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曹名長這位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怎麼樣
曹名長風格鮮明,在業內成績出眾,他一直以價值投資著稱。在擔任股票研究員和基金經理之前,曹名長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債券研究員。這段經歷造就了他「低風險偏好」的投資風格底色。後來成為基金經理後,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收益。在新華基金期間,他用近9年時間創造出業績回報高達501.94%的基金產品;在中歐基金期間,他的平均年化回報率也超過15%,曹名長也因此榮獲中國基金報評選的「中國基金業20年最佳基金經理」稱號。
B. 評價基金經理業績標准為什麼用中位數
由於中位數能夠代表一般水平,在基金投資管理領域中,我們經常應用中位數來作為評價基金經理業績的基準。基金經理的個人回報也往往取決於其管理基金的表現相對於中位數基準有多好。
C. 怎樣評價基金經理的業績,目前國內基金經理排名情況如何
國內基金經理更替過快,穩定性非常差,而實際上3年以內的業績不說明任何問題專.
因此評價通常屬對基金來作.
考核通常通過歷史收益和歷史風險的對比來排序,比如前10%可以是第一類.
歷史風險可以用凈值的波動率來計算.對比可以用如下公式計算:
(RN-RF)/S RN是當期收益率,RF是當期無風險利率(當期國債收益率)
S是當期凈值方差.
然後得到各期平均值或加權平均值來進行排序.
D. 如何評價基金經理及基金的選擇
對於主動管理的產品來說,真正對業績起作用的是背後管理資金的基金經理,隨著基金經理的離開,必然會對產品的業績造成波動。新上任的基金經理有的比較優秀業績也算平穩,有的則會導致業績明顯低於預期,這些都是可能引起的情況。
就我們而言,我們會把基金經理離職作為一個風險事件來對待。一方面,我們看好的基金經理如果離開,最多給1到2個月的觀察期,根據新經理的歷史業績重新評價這個新經理的情況,覺得不好就用腳投票。如果新經理沒有歷史業績,我們一般也不再投了。
這是凱石財富投研團隊的建議
E. 基金是不是歷史業績越高越好
結論是否定的,跟蹤的歷史業績記錄既可能是有幫助的,但也可能是來搗亂的。
從歷史業績進行推斷的主要陷阱包括以下幾點。
1、潛在風險
歷史業績誤導性的主要表現是未知風險。在一個基金的存續期中,投資策略可能對於某個小概率事件進行了風險暴露,而恰巧這段時間沒有發生這個事件,因此歷史業績沒有反映。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業績是不具代表性的,或者說,具有極強的誤導性。這里的核心概念已經在第4章中進行了討論。
2、數據相關性陷阱
圖6-1展示了債券市場在過去30年的強勁上漲。想像一下:在廣泛使用的投資組合優化模型中使用債券這個投資標的。在給定的波動率(作為風險度量)條件下,投資組合優化模型會給出一個最高預期收益的投資組合。這個模型的結果是基於歷史上各個投資標的的預期收益和波動率,以及它們互相之間的相關性,進行計算的。一般來講,債券的上漲勢頭越強越穩定,在最優投資組合中的佔比也就越高。
圖6-1美國國債期貨主力連續合約
註:期貨主力連續合約圖表展示了連續持有國債期貨多頭的凈值變化,並考慮了合約展期的價格調整。
在投資組合優化模型中有一個隱含的假設:歷史數據是未來決策的可靠依據。這個假設合理嗎?具體到債券,過去30年的業績和未來業績的相關性有多強?債券市場長期牛市的驅動力來自從1980年開始的商品熊市和同期的低通脹。雖然自2002年開始商品市場觸底反彈,但是通脹繼續低迷,後者得益於2008年及之後的經濟危機。債券的長期牛市(或者說,利率的長期下跌),與自1979~1980年開始的兩位數的通脹率下跌到2008年後期不足2%的通脹率的這個大勢,是亦步亦趨的。
然而,債券的未來前景與過去的歷史業績似乎並無關聯。債券利率已經從1981年的15%跌到目前的3%,無論如何展開想像的翅膀,未來下跌的空間都是極其有限的。對於未來的預測,過去利率的下跌(債券的上漲)不僅僅沒有指導性,更是一個「不可能」指標。我們很難想像未來30年,利率可以從3%跌到-12%。相反,利率長期大跌之後,大反轉倒是很有可能。得益於快速發展的世界經濟帶來的強勁需求,商品價格已反轉形成長期上漲趨勢。到目前為止,由於較高的失業率,盡管商品上漲,通脹還是保持低水平。不過,隨著失業率的改善,通脹率似乎也要重拾升勢。進一步,寬松貨幣政策的延遲效應疊加了對於債台高築的擔心可能導致未來長期內上升的通脹和利率水平(也就是下降的債券價格)。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過去在牛市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未來可能是導致熊市的因素。過去的債券牛市是由於長期以來利率從非常高的位置跌落至非常低的位置,而未來的下跌空間已經十分有限,進入上漲軌道的可能性反而會很大。進一步來講,利率的長期下跌說明利息收入已經充分地下降了。在此背景下,過去30年債券市場的昂揚走勢更像是未來債券會持續走低的理由,而不是在一個投資組合中提高債券權重的理由。
歷史業績僅僅在歷史能夠推斷未來的時候有借鑒意義。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做此假設。就像債券的例子一樣,有時候,過去的歷史業績其實是一個反向指標。在沒有搞清楚過去如何推斷未來之前,千萬不要用歷史業績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
3、過高的收益率可能反而是壞事
優異的收益績效未必就是一個好的指標。有時候,過高的收益率反映了基金經理傾向於承擔更大的風險而不是其優秀的管理技能。來看一下1998~1999年股票長/短倉的明星基金經理。那些重倉科技股股票(尤其是互聯網股票)的基金經理會大幅跑贏市場。這段時間內,越高的風險暴露——在互聯網股票上持有重倉——意味著越高的業績表現。市場對於持有過高估值,而在基本面上一文不值的股票的基金經理給予了過高的回報,從而導致了這些股票更高的價格。那些小心謹慎、剋制自己不過度投機的基金經理大幅跑輸市場。因此,在2000年年初選擇基金經理的投資人很可能傾向於選擇風險最大的投資組合而不是最高水平的管理技能。大多數在1998~1999年表現最好的基金經理在隨後2000年3月開始的互聯網泡沫中傷亡慘重,整個科技板塊巨幅下跌直到2002年。
另一個優異表現來自過高風險而不是管理水平的例子是2003~2007年採用信貸利差策略的對沖基金。擅長高收益債券投資的偏多的對沖基金得益於債權收益和資金成本的價差而表現出色。利用杠桿,價差帶來的利潤翻了好幾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杠桿可以提升利潤,但隨著信貸利差的收窄或者拉大,資本成本的收益和損失也會同步放大。2003~2007年,高收益債券的信用利差逐步縮窄,意味著資本收益提高了利息收入。那些用了最高杠桿和承擔了最高信用風險的基金經理同時受益於利息收入和資本收入(由於利差的原因)。因為信貸息差並未急劇擴大以反映長期暴露的風險,所以由增加杠桿而承擔的額外風險並不顯著。那些根據過去3~5年的歷史業績,在2007年年中,選擇信貸利差對沖基金的投資人很有可能選擇了那些承擔最大信用風險而不是擁有最高管理技能的機構。可悲的是,信貸利差的急劇擴大,導致杠桿下的成倍損失,那些承擔最大信用風險的對沖基金在隨後的兩年內糟糕透頂。
投資陷阱在於有時候過去優異的業績其實反映了負面的過高的風險,而非正面的過人的管理技能。如果市場條件十分有利,過高的投資風險將不被察覺—非常合拍的市場條件導致了優異的業績。而且,某些極端的行情鼓勵了投機(例如,互聯網泡沫、信貸利差泡沫),而這些狂歡大大加劇了市場往後形成拐點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過去不僅僅沒有代表性,還具有嚴重的欺騙性。投資人必須要理解助力優異業績的原因並且合理判斷未來是否能夠延續輝煌。2000年年初重倉互聯網股票的基金經理可能會有一個漂亮的業績曲線,但是理解背後原因的投資者才能對此風險保持警惕。正如保羅·魯賓(Paul Rubin)指出的,「千萬不要被牛市中的光環沖昏頭腦」。
4、無可比性
考慮以下兩個在策略池中候選的基金,我們以最大回撤作為主要的選擇標准。
(1)基金A:最大回撤25%。
(2)基金B:最大回撤10%。
哪個基金的風險更大?許多讀者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幼稚的問題。難道不是很明顯基金B的風險更小?錯了,未必是!事實上,以上的信息完全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假設我們提供更多信息,如下所示。
(1)基金A:最大回撤25%,歷史業績時間7年。
(2)基金B:最大回撤10%,歷史業績時間3年。
如果更小回撤的基金歷史業績的時間也更短,我們實際上無法判斷哪個基金的風險更小。如果基金A在最近3年的最大回撤僅僅5%(相比基金B的10%),那麼似乎基金A的風險就更小。這里的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基金B如果也有7年歷史業績的話最大回撤是多少:也許會遠超過基金A的最大回撤。
公平起見,比較必須基於相同的時間段。正如上例,如果最大回撤是主要的比較標准,比較就必須從兩者都有的業績時點開始,而不是從各自的起始點。對於其他比較標准,也是一樣。
假設我們想比較兩個偏多股票型對沖基金的平均年化復合收益率。基金A從1995年開始,基金B從2000年開始。如果比較是從各自的起點開始的,那麼基金A擁有了巨大無比的優勢,因為它在前幾年的牛市裡面進行了交易而基金B沒有。在這個例子裡面,擁有更長歷史業績的基金獲得了優勢;但在另一些例子裡面,結果是反過來的。比如說,從1997年中期開始運作的基金會比從1999年初開始運作的基金吃虧許多,因為它經歷了1997~1998年的熊市。同樣的,我們可以通過將起點對齊,來避免比較上的誤區。
對於基金的比較必須基於相同的基準,請記住以下這些原則。
(1)時間段。就像上面例子所講,如果兩個基金是從不同時點開始的,那麼統計數據必須要從兩者時間段一致的歷史業績中進行計算。
(2)策略風格。比較兩個不同策略風格的基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的業績往往取決於對應的市場特徵。將偏多股票型對沖基金和固定收益套利基金做比較是不合適的。因為在趨勢上漲的市場中,前者佔有巨大優勢;而在趨勢下跌的市場中,後者佔有巨大優勢。
(3)參與交易的市場。相比管理技能,市場環境對於業績的影響往往更大。即使兩個基金經理是採用同一類交易策略的,但如果交易不同的市場,業績結果也會大相徑庭。舉例來講,假設兩個做趨勢跟蹤期貨交易的對沖基金(CTA),一個只交易商品期貨,而另一個只交易外匯期貨。當一個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趨勢,而另一個市場窄幅震盪(一種非常難賺錢的市場環境),比較結果其實只反映了市場的趨勢特質,而非基金的管理水平。
5、過長的歷史業績往往失去意義
通常認為長的歷史業績會比短的歷史業績更具有說服力。這個常識其實並不一定完全正確。由於以下原因,更長的歷史業績可能並沒有實際意義。
(1)策略和投資組合發生了變化。資產管理規模的快速增長會使得投資策略和交易市場發生巨變。舉例來講,長短倉股票對沖基金往往受益於小市值股票的高速增長。隨著管理規模的增長,倉位被迫往更大市值的股票遷移;小市值股票的倉位配比被迫降低或者完全放棄。此舉可能大大降低該基金的未來業績。因此,早些年的歷史業績對於當前的管理風格並不具有說服力;或者說,利用太久遠的歷史業績可能會高估該基金的未來潛力。
(2)策略效率在衰退。一個基金早些年靚麗業績的主要驅動力很可能由於市場結構的變化或者競爭對手的進入而發生衰退。因此,由於之前的市場環境更為有利,早些年的收益率會遠高於最近幾年的收益率。可惜的是,昨日不再來。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做趨勢跟蹤策略的CTA取得的長期驕人業績。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趨勢跟蹤CTA的年化收益遠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隨著更多使用類似策略的CTA基金進入,這類策略的回報/風險比率大大降低。一般來講,那些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CTA基金在前期的業績會遠高於當前水平。我們經常見到歷史業績中的分水嶺,在此之前是光彩熠熠而在此之後平淡無奇。由於助力輝煌業績的市場環境很難重現,因此把相應的歷史業績作為未來潛力的佐證,似乎是「水中月、鏡中花」。
(3)基金經理發生了更迭。擁有長時間歷史業績的基金往往更換了基金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基金的創始管理人由於成功的業績,很可能升遷至管理崗位,而僱用或者指派其他基金經理來負責此基金。有些時候,原先的基金經理可能部分或者完全退休。另一些時候,在大機構內,雖然原先的基金經理離開或者被另一個取代,該基金仍然掛在其名下。當一個基金的管理人發生了重大更迭,早期的歷史業績一般是沒有意義甚至是搗亂的。
以上任何一個原因都能導致長的歷史業績並沒有比短的歷史業績更有說服力。
◆ 投資誤區1:利用歷史業績作為未來投資決策的依據是合理的。
真相:正如我們在債券例子中指出的那樣,如果有理由相信助力過去優異業績的歷史條件在未來不會重現,那麼歷史業績就沒有意義。同樣的,如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助力過去優異業績的投資策略會發生衰退,那麼歷史業績也不可信。
◆ 投資誤區2:中等回撤下的歷史高收益,一般是個優點。
真相:有時候,過高的收益率反映的其實是在有利的市場環境下承擔過高的風險,而不是高超的資管技能。如果某個風險是小概率事件,而恰恰在基金存續期沒有遇到該風險事件,那麼歷史業績所展示的證據是不足夠的。理解業績背後的來源對於分析未來的潛力至關重要。
◆ 投資誤區3:在定量的評價中,擁有較高回報/風險比率的基金經理比擁有較低回報/風險比率的基金經理來得要好。
真相:經常可以見到,不同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從不同的時間節點開始,而他們的業績往往是由不交叉重疊的時間段的表現所決定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只比較相同的時間段(而不是從各自的起始點開始)。另外,交易相同市場並且採用類似策略的基金經理之間的比較才有意義。
◆ 投資誤區4:越長的歷史業績越有意義。
真相:有時候,如果在管理期發生了重大變更,越長的歷史業績其實越沒有意義。事實上,越長的管理期越有可能發生重大變更。
F. 如何看一個基金經理人的實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一個最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技能和運氣區分開來?這個問題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包括體育,藝術,政治和金融投資。這個例子來自於巴菲特寫過的一封股東信。假設我們讓10,000隻猴子參加扔硬幣大賽。我們規定:如果猴子扔到了正面,那麼他們可以進入下一輪繼續比賽。如果猴子扔到了反面,那麼猴子就會被淘汰。我們知道,根據統計概率學,每一輪硬幣大賽過後,大約有一半的猴子會被淘汰。所以一開始的10,000隻猴子,在扔完一輪之後只剩下5,000隻猴子,然後在再一輪之後又剩下2,500隻,以此類推。
這個比賽的奇妙之處在於,在扔完10輪比賽以後,會有大約10隻猴子剩下來。這些猴子被很多人視為天才,因為他們連續十輪都扔中了硬幣的正面。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猴子有把握連續10輪都扔到硬幣的正面?於是這10隻猴子被奉為神猴受大家膜拜。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只要有足夠多的猴子在那裡扔硬幣,即使他們完全沒有一絲技能,也總有一些猴子會因為足夠幸運而成為扔硬幣大師。
G. 如何評價基金(基金經理)的表現
同類產品排名(前五十是比較不錯的)
產品收益率曲線的平滑程度(太大波動不好)
過往管理基金的業績情況(能做基金經理起碼以前管理過不少基金)
基金公司的整體情況。
H. 基金業績如何評估呢你知道嗎
評估基金業績應先明確決定基金業績的主要因素,共有四個方面:資產的配置。基金在投資配置中股票的比例越高,其承擔的風險越高,收益也可能越大。市場大勢的表現。衡量市場漲跌的指標是比較基準的變化。多數基金業績隨市場變化而變化,潮起潮落,水漲船高。能夠很好地擬合比較基準,並保持風格穩定的基金就是好基金。基金經理的選股和擇時能力。基金經理挑選到好的股票,抓住合適的人市時機,能極大地提高基金的收益。只有合理戰勝比較基準的才是基金經理的貢獻。交易成本的控制。每次交易都有交易成本,這些成本要從基金資產中提取。好的基金應該減少操作,以低換手率來維護投資者利益,而不好的基金往往通過頻繁交易進行波段操作。換手率越高,交易成本越高。一般情況下,首先應該將基金收益與股票大盤走勢作比較。如果一隻基金在大多數時間內的業績表現都比大盤指數好,那麼可以說這只基金的管理是有效的,管理這只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擁有出色的研究和投資能力。其次,應該將基金收益與其他同類基金的收益進行比較。不同類別的基金應該區別對待。
因為風險不同,不能把不同類別基金的業績進行直接比較。
一般而言,從長期來看,風險越高、操作手法越激進的基金,應該產生越高的投資收益作為回報。再次,應該將基金收益與自己的預期作個比較,根據基金的投資原則和基金經理的操作理念,看看基金的表現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當基金錶現與自己的預期極不相符時,應該回過頭來看看基金經理是否違反了基金契約上承諾的投資原則和理念,以免不必要地增加了基金的投資風險。另外,應該將基金的當期收益與歷史收益比較。只有穩定的業績才是真正的業績,偶爾的成功可能只是運氣,偶爾的失敗也可能只是暫時的。應該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綜合評判基金的業績表現。最後,還可以藉助一些專家的評判結果。專業的評估報告通常會提供一些專門的評估指標,這些經風險調整過的業績指標可以對風險不同的基金進行比較,是對基金經理管理能力的比較好的度量。
I. 天天基金網的一些基金的歷史業績怎麼看
歷史業來績就是過去基自金的業績,可以當作購買基金時候的參考,但是歷史業績只是基金的過去表現,建議你可以在基金買賣網上面查看基金的其它信息,持倉情況、階段漲幅、凈值走勢等等。我覺得歷史業績具有滯後性,但是可以分析出基金經理的管理水平。
J. 評價基金經理業績時,對於一個基金經理管理兩只基金,這兩只基金的業績都歸因到該基金經理嗎
當然一支算一支啊,不過由於是他一個人管理,所以配置不會差很多的,所以業績也不會差別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