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外,您可以通過SEO培訓系統學習搜索引擎優化知識,通過搜外問答與資深人士進行深入交流和擴展人脈。
⑵ 目前主流的互聯網創業網站都有哪些請大家補充哈。謝謝了。
目前比較適合資金不多的年輕人創業的項目還是蠻多的,年輕人對互聯網比較熟悉,中海美聯,不需要你投資技術全部交給他們做,你還是需要多觀察。
⑶ 有沒有一些關於價值投資的論壇,貼吧
東北大鍋台誠邀全國省市縣鎮鄉加盟總店、秘方傳授、鍋台製作、經驗交流,無需廚師、輕松創業
⑷ 如何看待當下互聯網+社區的概念。比如:最近特火的「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其實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早在年初疫情期間就已經廣泛出現了。那為何現在突然火了,因為各路大神都來了!
滴滴出行、美團、拼多多、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
其實,社區團購就是通過低價營銷,把超市裡面生鮮食品這塊市場搶過來了。
因為這一部分的食品種類雖然不多,但是購買頻率非常之高,並且容易統一采購和配送,價值量自然也是巨大的,估計能有萬億級別了。
難怪各路大佬否蜂擁而至了。
估計受沖擊最大的就是超市和菜市場了!
超市和菜市場由於租金等各類成本,價格要比社區團購價格高不少,方便性也不如社區團購。
雖然社區團購有價格優勢,但是質量很一般,相信買過的人都應該有所體會,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對於社區團購這個新風口未來該如何發展?
我個人認為,社區團購最後發展的走向還是幾大巨頭之間的競爭!
看看誰有能力佔有更多市場份額而形成壟斷局面。
如今的社區團購頗有點當年共享單車的味道,不知道後續是不是也會出現那樣的結果。
回到A股市場,今天圍繞社區團購概念炒作擴展到農林牧漁方面了,甚至飲料食品都被納入這個范圍之內。
我覺得這更多的是蹭概念,純炒作!
真正的社區團購概念主要就是生鮮食品類,而這個方面的標的就那麼幾個,其他的都是在蹭熱度。
我並不覺得社區團購這個概念能強過晶元半導體,能強過新能源車。
我更想表達的是,各路投資大佬們如果把對於生鮮食品這些基本生活用品的熱情和資金投入到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和製造上,會不會更利國利民呢?
沒辦法,資本都是逐利的。
民以食為天沒錯,但是如今的中國老百姓不是吃不上飯的時候了,而是想吃得更好,吃的更便宜而已。
⑸ 互聯網巨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對此你怎麼看
我們都知道全國各大互聯網大公司都在搞社區團購,他們都紛紛盯上了賣菜這檔生意,這不禁讓人感嘆當國外的商業巨頭都在展望星空的時候,我們國內的互聯網大佬竟然盯上老百姓口袋裡面的幾塊錢,他們熱衷於搞房搞服務業搞金融,就是不愛搞製造業,一個個都選擇如何壟斷市場,如何賺取最大的利潤空間。
所謂的互聯網加創新,已經變味了,根本不是為了創新,純粹是惡意競爭,在正當的商業競爭下,還不允許賠本經營,但是互聯網打上創新的字眼以後,竟然可以賠本競爭,說現在的中國互聯網巨頭是多麼的缺乏社會責任心,他們為了謀求壟斷市場的地位,全然不顧小老百姓的生死存亡,這是多麼令人痛恨的局面,對比其他製造強國而言,我們中國互聯網巨頭確實缺乏像德國那樣把無數產品做到極致的念頭,僅僅是盯著國內一畝三分地,要知道製造業才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⑹ 怎麼找互聯網風投,學生一個,有好項目
機會比較大的一種情況就是轉介紹,自己投信基本沒什麼機會。
你可以找律師、老闆或接觸過風頭的人。 你還要確定你要的是VC還是天使!
商業計劃書要研究研究,寫好!
⑺ 想創業想賺錢,互聯網這個創業機會你把握了嗎
自媒體思維是互聯網思維中的放大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所以現代企業都特別注重市場營銷和推廣。
營銷是為了將企業的產品和品牌更好地傳播出去,傳播的目的是放大。放大產品和品牌的知名度,放大產品和品牌在用戶中的地位與影響。
以前,企業要推廣,往往都要「求」人,要藉助各種各樣的媒體,如電視媒體、報紙雜志、廣播媒體、戶外媒體、樓宇媒體等,互聯網來了,又借力各種各樣的互聯網媒體。
隨著互聯網新興工具的發展,特別是微博、微信營銷軟體等工具的產生,自媒體漸漸流行,在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是媒體了。於是乎,企業紛紛建設自己的自媒體平台,開通官方微博、企業公眾號等,但是很多企業卻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微博也好,微信也罷,只是渠道和載體,只是形式上的東西。
而你的自媒體能不能產生效果,最關鍵的不是「形」而是「魂」,這個魂就是思維。只有形,沒有魂是不會產生好的效果的。
比如說,產品的包裝是不是自媒體?產品本身是不是自媒體?產品說明書是不是自媒體?企業的老闆是不是自媒體?企業的員工是不是自媒體?
很多企業都在想著求人宣傳、找人推廣,實際上你們自己就是最好的宣傳推廣渠道和媒體。像產品的包裝,每個終端用戶都會看,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呢?
做營銷的目標是品牌,因為品牌是企業最大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要持久發展,一定要做品牌。但正如古人所雲:「知易行難」,「品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沒有什麼實力和背景的小企業、新企業,更是難上加難。
那有沒有什麼相對容易些的技巧或捷徑?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就來聊聊自品牌的問題。
思維一、品牌進入個性化、人性化時代,要有喜怒哀樂,要有溫度
在以前全球統一大市場的時代,地球的另一邊,或者是出了一個省後,就沒有人知道你是誰,所以你個人不能給品牌做背書。
因此企業品牌和品牌文化非常重要,比如:曾經寶潔這些企業的品牌管理做得非常優秀,像寶潔有幾十個子品牌,所以它的品牌管理做得最好。但到了喬布斯和iPhone的時代,蘋果已經不再是我們手裡拿的、嘴裡吃的蘋果了,粉絲心目中的蘋果是一個叫喬布斯的人拿著一個iPhone4,以及背後有一個被咬了一口的Logo。
前幾年所有人都說褚橙好吃,酸甜有底蘊,厚重,其實絕大多數吃的是那個故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自己保外就醫種了幾千畝橙子的故事。
思維二、每個老闆都應該成為企業的品牌
之前,企業追求的品牌往往是企業自身的品牌或是產品的品牌,這個確實比較難。但如果換個思路或者說是按當下流行的思路走,先打造企業中「人」的品牌,卻相對容易得多。
因為「人」有血有肉,「人」有感情有靈魂,「人」更容易讓大眾接受。不像產品,冷冰冰的,不容易拉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我們可以曲線求國,先樹立企業中「人」的品牌,當人有了品牌後,再用人來帶動企業或產品的品牌。
這里說的「人」,可以是老闆,也可以是企業中的高管或員工,不過老闆效果最佳。
其實每個企業的老闆,都應該成為企業的代言人和品牌,因為老闆是企業的靈魂,最了解企業,最能代表企業,老闆應該成為企業最大的宣傳員。
這種先做企業中「人」的品牌,再通過人來帶動企業品牌的策略,我們管他叫自品牌策略。這個策略非常好用,容易復制,而且成本還比較低,符合當下時代的流行趨勢,那就是品牌要有人性、有個性、有溫度。
與此同時,論壇經過幾年發展,會員達到幾十萬,成為了該領域數一數二的大論壇,在行業內非常有知名度和影響力。而老D是這個論壇中最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人,也因此成為了整個行業中的名人。
而在這個過程中,老D的技術水平,也得到了突飛猛進提升,同時還積累了一堆的資源。
於是幾年前,老D正式辭職創業,而且做的還非常成功。
其實在早些年微博還火爆的時候,寫微博也是一個打造自品牌的不錯途徑,因為不需要費腦子寫文章,最多就140個字,尤其是對於不擅長文字表達的人,真的容易的多。
但正因為容易,所以想通過微博做品牌,比較辛苦,因為只有微博達到一定粉絲量後,才能產生影響力,而粉絲的積累,是需要長時間的運營和積累的,這是個辛苦活。當然,如果在微博中發的觀點特別的犀利和有特點,也可能會快速產生影響力。但這個就需要有獨特的思想和觀點了。
在傳統營銷方式中,企業做營銷幾乎是沒有自主空間和話語權的,被各種媒體牽制著,比如電視媒體、廣播媒體、平面媒體、戶外媒體等,即使互聯網站盛行,媒體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網站手裡。只有當自媒體出現以後,企業自主空間才越來越大,越來越有話語權,不用再受制於媒體。
客觀上說,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公司自媒體甚至還可以制衡現有媒體環境的陰暗一面。隨著媒體經營情況的日漸窘迫,無庸諱言,一些寫黑稿收保護費的行為也在逐漸為大眾所熟知。過去,信息發布權基本上壟斷在媒體手中,企業再有錢,輿論傳播上仍然處於弱勢,所以對這種行為大多數只能交錢了事。但當公司新媒體建設之後,公司自己也擁有了輿論渠道,對這種不正風氣就擁有了相當大的制衡權力。
不過做將公司做成自媒體並不那麼簡單,黎萬強說:「它不應該是淺嘗輒止而已,往往要組建一個自媒體的內容運營團隊,它的周期和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它的可見性往往是,你可能花兩千萬去投個廣告,他可能立刻就看到效果了,但是往往你要建立一個有足夠戰斗能力的自媒體團隊需要兩年、三年,在這種時候公司是怎麼看待,從組織架構和戰略上定義誰去做自媒體。」
首先,企業媒體化
相信大家對自媒體並不陌生,但很多人對自媒體的理解並不到位,以為開個博客、建個微信公眾號、申請個今日頭條就叫自媒體,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只是自媒體的表現形式,是工具和平台,但如果僅僅是形式上的東西,還不能叫真正自媒體。就好像一個人拿著倚天劍,並不一定是劍客,因為倚天劍只是工具,需要掌握至高無上的劍法才可以。甚至對於真正的劍客來說,有沒有劍已經無所謂。
企業想做一個真正有效的自媒體,首先要具備自媒體的思維和策略,具體如下:
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企業都應該多少具備點媒體思維,在營銷層面,應該將自己的企業當作一個媒體來經營。
媒體是怎麼經營的呢?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媒體的作用和特性:
監測社會環境;
協調社會關系;
傳承文化;
提供娛樂;
教育市民大眾;
傳遞信息;
引導群眾價值觀。
通過了解媒體的這些功能特性,再對比企業自身,不難發現一個問題。
企業在做營銷時,更多的是為了突出和宣傳自己的產品,目的是為了賣產品;
媒體更多的是為了傳播信息,去影響受眾。
基於此,企業在具體操作時,應如何表現呢?這個表現主要是體現在企業對外的窗口和言行上。比如以前的企業網站,只是單純地放一些企業的介紹、產品介紹、客戶案例等。以前的企業官方微博、微信,只是單純地轉發企業的消息、活動等。而現在,則需要把自己的網站和微博、微信等這些對外窗口當成媒體去經營,要像媒體一樣,去表達一些觀點,或者娛樂大眾,或者傳遞思想等。
員工媒體化和老闆媒體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每一位員工都是最好的宣傳員。因為這些員工都有微博、微信,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媒體,他們在網上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企業產生影響。而且從公信力上來說,消費者對於企業員工的言行可能更加信任。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一個員工的微博和微信能有多大影響力?沒錯,一個人的影響力有限,一條信息的影響力也有限,但如果內容多了呢?比如一個員工長期不斷地在微博、微信里抱怨企業,會有多大影響?如果人數再上去的話,有10個人,或者100個人加入其中,影響又會有多大?反過來說,所有員工都去傳播企業正面信息,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讓所有員工都成為企業的對外窗口,應該引導員工在自己的微博、微信等中多去傳播企業正面的信息和內容。雖然看起來他們的影響貌似不大,但就怕堅持,一旦堅持做,就有可能會產生量變到質變的效果。
這里說的內容,不是指硬性廣告,而是讓員工用自己的角度、用生活的語言表達真實看法。比如企業在搞團建時,做個有獎集贊小活動,讓員工在微博、微信中傳播;企業在內訓時,讓員工在微博、微信中寫一下學習心得;企業在開年會,表彰先進時,讓員工在微博、微信中記錄一下難忘瞬間等。
有個調查報告顯示,80後和90後是最願意分享公司信息的主力軍,而他們中間會有超級積極分子、積極分子、准積極分子、活躍分子以及不積極分子,公司應該關注積極分子和准積極分子,這是占最多數的部分,對他們的正面分享要多鼓勵。
員工都媒體化了,企業的高管和老闆更加責無旁貸。就像我們以前曾經在《馬雲雷軍周鴻禕 強東彥宏羅永浩 他們才是最牛的網紅!》中說的一樣,老闆是企業的靈魂,最了解企業,最能代表企業,老闆應該成為企業最大的宣傳員,每個老闆都應該自覺成為企業的代言人。
產品媒體化和內容媒體化
企業在做營銷時,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且性價比高的媒體或渠道。其實最適合自己的媒體,就在自己身邊,只是很多人對其熟視無睹,這個媒體就是企業自身的產品。
在一個企業中,產品與終端用戶的接觸是最多的,如果在設計產品的外觀、包裝時,融入營銷理念,想一想是什麼樣的效果?
實際一些企業已經這么做了,比如在產品包裝上印上微信二維碼,或將企業的來歷、背景、故事等印在包裝上等,效果都非常不錯。但坤鵬論認為還可以更深入些,比如將企業的文化、背景、故事等,用四格漫畫的形式體現在產品外觀或包裝上,而且是以連載的形式,每個月的故事都不同!
在去年的夏天,印有「喵星人」、「小清新」、「吃貨」的可口可樂昵稱瓶紅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在收獲口碑與銷量的同時,也為可口可樂的市場團隊贏得了業內多項大獎和普遍好評,其中也包括《成功營銷》頒發的「年度最佳內容營銷案例獎」。接著在後來「你是我最重要的決定」,「陽光總在風雨後」,「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我願意為你」等幾十款流行歌曲歌詞被印在可口可樂的瓶身和易拉罐上。「歌詞瓶」帶來可口可樂整個汽水飲料銷量的增長高達10%。這些傑出的創意讓可口可樂這個老品牌煥發出新活力,創造了最近幾年的銷量增長奇跡。
內容媒體化的意思是,企業對外發布的信息和內容等,不應該是乾巴巴的新聞通稿,或赤裸裸的廣告,企業應該像媒體一樣,去試著製造新聞和熱點,讓企業每一條信息,都變成真正能吸引眼球的新聞,甚至讓媒體主動轉載,而不是花錢傳播。
如果企業能做好以上幾點,抓住自媒體的契機,企業的營銷效果一定不會很差。
⑻ 互聯網金融類論壇有哪些
您好,現在很多金融門戶網站都有自己的社區論壇的,比如說和訊論壇,凱福德論壇。裡面有許多好投資理財專家以及投資者在交流,新手可以在這里學習到很多的投資經驗技巧。
⑼ 薄勝在申萬宏源互聯網論壇這樣說
來到這兒和大家交流分享非常感謝歡歡,也感謝一姐王茹遠。沒有歡歡說的這么牛,只是做了一點事,然後因為這個大時代在行業裡面產生了點對行業發展有幫助的事情,當然對今天在座的大咖來說都是小事,其實在場的很多人都是一直在做價值投資,理性投資,我們做的其實偏小一點,就是為初創企業服務的眾創空間。
剛才歡歡其實介紹了背景,我最早是做軟體開發的,我是大學創業,2007年在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做,2009年認識了互聯網知名連續創業者簡晶,有機會可以約大家見一下簡晶,也就是我們的投資人,簡晶是一個老極客,大家知道最近剛發布的搜狗輸入法,其實當年簡晶在UC DOS時代,UC DOS就是他做的,然後到2010年看到iPhone的發布,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驚喜就是他一個人開發了一款app撥號精靈,我們沒想到體驗這么好的一個產品出現了。他是一個極客性質的人,其實我們對技術的IT宅男全是我們身邊的這波人。
其實我們這些互聯網的人離金融比較遠,只不過因為最近幾年,尤其是我跟歡歡認識的三年,剛認識的時候他剛拿到互聯網分析師的金水球獎,然後我們認識是因為我是做軟體,歡總當時分析了游戲行業的一家公司,就問我一些東西,從我們IT的層面上來怎麼看。
其實我們的創業之路一直在衍變,我們做技術創投,做眾創空間,做創業大賽。尤其是認識王茹遠以後,包括跟高總在聊的過程中,大家會看到PE也好,VC也好,都往前置,做創投。包括今天說李豐沒來,其實李豐在做新基金,也就是說一大波的做投資的這幫人會出來做基金。現在在VC和創業的市場上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錢比人多,人比事多。什麼概念呢,就是現在這個市場上想投資的錢比靠譜的創業者多。也就是說現在大量的互聯網創業市場上,大量的不靠譜的人存在。因為這個,泡沫出現。另外什麼叫人比事多呢,其實大家想到的,所以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做VC或者做天使投資的,那投資的過程中,其實你看到這個人差不多的時候你就投吧。因為這個事呢,大家做的事都差不多,包括剛才歡歡也提到了那些公司,在國內甚至在國外都不止10個創業者,對一個做中國打車軟體的是誰,可能大家已經不知道了,搖搖招車,有知道的嗎?好像沒有。所以這個時代其實是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是做靠譜的事,靠譜的人你就去投。包括當年暴風,我們在聊的時候,很顯然一個例子就是說這個事做的有點野蠻。為什麼呢,就是用了當年他在跟木馬的那套,所以後來周鴻禕成了他的投資人。那我們今天呢,其實我從我個人的角度,包括我接觸的這些投資的角度,因為王茹遠讓我來就是因為她看了我們的孵化器,看了我們的孵化項目,就是從我親身接觸新的一代創業者的角度來講講。因為我和很多的90後創業者,包括馬佳佳這種都是朋友,我們通過他們身上,通過我們接觸的這些現象來給大家做一個對比。這幾張圖相信網上大家都看過,大家別笑,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左上角的第一幅就是現在互聯網企業,包括前一段時間網上炒了很大一段時間的東西,就是魅族,包括阿里發了一個招聘,就是要求顏值要高,長的要漂亮,然後把程序員叫醒,當程序員郁悶的時候鼓勵鼓勵程序員,就這樣的一個職位。這個職位現在已經很多公司都在招了,不要笑,這是很正常的職業了。包括職業討債師,甚至現在出現了體驗經濟時代,出現了這些東西,大家可能有所耳聞,包括首席八卦師,在公司裡面多招這樣的人,進行在公司裡面調節氛圍,說一些八卦,調節調節氣氛。因為大家知道IT創業公司都很苦逼,24小時都在工作,壓力很大,然後又沒有女朋友,沒時間去看網上八卦,那怎麼辦呢,公司也在用用戶思維,提高一些程序員的這些用戶體驗,OK,他們就招了一系列的這樣的人。並且這些人的待遇和福利是超極致的,包括以後我們金融公司可能也要朝著這個方向走,最狠的裡面沒寫,馬佳佳最近招聘,馬佳佳招聘員工的核心一定要顏值高。如果你顏值不高,你去韓國,公司給你出錢。並且每年給出你十天的整容假。
下面看這個節操精選,包括誰叫我起床,這個可能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陌陌,甚至比陌陌要好。大家知道這個應用嗎?沒反應是吧。是手機裝了不好意思說是吧。誰叫你起床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需求,高頻需求,他其實創業的時候就是想著我要做一個高頻需求就夠了。因為早上你睡覺,你不想起床,就做一個事,找一個美女叫你起床。然後你每天晚上在APP上定製,甚至你提前可以定製好,我每一天找一個什麼樣聲音的人叫我起床,每天我定製一個什麼樣聲音的人幾點叫我起床,OK,這個APP就是干這個用的。就是你覺得如果按照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講,或者正常分析的角度來講,我們投這樣的項目有什麼用。但是不排除這些未來APP都有,包括很多人說90後的小朋友創業不靠譜,但是我其實在看,包括我自己的經歷,包括我身邊有很多成功人士,我分析他們的經歷,這幫人都是一個連續的創業者,就是連續折騰的人。只要這幫人一直在折騰,他的事總有一天成。因為當開始第一次折騰的時候,他很多經驗欠缺。第二次折騰的時候,他就補足了一些經驗。最典型的是美團網王興,一開始做的時候做了七八款軟體,互聯網產品。最早在資本市場上跌倒了三次,第一次找紅杉資本,紅杉資本要投他,PPT沒弄,第二次PPT弄了,打車去見的過程中,PPT還落車上了,就是只要這樣一幫人在折騰,只要折騰不止就有機會。
包括很多人很質疑,問我怎麼看馬佳佳,因為馬佳佳這兩年變化很大,嗨融到了資,樂博的楊寧給的錢,換完了之後去了時尚傳媒集團,當了新媒體事業部的總經理。然後在新媒體事業部沒幾天,又獲得了時尚集團總裁的信任,然後又給她錢,又出來做,現在做了一個應用,我一會給大家看一下,真的會驚瞎你們的眼。真的想不到這幫90後,或者他們在打造一個什麼樣的氛圍,打造一個什麼樣的社區。然後這些程序員鼓勵師,極致體驗師,鑒黃師,這個可能大家聽說過。然後最近出現的這些新詞彙,no zuo no die,包括最近出現的然並卵,這些詞大家接觸過,或者說日常用嗎?好像不用。這些實際上都是互聯網給大家創造的,因為IDG投的這個項目。B站知道嗎?bilibili,B站是干什麼用的,其實就是做了一個用戶體驗的東西,其實當時IDG投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投,但是發現它的流量增長很快,因為發現這是一個用戶用的產品,就是實際上用戶很煩劇透,我在看一個電影,我身邊坐一個人老給我講電影的下一個進展是什麼,甚至在這個電影的過程中,我在看電影,他在旁邊老給我說這個電影到底怎麼樣。然後評論我很煩,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90後,尤其是看過這個動漫的90後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在邊看的過程中拿著手機邊評論,然後字幕上,你看的屏幕上會飛出來一屏一屏的字幕,也就是你即時現場評,甚至你不在現場,你在其他地方,打開APP就能看到今天我們在演講,我後面一個大屏,大家對我的評論,我演講的好不好,大家的評論都會出現在屏幕a上。甚至不在這個現場,然後在遠處的人看到這個視頻都可以評價,是這樣的一個應用。現在這個應用已經不僅僅是B站的一個應用了,而是很多社交軟體都在用,包括我們看到的節操精選。這幫90後在玩兒什麼,這是卡西歐的一款相機,我們想都想不到,這幫人就為了自拍,就是叫自拍神器,不是我們現在拿的手拍桿,就是5千-9千塊錢不等,就為了買一個自拍相機,然後發相機的時候都打上一款應用,就是把你的打馬賽克的一個應用,就一個場景。包括最近比較火的一款應用叫instagram,有人知道嗎?被Facebook 10億美金收購的一個公司,就是一個圖片社交的應用。我相信大家在網上應該刷到過一張圖,我們所有的照片都可以在那邊標注一個地點,標注一個什麼時間,就一款應用就是干這個的。你看看這些人,新時代的物種他們在用什麼。我們第一個現象裡面出現這個東西,像微信、易信、飛信、人人,這些人說白了是80之前的人在用。第二個象限是QQ,大家不要以為微信起來了,QQ就死掉了。我告訴你,QQ突破1億同時在線是在2014年,也就是說隨著微信移動互聯網的到來,QQ沒有敗,而是繼續上升了,只是上升幅度不如微信快速而已。他們真正現在在崛起的應用就是在最右象限的這一排的應用,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U+是干什麼的,不是雷軍投的社區,這是上海的一個創業者做的,就是在網上聊天,然後看那個什麼的,有點像9158的概念。天鴿集團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然後包括微拍,大家有這個興趣的話可以打開這個APP,看看這幫創業者在干什麼,這是創新工場投資的。然後這就是馬佳佳做的應用,這個HIgh,我截了一個小的界面,因為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是在我們這種文化下是沒有辦法拿出來的。大家有興趣的可以下載這個軟體去看看,包括這個微拍,他都在干什麼,包括他是怎麼用互聯網思維來做這個審核的。原來比這個時代更強一點的是,當時還有一個在我們很多公司招聘的時候,包括優酷這樣的企業,視頻網站因為大量的上傳視頻,他還招聘一個職業叫鑒黃師。微拍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的方式,連鑒黃師都不參與了,讓用戶參與的方式讓用戶來評哪些視頻可以推出來,哪些視頻不能推出來,審核視頻。然後他們在用什麼,或者在干什麼,其實這就是人的兩大特性,就是我們以後要投資互聯網或者投資互聯網新的創業公司,包括我們自己在做體驗的這個事,包括我看到我們的報告書裡面寫到,其實男女的就兩個特性,就是你做任何一款應用或者任何一款互聯網產品,包括你的行業要跟互聯網+加起來的這些行業都是在做什麼,就是第一,你就想著你的應用怎麼去接觸異性。我們最近網上有一個段子在講打敗陌陌的下一個是什麼,是UBER,為什麼呢,陌陌只能約到附近的人,UBER不僅能約到他在什麼位置,還能約到什麼車,並且你能拿到第一手信息,他的手機號。很多美女現在為了釣凱子,她沒事就拿著手機看看哪個車好,然後就打到車,然後就拿到了他的手機號。現在在中關村有一個段子很火,有一個人開著特斯拉從機場到網路,公司有一個人租了一輛特斯拉,就干這個在UBER上注冊了司機的帳號,然後就有一個想法想創業,每天就從機場接定單,拿到了投資,然後從中關村這兒拉用戶,送他回家。聊的過程中找到了技術合夥人,一個創業公司就這么開始了。大家可能今天覺得這個是一個騙子行為,或者是什麼。但是互聯網現在打造的內容就是這樣,他們這個事兒如果靠譜了,一切都會靠譜。
其實我們今天研究的邏輯都一樣,我們投資就是投未來,未來就是這幫人能在這個機制上能給你創造一個到底是什麼樣的事。我相信這個投資人投的還不貴,因為他肯定是有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因為創業者也好,或者所有做事的人也好,他都是有一個行為邏輯在裡面的,就是我們看到這個人的行為邏輯,然後這個人是在做事。OK,投資他基本上沒問題。所以這個投資人,當時我們朋友在聊的過程中就說了,人家投就是因為發現了這個人,第一,他有想法,他會用新的東西。第二,用新東西創造了自己的價值。這個是大家可能網上看到過,因為裡面也講過這個東西,有一個小朋友說的這句話,說每次上物理課都會睡著,他就會把擴音器聲音調小。大家想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這是網路貼吧的一個截圖,這是一個師生戀,就是初中的小孩的一個初中戀,就是每次上物理課都會睡著,因為學物理學不下去,然後他就會把擴音器聲音調小,什麼意思,就是老師會把擴音器聲音調小,為了讓他睡的更好,這就是90後,這就是00後。什麼叫賺到了,就是交個男朋友又給你當保姆,還能給你做家教,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現象,這個會成為趨勢。大家看看,這個是人民網的一個截圖,銀監會主席劉民康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就說了,我感覺這個世界萌萌噠,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趨勢了,領導人都這么說了。包括剛才說的彈幕,日本首相在做民選的時候已經在用了,這個東西會用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就是一個投資的現象。就是很多人說投資互聯網不靠譜,移動互聯網不靠譜,就出現了很多現象級的產品。像臉萌,像這些產品好像貌似沒有什麼實際價值,按照它就是一個趨勢,它就是一個現象,因為這個現象會引領一個潮流。然後這個表象是什麼,藉助互聯網,這是很多互聯網反投資的人說的話,藉助互聯網自由主義,這個是美國的嬉皮士文化,等經濟文化湧入中國,對中國一代人的成長軌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表象是這個,其實更本質的原因是這樣一個原因,為什麼我放這個H7N9的圖,大家想想,因為這一波現象出現了一個新的邏輯,就是不同於以往的我們的邏輯。這就是新物種的誕生,就不管人也好,事物也好,我們為什麼投資說現在都在講生態,十年前我相信沒有人說在聊生態,因為生態在阿里巴巴的成長下,成為了一個經濟邏輯。但是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邏輯,也就是說為什麼阿里巴巴會做到瘋狂生長,想想如果一個銀行業的人,或者一個金融行業的人會做一個支付寶嗎,根本不會。會做余額寶嗎,不會。因為無數的條條框框在那。為什麼現在大家說互聯網讓大家沒有邊界,沒有界限,就是因為互聯網創造了一種新的邏輯,就這種邏輯是第一個造成的就是野蠻生長,我相信大家都看過瘋人那本書,其實企業的發展的早期都是瘋狂增長的。如果你要找到一個企業是按邏輯生長的,這個企業在互聯網時代一定不會成功。我所說的成功是一定不會有大成,就是你從邏輯上面能推的通的一個東西都成為過時的東西。因為只有他創造了一種新的邏輯,然後因為新邏輯,所以他沒有天敵,沒有天敵他就能瘋狂生長,野蠻生長,就像互聯網金融一樣。包括我今天為什麼能站在這兒,因為歡歡PPT上也講到了,我們2014年幹了一件事,互聯網金融大數據CEO班,我和歡歡兩個人發起的,其實就是一個眾籌的。其實我們開始做的時候就沒有說想把這幫CEO召集到一塊開一個班,因為我是1986的,我壓根就沒想到這個事。開始做的時候我就想招一個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的產業班,金融班,我的微信朋友圈裡面都有整個的招生日程,我們十幾天就把這個招完畢了。招的過程中,歡總那邊接到了無數的互聯網CEO的申請要上這個班,之後又招了互聯網金融CEO班,今年我們這個班收費已經很高了,但是報的人數也仍然很多。這是什麼,就是一個新邏輯出現,他沒有天敵,我們說到底我們乾的是商學院的事還是什麼事,什麼都不是,你無法定義它。
你說商學院,我們沒有一個教師,沒有老師,我們老師也是眾籌的。第一次上課是咱們金融界的霍書記給上的課。包括王小雷,央行徵信處的處長。所有的這些,你說到底它是一個商學院,我們也沒有一間教室,這就是一個新邏輯的出現,就是用互聯網思維或者用互聯網的方式在改。第二個就是這些物種有一個特徵,不斷遺傳。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做這個事,這幫創業者在做這個事可能不成,但是這個事會影響很多人,保證他下一個事成功。另外一個,他不斷的變異進化。為什麼貼這個病毒在這兒,因為病毒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8小時後一個細胞可以繁殖到200萬個。10小時後就可以超過1億個,這就是瘋狂增長的速度,所有的病毒的生長邏輯。互聯網公司,如果你的新公司打造了新的物種,就是你要投資的創業過程中一定是這樣的,包括我們要做的互聯網的這個。
我再重申一下互聯網的特性,第一個就是說最基本的特性就是開放性,它就是什麼都可以接觸,就像滴滴打車一樣,滴滴打車會下一個顛覆掉的是什麼行業,我相信大家都在看,但是沒有意識到的,肯定就是本地生活這個行業。因為你從機場也好,從高鐵也好,下來以後用滴滴打車,他給你一些優惠券,現在滴滴打車已經在做了。你從哪兒到哪兒,然後他在當地就給你推一個優惠券,推一個消費信息,你肯定會用,這就是滴滴打車現在的邏輯。到底滴滴打車是一個租車公司還是一個什麼公司,它是一個開放的。然後我把這個平台開放給所有的本地生活。然後它是一個自由化的社區,就是人人在這個裡面都自由。同樣在自由的過程中就是人人要求專業,為什麼現在出現了一種叫匠人精神,就是我能夠把我們自己專業能力范圍內的事做好,然後我可以不依賴任何一個大企業都能生存。很典型的就是金霍刀一個人出來做商學院,寫了兩本書就開始忽悠互聯網思維,去年一堂課就能賣1千多萬。自由的前提就是我可以脫離大組織生存,但是前提是我在這個組織裡面很專業。還有一塊就是人性化,就是一切的一切回歸人性化,回歸物體的本質。然後可延展、可生長。就是這個東西可以自由延展,就是你用戶不要去你想給他一個什麼未來,包括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講我互聯網怎麼改造,往往都是我CEO,我董事長成立一個什麼互聯網戰略研究會,或者推進部門,然後按照我主業方向去打造一個什麼產品,互聯網轉型。但是這個往往不成功,成功的是什麼,成功的全部是來自於底層的,包括像海爾這樣的企業,我把我公司的資源全部網路化、透明化,把我的資源市場化,然後所有的人都變成創業者,不是基於底層的所有的人來在這個裡面基於你的專業范圍加一些公司資源來做這個事,我覺得這個趨勢把握的最好的是郭廣昌,他十年前就在提什麼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然後下一個特徵就是自演變,就是它有自演變的邏輯,你不用管它。包括微信,我相信馬化騰、張曉龍壓根就不用想微信下一步的發展在哪兒,因為有無數的人在幫他想。因為我從2011年就開始做微信的公眾帳號開發,開發的過程中我不斷的想怎麼做新產品在上面嫁接這個東西。但是微信只要做好蓄水池,把用戶量做的足夠。某一天發現用戶在某一個方向上突破了一個出口,我只在這個出口上去做相應的延伸就夠了。這就是眾多的互聯網的邏輯,然後它快復制、會變異、不確定、碎片化。什麼叫碎片化呢,也就是說不是你每時每刻都再處理這個東西,而是讓你每時每刻在意想不到的現象裡面在用這個東西,這個叫碎片化。不可預料,就是快速迭代。
時間問題,我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