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存在的問題
外國公司終於掌握了利用中國市場的生財之道。 華爾街日報報道,多年來,中國這個擁有10多億消費進的大市場一直吸引著跨國公司源源不斷地來華投資,它們把中國看作是一個不可動搖的未來市場,即使是在實現贏利的希望逐年減弱後,也沒有停止向這個理想中的天堂注入資金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更增加了外國公司本已很高的期望。 過去,即使那些確實在中國賺取了利潤的公司也幾乎只是把中國看作是一個成本低謙的出口基地:向發達國家市場出口本地生產的玩具、紡織品、機械以及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設備。然而,令許多人驚訝的是,中國已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迅速轉變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消費市場。城市消費群體崛起、地方政府更為開放、現代模式零售店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國內企業家迅速成長等等,中國在各個領域發生的巨變正被眾多外國企業所利用。 這次巨變在發生前幾乎沒有出現任何徵兆。根據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去年8月份的一份報告,在中國接受調查的約200家美國企業中有65%稱它們的中國業務在贏利。中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s Bureau)數據顯示,2001年中,3.1萬多家外商投資的製造業公司的利潤增長了13%,達到174億美元,此前一年中的增幅為70%。雖然利潤的增長中有一部分來自剛剛進入中國的新企業,但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三分之一的外商在華投資來自那些外國公司的利潤再投資,這意味著,這些外資企業的中國業務回報率相當不錯。而且,這些公司中有不少正在迅速實現銷售額和利潤的增長。 美國膠卷業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 Eastmn Kodak Co., Ek)認為,現在,中國是該公司膠卷產品的第二大銷售市場,銷售規模僅次於美國,公司在這里的銷售增速是其主要市場中最快的。過去6年中,法國食品公司達能集團(Groupe Danone, DA)在中國投入了12億美元用以建立公司,如今所有這些分部均在贏利。去年,德國西門子公司(Siemens AG, SI) 在中國實現了兩位數的利潤增長率。該公司銷售的產品從洗衣機乃至高速列車,種類繁多,而中國在西門子公司的第三大市場,排在美國和德國之後。美國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 lnc, YUM)麾下的肯德基(KFC)快餐連鎖店每兩天就在中國開一家新店,投入的資金全部來自其在中國的利潤。百勝餐飲集團首度執行長戴維·諾瓦克(David Novak)最近對分析師稱:「中國對我們來說完全就是座金礦」。 懷疑者認為,他們在以前也聽過這些說法。近幾十年來,外國公司因錯誤判斷中國形勢而冒進導致最終碰壁的例子比比皆是。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 Corp.)在1997年被波音公司(Boeing Co.)收購前,曾同其中國合作夥伴一起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斥資數十乃至上百億美元,試圖在中國製造商用飛機。英國釀酒商Bass PLC、澳大利亞的Fosters Group ltd.以及美國的Miller Brewing Co.均在從中國高檔啤酒市場獲取利潤的希望破來後無功而返。一連串的失敗似乎再次驗證了這么一個說法:中國是個無利可圖的市場。 跨國公司往往對它們在中國大陸的業務保持緘默,這尤其增添了中國市場的神秘。原因很多:那些贏利的公司往往通冠軍分公司將利潤轉移到海外稅率較低地區的公司賬戶上。另外它們擔心如果對盈利大肆炫耀,將引來競爭者或當地稅務監管機構的注意。這些公司的沉默使得外人很難判斷在華投資的回報,導致許多人認為中國市場只是吹噓出來的產物。 那些成功的外資企業自有一套賺錢之道。1998年,柯達在中國開設製造廠的時候下了相當大的賭注,當時它耗次10億美元以上接收了三家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以及它們的許多員工。作為回報,中國政府在4年裡禁止其它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設立新的膠卷工廠。這次豪賭幫助柯達大步超越了包括富士膠卷(Fuji)在內的其他競爭對手。柯達在1994年剛進入中國市場時該市場中僅列第四位。富士膠卷如今仍依造進口來給自己的店鋪供貨。根據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所做的一次調查顯示,目前,富士膠卷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已縮水至25%,而柯達則達到了63%。其他一些膠卷廠商則在竭力爭奪乘餘12%的佔有率。最近,柯達表示將在全球范圍內削減1,700個職位,並把它大部分的一次性相機生產業務轉移到中國,生產的產品同時銷往國內外市場。 與柯達一樣,法國食品集團達能開始在中國建立業務時已經屬於遲到者。它決定依託中國國內的一些成功品牌來取得發展,而不是全部由零開始建立自己的業務。996年,它收購了杭州娃合合集團(Wahaha Group Co.)的控股權。達能幫助娃哈哈實施了大幅擴張,在全國建立了很我分廠,並通過一場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活動,將該公司的銷量從剛接手時的8億瓶提高到了40億瓶,而這僅僅只用了兩年的時間。中國全球化的進程比任何人預期的都要快得多,且為外國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當地政府以過去幾年未曾有過的方式向外國企業敞開了大門。現在,它們將外國投資者視為一項資產,而不僅僅是對當地企業的競爭威脅。外國投資者的企業常常是最大的就業機會提供者和納稅者。為了招徠它們,各個城市推出各種優惠投資政策並積極地展開競爭。(翟鳳凰)(來源:中國國門時報)
Ⅱ 跨國企業在華投資的利弊
1、跨公司今際關系重要主體 新世紀跨公司際舞台異躍影響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重要內力量際政治經濟關系容發展主要推者主權家、際組織跨公司 跨公司犖犖者僅幕推際經濟政治關系准則發展直接躍際舞台跨公司500強企業領導(包括董事總經理)訪各能直接與各元首政府首腦各首腦外交主要隨行員其內企業跨公司領導跨公司富敵全球前100經濟實體跨公司企業共佔29席埃克森美孚公司2001增加值超巴基斯坦內產總值 2、跨公司經濟全球化主要載體 聯合貿發議(unctad)《2002世界投資報告》主題:跨公司與口競爭力該報告認:作外直接投資主體跨公司世界范圍內迅速際化產、銷售、口、業等諸面都起越越重要作用目前全球跨公司母公司約6.5萬家共擁約85萬家外支機構2001跨公司外支機構雇員約5400萬19902400萬2001跨公司全球銷售額約19萬億美元同期全球口額兩倍跨公司海外支機構別佔全球內產總值(gdp)1/10全球口總量1/3跨公司全球范圍內際包、產許證發放、合同製造商等都考慮內跨公司佔全球gdp份額更高向外市場提供商品服務及加強
Ⅲ 中國企業在跨國並購中的機遇和挑戰。
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成功主辦
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相關: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成功主辦 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2005年12月18日,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聯合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辦了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歐美同學會是中共中央書記處領導的全國21個群眾團體之一,肩負著黨和政府聯系全世界中國留學人員的重要工作。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WRSA Entrepreneur Alliance)是歐美同學會的下設組織,由具有海外留學、進修或培訓經歷的企業家組成。主要為留學人員中從事經濟工商業管理的人士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2005年是中國企業跨國並購高潮年,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家聯誼會聯合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共同舉辦了此次論壇。此次論壇的議題包括: 2006年世界及中國宏觀經濟前景展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發展趨勢、法律環境、立法和政策導向,全球企業並購的概況及發展趨勢,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現狀、趨勢及對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中國本土企業在海外兼並收購的實際經驗。論壇為與會人員與來自全球金融巨頭、商界和政界精英提供了面對面交流及磋商合作的場合。通過參加此次論壇,與會人員了解了最新官方發布的海外投資和境內外收購兼並的政策信息和規則及境內外並購戰略、趨勢、方法、途徑、策略、監管、制度的要求和條件。同時,為企業尋求海外投資市場和拓展境內外並購實踐交流了經驗、想法和心得。
論壇由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副會長、美中投資中心董事局副主席徐昌東先生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總顧問王忠禹先生、商務部部長助理陳健先生、摩根斯坦利副總裁季衛東先生、瑞銀集團(UBS)中國區總裁李一先生、聯想集團副總裁白慧敏女士、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會長馮志成先生在論壇上發言。在華跨國企業、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500強、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投融資公司的總裁、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等高級工商業管理人士及國內幾家重要新聞媒體均參加了此次論壇。會議規模達100餘人。
論壇結束後,舉行了「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晚宴酒會」。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會長馮志成學長在酒會上致祝酒辭,歷時兩個小時的酒會,氣氛融融。有關單位的領導、上百位國內企業家、來自各個方面的朋友歡聚一堂,暢談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與會者紛紛表示這樣的論壇,對於推動國內企業的發展、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起著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也將一如既往為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培育民族品牌、貢獻自己的力量。
Ⅳ 跨國公司有哪些優勢必須面對的挑戰有哪些
跨國公司的優勢是明顯且巨大的。
1、資金雄厚
以我們熟悉的家樂福和寶潔公司來說,前者的總資產為203億美元,國外資產為103億美元,在國外的銷售額為170億美元,總銷售額為300億美元;後者總資產為310億美元,國外總資產為100億美元,國外銷售額180億美元,總銷售額更高達370億美元。顯然,這兩家公司在零售業和日用化工行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實力。
2、除了經濟實力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一般具有全球化的企業戰略,其日益追求的「深層一體化」的生產結構,使其在競爭過程中更具有靈活性和成本優勢
跨國公司為什麼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和企業理論對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來源已經作了很多理論闡釋。隨著競爭的加劇和環境的變化,當前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源於五個方面的強大優勢。
1)核心知識和能力形成新壟斷優勢
壟斷優勢指跨國公司相對於其競爭對手所獨具的資源或能力所產生的競爭優勢。一般認為,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2)產品差異性
新古典經濟學奉行完全競爭的理論假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眾多生產者生產同一類產品,但均無力控制市場,只能接受由供求關系形成的均衡價格,壟斷優勢也就無從談起。但是現實世界中,市場呈現不完全競爭是常態的。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眾多生產者即使生產和銷售同一類產品,也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性能、檔次、規格、品牌、商標等多個方面,誰掌握了差異性,誰就擁有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跨國公司正是由於其生產產品的千差萬別,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獲得了競爭優勢。
3)技術研發投入與技術壟斷
跨國公司由於其龐大的資產和抗風險能力,能夠進行大量的研究開發投資,通過率先技術創新,從而形成技術領先與技術壟斷,如擁有優於競爭對手的專利權、專利技術、生產訣竅、新產品開發能力等。
4)市場壟斷優勢
跨國公司擁有多國營銷網路,長期積累了豐富的營銷技巧,往往在細分市場上某一個或某些跨國公司的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很高,容易形成單邊壟斷或寡頭壟斷,操縱市場價格等。
進一步深入到跨國公司內部可以發現,當代跨國公司壟斷優勢除了以上幾個傳統的表象外,還發展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核心知識和能力優勢,可稱之為新壟斷優勢。這種優勢已經逐漸取代傳統意義上的壟斷優勢而成為跨國公司建立壟斷優勢的主要源泉。
新壟斷優勢產生的大背景是知識經濟將成為主導經濟形態。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培育和佔有以及由此帶來的能力差異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一。當代跨國公司所具有的這種新壟斷優勢是明顯的,很多跨國公司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知識培訓和知識共享體系,擁有核心能力,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從而形成技術知識壟斷等。
單從當代跨國公司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及非常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中就可以看到其絕對壟斷地位。以全球500強為例,如今,全球每年產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中有大約71%以上為它們所擁有,它們佔有世界上國際技術轉讓總額中約62%的份額。據統計,全球最大的500家企業的科研支出占所在國科研總支出的比重,在美國為85%,在英國為76%,在法國為82%,在義大利和荷蘭則達到了93%,大部分新的技術創新成果都由跨國公司擁有。
5)新型的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優勢指由於市場的不完全性,企業將中間產品市場內部化,用內部協作代替外部市場,從而節約利用外部市場時產生的過高的交易費用,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企業內部化的思想早在科斯1937年發表的《論企業的性質》一文中就已提出,科斯認為,「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一個『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後來,巴克利和卡森提出中間產品概念,將企業追求內部化的原因做出一種新的解釋。所謂中間產品指企業用於製造其他產品的半成品以及研究開發、營銷技巧、技術、管理技能、人員培訓等。
現實世界中,不僅僅最終產品市場具有不完全性,更重要的是中間產品市場也具有不完全性的特徵,這種不完全性使得企業通過外部市場進行交易具有巨大的交易費用,為了謀求利潤最大化,企業必然力圖使這些中間產品在其組織體系內實行內部化轉移。可以看到,跨國公司通過將外部市場內部化所帶來的競爭優勢(這里稱為傳統內部化優勢)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降低交易費用,企業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會產生多種成本,如獲得必要信息的費用、尋找合適貿易夥伴並與之進行討價還價的成本、在合同上規定雙方權利與義務的談判成本、接受合同的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因市場聯系時滯或中間產品供應不及時產生的成本等,把對中間產品的交易活動由依賴於外部市場轉變為通過企業內部組織進行,就可以降低交易費用。二是運用轉移定價獲取財務利益,轉移定價指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或子公司之間調撥中間產品時的定價。公司可以通過轉移定價避稅或逃稅,使得公司整體利潤最大化。
過去跨國公司內部化的主要方式是產權一體化,即通過兼並收購、新建企業等方式實現對該公司上游或下游產品(特別是中間產品)的參股、控股。這種內部化方式的很大弊端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費用也大量上升,部分甚至全部抵消了內部化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大企業所固有的反應遲鈍也阻礙了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建立。
一些跨國公司發展了可以稱為「虛擬內部化」的新形式,即不以股權參與為主要形式,而是以戰略協議來構築內部市場,從而既能享有傳統內部化的好處——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又能獲得節約組織管理成本的新優勢。這種新形式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代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一。
6)價值鏈分解與整合的全球戰略優勢
全球戰略優勢指跨國公司為降低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在全球范圍內統籌安排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組織效率。對外直接投資和日益發展的戰略聯盟是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主要表現形式。一般來說,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東道國的低成本優勢。跨國公司通常選擇具有豐裕的自然資源、低廉的勞動力、優越的地理位置等條件的東道國進行投資,這樣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謀求產品的低成本優勢。
第二,獲得市場進入優勢。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進入市場的成本;同時,又會利用當地生產經營的便利,最大限度地佔領東道國的市場,獲得滿意的市場佔有率。
三是優勢互補優勢,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建立戰略聯盟,能夠最充分地利用全球各地企業、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當前,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又有了新特點,即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價值鏈的分解與整合,從而獲得戰略優勢。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是一個價值鏈,按照波特的價值鏈理論,這種價值鏈是由企業基礎結構、人事資源管理、科學技術開發、采購管理、來料儲運、生產加工、成品儲運、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多個環節組成的,跨國公司根據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原則對價值鏈進行分解,將各個環節安排在世界上最適宜的國家或地區,然後加以整合,相對來說,所形成的最終產品或服務的成本將會是較低的,相對低廉的成本就會使跨國公司贏得競爭優勢。
7)更加突出的規模經濟效益優勢
規模經濟反映著企業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大量的研究表明,企業規模的擴大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大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表現在許多方面,如生產經營集中的成本節約,集中化的生產、集中化的研究開發、建立大規模的銷售網路、進行集中的市場購銷等,都可以提高企業資源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大企業還擁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豐富的國際經營經驗以及各種專業化管理人才等,有利於企業內部資源的分工與整合,形成整體優勢;融資優勢,大企業實力雄厚,資信好,通常能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並且具有廣泛的融資渠道等等。
與一般企業相比,跨國公司的規模無疑是非常巨大的。跨國公司巨大的規模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成為其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來源。
8)日益重要的速度經濟效益優勢
速度經濟(SpeedEconomy)指企業以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滿足顧客的某種需求所帶來的超額經濟利潤。
速度經濟效益產生原因是:第一、率先進入效應。哪個企業能率先搶占商機,以最快速度滿足顧客需要,將會最先獲得顧客認同,贏得顧客忠誠,就可以獲得「率先進入者優勢」,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在以後的競爭中贏得主動。第二、技術創新效應。企業堅持速度經濟戰略就意味著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力求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相對於舊產品來說,新產品將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第三、效用溢出效應。現代經濟社會中,顧客需求呈加速變化趨勢,顧客偏好生命周期短、更新快的產品。越為新穎的商品,在顧客看來,效用就越大。因此,如果哪一個企業重視時間效應,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時間,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需求,那麼顧客就會願意付出高價,從而這個企業就能獲得超額利潤。
當前,跨國公司大力實行「速度經濟戰略」,這突出表現在技術創新的周期和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策略上。
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周期呈現出越來越縮短的趨勢,例如微軟公司推出新版視窗操作系統的頻率越來越快,從而長期占據率先創新者優勢。
技術創新成果應用速度大大加快。過去,技術成果的應用總體上呈現出梯度推進特徵,當跨國公司在母國最初開發新技術、生產新產品後,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再通過出口獲得國際市場銷售利益,最後才是技術的對外轉讓。一項新技術所獲得的競爭優勢具有較長的時段性。但是二戰後,以日本為典型的模仿創新蓬勃興起,競爭對手會在出口期內仿效該技術,搶先佔領了當地市場,使新技術維持較長時間的競爭優勢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採取了國外擴張的「噴灌模式」,一旦研製出新技術和新產品,就幾乎同時在世界所有市場上加以採用。
Ⅳ 跨國公司在中國都要面臨哪些挑戰
最近我出席了一個圓桌會,有幾十位大型跨國企業高管與會,在此我願與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會議內幕。會議的參加者多為亞太區CEO級的高層管理者,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快速消費品、工業製品、IT、制葯、金融服務、律所等。有些公司聲名顯赫,也有些不太知名,但都屬於大型企業。這些企業進入中國或亞洲市場已非一兩日,因此聽他們揭秘在摸索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格外有趣。大家廣泛熱議的一個難題就是企業總部,包括C字頭老闆(即首席XX官)和董事會成員都對中國缺乏了解,並且這種形勢還在惡化(而非緩解)。自然,這會嚴重影響到中國及亞洲區領導與總部之間的溝通、戰略決策以及相互合作。其實在這次會議之外,我也聽到過西方企業的中國區高管對類似的情況有過抱怨。他們所在的企業每年都與中國發生過億美元的交易,但他們的總部就是對中國的情況怎麼也「拎不清」。應對這一挑戰,跨國公司各顯其能。有些企業仍保留現有的組織架構,因此中國區管理層需要不斷地向最高管理層說明中國瞬息萬變的市場情況。而這些總部的最高管理層五年前就對中國一知半解,如今更是不明所以。還有一些公司變通了一下,讓中國區的CEO一半時間呆在總部,另一半時間駐扎在中國。這樣做存在著嚴重弱化中國區CEO職能的風險,更不用說CEO的個人生活也會難以為繼。外籍人員長期駐外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可能會讓總部認為他們已經「本地化」,與企業的最佳利益和核心價值脫節。也就是說,他們會被認為容易犧牲企業的最佳利益,向當地市場和現實妥協。我就認識好幾位經驗豐富、稱職能乾的「中國通」因為落入這種陷阱而被迫走人。雖然這種風險已經困擾了多年,但在中國情況尤為嚴重,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龐大、復雜多樣、變化迅速、監管及法律環境差異顯著。表面上看,趕走一位極富當地經驗的高管似乎擺明是個愚蠢的錯誤(除非他確實做錯了事),但考慮到(總部和當地)對中國熟悉程度的巨大差距,倒也情有可原。更何況,當地的管理者還總是喋喋不休地要求公司在中國事事都要有所不同,因為這里是如此與眾不同、變化是如此之快等等,等等。這種變數會催生緊張,壓制信任。事實上,中國的確是個巨大、復雜而混亂的市場,其可預見性及透明度均低於跨國企業總部人員所熟知的市場。因此,風險也更巨大。還有一種已經被某些大型跨國企業採取的明智做法是制定高管繼任長期計劃,讓擁有中國和/或亞洲工作生活經歷的骨幹人員進入領導班子。這些人員可以由企業內部培養,也可以從外部招聘。很多公司稱這一做法已為其策劃和執行中國及亞洲商務戰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Ⅵ 跨國公司在華對外直接投資存在什麼問題
從外方的角度看問題的時候:
即使排在世界500強裡面的世界企業巨子,也不全都,把自己最先進的好東西拿到中國來。
其次,極端利用中國位差的利益的大有人在。
最後,還有極端恐怖的利用中國愚昧和鑽空子的投機、犯罪、直至顛覆的惡意致命污染企業的事實存在。
現實,我們沒有了兩條母親和的兩河流域的清澈;沒有了全國主要的活水淡水水源的無公害,其原因之一,刨去中國自己的那部分之外,是外方的。
Ⅶ 中國跨國公司面臨的海外壓力和挑戰有哪些
目前有75%的在華跨國公司業務增速低於中國GDP增幅。
不過,在世界經濟「新常態」的壓力中,
絕大多數受訪跨國企業高管依然看好中國市場潛力,
並未打算收縮在華投資和業務拓展。
Ⅷ 中國企業在跨國並購中的機遇和挑戰
未來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是你並購他,就是他並購你,看似並購模式各種各樣,其結果必然形成少數幾個企業獨霸市場的新格局。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進程中,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一方面得益於政府產業和貿易政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又在積極推進全球化經營發展戰略,建立新的國際生產經營分工體系;資本積累越來越雄厚,財富聚集越來越集中,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強。與此同時,這些跨國公司繼續在全球范圍內實行「大魚吃大魚、活魚吃活魚」的跨國公司並購,進一步形成少數幾個跨國公司獨霸全球市場的新格局,以致我國乃至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企業,無論從規模、資本和市場,還是從技術、管理和效率方面都難以與之進行有效的抗衡,並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危機。
例如:當今世界汽車產業總的競爭態勢是跨國公司全方位壟斷市場,領導汽車產業發展新潮流。2002年,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大眾、豐田、雷諾-日產、本田、標致-雪鐵龍和寶馬九大跨國汽車公司通過各自的並購重組,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年銷售總量就達到世界汽車銷售總量的92%,明顯佔有全球市場的絕對優勢。
又如:2002年,法國於齊諾爾公司並購盧森堡阿爾貝德公司和西班牙的埃塞雷亞公司,並購交易金額達31億美元。此次並購造就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阿塞洛鋼鐵公司。2003年,阿塞洛鋼年產量約為4,000多萬噸,年銷售額達到293億美元,已遠遠超過此前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日本新日鐵和韓國浦項制鐵。後兩者的鋼年產量均在2,600萬噸左右。
再如:2003年,新日鐵、阿塞洛與寶鋼實行強強聯合,三方投資65億元,引進新日鐵的設備、技術和工藝流程,共同生產高等級汽車鋼板,以搶占我國作為世界汽車製造大國的板材市場。
面對跨國公司並購活動,我們的應對策略是,我國政府主管部門要主動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快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和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完善市場機制,開放資本市場,健全法律體系,引導和支持一些企業盡快成為跨國公司並購主體或並購對象,參與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競爭與合作。
我國企業既要學習全球商業運作模式,增強跨國公司並購意識,又要調整自身經營發展戰略,推進管理變革,積極尋求與跨國公司實行並購重組及合資合作模式,以求獲取更多的資本、技術和管理方法,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國500強企業,特別是已經從事海外投資的企業,要全面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在並購與聯盟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突出核心競爭力,科學制定全球化經營發展戰略;在公司經營層面要加強資本運作,提升品牌效應,重視文化整合,進而加速創建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
跨國並購四點忠告
企業進行兼並僅是擴張的開始,如何整合好收購後的企業是擴張成功的關鍵,而進行跨國收購,整合的難度和挑戰對中國企業而言應是空前巨大的,企業在進行海外並購案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必須做好兼並後整合計劃和准備:收購後整合必須是系統的,嚴謹地通過計劃來完成,而絕不可能通過隨意的或收購方企業的意志便能完成。企業必須做好准備,在對被收購企業內外部情況十分了解的情況下制定出明晰的整合計劃。
(2)整體有效的管理和協調至關重要:由於整合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企業內部所有的部門業務和員工,必須自上而下在企業管理層直接領導下來強有力地推進和完成,特別注意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和計劃來完成。我們建設企業應設立專門的項目中心領導和協調各業務和職能部門的整合工作,對整合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能有所保證。
(3)整合涉及到的規模和影響巨大,管理層少數人能推進和完成,企業應充分與公司員工和各級管理人員溝通,特別是被收購方人員,以求達到共識和得到他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事實上中國企業進行跨國收購,一樣也存在著本土化管理的問題,必須積極挑選、提拔和招募當地優秀的人才來進行管理,而非依靠輸出人才,尤其是中國本土具有這種跨國管理的人才本身就十分匱乏。
(4)必須從兼並第一天就開始進行企業文化的整合工作,其目的決非強制式地輸出本企業的文化,而是根據企業新的戰略目標和企業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有機的一套整合方案來創立公司共同的一種新型文化,以求得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風起雲涌。TCL收購了湯姆遜公司;上海汽車工業公司收購韓國雙龍;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集團。
中國企業進行跨國並購僅是擴張的開始,如何整合好收購後的企業才是擴張成功的關鍵。
因為在時間和文化這兩個層面上承受巨大壓力,中國企業跨國並購整合的難度和挑戰空前巨大。
Ⅸ 我國企業如何應對跨國公司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面對挑戰我們要:
1、團結起來,組建上下游一體化的供應鏈網路,用整個產業的供應鏈來和跨國企業競爭,而不是一個企業和其競爭;
2、作出品牌,中國人自己的民族品牌,很多人還是支持這個人,至少我在相同情況下是優先使用民族企業的產品;
3、差異化競爭,當正面競爭不過的時候可以細分領域,競爭差異化的競爭;
4、走出去,到其老家去競爭,把其公司收購了,或者至少將其正面戰場放在其大本營;
5、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能力,只有技術上超過對方,成本上領先對方,品牌上有自主優勢,又是全產業鏈的競爭,不管是什麼跨國企業都可以應對。
抓住機遇我們會:
1、提高技術;
2、降低成本;
3、規模擴張;
4、跨國發展;
5、集團經營。
Ⅹ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對我國經濟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跨過公司在華投資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跨國公司來華投資重點仍在製造業,不利於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是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進入,不利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產業結構畸形,產業發展不平衡,對外貿易依賴度過大。外資進入中國,技術的溢出效應偏低,並沒有直接帶動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
2、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普遍運用轉移價格獲利,嚴重損害了我國的經濟利益。特別在珠三角,一大批外資企業出現長虧不倒,越虧越投資的現象。它們往往運用關聯交易,高進低出以及利用跨國公司的全球分布來避稅或少交企業所得稅等目的。據國家統計局估計,六成以上外資企業存在避稅行為,致使中國每年稅收損失嚴重,相當於每年中國財政收入的1/30。
3、跨國公司長期以來利用其產品優勢地位怠於處理消費者投訴和長期隱瞞事實真相。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中國頻頻遭遇投訴和質疑,包括日航班機事件、東芝筆記本電腦事件、松下手機事件、賓士轎車、高露潔牙膏可能含有致癌物質事件等,這些事件都表明跨國公司的服務不周以及產品也存在致命缺陷。隨著中國消費者維權意識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在法律不斷完善的進程下這些問題才暴露出來。跨國公司在母國和投資國實行雙從標准。由於我國監督體系不完備,相關法律滯後,才使得這些問題存在的時間積蓄很久。不少跨國公司也存在此類違反商業倫理的行為,踩紅線等事件時常發生。西門子在華行賄案的再次曝光,並且涉及多個權利部門。豐田汽車在中國的環境信息空白,但在歐洲的報告中,公開歐洲五家工廠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濃度與總量、能源消耗量、用水量、廢棄物排放總量等信息。
4、 跨國公司的投資中國的高污染企業只要集中在橡膠、塑料、印染、製革、電鍍、造紙、電池、製鞋及五金礦產等行業。一些地方政府不惜成本吸引外資,給予土地、稅收等超國民待遇,在項目審批時的急功近利,直接原因是長期以來崇拜GDP,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如果這種只注重外資項目,不考慮環境問題,對於中國長期經濟健康和環境治理危害極大。
5、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的動盪,全球經濟的衰退,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悄悄收縮投資規模,轉移投資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稅收更加優惠的東南亞國家;一些外企因自身投資計劃調整或者經營虧損,無法履行出資義務或者維持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