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覺得成都與西安哪個五年後將會發展的更好
沒有可比性。西安是8年前的成都!
成都已經不是當年的成都
不到成都不知成都大………
㈡ 國家的區域和城市有哪些規劃
目錄
懸念再起!誰能躋身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
4.2萬 41"
>
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城鎮體系規劃設置的最高層級,最早在2005年由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1][2]
2007年,由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徵。[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定義,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居於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在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和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領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的重要舉措。[3]
國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國和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主要優勢[4]。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2];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後發函支持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5][6][7][8]
中文名
國家中心城市
外文名
National Central City
發布機構
國家住建部、國家發改委
發布時間
2010年起
快速
導航
城市建設
城市定位
綜合評估
經濟指標
影響意義
名稱起源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是城鄉規劃中最頂層的法定規劃,是關於全國城鎮發展和城鎮空間布局的統籌安排,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政策依據,也是各地制定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依據。[9]
國家中心城市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2005年。當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受建設部(現住建部)委託,在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10年)》過程中,首次使用了這個概念。[10]
在那輪編制過程中,中規院認為,應該在城鎮體系的最高位置設立國家中心城市,讓它們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並在規劃中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大城市確定為首批國家中心城市。這個規劃2007年雖然由建設部上報給了國務院,但一直沒有得到批復。[10]
2010年,住建部根據城市發展的新形勢,又編制了新一輪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在那輪規劃中,中規院又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中增加了重慶。當年2月,住建部對外公布了規劃的草案,但與上一輪《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一樣,國務院也沒有對其作出批復。[10]
共9張
國家中心城市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對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了落實這個規劃,2015年,中規院再次啟動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的編制工作。[10]
按照計劃,《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應該於2016年完成並上報國務院審批。但截至2017年,該規劃仍未上報國務院。[10]
國家中心城市處於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也被稱為塔尖城市。按照中規院的設想,國家中心城市對外要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對內則是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中樞,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路的樞紐,是科教、文化和創新中心,具備引領、輻射和集散功能。[10]
城市建設
國家中心城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在國家經濟結構和戰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實現「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11]
加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沖破傳統思維定式。牢固樹立國家中心城市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機遇意識,積極利用區域資源創造新優勢,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做;二是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功能,按照國際大都市標准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城市,不斷提高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國際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交通通達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綜合管理體制,完善城市應急機制,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世界發展趨勢,打造國際交流平台,加快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三是推進屬地區域產業城鎮集群發展。應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能動作用,大力發展城市功能全覆蓋的中小城鎮,形成國家中心城市—區域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等多層級功能的城市集群。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以產業技術鏈和物流鏈為紐帶,合理布局區域產業基地,整體提升區域發展水平。[11]
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平台和戰略支點,承載了國家的政治目標和戰略任務,國家中心城市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發展,還要勇擔國家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中國城市建設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12]
國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區域城市群的核心龍頭城市。中心城市建設除了關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還需要充分加強與周邊城市區域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推進區域人口、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市場要素和體制機制一體化對接,建設高效聯動、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區域,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區域整體均衡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13]
城市定位
總體定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規定:「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14]
城市 定位
北京
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15] 打造北京—天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16]
天津
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17] 打造北京—天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16]
上海
直轄市之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18] 打造上海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16]
展開全部
從總體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分別引領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發展[27] ;重慶、成都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台,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22] ;武漢輻射帶動中部和長江中游地區,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3] ;鄭州引領中原發展、支撐中部崛起[7] ;西安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作為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輻射帶動西北及周邊地區發展。[28] [26]
政策表述
北京:強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國中心城市地位,著眼建設世界城市,發展首都經濟,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強化創新功能,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園區的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27]
天津:提升天津的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構築高水平的產業結構,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製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27]
上海:優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強化創新能力和現代服務功能,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增強輻射帶動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長江流域和全國發展的能力。[27]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29]
重慶: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加快兩江新區建設,全面增強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22]
成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平台,提升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層次。[22]
武漢:堅持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全面提升武漢現代製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開放平台功能,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支撐和承啟作用,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增強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功能,打造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構築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3]
鄭州:著力發展樞紐經濟,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努力建設具有創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態智慧、開放包容的國家中心城市,在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夯實產業基礎,全面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突出改革創新,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堅持內外聯動,構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30]
西安: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強西咸新區、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西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建設,強化面向西北地區的綜合服務和對外交往門戶功能,提升維護西北繁榮穩定的戰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保護好古都風貌,統籌老城、新區發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26]
綜合評估
2018年1月26日,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發布了《2017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當時已有的8個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評估排名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武漢、成都和鄭州。[31] [32]
2018年11月3日,中國社科院研究機構發布的「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國家綜合中心為北京;國家重要中心為上海和廣州;潛在國家重要中心為深圳、武漢、天津、成都、重慶、西安、南京、杭州、鄭州。課題組選取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醫療、文化、信息、貿易(物流)、國際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測度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並通過對中國內地25個樣本城市以上功能的集聚力和聯系力進行指標化測算,得出上述研究結果。[33]
經濟指標 中國國家中心城市經濟指標(2018年)
排名 城市 GDP(億元) GDP同比增速(%)
1
上海
32679.87
6.6[34]
2
北京
30320.0
6.6[35]
3
廣州
22859.35
6.2[36]
展開全部
影響意義
地區
國家中心城市側重於對國內的影響,是《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位於中國城鎮體系中最高位置的城市。其對外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及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類城市有可能發展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貿易、文化、管理的中心城市;而對內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這種功能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
國家中心城市所必須具有的五大特徵:一是國家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二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路樞紐;三是國家科教、文化、創新中心;四是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五是國家城市體系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43]
國家中心城市所必須具有的五大功能:綜合服務功能、產業集群功能、物流樞紐功能、開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44]
中心城市的培育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與政治中心的設置相一致,城市是區域的政治中心。隨著一批新興工商業城市、交通樞紐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興起,傳統城市也步入了向近代轉型的現代化啟動階段。區域政治中心地位為城市現代化的啟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但作為中國行政網路中的結點,城市的規劃、管理、建設等方面都帶有政府強制性和目的性,缺乏充足的現代化啟動動力。因而,區域政治中心地位在城市現代化啟動中發揮了促進和制約的雙重作用。
經濟
中心城市作為等級位次高、能量強的經濟中心,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基地,具有生產集中、分工細密、行業和部門比較齊全的特點,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復雜分工體系。其經濟結構是區域經濟結構的反映,其經濟結構變化的方向、目標、重點、速度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結構,是區域產業升級的先鋒。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開始顯現,城市間經濟聯系不斷增強,中心城市開始逐漸發揮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而這種帶動作用則源於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為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城市發展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的中心,是建立國際經濟聯系的紐帶,也代表著城市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如紐約、倫敦、東京,不僅是全球的經濟中心城市,國際資本、商品、技術、信息的集散地,同時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國多元文化交匯、融合、傳播、擴散的網路終端。文化交流不僅能給城市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會帶動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城市經濟起飛的重要發動機和助推器。[45]
國際
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並能代表本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城市,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強、集聚輻射和帶動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從主要特徵上說,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的代表,是國家或國家主要經濟區域內經濟活動組織和資源配置的中樞,是國家科技文化創新中心,也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路樞紐,起著配置國家資源、主導經濟社會發展和連接國內外的重要作用。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發展狀況,不僅關乎城市自身地位的鞏固和提升,直接影響區域的協調發展,而且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系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46]
參考資料
[1] 國家中心城市繪出中國城市新天際線.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8-11-12]
[2] 國家中心城市數量或為12個 入選標准有哪些?.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8-11-10]
[3]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支持 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引用日期2018-02-08]
搜索發現
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國家中心城市
有什麼國家
城市中心網款
航空大學有什麼專業
最愛歷史 百家榜創作者 金芒計劃簽約創作者,歷史達人,優質創作者
深圳拿飛地,南京並鎮江,西咸一體化……中國進入城市並購時代?
未來的中國,城市/城市群規模必將越來越大,而人才和資本也必然向這些做大做強的城市集中。既然趨勢不可逆,選擇就變得十分重要。
2019-02-01411閱讀49934
頭條說 關注熱點,解讀背後的知識
競爭太激烈!你家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嗎?
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提交了把所在城市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或提案。建議把西安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全國政協委員沈健繼續呼籲南京應該成國家中心城市。讓這些地方大員著急的是,目前多個省份都在「舉全省之力」爭取國家中心城市的名額。
2017-03-22133閱讀21182
hot濕地飛鳥等你保護!
new網路【分類達人團】持續招募中ing……
hot賞味醉美雲南!
網路吧 意見反饋 權威合作 網路協議
內容均由網友貢獻,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 詳情
詞條目錄
網路名片
名稱起源
城市建設
城市定位
總體定位
政策表述
綜合評估
經濟指標
影響意義
地區
政治
經濟
文化
國際
㈢ 中國第八個國家級城市群誕生都有哪些
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正在進入城市群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一個個城市群發展規劃「落子」,布局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
近日,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繼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後,國家級城市群正式升級為8個。(前7個國家級城市群為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這也是十九大召開之後,首個獲批的國家級城市群。同時,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西安躋身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獲批,背後有什麼戰略深意?西安又如何不辱使命,擔負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引領西北發展的重任?日前,城鎮化和城市研究專家、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做客《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城市相對論」第2期,暢談了他們的見解。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
戰略深意西部城市群有了兩個重要「眼位」
NBD:關中平原城市群是獲批的第8個國家級城市群,這背後有什麼樣的國家戰略深意?對於中國的城市群發展格局有怎樣的影響?
馮奎:關中平原城市群是十九大召開之後首個獲批的國家級城市群。這個城市群最大的戰略意圖,我認為一是謀求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推動實現「一帶一路」倡議。
西北地區近年來經濟增長較快,但基礎設施仍然較弱、創新發展能力仍然不足,在區域發展中仍然是明顯的短板。十九大報告在論述區域協調發展時,將「強化舉措支持西部大開發」置於東北、中部、東部等問題之前,反映了包括西北在內的西部發展的重要程度。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向西開放是主要方向,西北也成為前沿與核心區,承擔著重大歷史使命。規劃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就能打造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成為支撐西北地區發展的增長極,有利於實現「一帶一路」願景目標。
城市群是實現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主體。中國東部有若干個城市群,尤其是全國三個最主要的城市群都在東部。現在西部規劃建設了高規格的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相當於擁有至少兩個「眼位」,這加重了西部發展的分量,對西部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支撐。這種布局對於大國經濟體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意義深遠。
劉士林:此次關中平原城市群晉升為「國家隊」的意義和影響,除了馮秘書長從政策和戰略講的,我覺得還可以從這個規劃本身進行解讀。
首先,是國家中心城市的一個新說法。國務院以往在批復長三角、珠三角規劃時,只有城市群的定位和目標,沒有提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發改委在批復成渝、長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規劃時,國家中心城市開始出現,但在成都、武漢和鄭州的前面都加了「支持」二字。關中平原城市群基本上延續了這個模式,但首次去掉了「支持」,更加名正言順。
其次,發文單位由一部委變成兩部委,這是第一次。此前的城市群和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從住建部「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來,或者從國家發改委的「區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提出來。
NBD:規劃提出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並不是每一個國家級城市群都有這樣的定位。在二位看來,什麼是「國際影響力」?為什麼關中城市群需要有國際影響力?
劉士林:什麼是「國際影響力」,這個概念目前還沒有定論。學術界盡管有一些研究成果和指標體系,但也沒有取得普遍認同。
關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的內涵,我們不妨從8個國家級城市群的比較中來體會和認識。目前的8個國家級城市群,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一是世界級城市群,主要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二是有國家中心城市的國家級城市群,此前已有長江中游、成渝和中原,它們的地位相差不大,主要是配合國家戰略打造經濟或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促進內陸開放等;三是沒有國家中心城市支撐的哈長城市群,主要是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地區對外開放。
關中平原城市群本身處在第二梯隊,但首次提出了「國際影響力」的發展目標,這一方面體現出新時代對國家城市群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也與西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的重要戰略樞紐地位密切相關。
馮奎:在我看來,城市群的國際影響力,就是城市群在世界城市群體系中的地位。地位越高,它在政治話語、經濟要素、科技創新、文化藝術、交通門戶等其中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影響力就越強,就越能為城市群中不同類型的組織特別是企業、個人帶來城市群的平台價值。
就中國的國情、國力現狀來講,以後除少數承擔特殊使命的城市群,凡稱得上「國家級城市群」的,一般都應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最重要的平台,因而都應該有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
關中平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從這里開始。「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關中平原城市群要突出國際影響力,根本是要延續中華文脈,體現中國元素,展示中華文化的自信。國際化與對外開放是這個城市群發展的基本方向。
區域協同與成渝形成1.5億人口大市場
NBD:早期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僅涵蓋陝甘兩省,如今把黃河金三角的運城、臨汾,隴東的慶陽、平涼都納入到關中平原城市群,從兩省增加到三省,為什麼要做這種調整?在城市群框架內,三省如何協同發展?
馮奎:我認為這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黃河金三角的山西兩市和甘肅隴東兩市,被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這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資源支撐條件,特別是能源。八百里關中平原,從黃河金三角向西延伸到天水一帶。規劃中將晉、陝部分城市納入城市群,有利於形成多個對外通道,在更多方向實現關中平原城市群與外部的鏈接、延伸,有利於全面實現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門戶功能。
城市群突破省際行政邊界,這對於城市群治理來說構成一定挑戰,國際上發達的城市群與國內先進城市群在這方面已積累一定經驗,值得借鑒。關中平原城市群可以更多從歷史文化和經濟合作中找到紐帶。比如平涼古時就是西出長安第一城,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山西晉商匯通天下,是新時代「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三省協同要講過去的感情、當前的利益和未來的合作前景。協同要不斷地機制化。
劉士林:我同意馮秘書長的看法。此次批復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在空間和城市范圍上的調整,主要原因應該是為了更好地承擔起一個國家級城市群的使命。
國家級城市群不可能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一個城市群的「落子」,必須照顧到更大的「面」,特別是要把經濟地理聯系密切、但卻被行政區劃割裂的地區重新聯結起來,組團發展。同時,這也符合我國城市群的空間發展規律。
與西方城市群一般是城市地理與經濟自然演化的結果不同,我國的城市群主要是在特定行政框架下形成的,行政壁壘問題一直比較突出,這個頑疾只能通過更高層的國家戰略來打破。比如最初的中原城市群只局限在河南一省,現在的范圍涉及到四個省。長三角城市群長期以來一直是江浙滬的「富人俱樂部」,但國家正式規劃也把安徽的一部分納進來。
這同時也是促進三省協調發展的關鍵,一是按照城市群的規劃框架,建立合理的城市層級體系和產業分工協作機制,避免無序蔓延和同質化競爭;二是結合地理和經濟聯系,弱化行政割據和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城市群發展中的作用。
NBD: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一個西南,一個西北,同處向西開放前沿,兩個城市群定位也有相似之處,如何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引領西部發展的合力?
馮奎:關中平原城市群擁有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西安,是絲綢之路的核心引領區,是向西、向北方向貿易通道的戰略支撐。成渝城市群擁有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是長江經濟帶上游的門戶樞紐,是向南國際貿易大通道的戰略支撐。
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是西部發展的兩個「棋眼」,從長遠來看,兩個城市群形成合力,將使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深度交匯,最大限度地釋放區域協調發展帶來的紅利,給企業帶來更廣闊的投資空間。兩大城市群的合作,城市群范圍內的人口就達到1.5億,是未來具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
兩大城市群之間,尤其是核心城市重慶、西安、成都之間,應在交通設施、物流運輸、特色旅遊、優勢產業、現代農業、文化教育、能源利用等方面,建立聯席會議和專題工作機制,從項目合作入手,逐步加深合作,帶動更多中小城市和企業家參與合作。
對有志於在西部發展的企業家來說,及早選擇在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布局,應屬具有戰略眼光之舉。
劉士林: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個是國家西南開放通道的戰略鎖鑰;一個是西北開放通道的戰略樞紐,各有廣闊的腹地和開放發展的方向。隨著重慶成為直轄市、成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西部逐漸出現了「南強北弱」的新問題。關中平原國家級城市群和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設立,對改變西部的內部分化,在西部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中形成戰略犄角之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般來說,由於都處在發展的關鍵階段,西南和西北需要進行利益協調,形成真正的戰略合作關系,一要改變觀念,避免內耗;二是創新方式,更多地發揮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一起降低建設成本;三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探索形成一整套適合自身的政策、機制和路徑。
最大挑戰傳統的擴張道路已行不通
NBD:作為關中城市群唯一的核心城市,西安要帶動引領城市群發展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馮奎:西安目前的GDP是7000多億元,城鎮化率是70%多,服務業的貢獻超過70%。但西安的對外貿易、創新驅動發展等,距離國內一線城市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說跟國際一流城市相比。
放到城市群層面看,關中平原城市群常住人口與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例分別是2.79%和2.14%,這意味著關中平原城市群人均生產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安還沒有那麼強,它要帶動一群也沒有那麼強的兄弟們,這是西安現狀。那能不能簡單地通過傳統的高強度投資、擴大建設規模實現西安擴張,然後帶動周邊中小城市?這行不通,因為國家的發展環境與約束條件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總之,西安自身距離規劃中所給的定位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最大的挑戰來源於傳統的擴張道路已經行不通,而如何通過空間轉型、產業轉型、發展模式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條路徑還需要探索。
劉士林:是的,西安的經濟實力是比較弱,但我們不能說西安的影響力弱,因為評價一個城市,不能只看GDP。
從歷史上看,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漢唐王朝都建都於關中平原,並成為當時東方文明中心。因此,西安在中國城市中擁有很高的地位,在世界城市中也很有影響力。對此,西安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而不要被GDP牽著鼻子走。
西安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提升城市的現代化功能。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有非常輝煌的歷史,但與上海、廣州等海洋城市相比,在發展觀念、功能形態、體制機制上相對封閉和保守,在城市治理體系和公共服務上,與現代化大都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之後,西安應瞄準規劃中提出的「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一方面在生態、社會和人文方面發揮好集聚、輻射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迅速補上交通等方面的「短板」,盡快建成一個國際化的現代化大都市。
NBD: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支點城市,西安如何利用「一帶一路」中的區位優勢,帶動引領城市群發展?
馮奎:絲路特色是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最重要的標記。建設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是從科技與人文兩方面提升發展實力、拓展發展空間的戰略舉措。
從絲路科創中心來講,西安要構建高速、移動、安全、信息基礎設施,率先建設智慧西安都市圈,推進中國-中亞跨境陸纜建設,為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動能轉變。
從絲路文化高地來講,西安要積極搭建各類文化交流平台,挖掘絲路文化內涵,體現中國風貌元素,促進民間友好往來,提升西安的魅力指數。特別是要將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經濟消費;將文化吸引力轉換為文化影響力;將文化轉換為西安國際大都市最深沉的自信。
劉士林:這兩大定位,一個是科技,一個是人文,它們和規劃中提出的「經濟充滿活力」和「生態環境優美」,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戰略框架,同時也實現了和自身區位條件和優勢的良好結合。
在人文方面,西安作為中國歷史上漢唐文化的中心,其絲路文化高地的地位無可置疑。在科技方面,西安不僅有多個高新區和示範區,在上世紀的三線建設中,也積累了一批非常好的軍工基地,為發展軍民融合打下了深厚基礎。
從對城市群的作用看,中心城市的核心職能有二:一是支配;二是服務。一般說來,一個成熟的中心城市會平衡好「支配」和「服務」的關系,甚至是把「服務」看得更加重要。現在的上海,就在著力探索如何擴大城市的服務功能,建設服務型的中心城市,這一點西安可以借鑒。
未來藍圖下個國家中心城市看好東北和深圳
NBD:未來可能還會有新的國家中心城市誕生。二位認為,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會是誰?
劉士林:關於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我個人認為未來不會很多。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形成中心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要支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資源,不是想設立就設立的,如果設立太多,有些因為距離太近也只能是徒有其名。
二是我國的區域和城市群布局已經很滿,沒有多少大的空白可以「填寫」新的城市群和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只要看看地圖就可以知道。
至於下一個是誰,我個人可以給兩個猜測:一個有可能是東北的某個城市,在我國四大區域中,東北的弱勢更明顯,也比西北更需要;二是也有可能是深圳,這有利於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部分做成一個雙中心的城市群形態,同時也是對創新城市的一個鼓勵。
馮奎:目前的國家中心城市,大體上有三種產生方式:第一種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類型,即由當時的城鎮體系規劃確立的;第二種是在國務院對城市總規、城市群規劃等規劃的批復中,提出要朝國家中心城市方向發展的;第三種是在有關城市群規劃中明確加以認定的,西安就是這種類型。
從未來看,命名制的國家中心城市可能還會有。但是更多有望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那些城市,它們應該是生長出來、拚鬥出來的。少數城市可能沒有國家中心城市之名,但實際上已經具有相當高的國際影響力,並對於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著巨大作用,它們可以被看作是事實上的國家中心城市。
有人的地方就有經濟。
㈣ 灃西新城絲路科創谷康北村拆不拆
土地所有權是集體所有,農戶只有承包權
㈤ 西安入選入選為什麼城市
日前,由仲量聯行發布的《中國12強:全球格局下的中國城市》城市系列研究報告,遴選了12座處在創新經濟發展最前沿、最具未來競爭力的城市,西安成功入選,成為全國精英城市之一,並歸類為「驅動型城市」。
報告中指出,12強城市聚集了眾多新一代快速發展的高科技企業,新時代下中國「精英城市」在國際舞台上正迅速崛起。
西安被歸類為「驅動型城市」
該報告中,西安被歸類為「驅動型城市」,在規模、增長率和投資水平等傳統指標上表現突出,是區域龍頭經濟體和經濟增長源。
正如報告中所言,今年2月,伴隨著《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發布,西安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並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這座城市正在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並將充分發揮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擔起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等賦予的責任。
㈥ 國家十個中心城市有哪些
1、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2、2016年5月國務院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3、2016年12月國務院批復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4、2018年2月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官網正式發布《關於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
至此,已經確定的國家中心城市已有9個,其他城市只能競爭剩餘1個名額。全國正式提出申請的城市有12個,分別是深圳、南京、沈陽、大連、青島、福州、廈門、杭州、長沙、石家莊、蘇州、合肥等城市。
(6)北京絲路科創投資擴展閱讀:
中心城市定位:
從總體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應當引領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重慶地處內陸腹地,居承東啟西重要戰略地位。
武漢輻射帶動中部和長江中游地區;鄭州承擔中國東中西部地區交通的樞紐作用 ;西安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發揮區位交通連接東西、經濟發展承東啟西、文化交流東西互鑒的獨特優勢。
北京:著眼建設世界型大都市,強化首都功能,發展首都經濟,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聯袂天津引領環渤海地區發展。
天津:提升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製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協同北京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發展。
上海:優化提升經濟功能,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聯袂南京、杭州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發展。
廣州:形成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格局。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高端服務和綜合服務等功能。
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聯袂深圳、香港、澳門推進珠三角地區現代化。
重慶: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
成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武漢:堅持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全面提升武漢現代製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開放平台功能,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支撐和承啟作用,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
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增強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功能,打造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構築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
鄭州:著力發展樞紐經濟,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努力建設具有創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態智慧、開放包容的國家中心城市,在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
夯實產業基礎,全面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突出改革創新,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堅持內外聯動,構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
西安: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強西咸新區、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西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建設,強化面向西北地區的綜合服務和對外交往門戶功能,提升維護西北繁榮穩定的戰略功能。
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保護好古都風貌,統籌老城、新區發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㈦ 西咸新區哪個區最好
西咸新區灃東來新城區好。
2018年西咸自新區生產總值(GDP)381.94億元,其中灃東新城實現生產總值130.23億元、同比增長17.3%,從規模和增速上都位居五大新城第一名!
2019年灃東新城重點樓盤:碧桂園·國湖(新)、保利·和光辰悅(新)、中南·上悅城、藍光·公園華府、華宇&東原項目(新)、綠城·留香園(新)、中南·湖畔堤(新)、電建項目(新)、朗詩項目(新)。
㈧ 西安成國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大嗎
2月7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全文。並明確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
但這並不意味著西安對於周邊城市的帶動效應會很快顯現。劉勇對記者表示,現在中國大多數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總體而言受收入、人口等多因素限制,城市發展水平還有待提升。所以西安即使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短期內對周邊的帶動作用也不會太明顯。「目前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方面也還有一定的欠缺。」
同時,目前暴露出的一些大城市病倒逼城市向周邊發展,因此國家提出振興鄉村、城鄉一體化。在推進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在認識、理論上還缺乏指導。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截止到2017年,除了已經正式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西安以外,沈陽、南京、長沙、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也都正在積極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下一座國家中心城市會「花落」誰家?
劉勇表示,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但城市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中國還有很多的城市潛力巨大,這些城市都有可能。在人口多、城市短缺的背景下,我認為中國未來國家級城市擴充到20-30個是沒問題的。」
㈨ 惠州絲路科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怎麼樣
惠州絲路科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是2017-01-06注冊成立的有限合夥企業,注冊地址位於惠州市麥地路58號風尚國際大廈16G房。
惠州絲路科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302MA4W51B2X4,企業法人盧玉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惠州絲路科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經營范圍是:非證券類股權投資;實業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惠州絲路科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惠州絲路科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