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劉浩強的電視作品
2004年執行導演、主演《叮當奇遇記》; 2005年投資、策劃、編劇、主演西南第一部全外景大型古裝四集電視喜劇《笑咬江湖》; 2006年出演中央電視6台高清電影《山鄉溢彩》出演羅鎮長一角; 今夜不設防之《致命的笑臉》、《無法悲傷》、《女人心》、《戀戀風塵》、等60餘部; 《麻辣江湖傳》中飾演主角曾不悔; 《生活麻辣燙》《克隆出租》等10餘部; 《麻辣整形師》中飾演主角李查德; 年度大戲《燈火黃昏》中飾演郭正剛; 《麻辣群英會》第一季策劃,舞台編導; 現任《生活麻辣燙》主持人大炮; 2014年出演中央電視12台普法欄目劇《十八集開年大戲·蓮花鬧海棠》熊二娃
Ⅱ 劉浩的社會評價
成為管理者 涉足招聘行業
智聯招聘網作為劉浩負責的項目之一,花費了他很大的精力和心血,「我的投資經歷與其他人不太一樣,絕大部分的投資人不會將精力花費在一家公司上。而我將50%以上的時間花在招聘網「做投資人與做企業管理者,從中得到的滿足感是完全不同的。貫穿投資人的職業生涯中會接手幾十個、上百個項目,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自己直接參與管理的程度不大,相對來說,企業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價值體現也不那麼強烈。而做公司需要比做投資冒很大風險,要通過個人努力造就一個品牌,建設一支團隊,會影響到許多人的職業生涯,事業成功了,得到的滿足感是別的東西無法替代的。」劉浩基於這些認識而選擇了CEO的職位。
他同時也清晰地認識到兩者的差異:「對投資人和CEO的要求是不同的:首先對他們的背景、經驗和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投資人往往更為理性一點。而企業管理者更需要領導能力,領導魅力。而且兩者的風險不同,相應的回報也不同。作為管理者,更加強調與人打交道。投資人需要了解業務,接觸到的企業的人員有限,在職業技能方面,並不需要他具有領導能力。而作為CEO,不僅需要戰略眼光,對投資回報率的清醒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管理團隊的能力,他要進行溝通、組織,激勵大家,合理安排人和事。所以,執行能力是企業管理者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劉浩覺得自己以前作為投資人的經歷會對做CEO有幫助:「作投資人與CEO都需要具有戰略眼光、對市場的把握的能力。國內企業同歐美企業相比,欠缺的是嚴格的財務制度和基於這樣的財務制度對於經營決策的指導。這種財務制度是建立在某一個項目和某個部門是否能夠帶來回報的基礎上的。單純經營企業的管理者做決策時,有時只看到是否能夠帶來短期利潤,忽略了市場進入壁壘對於長期經營的影響,而作投資的人會看長期的發展價值。由於我具備作投資人的經歷,今後在與投資方的溝通上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執。對企業的健康發展也很有好處。」
在參與招聘網的決策、管理將近3年時間中,劉浩不僅對這家公司有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對於國內人才領域、網上人才招聘行業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中國人才招聘行業的前景將會非常美好。」
基於對人才招聘這個行業的認識,基於對智聯招聘網這家公司發展的信心,劉浩在2002年底義無返顧地選擇了由投資人成為職業經理人,從「老闆」到「打工者」的轉變——擔任智智聯招聘網首席執行官。「我所有的朋友都反對我這個決定。」劉浩坦言。他放棄的不單是不菲的收入,而且還要在事業上承擔的巨大的風險。
「無論怎樣,我會付出最大的努力,使智聯招聘網成為國內最好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劉浩對前途充滿信心。
Ⅲ 劉浩究竟是誰
劉浩,2000年至今,負責Orchid Asia Holdings公司在中國的許多投資項目,如:智聯招聘網、葆嬰/搖籃集團、攜程、易趣等。2002年11月擔任智聯招聘網首席執行官。」 估計任何人讀完這段經歷,都會對主人公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人一向低調的劉浩終於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物理學成為最初理想「細推物理須行樂, 何用浮名絆此生」——著名的美籍華裔理論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引用杜甫詩句。
物理學,這門被愛因斯坦在20世紀發揚光大的科學,在1979年走進還是少年的劉浩心中,那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這顆種子在劉浩面臨填寫高考志願時開花了。「第一志願我只填了北大物理系。」「之所以選擇北大,我覺得那裡氛圍更加輕松與民主。」劉浩的高中時代已經博覽群書,並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接觸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作品,而康德的個人興趣就與其說是在形而上學上,不如說是在物理學上。相比較中國80年代末的計算機熱、經貿熱,成績優異的劉浩的選擇可謂別出心裁、與眾不同。也許,這成為他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獨特選擇的開始?
劉浩以北京市高考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躋身當年北大物理系120名高手之列。「大學四年,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先是因為那場風波,後又忙著考托福、留學。」但是,劉浩還是非常懷念大學四年的歲月,「我覺得大學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你可以結識各式各樣優秀的、有才華的人。也許你上大學以前一直是學校、甚至某個城市的狀元,但是到了北大,你會發現周圍這樣的人太多了,他們各自具備獨特的優勢和才能。」劉浩覺得在這種強手如雲的環境里,可以對自己認識得更加清楚一些。「我覺得在北大的四年,不僅培養了我的學習能力,而且北大寬松的氣氛還給予了我想像的空間。」
1992年,劉浩飛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繼續物理學的學習。在美國的第一年,劉浩受到很大觸動,「我過去的理想,大多源於對於科學救國的信念。這種信念,在美國的第一年被打破了。我身邊有大量來自中國的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他們的才華卻被另一個社會所利用。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支持一個社會運轉的經濟和法律體制。我的興趣也漸漸轉移到了這個方面。長時間的思考之後,我決定:放棄物理,改讀法律。」
法律是商業運做的基礎——選擇耶魯法學院
哈佛與耶魯是美國最為古老的兩所大學,哈佛創校於1636年,耶魯創校於1701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境內只有這兩所大學。三百年來,這兩所大學在美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哈佛尤以商學及政治學領先;耶魯則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別開天地。至於醫學院及法學院,兩校皆以實力深厚著名。所謂「耶魯精神」至今仍被理解為一種為爭取個體的獨立、為維護學術自主,即使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可以說與美國當初的立國精神十分吻合。
劉浩如願以償,開始了耶魯三年的博士課程生涯。「我選擇耶魯法學院,是覺得擁有三年的扎實理論基礎,比只讀兩年、為了一個找到好工作的MBA更加有意義。」面臨選擇時,劉浩總是能夠顯出他的不隨波逐流、獨到的見解和不浮躁的個性。
在美國,越是有名氣的法學院,越不強調傳授知識。耶魯更是把這一觀念推向了極端。一堂課下來,往往會讓習慣於記憶式思維的學生覺得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對於一個有心人卻學習了更為寶貴的東西——作為一名律師的思維方式。對任何問題,都要有能力分析它的個點要素。「我們上課時,老師採用所謂的『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問答式。強調的是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的同學中有許多優秀的人,讓我獲益不淺。」
劉浩畢業後,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並進入了美國著名的律師事務所Davis Polk & Wardwell,這是一傢具有150年歷史的事務所,曾經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當年李鴻章建立湖廣鐵路的債券,就是由他們負律師事務所是一個競爭非常殘酷的環境,劉浩需要每周工作70-80個小時,他從初級律師作起,很快成為被重點培養的對象。
劉浩在選擇專業時,像以往的選擇一樣,沒有挑選正在熱鬧的證券業,而是選擇了相對冷僻的稅法。「美國社會非常復雜,政府財政收入就靠稅收來維持,我覺得稅法擁有更多的內容,相比之下證券業就簡單多了。」
兩年的律師生涯,劉浩過得忙碌、充實。「如果這樣一直做下去,7-8年後有很大希望成為合夥人,年薪會達到100-200萬美元,會過上比較富裕、體面的生活。」但是劉浩不願意在30歲的時候就看到未來20-30年的生活樣子。骨子中的冒險和不甘鼓動著他。「我做了兩年律師,了解了想學習的東西,我希望能夠盡快回國。」 為了回國 從事風險投資
為了進早回國,劉浩選擇了從美國東海岸遷移到西部加州的工作,他很快進入Orchid Asia Holdings公司,從事亞洲方面的風險投資。藉此機會,劉浩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談及回國的動機,他稱「中國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地方,我希望將自己最大價值發揮出來。」
劉浩作投資三年,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學到了不少東西。「我的公司在投資理念上很先進,在國內的投資也很成功,如攜程網、易趣網等等。」
在這三年中,劉浩過著「國際自由族」 (International
Freeman)的生活,穿梭往來於舊金山總部、北京、上海之間,平均每一兩個月飛北京一次,在飛機上度過了大量的時間。「估計怎麼也飛了幾十萬公里。」
這樣的高強度、不規律、不穩定的生活讓劉浩三年中沒有休假的時間。「不過,回到中國後,發現變化如此巨大,讓我工作起來非常有激情。」
Ⅳ 劉浩的人物經歷
「劉浩,2000年至今,負責Orchid Asia Holdings公司在中國的許多投資項目,如:智聯招聘網、葆嬰/搖籃集團、攜程、易趣等。2002年11月擔任智聯招聘網首席執行官。」 估計任何人讀完這段經歷,都會對主人公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人一向低調的劉浩終於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物理學成為最初理想「細推物理須行樂, 何用浮名絆此生」——著名的美籍華裔理論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引用杜甫詩句。
物理學,這門被愛因斯坦在20世紀發揚光大的科學,在1979年走進還是少年的劉浩心中,那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這顆種子在劉浩面臨填寫高考志願時開花了。「第一志願我只填了北大物理系。」「之所以選擇北大,我覺得那裡氛圍更加輕松與民主。」劉浩的高中時代已經博覽群書,並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接觸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作品,而康德的個人興趣就與其說是在形而上學上,不如說是在物理學上。相比較中國80年代末的計算機熱、經貿熱,成績優異的劉浩的選擇可謂別出心裁、與眾不同。也許,這成為他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獨特選擇的開始?
劉浩以北京市高考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躋身當年北大物理系120名高手之列。「大學四年,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先是因為那場風波,後又忙著考托福、留學。」但是,劉浩還是非常懷念大學四年的歲月,「我覺得大學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你可以結識各式各樣優秀的、有才華的人。也許你上大學以前一直是學校、甚至某個城市的狀元,但是到了北大,你會發現周圍這樣的人太多了,他們各自具備獨特的優勢和才能。」劉浩覺得在這種強手如雲的環境里,可以對自己認識得更加清楚一些。「我覺得在北大的四年,不僅培養了我的學習能力,而且北大寬松的氣氛還給予了我想像的空間。」
1992年,劉浩飛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繼續物理學的學習。在美國的第一年,劉浩受到很大觸動,「我過去的理想,大多源於對於科學救國的信念。這種信念,在美國的第一年被打破了。我身邊有大量來自中國的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他們的才華卻被另一個社會所利用。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支持一個社會運轉的經濟和法律體制。我的興趣也漸漸轉移到了這個方面。長時間的思考之後,我決定:放棄物理,改讀法律。」
法律是商業運做的基礎——選擇耶魯法學院
哈佛與耶魯是美國最為古老的兩所大學,哈佛創校於1636年,耶魯創校於1701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境內只有這兩所大學。三百年來,這兩所大學在美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哈佛尤以商學及政治學領先;耶魯則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別開天地。至於醫學院及法學院,兩校皆以實力深厚著名。所謂「耶魯精神」至今仍被理解為一種為爭取個體的獨立、為維護學術自主,即使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可以說與美國當初的立國精神十分吻合。
劉浩如願以償,開始了耶魯三年的博士課程生涯。「我選擇耶魯法學院,是覺得擁有三年的扎實理論基礎,比只讀兩年、為了一個找到好工作的MBA更加有意義。」面臨選擇時,劉浩總是能夠顯出他的不隨波逐流、獨到的見解和不浮躁的個性。
在美國,越是有名氣的法學院,越不強調傳授知識。耶魯更是把這一觀念推向了極端。一堂課下來,往往會讓習慣於記憶式思維的學生覺得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對於一個有心人卻學習了更為寶貴的東西——作為一名律師的思維方式。對任何問題,都要有能力分析它的個點要素。「我們上課時,老師採用所謂的『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問答式。強調的是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的同學中有許多優秀的人,讓我獲益不淺。」
劉浩畢業後,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並進入了美國著名的律師事務所Davis Polk & Wardwell,這是一傢具有150年歷史的事務所,曾經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當年李鴻章建立湖廣鐵路的債券,就是由他們負律師事務所是一個競爭非常殘酷的環境,劉浩需要每周工作70-80個小時,他從初級律師作起,很快成為被重點培養的對象。
劉浩在選擇專業時,像以往的選擇一樣,沒有挑選正在熱鬧的證券業,而是選擇了相對冷僻的稅法。「美國社會非常復雜,政府財政收入就靠稅收來維持,我覺得稅法擁有更多的內容,相比之下證券業就簡單多了。」
兩年的律師生涯,劉浩過得忙碌、充實。「如果這樣一直做下去,7-8年後有很大希望成為合夥人,年薪會達到100-200萬美元,會過上比較富裕、體面的生活。」但是劉浩不願意在30歲的時候就看到未來20-30年的生活樣子。骨子中的冒險和不甘鼓動著他。「我做了兩年律師,了解了想學習的東西,我希望能夠盡快回國。」 為了回國 從事風險投資
為了進早回國,劉浩選擇了從美國東海岸遷移到西部加州的工作,他很快進入Orchid Asia Holdings公司,從事亞洲方面的風險投資。藉此機會,劉浩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談及回國的動機,他稱「中國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地方,我希望將自己最大價值發揮出來。」
劉浩作投資三年,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學到了不少東西。「我的公司在投資理念上很先進,在國內的投資也很成功,如攜程網、易趣網等等。」
在這三年中,劉浩過著「國際自由族」 (International
Freeman)的生活,穿梭往來於舊金山總部、北京、上海之間,平均每一兩個月飛北京一次,在飛機上度過了大量的時間。「估計怎麼也飛了幾十萬公里。」
這樣的高強度、不規律、不穩定的生活讓劉浩三年中沒有休假的時間。「不過,回到中國後,發現變化如此巨大,讓我工作起來非常有激情。」
Ⅳ 劉浩強的介紹
劉浩強(浩強,七三年五月五日)。中國黑龍江人,是一名演員、導演、編劇、策劃人。參與創作、投資多部電影電視視劇,並出演。代表作《叮當遇險記》、《山鄉溢彩》、《克隆出租》、《麻辣整形師》等。
Ⅵ 聞掌華的背景
浙江美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浙江美都」)是一家1997年成立的以房地產為主業的民營企業,其董事長聞掌華原為浙江省湖州市下屬某鎮的鎮長,1993年毅然辭職下海,白手起家,靠房地產開發攫取了「第一桶金」。經過幾年的辛苦打拚,浙江美都發展成為一家總資產3億元、凈資產近1億元,橫跨房地產、旅遊、娛樂、汽車出租等行業的集團公司,公司也由湖州遷入了省會杭州。
盡管公司早在1997年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是在民營企業強手如林的浙江,像浙江美都這樣的區域房地產「新星」,如果耐心排隊等待首發上市(IPO),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
聞掌華了解資本對於企業成長的杠桿效應,也在四處尋覓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從2000年起,浙江美都先後與好幾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談過買殼事宜,但因不熟悉相關運作,缺乏專業人手,結果都是鎩羽而歸。
而與浙江美都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的浙江萊茵達投資有限公司在2001年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成功借殼「遼房天」(股票代碼000558,後更名為「萊茵置業」),並且借殼後通過一系列運作,其規模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這一發生在身邊的實例無疑深深觸動了聞掌華。2002年5月,聞掌華找到了「萊茵達——遼房天」並購案的策劃者高江,並正式委託中企東方作了浙江美都的財務顧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企東方接受委託後,迅速成立了一支由並購、法律、財務、公關等專業人員組成的項目組,協助浙江美都展開一場徹底的「整形手術」,包括:優化股權結構,規范財務管理,轉變經營戰略,調整資產布局。其目的在於:不僅使浙江美都滿足收購重組一家上市公司的各項法律、法規要求,而且使其完成功能轉型,即由原先的產業經營型企業轉變為投資控股型企業,以便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平台。
在中企東方的指導下,浙江美都歷時4個月的內部重組收效顯著:主體經營性資產被歸並到了各子公司中;總公司更名為浙江美都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強化了戰略管理和投融資職能;各辦公室門前掛起了「企劃」、「研發」、「投資」、「稽核」等職能部門的牌子;為了與將來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嚴格「三分開」,浙江美都還作了一系列業務和人員的調整。經過諸多努力,一個股權結構清晰、投資層次分明、資產充實完整、運作規范有序的新美都出現了,並作好了進入資本市場的各項准備。
與此同時,搜尋並購目標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經過多輪篩選、論證、談判,中企東方將目標鎖定在了滬市上市公司寶華實業身上。
1999年上市的寶華實業一直是資本市場上各路「諸侯」覬覦的對象。然而,寶華實業的控股股東—北京天鴻集團公司(簡稱「天鴻集團」)是京城房地產業的龍頭老大,要從它手中接走一家上市公司談何容易!
寶華實業其實早就在中企東方的視線范圍內,兩家公司的高層也早已有過接觸。經過長期的觀察,深入的了解,中企東方得出結論:天鴻集團轉讓寶華實業的控股權利大於弊,而且正當其時。理由是:在天鴻集團幾百億元資產的大「棋盤」中,寶華實業不過是顆小小的「棋子」,其主營業務和所處地域都與母公司相距甚遠,母子公司間的整合難度大。換句話說,天鴻集團如欲扶持寶華實業,只能向其注入房地產類的資產和資源,而這些房地產業務一旦成長起來,就會形成集團內部此消彼長的同業競爭,破壞天鴻集團在全國的整體產業布局。
事實上,自寶華實業上市以來,天鴻集團對它「輸血式」的扶持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巨額關聯交易的途徑來進行的。隨著國內證券市場監管力度的加強,這種「拆東牆,補西牆」式的扶持,使天鴻集團捉襟見肘、倍感吃力。2001年初,天鴻集團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天鴻寶業亮相了,這家新上市企業集中了集團內諸多優勢資源,且與天鴻集團同處北京,都與房地產開發為主業,母子公司間管理、整合的難度都較低。相形之下,受海南經濟大環境的制約,寶華實業的經營狀況一直沒有起色,2001年甚至出現了首次虧損,從而喪失了在證券市場上再融資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天鴻集團多年來予以寶華實業的貢獻不僅沒有回報,反而需要更大的付出。
可見,寶華實業在天鴻集團體系內的存在價值已經大大降低了,天鴻集團同時扶持兩家上市公司將得不償失,採取汰弱留強的戰略是其明智的選擇。
從浙江美都的角度看,寶華實業卻是一隻異常難得的好「殼」:股本小,未來資產資本的擴張能力強;資產狀況簡單,主體資產海南寶華海景大酒店和北京大運村學生公寓經營順暢,基本上沒有不良資產;負債率低,今後充分利用財務杠桿開展負債經營的空間大。這些條件對於浙江美都而言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然而僅有理想的並購目標並不能保證並購的成功,更關鍵的因素在於有一份科學合理而創意獨到的策劃方案。
在對並購雙方各自所處的戰略態勢作了深入分析後,中企東方認為,天鴻集團和浙江美都雖然同處房地產業,但地域懸殊,性質迥異,二者的優勢和劣勢恰好構成互補,如能以寶華實業作為協作平台,將能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因而,寶華實業的重組方案就不應該是單純的國退民進、改換門庭,而是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浙江美都雖在資產規模上與天鴻集團不可同日而語,但民營企業鷹一般敏銳的市場目光、獵犬一樣機靈的市場嗅覺卻是天鴻集團等國企所欠缺的;另一方面,天鴻集團強大的政府背景和品牌融資優勢又是浙江美都等民企難以企及的,二者如能為了寶華實業的長遠發展攜起手來,將創造一個國有民營經濟有機融合、南北房地產業相呼應、產業經營與資本經營良性循環的典範。
基於以上分析判斷,中企東方代表浙江美都向天鴻集團提出了收購建議:浙江美都受讓寶華實業的控股權,同時天鴻集團保留第二大股東的地位,交易雙方以此為契機結成夥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在中企東方的撮合與安排下,天鴻集團與浙江美都的高層在西子湖畔會面了。讓天鴻集團的代表印象深刻的,不僅是浙江民企做事的方式和效率,還有長江三角洲房地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這里與寶華實業所處的海南經濟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關股權轉讓的談判在友好的氣氛中迅速推進,如果說這是一場善意的並購,毋寧說是一種新型的資本聯合。
很顯然,由中企東方提出的重組方案道出了雙方利害之所在,與天鴻集團新上任領導班子的總體思路不謀而合。
幾經磋商,天鴻集團不僅與浙江美都達成了股權轉讓意向,而且雙方一致同意讓重組後的上市公司遷址到杭州。2002年9月,天鴻集團與浙江美都正式簽定了《股權轉讓協議》,浙江美都受讓天鴻集團所持寶華實業28.23%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於是,總資產3億元、凈資產不足1億元的浙江美都一舉控股了總資產7.3億元、凈資產4.2億元的寶華實業,可謂「四兩撥千斤」。而且,由於寶華實業是天鴻寶業(股票代碼600376)的第二大股東,浙江美都又順帶間接參股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就這樣,浙江美都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資本「跳躍」。與此同時,天鴻集團保留了21.22%的股份,作為第二大股東,既能在將來分享戰略投資的長線收益,又卸掉了壓在「老大」身上沉甸甸的擔子。
自2002年底起,換了新「東家」的寶華實業開始了有條不紊的重組進程:通過清理與天鴻集團之間的關聯資產和債權債務,規范了過去「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關系;由於跳出了原有的集團利益框架,一批停滯多年的項目如海若雲庄得以重新啟動;盤活了固有資源後,公司經營重心向長江三角洲全面轉移,2003年初斥資1.8億元中標了浙江淳安千島湖和杭州市兩個地塊的開發項目。
如今,寶華實業已正式更名為浙江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辦公地點也遷入了杭州市中心的高檔寫字樓—中大廣場。過去在天鴻集團體系內,寶華實業僅是一條「大池塘里的小魚」,現在收歸浙江美都旗下,成了整個集團的主力軍,自然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進軍資本市場是浙江美都成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控股上市公司後不到半年時間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浙江美都的資產規模、社會影響、投融資能力都大大增強,不僅在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屢屢中標,而且新近獲得了當地銀行給予的10億元貸款額度。目前,整個集團的總資產比起買「殼」前增長了200%,達到了近9億元的規模,浙江美都藉此完成了它的第二次資本「跳躍」。此時,當上上市公司董事長的美都「掌門人」聞掌華坐在杭州中大廣場28層寬大的辦公室里,望著窗外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樓群,不禁躊躇滿志。
浙江美都的成長趨勢線是其財務顧問中企東方事先描繪好的。具體負責「浙江美都-寶華實業」項目策劃工作的中企東方總經理助理李佐高認為,並購本身是一項高風險的企業行為,如果沒有增量資源的進入,僅僅是單純的資本重新排序組合,則並購有可能成為一種「零和游戲」, 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而德隆的理念是,並購和產業整合都需要引進關鍵性的增量資源,才能使並購後的企業順利突破「瓶頸」。在「浙江美都——寶華實業」的並購案中,這種關鍵性的增量資源就是浙江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為了鼓勵上市公司的發展,地方政府在土地供應、信貸、稅收等方面予以了浙江美都諸多優惠政策,這是其實現資本「驚人一跳」的重要保障。
李佐高直言,德隆能以數十億資產撬動1200億規模的資產,最大的訣竅就是找到了一個新型的合作模式—姑且可以將之稱為資本市場頂級企業傢俱樂部。中企東方的操作可以說是套用了德隆的成功模式,而在此之前,德隆在整合新疆的水泥行業、讓屯河股份從水泥大王變身亞洲第一番茄醬生產商,就已經體現出這一傾向。
如果說那時的德隆更多地體現為「產業整合」的話,操作美都借殼寶華時的中企東方,就已經達到生產企業的「企業資源整合」。
目前浙江省上市公司資源嚴重供不應求,認識到了這一點,中企東方在為浙江美都作的策劃方案中,不僅考慮到了資本的位移(由海南轉移到浙江),資源的重置(民營與國有經濟的互補),而且重點設計了對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藉助政策扶持)。這一策劃方案沒有照搬德隆並購案例的現成模式,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德隆理念的精髓。
資產和資本都是整合雙方提供,而德隆自己所做的,只不過是操盤手和中介人的作用,德隆在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幾年飛速膨脹,依賴的也正是自己四兩拔千斤的「整合能力」。德隆成立中企東方,正是想通過一系列的投行業務操作、並購、整合,向中信綜合金融控股集團模式轉變,漸漸使這一企業傢俱樂部真正成型,使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願意歸並到德隆這支旗下,做一些他們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大事。
此前市場上許多風傳被德隆並購或操縱的當事人,之所以可以否認並購,或者否認大股東是德隆,正是德隆這一特殊的模式造成的。
中企東方成立之初,選擇了一個很不錯的起飛地點——經濟飛速發展的浙江。這里有生氣勃勃的民營經濟,有巨額滾動的民間游資,有親民務實的地方政府,有一大批迫切想上市而在證券市場的大門前望洋興嘆的優質企業,可以說,浙江是一塊開展投行業務的寶地。
德隆的野心,是通過中企東方將盡可能多的浙江民企送入資本市場,再通過德隆這個企業傢俱樂部,將這些企業和資源在資本層面上進行整合。
據統計,至目前為止,浙江民企進入上市輔導期的已達117家,在目前的「通道制」下,這一數字要想消化完,也要好幾年的時間。況且,浙江民企還普遍存在著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缺陷,絕大部分企業離規范化股份公司的運作相距甚遠,這嚴重製約了其直接上市的進程。
此外,產權結構單一、財務管理中計帳納稅的不規范、缺乏專業人才隊伍等等因素都是阻礙浙江民企直接上市的軟肋。
針對浙江民企這種生存發展的現狀,中企東方為他們度身定做了一套完整的資本運營方案,即:在完成規范化改造的同時,藉助德隆嫻熟的並購技巧實現「借殼上市」,再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開展並購擴張和橫向整合,最終促使企業的核心業務上規模、上檔次、上台階。中企東方副總裁高江認為,許多浙江民企經過多年來一磚一瓦的積累,已到了突破瓶頸、厚積薄發的階段,而要實現這一突破,企業必須完成其成長方式的轉型,即由過去的內部積累轉到並購整合與外向擴張上來,而這正是德隆的強項。
浙江民企的核心優勢在於其敏銳的市場目光、務實的經營作風和良好的成本控制,如果再加上德隆的並購成長模式和資本市場資源,將會如虎添翼,收到跨越式發展的功效。2002年下半年完成的「浙江美都——寶華實業」並購案可以視為中企東方的小試牛刀之作。
Ⅶ 假如你是劉浩
我是劉浩,上個月我得了一次重病,讓我意識到擁有健康的身體的重要,於是你決定讓自己變得健康,比爾,我現在意識到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非常重要,我決定改變我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現在我每天都早睡早起.我參加了籃球俱樂部鍛煉身體,我喜歡籃球,最後,我每天都吃水果和蔬菜,因為我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比爾,你覺得這樣好嗎
Dear Bill
BILL, last month I got a serious illness, let me realized that having a healthy body is important, so you decide to let oneself become healthy, bill, I realize now that there is a healthy body is very important, I decided to change my old way of life. So now, every day I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I took part in the basketball club exercise, I like basketball, at last, every day I 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because I want to have a healthy body, bill, you feel so good
Yours,
Liu Hao
Ⅷ 劉浩的介紹
劉浩,商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其後取得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碩士以及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 隨後,通過了美國紐約和加州的律師資格考試,並進入了美國律師事務所davis polk & wardwell工作。2000年至今,負責orchid asia holdings公司在中國的許多投資項目,如:智聯招聘、葆嬰/搖籃集團)、攜程、易趣等。2002年11月擔任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