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同的經濟周期,應採用哪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主要通過稅收、補貼、赤字、國債、收入分配和轉移支付等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是政府進行反經濟周期調節、熨平經濟波動的重要工具,也是財政有效履行配置資源、公平分配和穩定經濟等職能的主要手段。
在這之前的前期來看,根據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依次採取了「促進國民經濟調整的財政政策」、「緊縮的財政政策」、「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積極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調節准備金率、調節存貸款利率來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針對各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起伏變化,相繼選擇了不同的財政政策,在保障國民經濟平穩持續發展中功不可沒。而且,財政政策的調控手段和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逐漸放棄了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直接調控,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體系。概而言之:
1、在物價過快上漲,通貨膨脹預期加大時,宜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保護政策。比如2011年5、6月間國內物價水平就達到了短期的高峰,隨後就採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因此,就有了此後的物價指數的回落。
2、就目前而言,政府應採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不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從國外形勢看,歐債危機使得歐洲處於歷史最嚴重的時期,中國貨物出口量大幅減少,同時國內經濟下行危險很大,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遲遲不能解決。雖然2012年下調了准備金率一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一次,但中國前期還是流動性收緊最厲害的一個國家。
前期為抑制物價過快上漲,一度收緊了信貸,其結果是造成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和下行,再則,物價是降低了,可是經濟增速的速率也就下來了,企業流動資金的成本加大了,企業經營的困難加大了。
目前,市場價格有了連續5個月下滑,物價水平再創新低,緊縮預期加大,因此,年內已有了一次下調准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以放寬市場的流動性。
因此來說,要保證經濟的合理增長,就需要將流動性放鬆,只要物價增長不超過6%,就需要把存款准備金率繼續下調到15%左右,沒有必要堅持高度收緊的21.5%。
❷ 中國當前的經濟周期處於什麼期
分析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 ,其實就是判斷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周期階段。但是 ,在實踐中要區分周期的四個階段或轉折點 ,是極其困難的。本文從兩個層次考察當前中國經濟周期的階段。首先是產出缺口理論、總需求—總供給 (ad—as)模型這兩種工具的綜合分析 ;其次分析了價格指數這一重要宏觀經濟變數。通過這些工具和變數的分析 ,本文的最後結論是 :當前中國經濟確實出現了轉機 ,出現了復甦的明顯跡象 ,但並未真正走出低谷或蕭條
【參考文獻】 共(1)篇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找到 1 條
1 陳樂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濟周期的新特徵 [j];財政研究; 2000年03期
【引證文獻】 共(1)篇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找到 1 條
1 國涓; 貨幣政策在我國經濟周期波動中的作用 [j];財經問題研究; 2003年04期
❸ 在經濟周期的四個階段,哪個階段通貨膨脹最嚴重
以上觀點是菲利普斯曲線基本研究框架:就業=通脹 經濟增長=通脹 其實許多國家在高速發展時保持了低通脹。 經濟增長與通貸膨脹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不能將它們兩者的關系簡單地歸結為正相關關系。在短期內,雖然沒有被預期的或預期不足的溫和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會產生某種刺激作用,但在產生這種刺激作用的同時,通貨膨脹也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應,它會以嚴重偏離常態的失真信號。誘導和助長投機,破壞正常的經濟秩序,使資源配置和資金使用失衡,從而引起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率的低下。 畸形的經濟的增長,勢必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信貸給支撐起來的,也就是銀行大量放水,把錢借給企業,造成了經濟的繁榮。
❹ 政府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平抑經濟周期性波動
財政政策包括調節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
貨幣政策包括調整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還有就是調整中長期利率。
❺ 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內在機制是什麼
產出、價格、利率和就業的上漲和下降的運動構成了經濟周期,通常的解釋是由於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導致經濟的波動,至於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尤其是總需求的變動,原因就非常多了,偏好,氣候,時尚,外星人入侵都會造成需求和供給的變化。
對於經濟周期一般認為是市場經濟的特徵
自由主義認為,波動時正常的,但政府的干預加劇了正常的經濟周期的波動,造成了蕭條
主流的凱恩斯主義則相反,認為通過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燙平經濟周期的波動
❻ (宏觀經濟學)緊縮的貨幣政策為什麼適用於糾正國際收支的周期性赤字為什麼是周期性
經濟周期的含義:
一國經濟活動水平的一 種有規律的波動。是由經濟繁榮,衰退、 蕭條與復甦所形成的一種周而復始的現象。
經濟周期特徵:
(1)經濟周期不可避免。
(2)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
(3)周期的長短由周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
一、經濟周期階段劃分
兩階段法每一個經濟周期都可以分為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上升階段也稱為繁榮(或復甦),最高點稱為頂峰。
衰退嚴重則 經濟進入蕭條,衰退的最低點稱為谷底。
現代經濟學關於 經濟周期的定義,建立在經濟增長率變化的基礎上,指的是增長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過程。
四階段法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其中繁榮與蕭條是兩個主要階段,衰退與復甦是兩個過渡性階段。
蕭條指規模廣且持續時間長的衰退Type BusinessCycles
二、經濟周期的種類 (按周期時間的長度分類) 經濟學家根據一個經濟周期的時間長短,把經濟周期分為不同的類型:
1)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1860年經濟學家C.朱格拉[法]在他的 《論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商業危機及其發 生周期》一書中提出,危機或恐慌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現象,而是經濟中周期性波動的三個邊界階段(繁榮、危機、清算)中的一個。這三個階段反復出現形成周期現象。他對較長時期的工業經濟進行了研究, 並根據生產、就業人數、物價等,確立了經濟中平均每一個周期為9-10年。這就是中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
2)基欽周期:短周期 1923年經濟學家J.基欽[英]在《經濟因 素中的周期與趨勢》中研究了1890-1922 年間英國與美國的物價、銀行結算、利率 等指標,認為經濟周期實際上有主要周期 和次要周期兩種。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為3-4年一次的短周期,又稱基欽周期。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長周期或長波1925年經濟家N.康德拉季耶夫[俄]在 《經濟生活中的長期波動》中研究了美國、 英國、法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長期的時間序列資料,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有一種為期50 -60年,平均長度為54年左右的長期波動。 這就是長周期,又稱康德拉季耶夫長周期。
4)庫茲涅茨周期:另一種長周期 1930年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在《生產和價格的長 期運動》中主要研究了美國、英國、法國、比利 時等國從19世紀初葉或中葉到20世紀初葉60種工、 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和35種工農業主要產品的價格變動的長期時間序列資料,他剔除了其間短周 期與中周期的變動,著重分析了有關數列資料中反映長期消長過程,提出在主要工業國家存在著長度從
15到25年不等,平均長度為20年的長周期。
這種周期與人口增長而引起的建築業增長與衰退相關,是建築周期性變動引起的。這也是一種長周期,被稱為庫茲涅茨,或建築業周期。
5)熊彼特周期:一種綜合 1939年
J.熊彼特[奧]在《經濟周期》第一卷中, 對朱格拉周期、基欽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進 行了綜合分析。認為,每一個長周期包括個中周期,每一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短周期約為 40個月,中周期約為9-10年,長周期為48-60 年。他以重大的創新為標志,劃分了三個長周期:第一個是從18世紀80年代到1842年,是「產業革命」,第二個是從1842年到1897年,是「蒸 汽與鋼鐵」,第三個是從1897年以後,是「電氣、 化學和汽車」。在每個長周期中仍有中等創新所引發的波動,這就形成若干個中周期,在每個中周期中還有小創新所引起的波動,這就形成若干個短周期。
以上供參考。
❼ 宏觀經濟周期與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三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周期中的一個環節,貨幣政策是用來調節和控制宏觀經濟周期的,比如現在通貨膨脹,就要通過貨幣政策來調高利率,緩解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則相反。
❽ 經濟周期既然有自動修復能力,為什麼還需要貨幣或財政政策呢
經濟周期還受到人的影響,非理性的,恐慌的各種行為會延長經濟蕭條和加深其影響,而在經濟上升階段,人們沒有節制的追捧會使經濟過熱,不受控制,導致泡沫的產生。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目的是在經濟蕭條時期為經濟注入發展的能量,而在經濟發展過熱階段為經濟降溫,促使經濟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當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常用來實現管理者的各種經濟目標。
❾ 用貨幣理論解釋經濟周期的波動
現代經濟學認為,商業周期是所有市場經濟的共同特徵。你可以不承認它,但它卻是現實存在的,並不斷地體現出來。商業周期實際上就是經濟的短期波動,雖然稱為周期,但卻是不規則的,不是我們過去想像的有如正弦曲線那樣富有規律、甚至可以預測。一、商業周期波動的特徵商業周期(businesscycles),也稱為經濟周期、景氣循環,是指總產出、總收入、總就業量的波動,持續時間通常為2-10年,它以大多數經濟部門的擴張和收縮為標志,主要代表性的指標包括GDP、通貨膨脹、利率和就業等。商業周期分兩個主要階段:衰退和擴張。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各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來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有的國家可以享受多年的經濟擴張和繁榮,就象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持續了10多年的繁榮,而接下來就開始了衰退,當前甚至面臨著一場危機,隨後的形勢還難以預料,何時走出低谷更是無人能夠回答。1929年-1933年美國經濟出現一次嚴重的大蕭條,70年代有出現一次衰退。進入新世紀,美國的首次衰退是2001年3月,此次衰退結束了美國歷時最長、為期10年的經濟繁榮。以經濟衰退為例,商業周期有如下共同的特徵:1、消費者購買急劇下降,生產壓縮,實際GDP下降,隨後,企業的投資也下降;2、對勞動的需求下降,失業率上升;3、產出下降導致通貨膨脹減緩;4、企業利潤急劇下滑,股票的價格下跌;當然,在經濟衰退階段,還有很多的表現方式,但是共同的特徵就是這些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出現衰退的表現。對於商業周期產生的原因,一直是經濟學家討論的熱點話題,目前也沒有形成一個最終一致的結論。正是這種爭論,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理論流派,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薩繆爾森歸納性地將各種解釋分為外因和內因,很有一些中國辯證法的味道。在經濟體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變動,可能成為導致商業周期的主要原因,比如,戰爭、選舉、石油危機、發現新礦藏和新資源、科學技術的進步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外因;而在經濟體系內部尋找商業周期的機制和原因就是所謂的內因論。內因論認為,任何一次擴張都孕育著新的衰退和收縮,任何一次收縮也都包含著可能的復甦和擴張。經濟生活正是以近乎規律的方式不斷地循環往復。下文談到的乘數-加速器原理闡明了經濟內部循環機制。有一個數字化的游戲,形象地說明了商業周期的波動。找兩顆骰子,將每次兩顆骰子擲出的點數加以記錄,做20次以上,將連續的數值取周期為5的移動平均,然後將結果繪製成圖,看起來很像GDP、失業或通貨膨脹的運動軌跡。為什麼看起來像經濟周期呢?擲出的隨即數字就像投資或戰爭的外生沖擊,而移動平均就好象是經濟體系的內生乘數或平抑機制,二者放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個類似周期的東西。二、商業周期的重要理論流派現代經濟學存在著很多流派,僅就商業周期的成因來說,就存在許多的重要理論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有:1、貨幣學派關於商業周期的觀點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將商業周期歸因於貨幣、信貸的擴張和收縮,認為貨幣是影響總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他堅持認為財政政策不會起作用,貨幣和貨幣政策在經濟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他認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將會惡化經濟周期,並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他強調貨幣數量論和保持正常增長率的理論。貨幣學派認為,「通貨膨脹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必然是而且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發行機構錯誤安排了貨幣供應量導致了經濟蕭條、通貨膨脹以及其他不希望有的結果」。我國近兩年來的貨幣政策緊縮以及擴張的操作,部分地驗證了弗里德曼的主張。由於貨幣政策的時滯作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貨幣緊縮已經造成了實體經濟的極度困難,在全球金融危機來臨之時,倉促應戰,緊急放鬆流動性,使貨幣政策出現了一個完全的逆轉。去年11月份以來的信貸「大躍進」,除了防止短期的經濟過快下滑之外,可能會對未來的信貸資產質量、通貨膨脹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2、乘數-加速器模型:薩繆爾森認為,乘數效應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導致總需求發生有規律的周期波動。薩繆爾森發展了凱恩斯主義,他信奉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能有效地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認為兩種政策都可以使經濟更穩定。凱恩斯雖然提出了乘數理論,但沒有分析在乘數和投資之間的關系,薩繆爾森發展了加速器的概念,並用數學方法推導了乘數和加速器的過程結合起來對經濟的影響——乘數擴張了產出,而擴大的產出又會引起人們對預期的看好,於是又有的投資進入了新一輪的乘數過程。同時,乘數—加速器原理也會引起經濟的不穩定,在增長太快時或支出不足時,企業不願意投資,最終導致經濟活動的巨大滑坡。3、商業周期的政治理論:與薩繆爾森合著《經濟學》教科書的諾德豪斯認為,政治家為重新當選而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操縱導致經濟波動。應該說,諾德豪斯提出了一個商業周期波動的外在原因,也是現實中應當引起注意的一個觀點。盡管西方民主國家有一套成熟完整的權力制衡機制,但政府對經濟政策的影響還是不可忽視的。有人統計過,我國在人大和政府換屆之年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經濟高漲和投資過熱,這與新官上任的沖動和政績工程不無關系。4、均衡商業周期理論代表人物盧卡斯、巴羅、薩金特等認為,對價格和工資變動的錯覺使人們提供的勞動總是過多或過少,從而導致產出和就業的周期性波動。盧卡斯等人所發展的新古典經濟學,用微觀的方法研究宏觀經濟,將勞動力供給決策看作是每一個工人在勞動與閑暇之間所作的選擇。工人對他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實際工資會有個預期,他們會通過比較從工資和閑暇中獲得的收益去決定是工作還是休息。在這樣的假設下,失業被解釋為工人所作出的自願選擇,他們等待著實際工資上升到正常水平。因此,失業將是一個預期而不是基準,當勞動力市場調整時失業會趨於消失,失業被看作是可以自行修復的一種暫時的、不均衡現象。這種完全從預期出發的理論解釋,看起來難以讓人接受,但它卻帶來了經濟學一場新的革命。5、真實商業周期理論;熊彼特和普雷斯科特認為,某一部門的創新或勞動生產率變動所帶來的影響會在經濟中傳播,並引起波動。熊彼特是最早研究經濟周期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認為,所有資本主義經濟都有兩個顯著特徵:不穩定性和曾經經歷高速增長。他將發明與創新看成是長期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驅動力,即在經濟增長緩慢時,廠商不可能引進新的技術創新。因此,新的發明和創新將被積壓幾十年。當經濟迅猛增長開始啟動時,貯存了幾十年的創新將被運用於生產過程,促進經濟迅速增長。嚴格的說,熊彼特所研究的長周期已經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周期波動的概念,但是他提出的經濟外部環境的改進所帶來的供給沖擊為研究經濟周期提供了一派觀點。過去,經濟學家把長期增長和短期宏觀經濟波動——圍繞長期增長的變動——當作分離的現象用分散的方法進行研究。長期增長被認為是以技術變動為其推動力量,受總供給支配。但是商業周期波動被認為是總需求圍繞長期增長趨勢的波動。兩個觀點之間沒有真正的聯系。80年代,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通過研究生產率增長短期變動向經濟不同領域的傳導而整合了商業周期和增長。兩位得主將其模型建立在典型的微觀模型中可以發現的假設上(效用最大化消費者和利潤最大化企業),並關注於前瞻預期的暗示上。他們指出,投資和相對價格運動將技術率增長差異傳遞到經濟中,因而出現了圍繞長期增長路徑的短期波動。由於他們的模型產生了與真實消費發展、投資和GDP近似的宏觀波動,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證明了周期性運動可以產生於經濟中的供給方。正是由於上述貢獻以及經濟政策設計的分析,美國經濟學家普雷斯科特和挪威經濟學家基德蘭德共享了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6、供給沖擊理論;認為總供給的改變,尤其是外部沖擊引起了商業周期,典型的例子是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我認為,上述每種理論都可能有效地解釋某一次周期波動,但每一種流派又不能解釋所有的周期現象。有些理論用我們的現實來衡量,似乎又有些費解,但是,這些理論的提煉正是經濟學得以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正如薩繆爾森所感悟的:「。。。每一種理論都含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又沒有一個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宏觀經濟學的精髓,就在於能夠綜合各家理論之長,並知道應該在何時何地恰當地加以應用。」正因為如此,薩繆爾森被稱為「經濟學的通才」。三、商業周期是否能夠預測?經濟的波動給生產和消費都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那麼,商業周期能否消除呢?能否預測?如果能夠預測,就可以試圖熨平商業周期。人們通過各種手段,包括貨幣手段和財政手段,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能夠做到。就象阿瑟.奧肯在《繁榮的政治經濟學》中所寫到的:現在,普遍的認識是,衰退從根本上說是可以防止的,它們就像飛機失事而不像颶風。但我們從來沒有能夠從地球上消除飛機失事,當然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消滅衰退。危險並未消失,那些可以導致周期性衰退的因素仍然潛伏在飛機的兩翼,等待著飛行員的某種失誤。從上面各種理論流派來看,商業周期有其內部形成的機制,這種規律性的問題是可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但是外部的沖擊卻是隨機的,難以預料的。經濟周期波動與預測,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經濟計量學的分支專業。筆者有緣接觸了這個專業,在20多年前,中國剛剛興起這門學科時,開始了這個專業的學習和研究。總的感受是,研究這個專業很艱苦、很超前、很富有挑戰性,需要扎實的數學功底,不畏艱難,甘於寂寞的精神狀態。20年前,我們所研究的季節調整以測定長期趨勢的方法、景氣指標的選擇,景氣指數的研製,宏觀經濟監測預警信號系統、經濟周期波動的譜分析、空間狀態模型、卡爾曼濾波以及各種不確定性的分析方法等等,已經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等宏觀經濟部門進行經濟分析預測的常用工具。我認為,這些科學的方法是沒有問題的,且隨著國際先進經驗在不斷發展。從經濟計量學發展的歷史來看,預測的誤差在逐漸縮小,擬合程度在逐步接近。但是,怎樣適應中國國情,更好地為中國經濟所服務,是一個突出問題。這里包括中國經濟數據的真實性,政府過度干預使政策變數成為重要參考,而影響了模型的科學性。比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測算我國的經濟增長及波動,4萬億不能不考慮,而又怎樣考慮?未來又將會怎樣呢?我只能說,對於商業周期,我們不能准確的預測,但可以努力去趨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