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1)基建投資佔GDP比重數據擴展閱讀
香港的名稱來歷: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
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
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⑵ 投資一億基建,拉動gdp多少
首先取來決於錢來自於哪裡,自如果是前幾期的稅收或者政府盈利剩餘的話,直接帶來GDP一億。然後會間接地對消費、投資都產生影響。具體影響如何,取決於影響指數。綜合影響一般在1.5億到3.5億不等。
但是如果這錢要靠現期的稅收或者政府預算的話,會對現在的消費和投資產生負面的影響。具體甚至可能會低於1億。
⑶ 基建需投入多少才能支撐6.5%的GDP增速
2015年,陝西出台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穩增長」強力政策措施,全省經濟增速逐季回升。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8171.86億元,比上年增長8%,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成績全年經濟總量前移至第15位2015年一季度GDP增速僅為6.9%,近20年來首次低於全國增速。陝西採取一系列舉措追趕超越,全年實現了8%的增長速度。同時,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如工業、投資等增速出現大幅回落。2015年我省GDP增速較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別加快0.4、0.7和1.1個百分點,呈逐季回升態勢。總量超過內蒙古,位次前移至全國第15位。亮點第三產業增速趕超GDP增速記者昨日獲悉,第三產業佔比提升,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成為2015年全省經濟企穩回升的重要支撐力量。「十二五」前四年,我省第三產業增速一直低於GDP增速。2015年第三產業增速開始高出GDP增速1.6個百分點。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9.7%,較2014年提高2.7個百分點,為2004年以來的最高值。走勢今年經濟發展將呈良好開局昨日,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張曉光表示,因為服務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與全國一樣,融入服務業帶動經濟增長的大格局中,因此「今年陝西經濟發展會有一個良好的開局」。記者了解到,因為陝西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工業體系完善,陝西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得機遇。此外,陝西科技力量、教育資源在全國雄踞前列,面臨著創新發展的機遇。但是經濟發展中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如國際大宗產品、能源價格還在波動;農村脫貧任務依然繁重;煤炭、水泥、鋼材等產業產能過剩,去產能對經濟發展也會帶來一定影響。農業:實現「十二連豐」農業穩定增長,連續12年穩定在千萬噸以上,屬豐產,蘋果、獼猴桃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1226.8萬噸,比上年增長2.4%,實現「十二連豐」。其中,夏糧產量491.7萬噸,秋糧產量735.1萬噸。全年生豬存欄845.99萬頭、牛存欄146.75萬頭,比上年分別下降3.8%和2.6%;家禽存欄6733.62萬只、羊存欄701.93萬只,分別增長1.7%和0.3%;豬牛羊禽肉類產量114.68萬噸,下降0.4%;牛奶產量141.19萬噸,下降2.4%。工業:走出低谷工業緩中企穩。主要支柱產業能源工業逐步走出低谷,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1.3%轉為全年增長1.5%。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其中,輕工業增長13.5%,重工業增長5.8%。分能源和非能源工業看,能源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非能源工業增長13%,增速高於能源工業11.5個百分點。從高技術產業看,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5.9%,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8.9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7%。投資:穩步增長2015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9826.65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民間投資9066.37億元,增長7.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5.7%。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2.8%,較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2494.29億元,比上年增長2.8%;商品房銷售面積2978.94萬平方米,下降3.7%。消費:穩中趨好全省社會消費品市場穩中趨緩、緩中向好。2015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7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4055.06億元,增長7.7%。在商品零售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3855.55億元,比上年增長7.8%。按用途分,吃類商品零售469.33億元,增長16.8%;穿類524.77億元,增長9.7%;用類2861.45億元,增長6.2%。外貿:高速增長2015年,金融存貸款穩定增加。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1760.61億元,較年初新增2913.23億元。其中,新增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2460.44億元,佔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達84.5%。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2415.24億元,較年初新增3996.96億元。同時,對外貿易高速增長。2015年全省進出口總額189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出口918.52億元,增長7.4%;進口977.14億元,增長18.4%。
⑷ 政府投資基建 核算在GDP中的哪個部分
GDP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
GDP = 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出口 - 進口
政府支出也可以稱為政版府購買權,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
⑸ 各國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佔GDP多少
那不一定,要看這個國家是什麼導向的了,GDP的值由出口,政府基建投資,和消費三部分構成,美國是消費大國,那麼消費對GDP的貢獻就較大,中國的消費一直都疲軟,只能由政府購買和基建投資來拉動,說實話,這樣對經濟長期發展很不利的
這。。。。真不太清楚,美國的搞不清,中國的去中國統計年鑒上查就行了
⑹ 為什麼靠基建投資拉動GDP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投資、出口、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本來就是一種短期模型
基礎建設投資只能夠增加經濟總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GDP
長期經濟模型中,經濟增長依靠效率的提高
⑺ 為什麼靠基建投資拉動GDP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這個觀點有局限性。應當區分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當然無法依靠基回建投資拉動答GDP,因為該建設的基礎設施都建設完了,但在發展中國家就完全不同,這些落後國家的基礎設施欠賬太多,不誇張說,再投資建設20年,也不一定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那麼,連續20年都可以起到拉動GDP增長的作用,還能說是「不可持續」嗎?當然是持續拉動經濟了。所以,以我曾經在省級工業經濟管理部門工作的體會,全球多數發展中國家,若干年內,依靠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發展,依然是合理的選擇。即使是我們中國,在74萬億元的GDP成果的背後,一年基建投資60萬億元絕對「功不可沒」。而且現在每年基建投資的增值率還保持在5%左右,說明有相當的可持續性。
⑻ 依靠基礎設施投資的gdp有何意義
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現階段,甚至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10-20年)內,投資都將是中國gdp增長的骨幹力量。有人批判說我國投資太多,消費太少,這並沒與切中要害。投資其實並不多。現在我國只有少數省市,如北京,廣東等處在工業化後期,其餘如遼寧,山東等處在工業化中期,其餘如雲南甘肅等更是處於工業化初期。這樣的情況,決定了我國今後還將有很長一段投資高峰期。試想,連基礎設施都沒有,怎麼會有經濟呢?前期的投資就是後期的gdp,在發展程度低的時候投資必不可少。一個人口大國,沒有強有力的工業支撐,就永遠不能是一個真正的強國。在這里,印度就走了一個錯誤的道路。印度想從農業直接跨越到第三產業,這犯了大國發展之大忌。三產低能耗,附加值高不假,但是可以吸收的勞動力是不如二產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現在即使女人不用工作,照樣比中國有限制人口的原因。消費,在以後會慢慢發展為gdp增長的中堅力量。但是,這需要時間。現在消費率低,人們不敢花錢不假,淡更重要的是沒錢花,收入分配比例的嚴重不均,導致了最大量的平民老百姓無錢可花,這才是消費難以提起的最大症結。等待收入分配製度的逐步均衡,社會保障的逐步完善,消費必將像發達國家一樣成為我國gdp最重要的增長力量。出口在我國加入wto的這些年裡為我國貢獻了一定的力量,搞活了經濟,改變了我國閉門造車的思想觀念,使我國更加註重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經濟,雖然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已經變得日益削弱,但搞活市場是他的最大貢獻,必將使我國經濟質量的提升做出巨大貢獻。個人觀點,希望能對你有點參考價值
⑼ 中國為了穩住gdp,基建投資可以替代房地產嗎
肯定是這樣轉移投資重點,否則就跟80年代的日本一樣,產生泡沫經濟,其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⑽ 了解全國近幾年gdp,產業結構,財政收支的狀況。
一、2008年GDP總體概況2008年,在周期性、結構性調整和外部環境急劇惡化的三重影響下,我國經濟運行進入調整期。特別是9月份之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了急劇下滑勢頭。2008年我國GDP增速從上年的13%下降到9%,年度增速下降4個百分點,為近二十年來最大年度降幅。圖1:2004至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分季度看,GDP增速從2007年二季度的13.8%下降至2008年四季度的6.8%,在六個季度的時間內下降了7個百分點,增速跌去一半多,這樣的降幅從1992年我國開始進行季度GDP統計以來從未出現過。圖2:2004-2008年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二、2008年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一)經濟增速下滑的主因若要對2009年經濟走勢進行正確判斷,需清楚本輪經濟下滑的主因。如上所述,國外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下滑的主因,危機通過出口向我國實體經濟蔓延,繼而導致除政府支出外其餘三架馬車紛紛減速。經濟下滑機制示意圖如下:圖3:2008年經濟增速下滑機制示意圖(二)政府力挽下行中的經濟從近20多年的經驗來看,政府對我國經濟具有較強的干預性。具體表現為:一,經濟出現波動時,政府並不任由經濟自我調整,而是傾向於採取政策穩定經濟;二,政府對經濟具有較強的控制力,政策效力能在較短時間展現,對經濟起到較大的穩定作用。進一步的分析可關注本系列研究中的財政支出篇。2008年,面對下行中的經濟形勢,我國政府一如既往的採取措施應對。在政府救市的一系列政策中,提高出口退稅率以及增加財政支出是其中的重點措施。而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內需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本輪危機源於出口。對症下葯,拯救出口本應是最佳的應對之策。但無奈控制我國出口的主體並不在我方,而在國外需求。而國外需求疲軟的局面在短期亦難以打破。因而,以擴大內需為主,以促進出口為輔成為本輪救市的政策方向。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可以預期,經濟形勢將向著下圖所示方向發展。圖4:經濟形勢預測發展方向(三)從歷史經驗看本輪經濟復甦與1997金融危機對比,2008金融危機無論從危機爆發的主因、外部經濟危機向我國實體經濟的蔓延方式以至我國應對危機的方式都與其十分的相似。危機爆發的起始階段,兩者均遵循著」國外需求減弱→我國出口增速放緩→GDP增速放緩」的模式。政府為拯救經濟,同樣採取」積極財政政策→財政支出增加→帶動私人投資以及民間消費增加→GDP增速恢復」的實現方式。因而,分析師預期,在本輪危機中,經濟走勢與1997年時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從總體來看,1997金融危機時,我國實體經濟受到明顯波及的起始時點約在1997年。從1997年開始,GDP增速下行,並於1999年達到谷點,繼而逐步回升。經濟增速下行至達谷點歷時約2年。從GDP各組成部分來看,在此階段,出口大幅減速始於1998年,整個低谷過程歷時約4年。固定資產投資於1997年陷入低谷,在1998年時恢復,繼而受財政政策影響逐步走高。政府支出在1998年開始提速,並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狀態。消費在1997年時受到重創,一直低迷至1999年。參照1997金融風暴,結合本輪經濟形勢的特點,分析師預期本輪經濟走勢大致如下:危機爆發於2007年,我國實體經濟於2008年受到影響。從2008年開始算起,GDP將一直處於低位徘徊,2009年或2010年年度數據見底機會較大。與1997年時相比,凈出口處於低迷狀態的時間或許更長,可能長達4至6年。在本輪危機中,影響外需不足的主體不再是東南亞,而是全球經濟,經濟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復甦。固定資產投資受4萬億投資方案影響,將在2008年的基礎上繼續走高,並將處於高位運行狀態3至5年。同樣道理,財政支出也將如是。消費增速將在2009年出現較為明顯的下行,將伴隨著GDP增速的變化而變化。三、三大需求對GDP的影響分析以上通過政府這條主線對本輪經濟調整做了梳理,並預期了大致的經濟走勢。以下將細分資本形成總額、國內消費、對外貿易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2009年GDP及其走勢。【註:政府支出分為政府的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在下述分析中,本部分將把政府支出中的消費部分以及投資部分分別歸入國內消費以及資本形成總額中,並不單獨對政府支出進行分析。】國內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對外貿易是我國GDP構成的三大要素。本專題的其餘部分分別從」國內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對外貿易」三大需求的角度論述了2008年三大需求的變動情況及其原因,並預測了2009年各個部分走勢及其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現將核心觀點總結列出:(一)對外貿易—經濟下滑的主要力量,2009年形勢不容樂觀同1998年相似,2008年經濟調整的源頭是從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為直接的外貿部門開始的。2008年四季度以來外貿形勢的急劇變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很大。最突出表現就是進出口增速的急劇下降。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核算數據,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2007年的2.6個百分點下降為2008年的0.8個百分點。圖5:2008年進出口同比增長速度但此次外貿部門受到的沖擊比1998年更為嚴重。首先,由於近幾年來我國外貿進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外貿出口依存度由2003年的26.7%上升到2007年的37.5%,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對經濟的影響也就更為顯著。其次,此次的危機直接發生於我國的最主要出口市場美國和歐洲,進而引發全球性的危機;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局限於亞洲,當時美國和歐盟仍處於繁榮之中。圖6:我國近年出口依存度結合本系列專題文章」2009年宏觀經濟預測-對外貿易」一文,並綜合考慮各個因素,分析師預計2009年上半年凈出口仍將是拖累GDP增速的主要力量,而在2009年下半年會出現轉折,對GDP增速產生正面的影響。總體來看,分析師預計2009年凈出口增速為0。 (二)資本形成總額—政府投資加大力度,私人投資有望於2009下半年復甦正如前文所論述,本輪的經濟危機同1997年金融危機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在上一輪危機中,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並實施住房改革,極大地帶動和刺激了私人投資,帶動社會總投資的快速增長。當前,為了防止經濟快速下滑,應對經濟危機,政府也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宣布了4萬億投資方案,加大中央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並頒布了一系列扶持房地產的政策,刺激私人投資領域。以下,我們通過對比來分析此次中央政府的基建設施帶動力度有多大? 圖7:1998年基礎建設投資帶動房地產投資從上圖可以看出,1998年政府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加上實施的房改,極大地帶動了私人部門的房地產開發。此前1996-1997年,房地產投資幾乎零增長,1998-2002年,房地產投資平均增速躍升至20%。據統計,房地產投資對於GDP的增速從1997年的0躍升至2002年的1.2個百分點。可見,上一輪財政投資效果非常顯著。分析師認為此次的財政投資的效果遠不如1998年。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1998年中國的基礎設施薄弱,興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的經濟和社會回報率較高,因此政府只需投入部分資金,便能帶動社會投資參與,而當前,基礎設施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基本上較為飽和;另一方面,當前房地產投資面臨深度調整,開發商的投資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打擊,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帶動的私人部門房地產投資效果將不如1998年的顯著。綜上所述,分析師認為,雖然中央政府投資帶動的效果不如1998年明顯,但隨著近幾年的發展,中國政府的財力有所增強,仍具備利用財政政策作為經濟增長穩定器的能力,即仍具備再擴大投資力度的能力。因此,財政投資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無疑是一劑強心劑,有助於保持2009年的投資增速穩定。在私人自發投資增速下降,政府投資及其帶動投資有所增加的背景下,分析師預計2009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約在26%至30%之間。圖8: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另外,結合本系列的專題文章」2009年宏觀經濟預測-資本形成總額」一文中所提到的:存貨調整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結束,且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房地產市場調整有望於2009年下半年產生復甦跡象,分析師認為2009年上半年投資對GDP增速的拉動還未呈現出來,下半年將會有明顯的拉動跡象。(三)國內消費—消費需求受到抑制,2009年下半年有望回暖消費可分為政府消費以及民間消費兩部分。正如」2009年宏觀經濟預測-國內消費」一文所述,2008年9月以來,受國內外各因素影響,消費增速不斷回落。圖9:消費增速月度變化情況考慮到政府積極財政政策的影響,2009年,政府消費支出將有所增加。但在就業形勢嚴峻、CPI大幅下滑等因素影響下,民間消費將在2009年處於低迷狀態,增速下滑的可能性較大。結合兩者的變化趨勢,分析師預計我國總體消費增速將下滑,2009年全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速約為12-15%,實際增速約為11-14%。三、2009年GDP增速及其走勢預測綜上所述,分析師預計2009年全年GDP增速為7.5%-7.8%之間,而2009年GDP增速季度走勢可能呈現前低後高的現象,底部可能出現於2009年第二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