之後一直是下跌的!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多,下面這個網址對你有用
http://www.cnki.com.cn/Journal/J-J3-GJJJ.htm

9. 淺議1991年海灣戰爭的起因、經過及其影響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戰爭起因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是大國長期爭奪的對象。80年代中期美蘇關系緩和後,該地區潛在的矛盾逐漸突出。伊拉克對科威特覬覦已久,1961年拒不承認科獨立,並企圖以武力將其吞並,因遭英國干預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反對,才於1963年承認其獨立。此後,因邊界問題與科多次發生糾紛和沖突。兩伊戰爭後,伊拉克陷於經濟困境,要求科威特減免其債務,並指控科威特超產石油和偷采邊境石油,導致伊石油收入銳減,要求科賠款和道歉;同時還向科提出重劃邊界和租用布比延島與沃爾拜島99年的要求。遭科堅決拒絕後,伊於1990年8月2日出兵佔領科全境,8月8日宣布科為其第19個省。

伊拉克的侵略行徑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同時也沖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為美出兵海灣提供了借口。美國出兵海灣的戰略目的是:控制海灣石油資源,掌握西方經濟命脈,鞏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長期駐足海灣,在中東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秩序";制服地區強國伊拉克,保持海灣地區力量均衡,維護美國全球利益。伊侵科當天,美"獨立"號航空母艦即奉命駛往海灣。8月6日,美總統G.布希下令實施"沙漠盾牌"行動,向海灣部署軍隊。聯合國安理會亦通過要求伊無條件撤出科威特並對伊實施貿易禁運等決議。美國以執行聯合國決議的名義建立多國聯盟。英、法等38個國家出於不同目的派遣20餘萬人的戰斗部隊或支援部隊,日本等10多個國家向美國捐款540餘億美元。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限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並授權聯合國成員國在1月15日後可使用武力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雙方部署與作戰企圖開戰前夕,多國部隊總兵力為69萬人(其中美軍45萬人)、坦克3500餘輛(其中美軍2000餘輛)、裝甲車3000餘輛(其中美軍2200輛)、作戰飛機5000餘架(其中美軍2000餘架)、艦艇250餘艘(其中美軍140艘),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周圍地區,對伊軍呈包圍態勢。其中,埃及、敘利亞及海灣六國的陸軍部隊部署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邊境前沿,美、英、法三國地面部隊主力位於縱深;航空兵部署在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土耳其和美軍迪戈加西亞空軍基地;海軍艦艇部署在波斯灣、阿曼灣、紅海和地中海,其中在紅海和波斯灣各有3個航空母艦戰斗群。多國部隊總指揮、美軍中央總部司令H.N.施瓦茨科普夫上將通過"聯盟協調通信與統一中心",與阿拉伯聯合部隊司令沙烏地阿拉伯的哈立德·蘇爾坦中將協調行動。多國部隊的作戰企圖是:以連續不斷的高強度空襲,摧毀伊拉克的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震撼其士氣民心,重創其地面部隊,癱瘓其防禦體系,爾後在海空軍支援下以出其不意的地面進攻、快速堅決的縱深穿插和迂迴包圍,將伊軍主力殲滅於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區,迫使伊拉克接受聯合國有關決議,結束戰爭。與此同時,給以色列以足夠的軍事援助,以免以色列捲入戰爭,導致多國聯盟破裂,給伊可乘之機。

伊軍總兵力120萬人、作戰飛機770餘架、坦克5800餘輛、裝甲車5100餘輛、火炮3.8萬余門、地對地導彈800餘枚。在南部戰區(伊科戰區)部署有43個師約45萬餘人(司令部在巴士拉),並在科沙邊境地區構築了包括兩個防禦地帶的"薩達姆防線";其共和國衛隊8個師為戰略預備隊,部署在伊科邊界以北地區。在北部戰區部署有2個軍約17~18個步兵師,以備美軍在土耳其方向開辟第二戰場。在西部戰區(敘利亞和約旦方向)部署有1~2個步兵師。在中部地區部署有1個軍3個步兵師。另有1個師和4個旅(含共和國衛隊2個旅)部署在巴格達周圍。伊軍由總統薩達姆·海珊直接指揮,其作戰企圖是:以藏避炸、保存實力,以有限反擊拖住對方,以導彈襲擊分化瓦解多國聯盟;依託既設陣地,發揮兵力優勢並利用日益嚴酷的天候,使戰爭長期化、復雜化,最終迫使多國部隊撤出波斯灣,以永久佔領科威特。

閱讀全文

與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石油期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合肥融資擔保公司 瀏覽:447
11億韓元匯率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479
大智慧交易資金賬號 瀏覽:759
今日謝克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105
正大杭州灣慈溪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75
普天匯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01
國內外匯如何開戶 瀏覽:332
台幣50元和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696
連接價值投資未來 瀏覽:973
同一個基金公司左手倒右手 瀏覽:375
城投etf買入價格 瀏覽:305
10000元工資怎麼理財 瀏覽:29
90年代中國外匯管制 瀏覽:405
理財公司旅遊騙局揭秘 瀏覽:152
外匯延期付款申請 瀏覽:901
外匯副圖有什麼用 瀏覽:28
理財進階 瀏覽:466
山西焦化對外投資 瀏覽:829
基金519995今日凈 瀏覽:8
基金廣發行業領先成長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