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尋找投資人
如何尋找天使投資人?
入行以來,有個問題一直令人困惑:在收到的每100件創業計劃書中,至少有90%以上是屬於概念期和種子期的項目,但是願意為這種初期項目投資的投資人和投資額卻不足10%。在中國這樣的金融環境里創業,更多意味著創業者要以自有資金投資於小本生意,滾動發展所需資金依然難以從資本渠道籌措。只有能在起步期就每年取得贏利而且增長速度超過15%的創業項目才可能進入投資人的視野,而這樣的機會和尋找海底神針一樣飄渺。回頭看巨人企業貝爾、福特,還有新技術企業蘋果電腦、亞馬遜、GOOGLE,最初也是從萌芽發展起來的。國內的創業者,路在何方?
創業者,你准備好了嗎?
初創期的創業計劃大多具有這樣的特點:敢想敢說而資源不足。較有希望的項目通常會有一個核心創業人,充滿了創業熱情,具有技術或者銷售特長;而創業隊伍的主要人員未到位,無法給投資者信心;產品在開發過程中,商業模式不清晰或者可行性論證不足以說服投資者。在商業計劃書中通常描繪了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商業創意也有亮點,但是對商業模式和贏利點以及發展戰略和依託資源的分析和描述,往往充滿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色彩。對於方案如何實施的細節想得不深,甚至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對競爭形勢和對手的了解以及應對策略也沒有深入探究。這樣的狀況最常見於社會閱歷較少、較年輕的創業者。
在創業投資業內也印證著類似「只有愛情是不夠的」定律,創業者只有熱情和創意也是不夠的。創業者必須有資格有潛力被培養成企業家,天生的企業家幼苗相當罕見,即便你是,也很難被識別出來。創業者需要腳踏實地的業績證明自己是塊值得培養的好材料,而且企業家與好的企業管理人才也有區別,前者若沒有管理經驗和鍛煉,很難掌控創業企業的發展,也很難藉助外部管理人才的力量。華人從文化上素有創業的基因,也最容易進入誤區,國家鼓勵就業性創業,但以成為企業家為目標的創業者應謀定而後動。
天使投資者,你在哪裡?
創業者很難獲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這是國際慣例,本不足為奇。創業者應該尋找的投資對象是天使投資者,也就是指那些用自有資金投資初創公司的富裕的個人投資者。而天使投資階層正是國內風險投資最短的那塊板。這是個幾乎不能算作是桶的容器,犬牙交錯的木板分別是私募集資不合法、退出渠道單一而不通暢、商業信用缺失、天使投資稀缺等等,這些木板圍成的器皿只能承載很可憐的資本量。創業者本來應該將對投資的訴求主要指向天使投資人,而不是機構投資者,更何況從西方舶來的風險投資一一上岸,也改變了脾性,已經變得相當保守了。有數據顯示,64%的投資項目和56%的投資金額集中於擴張期和成長期,並且這種趨勢還在繼續擴大。創業者不必期望他們會插上天使的翅膀。
天使投資是風險投資的先鋒。在國外也有一些天使投資人聚合組成鬆散的協會甚至是投資公司,專事創業項目投資,它們實際上就是投資於概念階段和早期的風險投資機構了。當創業設想還停留在創業者的腦海中時,一些個人投資者就象天使那樣,飛來飛去為這些未來的企業「接生」。如果以對學生投資來比喻,一般的風險投資公司著眼大中學生,而天使投資者則培育萌芽階段的小學生甚至是學齡前兒童。因此,毋庸諱言,天使投資者的投資第一定律就是,第一筆投資失敗的可能性極高。但第二定律卻是,成功的收益往往超過其他任何投資活動。這樣的案例在國外非常多。在國內,也不乏這樣的範例,施振榮的「無錫尚德」剛成立時,小天鵝集團、無錫創業投資公司等出資600萬美元,分別獲得了10~23倍不等的投資回報率。
國內的天使投資者主要有外資公司高級管理者、海外華僑和海歸人士、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和先富起來的人,另外也包括ZF的各種創業基金。掃視這個稀有種群,可以看到最顯眼的是那些功成身退的創業者。他們的名字熠熠發光:前搜狐COO古永鏘、前金融界CEO寧君、投資「亞信」的劉耀倫等等。除了這些風雲人物,還有很多成功但很低調的天使投資者,相比數量遠超過這個天使團隊的是,每天都在不斷涌現的更多的創業者。
② 海歸創業者對哪些領域最青睞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海歸創業大多關注於信息技術相關的領域,人工智慧、數據服務、信息安全因成長空間巨大,而成為2018年海歸創業者最青睞的三大領域。
王弘作為一名海歸創業者,在生物科技和大健康領域打拚多年,她創立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的許多員工擁有留學背景,同時公司也與其他海歸創業者有著技術和產業方向上的合作。以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為例,王弘說:「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提倡全民大健康。而健康領域包括很多板塊,例如旅遊、醫療、養老、農業等,哪怕一棵小小的蟲草,都可以串聯起豐富的產業鏈,這也讓海歸有了更多、更新的選擇。」
③ 海歸回國創業,有什麼靠譜的渠道可以找到投資人
我記得是,7月下旬至11月將在英國倫敦和日本等地舉辦分區決賽,選出25個優勝項目入圍,同時可以幫助留學生(回國)創業找投資人,具體時間你可以網路搜索「海交會創業大賽」。
④ 我是一名海歸創業者,現在缺乏創業資金,請問怎樣才能找到投資人
找熟人靠譜點。或者去申請創業資金,入駐當地的創業園。
⑤ 海歸人士進公司有什麼優勢
國內現在各個行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發展很快,機會仍然很多。許多企業求賢若渴,這對海歸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消息。
首先,明確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海歸也是人,都需要找工作賺錢,只是海歸有海外的學習背景,在語言溝通、思維習慣等方式有優勢,但這些優勢要和專業能力充分結合,切忌只抱著海歸的招牌而不解決實際問題,資深人力專家認為,不管求職者是不是海歸,他們都會考慮其商業頭腦、團隊合作、創新膽魄和思維、學習、執行能力,以及人格的成熟度,相對而言,海歸的見識,思維方式,文化和多樣性的包容度以及社交圈子可能因為一段時間國外的教育和工作經歷而變得更加開放,但同時正因為這些經歷,他們的期望值和現實情況會造成心理上的落差,能否把握好這種情緒會成為其適應國內生活的關鍵。此外,在海外的實習機會,也成為回國找工作的差異化優勢,雖然本土人才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弱化了海歸的優勢,但是國外的課程設置地靈活性,及實踐能力相對來說還是要強。
其次,海歸入職可以平步青雲嗎?
出國留學,花了錢,花了時間,總希望自己的優勢更大,比別人的起點更高,但是謙虛的學習心態才會有更多成長機會,如果肯努力,跨國的學習背景,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會讓海歸的晉升速度加快,據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海外學人工作部的意向調查顯示,海外供職以外企居多,占參與調查人數的32.7%,且多數為執行層,決策層佔15%。但是對於工作經驗的欠缺海外留學者,一般要從初級工作做起,例如高管助理或專業入門級的工作,在這樣的平台,決定其職業發展的是工作表現,從而走向現有業務的運營或業務的拓展。
三類海外留學歸來人士最為吃香
「功能型」:有技能的海歸就業情況比較理想,在國外就搞技術和研發,懂管理,懂技術,又了解中西方的領先技術,廣受本土單位的歡迎。
「資本運營型」:對資本運作的了解,和中西方企業制度的熟練,使正在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急需此類人才。
「保險行業」:如精算師,中國保險業亟待整頓和發展,保險業急需有著國際保險行業經驗的高級人才。
⑥ 海歸回國創業國家有沒什麼優惠政策
有補貼的,詳情你可以進海角網海歸創業服務中心官網,各地的優惠補助政策
⑦ 像錢學森那樣的獲得成功的海歸的事例以及海歸的歸國情況。
很久沒有向媒體「發聲」的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13日在深圳對中新社記者說,有關坊間對自己的評價,都不會介意,「我在意的是早日能得到教育部批准,讓南科大成為一個法定的高校,正式成立、正式招生,建世界一流大學,回答『錢學森之問』。」
世界大學校長論壇13至14日在深圳舉行,參會的朱清時沒有受邀作公開演講,對此他有些遺憾地說,「我們並不是正規學校,心裡有準備,但可以來聽聽。」
兩年前,他的一個「冒失」選擇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大麻煩」——從時任深圳市代市長王榮手上接過聘書,出任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
據說,當時朱清時提出的條件是:如果自己主持南科大,學校必須有高度的自主權,學校校長兼書記,首期必須引進多少領軍教授等,出乎他意料的是,深圳市高層把所有的條件都答應了。
然而真正讓他作出最後選擇的是他心中有一份對中國高校改革的特殊情結,「若自己創辦大學,不會出現負債、就業壓力、學術剽竊,但卻可以實現去除行政化、教授治校、創新學科設置、培養偏才怪才等。」
剛開始,朱清時滿心歡喜地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我是搞實驗的科學家,在用實驗方法回答錢學森的問題——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
朱清時覺得,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什麼阻礙,什麼困難,哪些行不通,哪些可以繞過,都是在回答錢學森的問題。「成功的結果當然好,否定的結果也很好,至少可以找出原因來。」
後來有當地媒體報道稱,南科大的每一步成長,都需朱清時費盡心思,殫精竭慮。困難,遠遠超過這位65歲老人的想像。
如歷時幾年,苦等教育部一紙批文,好不容易等到了,答復卻是只批准「籌建」,沒批准招生。「改革不能光等批復」,朱清時只好決定自主招生、自授文憑。管理部門對他的決定一直未予評價,令他頗為尷尬。「南科大自主招生遇到的都是黃燈,沒有亮紅燈叫停,也沒有亮綠燈放行。」
又如當大學校長,不得不跟行政過招。「我們花的每一筆錢都要申請,一個台式計算機到手都得等到兩個月以後」。
就連起初同意一起創校的三位香港教授也因理念不同與朱清時分道揚鑣,三人還一度在媒體上炮轟他。冷靜下來的朱清時現在依然覺得,他們的做法無法理解,太過激烈,自己和南科大都很痛心。
時至今日,朱清時並不否認自己向現實妥協不少,「任何改革想成功,都要與國情結合起來,找一條切實可行的路。我們改革的目標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螺旋式上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朱清時告訴記者,再過幾天,他會去上海給上千名中學生做一次報告,21日去國家圖書館給全國高校社團作報告,10月份去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11月份去阿聯酋會分別作一次「南科大的改革」演講....。.
老人笑言,「南科大的問題現在已經國際化了,很受關注。」
朱清時覺得,通過自己頻頻出席公開活動,受到媒體的關注,可以讓行政部門感到壓力,最終得到「通融」並使學校「轉正」。「南科大的改革是一項新東西,我想讓社會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所做的東西值得做。」
「南科大走的是中國教育必由之路。」他說,「南科大早晚要成功,但不必在我,也不必在我的任期內。我希望再過十年二十年,中國的教育已經在走南科大的路了,我們成了先行者。」
⑧ 海歸回國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是什麼
一些海歸創業者,尤其是從美國回來的創業者們,他們看到了國內互聯網環境與美國互聯網環境的差距,發現這種差距對於他們創業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樣他們就能把在美國市場一些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技術搬到中國市場來,經過改良之後率先搶奪中國的市場,並占據市場先機。
⑨ 現在海歸的含金量有多少
海歸的含金量越來越低 為何鮮有過去的輝煌
日前,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智聯卓聘創始人郭盛在第十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暨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大小海歸」這個概念。郭盛認為,目前海歸可以分兩類:大海歸和校歸。大海歸往往是一些精英,擁有核心技術。校歸在金字塔中間和底層,缺乏核心技術。
眼下,中國正處於創業的歷史最高潮,在政府的推動下,全民創業萬眾創新正在熱火朝天地興起。10年前,互聯網海歸創業者是國內創業的先驅,其中也涌現了不少優秀的創業人士,如網路李彥宏、搜狐張朝陽等。但是在今天,海歸越來越多,他們回國創業卻鮮有過去的輝煌。智聯與CCG聯合做的調查報告顯示:海歸越來越平民化、多元化,他們在中國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這樣的困境是說他們在中國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們融入中國的環境越來越難。
其三,國內的經營環境與海歸們接受教育、接受技能的發達國家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會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些海歸派們在國外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國內會存在一個匹配不一致的問題。從一個制度非常完善的市撤境中回國的創業人士,突然跑到一個創業生態不是很健全的環境里創業,創業成效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海歸創業者的優勢
當然,對於海歸創業者們來說,也不是說他們創業就完全不具備任何優勢,他們回到國內來創業還是擁有一定的優勢。
第一,這些海歸派們往往都在海外接受了相對良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對於一些大海歸們來說,他們在發達國家接受了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能,在技術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而IT互聯網創業卻又是一個對技術要求相對比較高的創業,尤其是物聯網和大數據領域。據統計發現,超過80%的海歸創業者相對於國內創業者而言都更有技術優勢。
第二,大家都知道,美國一直都是走在全球科技的前沿,尤其是在IT互聯網領域。一些海歸創業者,尤其是從美國回來的創業者們,他們看到了國內互聯網環境與美國互聯網環境的差距,發現這種差距對於他們創業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樣他們就能把在美國市場一些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技術搬到中國市場來,經過改良之後率先搶奪中國的市場,並占據市場先機。
第三,海歸派們此前在國內經歷過了國內教育的思維培訓,之後又跑到國外接受了外國人的思維教育培訓,這種不同思維的碰撞對於海歸派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會有極大的幫助。思維方式的改換,並不是改變,能夠讓他們在看待問題之時會更加全面,同時也能碰撞出一些更多創新的理念。創新對於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都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了創新,這樣的公司很快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第四,如今的IT互聯網創業正呈現出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很多海歸派們對於外國市場的環境更了解,同時他們在國外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關系,這樣對於企業快速走上國際市翅有相當大的幫助。此外,很多海歸派人士在世界五百強企業擁有過實習或者工作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他們回國創業都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大校歸,創業何去何從?
海歸創業是國內全民創業大環境下一支不可分割的力量,那麼該如何更好地推動大校歸們創業呢?
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智聯卓聘創始人郭盛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改革創新制度。大家都知道,在國內的互聯網創業環境中,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特性:就是抄襲成風。很多創業者經常因為有一個好的創意,但是卻因為沒有好的原創保護制度來保護,導致被其他一些公司抄襲過去,這些公司通過憑借著更雄厚的資本實力,迅速就把原創者給打敗並擠出市常而海歸創業者們回到國內市場往往都擁有一些比較具有立意的創新,如何防止惡意抄襲,保護海歸創業者更好創業,改革創新制度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國家在政策上對於海歸創業者們也應給予更多的支持。目前在各地政府,對於互聯網創業都會有一定的扶持政策,比如稅收減免、資金支持等。很多海歸創業者相對於國內創業者來說,他們是一個弱勢群體,需要政府在資金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扶持,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創業環境,幫助他們更好地與社會資源對接,實現快速成長。
此外,國內應該成立一些專門為海歸人員的創業服務平台,目前這類平台還非常少。通過對海歸人員全方位、多角度的強化培訓和實踐鍛煉,為他們提供創業指導、產品孵化、團隊組建和投資咨詢等方面的服務,能夠解決留學人員歸國創業面臨的很多難題。
總體看來,當前國內的互聯網創業環境正在迎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大海歸與校歸回國創業也迎來了最好的時機。在政策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揚長避短,大校歸未來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