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掀「機器人革命」對美國製造業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美國不採取措施應對,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的機器人就會進入美國,成為美國製造業的主要沖擊者。
近幾年來,我國的「機器人革命」正在興起,很多智能設備,特別是機器人都已經進入世界領先水平了。不得不說,如果憑借廉價、地域等優勢,我們國家的機器人進入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話,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將會是非常巨大的。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迪埃特爾·恩斯特說:在未來5到10年內,中國的機器人行業將生產出與德國和日本相當的工業機器人。我覺得這將是不爭的事實,現在我們國家很多公司研製機器人,政府也投資了很多錢,不管是在技術上、人員上、還是在經費上,我們國家都是占據很大的優勢的。工業機器人一旦產出,我們就可以保證產品的優質性了,畢竟機器人出錯的概率是很低的。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看好機器人,但是從去年開始,我覺得機器人將會徹底的改變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的「機器人革命」取得成功,對美國的威脅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對於美國人民來說,就業一直以來是非常困難的。政府也一直在想辦法保證人民的就業,解決人民的失業問題。即使是一直說大話的特朗普,在會面馬雲的時候,當馬雲承諾為美創造100萬個工作崗位,也是非常心動的。如果我們國家的工業機器人研發成功,一定會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機器人的成本相對於勞動力成本還是低的,我想製造商會選擇機器人的。
中國掀「機器人革命」對美國製造業的影響也沒有很大,就是成功之後,會將美國的製造業帶進機器智能時代而已。中國的機器人革命正在進行,願我們的機器人能夠成為世界第一!
② 專家分析中國製造業復甦受益於出口強勁,為何中國製造受歡迎
中國製造業的復甦使得中國的出口目前較為強勁,同時中國的產品也是受世界各國歡迎。在11月的時候,根據相關的報道,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中國目前在經濟水平上達到了較好的成績。目前我國的進出口數據表明我國的經濟水平已經逐漸恢復到疫情之前。所以中國製造業能夠更好地推向國際,使得我國的產品更好的面向其他國家。中國製造業之所以這么歡迎,是因為我國製造業首先把握的重點就是質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價格會相對於別的國家產品會低一些,因此價格和產品的因素使得我國對外出口更受其他國家的歡迎。
專家分析,中國製造業復甦,受益於出口強勁,這也和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有著較大的關系,我國是全球目前控制疫情最好的國家。
③ 疫情之後經濟復甦,為啥「中國製造」在全球范圍內這么受歡迎
疫情之後,為什麼中國製造也受到國外的青睞,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規模大。
中國不像與其他國家鐵路運輸不方便,現在中國的鐵路運輸已經是四通八達,可以到每個行業,每個城市因此在製造業方面,無論是原料的採集還是產品的輸出,都有極大的方便性,這是中國特有的交通便利,其他國家找不到。
第五,政策傾斜。
中國更傾向於實體經濟製造業,中國不走像歐美一樣的金融市場,而是重點發展實體經濟。
④ 中國是怎麼面對美國的製造業回歸的
降低營業稅,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降低土地價格,我的意思是他們在極力創造更優惠的土地政策,水電政策,免稅政策等,讓製造業回歸本土,也大力高自動化來提高效率,
⑤ 出口強勁拉動中國製造業復甦,中國產品為何能夠走出國門
出口的強勁拉動中國製造業的復甦,這也是在今年年末,11月和12月非常顯著的狀況。根據國家的相關外貿數據顯示,我國在11月和12月當中,出口數據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這是因為目前我國的經濟水平已經恢復到了疫情,當前疫情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所以復工復產以及正常的規模生產能夠在我國當中實現。但是反觀其他國家征戰未能控制疫情等情況,對於國家在經濟層面上的需求就進一步的增加,只能夠通過進口的方式來緩解目前的危機。所以我國產品之所以能夠在這幾個月大幅度的出口到外國也有著疫情方面的影響。
所以我國產品目前能夠大量出口的原因分別是我國產品的質量和價格都受外國顧客的歡迎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得力。
⑥ 美國針對製造業迴流提出什麼政策
根據《國際商報》以及《人民網》報道,美國針對製造業迴流提出了以下政策:
福特汽車等美國標桿公司相繼把一些海外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
在綜合考量投資環境後,福耀玻璃等中國公司也「走出去」選擇赴美投資建廠。
調低公司稅,白宮公布的稅改大綱為企業設定了15%的稅率改革目標。
除了以上政策外,重振製造業是特朗普的重要經濟政策之一。在他的大力推動和施壓下,不僅推出以上迴流政策,放鬆監管以及提高關稅的政策也讓企業在特朗普時代重新評估製造業迴流問題。
⑦ 美國為什麼要重振製造業 美元迴流
美國製造業回歸有兩個根本上的原因:
一是後經濟危機時代,美國經濟復甦進程緩慢。
二是製造業空心化不利於其創新領導者地位。
美元回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美國經濟內需乏力,缺乏有效的流動性和市場需求。
一、經濟層面
製造業回歸和美元回歸可以看做是美國從供需兩端緩解國內經濟發展的途徑。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在經歷「去工業化」過程後,由於製造業轉移和金融投機過度,導致產業日趨空心化,大量工廠倒閉,國內經濟衰退,貿易赤字急劇上升。為應對市場蕭條、失業率攀升等問題,近年來美國大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部分海外製造業遷回本土發展。
從上述描述中,應當關注幾個核心點:
產業空心化:產業空心化是美國製造業在追求低成本高回報的過程中,將製造產業搬遷至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東南亞國家的過程。
國內經濟衰退: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處在較低的增速水平上。如下圖所示:
2008年-2014年美國國內生總值及增速
2015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2.4%,同2014年持平,經濟增長乏善可陳。
在國內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貿易赤字上升。貿易赤字意味著貿易逆差,美國出口水平下降,這根製造業的發展水平關系密切。二是市場蕭條和失業率攀升。製造業的外遷和需求不足導致工廠倒閉,工作崗位減少,進而導致人均收入水平的實質上的下降,人們消費慾望下降,國內需求動力不足,經濟發展進入通縮周期。
所以,製造業回歸和美元回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美國智囊機構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了一份關於《美國製造回歸——為何製造業將返回美國》的報告,指出危機後美國正在向「低成本生產製造國家」轉變。這位美國決策者制定再工業化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份報告從側面證明了美國製造業回歸有現實的操作基礎:
1、海外製造業成本上升。比如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用工成本上升等等。
2、本土比較優勢漸漸凸顯。
以中國為例,雖然中國用工成本上升,但是總體還是低於美國,但是其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只相當於美國的1/12。這意味著將部分產業從中國遷回美國,不但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庫存損失等支出,在本國更高生產率的情況下,其毛利率還能得到提高。
因此,美國開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主導製造業回歸。
二、創新領導者層面
美國一直以來在國際上是技術、資本和管理的輸出國,且是全球創新大國。美國政府每年都會出具創新報告。
製造業在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在促進進一步創新方面可以提供應用知識,可以為軍隊、情報機構以及國家安全機構以及整個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資裝備。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家製造業可以使發明、發現、研究成果以及新的創意轉化為更好地、新穎的產品或者使流程優化,以實現經濟增長。先進製造是產品得以內銷、出口的重要技術來源,可以帶動材料、建築、服務方面的需求,可以為美國工人創造高質量、高薪資的工作機會。摘自《2016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路戰略計劃》。不用過多解釋,該引用將直接證明為什麼美國重視製造業及其迴流。
⑧ 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如何查中國企業對美國製造業投資數據
每一筆合法的境外投資都要經過美國官方核實批准,這數據根本就不用查,是企業這邊申報上去的。
⑨ 世界經濟復甦中國出口可以笑了嗎
近年來,美歐日經濟開始逐步復甦,但未能有效拉動中國外貿的增長。有相關測算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2002-2007年,1%的全球經濟增長可帶動我國9.1%的出口增長;而危機後的2010-2012年,1%的全球GDP增長僅可帶動我國6.1%的出口增長。可見,外圍經濟增長對中國外貿增長的拉動關聯明顯減弱。
其一,世界經濟復甦多選擇振興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做突破口,美日歐經濟復甦與中國出口出現脫鉤跡象。2013年以來,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動能普遍增強,各國經濟相較於原有增長格局出現不同程度的調整,美國製造業復甦帶動實體經濟復甦明顯。而隨著中國國內要素成本上漲,及人民幣持續大幅升值,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2011年至2013年,我國商品在美國進口中佔比累計下降2個百分點,出現脫鉤跡象。這一趨勢也同樣發生在中國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之間。2013年,我國產品出口到傳統發達市場佔比從去年的40%左右下降至37.6%,並且這一趨勢也在今年一季度有所延續。
其二,新興經濟體貿易競爭追趕態勢進一步增強。目前,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也開始放緩,越南、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國家和地區比中國的成本優勢更大,成為接納工業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新陣地,東盟製造、印度製造、墨西哥製造開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實現對中國製造的供給替代。
其三,TPP+TTIP+PSA正在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和秩序。當前,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的態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美歐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議和多邊服務業協議重構全球貿易規則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零關稅;二是就業和綠色環保的談判准入條件;三是區域自貿加強。新型貿易壁壘對中國造成嚴重挑戰。除了傳統貿易救濟之外,貿易保護主義以國家援助、政府采購等形式隱蔽出現,對中國出口形成新挑戰。
⑩ 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躍居第一,是哪些因素所造成
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躍居第一,造成這樣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第三、 地方政府也改善了本地的營商環境。除了為外資提供土地和辦公園區等“硬體”便利措施外,還新增了多項“軟體”保障,如簡化審批流程和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