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國外分階段連續投資觀點

國外分階段連續投資觀點

發布時間:2021-06-25 03:34:48

❶ 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定義是什麼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各有什麼影響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影響:

跨國公司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影響當前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變化。
大的跨國企業的投資舉措,會帶來"追隨潮流效應"(Bandwagon effect),其投資地的選擇,就象一面旗幟,指引者為其所在行業的企業的投資和轉移的方向。

請參考中國網《國際直接投資形勢與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表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3年中國第一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
報告指出,2003年美國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下滑53%,由2002年的630億美元降到300億美元,為近12年來最低水平,位列盧森堡、中國和德國之後。如果不計盧森堡的特例(FDI流入額為870億美元,FDI流出額達960億美元),中國是2003年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達到535億美元,比2002年高出8億美元。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穩定增長,主要得益於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愈加廣闊的消費市場,這兩項吸引外資的最基本因素一直沒變。金伯生說,隨著我國對外資、合資企業在外資比例、國產化程度、外匯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漸取消,到中國發展並實現本土化生產的跨國公司越來越多。
金伯生還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外商對中國投資的信心有所增強,在逐步履行對WTO的承諾和各行業領域進一步開放的背景下,外商可投資的范圍也更加寬泛。另外,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較強,連續幾年的持續高增長使全球企業在尋找投資地點時紛紛看好中國;還有就是近年來世界製造業集團處在新一輪調整之中,並開始對中國重新定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國已成為跨國企業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胡景岩指出,國際上外國直接投資的實現形式主要來自於跨國並購方式,而中國對於外資並購的研究自2003年4月實施《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以來正處於起步階段。隨著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和系統配套措施的建立,並購方式將為中國持續有效地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開啟新的大門。
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認為,今後,製造業依然是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導力量,但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逐漸向服務領域靠攏的大趨勢下,中國服務行業吸收外資的比重將大大提高。該機構經濟學家詹姆斯·詹稱,盡管2004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略微放緩,但外資進入中國仍呈上升勢頭。
實際上,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得出的結論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的大致相同。早在今年7月初,經合組織就在一份名為《外國直接投資趨勢和近期發展》的報告中提出,200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接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但該組織公布的數字與聯合國貿發會議有些出入:2003中國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額為530億美元,美國為399億美元。
對於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獲得對外直接投資大幅減少,一些外國經濟學家認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全球經濟復甦總體而言還顯乏力;二是市場對國際安全形勢憂心忡忡;三是很多大公司著力對此前的並購業務進行整合,因此推遲了新的跨國並購活動。
此外,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同時指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已連續3年下滑,2003年跌至5600億美元,但今年以來呈現回升態勢。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在2003年銳減25%,僅為367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去年卻同比增長9%,達到1720億美元。流入亞太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由2002年的940億美元升至1070美元,強勁的經濟增長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兩大主要原因。

1、外國直接投資之利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增加國內投資和促進資本形成;2、吸納勞動力就業;3、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TFP;4、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5、擴大我國的外貿規模,改善我國的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6、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稅收來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有效彌補了錢納利等人提出的儲蓄-外匯雙缺口。截至1999年實際流入我國的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7%,如果考慮國內的配套投資,這種資本形成效應則更為明顯;從上文我們對國內投資與FDI關系的計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對增加國內投資與促進資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顯著。其次,外商投資企業吸納了我國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計算我國1990-1999年這10年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增從業人員565萬人,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第三,FDI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從上文我們選用何潔等人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總體上FDI確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盡管在後面的分析中我們將談到外資企業在保守先進技術方面對中方的損害),這主要是因為FDI是一攬子創造性投資,隨著資金的轉移,觀念、研究與開發、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路等也會隨之移向受資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而從改革開放後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徵看,除1978-1983年期間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呈逐年遞減態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因此外資大量流入並投向第二、第三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國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範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五,FDI企業的進出口比率遠遠高於國內其他企業,海關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745.1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8.39%,其中進口比重為53.5%,出口比重為44.0%,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的擴大。FDI企業優化我國貿易結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使我國享受全球分工的好處、促進出口和提升進出口商品結構上。1998年我國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分別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資企業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比重分別為90.70%和94.18%,均高於國內平均水平。最後,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還為我國提高了一筆可觀的稅收收入。

2、外國直接投資之弊
由於外商來華投資主要是看好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動機,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極影響,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大型跨國公司的涌進和對並購的逐步放開,這種消極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來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多的採取獨資經營方式,中外合資企業中的外商也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控制企業的股權。外商千方百計取得企業的控制權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外商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另一方面為了保守其技術秘密以保持其競爭優勢。外商採取獨資經營的更重要的企圖在於控制我國產業和壟斷市場。據統計,1997年外商在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服裝及皮革毛皮羽絨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等行業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來,外商有投資建廠向更多的並購國有企業、國有品牌發展,而且開始從分散、隨意性收購國有企業轉向有目的、有計劃的並購效益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者並購不同地區同一行業的骨幹企業。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國直接投資不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而是以股權調期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出現,那麼這樣的投資並不能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
第三,外商投資企業往往嚴密控制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擴散,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並沒有很好的實現。多年以來,我國主動讓出市場份額換來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術,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考慮到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我國應考慮選擇適用技術,但是如果我國在技術上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產業的技術總是處於落後地位,我國將無法和國外競爭,也將危及到我國的產業安全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最後,外國直接投資很多是將其母國已經淘汰的產品生產或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中國,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五、簡短的結論
通過上文的實證分析我們知道FDI在促進我國資本形成、吸納就業和提高我國綜合要素生產率方面貢獻都是比較顯著的,同時在我們對經濟增長率與FDI的回歸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總體上比較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從我們對FDI的積極影響的進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過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和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上繳稅收等途徑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不過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步放開對外商行為的限制,出現了FDI企業出於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我國產業、壟斷市場和封鎖先進技術的新動向。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同時,應該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http://news.webtextiles.com/info/info_view.asp?infoid=2958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com.cn/ch-sjjj/guojitouzi.htm

❷ 能否詳細分析一下外國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FDI投資收益匯出與潛在國際收支危機的理論及經驗分析3
人們普遍認為外商直接投資是一種優質的外資,對東道國經濟發展很有幫助,提倡外商直接投資多多益善。然而,研究發現由於投資收益的匯出外商直接投資將導致東道國經常項目逆差,進而可能誘發國際收支危機。幾次金融危機的經驗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中國的現實情況潛藏著這種風險,值得引起警惕。

(世經評論·北京)四、中國的情況

(一)中國引進FDI和對外FDI比較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FDI大量流入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FDI的引進首先是彌補了國內資本的不足,但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溢出效應」它的載體跨國公司為東道國帶來了更好的制度、技術和管理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這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的初衷。事實上,FDI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表3 1992~2003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引進FDI和對外FDI比較 單位:億美元 年份 外國在華FDI 中國在外FDI

1992 111.6 40.0

1993 275.2 44.0

1994 337.9 20.0

1995 377.4 20.0

1996 423.5 21.1

1997 452.8 27.2

1998 454.6 28.2

1999 404.1 23.8

2000 407.7 22.4

2001 468.5 70.9

2002 527.4 28.5

2003 535.1 18.5

合計 4775.8 364.6

說明:外國在華FDI指貸方數據,中國在外FDI指借方數據。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http://www.safe.gov.cn/Statistics/BOP_(1992-2003).htm

中國從1993年以來引進FDI的數量已連續11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發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03年中國超過美國蟬聯世界第一大FDI引進國。截止到2004年7月底,外商在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49萬余家,實際投入的金額近54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數目很小,中國商務部與國家統計局2004年9月7日正式發布的《200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部分)顯示,截至2003年,中國3439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凈額為334億美元。即使按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的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達350億美元計算,也只相當於日本的1%,美國的0.5%,佔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0.15%。統計顯示,發達國家吸收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均衡,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為1?s1.14,而發展中國家為1?s0.13。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1992~2003年間外商在華FDI總額為4776億美元,中國對外FDI總額為365億美元(見表3),兩者的比例僅為1?s0.08。

(二)FDI與中國經濟發展:國際收支視角

1.FDI在中國的發展模式。通過考察不同時期代表性地區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從中找出回答。中國引進FDI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1)改革開放初期至80年代末;(2)90年代以來至今。不同階段的代表地區分別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有的稱之為「廣東模式」和「上海模式」(盧荻,2003)。廣東模式結合中國的資源稟賦優勢以出口導向和勞動密集型為特徵,符合中國的比較優勢,因而改善了資源配置效率,比如外商投資企業的凈出口在90年代中期以來成功的實現並保持了順差(見表4),但是勞動生產率很低,並可能創造出「低技術陷阱」。上海模式以進口替代和資本深化為特徵,一定程度違背了中國的比較優勢,從而惡化了資源配置但是它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比較兩種模式,從促進區域發展和全國經濟發展的場層面來講,上海模式更具優越性。問題是這兩種模式的貿易條件都出現了持續惡化。資料顯示,1993~2000年中國整體貿易條件下降了13%。而且上海模式還存在著嚴重的可持續性問題,因為有關外商投資企業90年代初以來持續出現了巨額的外貿逆差(見表4),這種持續性意味著逆差可能是結構性而非過渡性的,對國際收支平衡不利,也有可能掉進「外債陷阱」使經濟遭受重大打擊。

2.與國內資本被擠出。我們知道中國並不缺乏資金,中國的銀行里有巨額的存款,但是外資卻源源不斷的流進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許多人認為,由於FDI有政策、技術和管理等有利因素,在與國內資本競爭過程中處於有利位置,因此把國內資本「擠出」和「邊緣化」了,從而出現了外資持續流入、內資不見動靜的局面。如果真像里斯(Reis,2001)所言產生了「創造性破壞」,FDI擠出了國內資本,控制了本國市場,抑制了本國企業和產業的成長,則無疑會對我國的貿易項目和投資收益項目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進而威脅到中國國際收支的整體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在中國市場上還真有點跡象,表現在國有企業因機制障礙越來越難以適應競爭加劇的形勢而日趨萎縮,以及「國退洋進」的盛行。

表4 1992~2003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凈出口情況 單位:億美元 年份 廣東模式差額 上海模式差額

1992 -32 -21

1993 -54 -38

1994 -55 -37

1995 -17 -51

1996 4 -60

1997 41 -34

1998 75 -24

1999 55 -19

2000 70 -62

2001 101 -58

2002 97 -81

2003 161 -141

合計 446 -626

說明:廣東模式為廣東省數據;上海模式為上海市加上江蘇省數據。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

3.FDI企業里中外方的利潤分配。長期以來,中國為了引進FDI,實行了種種優惠政策,包括減免稅等,不少地方為吸引外商到本地投資競相降低土地等要素價格。相反,外商普遍掌握著技術設備和原材料進口權,並控制了關鍵技術、品牌和產品在國外銷售網路,以較高的價格大量進口國外要素,以較低的價格出口產品,從而將一部分增加值轉移到資本輸出國。特別是一些跨國公司,通過境內外子公司之間的內部定價,達到轉移收益的目的。從1993~2001年中國工業部門規模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分配情況來看,平均起來外方所得(佔50.7%)超過了中方所得(佔49.3%)。拿中國汽車工業來看,業內人士估算,從車型引進、生產設備采購到零部件采購,合資外方往往能賺取全部利潤的80%還多。這種有利於外資的利潤分配無疑會給我國國際收支帶來負面影響。

(三)FDI對中國國際收支的潛在危險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之間長期嚴重失衡,吸引外資的規模遠遠超過對外投資的規模(見表3)。中國輸出資本的主要方式是購買美國國庫券。美國國庫券雖然安全但收益率低,只為3%左右,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投資回報率為13~14%左右。這兩者收益的差距很大。這些都使得投資利潤流出大於投資利潤流入進而導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項目出現逆差。1993年以來我國投資收益賬戶一直都為逆差,且逆差數額在迅速增大,1995年以來每年已達100多億美元,2001年竟高達約200億美元。由於外資企業投資收益的支出越來越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貿易順差的增量,使得中國經常項目的順差比貿易項目順差要少得多。投資收益逆差占貿易賬戶順差的比重很高,大多在30%以上,其中1995年和1996年更是超過了60%,1993~2003年間投資收益賬戶逆差總共沖抵了42%的貿易順差(見表5)。換言之,我們用貿易凈收入的近一半支付了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凈收益。

表5 中國1993~2003年投資收益、貿易收支和經常項目概況 單位:億美元 年份 經常項目 貿易差額(B) 投資收益差(A) A/B(%)

1993 -119.0 -106.5 -12.8 -

1994 76.6 72.9 -10.4 14.27

1995 16.2 180.5 -117.7 65.21

1996 72.4 195.4 -124.4 63.66

1997 297.2 462.2 -159.2 34.44

1998 293.2 466.1 -166.4 35.7

1999 156.7 362.1 -179.7 49.63

2000 205.2 344.7 -146.7 42.56

2001 174.1 340.2 -191.7 56.35

2002 354.2 441.7 -149.5 33.85

2003 458.7 446.5 -78.4 17.56

合計 1985.5 3205.8 1331.9 41.55

說明:正數為順差,負數為逆差。

資料來源:同表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回報率為13~14%左右。目前我國境內FDI總規模已達5000億美元,即使按10%的年回報率來計算,那麼外商在我國的年投資收益約為500多億美元,如果外國投資者每年把利潤收入匯回去,中國為了保持經常項目平衡就必須每年有約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近兩年貿易順差往往只為300~400億美元(見表5)。僅憑借貿易出口賺回的外匯去滿足外商匯出利潤的要求已經辦不到了,只能依靠資本賬戶下的資本流入才能解決外商利潤匯出的需要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值得「安慰」的是,外國投資者目前把大部分利潤留在了中國用於再投資(記在資本項目的直接投資下的貸方)。也就是說,近年來FDI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利潤再投資,且其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比如2002年投資收益匯出為150億,而2003年收益匯出只為79億美元,這意味著更多的被用於再投資)。但是,資本的根本目的在於賺取利潤,利潤的匯出是必然的,FDI肯定有一個先期資本流入和後期資本流出的問題。利潤再投資並沒有改變這一問題的實質,只是推遲了利潤匯出的時間而已,這可能使利潤的匯出越來越集中,數額越來越大。當積累到一定規模時,如果受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或外部突然沖擊,外商投資收益集中匯出,出現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從而導致危機。

如果貿易差額能夠彌補投資收益逆差,如卡萊斯基模型所描述的,將不會產生對新流入資本的需求。反之,就有可能出現經常賬戶的逆差,從而導致對資本與金融項目更多的資本流入的需求。事實上,我國的經常賬戶面臨著許多困難,隨著進口自由化的實現以及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和投資設備的進口需求將日趨旺盛。2004年第一季度全國進出口逆差84.4億美元,1~6月全國進出口逆差68.2億美元,2004年1~7月全國進出口累計逆差48.8億美元。由此可見,用貿易順差為投資收益融資,從而保持經常賬戶順差的格局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在中國實現貿易自由化後進口激增、出口因部分國內企業破產而增長放慢,以及大量外資持續湧入的情況下,經常項目轉為逆差很可能會成為現實,到那時只能用資本項目的順差、甚至外匯儲備來加以彌補。拉美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當全國一切生產勞動的果實都被迫用於償還外資外債的利潤收益時,經濟依附的格局也就形成了。

五、建議

從數量關繫上來看,如果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順差能夠彌補外資在華收益的匯出,那麼就如卡萊斯基模型所描述的不會發生國際收支危機;或者,如果我國在國外的投資收益有很大,以至能抵消在華外資收益的匯出,那也就不會發生收支危機。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提升貿易項目以改善經常項目,另一方面要堅持「走出去」戰略,適當加大對外直接投資。

1.引進FDI要以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改善未來經常項目平衡為出發點。雖然有人認為,赤字對於中國來說是合適的,在引進足夠多的資本來為經常賬戶逆差融資沒有困難的情況下,中國應該追求一個佔GDP的1%經常賬戶逆差的目標,從而使中國達到國際收支的總體平衡。我們應該清楚,盡管當前世界資本交易額遠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但是經常賬戶在金融危機防範過程中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經常賬戶狀況不僅可以對外國資本的信心產生正面作用,而且也是防範危機的最後保障。東南亞國家盡管保持了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仍不可避免地出現金融危機,其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要素投入的基礎之上的,技術創新幾乎沒有,而要素的使用效率低下,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因此,需要注意如何通過資本引進來提高產業和國家的競爭力,從根本上改善國家未來的經常賬戶平衡,而非僅僅考慮數量上引進了多少外資。應該著重研究如何促進外資與中國企業的融合,加強外資企業與我國企業的後向聯系,擴大其產業關聯效應,在合作與競爭中推動我國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2.以我為主,加強對FDI企業發展的導向和管理。東南亞金融危機引起人們反思外資和外貿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一致認為,一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離不開國內企業和產業的強大。因此,引進FDI要以我國自身的經濟發展、經濟結構升級為基點來考慮,按照國際市場需求和國內經濟發展需要來引導外資的投向。注意藉助外資來推動國內企業改善治理結構、增加透明度、提高國際競爭力以及推動國內市場的發展等。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減少並逐步取消各種政策優惠,讓內外資企業得到同等待遇,鼓勵國內私人資本在同樣的舞台上與外資實行公平競爭。

3.以外債對待FDI並將其納入國家外債監控范圍。FDI與對外舉債無本質區別,雖不用付息,但要允許投資方匯回利潤。換言之,今天中國GDP的高速增長要以未來中國GNP的低速增長作代價的。盲目的不計成本的引進FDI將給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FDI絕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是外債就有一個債務承受范圍,並需要對它加以監控。此外,要設法解決外商投資企業向外轉移收益的行為,提高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分配中的中方收益份額。

4.堅持「走出去」戰略,加大對外直接投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大小於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是造成投資收益巨額逆差的主要原因,相應地,擴大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就是減少這一差額的有效辦法之一。前已述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太小,即使按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的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達350億美元計算,也只相當於美國的0.5%,佔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0.15%。這與我國的綜合國力不相稱。在國際經濟日益一體化的背景下,企業亟需利用全球各種有利的資源和市場,開展國際分工與合作,即在「請進來」的同時,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上海財大金融學院,段軍山,毛中根)

❸ 一般公司行為的境外投資分為哪兩種形式

一般公司行為的境外投資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新設,顧名思義就是國內公版司作為股東在境外新設一家權公司,這家公司股東可以不僅僅有這個公司,同時,也可以有別的公司,主要看客戶那邊情況;第二種是並購,就是中國公司作為股東,收購國外一家公司全部股份或者部分股份,這都叫並購。

❹ 波特從國際競爭角度出發,根據每個國家產業表現及競爭優勢來源提出國家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具體是什麼

摘要:文章將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進行梳理,將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即企業— —環境綜合範式分析階段,以環境適應範式為核心的分析階段,多種範式並存階段;提出了戰略管理學說體系的總體框架;探討了戰略管理面對的挑戰及理論研究的基本趨勢。

關鍵詞:戰略管理;演進;展望;企業內部;企業環境

一、企業戰略管理早期的企業-環境綜合分析範式

進入20世紀60年代,歐美國家企業出現的最大變化是由賣方市場逐漸變為買方市場,國際市場逐步開放,關稅壁壘逐步打破,大多數大企業以並購方式採取多元化經營(盡管並購的失敗率將近50%)。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滿足於年度預算,開始採用運籌學和改進的預測技術進行規劃,這就是戰略規劃學派的興起。戰略規劃理論是以未來可以預測為前提或假設的,認為戰略是要讓企業自身的條件與所遇到的機會相適應。制定戰略規劃的步驟包括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戰略制定、評估、選擇與實施。這種方法的實質是認為戰略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與其競爭環境的商機。可以看出早期的戰略管理思想具有集成、綜合的特徵。
二、以環境適應範式為中心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

20世紀70-80年代,在美國,以1973年的石油危機為代表,企業經濟環境變化表現為突發性、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兼並有增無減,同時面對日本和歐洲的挑戰,全球性競爭加劇。隨著環境變化步伐的加快,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環境是不確定、不連續的,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戰略規劃關於未來可以計劃、可以預測的思想。這時,以環境變化分析為中心的戰略理論(包括波特的產業組織理論)便佔主導地位。同時,由於環境的復雜性,僅從分析外部環境的變化出發制定戰略具有局限性。因此開始出現基於企業內部分析(如價值鏈理論)的戰略理論及基於企業社會關系分析的戰略理論,如網路優勢理論。

環境適應範式認為戰略決策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強調戰略的動態變化,認為最適合的戰略制定與決策過程依賴於環境波動的程度。這個學派包括:安索夫的企業戰略行為是對其環境的適應過程及由此導致的企業內部結構化的過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戰略的適應性觀點(認為戰略成功的本質在於戰略的適應性,包括環境適應、資源適應與組織適應),奎因的邏輯改良主義(認為戰略就是對環境變化的邏輯反應等理論。

產業組織分析也可以視為一種環境適應,只是更重視環境中的產業結構分析。產業組織分析集中表現為結構!行為!績效(S-C-P)範式,主要對市場結構、競爭行為、經營業績及三者的關系做實證研究,探索各種不完全競爭模型的實證與規范含義、政府反托拉斯活動的組織及其後果,旨在制定提高市場績效的各種政策。產業組織理論早在1959年隨著貝恩的《產業組織》一書的出版而成熟,從時間上可以看到,產業組織理論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形成的。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市場結構決定廠商的行為,而行為又決定企業的業績,這種觀點顯然是成立的。

始於1980年邁克爾·波特的基於產業分析的競爭戰略思想,既可以視為早期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也可以視為環境適應理論的深化,其假設是產業結構是企業贏利的決定因素。

由於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些處在無吸引力行業能夠獲得高利潤?而平均贏利水平很高的行業存在經營業績很差的企業?為什麼許多企業採用多元化經營進入平均利潤率高的不相關行業後會失敗?為此,1985年波特提出了價值鏈理論,試圖從企業內部價值創造過程中來尋求競爭優勢來源,並彌補對企業內部因素不夠重視的缺陷。很明顯的是,企業內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僅將企業看作是一組活動,顯得過於簡單。波特的戰略只是告訴人們在何種市場結構下採用何種戰略,至於如何改變市場結構,沒有提供策略指導。同樣是基於環境的分析,網路優勢論與Porter的產業環境分析理論有相近之處,但Porter是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企業在其中的定位。網路優勢論是從關系的維度,強調的是企業在一個個不同的組織所構成的網路中的定位。這些組織包括與企業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公共部門、政府、大學、公共實驗室、圖書館和其他信息中介機構,及私人部門、獨立科研機構、供應商、客戶、競爭對手等。任何一個企業總是位於一個由這些組織構成的網路之中。成功的企業往往位於一個有效的良好網路之中,擁有一個有效的網路,並在其中居於優勢地位。

三、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多種範式並存階段

進入90年代後,由於科技的迅猛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及產品設計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客觀要求企業通過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慮企業內部要素和企業外部環境要素,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這種背景下,基於企業內部分析和企業內外部綜合分析的戰略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包括資源論、鑽石模型、平衡計分卡、竟合論、超強競爭論等戰略理論,可以說是多種範式並存。

資源論。1984年沃納菲爾特的「企業的資源基礎論」的發表意味著資源論的誕生。資源論的假設是: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可轉變成獨特的能力;資源在企業間是不可流動的且難以復制;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資源論的基本思想是把企業看成是資源的集合體2將目標集中在資源的特性和戰略要素市場上,並以此來解釋企業的可持續的優勢和相互間的差異。盡管資源論不斷發展並在1990年代盛極一時,但資源論的缺陷是致命的,且不說它沒有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外部關系,將復雜的企業內部結構僅以資源、能力或核心能力來解釋,或者說以資源涵蓋整個企業,難免以偏概全。

鑽石模型。1990年,波特提出鑽石模型,可以說是關於企業戰略理論的綜合分析。波特認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產業與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狀態這四大要素創造出國家環境,企業在其中誕生並學習如何競爭。波特還分析了政府,機會,每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的歷史背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國家文化)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並進一步指出在國家經濟中,鑽石體系會形成產業集群,其內部的產業之間形成互助關系。

在歷史分析中,波特認為,從國際競爭觀點看,每個國家可以根據他們的產業表現,分成幾個不同的競爭優勢階段,這些階段就是該國經濟發展的詳細過程。每個階段所強調的產業、產業環節和企業戰略都不同,就連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因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一般說來,國家經濟發展經歷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在歷史分析中,波特認為,從國際競爭觀點看,每個國家可以根據他們的產業表現,分成幾個不同的競爭優勢階段,每個階段所強調的產業、產業環節、企業戰略和政府的產業政策都不同。波特對每個階段中各個要素的不同表現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可以看出波特的鑽石理論是對早期企業內外部分析戰略理論的完善,使這種理論不僅提供了分析的基本框架,有了豐富的理論內容。波特的戰略理論真正上升到了科學的層次。因為科學的理論不僅是解釋現象,還能指導人們正確行動。當然波特的理論並非盡善盡美。第一,對企業內部結構的分析過於粗造。第二,沒有對企業社會關系的分析。

平衡計分卡。在此階段,基於企業內部制度分析戰略管理理論也開始出現,表現為平衡計分卡理論。平衡計分卡是基於企業績效評價的戰略理論,因而可以將這個理論看作是基於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戰略理論。由於傳統單純的財務指標評價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績效狀況,理論提出用顧客滿意度、內部程序(流程)及組織的學習和能力提高三套績效測評指標來補充財務測評指標!。經理可以通過把公司的戰略和使命轉化成具體的目標和測評指標,建立平衡計分測評法(羅伯特特·S·卡普蘭,大衛·P·諾頓,1992)。

關於企業社會關系的理論。企業社會關系是與企業社會資本概念相聯系的一個概念。盡管企業社會關系更多的源於企業外部環境,但它確實不同於一般企業環境分析。二者的差別在於,企業可以或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協調整合甚至管理控制其社會關系;但對於環境來說,企業則無法或難以進行協調整合,更談不上管理了。從企業社會關系方面看,一個企業既要處理好企業內部組織與組織、人與人、組織與人之間的關系,又要處理好與競爭對手、供應商、客戶互補生產商、潛在生產商、政府、企業協會、大學、研究所、社區及其它組織間的關系,從而使企業社會資本最大化。 1990年代從企業社會關系維度考慮企業戰略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博弈論。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主體,如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選擇受到其他人、其他企業的影響,反過來影響到其他人、其他企業的選擇時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博弈論的基本概念包括:參與人、行動、信息、戰略、結果、均衡等。博弈論與戰略決策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

以博弈論為基礎來研究戰略問題,特別強調對競爭對手的行動的研究,強調企業的戰略制定要考慮對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據對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和行動,以達到擊敗對手或至少領先於對手的目標。在傳統經濟學所謂的寡頭壟斷產業中,博弈論的思想在戰略制定中的運用已很廣泛。

超強競爭理論。在競爭理論方面,理查·達維尼提出超強競爭。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企業無法建立不敗的競爭優勢,每一種優勢都有消失的一天。所以企業應當順應市場競爭的動態發展,積極瓦解自己的優勢以及競爭對手的優勢,不斷創造新的暫時的優勢,以一連串短暫的行動積累成持久的優勢。

組織理論中的新制度主義的觀點。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並沒有超越資源及資源市場的屬性來解釋企業間的差異。尤其是它沒有考慮包容著資源選擇決策的社會背景因素(比如:企業傳統,網路關系,管制壓力等),以及這種背景因素是如何影響企業間長期的差異。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也沒有提出資源選擇的程序,也就是企業是如何作出或未作出理性的資源選擇來追求經濟回報的。決策的制度背景在個人、企業以及企業外部的層次上,深刻地影響了資源的選擇和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里的制度背景即是指規則、准則和圍繞著經濟活動的信念。圍繞著資源決策的制度因素影響著企業獲得經濟租金的潛能。在個人的層次上,管理者的准則、習慣以及對傳統的審慎的認同,影響著管理者的決策。在企業的層次上,公司文化、共享的價值觀系統和政治程序,以及在企業外部,政府壓力、工業聯盟和社會制約(規則、准則、產品質量標准、職業安全、環境管理)等都影響著資源的選擇及戰略決策。

有機戰略觀。進入新的世紀後,少數學者意識到戰略管理理論叢林中絕大多數理論觀點的機械性和片面性,以Moshe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有機戰略觀。有機戰略觀將戰略看作是一個適應性協調過程,引入了「組織-環境-戰略-績效」(OESP)綜合理論模型,展現了戰略管理的一個有機模型。有機戰略觀戰略領域有三個核心問題:戰略的概念、將戰略與其它結構聯系起來的因果模型、戰略管理和選擇模型。在戰略的概念中,強調戰略就是公司目標和行動以及公司內部屬性與外部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相互協調一致。在組織 環境

❺ 簡述國外管理思想發展的五個階段

1
傳統管理階段
人類最早的管理活動是從原始家庭組
織開始的,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擴展,
社會組織結構也從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
管理活動也隨之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 18
世紀 60 年,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
了第一次產業革命, 人們開始把科學思想
運用到管理過程中, 出現了一批卓有貢獻
的思想家、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進入了傳
統管理階段, 其代表人物有亞當·斯密、查
爾斯·巴貝奇和羅伯特·歐文等。
(1)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觀點和經濟
人觀點。 斯密在 1776 年發表《國富論》,認
為勞動分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並
提出了經濟人觀點, 認為人們在經濟行為
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爾斯·巴貝奇的作業研究和報酬
制度。 巴貝奇 1832 年發表《論機器與製造
業的經濟》,認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須仔
細研究工作方法, 同時還提出了一種工資
加利潤的分配製度, 為現代勞動工資制度
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3)羅伯特·歐文的人事管理。 歐文提
出要縮短工人的勞動時間、提高工資、改善
住房,並在自己的企業進行改革試驗證明:
重視人的作用、 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廠
獲得更大利潤。
在傳統管理階段, 管理基本上處於積
累經驗階段, 為後來泰勒等人創立科學管
理體系打下基礎, 開始從經驗管理向科學
管理的過渡。
2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
古典管理理論產生於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 20 年代,該學派把管理分為三個主要
職能—————計劃、組織、控制。 古典管理理
論主要包括科學管理理論和古典組織理
論。
2.1
科學管理理論
這個管理學派認為可以從「科學」的觀
點去分析所乾的工作和對勞動進行監督,
通過客觀事實分析並利用從經驗中得到的
數據應能找到進行工作的最好辦法。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 泰勒 1911
年出版《科學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學管理
理論的基石。 其理論主要包括以下 6 個方
面: 確定合理的工作標准; 工作方法標准
化;合理配備工人;差別計件工資制;實行
職能工長制;例外管理。
(2)莉蓮·吉爾布雷思和弗蘭克·吉爾
布雷思簡化工作的原則。 吉爾布雷思夫婦
在動作研究和勞動簡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
破, 並總結出了勞動中許多特徵不同的分
動作,提高了勞動效率。
(3)甘特工作計劃的原則。 甘特的貢獻
主要有:甘特圖表、任務獎金制度、非金錢
因素論。甘特還認為,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源
泉是管理人員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勞動者。
(4)哈林頓·埃默森的效率的原則。 哈
林頓·埃默森的思想體現為 12 項效率原
則,說明了如何對資源進行有效使用。埃默
森同時注意到軍隊所採用的人員編制的經
驗以及顧問的地位與作用。
2.2
古典組織理論
在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在美國盛行的
同時, 法國產生了以法約爾為代表的組織
管理理論, 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發展
作出了傑出貢獻。
(1)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 法約爾
1915 年出版《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 》,首次
提出了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職能,並確立了管理的 14 項基本原則。
(2)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 馬克斯·韋
伯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 「理
想的行政組織機構模式」。韋伯將理想行政
組織體系的特點歸納為:明確的分工、清晰
的等級系統、 人員的任用、 管理人員專職
化、 遵守規則和制度、 組織中人員的關系
等。
(3)詹姆斯·穆尼的組織的原則。 穆尼
根據自己在企業與政府中任職的經驗和對
其他類型組織的研究指出, 在每一個組織
內都存在著一個任務和權力的結構, 即都
有專業化的任務分工和一個權力等級。 認
為存在著自然的組織法則或原則。
(4)林德爾·厄威克的行政管理原理 。
林德爾·厄威克於 1944 年出版的 《行政管
理原理》是管理文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厄
威克從泰勒那裡吸取了關於管理過程要以
科學調查為指導原則的思想, 指出組成管
理過程的 3 個職能。 厄威克根據法約爾提
出的原則來分析控制職能。 最後他總結出
了管理的間接目標:秩序、穩定、主動性和
集體精神。
古典管理學派的人性假設是「經濟人」
假設,管理方法是強調制度化、標准化、規
模化,管理的目標是追求企業的效率化,其
貢獻不僅僅是確認了管理的領域、 職能和
原則等, 許多現代管理技術都是這個學派
的直接產物。
3
行為科學理論
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多著重
收稿日期:2008-12-08
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施 宙 張永風 王 茗

山東科技大學濟南校區 山東 濟南
250031)
摘 要 西方管理思想經歷了從傳統管理階段到現代管理理論

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深刻變革
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歷程
有利於從中正確地吸收和消化其先進的管理思想
實現管理科學的發展
。於生產過程、組織控制方面的研究,對人的
因素則注意較少。在科學管理盛行的同時,
一些管理學家已經開始注重研究管理中人
的問題, 發展出一個新學派———行為科學
學派。
3.1
人際關系學說
人際關系理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
國行為科學家埃爾頓·梅奧。梅奧通過霍桑
試驗,得出以下見解:①人是「社會人」的假
設;②企業內存在非正式組織;③領導的能
力在於提高職工的滿足程度。 梅奧人際關
系理論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論的不足, 奠定
了行為科學的基礎。
3.2
行為科學學說
行為科學理論的主要代表是馬斯洛的
「需要層次理論」, 赫茲伯格的 「雙因素理
論」,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麥格雷戈
的「X 理論—Y 理論」,盧因的群體動力論,
布萊克和莫頓的「管理方格理論」等。 行為
科學既是管理理論的發展又是管理實踐的
總結,它的產生和發展使企業、管理者重新
認識到員工的地位。
行為科學理論將管理對象視為 「社會
人」、「自我實現人」,認為員工天生勤奮、具
有自我約束和創造能力且勇於承擔責任,
是以精神性需要佔主導地位的, 認為管理
者的任務就是要創設使人能發揮才能的工
作環境,給予下屬更多自主權,鼓勵下屬參
與管理和決策。
4
現代管理理論
現當代管理理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來形成的管理理論,是繼科學管理、行為
科學理論之後, 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結
果,形成了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局面,帶
來了管理理論的空前繁榮,被稱為「管理理
論叢林」階段。
管理過程學派由法國的管理學家法約
爾創立, 把管理看成是一種普遍而實際的
過程,注重管理過程和職能的研究,從理論
上概括出一般性的管理原則, 在此基礎上
建立起管理理論。
系統學派以美國的巴納德為主要代
表。 系統學派認為,社會的各級組織,小至
一個企業的各個部門,大至整個社會,都是
一個協作的系統, 是由相互進行協作的個
人組成的系統。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西蒙
和馬奇等。這一學派吸收了行為科學、系統
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程序等學科內容的基
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認為,決策貫穿管理
的全過程, 組織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
組成的系統。
經驗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德
魯克、戴爾、斯隆等。這一學派認為,有關企
業管理的科學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
發,以大企業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
把它進行概括和理論化, 然後再傳授給企
業的管理人員和學生。
數量學派把管理視為計量工具和方
法, 並以此來幫助管理人員對復雜的生產
和作業問題做出決策。 他們認為, 只要管
理、組織、計劃、決策等是一個邏輯的過程,
就能夠用數學符號和運算關系予以表示,
運用數學模型就能夠把問題表示出來。
權變理論學派最早的研究者是英國的
伍德沃德女士,這一學派認為,管理要根據
組織所處的具體條件隨機應變。 這一學派
以開放系統論作為理論基礎, 強調每個組
織的環境和內部各子系統都各有其特點,
並直接影響組織的設計和管理。
「叢林階段」的管理思想盡管研究視角
各有偏頗, 但都突破單一視角看問題的幼
稚和偏狹, 開始用復雜的眼光看待企業中
的人和事,用系統方法來研究管理問題。巴
納德及其繼承者西蒙和馬奇提出了 「決策
人」假設,在對人性的認識上大大向前邁進
了一步。 但這一時期的管理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更多地重視經營戰略、 財務控制和組
織設計等硬性因素, 在管理理念方面卻有
將人再次視為物的傾向。
5
當代文化知識管理階段
現代管理理論發展到 20 世紀 80 年代
初, 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獲得了飛速的發
展,形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的新思潮,如以錢
德勒、安索夫等為代表的戰略管理理論、以
戴明、 費根鮑姆等為代表的全面質量管理
理論等, 都為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做出了
突出的貢獻, 特別是組織文化與文化管理
理論,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組織文化與文化管理理論主要有以帕
斯卡爾等為代表的「7S」管理理論、大內的
Z 理論、聖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等。
帕斯卡爾等為代表的 「7S」 管理理提
出,決定企業成敗的是戰略、結構、制度、人
員、作風、技能、共同價值觀等 7 個關鍵因
素,構成一個整體網路,忽視任何一項因素
都會影響整個網路的協調和管理。
大內嘗試以 「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在
美國獲得成功」,提出了既符合美國文化又
吸 取 日 本 管 理 模 式 特 長 的 全 新 組 織 形
式———Z 型組織, 並試圖在麥格雷戈區分
「X 理論」和「Y 理論」的基礎上做出重大理
論突破。
聖吉把西方系統動力學與東方文化的
一體觀方法論相結合, 提出了以 「五項修
煉」為基礎的學習型組織理念。學習型組織
是對組織管理理論的創新, 實質是將人與
組織管理有機融合,使「以人為本」的思想
貫穿於組織的整個設計與運轉過程。
組織文化與文化管理理論把文化引入
管理,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導向為根本管理
手段,突破了傳統的人管人的管理模式,開
啟了西方人本管理的新境界, 揭示了管理
思想演進的人本化趨向。
總之,管理在本質上是對人的管理,人
是研究人類、組織和管理的基本分析單位。
人本管理思想的產生同樣也是社會歷史條
件的產物, 是客觀的社會歷史對管理科學
與實踐的要求。一方面,隨著知識則成為經
濟增長的主導因素, 擁有知識的人成為推
動經濟增長的「第一生產力」,成為決定管
理績效及整個企業效益最根本的因素,以
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成為管理發展的必然趨
勢。另一方面,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給人
類的物質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 也帶
來了無可挽回的負面效應, 人們逐漸認識
到自身才是人類的終極目的, 在管理中體
現人性關懷的人本管理也就成為必然選
擇。實行人本管理,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
終極目標是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趨勢。

❻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
1960 年,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altWhitmanRostow)在《經濟成長的階段》中提出了他的「經濟成長階段論」,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分為5個階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長階段》中增加了第6階段。經濟發展的6個階段依次是傳統社會階段、准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和超越大眾消費階段。
(1) 傳統社會階段
傳統社會是在生產功能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是圍繞生存而展開的經濟,而且通常都是封閉或者孤立的經濟,生產活動中採用的技術是牛頓時代以前的技術,看待物質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頓時代以前的方式,社會似乎對現代化毫無興趣。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的一些國家至今還處在這一發展階段。
(2) 准備起飛階段
這一階段是擺脫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的准備階段,它的特徵是社會開始考慮經濟改革的問題,希望通過現代化來增強國力並改善人民的生活。這一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經濟體制改革,為發展創造條件。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則通常是第一產業或者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這一階段要解決的關鍵難題是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3) 起飛階段
這是經濟由落後階段向先進階段的過渡時期。羅斯托認為,經濟起飛必須具備4個條件: ①生產性投資率提高,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 ②經濟中出現一個或幾個具有很高成長率的領先部門; ③發明和革新十分活躍,生產過程吸收了科學技術所蘊藏的力量; ④適宜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風俗環境。 在起飛階段,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量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製造業,外國投資明顯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長的產業為基礎,國家出現了若干區域性的增長極。起飛階段完成的標志是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從農業出口轉向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開始出口大量的服裝、鞋、玩具、小工藝品和標准化的家電產品。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歷起飛階段的時期如下:英國1783-1802年,法國1830-1860年,美國1843—1860年,德國1850—1873年,日本1878—1900年。中國,則在1977—1987年間實現了起飛。
(4) 走向成熟階段
這是指一個社會已把現代化的技術有效地應用到了它的大部分產業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國家的產業以及出口的產品開始多樣化,高附加值的出口產業不斷增多,廠家和消費者熱衷新的技術和產品,投資的重點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了資本密集型產業,國民福利、交通和通訊設施顯著改善,經濟增長惠及整個社會,企業開始向國外投資,一些經濟增長極開始轉變為技術創新極。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成熟階段的時間為:英國為 1850年、美國為1900年,德國為1910年,日本為1940年。中國目前也已經進入了這一發展階段。
(5) 大眾消費階段
在這一階段,主要的經濟部門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奢侈品消費向上攀升,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開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們在休閑、教育、保健、國家安全、社會保障項目上的花費增加,而且開始歡迎外國產品的進入。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都已進入這一發展階段。
(6) 超越大眾消費階段
羅斯托對大眾消費階段以後的社會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不過他認為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隨著這個階段的到來,一些長期困擾社會的老大難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是在考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後提出的,它正確地強調了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落後國家追趕先進國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是一種重要的現代化理論。 在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中,第三階段即起飛階段與生產方式的急劇變革聯系在一起,意味著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開始,在所有階段中是最關鍵的階段,是經濟擺脫不發達狀態的分水嶺,羅斯托對這一階段的分析也最透徹,因此羅斯托的理論也被人們叫做起飛理論。

❼ 有一種觀點認為「絕大多數的外國投資者都是為了東道國的廉價勞動力」請分析此觀點是否正確。理由是什麼

不正確,還可能為了技術,為了靠近市場等等

❽ 國外學者關於過度投機研究的觀點

fsdgfh

閱讀全文

與國外分階段連續投資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方財富手機版看資金流向 瀏覽:382
什麼是股票的關鍵價位 瀏覽:812
中厚理財 瀏覽:41
中融信託客服電話 瀏覽:591
無錫中國黃金今日價格 瀏覽:371
去證券公司還是期貨公司 瀏覽:339
國際外匯消息 瀏覽:623
信用證項下融資 瀏覽:681
雅化融資融券 瀏覽:513
海航集團股票代碼 瀏覽:407
多題材股票 瀏覽:698
基金代碼481001基金凈值 瀏覽:261
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結匯業務 瀏覽:781
股票pdi 瀏覽:366
雲南白葯股票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581
買基金為什麼顯示的股票 瀏覽:251
香港股票開頭 瀏覽:906
怎樣無抵押貸款100萬 瀏覽:493
100日元元等於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170
草根創業是拿不到天使投資的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