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投資商投資一部電影究竟會有多少收益
據我了解,投資一部電影主要收益來源於票房分賬,國內電影分賬細則是要扣除5%的電影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營業稅,剩下的91.7%才是可分賬票房。其中院線拿48%-52%,宣發拿5%-8%,剩下的43%左右才是咱們投資人可參與分紅的片方分賬票房,實際個人可分賬票房在總票房的33%-39%之間。
還可以按照點擊量計算網路播放版權,投資者按照所佔比例進行分紅。投資商收益巨大~
② 參與電影投資的渠道有哪些
2018年春節期間,幾部電影熱播,單部票房輕松過十億,影視行業如何投資?風險如何?作為參與過影視投資的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首先,我們看看2018年春節這幾部熱播的電影票房情況(截止到2.23日):
1、《唐人街探案2》 累計票房22.1億
2、《捉妖記2》累計票房 18.44億
3、《紅海行動》 累計票房 15.31億
4、《西遊記女兒國》累計票房 6.42億
5、《熊出沒變形記》 累計票房 4.72億
但我們也發現,由郭德綱、岳雲鵬、吳京、吳秀波、井柏然主演的《祖宗十九代》累計票房才1.04億(勉強過億)。
備註:以上數據來自於貓眼電影
從以上數據來看,口碑至關重要,同一檔期好多影片在上映,口碑差的票房可能受到影響,王寶強在喜劇方面的確有票房號召力,去年的大鬧天竺票房也不錯。相反,德雲社的祖宗十九代,票房非常不理想,西遊記那個去年票房不錯,今年似乎差強人意。
一、關於分賬
一部電影,涉及到製片方、發行方、院線等機構,怎麼分賬呢,站在投資者(一般為製片方)一部10億的票房到製作方能有多少呢?在這里,有必要做一些簡單說明:
1、首先繳納5%的電影事業發展基金 相關稅費 3.3% ,扣除這些的叫做為可分賬票房(相對應的是綜合票房)
2、院線等分得 分賬票房大部分,根據經驗製片方可分的票房約38%-40% (含宣發成本)
電影製作成本主要有2部分,一部分叫製作成本,一部分叫做發行成本(這部分在上映前產生,具體看和發行方的協議,很多靈活方式,比如是固定費用,或者保底發行等),簡單的記憶就是製作方分得分賬票房的38%-40%左右,比如一部電影,製作成本1億,宣發成本5000萬,那麼分賬票房在3.8億左右才能保本。
二、關於製作成本
製作成本中能有一多半是導演、主演、其他演員的成本,國內一線大咖可能有幾千萬,一般的也有大幾百萬身價,導演大咖級的可能也有上千萬,我記得有個采訪節目,說甄子丹拍《葉問4》片酬要價1億,除了這個還要參與分成,哈哈,真是想大賺一把,稅務局的朋友們啊,你們要盯緊點。嘿嘿!
以上,我簡單的梳理了電影的收入分賬、成本構成,對於收入,我再補充一下,那就是除了院線分賬外,新媒體版權(在視頻網站播放)、海外版權、贊助、廣告(唐人街探案2裡面出現了很多廣告,比如招商銀行、神州租車等)、衍生品、動漫等等都是收入一部分,但主要是院線分賬。
三、關於拍攝周期
一部電影從開始籌備可能1年、兩年、甚至更久,當然也有幾個月的。一般籌備越久,質量越好。
四、影響票房因素
那麼影響一部電影的票房因素有哪些?分析如下:
1、題材
題材很關鍵,一般來說喜劇電影容易賣座,文藝片反而不賣座。當然這不是絕對的,還有些恐怖題材我感覺也不太賣座,但不一定影響賺錢,也許他成本就很低。這一點,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判斷。
2、IP系列
現在很多電影都在打造一個IP,這個價值越來越大,《葉問》拍了好幾部、《唐人街探案》也拍了2、《賭神》系列、《戰狼2》等,一般後面的都比前面的賣座。
3、演員
一年國產電影那麼多,但都賺錢么?顯然不是的,根據2017年票房前100部的統計數據看,大約20%賺錢、30%持平、50%虧損,但是你會發現,賺錢的哪些,基本都是有知名導演、演員的,沒辦法,他們自帶流量。當然從風險角度來看,演員有些也會有風險,比如你剛拍完電影,你就吸毒了,嫖娼了,這電影恐怕會收到影響的。
4、時段
《戰狼2》為啥那麼火,除了製作精良外,我覺得和那個時段弘揚的主旋律有關。還有一類,就是某一時段,好的電影扎堆了,所以之前經常有國產片避開美國大片,怕拼不過人家。再有,春節檔明顯票房就好很多,大家春節都有空了,不消費,幹嘛。
5、劇本
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演員演了很多電影,但都被罵慘了,比如劉天王;然而也有一些演員,很在乎劇本,很在乎自己的作品,優秀的劇本基本保證了影片的質量。
五、怎麼去投資
主要有兩種投資方式,一種是固定收益,就是借錢給製片方,然後按照一定利率收利息;另外一種是根據投資比例,參與分成。
③ 請推薦幾部有關股票和投資的電視劇和電影
香港有大時代,內地有坐莊,電影有股瘋。
④ 電影史上哪部電影投資的資金做多
投資2.5億美元的科幻巨著《世界大戰》一舉打破了當年《泰坦尼克號》的紀錄,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投資最大的電影
老實說,是<埃及艷後>--------------信不信由你.當年投資3000萬美元----------------學經濟的都會算通貨膨脹吧-----------------摺合來算現在是2.846億美元了.比泰坦尼克號與世界大戰都多.
他們可是用貨真價實的建築材料建了半個羅馬城啊,另外還1:1製造了百餘艘戰船放在地中海里,僱傭了數千名群眾演員,數百匹馬,以及眾多當時數一數二的明星.最終卻只收回了0.3的成本,差點讓公司倒閉,過了十年才喘了過來.
⑤ 現在投資一部網路大電影,20萬左右可以嗎還是得幾百萬的投資
現在是精品化時代,20萬全拍下來可能也能拍出來,但是沒有平台給你播,你這20萬可以跟投到好的項目上,按份額享受分賬
⑥ 目前出來的投資最多的10部電影
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電影:0.《埃及艷後》 (1963年)4億美元(詳情見下面註解)1.《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2007年)3.0億美元2.《超人歸來》 (2006年) 2.6億美元
3.《蜘蛛俠3》 (2007年) 2.5億美元
4.《泰坦尼克號》 (1997年) 2.47億美元5.《未來水世界》 (1995年) 2.29億美元
6.《終結者3》 (2003年) 2.16億美元
7.《蜘蛛俠2》 (2004年) 2.1億美元
8.《金剛》 (2005年) 2.07億美元
9.《飆風戰警》 (1999年) 2.038億美元 10.《終結者2018》(2008年) 2.0億美元
註:如果問現在的觀眾哪部影片投資最高,也許十之八九的人都會提到《泰坦尼克號》,或者是《蜘蛛俠》,其實從經濟學的眼光來看,這兩個答案都不準確,其實電影史上耗資最巨的影片是20世紀福克斯公司在1963年投拍的歷史片《埃及艷後》,該片當時花費的4千萬美元,如果把物價上漲因素計算在內,以實際成本而論相當於現在的4億多美金。
⑦ 據說道和在影視業也有發展,投資了哪幾部電影
我知道的就是奶爸陸毅、偶像何潤東擔當主演的《英雄之戰》就是道和投資的。另外還有其他的影視作品,歡迎補充。
⑧ 一部電影的投資方,贊助商,片方分別是幹嘛的,三者有什麼聯系哪位大神知道求解
電影的出品方即投資方,主要是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發行方就是電影拍好了需要向市場上推廣和宣傳的,以下是出品方和發行方具體的介紹:
1.影片的投資方,又稱出品方。出品人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這部電影的版權、相應收益、周邊權益等都歸投資方所有,最主要的是票房的分成也是歸投資方所有。
2.發行方的工作就是去做拷貝、申請密鑰、排檔期、把拷貝寄發影院、做宣傳、購買廣告、談判分帳比例、跟院線簽合同(雖然這一部分很多是中數代簽)。還有體力活,放幾十號人去全國各地的影城做活動、做宣傳、定影城的廣告位、盯排場、做監票等等。這些工作都是專業活,一邊製片公司不做(製片公司有發行業務的除外,當然大的製片公司現在都有發行業務)。發行方就做這些工作,賺票房分賬的錢,最後片子賣完了,投資方應得部分裡面,分一部分給發行方作為代理費。
3.贊助方:主要是打個知名度,推銷自己的產品。就比如說每天新聞聯播開始前,不是有句XXX為你報時嗎?就那幾秒鍾的廣告時間就是上百萬上千萬的錢,就是為了打名氣
4.聯合出品則是表示有多個出品人,出品人表示只有一個出品人。
5.出品和發行也是不一樣的,出品指的是電影的製作和投資,影片完成後,製片公司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發行指的是將影片推向市場的公司。一部電影的過程大概是:策劃-劇本-籌備-拍攝-後期-發行-上映。但其中過程中有很多重疊,比如發行有時候甚至從劇本或籌備就開始了。其中的XX方很多,大概在這幾個過程中,有的只是某個過程細分的工作單位。
一部電影還有重要的一個人物——製片人
製片人是代表出品人負責具體的電影、電視劇項目策劃、生產、發行等一系列經營活動的負責人,是影片生產的主持者、投資者或其代理人,是決定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人物。從尋找適合的劇本開始,之後確認導演、主要的演員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員,接著去找投資人或者電影公司哪裡尋找投資,隨後才能開始拍攝影視劇。發掘了劇本,對影視劇做了初步的構想,提供了影視劇開發和製作的環境和資源,甚至是選擇導演。因此,製片人保留有對影視劇的最後的審判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