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招商證券全能版,招商證券全能版下載地址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招商證券全能版下載地址: http://www.shoubb.com 打開網站,找到招商證券目錄,找免費下載專或屬官方下載,下載安裝即可。 招商證券全能版也可以找證券公司要的。
希望採納
❷ 請各位經濟學高手幫忙
次貸危機http://ke..com/view/1092871.html?wtp=tt
孫立堅:走為上計--中國應對次貸危機的明智策略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美國次貸危機徹底震碎了華爾街神話,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兩家投資銀先後倒下,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等房地產和保險巨頭則需美國國會大手筆斥資拯救,在美國經濟被金融危機搞到奄奄一息的時刻,世界目光紛紛轉向經濟仍然茁壯增長的中國:金融危機會把中國拖下水嗎?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學者:刺激內需是關鍵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在近期發表的兩篇評論中強調,中國有條件爭取到「獨善其身」,「我們無須重復令全世界都羨慕的老生常談——中國擁有巨大的內需潛力。大算盤不難打:只要國內需求有較大的擴展,這些年來為外需服務的龐大製造業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轉向對內,中國經濟不但可能持續高速增長,而且也許對全球經濟『過冬』也不無小補。」
周其仁認為,到了最後,困難只有一個:究竟怎樣才能把中國的內需潛力釋放出來?
他說,中國目前所謂內需不足主要是因為國民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分配問題涉及的不僅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更主要的是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到一半,這個比例實在太低。」
獨立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訪問時也提出同樣的論點,他說,多年來,中國消費率持續走低,刺激消費的政策一直難以真正奏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佔有的收入比重過高。
中國的稅收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今年預算收入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人民幣1元約兌0.2新元),佔GDP的21%,是20世紀90年代最低水平的兩倍。國有企業利潤也可能達到GDP的6%,還有大量預算外收入。總體而言,中國政府「收藏」了GDP三分之一的財富,或者是國民生產凈值(GDP減去資本貶值)的40%。
謝國忠說:「在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明顯地轉向政府這邊。降低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
讓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更高比例、讓他們掌控更多財富就能刺激內需?中國網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熱烈,據記者的觀察,越來越多中國人擁有過去的「日本人思維」,給他們更多錢,他們會儲蓄大部分,對內需的影響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前景不明朗、對前途沒有信心,大家都有未雨綢繆的心理。
一名網民在滕訊網論壇中說:「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障一個公民的未來(教育、醫療、養老、就業),那這個國家不可能有內需,因為錢都要儲蓄起來,預防這些問題。中國的內需?你能先分析一下中國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么?」
周其仁在其評論中強調,通貨膨脹和景氣收縮固然受全球趨勢的影響,但並不意味每個國家只能被動跟隨、無所作為。
他說:「以通脹為例,全球通脹抬頭是事實,國際高油價高糧價的沖擊也是事實,但在同樣的全球環境里,各國通脹率從辛巴威的百分之幾百到日本的百分之二,大有差別。這說明各個國家還是可以通過主動的政策選擇,在全球趨勢的影響下有所作為、趨利避害的。」
另一方面,周其仁也認為,中國不是1988年的日本,中國的製造業產能龐大,面對國際市場升級空間廣闊,轉向為內需服務同樣潛力巨大。此外,中國服務業還在初級階段,國人收入增加,時間成本增加,對「方便」的需求方興未艾,這些都是服務業的機會。
他還說:「中國在能源方面也有潛力。油價高,最不應該被嚇倒的是中國,因為中國能源消費中的70%是煤。中國還有糧食生產的潛力與機會。中國還有很多土地沒有經營好,原因之一就是糧價不夠高。將國際上的高糧價適當傳導給中國農民,增產潛力不會小。」
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
《21世紀經濟報道》上星期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中國仍存在相當程度的金融管制,是否能因此而在這場金融危機之中獨善其身?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接受該報訪問時說:「災難的傳導不會只通過金融層面,我們不能認為人民幣不國際化、資本市場沒有開放,中國就可以避過這場危機的影響。危機可以從貿易層面傳導進來。我們這些年的高增長很大程度是靠外貿和外需,外需增長快,帶動了一大批外向型產業的投資增長。」
中國金融協會副會長、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日前在「新浪」舉辦的一個論壇上則說:「前一段由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形勢好,金融的國際參與度還不夠高,所以從目前時點來看影響還不算大,但不可大意。」
唐雙寧說:「現在經濟已經全球化,金融已經沒有國界,加入世貿以後中國經濟與世界融為一體。」他特別表示對於經濟危機的思考以及防範措施應該提前著手進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出台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央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金融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各部委應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評估,提高金融風險預警能力,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但這些只是通過協調機制同其他經濟部門進行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培訓學院院長王自力說:「事實上,要真正達到管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保障國家經濟主導權的目的,可能還需要改變金融分業監管的局面。統一把預防、阻擊熱錢進入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在充分掌握金融信息的前提下,對頻繁進出中國金融市場的熱錢保持高度的警惕,建立高效能的預警機制,密切監控熱錢流入,規范外匯資金流入和結匯管理,重點查處違法違規資金流入,並加強國際合作以防範國際短期資本對我國經濟金融安全可能帶來的沖擊。」
王自力也說:「當前,中國政府不僅要關注證券市場和樓價下跌對宏觀經濟面的影響,而且需要關注不斷變幻的國際經濟環境,及時進行調整。只要應對正確,國內市場就不會大亂,更不會真實衰退。」
謝國忠則認為,經濟發展不能單靠股市、樓市支撐,中國接下來的路一定是要提高經濟效率,改革是唯一出路。
謝國忠預測,美國經濟見底並恢復估計要四五年。中國不能希望靠美國經濟復甦把自己拉上來,而必須要另外殺出一條血路來,而「殺出血路」的利器,就是提升中國經濟效率。他認為,「改革是唯一出路」。
他表示,從短期來看,兩方面的政策很重要。從穩定需求來看,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考慮到出口企業和地產開發商的資產流動性問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越來越明顯,一些財政刺激措施可以做「軟著陸」的保障,例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鐵路網修建等,來緩沖下行風險,對經濟長期發展也有好處。同時,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他們的償債能力問題。
「接下來(中長期)就應該找到經濟低效率的地方並加以改變。(中國)在財政收支、金融資本政策控制、價格體系政府控制中存在著相當多低效率的地方。提高效率,中國經濟就可以上一個新台階。」
擴大內需先刺激內需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所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其實就體現於大批中小企業的相繼倒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中國的宏觀調控措施令中小企業承受很大的壓力,包括推高其融資成本,使它們紛紛轉向地下錢庄借錢,從而負債累累。另外,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也讓它們雪上加霜。
不過,次貸危機使美國人束緊腰帶,大大削減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這才是對中國中小企業所造成的「最關鍵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都屬於出口型,美國是重要的出口市場,東西(產品)賣不到美國去了,就面對不得不轉型的問題。」
以出口為導向經濟模式行不通了
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有6萬7000家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被解僱,說明了過去壓低產品價格、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加上美國可能在增加出口量以調整貿易赤字的前提下,要求中國開放其市場,中國企業不但得擴大內需,還要提高競爭能力。提高技術、品牌管理力度和轉入服務業,也就成為中小企業繼續生存的先決條件。
然而,廣大的中國民眾重儲蓄,或寧可放手一搏,投資股票以「錢生錢」。在這樣的背景下,刺激內需、帶動人們消費談何容易?
對此,孫立堅說,首先必須認清人們不願消費的原因。「老百姓後顧之憂太多,不管是住房、醫療、孩子教育還是養老,未來要用到錢的機會太多了,就把錢儲蓄起來或進行投資。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此外,要刺激內需還得確保產品質量,否則中國人都不買「中國製造」,「錢還是流入其他國家」。孫立堅強調:「政府要兩手抓,既確保企業能把東西賣出去,也要使老百姓願意買。」
開展離岸業務 以降低投資美市場風險
孫立堅認為,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對其外匯資產管理也帶來挑戰。他解釋,中國自1978年開放以來,出口勢頭猛,累積了大量外匯儲備,現在因美元貶值而蒙受損失。
「我們把產品價格壓低,出口到美國去,賺了美元又讓美國人去管理,可是他們卻管得很糟。那麼,我們是否能自己管理美元呢?」
孫立堅指出,中國擁有近1萬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加上不少其他亞洲國家也有美元儲備,預計全世界的美元有三分之二在亞洲國家手裡。「大家都在問:美元可以投資到哪裡去呢?是否能把美元拿到亞洲進行管理呢?」
他因此建議開展離岸業務,使中國投資機構能投資在發美元債券、有潛能的亞洲企業,以降低直接到美國市場投資的「政治風險」。
事實上,由於諸如中投公司等中國投資機構仍是國有企業,走出去時經常受到投資國懷疑,並面對較高的壁壘阻擋,以致如孫立堅所說的「無法徹底實現海外投資的戰略和預期目標」。
他因此希望美國能在中國注資方面「解放思路」,不要對中國國有企業有戒心,以致經濟舉措蒙上濃濃的政治色彩。
❸ 從根本上看清龐氏騙局是什麼鬼
各種各樣的「龐氏騙局」雖然五花八門,千變萬化,但本質上都具有自「老祖宗」龐齊身上沿襲的一脈相承的共性特徵。
低風險、高回報的反投資規律
眾所周知,風險與回報成正比乃投資鐵律,「龐氏騙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騙子們往往以較高的回報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資者,而從不強調投資的風險因素。各類案件的回報率可能存在差異,有些高得離譜,如龐齊許諾的投資在45天之內都可以獲得50%的回報,有些則屬於穩健的超常回報,如麥道夫每年向客戶保證回報只有約10%,但他非常強調「投資必賺,絕無虧損」。但無論如何,騙子們總是力圖設計出遠高於市場平均回報的投資路徑,而絕不揭示或強調投資的風險因素。
拆東牆、補西牆的資金騰挪回補特徵
由於根本無法實現承諾的投資回報,因此對於老客戶的投資回報,只能依靠新客戶的加入或其他融資安排來實現。這對「龐氏騙局」的資金流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因此,騙子們總是力圖擴大客戶的范圍,拓寬吸收資金的規模,以獲得資金騰挪回補的足夠空間。大多數騙子從不拒絕新增資金的加入,因為蛋糕做大了,不僅攫取的利益更為可觀,而且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大為降低,騙局持續的時間可大大延長。
投資訣竅的不可知和不可復制性
騙子們竭力渲染投資的神秘性,將投資訣竅秘而不宣,努力塑造自己的「天才」或「專家」形象。實際上,由於缺乏真實投資和生產的支持,騙子們根本沒有可供仔細推敲的「生財之道」,所以盡量保持投資的神秘性,宣揚投資的不可復制性是其避免外界質疑的有效招術之一。當年《波士頓環球時報》的記者曾經撰文揭露龐齊的騙局,卻被龐齊以「不懂金融投資」為由加以批駁。
投資的反周期性特徵
「龐氏騙局」的投資項目似乎永遠不受投資周期的影響,無論是與生產相關的實業投資,還是與市場行情相關的金融投資,投資項目似乎總是穩賺不賠。萬畝大造林計劃彷彿從不受氣候、環境、地理因素的影響,麥道夫在華爾街的對沖基金也能在二十年中數次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這些投資項目總是呈現出違反投資周期的反規律特徵。
投資者結構的金字塔特徵
為了支付先加入投資者的高額回報,「龐氏騙局」必須不斷地發展下線,通過利誘、勸說、親情、人脈等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從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資者結構。塔尖的少數知情者通過榨取塔底和塔中的大量參與者而謀利。即便是高深莫測的納斯達克前董事會主席麥道夫也免不了拉攏下線的俗套,大量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夥伴發展「下線」,有的人因成功「引資」而獲取傭金,「下線」又發展新「下線」,滾雪球式的壯大為「金字塔」結構
❹ 八國逢會討論了什麼
指的是八國峰會吧。
2007年6月6日,八國集團首腦峰會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行。今年八國峰會的討論有三大議題:
1。關注氣候變暖、
2。全球化與自由貿易
3。非洲發展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對話會。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今年在德國北部海濱小城海利根達姆召開。與會領導人將討論氣候變化、能源安全、投資自由化、知識產權保護及非洲發展等一系列全球問題,並將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大國領導人舉行對話。會議的東道主、八國集團今年的主席國德國希望本屆峰會在環保和社會責任等方面能夠制定出新的「游戲規則」,為未來全球化發展「定製」。然而,在當今各國利益相互融合又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制定兼顧各方利益的新規則談何容易。本屆八國峰會在這方面到底能取得多大成果,格外引人關注。
氣候變化議題
氣候變化是德國為本屆峰會設計的首要話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形勢日趨嚴峻,而旨在限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失效,因此德國希望本屆峰會能推動有關各方在上述時間之前達成一項溫室氣體減排的新全球框架協議。德國還提出了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降低50%、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2攝氏度的具體目標。
對於環保科技在全球領先的德國來說,在涉及各國經濟利益的「後京都時代」減排談判中爭取主導權無疑是一步好棋。然而它所要撼動的首先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利益。在峰會前的談判中,美方一直試圖刪除德國方案中任何涉及減排目標的量化標准,而德方則堅持要在這一關鍵問題上與美方「抗爭到最後一分鍾」。雙方矛盾演化到了被媒體稱為可能影響兩國外交關系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布希5月31日推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布希此舉是旨在減輕國際壓力的緩兵之計。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美國不作出讓步,本屆八國峰會在此問題上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對沖基金議題
對沖基金的監管是德國希望八國峰會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問題。由於各國監管的放鬆和投資者對高收益的追求,以高風險、高收益為特點的對沖基金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據估計,全球范圍的對沖基金規模已高達1.5萬億美元左右。為防止對沖基金影響到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加強監管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
德國在擔任八國集團主席國之後,在監管問題上提出了最強硬的方案,主張實施政府主導的強制性監管,至少是要為對沖基金的運作制定一個行為准則。但作為對沖基金主要基地的美英兩國堅持認為,對於對沖基金應實行行業自我監管,有關行為准則應該由行業自身訂立。由於美英的反對,不久前結束的八國集團財長會議並未就監管問題達成共識,會議聲明僅表示將對對沖基金的風險保持高度警惕。
發展議題 發展中國家
「增長與責任」是德國為本屆八國峰會設定的主題詞。德國表示,所謂「責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迅速崛起的一些發展中大國在解決世界政治經濟問題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從德國的官方表態看,德國顯然欲借本屆峰會聯合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制定一些新的規則,以應對新興經濟強國對傳統經濟強國主導的現有世界經濟秩序構成的「挑戰」。
根據德國提出的峰會議程,八國峰會將會在知識產權保護、投資自由化、勞工標准、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對發展中國家提出要求。而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預計也將在八國峰會的對話會上闡明各自在維護自身發展權益、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方面的主張。
毋庸置疑,八國峰會所作的決定將對未來全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對眾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來說,發達國家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解決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分化加劇、使發展中國家更好地從全球化進程中獲益等問題尋找公正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出於私利去變相地製造各種保護主義壁壘,進一步擴大貧富鴻溝。
❺ 龐氏騙局受害者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彩票騙局
加拿大的有組織犯罪團伙給一些英國家庭(通常是老年人)打電話,告訴他們中了加拿大的彩票大獎,而要兌獎,必須先繳納一定數額的手續費。盡管手段很拙劣,但仍有很多英國人上當,有人甚至被騙走4萬英鎊。
傳銷詐騙
2011年一個名為「女人授權給女人」的金字塔傳銷詐騙案成為世界報紙重點報道的對象,這一詐騙案席捲整個英國,令許多英國婦女遭受巨大損失。這一騙局採取繳納入會費的方式,鼓勵女性投資,許諾投資3000英鎊就可以得到2.4萬英鎊的回報,還竭力從會員那裡套取其家人和朋友的聯系方式。很多人因此失去了3000英鎊的入會費。
詐騙 漫畫(5張)
二是受騙金額巨大。
「龐氏騙局」的肇始人根本沒有想過償還投資本金,因此他們從不擔心涉案金額過大,並且騙子們認為集資金額的增大,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因此,在滾雪球效應累積下的「龐氏騙局」,其涉案金額往往高於一般的金融詐騙。如龐齊當年詐騙了1500萬美元,哥倫比亞非法集資案涉案金額達8億美元,麥道夫案件更是達到了空前的600億美元。
三是社會影響面廣,影響層次眾多。
「龐氏騙局」的受騙人數和受騙規模決定了其社會影響面遠超過一般的詐騙案件。其影響層次呈現出多元化的走向,既有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也有金融投資從業人員,更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一般民眾和退休人員,由此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較為嚴重。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因為民眾情緒而危及金融穩定與社會秩序。例如哥倫比亞金字塔騙局就在一些地區引發了大規模騷亂。
四是危及投資信心和金融穩定。
鑒於「龐氏騙局」的影響力和危害性,其對投資者信心的打擊是致命的,每次「龐氏騙局」過後,總要用相當長的時間去修復受損的金融秩序,而恢復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更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以麥道夫弊案為例,由於大量的金融機構捲入其中,造成金融機構的客戶對金融機構喪失信任感,引發大規模的連鎖訴訟,使已經遭受金融海嘯重創的華爾街再添新傷。
五是騙術的欺騙性和隱蔽性造成監管追查的困難。
高明的「龐氏騙局」 多採用晦澀難懂的投資技術,使生財之道看上去似是而非,又彷彿切實可行,輔之以穩定的超額回報,能夠有效地欺騙一般投資者甚至專業投資者。「龐氏騙局」的知情者往往掌控著集團的核心信息,任人唯親,並嚴格保守集團的財務秘密,從而降低了被外界揭露或查處的風險。比如,麥道夫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和交易部門分別在不同樓層辦公,麥道夫對公司財務狀況一直秘而不宣,甚至對作為公司高管的子女親戚也從不透露,而投資顧問業務的所有賬目、文件都被麥道夫鎖在保險箱里。缺乏透明度和各種各樣的欺瞞手段使得「龐氏騙局」往往能在監管者的視野外維持相當長時期。
❻ 交易員游戲的劇情簡介
埃爾萬(吉爾·勒盧什飾)是曼哈頓一家大銀行的交易員,他玩股票並從中獲利不少。但他從不滿足,總想摸索出一條無往而不勝的取財之道。當他偶然在一本科學雜志上讀到一篇氣候學文章時,他突然直覺股市漲落也許同氣候變化不無關系。
自稱掌握了能使他成為金融市場主宰者的神奇公式,他勸說文章的作者賽比爾,為他的發現建模,並創立一個對沖基金。盡管遲疑不決,後者還是信服了埃爾萬。最終埃爾萬將自己捲入一場將失去所有賭注的游戲 。
❼ 模擬聯合國有關全球氣候變化議題德國方面的資料
G8峰會:德國美國氣候之爭實為市場份額之爭
八國集團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加拿大和俄羅斯組成。根據慣例,八國集團每年在輪值主席國舉行一次首腦會議。
今年德國是八國集團的主席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即將召開的八國峰會的東道主。然而,在這一盛會召開前夕,德國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環保和對沖基金等問題上卻顯露出不少分歧,使這兩個西方大國在世界政治經濟利益中的深層次矛盾暴露在強聚光燈下。
誰搶了誰的風頭
德國為了提高自己的國際形象,顯示出八國集團主席國的氣度,於5月底宣布增加對非洲的資金援助。在2011年之前,德國每年的對外發展援助將增加約7.5億歐元。美國政府也不甘示弱。布希總統於5月31日敦促美國國會在非洲抗擊艾滋病方面採取重大舉措,今後5年把該領域的援助資金提高到300億美元。德國《明鏡》周刊的評論說,布希目的明確地點燃了一支焰火,以掩蓋默克爾在八國峰會上的光芒。
多年來,美國不容許其他國家採取任何有損其超級大國地位的做法,自然也不希望德國在國際事務中搶風頭。如今在氣候與環保問題上也是這樣。德國原本希望通過在本次峰會上推動世界環保進程來表明德國在一些問題上能夠起到主導作用,但是布希政府卻在會前的談判中毫不謙讓,使德美談判異常艱難。
利益沖突孰能讓
德美爭端不僅體現了雙方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爭奪影響力的矛盾,同時也體現了雙方在經濟利益上的深層次沖突。
德國和美國在氣候與環保問題上的爭斗實際上是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據《商報》報道,德國的環保技術產業有望在2020年趕超德國傳統的汽車及機械製造業,成為德國的主導產業。與此同時,美國也已經開始投巨資加強環保技術研究。從生物燃料、太陽能設備到二氧化碳零排放量的發電廠,美國都制訂了雄心勃勃的研發計劃。激烈的環保市場爭奪戰已悄然打響。《明鏡》周刊援引德國政府一位官員的話說:「美國只有等到它的環保技術可以統治世界市場時,才會同意國際社會帶有明確目標的環保計劃。」
另外,近年來美英對沖基金進入德國市場,對德國經濟和企業構成了一定干擾。德國的對沖基金發展相對滯後,德國迫切要求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監管,主張實施政府主導的強制性監管。但作為對沖基金主要基地的美英兩國則堅持認為,對沖基金應實行行業自我監管,有關行為准則應該由行業自身訂立。德美在這個問題上的談判也十分艱難,不久前結束的八國集團財長會議也未能就監管問題達成共識。
峰會氣氛不破壞
德國從未放棄過「大國夢想」。當兩德統一帶來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後,它必然要求加大在國際上的發言權。德國外交的主導思想是,立足歐洲,通過主導歐盟來加強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美國的對策之一是通過拉攏所謂的「新歐洲」來對抗包括德國在內的所謂的「老歐洲」。布希此次來德國參加八國峰會之前先訪問捷克和波蘭,討論在東歐建立導彈防禦系統等問題。德國媒體認為,布希的行程安排表現出對「新歐洲」的重視,對「老歐洲」的冷落。
然而,德美分歧並不會對八國峰會氣氛構成破壞性影響,雙方沖突也不會在峰會上進一步升級。德國為了准備本次峰會花費了大量心血。為了不破壞八國峰會的氣氛,德國在一些問題上對美國的要求會有所降低。
據八國峰會新聞中心的消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8日抵達海利根達姆,出席八國集團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對話會。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新聞處官員鞠霞也證實了這一消息。即將第四次作為發展中國家出席對話會,中國在當地時間昨天下午舉行的峰會第一場新聞吹風會上受到了在座記者的普遍關注
中國受到「特別」關註:
中國繼美國、日本之後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受到廣泛關注,這也成了吹風會上關於中國的第一個話題。
雖然德國總理默克爾迫切希望通過峰會在全球氣候變化議題上達成「海利根達姆宣言」,不過德國國務秘書貝恩特·普法芬巴赫承認,「這(氣候變化)是一個不容易的議題」,況且「德國在這個問題上也不是一個『模範』。」
雖然在氣候問題上低調,普法芬巴赫在談到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問題時點了發展中國家的名,並且在談到中國時,使用了「特別」兩個字。
此外,中國的外匯儲備和匯率政策也多次被提及,不過普法芬巴赫此時卻充當起了「和事佬」的角色:「希望避免『臉紅』情況出現,要對話,不要沖突。」他更進一步表示,匯率問題不再是峰會的議程了
❽ 200分求 一篇簡單英文文章的翻譯
The wunderkind gas trader
John Arnold has made billions as an energy-trading phenom. But the rules of his game are about to change.
翻譯:年輕有為的天然氣商人
約翰-阿落德已經在天然氣交易中賺到將近10億. 但是他們的游戲規則正在發生改變.
(Fortune Magazine) -- You could hear John Arnold trying to choose his words carefully. Seated at a conference table inside a drab government building in Washington, D.C., in August, Arnold hardly fit the stereotype of a swaggering, 35-year-old billionaire natural-gas trader.
翻譯: (財富雜志)--- 你可以聽到約翰-阿羅德小心翼翼的選擇自己的用詞. 他正在參加一個會議,這個會議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一個土褐色的政府大樓里召開. 在8月, 約翰-阿羅德幾乎成為一個35歲進行天然氣貿易的億萬富翁.
He wrung his hands as he waited to speak and twisted his wedding band. He filled, and refilled, and re-refilled his water glass. Then he stuttered a bit before he gained momentum and politely advocated rules that would restrict others while allowing him to keep doing what he does.
翻譯:他扭動著他的手和他的領結,正在等待著發言. 他幾次用水加滿了他的杯子,接著,他結結巴巴的說了一些話,客氣的提倡著一些規則,這些規則是限制其他人,從而允許他繼續他的工作.
It was a rare public appearance for one of the least-known billionaires in the U.S. But the stakes were high. Arnold was testifying at a hearing of the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
翻譯:在美國對於一個億萬富翁來說,在街頭路面是十分罕見的.但是,樹庄太高,阿羅德試圖證明一種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說法.
Commodity prices have been especially volatile in recent years -- skyrocketing and then crashing to earth -- and the federal regulator is considering dramatic rule changes to rein in speculators, whom many blame for the gyrating prices.
翻譯:日用品價格變得十分不穩定,特別是最近幾年---開始是天價,接著有暴跌回原來的價格---聯邦官員正在考慮改變一些的規則去控制這些讓價格異常波動的投機者.
Arnold would tell you -- if he were inclined to tell you anything (and he rarely is) -- that he's a speculator. He might say, though, that that's not a bad thing to be. But call him what you want -- nobody has profited more when it comes to natural-gas trading in recent years.
翻譯:阿羅德會告訴你---他會傾向於告訴你一些事情---他是一個投機者. 他可能會說,會想做一個投機者不是一件壞的事情. 但是在最近幾年沒有人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當天然氣貿易變成了國家天然氣貿易.
His Houston-based hedge fund, Centaurus Energy, which manages more than $5 billion in assets, has never returned less than 50% in seven years of business.
翻譯:他擁有休撕頓的人馬座能源基金,這個基金掌握著超過50億的資產,並且在7年的生意中沒有低於其50%的價值.
Arnold's wealth reportedly constitutes a large chunk of the fund, which would make him the second-youngest self-made multibillionaire in the U.S. -- behind Facebook's Mark Zuckerberg (assuming you believe the social-networking company's theoretical valuation).
翻譯:劇報道阿羅德的財富可以建立一個十分巨大的基金,這使他成為在美國第2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在他前面的是FACKBOOK的創始人馬克(你可以相信社會人際網路公司的理論財富)
Arnold has the brain of an economist, the experience of a veteran gas man, and the iron stomach of a riverboat gambler. Perhaps most notable, though, is his uncanny ability to extract colossal profits from catastrophic circumstances.
翻譯:阿羅德擁有經濟學家的大腦,老道的天然氣貿易商的經驗,以及賭徒般巨大的胃口. 也許最值得關注的是,他讓人吃驚的能力,這個能力能在災難的環境中吸收財富.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 wunderkind twentysomething trader at Enron -- and escaped that disaster not only with his reputation intact but also with the biggest bonus given to any employee, which he used to seed a new fund.
翻譯:他開始他的職業是作為一個20幾歲的貿易商在ENRON---當時他不但能從災難中完好無損的逃離出來,並且提供了一大筆獎金給他的員工,這樣使他種下了新的基金.
A few years later he earned $1 billion betting that natural-gas prices would go down just as a reputedly brilliant gas trader at Amaranth made a spectacularly disastrous be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More recently, as the commodities bubble burst in 2008, taking even more fund managers with it, Arnold foresaw the looming collapse and once again nearly doubled his money.
翻譯:在幾年以後,他打賭天然氣的價格會下降,是因為聽說一些天然氣投資者做了一個相反的決定,使這些人損失慘重;因此,阿羅德賺到了10億.最近幾年,由於2008年的日用品刨沫的突然出現,一些基金投資商破產了.然而,阿羅德再次預測到這個海市蜃樓般的崩潰,並使他的資產翻了兩翻.
But now he faces the biggest test of his career. His mojo relies on his ability to make enormous bets. The CFTC, however, has vowed to impose trading limits that would target the instry's largest players. That, say observers, could be a dose of kryptonite for the supertrader.
翻譯中...
❾ 「碳市場」能解決氣候問題嗎為什麼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碳市場的另一個名字是cap and trade system。這個cap上限是限制碳排放總量的關鍵,而貿易只是提高效率的途徑。這個國家將首先設定碳排放總量的上限,這將是上限,然後分配或拍賣給生產碳的公司。也就是說,無論企業如何在市場內幕交易碳排放信用(可能有些公司確實有能力發射更多的,如果他願意購買,但是這意味著還有其他公司沒有學分),所以控制的碳的數量,因為政府允許進入市場流通的碳是必須的。
碳排放市場看起來相當不錯,但就目前而言,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在經濟衰退後,歐洲碳市場的碳價格暴跌,並沒有增加公司的排放成本。如何獲得總位移,如何檢測監理是問題所在。這是個好主意,但很多時候,實際效果要遠遠超過這個人在過程中所做的。
❿ 如何解決網路不正確信息和數據採集,
這里有篇關於DAQmx用法的官網教程,有涉及輸出的介紹。 在軟體安裝目錄下也有常式,在examples\DAQmx\Analog Out目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