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投資拉動經濟好,還是消費拉動經濟好
投資、消費、出口貿易,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整體看,消費對經濟是內生性的拉動,當供應充足時,對國家來說消費拉動經濟更好,所以各國都把促進內需作為追求經濟增長的理想模式。
但投資與消費之間,二者是有聯系的。要知道投資中也有一種是消費型投資,現實中基礎設施投資、保障性住房投資以及服務業投資如建學校、建醫院、建電影院等消費型投資,不但必要,而且還能拉動消費,推進消費升級。 尤其在消費旺盛,而投資不足時,會使物價上漲,甚至長期處於較高的通脹水平,對經濟發展也是不利的。
❷ 投資與消費比例在多大范圍內才算合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內需總體上保持了較快增長。但是,消費占內需的比重波動下降,投資所佔比重則波動上升,投資和消費失衡問題日趨嚴重。根據國內外的發展經驗,並考慮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我國較好的投資與消費比例關系應該是:投資率一般不應高於40%,消費率不應低於60%。預計到2020年我國投資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費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投資增長的主要特點與階段特徵 投資年均增長11%,平均增速快於GDP。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總體上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1979年~2007年年均實際增長11%,快於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資波動幅度達到29.2個百分點,比支出法GDP大17.5個百分點,比內需大11.8個百分點,說明投資增長的波動性較強。 投資增長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周期均值總體呈上升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增長經歷了3個周期:1979年~1985年為第一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0.6%;1986年~1993年為第二個周期,平均增速為9.3%;1994年~2003年為第三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0.9%。2003年後,投資增速回落,從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還處在第四個周期的下行階段。 投資率和投資貢獻率總體上不斷提高。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投資率以及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1978年~2007年,投資率均值為37.5%,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值為36.4%。2003年以後,受國家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投資增長放緩,投資率穩中略降。 固定資本增長是投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1994年以後存貨投資在總投資和GDP中的比重顯著下降;而固定資本在總投資和GDP中的比重顯著上升,2004年~2007年,這兩個比重分別達到95%和40.6%,比1979年~1985年分別上升了12.9和12.4個百分點。因此,我國投資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固定資本投資引起的。 投資效率總體上不斷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實際投資效果系數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1979年~1984年,實際投資效果系數均值為0.246,波動幅度為0.237;1985年~1992年,實際投資效果系數均值為0.238,波動幅度為0.259;1993年~2007年,實際投資效果系數均值為0.228,波動幅度為0.133。 政府投資佔GDP比重有較大上升,是我國投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投資佔GDP比重波動上升,從1992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28.5%;政府投資佔GDP比重有較大上升,從1992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5%;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居民購房的快速增長,居民投資佔GDP比重也呈上升勢頭,從1992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9.2%。2006年~2007年基本延續了這些趨勢。 2005年,我國投資率比1992年提高了6.1個百分點。其中,政府投資貢獻了2.9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7.3%;居民投資貢獻了2.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1.3%;企業投資貢獻了0.7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1.4%。因此,政府投資增長、居民房地產投資增長是我國投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消費增長的主要特點與階段特徵 消費年均增長9.4%,慢於GDP平均增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1979年~2007年年均實際增長9.4%,慢於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也慢於投資平均增速(11%)。消費增長的波動性較小。 消費增長周期均值總體呈下降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增長也分為3個周期:1979年~1984年為第一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0.9%;1985年~1992年為第二個周期,平均增速為9.4%;1993年~2006年為第三個周期,平均增速為8.7%。總體來看,消費增長的周期均值呈下降趨勢,周期波動幅度逐步降低。 消費率自上世紀80年代後總體呈下降態勢,尤其是2000年後急速下降。1978年~1981年,消費率從62.1%上升到67.1%,此後由於消費增速長時間慢於投資增速,消費率總體呈下降態勢。2007年消費率為48.8%,比1981年下降了18.3個百分點。尤其是2000年以後,消費率急速下降,年均下降2個百分點。受消費率下降的影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呈波動下降的態勢,2004年~2007年基本在39%左右,比1979年~1984年的76.8%有大幅下降。 政府消費和城鎮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上升,農村居民消費比重大幅下降。從消費主體構成看,政府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呈小幅攀升態勢,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7%左右;佔GDP的比重基本穩定在13%~15%之間。城鎮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從1978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54%;佔GDP的比重總體也呈上升態勢,從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31.1%,此後開始下降,2007年為26.4%。與此相反的是,農村居民消費占總消費和GDP的比重在經歷了1978年~1983年的上升後逐年下降。到2007年,農村居民消費占居民總消費的比重下降到25.6%,比1983年下降了36.6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5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下降到9.1%,比1983年下降了23.3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動較大,衣食消費比重大幅下降。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動。一是城鄉居民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消費支出比重下降,但農村居民降幅要小於城市居民,2007年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仍然比城市居民高出6.8個百分點。二是城鄉居民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支出比重都有較大上升,但農村居民總體上仍低於城市居民。三是城鄉居民居住消費支出比重呈反向變動。城鎮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費的比重從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上升了5.04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費的比重從1985年的18.23%下降到2007年的17.80%,下降了0.43個百分點。 我國投資與消費比例的合理范圍和變動趨勢 我國內需的問題主要是結構不合理,即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但對這種失衡要作客觀分析。一方面,我國投資率上升和消費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生產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大量投資,再加上我國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也需要大量投資,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保持適當高的投資率是客觀需要。另一方面,投資率長期偏高和消費率長期偏低又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國投資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高約20個百分點,比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偏高約10個百分點;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低約30個百分點,比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偏低約20個百分點。因此,有必要通過縱橫向比較,來分析我國投資率、消費率的合理范圍。 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伴隨著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投資率會不斷提高、消費率會相對下降,但在工業化進程結束之後,投資率和消費率將趨於穩定。但絕大多數國家的消費率在下降過程中都沒有降至60%以下,投資率也沒有超過3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的投資率在22%左右,消費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20%,消費率均值為80%;中上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22%,消費率均值為75%;中低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31%,消費率均值為66%;低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29%,消費率均值為75%。各國消費率一般都在60%以上,投資率一般都在30%以下。 從國內看,某些年份消費需求比較旺盛,投資和消費關系比較協調。例如,改革開放以來的1979年、1982年、1983年、1991年、2000年和2001年。這6年,投資率在31.9%~36.5%之間,年均為34.6%;消費率在61.4%~66.5%之間,年均為63.9%;經濟增長率平均為9%。 從經驗數據出發,考慮到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各國經驗,我國較好的投資與消費比例關系應該是:投資率一般不應高於40%,消費率不應低於60%。而且,從歷史經驗來看,若要保持一個較合理的投資和消費比例關系,經濟增長速度不宜過快。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還將加快,投資率不會很快下降,消費率也不會很快上升。初步預計在2015年之前,投資率可能在40%~43%之間,消費率可能在49%~51%之間。
❸ 投資、出口、消費佔GDP的比例是多少
GDP是一個國家生產的最終商品的總價值。這里,國家的概念是在地域的意義上理解的,故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由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兩種方法核算。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這個是指不包含政府采購和稅收因素在內,以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核算GDP的支出方法是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經濟單位用於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加總起來用以測算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別表示一個國家在特定的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而P1,P2,…Pn分別表示它們相應的價格,那麼所有這些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即從支出主體的角度來看,支出方法測算的GDP主要包括家庭、廠商的支出。家庭部門的支出包括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以及其他的支出,其中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購買非耐用消費品以及勞務支出。廠商部門的支出包括用於機器設備、廠房、民用住房和存貨方面的支出。以C表示總消費,I表示總投資,外國人購買本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應該計入本國的生產,而本國購買外國生產的產品應予以扣除。以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則不包含政府因素,以支出方法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表示為:GDP=C+I+(X-M)即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廠商過去生產但沒賣出去的存貨,是算在當時的廠商投資中的,所以在過去已經計算進當年GDP,現在就不再記入.匯金寶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用,望採納
❹ 關於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問題
說實話,我也沒太搞懂你們老師的意思,或者說,我懷疑你們老師要求的只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貢獻率,和中國官方統計計算出的貢獻率會有相當大的偏差。為什麼這么說呢,咱一步一步說來看看。
1、按標準的經濟學定義,貢獻率=分量的增量/總量的增量。
也就是說,投資的貢獻率=投資的增量/GDP的增量=(今年的投資-去年的投資)/(今年的GDP-去年的GDP),消費和凈出口也是一個道理。
2、按國家官方的統計制度,分子和分母的兩個增量都要求必須是不變價的,也就是說,
投資貢獻率=(不變價的今年投資-不變價的去年投資)/(不變價的今年GDP-不變價的去年GDP)。
3、不變價GDP比較好辦,因為國家統計年鑒表2-3就是不變價GDP,直接查詢就可以。
可是不變價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就不好辦了。因為計算這三者的貢獻率,要求必須使用支出法GDP中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這三個指標作為分子,而年鑒和其他公開數據渠道均不提供這三個指標的不變價數據,也不提供不變價的增長率,所以完全沒有獲得或者進行推算的可能。
4、所以綜合上述推論,我只能認為你們老師要求的經濟學意義上的貢獻率。那就簡單了,直接找年鑒上兩年的數據,減出增量來一除就可以了。和年鑒上現有的貢獻率數據差距會有多大,就不好說了。
5、對你公式里的一點小糾正。GDP去/a這個東西是完全錯誤的。
(1)你給定的a是個增長率,也就是8%這樣的概念,用去年的數據推算今年的數據要使用發展率1+a,就是108%這樣的概念。
(2)去年GDP、今年GDP和a之間的關系應該是:
不考慮物價因素即理想狀況下,
去年GDP*(1+a)=今年GDP,
今年GDP/(1+a)=去年GDP;
考慮物價因素即與現行統計制度一致的情況下,
去年GDP*(1+a)=以去年價格計算的今年GDP,
今年GDP/(1+a)=以今年價格計算的去年GDP。
除非去年或者今年剛好有一年是基期年,否則後一種計算出來的數據基本無用。
6、順便提一下樓上的和你評論里的不太正確的地方。因為按照GDP核算的支出法,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常說的GDP=投資+消費+凈出口,或者說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就是從這里來的。你說所的政府購買,在GDP核算中被歸在消費中。你看國家統計年鑒表2-18《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結構》,就能看到最終消費支出被分為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兩大類。這里的政府消費可以理解為經濟學上的政府購買。
既然GDP=投資+消費+凈出口,那麼增量投資+增量消費+增量出口=增量GDP,(C今-C去)/(增量投資+增量消費+增量出口)計算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貢獻率,消費貢獻率再乘以GDP增長率,這計算的是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點數,公式可以見國家統計年鑒表2-20的表下說明。
❺ 現在要拉動中國經濟是靠消費還是靠投資為什麼謝謝
現在中國經濟從經來濟增長方式的轉源變角度看,是希望主要靠消費來拉動,其次是投資與出口。所謂三駕馬車。
但從實際運行的角度看,全國各地基本上,都主要靠投資拉動,其次是消費和出口。
由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城鄉差別、地區差別,以及收入分配製度的不合理,導致我國居民的收入分配貧富差別較大,導致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不高,消費不足,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❻ 現在中國是投資拉動經濟好,還是消費拉動經濟好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出口受到國際上越來越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限制的大背景下,消費又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體系完整程度的瓦解,消費預期不斷下降,維持生計和子女消費不斷增加數量,只能是通過投資拉動來維持經濟增長率,來維持就業水平和政府龐大的支出。
❼ 為什麼中國喜歡投資拉動經濟,而不是消費拉動經濟
截至2015年,中國M2與GDP的比例創歷史新高的2.0,遠遠超過了美國的0.68,也超過全球平均水平1.26。中國式市場經濟低效、浪廢, 中央無法治善效率就只好加大印錢去保持增長, 因為增長可以掩蓋矛盾,因為對財富增長的預期可以讓人暫時容忍社會的分配不公,但是當增速下降,上位者不願意窮奢極欲的生活被削減,下位者也發現只有搶掠富人的財富才能生存,社會矛盾就難以調和了。 只有賬面上的經濟增長,才能對內和對外證明我黨領導的光榮偉大正確嘛,否則現在環境、腐敗、民生、教育、科技、軍事……各個方面都堪稱乏善可陳,這要是在多黨制的國家……
❽ 中國投資佔GDP比重
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記者劉錚、劉羊暘)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25日宣布,初步核算顯示,2006年我國GDP為209407億元,增長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個百分點。 「2006年國民經濟總體呈現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價格漲幅較低、群眾受惠較多的良好發展態勢,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實現了『十一五』良好開局。」謝伏瞻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這樣,從2003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長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3年的增長率為10.0%,2004年為10.1%,2005年為10.4%。 「2006年,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經濟運行由偏快轉向過熱。」謝伏瞻說。 初步核算顯示,2006年四個季度的全國GDP增速分別為10.4%、11.5%、10.6%和10.4%,在宏觀調控政策效應下,經濟運行總體比較平穩。 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產量超過49000萬噸。工業生產快速增長,效益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實現利潤增長31.0%。 投資增幅回落,消費增速加快。2006年,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0%,增速比上年回落2.0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增速加快0.8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17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3.8%;順差達177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55億美元。 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漲幅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0.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7.4%,增幅均比上年加快。 謝伏瞻同時表示,當前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包括農業基礎仍然脆弱,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投資消費關系不合理,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仍比較突出;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任務仍十分艱巨。 「展望2007年,總的看,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仍佔主導地位。2007年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謝伏瞻表示。
❾ 為什麼以前中國喜歡投資拉動經濟,而現在是搞消費拉動經濟
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城鄉差別、地區差別,以及收入分配製度的不合理,導致我國居民的收入分配貧富差別較大,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不高,消費不足,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投資拉動經濟見效快,也能體現一個城市的發展。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因為出口的急劇減少和國內經濟的低迷,提出內需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