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持續經營性投資

持續經營性投資

發布時間:2021-08-07 17:55:54

⑴ 財務分析中如何判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考慮停業、破產、清算或大規模削減業務等因素,明確這個基本前提,會計人員就可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方法,如資產能夠按計量基礎計算成本,費用能夠定期進行分配,負債能夠按期償還,否則正常的核算就無法進行。
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投資者需要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來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
應答時間:2021-04-3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⑵ 持續經營怎麼解釋呢

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投資者需要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來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

⑶ 什麼是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所謂持續經營,是指一個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將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不會遭遇清算、解散等變故而不復存在。

會計分期:
一方面,持續經營假設並入會計分期假設不會對以往的會計處理方法產生影響。基於持續經營假設,會計主體採用歷史成本而非清算成本來確認計量各項資產要素,所有資產也將按預定的目標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如期償還,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也就被看作是一系列連續報告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建立在會計期間假設基礎上,上述會計處理方法也未嘗不可,並且是現實的選擇。會計期間不只包含了"本期"的含義,還有"下期、以後各期"的含義。最具說服力的是,以前所稱資產在持續經營假設基礎上攤銷,實際上卻是以會計期間為基礎。如某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為15年,它並不是以企業僅持續經營15年為基礎,而是以15個會計期間為基礎。
另一方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會計分期本來就早於持續經營假設,持續經營的出現只不過導致了會計分期的縮短和定期化,如虛擬企業的出現使持續經營不再存在,而對會計分期的回歸運用仍然可行;而且在信息技術時代,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風險日益增大,隨時可能被清算和終止,故而關注每一會計期間同樣是必要和明智的。因此,如果絕大多數會計期間按既定目標發展,可以認為持續經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多數會計期間業績不佳,企業的持續經營是難以成立的。與其由不確定的持續經營推導出會計期間,不如由可以確定的會計期間演繹持續經營。

⑷ 持續經營是什麼意思呢

持續經營是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
一、從正面看:假設企業持續經營,投資者才能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會計人員可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方法。有了持續經營的假設才能對資產按歷史成本計價,折舊費用的分期提取才能正常進行,否則資產的評估、費用在受益期的分配,負債按期償還,以及所有者權益和經營成果將無法確認。
二、從反面看:如果很可能面臨破產清算,就說明不適用持續經營原則。一旦會計人員有證據證明企業將要破產清算,持續經營的基本前提或假設便不再成立,企業的會計核算必須採用清算基礎。此時的企業如果裝修房屋之類的費用,就可能不適宜資本化,並且按照財稅規定比如房屋建築按照不短於20年計提折舊。

⑸ 持續經營的含義和作用是什麼

持續經營是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投資者需要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來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
持續經營最主要的意義在於使會計建立在一個正常狀態下,即取得的資產可以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固定資產的價值要在其使用年限內通過折舊轉為費用;負債可以到期才予以清償;對於跨期的收入和支出,要按照權責發生制確認其歸屬期,以便正確計算各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持續以經營假設最主要的意義在於使會計建立在非清算基礎之上,從而解決了資產的分類,計價以及收入、費用的確認等問題。
有了持續經營的假設才能對資產按歷史成本計價,折舊費用的分期提取才能正常進行,否則資產的評估、費用在受益期的分配,負債按期償還,以及所有者權益和經營成果將無法確認。

⑹ 持續經營是什麼意思

持續經營: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投資者需要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來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
所謂持續經營,是指一個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將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不會遭遇清算、解散等變故而不復存在。

持續經營的前提,要求企業在進行財務會計核算時,要以企業持續正常的業務經營活動為前提,企業擁有的資產應按預定的目標耗用、出售、轉讓、折舊等,企業所承擔的各種債務也要按原計劃如期償還。

明確這個基本前提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方法。

持續經營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採用非清算基礎,例如資產按成本計價就是基於持續經營這一假設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是一項競爭原則。每一個企業都存在經營失敗的風險,都可能變得無力償債而被迫宣告破產進行法律上的改組。一旦會計人員有證據證明企業將要破產清算,持續經營的基本前提或假設便不再成立,企業的會計核算必須採用清算基礎。

有了持續經營的假設才能對資產按歷史成本計價,折舊費用的分期提取才能正常進行,否則資產的評估、費用在受益期的分配,負債按期償還,以及所有者權益和經營成果將無法確認。

持續經營是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的前提,界定了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

⑺ 持續經營原則是什麼意思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考慮停業、破產、清算或大規模削減業務等因素,明確這個基本前提,會計人員就可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方法,如資產能夠按計量基礎計算成本,費用能夠定期進行分配,負債能夠按期償還,否則正常的核算就無法進行。
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投資者需要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來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

閱讀全文

與持續經營性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業房貸款 瀏覽:893
鄭州金石投資有限公司高管 瀏覽:463
130泰銖換人民幣是多少 瀏覽:144
期貨全視角 瀏覽:90
華誼貸款公告 瀏覽:164
吉安哪裡有小額貸款 瀏覽:380
捷信分期貸款都要什麼條件 瀏覽:545
國際期貨行情軟體 瀏覽:712
首旅股票停牌 瀏覽:757
東大同是什麼股票 瀏覽:420
昨天理財 瀏覽:416
百度港幣人民幣 瀏覽:241
廈鎢股票 瀏覽:669
房子二押貸款的公司 瀏覽:627
股票十個漲停 瀏覽:712
基金經理行業分析 瀏覽:85
跨境並購外匯規定 瀏覽:778
7000皮索和人民幣 瀏覽:943
理財工具數據 瀏覽:295
公司理財第九版課後答案英文版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