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國際投資並購

國際投資並購

發布時間:2021-08-01 04:55:29

1. 國際企業熱衷於採用並購方式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是什麼

⑴並購可以使企業迅速進入目標國市場。
⑵並購可以迅速擴大產品種類
⑶並購與「當地化」戰略相輔相成.「當地化」是在對外投資中為降低成本、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避免激烈文化沖突而實施的經營戰略.並購為實施這一戰略提供了先決條件,當地化戰略是並購企業的必然選擇
⑷並購可以從被「吃」企業的價值低估中獲取好處.並購可以在對方股票出現跌落之際,以較低的成本收購其股票;或利用對方處於困境時急於出讓產權的心理和較差的議價能力人為壓低價格,吃掉對方。

2. 國際企業採用並購式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在於:
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跨國公司而言,既是機遇有又是挑戰。一方面,擁有絕大部分資本的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一次產業解構調整。這次資本主義產業結構調整是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某些產業當中的環節轉移出去。」⑼而這種轉移正是通過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和並購來實現的。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帶來了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而,對於跨國公司而言,原有的市場份額及壟斷格局必將受到挑戰,必須適時調整全球經營和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低成本生產和高價格銷售,實現全球市場佔有率的提高。而跨國並購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它不僅可以轉移資源,而且能夠獲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跨國並購還可以繞過國家之間對於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各種壁壘,更加有效地佔有市場,成為跨國公司迅速佔領新市場的最有效的方式。
跨國公司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行為主體,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及其未來的走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它們在對外投資方式上的轉變,也同樣會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重大變化。
2、跨國並購較之於跨國創建存在著一定的優勢
從70年代後半期起,在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投資中,並購方式就開始超過創建方式。有關研究表明,在180家美國跨過公司所具有在工業化國家的3603家子公司中,通過並購而建的佔54.8%;135家歐洲和英國跨國公司在工業化國家的3207家子公司中,有53.1%是通過並購而建的。雖然同期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進入方式仍然以創建為主,如,美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2124家子公司中,通過創建方式建立的佔57.6%,通過並購方式建立的佔35.6%;歐洲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1454家子公司中,通過新建方式建立的佔49.2%,而通過並購方式建立的只佔32%。但是,到了90年代,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跨國投資方式也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新聞公報,1996年跨國投資總量為3500億美元,其中以跨國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流量總額為2750億美元,占跨國直接投資總流量的79%。當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量創新記錄,達到1290億美元。據此推斷,即使按流入發達國家的資金近乎100%地為跨國並購,那麼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金中就有接近60%的資金量是通過並購流入的。到了2000年,跨過並購在國際直接投資中,更是達到了80%以上的比例。
這一趨勢的出現,是與跨國並購較之於新建企業存在著一定的優勢分不開的,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可以繞開或降低進入新行業的壁壘。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和領域時,會面臨著諸多壁壘,如現有企業的激烈反抗;高額的新產品轉置費;原有企業對銷售渠道的控制等等,所以,當企業准備運用創建方法進行投資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全部進入壁壘。而在運用並購方法投資時,進入壁壘就可大幅度降低,尤其是直接收購相對成熟的同類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合資新建過程中雙方的矛盾;通過並購上市公司而進入資本市場,則可避免外資企業直接上市時在時間和費用上的成本支出,以最快捷的方式獲得低成本進入、低成本擴張、本土化融資的優勢。
第二,可以減少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創建投資對於企業而言,並不僅僅涉及到建設新的生產能力的問題,還需企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獲取穩定的原料來源,尋找合適的銷售渠道,開拓和爭奪市場。因此,創建方式的不確定性較多,風險較大。而在並購情況下,可以利用原有企業的原料來源、銷售渠道、市場份額,甚至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可大幅度減少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降低風險和成本。而且,吞並了競爭對手後,市場上競爭者數目也相應減少,對於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可以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佔領市場份額,縮短項目的建設或投資周期。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迅速佔領東道國市場,而並購是最快捷的方法,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利用被並購企業的現成的相關資源,以應對競爭的加劇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這在創建方式下是難以獲得的。尤其對製造業來說,採用並購方式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省掉建廠的時間,迅速獲得現成的生產要素,建立國外的產銷據點。而創建要慢得多,除了要組織必需的資源外,還要選擇廠址、修建廠房和安裝設備,安排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制定企業的經營戰略等一系列復雜的工作。因此,當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主要目標時,並購必然成為最佳的選擇。
正是這些優勢的存在,使得並購投資方式逐漸取代創建投資方式,成為近年來諸多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選擇。

3. 海外並購和海外投資的區別

1、海外並購是指一國,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將另一國企業的一定份額的股回權直至整個。海外答並購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企業,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市場和兩個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國跨國性企業」是並購發出企業或並購企業,「另一國企業」是他國被並購企業,也稱目標企業。
2、這里所說的渠道,包括並購的跨國性企業直接向目標企業投資,或通過目標國所在地的子公司進行並購兩種形式,這里所指的以股換股和發行債券等形式。
3、、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

4. 國際上許多企業採用並購式進行國際直接投資,其原因有哪些

跨國投資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的原因在於:
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跨國公司而言,既是機遇有又是挑戰。一方面,擁有絕大部分資本的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一次產業解構調整。這次資本主義產業結構調整是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某些產業當中的環節轉移出去。」⑼而這種轉移正是通過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和並購來實現的。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帶來了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而,對於跨國公司而言,原有的市場份額及壟斷格局必將受到挑戰,必須適時調整全球經營和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低成本生產和高價格銷售,實現全球市場佔有率的提高。而跨國並購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它不僅可以轉移資源,而且能夠獲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跨國並購還可以繞過國家之間對於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各種壁壘,更加有效地佔有市場,成為跨國公司迅速佔領新市場的最有效的方式。
跨國公司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行為主體,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及其未來的走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它們在對外投資方式上的轉變,也同樣會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重大變化。
2、跨國並購較之於跨國創建存在著一定的優勢
從70年代後半期起,在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投資中,並購方式就開始超過創建方式。有關研究表明,在180家美國跨過公司所具有在工業化國家的3603家子公司中,通過並購而建的佔54.8%;135家歐洲和英國跨國公司在工業化國家的3207家子公司中,有53.1%是通過並購而建的。雖然同期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進入方式仍然以創建為主,如,美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2124家子公司中,通過創建方式建立的佔57.6%,通過並購方式建立的佔35.6%;歐洲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1454家子公司中,通過新建方式建立的佔49.2%,而通過並購方式建立的只佔32%。但是,到了90年代,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跨國投資方式也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新聞公報,1996年跨國投資總量為3500億美元,其中以跨國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流量總額為2750億美元,占跨國直接投資總流量的79%。當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量創新記錄,達到1290億美元。據此推斷,即使按流入發達國家的資金近乎100%地為跨國並購,那麼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金中就有接近60%的資金量是通過並購流入的。到了2000年,跨過並購在國際直接投資中,更是達到了80%以上的比例。
這一趨勢的出現,是與跨國並購較之於新建企業存在著一定的優勢分不開的,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可以繞開或降低進入新行業的壁壘。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和領域時,會面臨著諸多壁壘,如現有企業的激烈反抗;高額的新產品轉置費;原有企業對銷售渠道的控制等等,所以,當企業准備運用創建方法進行投資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全部進入壁壘。而在運用並購方法投資時,進入壁壘就可大幅度降低,尤其是直接收購相對成熟的同類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合資新建過程中雙方的矛盾;通過並購上市公司而進入資本市場,則可避免外資企業直接上市時在時間和費用上的成本支出,以最快捷的方式獲得低成本進入、低成本擴張、本土化融資的優勢。
第二,可以減少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創建投資對於企業而言,並不僅僅涉及到建設新的生產能力的問題,還需企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獲取穩定的原料來源,尋找合適的銷售渠道,開拓和爭奪市場。因此,創建方式的不確定性較多,風險較大。而在並購情況下,可以利用原有企業的原料來源、銷售渠道、市場份額,甚至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可大幅度減少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降低風險和成本。而且,吞並了競爭對手後,市場上競爭者數目也相應減少,對於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可以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佔領市場份額,縮短項目的建設或投資周期。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迅速佔領東道國市場,而並購是最快捷的方法,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利用被並購企業的現成的相關資源,以應對競爭的加劇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這在創建方式下是難以獲得的。尤其對製造業來說,採用並購方式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省掉建廠的時間,迅速獲得現成的生產要素,建立國外的產銷據點。而創建要慢得多,除了要組織必需的資源外,還要選擇廠址、修建廠房和安裝設備,安排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制定企業的經營戰略等一系列復雜的工作。因此,當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主要目標時,並購必然成為最佳的選擇。
正是這些優勢的存在,使得並購投資方式逐漸取代創建投資方式,成為近年來諸多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選擇。

5. 近年跨國並購投資有哪些主要特點

您好,從總體上看,近年來跨國並購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並購方式以橫向並購為主,以股本置換代替貨幣支付

與前些年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企業間以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為明顯標志進行橫向並購,以降低成本達到規模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種橫向並購在銀行、保險、航空、通信、汽車、醫葯等行業中表現尤為突出。如1998年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與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達成合並協議,涉及市場金額高達920億美元;1999年英國沃達豐公司以2000億美元收購德國曼內曼斯;美國在線公司以1600億美元並購時代華納公司等。跨國並購的主要實施形式也不再是支付貨幣,而是股本置換。1999年全球109起巨型跨國並購案中有26起是通過換股形式完成的;2000年44%的跨國並購通過換股形式完成;即使是在主要國家經濟低迷、股市不景氣的2001年,這一比例依然達到了24%。

2、跨國並購向第三產業集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發表的一份題為《外國直接投資趨勢和近期發展》的報告說,對外投資中原來有50%的比例投資於工業行業,現在有超過2/3的比例投資於國外服務行業。跨國並購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汽車、能源、電訊、煙草、制葯、食品飲料和金融服務業。1998年以來,僅銀行、通訊行業的企業並購數額就占整個並購總額的60%。2000年,跨國並購的主導產業主要是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產業。這些產業部分屬於運輸、倉儲、通訊產業,部分屬於電子和電子設備。這些產業既是2000年最大的收購目標,也是最大的收購部門。金融企業的跨國並購在2000年的跨國並購總量中所佔比重超過了20%。跨國並購向第三產業集中成為趨勢。

3、跨國並購實施的行為主體發生變化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中國家在跨國並購中的地位逐漸顯現出來。跨國並購仍以發達國家為主,但發達國家以發展中國家企業為目標的並購數量呈上升態勢。如發達國家在中國、印度、印尼、土耳其、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所實施的並購活動。根據《亞洲並購報告》的統計,在1995年亞洲50起最大的並購案中,涉及34起跨國並購案,其中由發達國家發起的對發展中國家的並購案為10起,占跨國並購案總數的近30%,並購交易額達28.91億美元;在1996年亞洲50起最大的並購案中,涉及29起跨國並購,其中由發達國家發起的對發展中國家的並購案為8起,占跨國並購案總數的27.6%,並購交易額達57.2億美元。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6. 國際跨國並購的優缺點

跨國並購有如下優勢:
1.迅速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其市場份額
一國企業進入他國市場,通常採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向他國出口產品。由於跨國運輸的高昂運費和他國關稅壁壘的阻礙,使得企業產品的價格變得非常高,從而在他國市場喪失了價格競爭力;第二種是在他國建廠,也就是所謂的「綠地投資」。但是這種方式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從選擇廠址、修建廠房、購買和安裝生產設備、招聘並培訓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一直到安排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和產品的銷售,這些都要耗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由於國際市場變化很快,當新廠建設完成時,原來建廠所依據的市場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並購可以使一國企業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他國市場並擴大市場份額。
2.有效利用目標企業的各種現有資源
目標企業在東道國一般都有比較成熟和豐富的資源,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內容:(1)成熟完善的銷售網路;(2)既有的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3)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保障體系;(4)成型的管理制度和既有的人力資源;(5)成熟的客戶關系網。這些資源的存在可以使並購方繞開初入他國市場的困難,迅速投入生產,完善和開拓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減少競爭壓力。這些都是其他跨國投資方式難以獲得的。
3.充分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
一國企業向他國投資常常需要融資。與「綠地投資」相比,並購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得融資。具體說來,跨國並購完成後,並購方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獲得資金:(1)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通過發行債券獲得融資;(2)用目標企業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直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3)並購方通過與被並購方互相交換股票的方式控制目標企業,從而避免現金支付的壓力。
4.可以廉價購買資產或股權
跨國並購常常能夠用比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或股權。這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目標企業低估了自己某項資產的價值,而並購方對該項資產卻有真實地認識。這樣,並購方就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他國企業的資產;
第二種情況是並購方利用對方的困境,低價收購虧損或不景氣的企業;
第三種情況是利用目標企業股票暴跌的時候收購其股票。
5.其他優勢
跨國並購還可以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壁壘,大幅度降低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等等。
跨國並購方式的缺點
並購方式也具有一些內在的缺點,這正是為什麼跨國公司也使用創建方式來替代並購方式的原因。
企業規模和選址上的問題。跨國公司可以通過跨國創建方式選擇適當的地點並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規模籌建新的企業。但是採用並購方式往往難以找到一個規模和定位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目標企業,尤其是在市場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問題尤其突出。
原有的契約或傳統關系的束縛。現有企業往往同它的客戶、供給者和職工具有某些已有的契約關系或傳統的關系。如果結束這些關系可能在公共關繫上付出很大代價,然而繼續維持這些關系可能被認為是差別待遇。與供給者之間的關系也可能碰到類似的情況。
並購後的整合工作難度大。並購的成功不僅僅是一種財務活動,更取決於並購後對公司的整合工作的有效程度。而這種整合工作的難度是相當大的。而採用創建方式,原企業與新建企業之間的銜接比較容易。

7. 什麼是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有何特點

一、定義:國際投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稱對外投資(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
二、國際投資的特點:
1.增長速度加快,規模連創歷史紀錄。
2.跨國投資由發展中國家逐步轉向發達國家。
3.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由東亞地區向拉美地區轉移。
4.投資自由化趨勢日益明顯。
5.跨國並購已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形式,並仍然成為今後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6.跨國投資向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轉移。
三、發展與特點:
簡述
國際投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國際資本的發展而發展。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後,銀行資本與生產資本相融合並日益發展,促進了資本積累的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金融資本,出現了大量的資本過剩,以資本輸出為早期形態的國際投資也隨之產生。隨著國際經濟交易內容的不斷豐富,投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演化。從國際資本活動的歷史進程來看,國際投資活動首先表現為貨幣資本的運動,即一國際借貸、國際證券投資為主要形式的國際間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銀行的出現;其次表現為生產資本的運動,即國際直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公司的出現。
國際投資的初始形成階段(1870—1914年)
這一時期,以電力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現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壟斷組織開始性形成,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資本,為資本輸出提供了條件,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國際投資也隨之形成。這一時期的國際投資,表現出如下特點:1、投資國的數目很少。2、投資的形式以間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比重極小。3、投資的來源主要是私人投資,官方投資比重很低。4、投資的主要流向是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流向其殖民地國家,目的突出地反映為尋找有力的投資場所,以便獲得超額利潤。
國際投資的低速徘徊階段(1914—1945年)
這一時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戰爭的破壞,資金極度短缺,市場萎縮,使得國際投資活動也處於低迷徘徊之中。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國際投資不甚活躍,規模較小,增長緩慢。2、私人投資仍佔主體,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間接投資仍為主流,但直接投資的比重有所上升。4、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變化,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對外投資國。
國際投資的恢復增長階段(1946—1979年)
自從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事實,大規模的對外投資活動拉開了序幕。加之,這一階段世界政治局勢相對平穩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國際投資活動迅速恢復並快速增長。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投資規模迅速擴張。2、對外投資方式由以間接投資為主轉變為以直接投資為主。3、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國際投資國的行列之中,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其「石油美元」成為國際對外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階段(1980年以後)
這一階段,由於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投資蓬勃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但不同國家的國際投資增長速度並不一致。其中美國的增長速度放慢,而日本的增長速度加快。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1、國際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
2、國際間接投資也得到迅猛發展。
3、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對流,即相互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的主流趨勢。
4、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投資格局。

8. 國際證券投資中的股票投資與國際並購是一回事兒嗎

國際證券投資中的股票投資與

國際並購不是一回事兒國際並購是公司之間的並購業務。

9. 國際企業採用並購式,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

1、並購可以使企業迅速進入目標國市場。

2、並購與「當地化」戰略相輔相成。

「當地化」是在對外投資中為降低成本,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避免激烈文化沖突而實施的經營戰略,並購為實施這一戰略提供了先決條件,當地化戰略是並購企業的必然選擇。

閱讀全文

與國際投資並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配號和中簽 瀏覽:559
期貨滑點厲害 瀏覽:570
電廠投資估算 瀏覽:557
美年股東投資 瀏覽:890
麥田英語融資 瀏覽:192
理財產品電銷 瀏覽:479
私募基金2019持股 瀏覽:414
基金星期天更新收益嗎 瀏覽:517
000851是什麼類型股票 瀏覽:833
誠邁科技主力資金流向 瀏覽:165
股市有多少支股票 瀏覽:883
貨幣型基金的價格 瀏覽:730
漢鼎宇佑有無投資葯業種植 瀏覽:328
外匯干貨外匯衍生品 瀏覽:680
雲南貴金屬交易所騙人 瀏覽:966
李超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瀏覽:97
匯添富科創板基金A類C類 瀏覽:350
股票尾盤買入 瀏覽:2
登錄椰子理財 瀏覽:655
外匯黑市換匯技巧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