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汽車行業投資性

汽車行業投資性

發布時間:2021-06-30 01:17:14

『壹』 智能汽車行業是否具有投資前景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汽車工業已有一定基礎和條件去突破關鍵技術,實現國產品牌的全面發展。作為未來汽車產業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制高點,智能汽車將成為我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關鍵突破口。
據《2017-2022中國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研究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預計,未來五年,我國智能汽車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5%,到2020年市場空間達到2353億元。
由此可見,發力智能汽車,不僅有助於推動汽車工業升級以及維持汽車市場增長,還為後續發展智能交通做好鋪墊。
另外,智能汽車產業壯大,也將帶動車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相關領域發展進步,間接為汽車、交通和運輸產業掃除升級障礙。總的來說,智能汽車行業發展勢頭大好。此外,據悉智能汽車技術標准和產業規劃已基本成型,不久後將發布。這意味著智能汽車早已蓄勢待發,萬億潛力加速釋放。

『貳』 2020年,汽車產業的投資機會在哪裡

[億歐導讀]?市場寒冬與資本寒冬的雙重作用下,多數市場的頭部企業已經凸顯,只有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汽車後市場等不多的領域仍有藍海機會。

(自動駕駛車輛路測/億歐網)

除了自動駕駛,車聯網方面也出現了新的機會。2019年上海車展,華為首次參展,宣布自身將定位為智能汽車的Tier1廠商,目標營收500億美金。在大廠華為之外,還有不少規模稍小的技術公司也盯上了這塊蛋糕,並被資本市場認可。2019年,車聯網企業上海博泰、智能駕駛系統供應商天瞳威視、車聯網科技企業蘑菇車聯等一批企業都獲得了資本的認可。

2018年12月底,工信部印發《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計劃在2020年實現車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30%。而公安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的汽車保留量為2.6億輛。

這意味著,即便不包括需要升級已有車聯網系統的用戶,至少還有70%的車輛存在後裝車聯網的機會,也就是18.2億輛車。這18.2億輛車,即便平均每輛車的後裝價格為1000元人民幣,也能達到萬億級的市場規模。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流媒體中央後視鏡、抬頭顯示系統HUD、全液晶儀表、車聯網模塊等車聯網後裝市場目前仍未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相關企業也都存在一定投資機會。

除了車聯網,2.6億的汽車保有量和越來越長的車齡,讓投資者也在汽車後市場中看到了機會。德勤發布的《2019年後市場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保有車輛的平均車齡已達到4.9年,而這一數字在三年前僅為3.3年。

隨著車齡的增加,此前以碰撞件和易損件為主的汽配市場雖已進入紅海,但中、慢損件的藍海機遇正在悄然接近。2019年,中國至少有10餘家汽配供應鏈企業獲得融資,不僅包括新康眾、開思等老牌企業,也包括甲乙丙丁、三頭六臂等新玩家。與美國汽車後市場被大玩家瓜分不同,中國汽車後市場仍舊存在機會。

2020年,在汽車製造、新能源等領域,預計資本市場將有所收手,主要資金仍將會將繼續流向頭部企業。而新的機會主要存在於自動駕駛、前後裝車聯網及能夠基於相關數據進行價值重構的企業中,此外,汽配領域預計將成為汽車後市場中最受資本市場青睞的陣地。

雖然汽車市場仍存在投資機會,但整體的想像空間已遠不如前兩年。預計在2020年,資本市場會更加務實,那些只有好的理念,而無嚴謹的商業化落地邏輯的項目恐怕將會很難過。

編輯:張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關於汽車投資

汽車修理的話二三十萬投資稍微有些小。只能做到2類修理廠。二類修理廠在市場中競爭非常激烈,剛剛入門的人很難經營。裡麵包含保險公司,客戶一些人際關系。如果沒有過硬的人際關系。2類在市場上很難生存。

汽配還算比較穩定。但是也需要一定的人際關系。相對穩定的客戶群體。龐大的修理廠等。利潤相對較底成本高。剛剛入門也比較難干.

汽車美容是進年來新興的產業。現在市面比較好做。而且不需要社會人際方面的關系。比較容易搭理,投資也不算太高。但是地點一定要選好,做汽車方面的不怕聚堆,你可以開在離汽車銷售,汽車配件城一些地方比較好,因為這些城市人均消費水平高,意識強,對車輛渴望要求也高,所以我感覺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做比較好。

另外附加一個項目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那就是汽車改裝,成本底,而且市場大,我個人都很想轉型到這個行業,本人也對這個行業時常進行了調查,前景比較樂觀。

『肆』 汽車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汽車業對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由於汽車產業的強大產業聯動效應和高新技術吸附性,它一直被許多國家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通常被看作是國家製造業整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象徵,甚至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就一直大力扶持汽車產業的發展。40多年以來,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理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戰略作用。
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歷史考察
汽車產業對一個國家的實力增長具有戰略作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汽車產業都曾經或正在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影響力。
由於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前,如果沒有強大的汽車產業,就不大可能具有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汽車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現在的客觀事實是,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
在經濟起飛時期,汽車產業往往成為許多國家的領頭產業。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都曾經經歷過這個過程。汽車產業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過關鍵性作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強有力的復甦,70年代日本的崛起,80年代韓國的成長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汽車產業的發展。
汽車產業作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成為製造業增加值和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並且聯動眾多相關產業和容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正是由於作為加速器的汽車產業的強力推進,這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才得以迅速完成工業化,為進入後工業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力量。
2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和表現
在工業化中期到進入後工業社會之前,一個國家實力的增強,尤其是大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發揮這樣的戰略作用,其主要原因在於汽車工業能夠直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1 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茨涅茨的相對國民收入理論,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並最終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各國的經濟實踐也證實了這一趨勢或規律。
從庫茲涅茨的研究結論來看,汽車(尤其是轎車)在主要國家(主要研究對象是1880-1948年的美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產業結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來自於汽車工業能夠創造巨大的產值,因為汽車既是價值高的產品,又是批量大的產品。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也是資本和其他社會經濟資源向汽車工業集中及資本的密集程度大幅度提高的過程。
2.2 提高國家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汽車產業作為工業化時期的新興產業,為相關諸多產業的高效率發展樹立了先進生產方式的典範和提供了強大的聯動力,從而提高了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2.1 創造現代工業的兩種生產方式
汽車工業為現代工業製造系統創造了兩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其一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造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其二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創造的精益生產方式。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分別使福特汽車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的競爭力得到巨大的提高,並很快在其他製造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促進了整個相關製造業系統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2.2 推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
市場需求的要求不斷提高,它們主要表現為:安全、舒適、環保和輕巧。所以盡管汽車工業是一種傳統製造業,但是卻必須發展和應用各個時期的大量高新技術。由於汽車工業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的范圍廣、數量多、周期長和規模大,所以汽車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工業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和「領頭羊」,它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領航產業」。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原材料革命,使新型原材料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促發了裝備製造業的革新,使各種自動化設備、數控機床、機器人和計算機以及信息和電子技術等得到廣泛的應用。
2.2.3 對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
汽車本身是一個結構非常繁雜的大宗耐用消費品。汽車工業不僅投資量大、規模經濟要求高,與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聯系密切,更為重要的是中間投入和價值量轉移的比重大。所以說,汽車工業的發展既依賴於相關部門,同時也對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換句話說,汽車產業的投資具有某種乘數效應。
2.3 提供大量廣泛的就業機會
汽車工業能夠提供數量龐大、范圍廣泛的就業機會。汽車工業本身既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它的生產和使用對其他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由此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相關產業。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的各個生產和管理環節所要求的工作技能都不一樣,所以就可以容納不同層次的勞動者。而且,隨著汽車產量的增加、使用的普及化和汽車產品的高科技化,汽車及相關產業所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的數量將越來越多,范圍將越來越廣。
3 汽車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戰略作用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或幾個主要的消費熱點及其相應的主導產業支持其經濟的發展。消費熱點的不斷轉換,推動工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表明,「住」與「行」的消費是工業化時期的主導型消費熱點。其主導產業就是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和建築業。其中前兩者主要對應於「行」的載體——汽車,後者主要對應於「住」的載體——住房。
3.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經濟發展階段
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當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社會時,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就開始顯著下降。在後工業階段,國民經濟的動力源已經轉變為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產業和生物工程產業。傳統的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強弱並不能夠直接反映後工業階段的國家國民經濟的實力大小。
從汽車產業對國家實力增長發揮作用的歷史考察來看,在一個國家完成基本的原始積累之後進入工業化階段,尤其是在從中期向最後階段的過渡直至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階段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大國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或者說汽車規模化生產和普及化消費。
3.2 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判斷標准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人均GNP總量標准,其二是經濟結構標准。
綜合人均GNP指標和經濟結構指標來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認為,盡管從某些單項指標來看,中國還沒有進入或已經完成工業化,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末期和中級階段初期。而這一時期正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
3.3 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作用的現實條件
汽車工業是工業化階段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汽車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事實上,從投資、工業、人力資源、市場條件及道路條件等方面來看,中國現在已經具備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條件和現實基礎。
3.3.1 投資條件
汽車工業具有資本與技術密集和規模化的主要特徵。盡管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經濟指標相對來說都比較低。但是,總量指標大多居於國際前列。尤其是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大和穩固。
在現階段,從國內居民儲蓄和大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角度來看,中國具有龐大的投資能力,缺乏合適的投資機會或途徑。如果能夠把這些資本吸引到汽車產業,那麼就可以為它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來源和堅實基礎。
3.3.2 相關工業條件
汽車產業的關聯度非常大。這一方面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能夠聯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許多相關產業的基礎性支撐,也就是說,汽車產業不可能「單兵獨進」,而必須依賴於強大的產業群才能有效地發展。
經過50多年的建設,我們不僅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且許多重要的工業品總產量都已躍居世界前列。與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規模化發展的歷史階段相比,無論是美國或德國等汽車先發國家,還是日本和韓國等後起國家,目前的中國都具有非常優越的工業化基礎。而且,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和汽車生產的國產化活動,汽車工業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相關產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3.3 人力資源條件
目前中國的人力資源基本上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從數量上來講,中國勞動力豐富,從質量或素質上講,經過改革開放,尤其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數量已經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大量國外企業在國內建立了眾多的投資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本土專業人才。汽車行業內同樣如此。與此同時,近年來,眾多在汽車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中的華人技術和管理骨幹紛紛回國加入汽車行業。由此,中國的人力資源可以適應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3.3.4 市場條件
中國目前的轎車普及率和汽車擁有率都與現有人均收入水平相對應的指標水平相比要低得多。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市場競爭的激化,汽車品種明顯增加,汽車價格已經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這兩年),消費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2002—2003年期間出現了世界汽車工業史上少有增長爆發期,年增長率超過35%,轎車更是超過60%。2004年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從2002年到2004年3年期間,中國的汽車產量基本上是一年增加100萬輛,迅速成長為世界上第4大汽車生產國。
自去年年中以來,中國汽車發展速度雖然明顯減慢,但在2010年之前仍將會保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轎車普及率和汽車保有率將迅速上升就顯現出發展中大國的市場優勢。巨大(13億人口)、分層(地區、貧富、消費觀念差異明顯)的國內市場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可以使產業鏈中的許多環節都能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由此大幅度降低成本;②可以為企業的各種層次和形式的競爭提供足夠的市場空間,由此加速優勝劣汰過程和培育差異化優勢。
3.3.5 道路條件
汽車與道路之間存在一種顯著的互動依存關系。世界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道路的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公路建設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
90年代初開始實施「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一級和二級公路)建設,以聯接所有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及絕大部分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2004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185.6萬km,其中高速公路近3.42萬km。2005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可達到195萬km,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5萬km,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0.3km。
2004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確定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形態,建設總里程大約為8.5萬km,覆蓋10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佔全國總量的85%以上。2005年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農村公路投資達到1000億元,完善農村公路網體系。
中國的公路建設為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每公里道路的汽車輛數(即道路汽車密度)來看,1997年的指標要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只高於印度和巴西。中國的道路狀況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和較大的潛力。
3.4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從經濟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看,汽車工業應該成為正處於工業化中級階段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並且將發揮其戰略作用。另外一方面,從當前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態來看,迫切需要新的、強大的經濟增長點。所以,無論從歷史和現實,還是生產和消費來看,汽車工業都應該,並且可以成為推進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分析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過程,我們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完整的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增長的加速期,第二個階段是增長的調整期,然後再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過程。這2個時期的切換主要基於經濟結構的變化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根據經濟發展史規律,一個國家在由「小康」階段向富裕階段過渡期間,汽車是其主導消費品。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增長在相當長時間內要依靠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來維持。也就是說,汽車的大眾化或平民化消費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收入與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對照國際經驗,中國現階段的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嚴重偏低。這已經顯著限制汽車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一方面,由於汽車進入家庭步伐的緩慢,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遭遇較大的障礙,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總量的擴張;另外一方面,它延緩了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功能結構的改善和延展,強化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
3.5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
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一個國家的發展一般需要經歷3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即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住與行」革命和網路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都能夠把一國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如果沒能利用好這樣的機會,那麼整個國民經濟就很難發展起來,甚至有可能被排除出世界主導經濟國家的行列。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利用世界產業的轉移和家用電器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迅速地發展了國民經濟,提升了國家經濟實力。下一階段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有賴於我們把握好汽車產業發展的契機。
如果我們認同汽車產業對當前和未來10年間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即這種龐大的汽車需求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
我們在汽車產業的發展模式上採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幾乎全行業都外資化(合資、合作、技術許可)。中國的汽車產量規模已經很大,在2004年已經位居世界第4位。但是,這只是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尤其是轎車領域)在中國的多個車間拼組成的大工廠而已。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競爭力提高較快(其關鍵零部件也是進口),但是比重還是比較小。
現在,中國所產轎車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也就是說,轎車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在國內生產。從理論上講,這樣就可以發揮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戰略作用。通過合資合作方式生產當然要比純粹進口汽車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好。然而,它其實還是一種變相的「進口」,因為所謂的產品國產化,其實是指產品(主要是零部件)由國內企業生產,可這些國內企業還大都是合資合作企業。關鍵零部件還必須依賴於進口,因為即使是引進了20多年的上海大眾公司的主導產品——桑塔納轎車還沒有實現百分之百的國產化。為了搶占市場,國內各汽車企業不斷推出新車型。這些新車型幾乎都源於國外,其關鍵零部件來源於進口或國內的相關合資企業。國內資本企業只在其中分得了一小羹。
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必須自主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當然,限於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我們目前還只能依賴於跨國汽車公司。但是,合資合作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盡快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里所說的「自主」並不是指自我封閉式的自我開發,也不是要求國內資本企業生產全部汽車及其零部件,因為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化分工日漸深化及汽車產業全球化的當代,企業和國家都要發揮其比較競爭優勢。我們現在不可能、不期望、也沒有必要對汽車產品進行完全的國產化,但是我們應該在汽車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上創建比較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增加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性。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自主」是指在學習跨國汽車公司的過程中掌握汽車產品生產的部分核心技術,培養「干中學」、「學中創」的組織慣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部分自主開發能力,從而掌握產業發展的部分主導權。
如果國內企業還是希望通過「傍大款」(跨國汽車公司)賺大錢,而不培養自主發展能力,那麼在加入WTO之後經濟日益開放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大款」所甩棄。因為隨著成本的上升,製造基地角色在世界范圍內不斷轉換,中國汽車企業最終就可能失去發展自身的機會,在汽車產業,整個中國就將演變為另外一個拉美。中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因為缺乏系統性的產業聯動推進而長期陷入增長乏力的狀態。

『伍』 現在汽車行業投資風險怎樣在捷瑟汽車投資風險高嗎

現在汽車行業還是一直有前景的,主要是在新能源汽車上,非常的有前景,但是投資也一定要了解市場,了解你的投資主體

『陸』 汽車行業投資回報率多少合適

准確說不準的,看你是投資汽車修理還是汽車保養,或者汽車洗車...不過聽說一個新新項目-巴克輪胎安全升級的回報率是比較高的。

『柒』 汽車行業的主要經濟特性是什麼

汽車工業的貢獻是什麼呢?不僅是出汽車,還有那麼多的就業崗位,無論是直接就業、間接就業,大賬算起來貢獻了不得。我國就業壓力全世界最大,聯合國在人口統計上有一個概念,叫勞動年齡人口(16—65歲),我國勞動年齡人口2004年是9.09億。
所以汽車的問題我覺得,只要我們中國的工業化是在中期,沒有完全工業化,我們汽車就是客觀的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最根本的動力,再有各項政策措施,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是火借風勢,風借火勢,所以這個標題是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我始終覺得,我們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全面小康,汽車要作為一個支柱,我們決不能動搖。我們現在說美國高科技,現代服務員我們確實應當看到這一點,但是不要忘記美國當年走向世界頭號強國的時候不是靠的這個,靠的是三大支柱產業,其中就有汽車。所以我覺得汽車工業今年上半年的這種狀態應當說是為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的企穩回升和向好做了重大的貢獻。因為拉動了100多行業,現在是等於10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出口是負拉動,這駕馬車是往下拉,出口是-2.9%,結果是7.1%的結構,我們這樣分析。

我們從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講過拉動消費,到現在為止這10年,我覺得最成功的就是汽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還應該看到基礎不穩固,我們希望發達國家能夠盡快的維系,但是整個過程肯定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現在有人問我中國經濟保持8%的增長怎麼樣?我講過,確實是有困難,但是沒問題。

汽車行業特點
1 汽車工業
生產各種能自行驅動供客運和貨運使用的無軌車輛的工業。汽車工業主要包括發動機、底盤、車體等主要部件的生產,並組裝成車,或購進零部件組裝或改裝成車或生產汽車的備品、配件以及修理汽車等。
它是綜合性的製造和組裝工業,汽車工業在發達國家的經濟中起著重要支柱作用,主要原因是:汽車工業的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汽車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的工業,它與國民經濟各部門有著密切的聯系;汽車生產過程集中著許多領域的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和高技術。因此汽車工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汽車產品系列和生產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車集團、東風汽車集團、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等大型企業,國產汽車市場佔有率超過95%,載貨汽車品種和產量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轎車市場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得到了緩解。我國已成為世界摩托車生產大國,形成了幾家初具國際競爭規模的摩托車生產企業,品種和數量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並有部分進入國際市場。
據統計,到1999年底,全國汽車行業共有企業2391家,其中整車企業118家,改裝車企業546家,摩托車企業136家,發動機企業51家,零部件企業1540家;汽車行業擁有職工180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9萬人;行業總資產5087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原值2243億元,凈值1556億元;國家批準的轎車建設規模為112萬輛,其中國家已經驗收或建成的轎車生產能力91萬輛。1999年全行業實現總產值3411億元(90年不變價),銷售收入3115億元,工業增加值749億元,利潤總額106.5億元。
2000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911億元,利潤177億元,比1995年分別增長80%和107%;生產汽車207萬輛,其中轎車60.5萬輛,比1995年分別增長43%和86%;生產摩托車1153萬輛,佔世界摩托車產量的44%,比1995年增長45%;汽車工業出口額為25億美元,進口額為36億美元。
世界汽車業已出現了八大新趨向,即零部件采購全球化,生產裝配模塊化,汽車底盤通用化,目標成本控制化,開發周期縮短化,生產管理精益化,汽車銷售租賃化和汽車發展生態化。

2 汽車生產
2.1 分類
汽車按運輸對象分為客運汽車和貨運汽車
簡稱貨車)兩大類。客運汽車按座位多少可分為客車和轎車。一般乘坐9人以上的為客車,9人以下的為轎車。貨運汽車分公路用和非公路用兩類。按特種用途,汽車又可分為專用汽車、越野汽車和農業用汽車。汽車由汽車車身和汽車底盤兩部分組成,可與掛車和半掛車組成汽車列車。

2.2 汽車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
汽車能成為普通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主要原因是採用了專業協作的生產系統,採用了標准化、互換性、流水線加工和裝配的大量生產方式,使汽車的產量和質量都能提高,價格大幅度降低;在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能不斷及時地相應地改進和更換車型。汽車的生產批量大於一般的機器,有利於採取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工藝。將若干個汽車製造廠所用的某種零、部件合並在一個廠生產,生產批量就更大,能採用更高效率的工藝。

歐美各國在開始生產汽車時,某些部件如板簧和車輪等即由專門的工廠生產,這是製造馬車時就已經有的分工。最早作為汽車零部件進行專業化生產的是輪胎和汽車電器。20世紀初大批汽車廠並入大公司後,有的廠即轉為專業公司,一些未並入的汽車廠也有改產汽車零部件的。也有一些中小專業廠合並成集團,專門生產汽車的零部件(其中一些大的集團也有跨國公司),如離合器、傳動軸、變速器、轉向機、驅動軸、散熱器、制動器和車架等。日本10家主要的汽車生產廠與8000餘家零部件廠和材料廠協作,汽車廠本身的勞動量只佔30~40。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則從3萬多個工廠取得零部件、原材料和輔助材料。這些工業稱為汽車的協作工業或橫向工業。

美國等國的汽車專業化和協作體系,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其杠桿是質量和價格。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從20世紀20年代起即組織制訂汽車零件的試驗方法和聯接尺寸等標准,對於促進專業化和協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歐洲的柴油機噴油系統僅由3家公司供應,美國年產上千萬輛汽車所用的活塞環、軸瓦和火花塞也只由3家公司供應。這些專業公司的經營成就,表明了專業化生產的優越性。零部件的發展推動了汽車工業技術的進步,大大縮短新車型從研製到投產的周期並減少生產費用。

日本在50年代後期形成汽車零部件的專業化生產體系,這是日本汽車工業能與美國競爭的基礎。美國等國的零部件廠是通過競爭、轉業、甚至停閉等過程而形成的體系,日本則依靠政府用經濟手段來扶植汽車工業的發展。

2.3 新技術、新材料的採用和推廣
汽車的生產技術和所用的材料發展很快,常向其他機械製造部門推廣新技術、新材料。其他領域中的新技術、新材料也往往首先移植到汽車工業中。

汽車生產用材料 汽車生產使用大量材料,如自重1噸的典型轎車,約耗用厚薄鋼板500千克,鋼材180千克,鑄鐵110~130千克,輕金屬4千克,橡膠36千克和塑料32千克。

由於大量生產的零部件必須有穩定的質量,汽車生產對材料的要求十分嚴格。例如對於鋼材,不但要求一般的機械性能(拉力、沖擊強度和疲勞強度等),還要求金相組織(如晶粒等、夾雜物和淬透性)、深拉延性能和切削加工性等符合一定的標准。

汽車還使用多種特殊材料:製造活塞的高硅鋁合金、製造軸瓦的鋁基合金、銅鉛合金、含石墨的塑料、製造氣門的含氮奧氏體鋼、製造構件的低合金高強度鋼板和多種工程塑料等。1960年以來,原用於航空和航天技術的蜂窩夾層材料、玻璃纖維或碳素纖維增強塑料和陶瓷材料等已用於汽車。

新技術和新工藝
20年代初,汽車工業根據流水生產的時間節拍,將一些金屬切削機床用輥道等聯成加工線,繼而發展成為組合機床,這是切削加工設備的一大發展。組合機床的出現,不但提高了汽車的生產率,還促進了機床工業的發展,而且也推廣到其他機械製造部門。

1970年以來,為了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要求,又發展了柔性製造系統,其中一種方式是用加工中心和計算機數控裝備組成,由計算機指揮,把毛坯和在製品送到各個加工中心加工,可以同時加工多種零件。在有一些零部件專業廠和某些汽車廠中,將結構外形,以至工序相同而尺寸不同的零件編為一組,由計算機操縱在同一生產線上加工,這樣也大大提高了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效率。

70年代初發展的工業機器人,最早用於比較復雜的車身焊接生產線上。這種焊接機器人,能夠按照規定的程序完成幾十個至上百個精細的焊點的焊接工作。以後工業機器人又應用於噴漆、機械加工和部件裝配等工序。

製造汽車車身需要使用大噸位壓力機和深拉延性能好的優質冷軋鋼板,這就促進了大型沖壓設備、大型模具加工技術和機床的發展,也促進了深拉延冷軋薄鋼板的大量生產以及半連續、全連續的熱軋和冷軋鋼帶機的發展。車身是由骨架和蒙皮焊接而成的,這就促進了多點焊機的發展。車身要求應用良好的防銹處理技術和美觀而耐久的油漆和鍍層技術,又促進了這些工藝和材料的發展。這些設備和工藝適於製造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所以促進了家用電器行業的發展,有的汽車公司則兼制這些產品。

為了節省原材料和減少加工量,汽車工業的毛坯生產趨向精密化,採用了壓力鑄造、精密鑄造、粉末冶金、模鍛和冷鐓等生產毛坯的工藝。而拉削和硬齒面高精度齒輪加工,尤其是弧齒錐齒輪、雙曲面齒輪的加工藝和設備,以及滲碳、滲氮、碳氮共滲和硫化等新工藝,也都是在汽車工業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這些工藝設備往往相當復雜,例如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的12000噸熱模鍛機械壓力機的自動生產線,每分鍾能生產汽車前軸鍛件一根。這種壓力機不但生產率高,模具壽命也比模鍛錘高兩倍。

2.4 新汽車的發展研究和生產設備
汽車的結構復雜,多數汽車是大量生產的產品。如果汽車生產後在復雜的使用條件下發現早期損壞或不適應使用要求,就會造成用戶和製造廠的巨大損失。因此,20年代以後,逐漸總結經驗,形成產品投入生產前的設計定型程序和生產准務工作程序。

發展研究 發展產品之前先經過技術預測和市場預測,確定發展方向,然後按照技術經濟分析的結果和零部件的系列,選定產品的主要參數和結構方案。設計完成後,試制樣車,進行定型性試驗。

生產准備 經過試驗定型的汽車,在投入生產前需要對工藝、設備和工藝裝備(工具、夾具、模具和量具等)進行准備工作。只有一些小批量生產的重型汽車和專用汽車,才不需要工作量很大的生產准備。大量生產的汽車,工藝裝備系數(每個零件所需工藝裝務的平均數量)往往達5~5,總的製造工時達數百萬。在主要的汽車生產國家中,工藝裝備都由專業化的工廠製造,汽車廠只提出定型的產品圖紙和生產綱領。這些專業工廠可以在很短時間內(1年左右)配齊工藝裝備和專用設備,因此汽車生產廠更換車型比較容易。

轎車由於競爭激烈,幾乎每年都要改動外形,主要部件如發動機等往往隔數年更換一次型式。雖然有可能迅速更換車型,但各公司考慮經濟效益,大多採用逐步改換車型的辦法,只有在十分迫切的情況下才發展全新結構的車型。

在專業化協作的生產體系下,汽車生產廠的發展研究和更換車型需要得到各行業、各工廠的配合和支持。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汽車工業才得以不斷進步並保持在機械行業中的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3 汽車行業CIMS特點
根據產品結構及生產批量的特點,屬於大量流水生產
3.1 基本特徵
·根據市場預測或某種指標組織生產。
·產品結構簡單、品種少、更新慢。
·生產工藝穩定,製造周期短。
·設備投資高。
·生產計劃以日產量、旬產量或月產量下達。
·生產具有明顯的節奏性,具有高度的連續性。

3.2 生產管理的重點
由於大量流水生產類型的企業以市場預測和用戶訂單組織生產,並採用庫存適應市場變
化,因此,其生產管理的重點是:
·保證原材料、能源連續不斷的供應。
·加強設備維修,保證不出故障。
·集中制定計劃,大量應用經過優化的標准計劃。
·加強對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保證均衡生產質量的穩定性。
·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
3.2 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
為保證生產過程的連續性與均衡性,宜採用在製品定額法和JIT生產方式進行生產計劃與控制。其中,在製品定額法是以預先規定的在製品佔用量為依據確定車間生產的一種方法。用在製品定額法確定車間生產任務的主要計算公式為:
其中 ——車間I的計劃期出產量;
——後續車間I的計劃期投入量;
——車間I的外銷半成品量;
——車間之間庫存在製品佔用量定額;
——期初預計實際庫存量;
——車間I的計劃期投入量;
——車間I允許的廢品數量;
——車間I內部在製品佔用量定額;
——期初預計車間內部在製品實有量。
用在製品定額法確定各車間生產任務必須按反工藝順序先計算出產量,再計算投入量。最後車間的出產量根據總的產品出產進度計劃來確定。

『捌』 在汽車行業投資什麼最賺錢

閱讀全文

與汽車行業投資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