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央視紀錄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新絲綢之路計劃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端連著充滿活力的亞太地區,中間串著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西邊通往歐洲發達經濟體,「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起來,通過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以及海洋經濟合作等途徑,最終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造福中國與東盟,而且能夠輻射南亞和中東。
Ⅱ 財政政策對一帶一路有什麼作用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及實施,工作千頭萬緒,其中的理論建設也很重要。對「一帶一路」的理論分析應該是寬視角、多層面和全方位的,比如歷史、文化傳統、精神等。筆者主要以GDP四部門為框架,對「一帶一路」做些經濟分析。
用支出法核算,GDP包括居民消費(C)、企業投資(I)、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X-M)。不談出口,僅對GDP做三部門分析。首先分析居民消費,政府多年來努力擴大居民消費,但效果不理想,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5%。提高消費率屬於結構性改革,需要漫長的過程。
再看企業投資。投資主要包括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現在製造業行業大都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不足70%,即便像光伏那樣的新興產業也都過剩。房地產的超級繁榮時期已經結束,雖然房地產很重要,但不能過分依賴。撇開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從短期看,基礎設施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現在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土地財政問題復雜,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明顯回落。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需要調動全社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可帶動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一帶一路」是很好的經濟增長點,受益的不僅僅是中西部,帶、路、廊、橋,產業園區,投資必定擴大就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拉動中西部乃至全國的消費和投資。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財政政策可以發揮更積極作用。為刺激經濟,近年來貨幣政策採取「定向寬松」的招式和非對稱降息,但效果不明顯。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邊際效用在下降,需要打好財政「組合拳」,增加政府購買。政府購買的形式很豐富,比如購買物品和勞務,增加對道路、橋梁、口岸、碼頭等公共工程的投入,政府還可以購買規劃。比如跨境道路的設計,要充分考慮道路沿線的地質地貌、周邊的礦產資源的分布、儲量和運輸路徑,還要考慮風俗民情和災害發生情況等,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勘查,做很細致的規劃。像這種規劃,可以由政府購買。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財政的錢可以花得很聰明,比如採用PPP模式加強公私合營、財政貼息等手段,撬動更多的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在GDP三部門分析中,居民的消費率低,則儲蓄率就相對較高。如果金融部門能將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宏觀經濟也能順暢運行。當經濟形勢比較好時,金融部門的媒介作用發揮得較好。而當經濟形勢比較弱時,銀行惜貸,不願承擔過大風險。銀行貸款利率較高造成整個社會融資成本較高,抑制了實體經濟增長。依靠現有的金融體系為「一帶一路」融資,前景不樂觀。因為「一帶一路」項目主要是對外投資,需考慮對方意願,需要協商並徵得周邊國家的同意,需要做很多外交工作,不可預測、不可控的因素較多。
「一帶一路」項目大多帶有公共產品的屬性,雖然社會效用高,但經濟效益偏低,投資周期長。商業性金融對「一帶一路」項目到底有多少積極性,目前不得而知。即便商業性金融願意投資,但高企的利率也不是「一帶一路」項目可以承受的。成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很有必要,這樣做可以將財政和貨幣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利用些許政府信用,以較低利率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到「一帶一路」建設,以增量帶存量,進而盤活整個金融盤子,讓整個社會資金流動起來,為實體經濟服務。
在以上GDP三部門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引入外需做四部門分析。從外部看,美國經濟在緩慢復甦,但很難恢復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歐元區的問題比較嚴重,受老齡化和福利制度的拖累,經濟幾乎停滯。日元貶值嚴重。新興市場分化嚴重。另外,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值得關注,2013年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經濟調查。
我國外部經濟環境不佳,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的發展中國家也一樣。在外需比較疲弱時,凱恩斯主義受到重視,各國都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內需。這就為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周邊國家對接提供了歷史機遇。「一帶一路」是互聯互通的典範,它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許多沿線國家與我國有共同利益。「一帶一路」覆蓋的范圍越廣,有效促進資本、勞動力、資金和貨物的流動,越能有效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拉動外需。
在開放的背景下,「一帶一路」融資既要考慮國內金融市場,還要考慮與所有的利益共同體一起去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離岸人民幣、美元、歐元或者相關國家的貨幣都可以。筆者建議,應發行人民幣計價「絲路債券」。「絲路債券」可以補充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本金,也可以根據「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需求發行;絲路債券可以在國內金融市場發行,也可以在國際債券市場發行;還可通過設立SPV等方式,做好風險隔離,吸引國際金融機構、項目東道國金融機構參與。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建設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對內可調整投資方向和產業結構,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增加政府購買,以增量帶動存量改革;對外擴大外需,突破市場約束,完善國際經濟秩序,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降低我國經濟運行成本。
Ⅲ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財政政策應發揮哪些作用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及實施,工作千頭萬緒,其中的理論建設也很重要。對「一帶一路」的理論分析應該是寬視角、多層面和全方位的,比如歷史、文化傳統、精神等。筆者主要以GDP四部門為框架,對「一帶一路」做些經濟分析。
用支出法核算,GDP包括居民消費(C)、企業投資(I)、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X-M)。不談出口,僅對GDP做三部門分析。首先分析居民消費,政府多年來努力擴大居民消費,但效果不理想,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5%。提高消費率屬於結構性改革,需要漫長的過程。
再看企業投資。投資主要包括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現在製造業行業大都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不足70%,即便像光伏那樣的新興產業也都過剩。房地產的超級繁榮時期已經結束,雖然房地產很重要,但不能過分依賴。撇開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從短期看,基礎設施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現在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土地財政問題復雜,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明顯回落。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需要調動全社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可帶動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一帶一路」是很好的經濟增長點,受益的不僅僅是中西部,帶、路、廊、橋,產業園區,投資必定擴大就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拉動中西部乃至全國的消費和投資。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財政政策可以發揮更積極作用。為刺激經濟,近年來貨幣政策採取「定向寬松」的招式和非對稱降息,但效果不明顯。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邊際效用在下降,需要打好財政「組合拳」,增加政府購買。政府購買的形式很豐富,比如購買物品和勞務,增加對道路、橋梁、口岸、碼頭等公共工程的投入,政府還可以購買規劃。比如跨境道路的設計,要充分考慮道路沿線的地質地貌、周邊的礦產資源的分布、儲量和運輸路徑,還要考慮風俗民情和災害發生情況等,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勘查,做很細致的規劃。像這種規劃,可以由政府購買。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財政的錢可以花得很聰明,比如採用PPP模式加強公私合營、財政貼息等手段,撬動更多的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在GDP三部門分析中,居民的消費率低,則儲蓄率就相對較高。如果金融部門能將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宏觀經濟也能順暢運行。當經濟形勢比較好時,金融部門的媒介作用發揮得較好。而當經濟形勢比較弱時,銀行惜貸,不願承擔過大風險。銀行貸款利率較高造成整個社會融資成本較高,抑制了實體經濟增長。依靠現有的金融體系為「一帶一路」融資,前景不樂觀。因為「一帶一路」項目主要是對外投資,需考慮對方意願,需要協商並徵得周邊國家的同意,需要做很多外交工作,不可預測、不可控的因素較多。
Ⅳ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對中國有什麼好處
你可以從股東國家就能明白中國能獲得什麼好處。歐洲的目前暫不討論,他們僅內僅是參與,主要討論容亞洲,這是目前就能獲得回報的。
印度、沙特等國的基建貸款除了國內銀行,將第一時間考慮亞投行,中國在此僅僅是分紅;
既然中國控股,那麼基礎設施建設在國際招標中會優先考慮哪個國家?——中國的建築公司有活幹了,否則建設過程中的風險就會更高;
由於日本沒有加入亞投行,在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估計以後很難再有大的作為。-------越南、柬埔寨、泰國的橫向高鐵很可能要黃!
以上都是經濟戰略,至於政治戰略是經濟戰略的衍生物,不討論。
Ⅳ 投資海東青項目有啥好處嗎
投資任何項目好處就是能夠獲得相應的收益,壞處就是可能存在著虧本的一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