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政府投資通貨膨脹

政府投資通貨膨脹

發布時間:2021-06-23 13:37:43

㈠ 加大投資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可以暫時的抑制通貨膨脹。 因為加大投資以後, 可以是物品的成本下降, 物價也會隨之下降。

㈡ 政府如何通過調整財政政策來避免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請詳細解釋

這是通過央行來實現的,就是中國人民中央銀行,央行負責全國貨幣的發行工作。如果出現通貨膨脹,說明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過多,這時候央行就通過提高銀行存款貸款利率,回收流通在社會上的貨幣,使得流通中的貨幣減少,這樣物價就會下降。如果通貨緊縮,就要降低銀行利率,促進貸款,使得貨幣流向社會市場,這樣貨幣就不會緊縮了。

㈢ 如何通俗解釋通貨膨脹是政府變相從百姓手中獲利

1。貨幣發行過量,工資不一定上漲。
2。貨幣發行過量,收益的是政府、與政府接近的國企、某些富人
以下摘自新浪財經
不論在哪個國家,按照增發貨幣的模式,新增貨幣當然首先會流入政府部門,在中國尤其會流入政府照顧的各個行業和企業包括壟斷企業,大量貨幣也會以政府投資的方式花出去。總之,接近政府、接近權力的企業,被政府認為應當優先發展的行業,會最早得到增發貨幣。這些企業、及其雇員的收入會首先提高。他們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會帶動相關企業、行業收益增加。

相對來說,價格最晚上漲的,肯定是距離權力最遠的企業和行業。而所有這些價格上漲會波及到較為重要的最終消費品——食品上。應當說,距離權力最遠者,比如農民,也可能因為豬肉、糧食價格上漲而享受到一點好處,但在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價格上漲之前,其他商品與服務價格早就漲上去了,而彼時,他們的收入卻並無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這些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就已經成熟,政府必然要採取強有力措施干預價格,於是,他們本來要得到的好處就流失了。總起來看,他們是通貨膨脹的凈損失者。

總之,在通貨膨脹過程中,一般來說,窮人所從事的行業通常是價格上漲最晚、持續時間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人、掌握權力者所在行業的價格上漲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幅度也最大。通貨膨脹型價格上漲必然會使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也正是過去幾年來人們親身體會到的一種現象。
舉個例子
通貨膨脹斂財最簡單的例子,20年前我們父母每人只拿20/30塊的月薪,那錢存到現在能做什麼,等於為zf白勞動了20年 。

再舉個現代的例子,拿物價說事兒(通貨膨脹通俗理解就是人民幣多了,不值錢了 東西變貴了)。

zf不斷的推高物價推高通貨膨脹,讓老百姓手裡的人民幣不值錢。老百姓也傻就特聽話的拚命買東西買房子,以為這樣就可以抵禦通貨膨脹了至少可以與通膨打個平手。這部分還是屬於較聰明的一類人剩下的更傻,等過一定時間zf再將通貨膨脹降下來,那麼東西就又不值錢了,人民幣值錢了但是現在人民幣都在政府手裡,老百姓手裡的東西有的被消費掉了有的爛在手裡貶值。

zf就是通過這么一輪通貨膨脹,一輪通貨緊縮 就輕松的將老百姓的資產騙走了。

全球都一樣,不信就等著兩三年後肯定又是一輪通貨緊縮。

㈣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中央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財政政策來應對

通貨膨脹時中央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直接從限制支出,減少需求等方面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概括地說就是增收節支、減少赤字。一般包括以下措施:(1)減少政府支出。減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削減購買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資、行政事業費等;二是削減轉移性支出,包括各種福利支出、財政補貼等。減少政府支出可以盡量消除財政赤字,控制總需求的膨脹,消除通貨膨脹隱患。(2)增加稅收。增加稅收可以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降低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以抑制總需求膨脹。同時,增加稅收還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減少因財政赤字引起的貨幣發行。(3)發行公債。政府發行公債後,可以利用「擠出效應」減少民間部門的投資和消費,抑制社會總需求。
通貨緊縮時則反之。

㈤ 通貨膨脹對政府有利嗎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㈥ 為什麼說,在通貨膨脹的過程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

1。貨幣發行過量,工資不一定上漲。
2。貨幣發行過量,收益的是政府、與政府接近的國企、某些富人
以下摘自新浪財經
不論在哪個國家,按照增發貨幣的模式,新增貨幣當然首先會流入政府部門,在中國尤其會流入政府照顧的各個行業和企業包括壟斷企業,大量貨幣也會以政府投資的方式花出去。總之,接近政府、接近權力的企業,被政府認為應當優先發展的行業,會最早得到增發貨幣。這些企業、及其雇員的收入會首先提高。他們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會帶動相關企業、行業收益增加。

相對來說,價格最晚上漲的,肯定是距離權力最遠的企業和行業。而所有這些價格上漲會波及到較為重要的最終消費品——食品上。應當說,距離權力最遠者,比如農民,也可能因為豬肉、糧食價格上漲而享受到一點好處,但在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價格上漲之前,其他商品與服務價格早就漲上去了,而彼時,他們的收入卻並無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這些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就已經成熟,政府必然要採取強有力措施干預價格,於是,他們本來要得到的好處就流失了。總起來看,他們是通貨膨脹的凈損失者。

總之,在通貨膨脹過程中,一般來說,窮人所從事的行業通常是價格上漲最晚、持續時間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人、掌握權力者所在行業的價格上漲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幅度也最大。通貨膨脹型價格上漲必然會使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也正是過去幾年來人們親身體會到的一種現象。

㈦ 為什麼說經濟蕭條時國家大筆投入財政刺激經濟會導致通貨膨脹

大蕭條時期,aggregate demand curve向左平移,也就是price level和output都降低了,也就是貨幣緊縮了,財政刺激也就是政府刺激消費,aggregate demand curve又會向右移,這時候output,price level會增加,price level增加也就是有了通貨膨脹。適度的通貨膨脹也不是壞事啊,如果沒有通貨膨脹,那麼就會有高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高犯罪率,所以政府的政策總是偏向於適度的通貨膨脹的

㈧ 4萬億投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4萬億不會助推通貨膨脹
自去年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4萬億投資的效果已經初現,但這一計劃從誕生之初就出現爭議。有觀點認為,啟動中國居民巨大的消費能力,才是經濟復甦的關鍵;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GDP增長,只能實現短期增長並且引發通貨膨脹。
針對此觀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所長羅雲毅在6月14日召開的全國招投標領域年度聚焦會議上否定說,「4萬億的投資新政與通脹無關」。
北京大學公共經濟管理研究中心證券市場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國魂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也表示,「認為4萬億投資引發通貨膨脹是極為片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李國魂的理由是:首先,國家實施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是通過深思熟慮的,指向也非常明確;其次,4萬億的投資是分期分批實施的,絕不是搞大幹快上,更不是蜂擁而上,其中的很多項目本來就是既定規劃之中的;第三,國家出資所拉動的資金,更多的是來自各省、市、自治區和民間。所有的投資均會以經濟效益為前提,尤其是所拉動的民間投資更不會採取盲目發熱的態度。
「4萬億的投資不會引發通貨膨脹,這也可以從國內大宗商品的價格中窺見一斑。農產品的價格盡管有小幅波動,但是並沒有大規模上漲。工業消費品價格總體上仍處於下跌通道中。」李國魂表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下降8.2%,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CPI仍在低位徘徊。
「這充分說明我國目前的物價形勢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也就是說,即使流動性逐步增強,貨幣供應加快,加之美元近期的貶值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會刺激市場的通脹預期,但是,真實需求不出現明顯回升,通脹預期也勢必會隨之回落。所以,當前的各種因素都不足以支持通脹預期的形成。」李國魂說。

㈨ 我們都知道 政府支出 會引起通貨膨脹 產生基礎效應,什麼時候不會產生擠出效應投資基礎設施

要清晰地看到擠出效應所存在位置,最好先了解下IS-LM模型
擠出效應較小的情形——
1.流動性陷阱時:
LM越平緩(貨幣需求的利率系數h越大),貨幣需求對利率的變化越敏感,當政府購買增加使利率上升時,貨幣需求的減少越大,從而越不易使利率升高,投資的下降(擠出效應)就越小
2.資本邊際效率(主要受投資預期影響)較低時:
IS越陡峭(投資的利率系數d越小),投資對利率的變化越遲鈍,當政府購買增加使利率上升時,投資的下降(擠出效應)就越小
你說的「有個地方說……」就是第2條的情況,這時的私人投資本來就低迷,就算政府不拿來花掉,私人也不會進行投資,因為投資不僅是利率的函數,還取決於資本邊際效率!當價格粘性及工資粘性導致經濟蕭條時,即使是零利率也鮮有私人投資(參見日本「失去的十年」),這時政府購買顯然不存在擠出效應

樓上有人說「擠出效應本身不是問題,政府投資效率比較低才是問題」——搞清楚,原則上政府無論何時都不應參與一般市場競爭,但提供公共產品(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本來就是政府的職能,對此世界均無異議,即使讓私人來提供,多數也是不現實的,只有極少數公共產品存在私人運營的可行性。另外一個用財政盈餘和財政赤字來判斷擠出效應的人則完全是門外漢。

㈩ 政府投資拉動與當前通貨膨脹的因果關系

這個問題關鍵是政府拿來投資的錢從哪裡來
1.如果是政府的錢是開動印鈔機,那麼自然流通中的貨幣就會超過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也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鑒於我國人民銀行獨立性不大,所以可能性很大)
2.還有一種就是發行國債來的。那麼現在的擴張意味著將來錢是要還得,也就是將來要緊縮。在當期也擠出了個人消費和投資。
3.再就是這部分是正常稅收。但是4萬億投資是肯定產生財政赤字的。
另外,政府投資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超額的需求。我們都知道產品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所以自然,價格會上漲
綜上所述,政府的投資拉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造成了通貨膨脹

閱讀全文

與政府投資通貨膨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原高速03月07日資金揭秘 瀏覽:515
怎麼買萬達股票 瀏覽:306
湖南源匯信託 瀏覽:891
汽車融資網站 瀏覽:747
外匯價1美元人民幣 瀏覽:649
方正科技股票價格 瀏覽:802
景順長城動力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59
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舉報中心 瀏覽:388
孔門的理財 瀏覽:116
鼎融資本收益怎麼樣 瀏覽:305
融資價格是什麼 瀏覽:564
新基金封閉期不能贖回 瀏覽:789
外匯狙擊手pdf 瀏覽:218
恆生中國指數基金 瀏覽:898
修正火理財 瀏覽:487
上海場內開放式基金代碼 瀏覽:516
江蘇民營投資控股和中超控股 瀏覽:450
郭德勝家族信託 瀏覽:211
華寶大健康基金凈值 瀏覽:26
金融信託投資公司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