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弊端

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弊端

發布時間:2021-07-24 21:45:49

❶ 如何理解「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拉動經濟增加主要看這個國家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作為農牧業、製造業和服務業,這些項目的啟動、開發還有消費都是靠資金來完成。農牧業靠投資發展生產力、製造業靠資金擴大規模采購物資、服務業靠投資帶動消費,只有資金的投入才能讓產業運行,就像汽車的燃料一樣。

❷ 投資能否繼續拉動中國經濟求解

目前中國經濟的核心挑戰在於過剩產能太大,創造有效投資機會的能力大幅下滑,相應地,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將會下滑。
中國經濟未來增速軸心到底在哪裡?這一尖銳問題把研究者們劃分為兩個陣營,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樂觀者代表非林毅夫教授莫屬。他在不同場合暗示中國未來20年仍能維持8%的增長速度。而我在去年曾經表示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速軸心將會降低到5.5%左右(可參見《中國經濟的未來十年》)。兩種判斷孰是孰非?其間的區別絕非兩個簡單的數字之爭,而是涉及到對中國經濟運行規律認識的本質區別,倡導的經濟政策也南轅北轍。
林毅夫教授的信心來源之一是所謂的後發優勢,即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遠低於世界先進水平,因而可以通過學習與引進,來快速地提升生產技術水平。作為論據,林毅夫提及,200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21%,僅相當於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和韓國在1977年的水平,而後三個國家隨後都仍舊維持了長時間的高速增長。
後發優勢是一個重要概念,也的確是中國30年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後發優勢本身並不能自動保證一國經濟增長。事實上,除少數發達國家外,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具有巨大的後發優勢,且遠大於中國(例如朝鮮、越南、菲律賓),但近60年來,僅有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等極少數國家實現了經濟騰飛,其他大多數擁有更大後發優勢的經濟體卻徘徊不前。換言之,後發優勢只是必要條件,絕非充分條件。中國與韓國1977年水平相當這一事實,與朝鮮與中國1976年相當這一事實一樣,與中國未來能否維持8%的增長,沒有相關性。
如何實現後發優勢?林毅夫教授強調了投資的重要性。有些評論員強調要增強內需、尤其是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這一意見是錯誤的。林毅夫、張軍、黃育川等學者正確地指出,消費本身不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本質含義是一個經濟體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張,而消費是對這個經濟體生產出來的產出的消耗,與下一期該經濟體能否擁有更大的產出無關;唯有投資,亦即人均資本存量的提升,才有可能推升該經濟體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從這個角度而言,所謂的擴大內需之類的說法站不住腳:本期的產出不是被配置為消費,就是被配置為投資,兩者均是內需。兩者之間的比例可能變動,卻無法被擴大;而只有投資才能擴張生產可能性邊界,也即擴張下一期可供配置的產出。30年來,中國的資本形成佔GDP的比例高達40%以上,2012年更是高達48%,而恰是如此高的投資,令中國能夠快速提升人均資本存量,促成了中國經濟騰飛。
然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升作用是有前提的。投資可以分為兩類,有效投資與無效投資。前者指能夠合理地將人、機器設備、市場環境等結合在一起,因而可以合理地利用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技術水平來正常經營並盈利的投資。本質上,投資之所有有利於經濟增長,是因為在經濟生活中存在著能夠改進經濟流程與技術水平的發展機會,這些發展機會一旦被實現,就能夠提升整體經濟的合理性與技術水平,從而推升生產可能性邊界;而發展機會的實現往往離不開投資,以將更高的技術水平整合在生產流程中。然而,如果投資項目沒有將人、機器設備、市場環境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就可能無法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從而無助於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張,這一類投資稱為無效投資。
只有有效投資才能推動經濟增長。一個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既取決於該經濟體動員資源、推動投資的能力,也取決於將資源配置於有效投資的能力。即使具有巨大的資源動員能力與遠超現在的後發優勢,中國在50年代的大躍進卻結出苦果。過大的無效投資幾乎總是導致經濟危機。
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民間經濟獲得越來越多的經濟自由,可以去探索與實現有效投資機會。依託出口導向,不論是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還是房地產投資都具有其經濟合理性它們總體上都是在將中國經濟嵌合進全球經濟分工鏈條的過程中服務於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隱喻著更高的生產技術水平,從而快速推升了中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然而,中國經濟的體制性弊端也製造了很多的無效投資。這些體制性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與林毅夫教授主張的政府發揮因勢利導作用相關,而不是由於政府發揮的作用太少。這些無效投資項目在其建設期為上遊行業提供了需求市場,推高了當期GDP,但其建成投產之後卻很快淪為過剩產能,並不能夠推升生產可能性邊界。地方政府幹預、產業規劃誤導等諸多因素令這些過剩產能難以順暢退出,反而依賴源源不斷的融資支持吊命,導致大量的僵屍企業出現。
判斷投資是否過多,不應該以中國人均資本存量與美國資本存量的對比來衡量,而必須看資本是否能夠獲取合格的資本回報率。聲稱中國的地鐵遠少於美國,以此作為投資不是過剩而是不足的辯護詞,是不成立的;這一現象只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尚低,不能提供足夠的市場需求來支撐這些投資。不能為市場需求消化的產能就是過剩產能,這些不能獲得合理回報的投資項目意味著資源配置的錯誤;如果有大量的資源錯配,則不僅意味著對民眾節制消費而辛苦積攢的儲蓄的浪費,而且可能導致金融經濟危機。
市場經濟自誕生之日起,經濟危機如影相隨,本質上都可歸因於資源錯配。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鐵路建設熱潮,1916年最高峰時鐵路里程高達40.8萬公里,但隨著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以及經濟運作方式的變化,許多鐵路難以獲得充分使用,超過1/3的鐵路被拆除。100年前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不到現在的4%,但過剩鐵路並未隨經濟增長而投入使用,最終還是以撤除了事。
因此,判斷是否存在無效投資與過剩產能,不應該看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是否低於美國,而應該看這些投資與產能在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是否高於市場需求量,最終的判斷標準是看這些投資項目能否獲取合理的資本回報率。不能獲得合理的資本回報率的投資項目就是無效投資。
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目前存在著龐大的無效投資與嚴厲的過剩產能,證據隨處可見。中國鋼鐵產能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過剩產能率超過30%;中國造船行業目前有1/3的造船廠處於停工半停工狀態,另外的1/3也缺乏充足訂單。其他如電解鋁、平板玻璃、太陽能、風電、家用電器、化工、LED照明、水泥等等行業都處於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態。筆者的量化模型表明,整體而言,中國經濟過剩產能率從上世紀80年代個位數水平直線飆升,目前超過31%,達到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或1989年日本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與過剩產能飆升相伴隨,中國整體資本回報率降低到危險水平。清華大學白重恩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國資本回報率從1993年的15.7%降低到2012年的2.7%。筆者匯集的非金融上市公司資本回報率(ROA)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該指標10年來的平均值為6%,2007年一度高達8.9%,而到今年一季度降低到3.5%。另一個指標顯示,非金融上市公司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與債務規模之比從2007年的20%左右降低到6%,甚至低於1年期貸款利率,表明總體而言,企業覆蓋債務利息的能力不足。
如此低的整體ROA表明,許多企業依靠融資而不是利潤維持生存,淪為所謂的僵屍企業。而這些僵屍企業的存在惡化了過剩產能情況,壓迫別的公司也難以獲得利潤。這樣,融資規模越大,過剩產能越嚴重,投資回報率越低,反過來導致融資需求越龐大,這構成了惡性循環。如此,與過剩產能飆升、投資回報率下滑同步呈現的是負債率的大幅上升,構成了最為惡劣的組合。
更加糟糕的是,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黃少卿,2013),對於大多數省份而言,基礎設施投資的產出彈性已經低於生產設施的產出彈性,表明基礎設施投資的過剩程度甚至超過了製造業投資,中西部省份情況更為惡劣。那種希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中西部投資的政策主張將會讓無效投資與過剩產能的情況雪上加霜。房地產投資過剩的情況也並不比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好多少。
在目前的體制條件下,無效投資仍在大規模地發生,過剩產能率也在持續攀升。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達72萬億元,這些投資項目一旦投產,必將令目前已經極度惡化的過剩產能情況更加惡化。由於這些過剩產能都依靠日益擴大的融資支持來維持,實體經濟問題必然導致金融風險。事實上,中國經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發生債務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已經不容忽視:太多的經濟主體(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過剩行業僵屍企業等)不具備償付債務的能力。
如果一個經濟沒有能力將資源配置於能夠帶來生產力提升的機會,而是浪費在過剩產能與無效投資,其增速潛力必然較低。林毅夫教授倚重的投資拉動經濟最終無法維系自身,如果強行推進,過剩產能堆積之下支付承諾鏈條斷裂,最終必將以遠大於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動盪結束。
白重恩教授的研究表明,近年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從2007年之前的3.98%降低到近幾年的0.79%,下降幅度驚人。人口學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中國的勞動力增速將大幅下滑;前面的分析則表明中國的有效資本積累將大幅減速。如此,三方面的因素都共同指向經濟增速的大幅下滑,間接地支持筆者去年經濟增速軸心降低到5.5%的結論。
因此,短期內,中國經濟面臨著令人畏懼的挑戰,需要在避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抑制進一步的無效投資與過剩產能;一旦不慎引發金融危機,5.5%的增速恐怕都難以保證。長期看,即使中國能夠順利開展必須的結構化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從人口紅利、出口份額、後發優勢、改革難度等幾個方面考慮,中國經濟創造出有效投資機會的能力都出現了實質性下滑,而無效投資無法起到替代作用,如此,中國的經濟增速都註定將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為經濟研究人士,近期出版《中國經濟下一步》

❸ 投資能否繼續拉動中國經濟

目前中國經濟的核心挑戰在於過剩產能太大,創造有效投資機會的能力大幅下滑,相應地,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將會下滑。中國經濟未來增速軸心到底在哪裡?這一尖銳問題把研究者們劃分為兩個陣營,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樂觀者代表非林毅夫教授莫屬。他在不同場合暗示中國未來20年仍能維持8%的增長速度。而我在去年曾經表示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速軸心將會降低到5.5%左右。兩種判斷孰是孰非?其間的區別絕非兩個簡單的數字之爭,而是涉及到對中國經濟運行規律認識的本質區別,倡導的經濟政策也南轅北轍。林毅夫教授的信心來源之一是所謂的「後發優勢」,即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遠低於世界先進水平,因而可以通過學習與引進,來快速地提升生產技術水平。作為論據,林毅夫提及,200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21%,僅相當於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和韓國在1977年的水平,而後三個國家隨後都仍舊維持了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後發優勢是一個重要概念,也的確是中國30年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後發優勢本身並不能自動保證一國經濟增長。事實上,除少數發達國家外,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具有巨大的後發優勢,且遠大於中國(例如朝鮮、越南、菲律賓),但近60年來,僅有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等極少數國家實現了經濟騰飛,其他大多數擁有更大後發優勢的經濟體卻徘徊不前。換言之,後發優勢只是必要條件,絕非充分條件。中國與韓國1977年水平相當這一事實,與朝鮮與中國1976年相當這一事實一樣,與中國未來能否維持8%的增長,沒有相關性。如何實現後發優勢?林毅夫教授強調了投資的重要性。有些評論員強調要增強內需、尤其是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這一意見是錯誤的。林毅夫、張軍、黃育川等學者正確地指出,消費本身不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本質含義是一個經濟體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張,而消費是對這個經濟體生產出來的產出的消耗,與下一期該經濟體能否擁有更大的產出無關;唯有投資,亦即人均資本存量的提升,才有可能推升該經濟體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從這個角度而言,所謂的「擴大內需」之類的說法站不住腳:本期的產出不是被配置為消費,就是被配置為投資,兩者均是內需。兩者之間的比例可能變動,卻無法被「擴大」;而只有投資才能擴張生產可能性邊界,也即擴張下一期可供配置的產出。30年來,中國的資本形成佔GDP的比例高達40%以上,2012年更是高達48%,而恰是如此高的投資,令中國能夠快速提升人均資本存量,促成了中國經濟騰飛。然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升作用是有前提的。投資可以分為兩類,有效投資與無效投資。前者指能夠合理地將人、機器設備、市場環境等結合在一起,因而可以合理地利用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技術水平來正常經營並盈利的投資。本質上,投資之所有有利於經濟增長,是因為在經濟生活中存在著能夠改進經濟流程與技術水平的發展機會,這些發展機會一旦被實現,就能夠提升整體經濟的合理性與技術水平,從而推升生產可能性邊界;而發展機會的實現往往離不開投資,以將更高的技術水平整合在生產流程中。然而,如果投資項目沒有將人、機器設備、市場環境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就可能無法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從而無助於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張,這一類投資稱為無效投資。只有有效投資才能推動經濟增長。一個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既取決於該經濟體動員資源、推動投資的能力,也取決於將資源配置於有效投資的能力。即使具有巨大的資源動員能力與遠超現在的後發優勢,中國在50年代的大躍進卻結出苦果。過大的無效投資幾乎總是導致經濟危機。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民間經濟獲得越來越多的經濟自由,可以去探索與實現有效投資機會。依託出口導向,不論是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還是房地產投資都具有其經濟合理性——它們總體上都是在將中國經濟嵌合進全球經濟分工鏈條的過程中服務於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隱喻著更高的生產技術水平,從而快速推升了中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然而,中國經濟的體制性弊端也製造了很多的無效投資。這些體制性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與林毅夫教授主張的「政府發揮因勢利導作用」相關,而不是由於政府發揮的作用太少。這些無效投資項目在其建設期為上遊行業提供了需求市場,推高了當期GDP,但其建成投產之後卻很快淪為過剩產能,並不能夠推升生產可能性邊界。地方政府幹預、產業規劃誤導等諸多因素令這些過剩產能難以順暢退出,反而依賴源源不斷的融資支持「吊命」,導致大量的僵屍企業出現。判斷投資是否過多,不應該以中國人均資本存量與美國資本存量的對比來衡量,而必須看資本是否能夠獲取合格的資本回報率。聲稱中國的地鐵遠少於美國,以此作為投資不是過剩而是不足的辯護詞,是不成立的;這一現象只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尚低,不能提供足夠的市場需求來支撐這些投資。不能為市場需求消化的產能就是過剩產能,這些不能獲得合理回報的投資項目意味著資源配置的錯誤;如果有大量的資源錯配,則不僅意味著對民眾節制消費而辛苦積攢的儲蓄的浪費,而且可能導致金融經濟危機。市場經濟自誕生之日起,經濟危機如影相隨,本質上都可歸因於資源錯配。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鐵路建設熱潮,1916年最高峰時鐵路里程高達40.8萬公里,但隨著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以及經濟運作方式的變化,許多鐵路難以獲得充分使用,超過1/3的鐵路被拆除。100年前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不到現在的4%,但過剩鐵路並未隨經濟增長而投入使用,最終還是以撤除了事。因此,判斷是否存在無效投資與過剩產能,不應該看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是否低於美國,而應該看這些投資與產能在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是否高於市場需求量,最終的判斷標準是看這些投資項目能否獲取合理的資本回報率。不能獲得合理的資本回報率的投資項目就是無效投資。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目前存在著龐大的無效投資與嚴厲的過剩產能,證據隨處可見。中國鋼鐵產能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過剩產能率超過30%;中國造船行業目前有1/3的造船廠處於停工半停工狀態,另外的1/3也缺乏充足訂單。其他如電解鋁、平板玻璃、太陽能、風電、家用電器、化工、LED照明、水泥等等行業都處於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態。筆者的量化模型表明,整體而言,中國經濟過剩產能率從上世紀80年代個位數水平直線飆升,目前超過31%,達到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或1989年日本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與過剩產能飆升相伴隨,中國整體資本回報率降低到危險水平。清華大學白重恩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國資本回報率從1993年的15.7%降低到2012年的2.7%。筆者匯集的非金融上市公司資本回報率(ROA)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該指標10年來的平均值為6%,2007年一度高達8.9%,而到今年一季度降低到3.5%。另一個指標顯示,非金融上市公司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與債務規模之比從2007年的20%左右降低到6%,甚至低於1年期貸款利率,表明總體而言,企業覆蓋債務利息的能力不足。如此低的整體ROA表明,許多企業依靠融資而不是利潤維持生存,淪為所謂的僵屍企業。而這些僵屍企業的存在惡化了過剩產能情況,壓迫別的公司也難以獲得利潤。這樣,融資規模越大,過剩產能越嚴重,投資回報率越低,反過來導致融資需求越龐大,這構成了惡性循環。如此,與過剩產能飆升、投資回報率下滑同步呈現的是負債率的大幅上升,構成了最為惡劣的組合。更加糟糕的是,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黃少卿,2013),對於大多數省份而言,基礎設施投資的產出彈性已經低於生產設施的產出彈性,表明基礎設施投資的過剩程度甚至超過了製造業投資,中西部省份情況更為惡劣。那種希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中西部投資的政策主張將會讓無效投資與過剩產能的情況雪上加霜。房地產投資過剩的情況也並不比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好多少。在目前的體制條件下,無效投資仍在大規模地發生,過剩產能率也在持續攀升。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達72萬億元,這些投資項目一旦投產,必將令目前已經極度惡化的過剩產能情況更加惡化。由於這些過剩產能都依靠日益擴大的融資支持來維持,實體經濟問題必然導致金融風險。事實上,中國經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發生債務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已經不容忽視:太多的經濟主體(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過剩行業僵屍企業等)不具備償付債務的能力。如果一個經濟沒有能力將資源配置於能夠帶來生產力提升的機會,而是浪費在過剩產能與無效投資,其增速潛力必然較低。林毅夫教授倚重的「投資拉動經濟」最終無法維系自身,如果強行推進,過剩產能堆積之下支付承諾鏈條斷裂,最終必將以遠大於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動盪結束。白重恩教授的研究表明,近年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從2007年之前的3.98%降低到近幾年的0.79%,下降幅度驚人。人口學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中國的勞動力增速將大幅下滑;前面的分析則表明中國的有效資本積累將大幅減速。如此,三方面的因素都共同指向經濟增速的大幅下滑,間接地支持筆者去年「經濟增速軸心降低到5.5%」的結論。因此,短期內,中國經濟面臨著令人畏懼的挑戰,需要在避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抑制進一步的無效投資與過剩產能;一旦不慎引發金融危機,5.5%的增速恐怕都難以保證。長期看,即使中國能夠順利開展必須的結構化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從人口紅利、出口份額、後發優勢、改革難度等幾個方面考慮,中國經濟創造出有效投資機會的能力都出現了實質性下滑,而無效投資無法起到替代作用,如此,中國的經濟增速都註定將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經濟學家進行研究時,如何處理與自己理論不吻合的事實?對於過剩產能、債務金融風險等等如此觸目的現實,不應該略過不看,而應該將其考慮在內之後再下結論。對經濟增速軸心的正確判斷對於制定經濟政策十分重要。經濟學家在這方面的專業研究可以提供極大的幫助,也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誤導,責任重大,不可不慎。劉海影 FT中文

❹ 現在中國是投資拉動經濟好,還是消費拉動經濟好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出口受到國際上越來越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限制的大背景下,消費又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體系完整程度的瓦解,消費預期不斷下降,維持生計和子女消費不斷增加數量,只能是通過投資拉動來維持經濟增長率,來維持就業水平和政府龐大的支出。

❺ 是投資拉動經濟好,還是消費拉動經濟好

投資、消費、出口貿易,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整體看,消費對經濟是內生性的拉動,當供應充足時,對國家來說消費拉動經濟更好,所以各國都把促進內需作為追求經濟增長的理想模式。
但投資與消費之間,二者是有聯系的。要知道投資中也有一種是消費型投資,現實中基礎設施投資、保障性住房投資以及服務業投資如建學校、建醫院、建電影院等消費型投資,不但必要,而且還能拉動消費,推進消費升級。 尤其在消費旺盛,而投資不足時,會使物價上漲,甚至長期處於較高的通脹水平,對經濟發展也是不利的。

❻ 投資為何不能長期拉動gdp 都說需要靠消費來動才行 原因何在

投資形成了新的生產能力,製造了新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增加了總供給,就需要增加總需求達到新的均衡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增加消費才是真正拉動經濟增長,僅僅依靠投資只會造成重復建設以致浪費。

❼ 今天看新聞看到說我們國家要從投資拉動經濟發展轉向消費拉動,這個是什麼意思逼老百姓花錢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分別為 消費、投資、出口。 不知道你注意了沒, 最近這些年的經濟發展一直是投資和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而消費的拉動作用在不斷的減少,這是經濟發展的不良狀況表現之一。近年來由於歐美市場疲軟,加之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競爭優勢逐漸落後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所以出口的拉動作用直線下滑。這些年來的投資都是高強度,高重復、高耗能、高污染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加之地方政府借款投資拉動作用也在慢慢減退,所以投資也慢慢退居前線。 消費, 國內的消費才是經濟長久發展的根本,但由於國內熱錢不是搞房地產就是炒大蒜、逗你玩什麼的,而不是實在的用於科技發展。。。想想大清朝的圓明園(可以看出房地產),不還是給八國聯軍給搶了。。。。。。發展科技啊,可國人呢,發了財的一個個全移民出國了…… 可悲。。。。社會主義道路走彎的了,。亟待修正!

❽ 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由此投資可以帶動經濟增長!尤其在中國前三十年,投資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是近十年來的重要引擎。有數據顯示在前二十年,我們投資1塊可以帶動3塊的GDP增長,而現在10元投資也許只能帶動3塊的增長(具體數據不詳,請網路)。
你可以參看一些論文或者書籍。

近十年中國居民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http://fass.net.cn/fassNews/fass_readnews.asp?NewsID=2578
書籍:《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實證研究》/張軍

❾ 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可能產生哪些危害

供求關系不平衡,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容易引起通貨膨脹還有經濟硬著陸。
構成投資熱,投機風盛行,並且內需不足,不能夠為經濟持續良好增長作出貢獻。
資源消耗厲害。

❿ 投資為什麼能拉動經濟

如果你是種地的,勞動的成果是大米。自己種自己吃,自己吃不完時就有剩餘,剩餘的這部分大米你養一頭牛或請一個勞工幫你種地就可以收獲更多的大米。剩餘的大米就是投資,生產出更多的大米就經濟的發票。這是最基礎的投資模型。

閱讀全文

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弊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要理財的詩句 瀏覽:722
知一理財 瀏覽:750
並購融資平台 瀏覽:438
轉角街坊融資 瀏覽:564
代幣融資發行被 瀏覽:571
的融資產 瀏覽:265
傻瓜理財才 瀏覽:948
信託到期延期怎麼辦 瀏覽:27
融資租賃收益轉讓 瀏覽:364
智慧航安融資 瀏覽:318
中小型企融資問題 瀏覽:890
spv投融資 瀏覽:390
杭州融資寶 瀏覽:883
現代牧業股票 瀏覽:988
信託融資優點 瀏覽:512
最新的成功融資案例 瀏覽:53
廣州購房融資 瀏覽:638
大豆融資貿易 瀏覽:40
自有資金購買本行理財產品 瀏覽:652
投資外匯理財靠譜嗎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