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連雲港出了哪些名人
沈雲霈:海州西門人,字雨辰。號雨人,清末民初著名實業家。
許鼎霖:光緒八年中舉。宣統二年,許鼎霖創辦贛豐機器油餅廠。光緒三十一年八月,與張謇先後合辦耀徐玻璃公司、鎮江開成鉛筆罐廠,上海大達輪船輪步公司等企業,和嚴信厚等在海州創辦海豐麵粉公司。在清末立憲中,與張謇兩人同屬立憲派重要活動分子,積極合作,倡導立憲。
彥涵:東海縣富安村人。他的版畫藝術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法國、蘇聯、美國、日本等國的一些著名博物館收藏,1989年和1998年,由連雲港政府撥款建立彥涵美術館一座,館中收藏其版畫作品和國畫近300幅。
孫飄揚: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連雲港製葯廠技術員、連雲港醫葯工業公司科技科副科長、連雲港製葯廠副廠長、廠長等職。200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96名。2010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101名,財富74億。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以80億元排第71位。2013入圍胡潤全球富豪榜。
徐福:秦著名方士。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制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葯神」。
石曼卿:太子中允編有《石曼卿詩集》。海州石棚山留有「石曼卿讀書處」遺跡。
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主要作品有《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冬天》等。
李汝珍:19歲隨兄李汝璜來板浦,居住在板浦場鹽保司大使衙門里。其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紀念館」。
侯勇:國家一級演員。因主演《沖出亞馬遜》《大染坊》而成名,後出演多部優秀影視作品,曾獲得過華表獎、金鷹獎、飛天獎等獎項。
『貳』 香港回歸10年內的大事件
回歸後的香港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
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3年7月1日,以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為首的大批市民,參與七一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達50萬人。其後兩年的7月1日都有進行遊行,爭取民主及反對官商勾結。
2004年5、6月、香港成為「泛珠三角9+2」經濟整合的成員,繼續發揮原有的優勢。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繼續成為大陸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外國和香港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窗口」。人民幣可在香港兌換令香港成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特區政府亦開始和中央、各級政府商討香港和內地的公路、鐵路規劃,加強兩地的陸路交通聯系,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同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以健康為由辭職,同時獲中央委任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辭職的原因,社會普遍認為他是面對各種壓力,尤其面對七年來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宣布參選行政長官以替代董建華辭職的空缺,最後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於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長官,並於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職。曾蔭權繼任之後,給香港政壇帶來新氣象,市民對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評價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亞洲第二個迪士尼樂園於在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開幕,為香港的旅遊和經濟注入了活力。
2005年12月4日,大批市民參與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有25萬,其他調查團體統計約3萬人。
2005年12月13日至12月18日,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於香港舉行,各國示威者到港遊行示威,包括歐美的社運人士、菲律賓、印尼、韓國等亞太區的工會人士等,其中以韓國農民最受傳媒注目。12月17日與警方在灣仔一帶發生沖突。
『叄』 空港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是誰哪些機構
抄空港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是:北京天竺空港經濟開發公司。
持有的機構是: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歐盛世成長分級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歐永裕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中國工商銀行-廣發聚富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諾安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
公司前10大股東是:(截止2015年12月8日)
北京天竺空港經濟開發公司:占流通股比例:58.71%
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歐盛世成長分級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占流通股比例:1.36%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歐永裕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占流通股比例:1.24%
中國工商銀行-廣發聚富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占流通股比例:0.96%
王洪娟:占流通股比例:0.91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諾安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占流通股比例:0.75%
李吉軍:占流通股比例:0.46%
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占流通股比例:0.30%
賈珍珍:占流通股比例:0.28%
孫曉光:占流通股比例:0.27%。
『肆』 中國有幾個李國偉
臨滄市委書記(1950-)
李國偉,中共臨滄市委書記。
男,漢族,雲南鳳慶人,1950.8生,1972.3參加工作,大學文化。
2006年8月當選中共臨滄市委書記。
《少男少女》雜志副編審、廣州人
廣東廣州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廣東省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1972年參加工作,歷任廣州齒輪廠工人、團支部書記,解放軍一六五師炮團炮手、班長、文書,《少年文藝報》編輯、編輯部主任,《少男少女》雜志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副編審。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報刊工作者。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集《我們這樣設計人生》,歷險小說《少年警隊》、《陽台上的綁架》、《太空俘虜》、《非洲巫師的咒語》、《連環大追捕》、《馬戲團劫案》、《諾西森林的野人》、《獅面神像》、《沙漠追蹤》、《馬戲奇案》、《太空遇險》、《神秘的咒語》,系列童話《發高燒的外星人》等。
[編輯本段]原湖北省政府副主席(1893-1978)
李國偉,原名忠樞,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李皋秀早亡, 自幼依靠母親扶養長大。祖父是一位學識比較淵博的塾師,李國偉從6歲起,便跟隨祖父讀四書、五經,學習算術、歷史、 天文、地理等知識。在祖父的栽培下,養成了好學上進的習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李國偉考入上海澄衷中學。同年秋季入震旦大學。1910年讀完預科,因家裡繳不出學費被迫退學。他在家自學英語,半中後適逢唐山工學院(一說唐山路礦學院)招收學膳免費生,李國偉赴考被錄取,攻讀土木工程科。
1915年,李國偉畢業後,經同班同學託人介紹至柳江煤礦,擔任該礦建造輕便鐵路測量員的臨時工作。次年3月,全線測量工作完成後,他到北京另謀職業,請同學轉托在隴海鐵路任局長的哥哥介紹至東路第一分段(開封景家樓)擔任副工程師。
1917年,李國偉28歲,經堂姑丈華藝三(時任無錫商會會長)介紹,與榮德生長女榮慕蘊結婚。榮德生曾在《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中寫道: 「知為大器,不論家況也。」
1918中初,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隴海鐵路原來的工程計劃緊縮,李國偉被調至隴海鐵路工程總局任繪圖員。這時他回無錫迎接母親和妻子到鄭州安家。不久他又調至徐州鐵路分局任繪圖員,全家亦隨遷徐州。同年秋,榮慕蘊回無錫探親,榮宗敬要她勸說李國偉改行,從事實業,到漢口去負責籌建福新第五麵粉廠,同時,榮宗敬也請華藝三致函敦促李國偉能走「實業救國」之路。李國偉在親友們的勸說下,終於辭去徐州鐵路分局工作。於1819中冬,全家遷至漢口,從此李國偉便與榮家企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負責「福五」的籌建和設備安裝工程,首先,他選定了緊臨漢水又靠京漢鐵路橋口終點處的地方為廠址,這樣既可利用鐵道線直達廠內,又可兼收漢水船運之便,為今後發展生產,減少運費,降低成本創造了條件。這一點深得榮氏兄弟的贊許。籌建過程中,除了工廠設計依靠行家外,其餘李國偉均親自動手。1919年10月「福五」竣工投產,當時擁有美製麵粉機22台,600匹馬力蒸汽機l台等主要設備,能日產牡丹牌麵粉6400包。投產後,榮家任命李國偉為協理兼工程師。從此李國偉開始致力於鑽研製粉工藝。他針對當地小麥含雜質較多面影響粉質的情況,認真組織工人篩選。同時還通過改進制粉機的性能,提高了麵粉的質量。不久,牡丹脾麵粉就暢銷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並通過美商洋行,遠銷英、荷等國,因此開工8個月就獲利20餘萬元。「福五」在產銷兩旺,盈利優厚的條件下,又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至1925中增建了第二車間,增添了能日產麵粉6000包的美製最新制粉機一套。至中底竣工後,連同第一車間,而粉日產量增加到1.2萬包,投資也增加到150萬元,為開辦時的5倍,已雄居華中麵粉廠之首,在榮家12個麵粉廠中也躍居第4位。為了就地解決「福五」所需的麵粉袋布,一年半之後,經榮家同意,李國偉又著手在漢口創辦第二個工廠——中新第四紡織廠。1922年2月投產,李國偉兼任「申四」副經理和工程師。該廠在創辦初期, 由於連續3年虧蝕達36.9萬元,因而引起福新系統一些股東和少數高級職員的憂慮,他們以「申四」會把「福五」拖垮為理由,向上海總公司提出了出賣「申四」專辦「福五」的建議;風聲傳出,漢口的日商安泰紗廠也四齣活動,妄圖吞並「申四」。李國偉在全廠職工的支持下,毅然派代表到上海向榮宗敬陳說利害,最終才避免了一場被日商吞並的危機。
隨後「申四」不斷更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產量和品種均有較大的增長。從1929年底起除生產麵粉袋布外,又增產了斜紋、嗶吸、直貢呢布等應時產品,因而生產有了轉機。後來經理榮月泉退休,由李國偉接任「申四」、「福五」兩廠經理。
1930年春,李國偉赴日本進行考察,他特別重視學習現代企業的管理經驗,回國後,在廠內進行推廣,如革除封建的工頭制,使用專科畢業生負責車間管理等,從而提高了生產率,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1933年3月,「申四」在停工維修時,不慎起火,除棧房和公事房外,廠房、設備全被燒毀。李國偉被漢口警備司令部以火頭罪拘留1天,後經律師辯護才獲釋。李國偉為此心情十分沉重,但榮家並未責怪他,榮宗敬隨即召開股東會議,決定將股金增至92萬元重建「申四」。李國偉即利用追加股金、保險賠款和銀行的抵押貨款著手重建,並添置了當時最先進的英制紗錠2萬枚,修復了被毀紗錠5萬枚余,添置了3000千瓦發電機一台和全套鍋爐設備等,至1935年春,終於建成了當中國內第一流的大型紡織廠。在該廠投產前後,李國偉採取了三項較大的改革措施:一是毅然決定招收大批青年女工。開設短期養成工訓練班,在10個月中,先後培訓出能夠熟練掌握各項標准工作法的新工人千餘人,取代了工廠遭災後離去的老工人。二是為了適應美製紗機的性能斷然改變總公司規定的混紡工藝,採用長纖維細絨棉花專紡16支紗,使產量大增,成本降低,產品拉力增強,因而獲得了市場信譽。三是針對「申四」所產12磅細布產質量低於當時漢口同類產品的水平,將原來每方英寸的經緯紗各減少10根,織出一種產量高、成本低,售價僅及同類產品80%的,名聞一時的「綠雙喜牌」輕質細布。1935年起,李國偉又通過買舊機、添購新機,把原來的布廠擴充成擁有800檯布機的大廠。因此重建後的「申四」開始進入了生產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
1937年七月,抗日戰爭爆發。華北、華東等工業較集中的地區相繼淪陷,使武漢地區的經濟出現了暫時繁榮的局面。李國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全力組織「申四」、「福五」增加生產,因而在抗戰初期,兩廠都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如「申四」1937中的盈利高達185萬元,為1936中的3.8倍;在1938年8月工廠內遷之前, 「申四」、 「福五」所積欠的約700萬元債已全部還清。
但是好景不長,國民政府於1938年1月下令武漢的所有工廠企業必須全部內遷至川、陝、湘、滇等地。這時榮家內部對企業的內遷問題,卻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即以榮德生為代表的大股東們,因看到當時國民黨軍隊一再潰退,認為「漢口守不佳,內遷也沒有辦法」,主張將「申四」、「福五」的生產設備全部寄存於漢口沙遜洋行的棧房,或全部出租給美商經營,為此他們還派專人去國民政府疏通,企圖達到不內遷的目的。而李國偉、章劍慧等一批中青年資本家和廣大職工都主張內遷,李國偉一面多方勸說榮家支持內遷,一面於同年4月即親至重慶視察並選購土地,8月底,李國偉又親赴陝西寶雞踏勘,並至西安拜見省主席蔣鼎文,蔣面允給予特別協助,同意在寶雞購地400畝 ,借給50噸鋼筋和一千筒水泥以支持其建廠,李國偉通過重慶和寶雞兩地考察。把寶雞與重慶相比,決定把大部分設備遷往寶雞。榮德生等人只好同意內遷,並函囑李國偉要努力「報效國家社會,在荒僻創造事業」。李國偉全力投入緊張的內遷搶運工作,兩廠設備從1938年8月底起,經水陸兩路先後運至重慶和寶雞。
1938年10月,在內遷工作基本完成後,李國偉即去上海參加「申四」臨時股東會議,匯報遷廠經過。股東們因怕內遷企業虧本受累,會上決定內遷企業都不準用「申新」、「福新」的牌號,而另行成立慶新股份有限公司,下設慶新紗廠和慶新麵粉廠,以「申四」、 「福五」的設備出租給慶新收取租金。
李國偉回到重慶後,決心發奮創業,因陋就簡,先建造生產車間和職工食堂,因而慶新紗廠即於1939年1月率先建成開工,不久全部設備開足生產,每月產紗220件。接著慶新麵粉廠亦於1939年5月建成投產,日產麵粉500包。由於戰時重慶一度經濟繁榮,投產較早的企業,都能獲得厚利。在滬股東們見有利可圖,就主動提出恢復「申四」、 「福五」牌號。
1939中4月起, 「申四」寶雞廠在李國偉親自主持下,在荒僻的土地上進行籌建工作,同年8月建成投產,因受動力限制僅開2000紗錠。1940年8月又兩次遭日機轟炸,受到了一些損失。為了抵禦日機轟炸,李國偉組織工人在工廠附近山頭開挖山洞,建造窯洞車間55.4萬立方米,裝有2萬紗錠,至1941年春建成投產。由於原料、勞動力均十分低廉,所產棉紗可近銷關中,遠銷渝、蓉,在資金上又能得到重慶廠的支持,故「申四」寶雞廠的發展較快。
在內遷企業獲得初步發展後,李國偉便把歷年盈利繼續投資於原有企業的擴充和創建新企業上。1940年初,擴建了「申四」重慶廠的第二工場,使紗錠增至1萬枚;1941年在成都創建擁有4200枚紗錠的「申四」成都廠和日產麵粉500包的建成麵粉廠。同時,從1941起,通過修舊利廢創設了日產麵粉2000包的「福五」寶雞廠和日產麵粉1000包的「福五」天水廠。當時後方難以獲得進口設備,李國偉等人決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創辦機器鐵工廠來製造所需設備。他從194l年起先後在寶雞創辦了寶雞鐵工廠,在重慶創辦了公益麵粉紡織機器廣。兩廠除製造出120台機床等工作母機外, 還自製了一批制粉機、細紗粗紗機、梳棉機和打包機。又自製成全套小型造紙設備,於1944年4月創建了以廢棉為原料的雞宏文造紙廠,日產新聞紙一噸半。為了緩解工廠用煤的困難,李國偉於1941年集資3000萬元,在陝西自水縣創辦了寶興煤礦公司,先後採得上等半煙煤3000餘噸,後因交通困難問題,李國偉在寶雞還設立了運輸大隊,購置卡車40餘輛,以裝運各廠的原物料和產品往來於川陝、川黔、渝蓉等公路上。又自備木船多艘利用嘉陵江等水道運輸物資,成為當時內遷企業組織最完善的企業之一。
1941年6月,李國偉在寶雞宣布成立了申四、福五、建成、公益、寶興五公司總管理處,自成系統,由他總攬榮家內遷和新建企業的經營管理權。
1942年,國民政府對棉紡織和麵粉工業實行產銷統制和苛征高稅政策之後,使內遷企業逐步陷入困境,不得不靠接受政府的加工來維持生產。此時,李國偉被迫採取了三項對策,來保存內遷企業的經濟實力。第一,通過賄賂和拉攏地方官員的辦法,操縱原料市場。他到處設庄,壓價收購棉、麥等工業原料,囤積居奇以攫取厚利。第二,各企業通過設立暗帳,隱匿巨額利潤,以逃避和抗拒高稅政策,如「申四」各廠從1939一1945年的暗帳盈利為934萬元, 盈利率高達161%,而明帳盈利僅325萬元,盈利率為70%。第三,抽調資金,大量購儲外匯和黃金,來保持幣值。據1945年的帳面統計,「申四」、「福五」系統共積儲外折匯合美金達300多萬元。
在抗戰勝利前夕,李國偉草擬了一個以「申四」為發展重心的《申新紡織公司戰後復興計劃》,該計劃除了保留原設在上海、無錫的申新二、三、五、九廠外, 擬在鄭州、常州、漢口、濟南新設申新一、六、七、八廠,計劃尤其注重發展「申四」。
抗戰勝利後,李國偉即著手建立以武漢為中心,以川、陝和上海為兩翼的企業體系。他先致力於漢口「福五」、「申四」的恢復工作。為了加強對戰後企業發展的領導,李國偉於1946中9月,把五公司總管理處遷到漢口。並增設了上海辦事處,以加強同總公司和海外的業務聯系。他還大力標買敵產。
1946年秋,標買上海紙器廠擴建成宏文造紙公司上海廠;同年11月,標買日資三興第五麵粉廠改為建成麵粉公司上海廠;1948年1月,標買重慶軍政部紡織廠(擁有2萬紗錠)改為渝新紡織廠;1947中春,又租用蕪湖益新麵粉廠,改為「福五」蕪湖廠,可日產麵粉1800包,後因經營不善,於1948年11月退租。此外,李國偉還購進敵產上海美華肥皂廠,漢口漢瑩冰廠等。1947年李國偉將「福五」日產麵粉3000包的制粉機拆遷至廣州,建立「福五」廣州廠;1948年又把國外到貨的2萬紗錠改運至香港,創建了九龍紗廠,接著五公司總管理處亦遷至廣州,繼而該管理處又和李國偉一同遷往香港。
1950中元旦,李國偉響應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召喚,毅然回歸,繼續主持領導總管理處所屬各企業。1951年,李國偉首先向陝西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請,—並獲准將寶雞各廠和「福五」天水廠改為公私合營新秦企業公司,成為解放後第一批公私合營企業之一。1954年,他又將漢口「申四」、「福五」 上海宏文造紙廠,上海和成都的建成麵粉廠,渝新紡織廠(包括已並入的 「申四」重慶廠),成都「申四」「福五」和廣州「福五」等廠一並申請公私合營, 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到來時,「福五」重慶廠亦實行了公私合營。至此,李國偉興奮地對人說: 「我一生所經營的工廠,都已還之於人民,這實在是我最愉快的一件大事!」
回國後,李國偉先後擔任了武漢市人民代表,湖北省政府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五屆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務委員;湖北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市民建常務委員。1956年,他還參加全國人大代表團出訪蘇聯、捷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及利亞等國。1978年10月1日李國偉病逝於北京,終年76歲。他的家屬遵照李國偉生前的遺願,把他歷年購買的公債28萬元如數捐獻給了國家,並把發還在「文革」中被扣的30萬元個人存款,充作教育基金,捐獻給民建中央和全國工商聯,以支援兩會發展教育事業。
『伍』 寧波出現哪些文化名人
倪 匡
香港作家。1935年生,浙江寧波人,出生於上海。
1957年到香港,作過工人、校對、編輯,自學成才,成為專業作家。他寫作面十分廣闊,眾體皆備,小說則包括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各種。寫作速度也十分驚人,每小時可寫4500字,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武俠小說以《六指琴魔》為代表,想像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國期間代金庸寫《天龍八部》連載(這一部分後來金 庸改寫時刪去了)。他的武俠小說主要有:《飛針》《鬼界》《鐵拳》《夜遁》《大鹽梟》《獨臂刀》《紅飛雁》《巨靈掌》《游俠兒》《冰天俠侶》《六指琴魔》《五虎屠龍》《俠義金粉》《最後一劍》《大俠金旋風》《龍虎雙劍俠》《雲海爭奇記》《紫青雙劍錄》《浪子高達傳奇》《女黑俠木蘭花》等。
柔石(1902-1931年)
現代作家。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
1917年在家鄉正學小學畢業,次年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1年10月,參加同學潘漠華、馮雪峰組織的文學團體「晨光社」。1923年夏畢業後,曾在杭州當家庭教師。1924年春,在慈溪縣普迪小學任教,並從事業余創作。1924年下半年,因團結進步教師組織讀書會而被解聘。1925年春,到北京大學旁聽,常聽魯迅講課。1926年初,由於貧病交迫,離開北京,奔波於滬杭一帶,曾計劃與朋友在杭州辦一所私立中學,未成。在此期間著手創作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上冊寫於上海,下冊寫於杭州。不久去鎮海中學任教。1927年夏,到寧海中學任教。1928年初,在黨組織和進步教師的支持下,出任寧海縣教育局局長。4月,寧海縣農民在亭旁(今屬三門縣)起義,寧海中學二三十名教師參加。暴動失敗後,寧海中學被解散,一些師生慘遭殺害。柔石被迫出走到上海,改訂《舊時代之死》,由魯迅推薦,在北新書局出版。1928年下半年起,與魯迅比鄰而居,合辦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二十期、《朝花旬刊》十二期及《文苑朝花》五本。1929年1月至9月,受魯迅委託,接編《語絲》雜志。1929年11月出版中篇小說《二月》。1930年2月,同魯迅、宋慶齡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柔石為發起人之一,被選執行委員,後任常務委員和編輯部主任。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以左聯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籌備會,並寫了報道此次會議的通訊《一個偉大的印象》。1930年中,翻譯了高爾基等蘇聯作家的不少創作和論著,同時發表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並被譯成多種外文。1931年1月17日晚,在上海東方旅館參加黨的秘密會議,因叛徒出賣,同與會三十多人一起被捕。2月7日晚,與其他二十多人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其中左聯成員五人,稱為左聯五烈士。遇難後,魯迅曾寫《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為了忘卻的紀念》、《柔石小傳》等文;左聯也出版紀念專刊《前哨》,沉痛紀念柔石等五位烈士。
邵逸夫 (1907-)
電影事業家。原名邵仁楞,浙江寧波人。
上海青年會中學畢業。1925年與兄醉翁、人 、仁枚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負責外埠發行業務,並學習攝影和編劇。1928年與仁枚攜影片去新加坡、馬來西亞開辟放映市場。後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並在南洋各地擁有數十家電影院。1957年與仁枚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辦邵氏父子公司的製片業務。並闢建邵氏電影城,攝影棚擴展至十餘個,擁有拍攝、錄音、彩色洗印、放映等全套設備,使之成為香港規模大、設備先進的電影製片廠。公司成立後每年約生產三十部影片,至80年代中期已生產影片七百餘部。並常以其影片領風氣之先,如李翰祥導演的《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影片使黃梅調電影風行香港影壇數年之久;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張徹導演的《 獨臂刀》等又使60年代沉寂一時的武俠片重新興盛起來;影片《後門》、《萬古流芳》、《珊珊》等也接連在亞洲影展獲獎。其中多部優秀影片均由其親自監制。同時,在東南亞各地,其戲院已擴展至一百六十餘家,形成一個龐大的發行網,並在東京、巴黎、羅馬、倫敦、柏林等大都市設常駐代表,使中國影片打入世界電影市場。由於他對電影事業的貢獻,1974年和1977年分別獲英國女皇頒授CBE勛銜和爵士勛銜。1983年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高榮譽獎,並兼任香港無線電視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校董、香港藝術節主席、香港藝術中心主席等。
包玉剛(1918—1991年)
名起然。浙江寧波人。
早年入上海中興學堂,後入吳淞商船學校。1937年輟學,供職中央信託局衡陽辦事處,任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副經理,未幾任中國工礦銀行重慶分行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後,改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1946年任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1949年初至香港,與人合資開設華人行,經營進口貿易,為大陸裝運進口鋼材、棉花、葯品等緊缺物資。1955年創設環球有限公司,經營印度至日本間煤炭運輸。次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為國有,運費大漲,獲資甚豐,遂購置新船,擴展業務。繼與日本造船業、金融業、香港匯豐銀行等合作,漸著聲航運界。1967年中東戰爭石油危機中擴大船隊,1970年改為環球航運集團有限股份公司,1972年創設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會主席。至1981年底,擁有船隻210艘,總載重噸位2100萬噸,人稱「東方船王」。又於紐約、倫敦、東京等地設立10多家子公司、代理公司,還兼營地產、碼頭倉儲、公共交通等業,歷任國際獨立油輪船東協會、亞洲航業有限公司、世界航運及投資公司、世界海事及陸豐國際(投資)公司、世界金融國際有限公司和LBJ金融(香港)有限公司主席等職。1963年加入英國籍,1976年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及日本天皇授於勛章、獎章。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他熱愛祖國,擁護「一國兩制」政策,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自奉節儉,樂善好施,先後捐資興建北京兆龍飯店、上海交通大學兆龍圖書館、杭州包玉剛游泳池等,又倡設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基金,捐款賑濟災民。促進故鄉建設,應聘任國務院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顧問、甬港聯誼會、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名譽會長等職,捐資5000萬元創建寧波大學,又捐資建包玉剛圖書館。
蔣介石(1887-1975)
名中正,原名瑞元,學名志清,奉化人。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在寧波箭金學堂讀書,次年入奉化龍津中學。1907年入保定軍官學校,一年後赴日留學。1908年至1910年,在東京振武軍事學校學習。經陳其美介紹,於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結識孫中山。1911年武昌起義後回國,曾參加光復上海和杭州等戰役,在滬軍都督陳其美手下任團長。民國成立後,曾隨陳其美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也曾受陳指使派人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二次革命」失敗後去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8年,應孫中山之召去廣州,任陳炯明粵軍作戰參謀。1919年至1920年間,在上海從事證券交易。1922年6月,陳炯明叛亂,蔣應孫中山電召去廣州,後隨孫中山到上海,著《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1923年4月,又隨孫中山回廣州,任大元帥府參謀長。8月被派往蘇聯考察軍事。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蔣表面擁護,取得孫中山的信任。5月,黃埔軍校創辦時,蔣被任命為校長,旋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右派勢力抬頭。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提出「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並乘機攫取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北伐軍進占長江中下游地區後,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並在各地「清黨」,公開破壞第一次國共合作。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並任國民黨總裁,控制黨、軍、政大權,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對外投靠帝國主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鼓吹「攘外必先安內」,繼續進行反共內戰,對中國工農紅軍先後發動五次「圍剿」,此外,又不斷製造新軍閥混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被迫結束十年內戰,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蔣一面抗戰,一面企圖與日謀和。1938年武漢失陷後,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曾先後掀起三次反革命高潮。1943年,林森病逝,蔣繼任國民政府主席。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妄圖獨吞勝利果實,偽裝和談,准備內戰部署,旋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1946年一手召開偽國大,通過「憲法」,1948年任「總統」,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國民黨政府滅亡。蔣率殘部逃到台灣。1975年4月5日病死台北。
童第周(1902-1979)
鄞縣人 。
曾任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解放後歷任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研究所所長和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並任中國科學院生物部委員、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一至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童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開創者,早期在脊椎動物、鳥類和兩棲燈動物卵子發育能力的研究方面,有獨創性發現。五十年代開始,系統研究文昌魚和卵子發充規律,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動物學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證據,豐富了實驗胚胎學理論。六十年代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細胞核和細胞質在魚類個體發育、細胞分化和性狀遺傳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創見。他在研究海洋有害生物的防治、經濟水產動物的人工養殖、經濟魚類育種的新途徑等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先後發表論文和專著七十餘種。
潘天壽(1897-1971)
原名天授,字太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1897年3月生於浙江省寧海縣。
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 潘天壽年青時自感「無幹事之才,只有書畫尚能勝任」,因而在詩、書、畫、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1923年,27歲的潘天壽應聘到上海美專任職,並參與創辦上海新華藝專,培養了許多學生。1928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藝術院任中國畫系主任,他的才幹受到當時已80高齡的昊昌碩的賞識,潘天壽在藝術上亦也受了到吳的影響。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1955-1965年間,是潘天壽創作、著論豐盛的10年,這時期他曾任全國美協副主席,1958年榮任蘇聯莫斯科美術研究院名譽院士,195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文革中受到誣陷與摧殘,1971年9月含冤而逝,時年75歲。後來由國家投資在中國美院院內建有潘天壽紀念館。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斗一生,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他的藝術博採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
『陸』 愛心人物及事件
愛心人物:
1、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1857.7.5-1933.6.20),原名克拉拉·艾斯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之一,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領袖之一,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無產階級女權解放的靈魂人物 。1910年哥本哈根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
2、潘石屹
潘石屹意無意之中救助了朱晶平,朱晶因此而完全康復,為此,還上了北京電視台的一個節目當眾感謝潘石屹。近年,潘石屹與一家專業的治療白血病機構合作,捐款500萬,希望能讓更多的身患白血病的兒童活下來。
3、叢飛
叢飛(1969年10月29日-2006年4月20日),男,原名張崇,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田莊台鎮的農村,中國內地男歌手。曾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累計捐款捐物共計300多萬元,被評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愛心事件:
1、重慶籍司機謝世寶與母親劉吉祥駕車從湖南長沙回重慶途經麻豪口鎮裕華村路段,不慎滑落路邊溝中,車倒扣到水中,情況危急。
村民陳炳炎發現急忙大聲呼救,裕華村黨支部書記李必勝、副書記劉勇、聞訊趕來的還有賀小方、李祖科、李祖祥、王義忠、姚雲青一起組織施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受困的兩人迅速被救出,兩人沒有生命危險。
2、9月22日晚6點多,縣中醫院的急診科護士彭丹正和朋友們在沙市一飯店吃飯。突然,鄰桌一男子昏倒在地,渾身抽搐。眼前突發這一幕,彭丹沒有猶豫立即放下碗筷,沖了過去。
盡管已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彭丹卻一刻也沒停下,直到救護車到達現場。到達沙市一醫後,專家們全力搶救,並初步確診為心肌梗塞。專家們說,如果當時沒有彭丹為他急救,男子極有可能失去生命。
『柒』 秦子琦金融市場 廣義:指一切進行資金交易的市場,既包括以金融機構為中介的間接融資,也包括資金供求者之
金融市場
廣義:指一切進行資金交易的市場,既包括以金融機構為中介的間接融資,也包括資金供求者之間的直接融資
信用的特徵
信用是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借貸行為
信用是價值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信用關系是債權債務關系
再貸款和再貼現
再貸款:指商業銀行在短期資金較緊張時向中央銀行的借款
再貼現:指商業銀行為了應付短期資金需要將客戶貼現的票據向中央銀行再進行貼現的業務
《巴塞爾協議》
關於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衡量和資本標準的協議
金融工具
能夠證明債權債務關系、資金交易金額、期限、價格的書面文件。
資本市場
長期資金市場,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投資基金市場
同業拆借
互相融通短期資金
M2=M1+企業定期存款+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
貨幣制度
簡稱「幣制」,是一個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該國貨幣流通的結構、體系、與組織形式
投資基金
是一種集合投資方式,它通過發行一種份額(稱為基金單位),集中若干投資者的資金,交由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外匯、貨幣等金融工具的投資,以獲得投資收益和資本增值。
回購協議
是按照交易雙方的協議,由賣方將一定數量的證券賣給買方,同時承諾若干日後按照約定價格將該種證券如數買回的協議。
中央銀行
是一國金融體系的核心,是制定和執行國家金融政策法令,監管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發行貨幣的金融管理機關。
商業銀行
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利息率
指在借貸期內所獲得的利息額與借貸本金的比率。
股票收益率=(股票賣出價—股票買入價+股利收入)÷股票買入價×100%
債券市場
指新發行各種債券以包銷或承購等方式易手的市場。
存款准備金制度
是指把繳納准備金的對象、范圍、比例、罰則等以法律或條例的形式,作出若干規定,使其成為銀行業共同執行的准則。
金融期權
指在未來特定的期限內,按照特定的協議價格買賣商品的選擇權。
貨幣政策
採取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與信貸數額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
商業信用
指企業之間互相提供的與商品交易直接相聯系的信用
商業票據
指由金融公司或某些信用較高的企業開出的無擔保短期票據
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
是銀行發型的定期存款憑證
特點:不記名、金額大、期限較短(一般為3~6個月)、不能提前支取但可以轉讓流通。
銀行信用
是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的形式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的信用
國家信用
又稱為政府信用,指以國家作為債務人的信用,即國家以債務人身份發行國債,籌集資金的一種借貸行為。
消費信用
是工商企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以消費品為對象,向消費者提供的信用。
個人信用
是授信方和受信方之間遵守契約能力的約定
高利貸
指索取特別高額利息的貸款
股權信用融資
金融工具的全部特徵
償還性:指金融工具發行的主體按期還本付息的特徵
流動性:又稱為變現能力,指金融工具迅速變現為貨幣而不致遭受損失的能力
風險性:又稱為本金的安全性,指金融工具的購買者收回本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