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財政支出及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去哪查 以及國家和地方每年的財政支出計劃 最好能查到支出項目和數字
一.公共財政支出公共財政支出從支出方式上,表現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前者包括國防支出、教育支出、財政對農業的支持、政府采購等;後者包括社會保障支出和社會福利支出。我國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公共工程支出;(2)公共教育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4)社會保險支出;(5)醫療保健支出;(6)公共支出;(7)公共文化事業支出;(8)國防支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公共支出結構也是不斷調整和變化的。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一國具體的公共支出結構不是某一個因素決定的,而要受到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制度因素等,是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影響公共支出結構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職能、經濟發展階段、財政支出規模、制度變遷和國家經濟政策。二、公共教育支出的制約因素公共教育支出受到教育發展需求因素和教育財政供給因素的制約。從教育發展需求看,人口、國民經濟發展、國民教育需求和教育質量都是顯著影響公共教育支出的需求因素。人口的數量變化、密度、地區分布與年齡構成對公共教育支出有明顯的影響。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它既對教育的發展提出需求,也是教育發展的根本財源。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制約公共教育支出的總量,而且還對教育經費來源構成造成很大的影響。教育是個人的需求之一。由於教育與個人終生所從事的事業、前途、生活狀況以及個性發展關系密切,因此,個人往往把教育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越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人,對教育的需求越大。在國民教育需求較大的地區,對公共教育支出的總量及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方面都有更大的需求。不同的公共教育支出,往往對應不同的教育質量,培養的人才素質也不同。隨著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要求不斷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從教育的財政供給看,國民經濟發展、稅收和財政預算、公共財政支出都影響公共教育財政支出。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供給因素。稅收的多少,決定了財政預算的大小,也決定了公共支出的量,同時也決定了公共教育支出的量。在財政預算中,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反映財政體制改革的進度。在財政預算中,公共教育支出所佔的比例,決定了公共教育支出的量。三、公共教育支出佔GDP比例從國際比較看,各國公共教育支出佔GDP比例多數都在5%以上。從我國教育投資與財政體制變革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6年以來,從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看,我們從以前的「人民教育人民辦」,經過「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已經逐步過渡到「義務教育經費由省級政府統籌,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各級財政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體制」。這個過程,也是義務教育經費責任重心逐漸上移的過程。從我國目前教育經費籌措來看,中央、省、縣三級政府的教育投入責任都比較清晰。縣級政府的責任,主要是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方面,省級教育經費投入的重點是高等教育和一些專項經費。中央教育投入的重點也是高等教育和專項教育經費,特別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西部地區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給予傾斜。我國財政體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基數加發展到部門預算、充足預算轉變。根據剛剛公布的《200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國教育報2007年12月31日),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2006年為3.01%,比上年的2.81%增加了0.2個百分點。這個數據,與我國期望達到4%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達到4%的規定,最早出現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原定2000年達到4%的目標沒有實現。從數據變動看,近期似乎也很難得以實現。所謂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和國際上公共教育經費(公共教育支出)相對應的指標。我國的公共教育支出包括4個部分: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用於舉辦中小學的經費,校辦產業減免稅部分。當初提出要求我國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必須達到4%,是經過各方充分論證的。既參照了國際通用的把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例作為衡量一國政府對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標的慣例,對比了世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超過5%、發展中國家達到4%的情況,也綜合考慮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需要和經濟發展、財力供給的可能。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偏低,長期不能達到4%,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問題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考察。首先從統計口徑看,這個指標與GDP的資源分配問題有關。如果在GDP中財政支出佔比例減少,那末以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為主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也可能減少。其次是財政支出的預算和決算的關系問題。在我國財政支出預算編制後,往往隨著財政收入的增收,會追加財政支出。我們需要運用法律,監督財政增收部分的支出情況。第三是各級政府的努力程度不同。省級政府的教育投入積極性,還需大力提高。
B. 什麼是中央預算內投資什麼是中央財政什麼是地方財政
中央預算內資金是指納入國家財政預算方案,由各級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
中央財政支出專和地屬方財政支出 指根據政府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不同職責,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責權,按照政府的責權劃分確定的支出。中央財政支出包括國防支出,武裝警察部隊支出,中央級行政管理費和各項事業費,重點建設支出以及中央政府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協調地區發展、實施宏觀調控的支出。
地方財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項事業費,地方統籌的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支出,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城市維護和建設經費,價格補貼支出等。
C. 政府支出和財府投資有什麼不同
政府支出范圍包括政府投資
前者包括轉移支付和政府投資等
只是部分用於投資
D. 政府支出增加不是相當於投資嗎為什麼物價會上漲
政府支出增加 市場需求加大 物價上漲
稅收增加 生產者必然要把一部分的稅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這就形成了含稅的價格 物價上漲
E.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支出與政府投資的區別是什麼
費用支出包括投資費用列支,是總項;投資是單項費用支出。
舉個例子,政府拿出一筆錢來投資,除了投資的費用列支外,還有投資項目外的費用列支,比如財務費用:像稅、手續費等。
F. 財政支出政府投資的范圍有哪些
財政投資性支出領域:
外部效應較大的公用設施、能源、交通、農業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關國計民生的產業和領域。
財政投資性支出,也稱為財政投資或公共投資,與社會消費性支出同屬購買性支出。是以政府為主體,將其從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中籌集起來的財政資金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一種集中性、政策性投資。它是財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
特點:
非盈利性。非政府投資是由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或個人從事的投資,作為商品生產者,他們的目標是追求盈利,而且,他們的盈利是根據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觀效益和微觀成本計量的,也就是說,追求微觀上的盈利是非政府投資的第一個特點;由於政府居於宏觀調控主體的地位,它可以從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角度來評價和安排自己的投資,政府投資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資建成的項目,可以極大地提高國家經濟的整體效益。
長期性。企業或個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積累和社會籌資來為投資提供資金,自身積累規模和社會籌資都受到種種限制,一般難以成大規模宏大的建設項目,而且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從事周期短、見效快的短期性投資;政府財力雄厚,而且資金來源多半是無償的,可以投資於大型項目和長期項目。
外部性。企業囿於一行一業,投資不可能顧及非經濟的社會效益;政府由於在國民經濟中居於特殊地位,可以從事社會效益好而經濟效益一般的投資,可以而且應該將自己的投資集中於那些"外部效應"較大的有關國計民生的產業和領域。
G. 政府消費支出與政府財政支出之間的區別
公共消費,包括國家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教科文衛事業支出,社會救濟和勞動保險方面的支出等。社會消費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場上購買並消耗商品和服務所形成的支出,是購買性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執行其政治和社會職能的財力保證。在國家財政支出項目中,屬於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衛事業費、工業交通等部門的事業費、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流通部門事業費等。
財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也稱公共財政支出,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進行的財政資金的支付。
財政支出 國家財政將籌集起來的資金進行分配使用,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需要,主要包括:
(1)基本建設支出:指按國家有關規定,屬於基本建設范圍內的基本建設有償使用、撥款、資本金支出以及經國家批准對專項和政策性基建投資貸款,在部門的基建投資額中統籌支付的貼息支出。
(2)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指國家預算內撥給的用於企業挖潛、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資金。包括各部門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和企業挖潛改造貸款資金,為農業服務的縣辦「五小」企業技術改造補助,挖潛改造貸款貼息資金。
(3)地質勘探費用:指國家預算用於地質勘探單位的勘探工作費用,包括地質勘探管理機構及其事業單位經費、地質勘探經費。
(4)科技三項費用:指國家預算用於科技支出的費用,包括新產品試制費、中間試驗費、重要科學研究補助費。
(5)支援農村生產支出:指國家財政支援農村集體(戶)各項生產的支出。包括對農村舉辦的小型農田水利和打井、噴灌等的補助費,對農村水土保持措施的補助費,對農村舉辦的小水電站的補助費,特大抗旱的補助費,農村開荒補助費,扶持鄉鎮企業資金,支援農村合作生產組織資金、農村農技推廣和植保補助費,農村草場和畜禽保護補助費,農村造林和林木保護補助費,農村水產補助費,發展糧食生產專項資金。
(6)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用:指國家財政用於農墾、農場、農業、畜牧、農機、林業、森工、水利、水產、氣象、鄉鎮企業的技術推廣、良種推廣(示範)、動植物(畜禽、森林)保護、水質監測、勘探設計、資源調查、幹部訓練等項費用,園藝特產場補助費,中等專業學校經費,飛播牧草試驗補助費,營林機構、氣象機構經費,漁政費以及農業管理事業費等。
(7)工業交通商業等部門的事業費:指國家預算支付給工交商各部門用於事業發展的人員和公用經費支出,包括勘探設計費、中等專業學校經費、技術學校經費、幹部訓練費。
(8)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指國家預算用於文化、出版、文物、教育、衛生、中醫、公費醫療、體育、檔案、地震、海洋、通訊、電影電視、計劃生育、黨政群幹部訓練、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科協等項事業的人員和公用經費支出以及高技術研究專項經費。主要包括工資、補助工資、福利費、離退休費、助學金、公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業務費、差額補助費。
(9)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指國家預算用於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事業的經費。包括由民政部門開支的烈士家屬和犧牲病殘人員家屬的一次性、定期撫恤金,革命傷殘人員的撫恤金,各種傷殘補助費,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生活補助費,退伍軍人安置費,優撫事業單位經費,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維修費,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和特大自然災害災後重建補助費等。
(10)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支出:指實行歸口管理的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
(11)社會保障補助支出:指國家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的補助支出,包括對社會保險基金的補助、促進就業補助、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補助、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等。
(12)國防支出:指國家預算用於國防建設和保衛國家安全的支出,包括國防費、國防科研事業費、民兵建設以及專項工程支出等。
(13)行政管理費:包括行政管理支出,黨派團體補助支出,外交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支出,法院支出,檢察院支出和公檢法辦案費用補助。
(14)政策性補貼支出:指經國家批准,由國家財政撥給用於糧棉油等產品的價格補貼支出。主要包括糧、棉、油差價補貼,平抑物價和儲備糖補貼,農業生產資料價差補貼,糧食風險基金,副食品風險基金,地方煤炭風險基金等。
(15)債務利息支出:指國家預算中用於償還國內外債務利息的支出。
H. 政府會計中投資支出的核算問題
一、政府股權投資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資產,指政府持有的各類股權投資資產,具體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股權投資、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國有企業股權投資等。二、為規范此類股權投資的核算,新制度要求採用權益法核算此類資產的變動情況,增設「股權投資」和「應收股利」科目,分別核算政府持有的各種股權投資,以及因持有股權應當收取的現金股利或利潤。 1、第1071號「 股權投資」科目(資產類)核算政府持有的各類股權投資。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股權投資、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和企業股權投資等。 2、第1022號「 應收股利」科目(資產類)核算政府因持有股權投資應當收取的現金股利或利潤。三、具體核算請參看《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原文。
I. 中央項目要求地政配套開支的,是否列入地方財政支出中央資金是否先入地方收入,後從地方支出中支取
1.要區分所謂的地方配套是要地方財政配套還是項目單位配套。地方財政配套的應該列入同級財政支出,如果是項目單位配套(我說的是企業)不需列入財政支出。
2.中央資金的下達也需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下達經費指標,一種是撥付實體資金。一般來說是指標文件在先,然後根據指標文件撥付實體資金。指標文件一般由中央下達給省級財政部門,再由省級繼續往下下發,一般見到指標文件,就可以視同錢已經到位了。所以,可以說「中央資金先入地方收入,後從地方支出中支取。」除非中央資金是下給中直機構的。
3。相關的指示或信息,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