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錯啊
㈡ 我今天接到上海千人禾投資有限公司前台文秘的面試通知了,我該去面試嗎這個公司可以相信嗎
查過了, 就是代客理財的公司, 不正規, 幾乎沒有可信度, 建議不去.
㈢ 天津新大豐文化傳播千人禾聽說過嗎
聽說過的,辦公工具很nice
㈣ 翁虹在同時期女演員中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金思雅特別軸,想先跟大家劃一下重點,翁虹是1989年的亞洲小姐冠軍,那一屆的亞姐是哥哥張國榮給頒的獎。

翁虹可清純,可性感,駕馭得了古裝,現代裝也不錯,是個有味道的女子。相比同時期女演員的整容、撕X、炒作、緋聞、第三者等負面新聞的傳出,翁虹顯得規規矩矩,有幾分人淡如菊的意思。
㈤ 杭州禾聲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這是一個很垃圾的黑心公司,勞務關系有四五家中介派遣。本人2014年3月份在那裡工作了二十二天,結果在四月低發了980元。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工資多少。一個宿舍十幾個人基本走光。天天有人進廠天天有人出廠。二個月整廠人差不多換完。黑廠一天干十二個小時結果發的工資生活費都不夠。
㈥ 想要貸款,公司賬戶要多少錢才能貸款
如果你個人名下有房產的話可以做個人經營性貸款,這個是用作企業經營的,還有企業無抵押貸款,這個對公司有一些門檻,另外還有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拿公司的好的項目等去做貸款,這個就得看你具體的情況了,如果你是在北京的話,我可以幫到你,聯系方式在我的資料里,祝生意興隆
㈦ 急求有關濰坊市農村金融的相關數據近三年的
濰坊農業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已經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特別是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國際化,全市呈現出了向現代化農業迅速邁進的良好發展趨勢。在這一新的時期,農業與金融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何認識農業新的發展趨勢,如何加大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僅關繫到農業和金融業自身的發展,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一、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
我市自199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農業發展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面對國內外市場的劇烈競爭和即將入世的挑戰,又不失時機地實施了農業經濟國際化戰略。在有關政策的激勵引導下,全市農業經濟空前活躍,具有現代農業特點的典型和新生事物迅速涌現,呈現出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十大發展趨勢。
(一)農業發展從增產型向增效型加速轉變,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深層次推進。
按照農業經濟國際化的要求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濰坊農業的新特點。各地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積極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培植農業比較優勢,再創濰坊農業新優勢,使我市農業結構調整向更深的層次推進。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品種調新。更新、引進和培育市場適銷的新品種的熱潮正在興起。政府、農民、龍頭企業聯手,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從國外、全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毗鄰省份地區引進一大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適合市場消費需求的優質新品種,品種更新速度明顯加快。2000年,全市引進、試驗、推廣種養業新品種1000多個,種植業良種率達到97%,養殖業良種率達到85%以上。二是品質調優。各地都加大了農產品名牌戰略的實施力度,優質農產品注冊商標成為一種時尚,全市有38種農產品取得綠色食品標志,有188種農產品注冊了商標。為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開始按國際標准組織生產,按國際慣例進行運營,農業生產、農業監測、農產品評價「三大標准體系」正在建立完善。三是區域結構調特。各地打破「樣樣都有一點,樣樣只有一點」的格局,注重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對區域農業進行整體規劃,形成了具有較大規模的特色農業基地,象壽光的蔬菜,昌樂的西瓜、肉鴨,安丘的大姜、大蔥、諸城的肉雞和得利斯系列肉製品,都形成了面積達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連片種植、養殖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具有十分鮮明的區域經濟特色。
(二)農民分工分業和土地規模經營明顯加快,一批實行專業化經營的核心農戶脫穎而出。
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近年來農民的分工分業和階層分化也明顯加快。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速度開始提升。全市縣以下小城鎮已發展到226個,城區人口達到230萬人,城市化程度達到39%。與此同時,農業經營戶的分工分業也明顯加速。在眾多兼業農戶逐步從種植業分離出來的同時,土地相對集中和農業規模經營又呈加快勢頭。第二輪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不變政策的全面落實,為建立「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土地流轉制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些地方,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一批專業化經營的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產品加工運銷大戶成為發展高效農業的市場主體,規模經營效益和區域特點日益突出。另外,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投資開發農業生產基地,使一批農民成為新一代的農業工人和產業農民。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向廣度和深度推進,農業龍頭企業快速崛起。
我市自提出並實施了農業產業化戰略以來,加快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一大批龍頭企業群體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全市70%以上的耕地成為龍頭企業的配套基地。近幾年,適應經濟國際化的需要,全市按照「大(規模)、高(高水平)、外(外向型)、強(強帶動)」的要求,集中扶持建設一批大的龍頭企業。通過政府扶持、與國外合資、利用先進技術改造等多種途徑,組織國有、集體、聯戶、個體、外資一起上,大力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培植起了一批外連市場、內聯基地、農戶的龍頭企業群體。這些企業依靠現代化的物質裝備、信息手段和加工技術,按照標准化組織生產,通過訂單農業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成為帶領農民進軍國際、國內市場的「航空母艦」。如諸城外貿集團,肉雞產品在日本市場免檢,對日出口占我國出口日本總量的40%;澱粉生產能力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色素年加工能力佔世界市場的二分之一;全國6個省市有諸城外貿集團的基地。諸城市僅外貿公司和得利斯集團兩個龍頭企業,就帶起20多萬農戶搞養殖,占總戶數的90%以上。現代化的龍頭企業建設,增強了輻射帶動能力,加快了農業走向市場的步伐。目前,全市已建立各類龍頭企業4000多家,其中,有4家國家級、5家省級、50家市級,年加工能力達600多萬噸。
(四)工商企業競相投資農業領域,正在引發農業逐步趨向多元化經營新格局。
我市當今農業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良好的農業基礎,突出的產業優勢,日益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優惠的政策,使我市農業成為工商企業投資的熱土,並表現出五大特點:一是投資主體多。過去農業的投資主體主要是國家和集體。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的多元化投資格局。一些曾經跳出農門務工經商的農民企業家,憑著雄厚的資本實力和經營才能,投資農產品的加工、儲藏、運輸業,為農業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我市的農業投資環境備受外商青睞,目前,全市與瑞士、諾華、美國孟山都、法國福克斯等一批大財團建立了廣泛合作關系,興辦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459家,利用外資2.39億美元。二是投資領域廣。有搞名特優新農產品基地的,有投資種子種苗業、農產品加工的,也有投資辦農產品市場的,還有投資荒山、丘陵開發觀光農業的。三是投資規模大、一般每個投資項目都在百萬元以上,象日本池田株式會社在安丘獨資創辦的福華食品有限公司,兩期投資達到1400萬美元。四是投資項目科技含量高。工商企業投資農業都非常注重科技進步,一般都有科研機構作依託、有農業科學家和各方面農技專家參與。如以北京大學為技術依託的生物技術開發園區,正在建設的四條農業高新技術走廊,匯集了全國及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成果和高層次人才,已有20多名院士、30多處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在走廊落戶。五是經營方式新。一般都做到以市場為導向、公司化運作、企業化管理。這種工商企業家攜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熱潮,不僅使資本缺乏的農業增加了資本,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商企業家引入了經營農業的全新理念和全新的農業經營方式,這將會引發傳統農業一場新的變革,也對轉變金融投資理念產生一定的影響。
(五)農民開始注重提高組織化程度,專業合作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近年來,我市農民越來越感到單家獨戶和提籃小賣式的生產經營方式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不適應。組織起來搞加工,聯合起來闖市場已成為眾多農戶的共同心聲,符合國際農業發展共同趨勢的農業產後加工流通領域的合作應運而生。全市已涌現出了5000多個各類農業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46%以上的農民加入了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這類農業合作組織大多是與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和專業大戶發展相伴相生的,它是農戶以相同的產業經營為基礎,組織起來進行技術、資金、加工和營銷等方面的服務。通過合作降低市場風險,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實現效益最大化。目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一種是以共同的技術需求為基礎,組建專業技術協會。主要是相互交流技術經驗,由懂行的社員或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為全體成員提供技術推廣服務。這類合作組織主要存在於種養業。象肉鴨養殖協會、蔬菜生產合作社等等。第二種是以農產品加工、營銷為主要合作內容,旨在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市場營銷水平,合作創立共同的農產品品牌,使全體成員共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增值利潤,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寒亭固堤鎮的西瓜協會,諸城綠寶蔬菜協會都打出了合作社的注冊商標和地方名優品牌。第三種是類似於行業協會的專業合作組織。這類組織主要是通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聯合協作,協調農產品原料收購價格,協商產品的銷售價格和有關政策,避免價格劇烈波動、互相哄抬搶購原料和競相壓低外銷價格等生產者之間無序競爭,促使該行業穩定發展,使農民和加工企業從生產穩定發展中得到好處。
(六)農業經營突破了社區封閉性,出現了全方位開放的態勢。
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打破了傳統社區界限,在越來越廣闊的地域空間上實行優化配置。一方面,全市通過實施農業經濟國際化戰略,農業對外開放和對外招商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好勢頭,各地興起了農業招商熱。通過參加和舉辦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洽談會、到國外招商等形式,吸引國內外客商前來洽談投資。今年的壽光蔬菜博覽會就吸引了聯合國農畜牧組織、世界銀行、歐洲聯盟等35個國外組織協辦,7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外商參會、參展,簽約項目92個,合同額1.5億美元。去年,全市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2299個,其中,50%以上屬於農業領域種養和農產品加工項目。另一方面,我市有一技之長的農民也把農業發展的眼光投向省外和國外。通過走出去,到國外建農場、搞基地、辦加工企業、設立經營公司或辦事處,產品就地銷售,把生意做到國外,開通濰坊農業走向世界的直接通道和信息窗口。目前全市已在國外建立各類農業企業、站點近100個,到國外從事農業生產的上千人,年創外匯近1億美元。壽光市已在美國的洛杉磯、西雅圖等地創辦農場4家,設立經銷公司11家,年經營額2000萬美元。我市農業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促進了農業生產與國際市場的對接。
(七)工業化裝備和經營理念正在引入農業,企業化方式經營管理農業方興未艾。
伴隨著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迅速發展,農業的工業化生產正在廣泛地採用。設施農業、溫室栽培、工廠化養殖正在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的生力軍。我市與以色列合資的濰禾農場,從育苗到生產,全過程實現了微機自動化控制,走進大棚就象進了農業生產車間。位於壽光北部的卧鋪鎮,依靠設施農業和無土栽培技術,創造了鹽鹼地生產名優蔬菜的奇跡。無土栽培技術、微滴灌技術、生物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已進入了普通農民種養大棚。我市農民傳統的農業經營理念正在被現代的綠色生產經營理念所取代。農業高新技術生態原理和工廠化生產的綜合,使我市正在走出一條把自然再生產與工業化生產有機結合的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八)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青睞,多樣化的農業功能開始顯現。
我市全面進入小康階段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對農業正在產生重大的影響。人們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講營養、講健康安全的消費變化,引導我市農業出現了綠色食品熱和有機農業熱。壽光市適時叫響了壽光綠色蔬菜的品牌,在全市推廣了綠色食品蔬菜標准化生產技術,從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種植管理等各環節,嚴格按標准組織生產。今年壽光蔬菜高科技示範園等5個「無農葯殘毒放心菜」生產基地和兩個「無農葯殘毒放心菜」專營區,已經農業部、山東省人民政府授牌,為帶動擴大標准化生產基地規模,打造過硬的蔬菜品牌,進一步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使人們的環境意識覺醒,對良好的生態環境的追求使農業的生態功能得以呈現,在優化生態環境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逐漸形成共識。有機、生物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廣泛使用。尤其林業,以生態功能為第一目標,將營造和保護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與集約經營的高效經濟林建設結合成為新時期發展的主題。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增加,假日經濟火爆,引發了農業的休閑功能。迎合人們的消費需求,花卉業迅速發展成我市的支柱產業。以安丘的青雲山、奎文的金寶樂園、濰城的浮煙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我市休閑觀光農業也迅速崛起,在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使人們意識到農業不僅能為人們提供衣食等物質產品,而且還能夠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提供休閑娛樂等精神產品。農業功能的多樣化開發應用,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發展農業的視野,開辟了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天地。
(九)農業科技熱潮迭起,科技興農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近年來,我市把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作為科技興農的突破口來抓,各地實施「良種工程」的力度大大增強,高科技含量的種子種苗業得到廣泛重視。有些蔬菜種子超過了黃金價格,但仍成為農民的搶手貨。農業科技開始從高產技術到高效技術的轉變,高產模式栽培正在被高效優質安全的標准化生產技術所取代。全市的272處農業科技示範園和4條農業高新技術走廊成為農業高、精、尖技術引進、推廣和科研的「集散地」和示範區。科技園區內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2%。農業企業與科研院校、科研人員聯手,使農業土地資本、工商資本、科技知識結合找到了有效的載體。科技人員下海,以技術參股、專利成果折股等等多種形式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興辦農業科技企業,鄉鎮農技站、農技員通過土地反租倒包和股份合作等形勢,領頭創辦農業科技服務實體,使一批農大畢業生和農科人員成為直接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農民學科技用科技成為自覺追求。全市每年有20多萬人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累計有8萬多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許多農民拿到中級甚至高級技術職稱,不少農民掌握了外語,成為跨國經營的行家裡手,農民自費請專家到田間地頭傳授技術在我市已不再鮮見。
(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突破修修補補的格局,全面推進高標准大規模建設。
濰坊地形地貌復雜,農業自然災害時常發生,嚴重製約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市痛下決心,把推進高標準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著眼於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500萬畝標准農田建設正在進行,力爭用幾年的時間達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樹成行、排灌配套、早澇保收」的標准。水利建設,以緩解水資源緊缺為主線,重點抓了蓄水、調水兩大工程。蓄水工程重點是大型水庫的除險加固,恢復和提高蓄水標准。工程完成後,可增加蓄水2億方。調水工程,採取「多庫串聯、水系聯網,優化配置水源」的辦法,建設大型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與此同時,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還十分注重工程建設與生態建設的緊密結合,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使河道整治、水庫整修、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生態林建設同步進行,這種高標準的農田基本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扎實的基礎保障。各縣市區還把搞工業開發區的思路引入到農業建設中來,對成片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搞好「四通一平」,整體推出對外招商,成為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開發區。
二、關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發展的總體趨勢表明,我市農業正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急劇變革的轉折時期,農業發展正處於十分關鍵的階段。面對這種新的發展態勢,必須對現代農業的先進典型和新生事物給予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不失時機地推進農業實現新的突破。而這種突破離不開金融的支撐作用。回顧農村經濟體制改造20多年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每一次大的飛躍、農村改革的每一項大的突破,必然帶來農村金融體制上的大改變和業務上的大發展。在我市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金融行業應在更高的境界上重新定位,充分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和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支持全市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著力支持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提供服務、促進發展的綜合功能,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也是金融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近幾年,我市通過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形成了1800多家大型龍頭企業,70多家龍頭企業集團,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象諸城外貿集團公司是我市較早推行產業化經營的以肉雞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為了進一步膨脹規模,拓寬經營渠道,這家公司在金融部門的支持下,僅去年一年就投資1.5億元,擴大澱粉、熟食品、色素等骨幹項目。年肉雞加工量達到14萬噸,去年年出口3.4萬噸,佔全國出口量的11%;澱粉年加工能力達到34萬噸,佔全國出口量的四分之一;色素年加工能力2億克,成為全國最大的天然色素生產基地。去年,這個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3億元,利潤1.5億元,年出口創匯8000萬美元。良好的效益,使多家銀行與之建立了相互信任和相互依存的良好銀企關系。昌樂縣通過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幾年時間就形成了樂港、永昌、佳盛、凱盛等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年出口創匯4000多萬美元。因此,今後金融部門應加大支持涉農龍頭企業發展力度。不論是新辦企業還是老企業改造,誰有前景支持誰。要在繼續支持市場型、中介組織型等多種形式的龍頭企業的同時,重點支持發展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出優質企業金融客戶,通過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創造名牌,佔領市場,在新的層次和境界上實現「雙贏」。
(二)大力支持發展新興主導產業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會使經濟迸發出巨大的活力。活躍的經濟必然給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農業生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過程,在傳統農業和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風險確實很大,金融對農業投資一度進入低潮。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逐步提高,因市場需求而逐步興起的新興主導產業成為我市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也為農村金融開辟了新的市場。畜牧業在穩定發展豬、肉蛋雞生產的同時,肉牛、奶牛、羊、兔等食草性動物以及肉鴿、狐狸、貂等特種動物養殖業將持續快速發展。海洋水產業實行捕撈與養殖相結合,海水養魚、養蝦、養蟹以及稀有品種養殖前景十分廣闊。花卉是我市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支柱產業,由於市場前景好、效益高,規模不斷擴大。全市花卉面積發展到5萬多畝,畝效益都在萬元甚至十幾萬、幾十萬元以上。隨著我市農業經濟國際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一大批具有農業比較優勢的特色農產品和品牌產品,象壽光蔬菜、昌樂西瓜、濰縣蘿卜、青州柿餅、安丘蜜桃等正在培植壯大,逐步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對新興產業,通過產業化經營,不斷完善共同利益機制,化解經營風險,把農業由平面開發納入多層次立體開發,有力地促進了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培植一個主導產業、發展一批加工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鏈條、出口一批系列產品、富裕一方群眾的良性循環系統,有效地吸收轉化本地農產品,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與此同時,當地金融也得到了健康發展。我市凡主導產業突出、產業化經營好的地區,當地居民儲蓄明顯增加,金融資產質量也明顯提高。
(三)支持發展高科技農業
高科技農業的總體特徵是科技含量高,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農產品產量高、品質優、價值高、成本低,效益好。因此,高科技農業的投資回報率也比較高。據資料表明,農業科技投資的內部收益率世界平均達到40%,其中亞洲國家為67%,拉丁美洲為42%,22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平均40%,我國農業科研投資的內部收益率也高達56%—60%。因此,高科技農業成為非政府部門投資的重點。為提高我市的農業科技水平,全市大力組織實施了「種子工程」,多層次、大規模引進、推廣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名特優稀新品種,大量採用組織快繁、種子包衣、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實施工廠化育苗,有效地提高了種、養業良種率。實施「種子工程」不僅提高了全市農產品質量,也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種、苗企業到我市投資。僅壽光市就有世界500強之一的瑞士諾華集團,以色列、美國等多家公司來建立種子公司。我市正在規劃建設的農業高新技術走廊,成為高科技農業項目的投資熱土。率先建設的濰坊至壽光農業高新技術走廊,總長50公里,第一期建設面積十萬畝,吸引投資近3億元,現已基本建成了40個高新技術項目,消化吸收高新技術成果60多項。壽光蔬菜高科技園被確定為科技部重點科技推廣項目區,北京大學生命科院和山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山東省蔬菜研究中心到此落戶。農業高新技術走廊在為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帶來無限商機的同時,也為我市的金融行業開辟了廣闊的市場。
(四)扶持種、養、加大戶
隨著我市民營經濟的發展,在農業領域出現了一大批種、養、加大戶。他們多數為農村有一技之長的「小能人」。他們憑借自己的原始積累,再通過合夥、入股、民間借貸等途徑籌集一定的資金,使自己的生產經營達到一定的規模。這些種、養、加大戶由於數量多,幾乎遍布每個鄉村,因此,成為帶動鄉村經濟的最活躍因素。然而,由於資金所限,他們的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如果金融部門積極給予資金扶持,他們就會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象壽光市孫家集鎮通過政府扶持、銀行信貸支持,使以蒜苔為主的蔬菜加工冷藏業迅速發展,一年就涌現出20多個加工大戶,每戶建有1—3個恆溫冷藏庫。僅此一項年銷售收入就達到2.5億元。安丘市農民吳衛東創辦的東方紅食品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大蔥、大蒜和牛蒡種植出口,去年完成銷售收入8000萬元,出口創匯900萬美元,實現利稅800萬元。帶動起專業化生產基地2萬多畝,專業戶1萬多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使農戶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他們的經濟活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五)大力支持農村公共設施建設
濰坊作為農業大市,農業的基礎設施總體上還比較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村有效需求不足,除了收入的制約外,還有消費環境方面的制約。能否在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盡快解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關繫到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成敗。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資金問題,如果單靠每年自然增長的地方財力,顯然力不從心,而金融卻可以發揮巨大的杠桿作用,在短時間內較好地解決問題,並且信貸資產安全能夠得到保障。事實證明,國家實施農村和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為金融部門提供了難得的商機。各金融單位應抓住時機,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大投入力度,以農村的水利、道路、電網、通訊和農產品市場設施為重點,大力支持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居住環境,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六)大力支持加快城市化進程
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是我市實現現代化必須跨越的歷史階段,也是解決目前農村和農業諸多問題的關鍵。我市把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作為全市農村工作的三篇「大文章」一起運作、整體推進,推動了生產要素向城鎮的轉移和集中,多數龍頭企業都集中到了城鎮,轉移農業勞動力達70萬人。目前全市縣以下小城鎮發展到226處,建成區面積260平方公里,鎮區人口達到230萬。其中2萬人以上的20個,1萬人以上的40個,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39%。據專家論證,小城鎮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農村各種資源合理配置、調整和聚集的過程,是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根本出路;是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持久的動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市自1994年至今,全市小城鎮建設累計投入達40多億元,其中90%以上是社會投入。在今後的城市化過程中,銀行可以憑借自身強大的資金實力,對小城鎮發展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等多方面予以信貸支持,前景是十分看好的。
㈧ 勁仔小魚是什麼魚
麥穗魚。
麥穗魚其實是屬於鯉魚科的,在後來的時期變異,演化而成的一種魚類。它一開始主要是在亞洲生活,後來才流傳到了歐洲,但是因為強大的繁殖能力,成為了歐洲的入侵者。
麥穗魚的長相和普通的魚類差別不大,它的體型較長,而且身體較扁。成年之後的麥穗魚,能長到十厘米左右,生活在湖泊或者是水灣等鹹度較低的地方,它一般在每年的5到6月份,會進行產卵,這個時期的溫度比較高。

(8)上海千人禾投資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麥穗魚的魚苗,不用購買,只需要到周圍的比較天然的湖泊裡面捕捉就可以了,對於魚苗的要求,身體能夠長到五毫米左右,而體重已經達到了3到5克,長到這樣的標準的麥穗魚,說明它們的生長已經達到了一個完整的狀態,對於後期人們的飼養也有一定的好處。
仔細觀察魚苗的外觀,保證它的身體上沒有任何的病蟲害,或者是殘缺,感染等問題。
對於魚苗的處理,我們首先要配製30%左右的食鹽水,然後再將魚苗放在裡面進行5到10分鍾的消毒處理。
進行麥穗魚的病蟲害的防治的時候,要以這樣一個原則來進行防治。如果有病蟲害就及時進行處理,如果沒有病蟲害,也要加以防治。因為池塘隨時有可能出現損害魚苗生長的蝌蚪等生物,所以我們要及時購買農葯,將它們殺死,因為農葯的威力是有限的,無法將這些天敵全部處理完,所以我們要人工的進行撈捕,盡量給麥穗魚的養殖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㈨ 誰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137團團史
一三七團始建於1958年4月,是由烏爾禾墾區、和什托洛蓋煤礦、阿吾斯奇牧場和奎屯泉溝墾區四片分隔的區域組成,是農七師惟一的邊境團場。團部駐克拉瑪依烏爾禾區。
烏爾禾荒原
烏爾禾地處准噶爾盆地西緣,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不到十公里,是一塊綠色盆地。白楊河水由西向東,沿盆地穿流而過。
烏爾禾是蒙古語「套子」的音譯。1914年楊增新所著,《補過齋文牘、呈請予綏來北境增設沙灣縣治文》稱烏魯木河,烏爾河即由烏魯木河演變而來。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所藏的解放前出版的地圖記錄,在烏爾禾的相關位置上,大都標注為 烏魯木河。只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版的《舊看新疆輿圖》,在烏爾禾的相關位置標注納木河。宣統元年(1909年)出版的《新疆全省輿圖》中,標為烏納木河即達爾達木河。烏爾禾漢語地名的演變應試:納木河~烏納木河~烏魯木河~烏爾禾。至於為什麼要用捕獲野生動物的工具來命名,在烏爾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春天,那時侯,烏爾禾還沒有人定居,剛從伏爾加河流域遷回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牧民都在和博克薩里(現和博克賽爾)一帶放牧,由和布克賽爾親王府管轄。
草原發生了一場大災難,乾旱、瘟疫接踵而至,人畜大批死亡,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和布克賽爾親王命令寺廟喇嘛及占卜者尋求解決辦法。喇嘛翻經文、占卜者觀星象,在求神打卦後回稟王爺說,瘟疫流行的原因是「瘟神」作祟,大旱是天降人災。解決的辦法是必須用活人驅邪祭天,找一個人來讓「瘟神」附在他身上,祭祀天神,然後把他驅趕出大草原,送到遠遠的地方,才能消除災禍,拯救完萬民,保一方平安。但是決不能將此人殺死 ,否則天神震怒,再降災殃,後果不堪設想。
親王聽後,覺得言之有理,立即下令用活人驅邪消災。王府差役就四處尋找「驅邪」對象。終於在街上找到一名叫吉日地的乞丐。此人上無父母,下無妻兒,旁無近親,是最為合適得人選。
確定「帶邪人」後,就先讓「帶邪人」吃飽喝足,穿上新衣服。然後選好吉日,喇嘛集合附近蒙古部眾再寺前廣場,把吉日地綁在寺的柱子上,舉行盛大的送瘟神和祭天神法令。一時香煙繚繞,梵唄喧天,喇嘛念咒做法,把「瘟神」與災難都附在吉日地身上,又念誦「驅邪魔經」,法令就成,功德圓滿。立即把瘟神驅趕出去,送到遠 遠的地方。
親王府按照喇嘛的囑咐,早已備好了兩峰駱駝,上面有為「帶邪人」備好的食物、四季服飾、小刀和生活必需品。王府差役把吉日地綁在一峰駱駝上,然後由兩名武士押送到夏子街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仍掉。武士在返回王府時告誡吉日地:只許往前走,不準往回走,如果膽敢返回和博克薩里,則格殺勿論。說完武士回王府復命。說來也怪,從此以後草原上瘟疫不再流行,人出平安,風調雨順。
再說吉日地,他在戈壁灘搭了蒙古包住了下來,過了幾天。帶來的事物和水都用光了,面臨死亡,他下了決心,與其坐著等死不如走著死,就向前走去,尋找事物和水源。走著走著,他來到一個風光秀麗得地方,這里水面寬廣、湖泊清澈見底。湖邊長滿了梧桐和胡楊樹,並有無數野豬、野兔和黃羊在樹林里自由游盪,草叢深處,不時飛起成群的野雞。吉日地從林中拔了些野麻挽成套子(蒙古語讀作烏爾禾),他套了些野味,打了些水,帶回夏子街住地慢慢享用。
吉日地本想在這美麗富饒的地方長住下來,但「王命難違」。因那時侯,王府和喇嘛對一般民眾控制很嚴。他想,王爺派人把自己押送到這里,自己就應當在這住下去,不能隨便搬家。就這樣,吉日地一年四季,他吃完了套來的野味,喝完了帶回的水,就跑步取下套子,然後再跑回夏子街原住地。天長日久,他連出了快步如飛的本領,只要一天時間,就能跑到下套子的地方,背回獵物和水過日子。
過了些日子,草原上的獵人偶爾來到夏子街,無意中看見吉日地,獵人驚奇吉日地還活著,更驚異他蒙古包里居然會有那麼多的野味。吉日地帶領獵人去他下套子的地方,他在前面跑,獵人仍騎馬在後面緊跟,吉日地跑得跟馬一樣快,獵人們都把吉日地稱為「飛毛腿吉日地」,他下套子的地方,叫做「吉日地的烏爾禾」。後來王父知道了這件事,就下令說「吉日地是帶邪人,瘟神的替身,那地方不允許用這不吉利的名字,就叫烏爾禾好了。」從此,這地名就叫開了,一直延續至今。
1958年以前,烏爾禾屬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管轄。1959年6月,根據國務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於將烏爾禾地區移交克拉瑪依市管轄的指示,烏爾禾地區歸屬克拉瑪依市管轄。
未開發的烏爾禾滿目荒涼,到處是一片片的梧桐林、蘆葦、紅柳、芨芨草和連成片的駱駝刺、鈴鐺刺相互纏繞在一起,舉步艱難。鹽鹼化的土地表面白茫茫的。沿山麓是波浪起伏的山包、沙丘,底窪處有無數塊沼澤地及干溝。走獸之類有黃羊、野豬、野兔、狐狸等。飛禽之類有野鴨、野雞、天鵝等。蚊蟲、小咬特別多,夏季蚊蟲可成把抓,人們行走要帶上紗布、面紗防蚊蟲。在人們中流傳著「戈壁沙灘大土包,狂風呼嘯石子跑,紅柳梧桐葦子草,黃羊野兔四處跑,黃鴨大雁海鳥叫,蚊蟲叮人受不了」的諺語。僅有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總人口近千人。居住單位有:克拉瑪依石油管理局由王照明領導的鑽井大隊,建有倉庫和商店。交通站、郵電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駐烏爾禾辦事處、鄉政府、農業合作社,有8家社員分別駐景陵山、艾力克湖岸和白楊河地區,還有幾家民族牧民放羊,冬季進來,夏季搬走。兵團單位有:兵團水利工程處部分幹部職工200餘人,勞改人員300餘人,駐烏爾禾大橋下沿。
開荒建場
1958年,農七師為了發展農墾事業,決定開發烏爾禾。4月1日,原農七師二十團副團長王茂潔奉召到師部,接受烏爾禾建場任務。4月2日,農七師下達烏爾禾農場的命令,王茂潔任政委,王正啟任副場長。4月6日,王茂潔、王正啟自帶行李,搭便車到烏爾禾,住在了水利工程處的地窩子里。
烏爾禾地區屬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要在這兒建場必須和當地政府協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初步了解了烏爾禾的基本情況後,王茂潔帶農七師黨委介紹信前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向縣委書記鄭之棟求援。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縣委書記鄭之棟曾和王茂潔在一起共過事,且關系較好。王茂潔向鄭之棟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解決足夠面積的耕種土地,劃定區域界線;二是解決食鹽開采,在鹽場給劃一部分地面;三是由縣出面共同協商,在烏爾禾地區的一個蒙古族大隊的區域內發展。經過縣領導的認真研究討論後,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給予了大力支持。1958年7月14日,副縣長才普加到烏爾禾,同王正啟簽訂了協議書,劃分了開發土地面積,劃定了界限。一是烏爾禾去阿勒泰公路以東;二是從白楊河的西岸到艾力克湖的南北地段,歸農七師烏爾禾農場開發耕種;三是劃分部分鹽場由烏爾禾農場開發,縣、場、公社三方領導在協議書上蓋章。良好的協議達成使建場具備了基礎條件。
建場初期困難重重,場黨委制定了「邊勘查、邊設計、邊開荒、邊生產」的方針,對大面積的荒地進行改良平整。同時一些基本技術問題也遇到困難,如何能夠找到優質水源、野外勘探、開採食鹽、勘探煤礦、制定方案開荒造田等,沒有技術人員是無法開展工作。王茂潔回到二十團(現在的一二三團)向楊新三政委求援。楊新三慷慨相助,調來水利技術人員李文斗,會計李燦,管理員丁續祖,供應員畢生瑞和蔬菜技術人員尤福祥、康仁福、楊全貴,政工幹事劉增亮於4月中旬分別到達烏爾禾。他們接管了兵團瑪納斯河水利工程處留守人員張思林、楊寶林等,及住宅區、庫房和部分財產,成為臨時場部的物質基礎。
首批到達烏爾禾農場的9名人員和22名勞改人員,面對這一片荒涼和雜草叢生的土地,採取了「邊勘查、邊設計、邊開荒、邊生產」的方針,到場的第二天,就開始踏勘荒地水源,打破成規,因地制宜,採取有地就開,有地就種,第三天所有人員都扛起了鋤頭,開荒種地。
5、6月陸續調進了兩個生產隊,至年底,全場職工達到560餘人,勞動力的補充使得到了迅速發展,場黨委研究後作了合理的安排;一部分人員去工三團(現和什托洛蓋)的一個小煤窯進行挖煤,以保障冬季取暖;一部分人員修築臨時住房,解決住的問題;一部分人員平整土地,准備種植果樹和防風林。1958年,播種瓜菜295畝,冬麥50畝,穀子400畝。10月份抽調了80%的勞力到鋼鐵戰線,苦戰3個月,超額完成了採煤任務,只完成了11000畝的開荒面積,但是冬天下山後,又大幹一冬,保證了19000畝的開荒造田任務,1959年播種面積達到20000畝以上。
創業是艱難的,軍墾戰士們依靠自力更生,發揚「學老場、趕老場、超老場,大幹、實干加苦幹,向時間宣戰,向荒灘要糧」的精神。尋找資源,沒有交通工具就帶上干騎駱駝,步行,夜裡就睡在野外,常常碰到野狼,必須結伴而行。缺資金就靠集資,領導帶頭,原則是根據本人的情況,有多少都可以,當然越多越好,沒有任何利息。依靠發動群眾,有了資金,那裡需要用錢,就把集資款落到實處。缺材料,利用地理資源就地取材,自己打土塊,開荒砍伐梧桐樹,修建臨時房屋。開荒造田離不開水,就大興水利,1959年冬,修南乾渠,領導、幹部,各行各業,男女齊上陣,組成一千多人的水利大軍,冒著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從早晨干到夜裡12點,挑著篝火干,場面熱火朝天。這期間,吃的是結了冰的粗糧饅頭,有時糧食供應不上就用地瓜充飢。1960年有一段時間還靠吃澱粉。住的是用紅柳搭建的簡易窩棚或地窩子。由於烏爾禾底下水位高,被褥經常潮濕。氣候變化無常,風雪天,夜裡大家只得穿著衣服、氈筒睡覺,第二天起床臉夾上結了一層冰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行動口號是:「使河水為我們讓路,使高山向我們低頭!」就是在如此的環境和條件下廣大老軍墾戰士發揚南泥灣精神,滿懷著對建新場的信心,要把烏爾禾建設成為田闊土肥,水美糧豐的社會主義新農場。
創業時期很少有休息時間,每天從早到晚,一天干十幾個小時,早中餐吃在工地。冬天饃饃凍得堅硬,就一邊燒荒,一邊烤饃。在開荒中,除拔樹採用機力外,大部分工程均由人工完成。開荒用的工具,除從塔城購進一部分外,均有生產隊組織鐵、木工製作。領導和指揮部成員,支起帳篷吃住在工地,指揮、鼓動在工地。在這種精神鼓舞下,把雜草叢生、鹽鹼荒涼的烏爾禾墾區逐步變成一塊塊良田。
烏爾禾農場的建設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開荒造田、農業生產、水利建設等各項都有著飛越的發展。1958年開荒耕地600公頃,種植防護林6.7公頃,整理果園45公頃。改良條田發展農業,達到了糧食自給有餘。全年創造產值68.6萬元,盈利27.05萬元。
實現了人人有糧吃的生活保障,場黨委又結合周邊情況,考慮農場靠近克拉瑪依油田的礦區,有利於發展畜牧、養殖、果園等多種經營形勢,即可以方便礦區工人,也可以滿足本場職工的生活需要,同時還農副產品的加工生產,挖乾草,編抬把子等項目,逐步由3項增加到十餘項,全年贏利共計20餘萬元,佔全部利潤的33%,完成計劃的218.7%。事實證明多種經營是一項成本底,收益大、銷路廣、周轉快的生產,對一個農場來說,特別是新建和較小的農場,保證了生產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完善。1958年5月,場黨委決定組織商業機構,發動群眾集資辦起了商業合作社,到年底贏利23000元,當年還清私人集資款,並上繳稅收5000元。7月農場第一座醫務所落成,師里派醫師劉奇文到所里培訓了一批醫務人員,為7個農業連隊、牧場、煤礦等單位配備了衛生人員,初步形成了衛生網點。解決了職工醫療就診問題。1959年9月,場部兩幢辦公室及大禮堂相繼落成,入秋,總場創辦的第一所小學校建成,起名為烏爾禾總場子女學校。10月,一座佔地面積2090平方米,日用百貨俱全的大型綜合商店開始營業,方便著農場的人們。隨著農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各行各業的完善,11月17日經兵團批准,農七師烏爾禾總場更名為農七師第三總場。
1959年6月,湖北首批支邊青年220名,攜帶家屬28人分配到場,隨著農場人員的逐漸增多,經兵團批准、師黨委決定將烏爾禾農場升格為烏爾禾總場,下轄一個農業分場、一個牧場分場和一個工礦隊,一個養禽隊,一個小煤礦,一個采鹽隊。
兩礦一湖開發
烏爾禾農場成立後,黨委決定開發有利的自然資源,先後開發了煤礦、天然瀝青礦、艾里克湖,為發展農場奠定了經濟基礎。
兵團水利工程處在修築獨山子至和什托洛蓋公路時,因冬季需取暖,領隊張思林在離和什托洛蓋西北3千米山坡的一條自然溝發現一條長達1.5千米的煤層風化帶,經請示上級和當地縣人民政府,建起了小煤窯。1958年4月,移交給烏爾禾農場時,自給性生產小煤窯只有幾個人。經場黨委研究,從師調入農場的一百多名勞改人員中,先調去30人,加強煤礦開發。張思林任礦長,鄧福清任指導員。隨後陸續增加人員100餘人。當年產礦24129噸,產值35萬元。
1958年,政委王茂潔、技術員李文斗,帶領軍墾職工在魔鬼城山麓下,開荒造田,規劃土地時發現一些似煤非煤烏黑發亮的硬塊,當地老鄉把它拾起來做燃料和擦皮靴用,把他叫作黑油礦。聽說的價格很高,每公斤兩元左右,建場需要資金,只要有利潤就開采。在開采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狹窄的瀝青層夾在石頭封里,有的瀝青層只有5—6公分寬,前面把瀝青挖完,後面的石封就向中間合並,危險性極大。經過總結經驗,採用邊開采邊用木頭頂住兩邊的石頭,確保一定的安全。他們沒有放棄,以礦養礦的經營方式,因陋就簡,白手起家,沒有電就用手電筒照明,憑著人力手工操作,開采出的瀝青就用吊筐吊出來,就這樣源源不斷的天然瀝青被開采出來。為了打開更廣的銷路,10月,工商股副股長康茂林帶著此礦樣品到兵團商業處處長陳明池送往上海等地化驗。後被西安油漆廠技術員謝品民發現,才知道這是我國唯一的製造高級絕緣漆、烘漆、耐化學腐蝕漆及鍋爐、汽車底架、縫紉機、自行車漆的天然瀝青。我國全靠進口。於是同上海、天津、北京的一些油漆生產企業以每公斤2.5元的價格簽訂了合同,年銷售金額875.54萬元,為發展農場奠定了經濟基礎。
1958年建場初期在福海縣選點建了漁場,成立了捕魚隊,開始的時候只有幾個人,住地窩子,造了兩只船,60天捕魚1300餘公斤,除去全部的成本凈贏利7000餘元。後來增加到87人,配了26隻船。直到1973年撤銷,歷時16年。
位於一三七團東南16千米處的艾里克湖,總面積約70平方千米,容水量2.5億立方米,由白楊河來水匯集而成。據《新疆圖志》記載,艾里克湖至少存在1300年以上,在新疆大湖中排名第20位,是克拉瑪依唯一的湖泊。「艾里克」在蒙古語里是「酸奶」的意思。艾里克湖湖區水波盪漾,蘆葦叢生,魚躍禽鳴,野豬、黃羊經常出沒,樹木成林,農田縱橫,天成了一幅沙漠湖光秀美圖,艾里克湖因此被譽為「戈壁沙漠上的一顆明珠」。湖東岸上古老的槐樹和長滿青草的小屋給你歲月蒼桑的沉重感,站在湖南角,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丘綿綿起伏,令人嘆為觀止,站在湖南面,三三兩兩的蒙古包散落在湖邊,蒙古少女在賣酸奶和打魚人搖船劃櫓,一幅田無風光,尤其是方園幾公里的彩石灘,讓人撿到瑪瑙和造型各異的奇石;湖北面,濕地和綠油油的蘆葦中棲息著天鵝,白鷺、野鴨和許多叫不出名的水鳥。
1958年4月底,烏爾禾農場在艾力克湖東建立鹽場,生產原鹽1500噸,除滿足農場人畜用鹽外,還銷往奎屯、車排子,僅在塔城地區就推銷900噸。1972年艾力克湖水位下降,原鹽生產枯竭,經克拉瑪依市批准,一三七團在瑪納斯河北側建成年產500噸的鹽場,有職工70人。1981年因行政區域變化,經自治區批准,劃歸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經營。
1972年在艾里克湖成立了捕魚隊,有人員4人,管理水面3333.3公頃。1983年艾力克湖水位下降,1988年月日1月1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艾力克湖劃歸克拉瑪依市管轄,烏爾禾區政府成立後,歸烏爾禾區政府管理。
阿吾斯奇邊境牧場
1951年2月,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戰炮連奉命進駐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5年全體官兵就地轉業,建立博斯同克牧場,屯墾戍邊,命名為農七師和豐牧場。1958年4月,烏爾禾農場成立後,歸屬烏爾禾農場領導。1962年「伊塔事件」後,根據師黨委指示精神,抽調幹部20人,職工219人進駐阿吾斯奇牧場執行「三代」(代耕、代種、代管)任務,同時迅速組建武裝值班連和騎兵排在松樹溝邊境地區執勤,確保邊境地區安全。1963年春,全部進駐阿吾斯奇牧場,單位名稱為「阿吾斯奇牧業營」,1987改為「阿吾斯奇牧場」。
阿吾斯奇牧業營距一三七團團部烏爾禾163公里。轄區東西長45千米,南北寬18千米。屬高寒地區,最高海拔3256.6米,最低海拔苗助長670米,平均海拔1900米。阿吾斯奇牧場為高山草原,低山、丘陵草原,前山坡地草原,平川、河穀草原。牧場生長50餘種,羊茅、狐茅、白蒿、黃蒿、布羊蒿等四季草分布在阿吾斯奇附近的沼澤潮濕地,因此以發展畜牧業為主;1998年實行經營體制改革,牧場經濟、社會者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泉溝開發
為實現農七師黨委《關於加強一三七團扶貧開發攻堅的決定》中制定的一三七團在2000年脫貧的目標,解決一三七團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1997年20月24日,由農七師計委牽頭,召集農七師水利局、土地局、農業局、科委、財務局、勞動局和組織部召開徵求意見會。會後根據意見會上達到的一致意見,由農七師農業局、土地局、水利局、一三七團共同組成考察組,利用3天的時間,對水利二處、一二八團、泉溝水庫等地的荒地資源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結果,確定了泉溝水庫以北、西岸大渠以南地區為一三七團的土地開發區。1997年10月28日,一三七團黨委向農七師黨委提交了《關於一三七團懇請異地開荒造田的請示報告》。
1998年5月25日,經農七師黨委批准,一三七團下發了《關於成立一三七團泉溝分場的通知》,在距奎屯地區泉溝水庫以北約10公里處,成立泉溝分場。設泉溝二連建置,任命熊新和同志為泉溝二連黨支部書記、指導員,楊建剛同志為連長。2005年11月,撤銷泉溝二連建置,正式組建泉溝分場領導班子。
1998年5月25日,制定了《一三七團泉溝農場土地開發租賃承包暫行辦法及優惠政策》,5月26日,一三七團下發《關於加快泉溝農場農業水土開發各項工程建設的獎懲決定》,對水土開發工程進行了分解。由國家投資收復棄地1.2萬畝,修築支斗渠16公里,防風基幹林1000畝。當年播種農作物5700畝,其中,小麥1600畝,枸杞1600畝,綠肥2100畝。由於土壤有機質普遍缺乏,鹽鹼較重,現化性狀態不良,肥力基礎差,因此當年虧損69.41萬元。團黨委仍力求搞好泉溝農業建設,不斷改善調整土地結構。2005年末總面積3760公頃,耕地面積378.79公頃,林地面積1.06公頃,總產值在連年遞增。
2005年奎屯市電信局投資55萬元,為泉溝開通車載電話,給職工安裝電話53部,但仍然不通郵。
建置沿革
一三七團成立於1958年4月,由兵團瑪納斯水利工程處修築克拉瑪依至阿勒泰公路的部分幹部職工與農七師車排子二十團的部分幹部職工及下野地十九團所轄的和豐牧場人員合編組建,名稱為「農烏爾禾農場」。1958年,建場初期為烏爾禾國營農場。1959年6月,農七師把烏爾禾國營農場擴編為烏爾禾總場。1959年11月,改編為農七師第三總場。1965年3月,縮編為烏爾禾農場。1969年4月,兵團調整建置單位,把烏爾禾農場交兵團工建師管轄,改為二二四團。1972年5月,兵團把二二四團歸屬農七師管轄,改編為一三七團。1975年6月,撤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師建置後,一三七團歸屬克拉瑪依市管轄,改為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國營農場。1978年7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農墾總局,烏爾禾國營農場歸屬奎屯農墾局管轄,改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奎屯農墾局一三七團。1982年3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農七師恢復建置後,一三七團歸農七師管轄,稱農七師一三七團。
㈩ 颶風急求。。。。。。。。。。。。。。。。。。。。。。。。。
現在質量最好的自行車是什麼牌子的?
永久的
水有哪些作用
1.你身上六成是水 在地球上,哪裡有水,哪裡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的。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其中,腦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連堅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沒有水,食物中的養料不能被吸收,廢物不能排出體外,葯物不能到達起作用的部位。人體一旦缺水,後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乾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往往甚於飢餓。沒有食物,人可以活較長時間(有人估計為兩個月),如果連水也沒有,頂多能活一周左右。
2.莊稼的命根子 用手抓一把植物,你會感到濕漉漉的,涼絲絲的,這是水的緣故。植物含有大量的水,約占體重的80%,蔬菜含水90%-95%,水生植物竟含水98%以上。水替植物輸送養分;水使植物枝葉保持婀娜多姿的形態;水參加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水的蒸發,使植物保持穩定的溫度不致被太陽灼傷。植物不僅滿身是水,作物一生都在消耗水。1公斤玉米,是用368公斤水澆灌出來的;同樣的,小麥是513公斤水,棉花是648公斤水,水稻竟高達1000公斤水。一籽下地,萬粒歸倉,農業的大豐收,水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哩!
3.工業的血液 水,參加了工礦企業生產的一系列重要環節,在製造、加工、冷卻、凈化、空調、洗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譽為工業的血液。例如,在鋼鐵廠,靠水降溫保證生產;鋼錠軋製成鋼材,要用水冷卻;高爐轉爐的部分煙塵要靠水來收集;鍋爐里更是離不了水,製造1噸鋼,大約需用25噸水。水在造紙廠是紙漿原料的疏解劑、解釋劑、洗滌運輸介質和葯物的溶劑,製造1噸紙需用450噸水。火力發電廠冷卻用水量十分巨大,同時,也消耗部分水。食品廠的和面、蒸餾、煮沸、腌制、發酵都離不了水,醬油、醋、汽水、啤酒等,乾脆就是水的化身。
4.有水走遍天下 人類很早就發現水具有浮力,於是船應運而生,從羊皮充氣的筏子,用手劃槳的獨木舟,借風使舵的漂亮的多桅帆船,到載客千人的豪華郵輪,以核能為動力的航空母艦。水把陸地無情地分隔開來,船卻把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我國明代鄭和率領巨大船隊7次遠航,最遠曾到達非洲索馬里一帶。水路運輸比公路和鐵路運輸便宜,運輸量大,平穩,還是不會被炸斷的運輸線。何況有地方根本修不了路只能靠水運。所以,在運輸業中,水運的客運量和貨運量都佔有很大的比重。水運的發展,繁榮了經濟,還使上海、天津、香港、紐約、鹿特丹等港口成了世界級的大城市。
5.無水難成美景 歷來的風景名勝之地,多半是以水為主角進行安排的。你看,錢塘江大潮、珠穆朗瑪雪峰、廬山的迷霧、黃山的雲海、哈爾濱的冰燈,都是水的換景變形。用地質的眼光來看,拔地而起的桂林山峰,鬼斧神工的雲南石林,黃土高坡的千溝萬壑,雨花石的玲瓏剔透,處處都有水的傑出表現。威尼斯、蘇州、濟南、岳陽也因水聞名,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北京昆明湖、武漢三鎮、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是水促成了環境美。太湖美,美就美在水。如今,水庫、渠道成了人們重要的休憩場所;人造噴泉、報時的水鍾,成了最吸引人的景點;游泳、跳水、沖浪、劃船是人們最樂意的水上活動。
6.水與環境保護 水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都是極為重要而活躍的因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人類追求嚮往的美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和精心愛護的碩果。水在不停地運動,在人體里,在農田,在工廠,使世界充滿生機和活力,污物被水流帶走,稀釋了,化解了,又被大自然凈化了。但是,水多了,水少了,水臟了,也會造成極大的不和諧。江河橫溢,陸地行船;赤地千里,禾苗枯槁;水體腐臭,瘡痍滿目,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但是又總圍繞著我們,需要我們,需要我們認真地對付。
7.無可代替的物質
對於許多事物是可以這樣做或那樣做的,辦法總會有的。比如照明,沒有電燈,我們可以點蠟燭;沒有蠟燭,我們可以點油燈;沒有油燈,我們可以點松明火把;連火把也沒有,我們只好靜靜地等待黑夜過去,白天的到來。而對於水就不同了。沒有水,我們無法洗臉、刷牙,無法解渴,餐桌上沒有了魚蝦,看不到花草樹木,不知道什麼叫游泳,船艦全部報廢,混凝土攔不成,高樓無法建,連小娃娃哭也沒有了眼淚……啊,還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水作為液體所能起的各種作用,其他物質多半無法替代。這多半是由於水的一些怪脾氣決定的。比如,水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再冷,反而體積膨脹起來,所以冰比水輕,浮在水面,冰不善 於傳熱,才不會一凍到底,保證水下生物安全過冬;水容熱的能耐很大,是鐵的10倍、沙的5倍、空氣的4倍,所以海洋性氣候溫和,人體也靠水來保持體溫;水的三態(水、冰和水氣)可以在自然狀態下共存;水的凝聚性、表面張力,使岩石和土壤的縫隙中能「含」水,水能「爬」上高高的樹梢,給植物送水分和養料;幾乎什麼物質都能溶解於水,所以魚兒才能從水中得到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