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閩清縣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閩清縣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發布時間:2021-08-06 07:52:49

1. 固定資產投資情況怎麼寫啊~

寫全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狀況,不足處,對策!

2. 材料一:2013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及民間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不含農戶) 民間固定資


(1)比重:全國約為63.7%;江蘇約為68.3%。(2分)信息:近年來,我國民投資發展呈現問題比重穩步提高,投資結構逐步優化的特點。其中江蘇民間投資比重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這表明,江蘇省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效果明顯。(2分)作用:民間投資有助於發揮市場活力,促進就來創業,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重要力量。(2分)(2)①民間投資涉及企業應遵循市場規律,深化改革,積極轉變投資發展方式,不斷提升企業的信譽和形象;(2分)②國家要鼓勵,支持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1分)加快破除體制障礙,(1分)營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環境,讓社會釋放巨大潛力,為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增添持續動力。(2分)

3. 與2013年上半年相比,2015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約上升了( )

D
D。通過圖可以觀察出,2015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率為11.4%,2014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專投資同比屬增長率為17.3%,直接代入兩年混合增長率公11.4%+17.3%+11.4%×17.3%=30.7%。故本題答案為D選項

4. 怎麼填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完成表

可以的。

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是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即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固定資產再生產過程包括固定資產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擴建、新建等活動。

新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局部更新的大修理作為日常生產活動的一部分,發生的大修理費用直接在成本中列支。

按照現行投資管理體制及有關部門的規定:凡屬於大修理、養護、維護性質的工程(如設備大修、建築物的翻修和加固、農田水利工程和堤防、水庫、鐵路大修等)都不納入固定資產投資管理,也不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統計。

(4)閩清縣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情況擴展閱讀

固定資產投資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變化情況。包括房產、建築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企業用於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等。

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即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固定資產再生產過程包括固定資產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擴建、新建等活動。固定資產投資是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主要手段。

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

5. 2010年和2011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是

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同比增長23.8%,比上年回落6.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專資產投資完成屬241415億元,同比增長24.5%,比上年回落5.9個百分點。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3966億元,增長18.2%;第二產業投資101048億元,增長23.2%;第三產業投資136401億元,增長25.6%。12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1.8%,比上月回落7.3個百分點。

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23.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9%。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1933億元,增長23.8%;農戶投資9089億元,增長15.3%。東部地區投資130319億元,比上年增長20.1%;中部地區投資70783億元,增長27.5%;西部地區投資71849億元,增長28.7%;東北地區投資32687億元,增長30.4%。

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303302億元

2011年前11個月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129.3億

6. 固定資產投資三方是指哪三方

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第三方都是一些三方的理財公司,也有可能是基金股票,債券都有,基本上相對來說資金都是安全的。

7. 閩清縣的經濟

2008全年生產總值62.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財政總收入6.1億元,增長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5億元,增長7.1%。工業總產值81.0億元,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6.85億元,增長17.8%。農業總產值19.6億元,增長4.5%。出口總值(海關統計口徑)6513萬美元,增長27.5%。實際利用外資130萬美元,增長10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億元,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5379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6元,增長1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84.15億元,比增11.9%。含水口財政總收入11.18億元,比增4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04億元,比增49.5%。不含水口財政總收入8.55億元,比增36.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38億元,比增47.9%。工業總產值118.52億元,比增1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5.79億元,比增19.3%。農業總產值25.90億元,比增4.4%。海關出口總額8315萬美元,比增11.6%。實際利用外資222萬美元,比增3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17億元,比增6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2億元,比增18.1%。農民人均純收入6954元,比增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8元,比增11.4%。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106.42億元,名義增速11.88%,實際增速13%。地方政財收入4873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9.9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63億元,經濟分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59元。 閩清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適中,生物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生產頗為有利。
新中國建立前,廣大農民長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交通不便,經營單一,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落後,糧豆產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1949年,全縣糧豆總產量僅26366.85噸,平均畝產86.5公斤,糧食不能自給。
新中國建立後,閩清農業生產雖有過波折,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經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得土地,生產關系發生根本變化,從而解放了生產力,加上政府執行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農業政策,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良種,施用化肥,開展科學種田,提高了生產水平,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有較大增長。1955年全縣總產43167.45噸,畝產139.5公斤,比1949年分別增長63.7%、61.3%。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依靠集體力量,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進一步改善了生產條件,但由於主觀主義瞎指揮、定高指標、刮浮誇風和「共產風」等「左」的失誤,一時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1960年,全縣糧豆總產下降到37913.6噸,比1955年下降12.17%。1962年開展整風整社後,糾正了「左」傾錯誤,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突破億斤大關。「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出「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農民多種經營,忽視經濟規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總產長期在1~1.4億斤左右徘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調整農業政策,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又得到發展,糧食產量穩步上升。1979~1983年連續5年增產,1983年產量達117453噸(為歷史最高年份),農業總產值達6346萬元,隨著糧食產量的增長,農村畜牧業相應發展,經濟作物生產也得到促進。因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等原因,1987年全縣糧豆總產為116522噸,畝產544公斤,分別比1983年減少5.1%、3%;但總產值達8496萬元,比增33.8%。閩清糧食作物以穀物為主,1987年,水稻佔耕地總面積的92.75%,其次為大豆、甘薯。經濟作物有茶葉、花生、甘蔗、煙草、中葯材等。園藝作物有柑桔、橄欖、蔬菜、白地瓜、西紅柿、蕉芋等。其他作物有紫雲英、食用菌等。
2008全年,閩清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3萬公頃,種植蔬菜1.25萬公頃,栽培食用菌9595萬袋,造林面積0.32萬公頃,建成梅溪等名優水果標准化生產基地200公頃;梅溪檀香橄欖等5種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引進了台灣超甜玉米等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項目;19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組織實施金沙、白樟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666.67萬公頃。完成牛頭洋等3座水庫除險加固。新建38處人飲工程和102個山地蓄水池。
2010年通過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資金1203萬元,推廣再生稻3.6萬畝,建立超級稻示範片6萬畝,年糧食產量8.56萬噸,比增2.1%。積極扶持發展特色農業。新植油茶5000畝、金銀花5000畝,新建優質茶園200畝,建成桔林鄉100萬袋反季節白木耳、上蓮鄉700畝菌草、雄江鎮10萬袋靈芝等食用菌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立恆大、綠嘉等3個設施農業生產示範基地,新建成標准蔬菜大棚315畝。引進台灣雪蓮果等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項目。上蓮鄉臍橙、東橋鎮金針菇等9種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 南宋時期,閩清就有手工業作坊生產陶瓷。明代為福州府3個產鐵縣份之一。清代、除陶瓷、煉鐵外,還有鑄鍋、土紙、紡織、榨糖、釀酒等生產。
民國時期,縣內陶瓷生產開始向細瓷、藝術瓷發展,出現小型水、火力發電以及碾米等現代工業雛形。但至1949年底統計,全縣工業產值僅55.0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
新中國成立初期,縣人民政府積極扶持私營工業、手工業恢復生產,並著手創辦地方國營工業企業。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工業全部公私合營,手工業組成紡織、碗瓷、鐵竹木、縫紉、皮革、製鞋、建築等生產合作社。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29.13萬元,比1949年增長4.98倍。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民「大煉鋼鐵」,大辦「五小」工業,全縣一轟而起,辦起全民企業76家。由於違反客觀經濟規律,加上多數廠場設備簡陋,原料缺乏,產品粗劣,經濟效益不佳,在1961~1963年國民經濟調整時大部分停辦,至1963年底只剩14家,工業總產值比上年有所下降。1964年開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業受沖擊。1968年11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經過整頓,原有企業的生產秩序得以恢復,並在不到5年內,先後籌集1000多萬元資金,新建縣合成氨廠、化工廠、水泥廠、鋼鐵廠、翻胎廠、水泥製品廠和耐火材料廠等7個企業,使本縣工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至1978年,縣內27個全民所有制和20個縣屬集體所有制的工業企業總產值達3313.15萬元,比1949年增長60.2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落實經濟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調整縣內工業產業、產品結構,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從實際出發,立足本縣資源優勢,新建縣味精廠,擴建縣造紙廠和第一、第二瓷廠等骨幹企業,使全縣工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87年,縣內全民所有制和縣屬集體所有制的工業計58家(含中外合資經營企業1家),職工8190人,工業總值8488萬元。比1978年增長1.56倍,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9.9%。鄉鎮企業,由1978年的495家發展到1987年2330家,總收入13511萬元,比1978年增長10倍,超過縣屬工業總產值59.17%。
20世紀80年代,縣內工業門類有陶瓷、冶金、電力、化工、造紙、機械、建材、釀造、食品、印刷、紡織、塑料等19個,產品有日用瓷器、建築用瓷、高低壓電瓷、碳酸氫氨、矽鐵、水輪機、水泥及水泥製品、機制紙及紙板、耐火材料、雨傘、味精、蜜餞、海藻酸鈉、塑料製品、翻胎、服裝、傢具等700餘種,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日用瓷器、電瓷、機制紙、海藻酸鈉、工藝竹編、雨傘、味精、山蒼籽油、鎢砂、鉀明礬、瓷土、矽鐵、蜜餞等16種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歐美、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工業品外貿出口總值達991.53萬元,佔全縣外貿總值的93.78%。
2008年,全縣47家規模以上建陶企業年創產值29.6億元,其中5家建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30家規模以上電瓷企業年創產值7.8億元。新東方陶瓷等18家企業實現增資擴產,新上億邦等3個工藝品項目,雅順板材等一批項目落地建設,工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修訂出台了《關於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工作的若干意見》,表彰了2006年度實施品牌戰略先進企業17家。紅葉、旭日陶瓷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歐美陶瓷等5項產品獲市產品質量獎;金盛公司「金盛」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金陶公司「凱佳麗」等5家企業的商標被評為市知名商標。
2010年全縣工業區共會審27個擬入區發展項目。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新上大業、盛利達、聯興等3家新型建材項目,引進聯合電工電瓷、萬騰電瓷附件等一批電瓷項目。全縣在建和新建工業項目27個,總投資12.98億元,其中新豐陶瓷擴產、匯農食品等項目已建成投產。34家企業共投入2.2億元實施技改,其中金盛鋼業完成煉鋼車間技改,年新增產值4億元;小神龍表業啟動二期項目,年新增產值1億元。積極推進陶瓷企業清潔生產,豪業等6家建陶企業和百納等10家電瓷企業改用天然氣,財政兌現企業使用天然氣補助補貼177.5萬元。金陶、中陶等3家企業安裝了軌道式鍋爐煤耗效率測量裝置,燃煤節省率達10%以上。

與閩清縣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
小微融資現狀 瀏覽:521
etf股票有哪些 瀏覽:961
期貨松綁影響股市嗎 瀏覽:999
股票上升五浪 瀏覽:988
上海杉眾投資靠譜嗎 瀏覽:332
11萬台幣兌換人民幣 瀏覽:739
海美基金 瀏覽:316
外貿信託其他費用普通代扣 瀏覽:222
成都賣房買方貸款 瀏覽:317
3000阿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947
崑山外匯管理局電話 瀏覽:938
股票里GDX是什麼意思 瀏覽:106
© Arrange www.cfhszx.com 2012-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