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指數型基金的問題!!!
指數基金就是以所跟蹤的指數為投資標的,按照指數成分股配置基金資產。衡量指數基金業績指標主要是跟蹤誤差,跟蹤誤差越小,說明基金經理操作越好。指數上漲時,指數基金也會上漲,指數下跌時,指數基金也會下跌。所以說,指數基金相對於普通股票型基金屬於被動投資,基金經理沒有對股票進行選擇和判斷的空間。
普通股票型基金屬於主動投資基金,需要基金經理根據對市場、個股、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的分析和判斷進行擇時、選股。股票型基金投資業績好壞與基金經理的能力以及公司團隊的投資研究能力等有很大關系。
對於個人而言,投資指數基金存在兩種選擇,一是通過定投獲得平均進入成本,二是通過對市場的判斷進行擇時交易。前者對於沒有經驗的投資人更加適合。當然,如果您看好哪家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和投資風格,可以選擇這家基金公司的股票型基金作為定投對象。
Ⅱ 我憑什麼不買指數型基金
曾有一位投資者問了我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對自己的投資很失望,我無法戰勝市場,我克服不了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如果我把全部積蓄拿出來買一隻基金20年不動,你說我該選什麼基金呢?
我毫不猶豫的回答,指數基金。
所謂指數基金,指的是以特定指數為標的指數(比如滬深300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通俗點說,也就是如果你買了指數基金,那麼大盤漲你漲,大盤跌你跌。基本不用考慮選股、買入賣出時間點等,想知道收益,直接看該指數對應的大盤漲跌幅就可以。
這也是為什麼指數基金理財,會被稱為「傻瓜理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要買指數基金?
如果你看過基金業最近3-5年的業績排名的話,就會發現,基金業績排行榜上TOP10里的名單,沒有哪一年是重合的,甚至於連主角都是風水輪流換,去年排名第一的基金,今年可能直接掉出前50名了。
這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或策略可,以適用於任何市場環境,尤其是在當前股市震盪環境下。
除此之外,主動型基金(也就是由基金經理自己挑選基金構成,並補倉減倉操作的基金),與屬於被動型基金的指數基金相比,前者費用更高,畢竟它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而指數型基金相對簡單粗暴。
另外,從收益來看,由基金經理主動操盤的基金跑贏大盤的並不多,這個我們從基金業績報告中就可以看出來。
因此,指數型基金,可以說簡單方便(一看就懂)、直觀透明、費用還低(管理費用低)。
那麼選擇什麼樣的指數呢?
我的答案是:優選滬深300指數和上證50指數。
滬深300指數是2005年由證監會牽頭,中證公司著手創建的,打通滬深兩市的一個市值風向標,集聚了兩市最具價值的優秀企業。
上證50指數由上交所於2004年1月公布。該指數是根據科學客觀的方法,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且最具代表性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龍頭企業的整體狀況。
在人類的諸多行為中,沒有任何事情能像炒股那樣,讓很多聰明人都顯得愚蠢至極。然而,能被時間證明,戰勝人性弱點的妙招之一,就是投指數基金。
所有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經理都感嘆:在大牛市中,幾乎不可能戰勝指數基金。
投資大師巴菲特16年連續8次公開推薦指數基金,他說,「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就是買入一隻成本費率低的指數基金」。
投資不僅是買入,更是賣出。那麼,對於投資者而言,如何賣出基金呢?
盡管巴菲特強調稱,要盡可能地長期投資指數基金,頻繁買賣反而會使收益更低,但巴菲特絕沒有說過死了也不賣。
很多基金公司和銀行總是告訴基民買這個買那個,但很少指點客戶如何賣出。就像種菜一樣,會種,更要會收,不會收,可能就爛在地里。
故而,指數基金投資不能走極端,要根據個人情況和市場變化靈活應對。一般來說,應該堅持三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太急躁:短投不如長投。
短線頻繁買賣,成本更高,收益更低。長期投資,坐看潮起潮落,只要經濟持續增長,股市就會持續上漲,正如巴菲特所說:用屁股賺的錢比用腦袋賺的錢更多。
第二不要太貪婪:該止盈就止盈。
買入後就一直持有,死了也不賣,可能不賣就死了。
上證指數從6124點一年暴跌到1664點,讓你賺到手的錢又吐回去甚至本金也虧損,就是最大的教訓。賺錢了,股市被過於高估了,該賣出就得賣出。
第三不要太固執:該止損就止損。
很多人喜歡賺了就跑,有些小利就落袋為安。有些人則走另一個極端,虧了也不賣,結果越套越深,越虧損越長期持有。其實,如果股市明顯過高,該止損就要迅速止損,否則只會越陷越深。
如果你什麼都不懂,沒時間、沒精力、也沒能力,那麼你戰勝市場的可能性極小。這樣的你,最好的選擇不是去戰勝市場,而是跟隨市場。
就像你去購物一樣,如果你不懂,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是,看看哪個牌子、哪種產品最暢銷,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既安全又可靠。
更讓你想不到的是,投資指數基金是最簡單的投資方法,能夠讓你長期戰勝包括絕大多數基金經理在內的專業機構投資者。
其實股神巴菲特也一直看好指數基金。在2016年股東信中,巴菲特就再次表達了對指數基金的看好,他說:
「如果要立遺囑,去實現把現金交給守護我老婆利益的託管人。我對託管人的建議再簡單不過了:把10%的現金用來買短期政府債券,把90%的資金用於購買非常低成本的標普500指數基金。」
「我相信遵循這些方針的信託,能比聘用昂貴投資經理的大多數投資者,獲得更優的長期回報,無論是養老基金、機構還是個人。」
非常理性(聰明)的巴菲特自己很明白,伯克希爾過去的巨大成功,並不代表未來還能取得巨大成功。
他早就說過,即使推倒重來,他也無法復制過去偉大的成功;如果建議僅集中投資一個偉大公司,其實就是孤注一擲;而標普500指數基金就完全不一樣了,相對一個公司,其風險也就是五百分之一。大多數股票基金經理都無法超過標准普爾500指數。
因此,一般而言,不管是職業人員管理的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還是個人股民,都落後於大盤指數。
這種指數基金投資法,其實是一種被動的投資策略,其特點是不去人為選股,完全迴避投機取巧,不給基金管理者任何作短線交易的機會。
這種投資法看起來很簡單,似乎不如人為選股好,但如果在金融經濟學和投資學中有任何一個象力學中的牛頓定律這樣的結論,那麼這個結論必須是:人為管理的投資基金,無法長久打敗股市大盤指數。
這個結論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眾多基金管理人經驗的總結,也是財務金融領域幾十年實證研究的一致結論。該投資策略好處很多,從長遠講業績會最佳,可完全杜絕投機選股。
巴菲特曾說:「指數基金也許是過去35年最能幫投資者賺錢的工具,未來更是。」
連「股神」巴菲特都這么推崇指數基金,那麼我們就看看它的優勢到底體現在哪裡?
首先,迴避單一投資風險。
買單只股票肯定存在風險,天知道這個企業會不會像三鹿奶粉和欣泰電氣那樣一夜間垮掉?
指數基金所投資的一籃子股票是經過權威的指數發布機構篩選出來的,包含的股票常常有業績穩定、流通市值高、兼具行業代表性等特點。
相對於投資單一的股票,購買指數基金能良好地分散投資風險。
其次,分享市場整體收益。
主動型基金受個人的運作水平對基金的表現影響較大,但指數化基金採取了復制指數的運作方式,可以有效地分享市場的整體上漲帶來的投資收益。
第三,指數基金收益高。
1942年至2017年間,標准普爾500指數,幾乎每年超過積極型共同基金的平均水平約4.5%。1978年至2016年間,美國共同基金管理人中,有79%的業績比不上指數基金。
而在A股市場,近十年來,滬深300總收益率262.2%,復合年化收益率11.12%;上證50 總收益率152.9%,復合年化收益率7.18%。
反觀同期大盤,以2007年6月28日上證綜指為准,當時點位3820點,截止2017年6月23日,上證綜指3157點,下跌近700點,跌幅近20%。
這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能夠戰勝七成以上的主動型基金。所以,成熟的投資者會把指數化投資作為一個良好的投資選擇。
如果你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但又怕踩中個股的地雷,那麼買指數基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尤其是滬深300指數。
有人說,公募基金的業績很差,就是指數基金收益狀況也不盡如人意。
但是我們看看所有的指數基金凈值,其實都在1以上。
這意味著買指數基金至少不會虧錢。而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基金更是後起之秀,其間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的指數基金,表現搶眼。
有的投資者不滿足於指數基金只有上漲才能帶來的收益,而無法規避股市下跌帶來的風險。
那麼,現在私募基金有了量化雙向跟蹤指數的基金,不僅有效的規避了股市下跌帶來的風險,反而通過做空和對沖來增加收益,超越了其他指數基金,漲也賺錢,跌也賺錢。
這是投資者的福音。
如果你用所有的儲蓄購買這樣的指數基金20年,甚至中途不斷地定投,那麼恭喜你,你的收益將最終跑贏周圍的大多數人。
Ⅲ 指數基金,真的能戰勝市場平均么
指數基金的目標是追蹤指數,不是戰勝市場
Ⅳ 關於指數型基金的問題
有可能會。
因為指數基金分為兩種,一種是安全復制指數,一種是可以根據大勢有所出入的,比如易基50。後者可以主動減倉。
但是,它的減倉量,或者說自由度肯定比不上一般股票型基金,更比不上混合型基金。
判斷一支指數基金的好壞,如前者所回答,往往看它與該指數的契合度如何,越接近就越是好指數基金。這一點跟股票型基金不同。
所以說,如果你很在乎基金經理是否會根據大勢來加倉減倉,就不要選擇指數基金。但你也要知道,基金經理的判斷也不一定每次都正確,甚至有的會經常不正確,這就需要你去判斷,去在幾百個股票型基金中,選擇出一個或者幾個好的基金。這,其實很難。
也因為此,前者說:從長期投資看,指數基金能戰勝市場。同時也會戰勝股票型基金。
Ⅳ 預測在2017年指數型基金能否戰勝市場
指數型基金2017年會有所提升,但是戰勝市場,不太可能
Ⅵ 為什麼在牛市中主動型基金跑不過指數型基金
我認為這個問題細想就不難:不管在牛市還是熊市中,人性都是最關內鍵因素。
牛市的最容高點和熊市的最低點,都是人心的最後瘋狂鑄就的。所以都是超過正常理智的界限。
在牛市中,主動性基金在指數到達一定位置時,就會從理智和謹慎出發,逐步降低倉位,這樣就失去了比較大的漲幅,造成不如指數型基金的結果。
在平衡市和熊市中,只要基金經理不犯大錯,應該能戰勝指數型基金。 在牛市中,就比較難一些了。
Ⅶ 指數型基金是否真能100%戰勝主動型基金
備受巴菲特推崇的指數型基金在A股市場並非100%的戰勝主動管理型基金,當然這只是平均來看的,指數型基金中總有那麼幾只中長期都能戰勝主動型,而主動型基金中也總會有那麼幾只一直表現差的。
Ⅷ 指數基金能戰勝市場么
1、如果你是一個很懶的人,或者說你沒有時間對上市公司進行研究,那麼,投資指數型基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一定要注意,買進後必須長線持有,不要因為某種因素就輕易贖回(即賣出)。
2、如果你具備一定的業余時間,也對公司研究很感興趣,那麼我建議你自己選擇上市公司進行投資,也就是你自己進行股票投資,長期收益一定比指數型基金要高得多。前提是你必須掌握正確的股市「游戲規則」。
Ⅸ 為什麼說量化基金是比指數基金更好的選擇
其實兩者的維度不盡相同。
(1)指數型基金(IndexFund)是基於被動投資的思想,回認為市場是答完全有效的,任何投資者不能夠長期地戰勝市場。事實證明,在美國股市多數主動投資的基金經理不能夠打敗標普500指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投資的優點有:
a.費率低廉。相對於主動管理1%-2%的管理費及申贖費用,指數型基金通常費用在0.5%及以下
b.收益可觀。長期能夠持續戰勝市場的基金經理實在太少,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
(2)量化基金是基於各種量化投資的思想創設的基金。以Alpha策略構建的基金為例,其目的是消除市場波動的風險,獲取超越市場的低風險超額收益。這類基金往往認為通過一定的方法,可以挖掘出個股的超額收益(也即為市場並非一直完全有效的),從而通過股指期貨對沖,獲取低風險收益
結論:量化基金並不天然的好於指數型基金,兩者維度不同,風險/收益特徵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如果認為市場在長期是有效的,那麼指數型基金是較好的選擇;而如果認為基金經理可以持續地打敗市場,同時投資者屬於風險厭惡的,不願意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那麼量化對沖的基金可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Ⅹ 指數型基金有哪些
這個問題給問抄的。。。
指數型基金非常非常多,你可以自己查到的:
1、在天天基金網上直接可以查詢到所有的指數基金
3、通過其他渠道找到指數基金。
總之,指數基金太多了,如果你要做定投的話,建議好好挑一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