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投資學和金融學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就業方向如何
金融包括的范圍比較大,投資學和金融學的區別應該具體分析,金融學的范圍比內投資學大,就是說金融學容包括投資學,投資學是金融學的一部分。通俗地講:金融學學的是經濟,投資學學的是賺錢。一般要先學金融在細化到投資,從就業率來說,投資是肯定不比金融差的,應該說,投資還要好一些。
Ⅱ 金融和證券,投資是什麼關系呀!就業有什麼區別呢
金融是個總稱,即資金的融通,簡單說就是融資。
融資主要要兩種形式,一是間接融資,二是直接融資。
間接融資就是找銀行做貸款。
你所提到的證券和投資都屬於直接融資,前者是工具,後者是行為。
證券是通過一定的金融媒介(金融機構都是服務業),發行具有票息、面值等,賦予一定權利、義務的融資工具。比如A公司通過投行(我國的投行是證券公司)向公眾發行股票,通過銀行向公眾發行債券等,這些募集到的錢直接被A公司使用。
投資是一種行為,就是你對於A公司或其他公司發行的股票、債券,股權投資(直接投資企業股權做股東)做判斷,選擇能給你帶來收益回報最大的。簡單說就是通過一些方式把錢給A公司或其他公司,未來他們用你的錢賺取的利潤回饋你。關鍵是你的選擇,選擇誰,就投資誰。
Ⅲ 如何處理投資 工作和生活的關系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新投資者進入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進入證券市場的原因主要是這兩年牛市的財富效應。而進入期貨市場的原因主要是新期貨品種不斷上市,特別是黃金期貨、股指期貨這樣的重量級期貨品種帶來的聚焦效應。不管是股票還是期貨,還是以後的期權金融衍生品,基本可以歸結為投資。而投資有收益就有風險。此外,要想做好投資,還需要下很大一番工夫。對於處理好的投資者來說,這三者就像雜技演員高空拋耍的三個球,可以用兩只手將三個球揮灑得上下翻飛。而如果處理不好的投資者,可能是顧此失彼,三個球很快就掉落在地,滿地找球。 先說說投資和工作的關系。其實這本來應該算是比較好處理的一個環節。其實只要遵循四個字的原則就可以了。就是「量力而行」。比如是職業投資者,那就不存在投資和工作的關系。假如不是職業投資者,那麼沒有時間最好不要介入期貨投資,但可以介入股票投資。而且以中長線持有股票為好。下班後回家或者周末有閑暇時間可以研究基本面或者查看圖表提高分析能力。但是很多投資者很難做到這個原則,往往是頻繁炒作,進進出出。這樣在2007年的牛市還好,但碰到近期所謂「二八行情」,則很有可能是頻繁虧損。並且交易時間往往是工作時間,怎麼辦,只好工作馬虎應付一下先顧投資。問題是由於時間緊、壓力大,往往判斷不準確,操作的結果也不算理想。如果被套改成中長線持有了,但不能認識清楚基本面的價值,於是還要天天觀察行情波動。心情也就跟隨行情波動。價格漲還好,干工作還有動力,價格不漲。一天都提不起精神,有氣無力。 再說說投資和生活的關系。投資不是生活的全部。投資者除了需要工作,還有家庭,還要過生活。有的時候希望改善生活,給予家庭和親人保障可能是你投資的動力和目標。但另一方面,這些目標也會帶來投資中巨大的壓力和羈絆。而投資的過程也是一個反復提高自己的過程。需要克服自己的貪婪、恐懼。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的關系。很難完全割斷投資和生活的聯系。怎麼辦呢?解決的辦法就是投資者在確定自己進行某項投資之前,最好首先解決家庭的基本保障或者至少滿足日常支出。在這個基礎上才拿閑余資金進行投資。然後盡管投資目的是為了多盈利,但在過程中盡量把可能盈利當成數字,不要過多地預期財富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車和什麼樣的房子。最好能理解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明白了前人說的一個人如果以非自私的目的去賺取財富會更容易成功的道理。 總之,太陽每天照常升起。陽光下沒有新鮮的事情。投資者每天都要生活,在退休之前總要繼續工作。如果准備繼續投資幾十年,那還要不斷地在投資、工作、生活中保持平衡。(金元期貨 馮偉民)
Ⅳ 投資和金融學,有著怎樣的關系!
金融百包括的范圍比較大,投資學和金融學的聯系和區別應該具體分析,金融學的范圍比投資學大,金融學包括投資學,投資學是金融學的一部分。通俗地講:金融學學的是經濟,投資學學的是賺錢。一般要先學金融在細化到投資,從就業率來說內,投資是肯定不比金融容差的,應該說,投資還要好一些。
Ⅳ 急求: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
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相關系:
通過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是世界上多數國家在解決失業問題時所採取的一種重要手段。聯合國開發署將經濟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的關系劃分為四種類型:
一是高經濟增長、就業機會擴大類型;
二是高經濟增長、低就業或無就業類型;
三是經濟增長率下降,就業機會下降類型;
四是經濟增長率下降、就業機會有所擴大。
根據國內的一些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基本上屬第一種類型,即經濟在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態勢下,就業機會是不斷擴大的。
Ⅵ 如何看待投資與就業的關系
這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老問題,卻也是當前要著重研究的問題。因為經濟學從來都是這么認為的: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作為投資的結果而顯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你要增加就業,就必須大量投資。但目前中國的情況變了。中國正在朝完善的市場經濟方向走,在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或不斷更換成套設備的時候,在投資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時候,就業人數往往反而減少了,因為機器人、自動化使得人力減少,新技術下不需要那麼多人就業。這成為高新技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出現、必須面對的問題。
另外,還應該看到,中國正在加強環保建設,推動低碳化。低碳化必然要求關、停一些企業,在環保治理的同時就會有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崗位。那麼,中國增加就業靠什麼呢?如何保持就業的可持續性?當前的政策是,要靠發展民營企業,發展小微企業,鼓勵創業。現在創辦小微企業,可以先營業後辦證,可以省掉很多手續。同時,對小微企業,還有貸款的支持。
第二個辦法:搞農業。中央文件中已正式提出要發展家庭農場。這是個新提法。過去家庭農場主要出現在美國、加拿大、西歐等地,現在中國正在進行土地確權,也相應地提出這個概念。確權是什麼意思?過去農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制,但是沒有確權,農民事實上是被架空的所有制承擔者,現在不同了。2012年,全國政協經濟組在浙江的嘉興考察。我們進了一個村子,農民放鞭炮慶祝確權。確權主要是「三權三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發證,宅基地的使用權發證,農民在宅基地蓋的房子房產權發證。嘉興市的土地確權之前,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比是3.1∶1,確權以後,變為1.9∶1,收入差距大大縮小了。我們問農民,收入怎麼一下子多出那麼多呢?這都是土地確權的好處。過去農民權利得不到保護,因為是集體所有制,要圈地就圈地,要拆房子就拆房子。確權以後農民能夠依法依證保護自己的權利了,積極性提高了,養殖業發展了,種植業也發展了。同時,農民想外出打工就打工去了,土地轉包給別人,收地租,因為確權了,就不擔心回來後人家不認賬了。
這就是中國農村發生的變化,中國的現代農業正在興起。這就為就業開辟了新的道路。
Ⅶ 經濟增長與就業究竟是怎樣的關系
經濟增長,導致需求增加,為了保持市場需求和供給均衡,供給也需要增加。因此生產就會增加,生產的增加必須投入資金和勞動力(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因此就業增加了。
1958年,經濟學家菲利普斯發表了《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用近100年的數據驗證了通貨膨脹率(原是名義工資率)與失業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即低失業的年份往往有高通貨膨脹,而高失業的年份往往有低通貨膨脹。菲利普斯的貢獻是:揭示了兩個(事實上是三個)宏觀經濟變數的關聯關系。在菲利普斯的分析框架中,經濟增長率(產量)與通貨膨脹率(價格)是正相關關系,而與失業率是負相關關系,與就業率則又是正相關關系。
宏觀經濟學還認為,大多數宏觀經濟變數幾乎是同時波動的。例如,當衰退中實際GDP減少時,就業、個人收入、公司利潤、總消費、總投資、
工業生產、零售額、住房銷售額、汽車銷售額也都減少。相反,當實際GDP出現增長時,則上述指標都會出現上升。然而,在我國現階段就不盡然,主要由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並沒有使就業、消費得到相應增長,而且出現較大的反差。長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個體制性特徵:增長與投資的互動(互相依賴、互相推動)過強,與就業、消費互動偏弱,仍然存在並發生作用。
Ⅷ 淺析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
經濟增長可以推動投資和就業機會的增多,增加人們的收入,就業反過來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中國生產力中國經濟從三千年前到現在不斷提高,人們的勞動和思考,不斷的促進經濟發展,改善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擴大經濟規模,增加就業機會,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Ⅸ 工作投入的與相關構念的關系
工作投入與工作捲入的關系
工作捲入是指個體在心理上認同自己的工作的一種認知或信念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工作被視作具有滿足個體主要需求和期望的潛力。可見,工作捲入主要是一種認知上的判斷,即個體判斷出某項工作滿足自己需求的程度有多大。工作投入與工作捲入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強調個體在工作時如何控制和展現自我,亦即除了認知成分之外,工作投入還包含了情感和行為層面的內容。相較而言,工作捲入較偏向於「靜態」的解釋,而工作投入則是一種「動態」的情況;個體即使認識到工作已經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仍有可能會產生不投入(disengage)的情況,因此工作投入可被視為工作捲入的前因變數,即當工作投入較高時,個體將會更加認同自己的工作。
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的關系
組織承諾通常是指個體認同組織的目標和價值觀,願意為組織付出努力並希望繼續留在組織[10]。Kahn(1990)認為,盡管組織承諾有助於理解個體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工作以及這二者的關系,但這種理解太過寬泛,與人們在特定工作情境中的日常表現和體驗過程相距甚遠;而工作投入則聚焦於個體對工作和工作情境的心理體驗如何影響他們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自我展現。一般而言,工作投入高的個體往往也具有較高的組織承諾,反之亦然;但有時人們也可以具有較高的工作投入而組織承諾卻較低,或具有較低的工作投入而組織承諾卻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