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12月固定資產投資比11月多很多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5:50:45。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調整和改善,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4.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一直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進出口貿易佔全國52.3%。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243.8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額為942.0億美元,進口額為832.1億美元;珠江三角洲進出口總額達2069.7億美元,是長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出口額為1126.1億美元,進口額為943.6億美元。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2.3%,其中長江三角洲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9%,珠江三角洲佔33.3%。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比長江三角洲高14.4個百分點。5.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江三角洲,兩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24.9%。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818.9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9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326.9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9%,其中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的18.2%,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6.7%。6.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國平均的1倍以上。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239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區為11686.1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原因在過去的20多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從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經濟發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點有:一是兩個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國改革前列,各自確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市場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兩地充分發揮自己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優勢,迅速佔領並擴大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順應改革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啟動,千百年的商業文化厚積薄發,創造了「溫州模式」等經濟奇跡。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二是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國外資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長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07%,高出全國均值10.49個百分點,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3.5%,高出全國均值12個百分點以上。國際貿易快速增長。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069.7億美元和1174.1億美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3.3%和18.9%。在引進外資、擴大外貿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科學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質,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屬於「外向型」,即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企業就把產品市場與國際接上了軌,廣東外貿一直獨領全國風騷,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進出口貿易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90年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資為主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以此來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力量還顯不足。而上海因受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經濟轉型較為艱難,短期內,其經濟增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較為有限,這一時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略顯滯緩。兩個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改革開放政策對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地區,進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創業大潮。長江三角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地區之一。1984年國家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南通3個城市確定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獲得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90年代,為振興上海經濟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又一重大決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2.人力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源泉。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省總人口為864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3104萬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佔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低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這就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長江三角洲在高素質人力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基礎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質相對較高,高科技人才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00餘所科研機構,150餘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教學科研基礎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級人才比重大。此外,還擁有大批熟練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些都對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十分有利。90年代以來,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出起點高、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這與其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有著直接關系。3.城市協調合作是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的16個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縱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橫向市場性聯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領導,不僅導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為單純製造業中心,還使江浙兩省及下屬各地市間缺少了橫向整合的基礎。改革開放後,在體制創新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有了迅速發展。上海也逐漸恢復了其大都市應有的產業和技術的輻射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起步和技術升級。但由於長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區域,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加上長期的條塊管理,使地區間的協調變得困難,目前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還停留在80年代橫向經濟聯合和自發的層面上,並沒有進入跨地區產業整合階段。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將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並促使以產業聯動為交往機制的區域聯合模式的形成。長江三角洲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創新。4.粵港的經濟互動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益於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佔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佔了80%,「三來一補」的企業中,屬於港資興的佔了90%,深圳的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幾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相互競爭、三角洲內部各個城市的相互競爭也在加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良性的競爭模式、避免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應當引起廣泛關注。兩個三角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地級市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目標出發,極易滋長地方的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從而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各自發展建立「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往往是優先重點建設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目前,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而珠江三角洲也應該盡快確立廣州、深圳的龍頭地位,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行政措施、資源,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體的競爭能力。目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30%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作用。
B. 2017年12月CPI增速將處於2%以下嗎
據報道,12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1月主要經濟數據。11月經濟數據受外貿轉好和消費帶動,整體表現較為穩定,但部分指標略顯弱勢。
12月份,隨著冬季來臨,蔬菜、豬肉等農產品價格的企穩回升或將對CPI形成一定支撐,但同比增速預計仍將處於2%以下,PPI環比上行趨勢或將進一步趨緩,同比則受高基數影響,或將降至年內最低。整體來看,通脹上行的壓力並不大。
希望cpi可以保持穩定!
C. 10-12月每月利潤增長率相同
(1)設2014年10月到12月,每月盈利的平均增長率為x,由題意可得:
2400(1+x) 2 =3456
解得:x 1 =0.2=20%,x 2 =-2.2(捨去)
答:2014年10月到12月,每月盈利的平均增長率為20%.
(2)由題意:3456+3456×20%=4147.2(元)
答:按照這個平均增長率,預計2015年1月份這家商店的盈利將達到4147.2元.
D. 中國12月M2貨幣供應增速創歷史新低嗎
據央行網站數據,中國12月M2貨幣供應同比增8.2%,增速創歷史新低,預期9.2%,前值9.1%。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844億元人民幣,創2016年4月以來最低,預期10000億元人民幣,前值11200億元人民幣。
她指出,估計隨著去杠桿的深化和金融進一步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比過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為新的常態。同時,隨著市場深化和金融創新,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更加復雜,例如貨幣市場基金快速發展對存款的分流作用可能持續存在等。M2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與經濟的相關性亦有下降,對其變化可不必過度關注和解讀。
E. 基數為零如何算增長率 比如11月為0 ,12月為50,那麼增長率是多少
增加量/時間 即為增長率 比如11月為0 ,12月為50,那麼增長率是多少 若從11月底開始算,到12月底,則時間為30天,增加50 增長率為50/30=5/3 若從11月初開始算,到12月底,則時間為61天,增加50 增長率為50/61 若從11月初開始算,到12月初,則時間為31天,增加50 增長率為50/31
麻煩採納,謝謝!
F. 歷年股市全年走勢中,12月多數出現"雞肋"行情,是什麼意思
你提到的情況和現象,確實是有的,這主要是有部分的投資者,在年關將近時,選擇了離場休息。但是,現在來看,這一現象對於市場的影響,不會很大。這是因為,依然還有另外的更多的投資者,在選擇了買入做多。另外,在技術性的形態上,也是在能夠維持大盤的強勢上行。以下為一條近日市場的看點,以及操作上的建議,敬請一同關注--- 【大盤短線反彈高程已達一半,進入下一半場演出;後市還將走高關注補漲行情,市場還可看好】本周一(12月28日),早盤滬深兩市高開高走,個股全面普漲,早盤券商、期貨、有色金屬、稀缺資源等板塊帶動大盤穩步攀升,滬指在10點39分到達盤中最高點3202.09點,午後,鋼鐵、有色金屬等板塊帶動大盤出現沖高回落走勢,臨近收盤,電器、農林牧副漲幅擴大,推動股指繼續上攻,至收盤,滬指報收3188.78點,漲幅1.51%,深成指報收13463.98點,漲幅1.31%;兩市合計成交約1853.59億元,成交量較上周五小幅放大,個股出現普漲格局,漲停個股18家,無跌停個股。小盤股近來表現活躍,特別是電子類個股中賺錢效應有所顯現,但金融、地產反彈動力仍不足,成交量也不見放大,估計股指在3100點附近仍存在反復振盪洗籌的過程,積蓄能量之後仍有希望繼續上漲。總體來說對後市還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3100點以下仍是逢低吸籌的機會,中線趨勢依然看好。大盤後期繼續反彈,從技術指標來看,KDJ指標形成金叉,MACD的綠柱開始減小,預計下周大盤繼續演繹反彈,但個股方面必有分化,投資者可關注超跌反彈和前期強勢品種,大盤後期仍會震盪向上的格局依然不變。大盤重回升勢,而後市的反彈高點,暫可看高到3360點。需要注意的是,大盤在觸底後即展開的反彈,並不是所有的個股全都會齊刷刷地上行,而是有個先來後到的狀態,並且有的個股還會有反復的。不能一概而論。再說,年關將近,有的投資者將會選擇離場休息,市場和盤中個股因此會帶來些許的波動,使得盤中呈現沉鬱、徘徊的狀態。但是,盤中依然會有很多的個股,在拒絕回調地、強勢上行的走勢,並且,大盤短線和中線的市場情況,總體是向好的,這是有理由確定的。操作上,投資者可以關注回調到低位的個股,加以積極地關注和短線介入,或者繼續持有強勢股待漲為主,保持一定的倉位,追高的投資者還要謹慎一些。逢高減持一些今年以來反復炒作的、升幅過高的個股。
年內大盤的中線走勢,是為底部抬高的箱體震盪走高,呈現逐步推高的走勢形態,因此,中線操作,不妨積極樂觀一點,在操作上不妨重倉一點。展望來年,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市場仍有新的機會,明年的高點,將會高於今年。投資者大可在股指的回落之中調整自己的持倉結構,展開「冬播」耕耘,備戰來年的股市行情。持有大幅回調,深幅調整個股的投資者,還可在其回調的低位進行補倉,以降低交易的成本。000002萬科A;600383金地集團,股價近日回調到低位觸底,有了探底後的多日反彈,但其升幅不大,後市短線走勢,以超跌反彈走高為主。建議加以關注,不妨積極介入。
G. 國家統計局稱1至11月民間投資增速年內首次轉正,這有何意義
今天國家統計局終於公布了今年前11個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速的報告,其中指出前十個月全是負增長,唯一在上月開始實現正增長,同比漲幅0.2%。這意味著被新冠疫情壓抑住的中國經濟增長終於迎來了復甦增長,我們的生活又開始逐漸向上走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這件事情的重大意義。
一、民間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我國現在實行的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多種經濟所有制並行的經濟制度。在多種經濟所有制這個范疇內,民間投資占據了主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第三產業,民間投資更是占據了超過半壁山河。而且民間投資增速也是國家經濟形勢的風向標,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一般民間投資都是蓬勃發展,這也體現了民間對整個國家經濟形勢的信心。
以上就是小編對民間投資的一些淺見,有闡述不到位地方,還請各位網友海涵。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H. 為什麼說1-11月的同比增長速度大於全年,則12月則小於全年
已經得到1-11月
同比增長速度大於全年了
如果12月也大於全年
那不就相當於每個月都大於全年了么
這當然不可能
所以需要12月來中和
12月是小於全年的
I. 蔚來12月銷量出來了,2019年第四季度交付數達8224台,環比增長71.4%,超Q3財報預期數字224台。#蔚來#
蔚來12月銷量出來了,2019年第四季度交付數達8224台,環比增長71.4%,超Q3財報預期數字224台。#蔚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J. 12月全國乘用車零售214.1萬台 同比下降3.4%
1月9日,乘聯會發布了2019年12月全國乘用車銷量統計,1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214.1萬台,同比下降3.4%,較11月同比增速基本持平;12月零售環比增長11.1%,是歷年環比增長的低位水平,今年12月的走勢特別穩健。今年1-12月狹義乘用車零售同比下降7.4%,較18年的-3%的增速下降較大,是超預期的下滑。
近期隨著車市低迷,部分企業生產運營出現問題。但根據國家政策要求,汽車行業早已經未雨綢繆,逐步啟動國企混改,為行業發展增添動力。
國企混改的企業並非都是遇到生存壓力,而是國務院從前幾年就開始倡導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混資本』促進『改機制』,切實提高國企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夯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微觀基礎。
但國企混改並不容易,11月8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公告稱印發了《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汽車行業「混改」的實操更為順利,成功案例快速涌現。因此近期的國企改革加速並非簡單的市場壓力,這也是政策推動的主動調整。
?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