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建制鎮城市投資

建制鎮城市投資

發布時間:2021-08-09 13:16:10

Ⅰ 國土資源部規定的土地招拍掛單宗供地最大面積是多少

大城市20公頃,中等城市14公頃,小城市(鎮)7公頃。

根據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公布《限制用地項目目錄(2006年本增補本)》第六條規定

大中城市和小城市(鎮)的土地出讓面積分別作了上述具體限定。對商品住宅用地的宗地出讓面積首度設定明確上限:大城市20公頃,中等城市14公頃,小城市(鎮)7公頃。

土地局招拍掛的面積必須與規劃局出具的規劃設計條件中的用地面積包括容積率一致,如果土地局擅自改變,土地證無效,並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建制鎮城市投資擴展閱讀:

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積極做好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相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將採取加強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統籌管控、嚴把建設用地供應閘門、開展違規項目用地清理、取消損害公平競爭的國土資源優惠政策等七項措施,做好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相關工作。

《通知》明確,加強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統籌管控,嚴把新增產能項目建設用地供應閘門。發揮土地規劃、礦產規劃的統籌管控作用,嚴禁為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提供用地空間和配置礦產資源。

嚴格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一律不得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嚴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一律不予受理用地預審申請,已經受理的一律不予通過預審申請。

Ⅱ 誰能詳細講解一下城市發展的規律。

城市發展一般規律的探討

所有城市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城市發展一般規律,反映在:對城市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城市發展動力機制、地理區位、地區氣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才條件(包含政策、技術、管理)、工農業生產和區域經濟基礎等要素上。現就有關要素的一些規律性問題提些看法。

1.城市發展動力機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需要
城市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建的、融合了自然環境的人工環境。城市的產生和發展都來自於人的需要,這種需要成為人創建和發展城市的根本動力。把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僅僅歸因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是對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的忽視②。因為社會生產力中主要是人,社會生產力之所以提高,還是出於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城市的發展規律首先應研究人,建設和發展城市首先應「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要,這樣才符合科學發展觀,適應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建設成舒適、方便、優美、宜居、和諧的城市。否則,忽視人的需要,見物不見人,正是產生種種城市問題、居民的滿意度低,造成城市不同程度衰退的理論認識上的重要原因。

2.綜合區位對城市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城市的綜合區位包括地理區位、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和政治文化區位等。其中前兩項屬於非流動性要素。一個城市如擁有與其他城市相比更便利、更通達的地理區位,或鄰近豐富的自然資源,或是全國首都或省會首府,將在獲取各種信息、發展城市生產、開展經濟合作、擴大對外貿易、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更具有優勢。一些沿海城市和各省首府較為發達就是明證。

3.農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農業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農業的發展為城市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材料,為城市工業提供市場、被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和早期的資金積累,也大大支援了城市和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因而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一方面不斷湧向城市,另一方面通過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就地轉化為城鎮人口,推動了城市及其郊區的城市化進程。

4.工業化、市場化和科技進步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工業化是世界城市化進程中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動力。但過去,我國明顯存在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的現象。改革開放後情況有所改變,尤其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正成為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市場化與工業化、城市化密不可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就是市場化建立的過程。由於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遠遠滯後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市場的作用受到長期抑制。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各類市場迅速建立起來,大大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給城市發展注入了重要的新動力。科學技術的創新、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產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資源利用方式,促進城市向集約型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間形態,改善了城市環境,加強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科技進步已成為城市發展和提升城市化質量的重要動力。

5.文化是對城市發展長遠起作用的基礎條件和根本動力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與經濟密切不可分;知識經濟的內核是文化。不能低估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老企業的改造,新產品的開發,經濟效益的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增強,經濟建設人才的培養,經濟管理的加強,以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環境、能源、交通等問題的解決,都要靠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要靠教育這個立國之本,要靠大大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說到底,經濟的發展要靠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所以,看一個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競爭力,是否有發展的底氣和潛力,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品位和文化發展水平,因為這些都是對城市發展長遠起作用的基礎條件和根本動力。

6.政策因素對城市發展起著控制性作用
城市的發展既受直接政策如城市人口政策和城市規劃建設政策的影響,又受間接政策如產業發展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的影響。不同的城市人口、城市規劃建設政策以及不同的產業發展、區域發展政策,對城市化的的發展進程有著十分不同的作用和結果。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前後不同的城市人口政策、戶籍制度和建制鎮設置標准,使得城市化水平從被人為地抑制轉向迅速提高;兩個時期中的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政策,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均衡的區域發展政策,轉向重點發展輕工業和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政策,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勞動力流向和投資區域指向,從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城市化發展狀況e。由此明顯地看出政策對城市發展的控製作用。

7.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由城市人群、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除生物以外的自然界、城市設施和城市廢棄物所組成的城市生態系統,在其內部以及與其外部其他生態系統之間,進行著極其復雜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以及人群、車輛和信息的交流,並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相對平衡。城市生態一旦嚴重失衡,就將出現各種城市問題,阻礙城市的發展,甚至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因此,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8.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系統和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
無數的實例證明,如果城市斷了水,斷了電,斷了煤氣,交通癱瘓,垃圾成山,信息網路都不通,城市的生命線系統就陷於癱瘓,就喪失了生存的條件,就會變成一座「死城」。城市基礎設施又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離不開水、電、氣、交通、信息;城市基礎設施也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的物質保證,並且還是提高城市效率和現代化水平的基本手段。可以說,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決定了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因此,忽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必將延緩城市的發展。

9.城市發展必須擁有外部的區域經濟的基礎條件
城市都不是孤立的,都屬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城鎮體系,並與這個城鎮體系內各個大小城鎮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外,還必須擁有賴以存在和發展的一定的外部區域條件,包括區域內的水、土地、礦產和勞動力資源等自然和社會條件,以及農業、工業、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條件。因此,研究城市的發展不能「就城市論城市」,還必須在更大的范圍內研究實現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10.城市的興衰取決於發展的可持續性及其科學的綜合決策
城市發展的基本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社會經濟發展的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除了嚴重自然災害和戰爭等特殊因素造成城市被毀甚至消亡以外,人與自然之間,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和綜合調控,亦即保持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決定城市興衰和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保持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則取決於決策者對發展與環境的科學的綜合決策。

(摘自《當代北京研究》2005.3)

Ⅲ 山東:全面放開建制鎮和中小城市落戶限制

7月8日,山東省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包括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及強化組織實施5個方面,共提出25項具體任務。
《任務》提出,青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中心城區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力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健全完善城區社區集體戶制度,及時為有合法穩定職業無固定住所人員落戶提供便利。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全面放開建制鎮和中小城市落戶限制。
著力增加居住證辦理數量,確保有意願的未落戶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以居住證為載體提供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鼓勵各地區擴大居住證附加的公共服務和便利項目,引導鼓勵各城市居住證互認。
在隨遷子女較多的城市加大教育資源供給,實現有富餘學位的公辦學校普遍向隨遷子女開放。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繼續落實好居住證持有人參加居民基本醫保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常住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范圍,持續擴大住房保障和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
山東明確將進一步做大做強山東半島城市群。以濟南、青島兩市為核心,協同周邊城市發展,優化調整行政區劃,做大做強濟南、青島兩個都市圈;建立中心城市牽頭的都市區協同發展機制,支持建設一體化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促進煙威、臨日、東濱、濟棗菏四個都市區同城化發展;開工建設菏澤牡丹機場、煙台蓬萊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確保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成投用;加強中小城市與交通干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連接,提升交通便利度,降低物流成本。
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方面,山東將從分類引導城市產業布局,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進城市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城市品質和魅力,健全城市投融資機制6點開展。
加快推進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以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和人口吸引力為導向,促進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引導大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發揮在產業選擇和人才引進上的優勢,提升經濟密度,強化創新驅動,做優產業集群,形成以高端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Ⅳ 農村城鎮化建設包括了哪些方面

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從未間斷過,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正是圖飛猛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覺得可以分為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畢竟城鎮化有利有弊,就看我們現在最需要什麼了。有幾點:
1、城市化能快速轉移農村人口,直接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我國大約有1.5億農村剩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村,擠占著十分有限的土地資源,這是導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而城市化能夠通過大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快速減少農民數量,從而直接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
2、可以促進國家土地改革的實施。
目前農村中有一部分人認為,在農村搞開發、建樓房,把土地征佔了,今後靠什麼吃飯?這些人把土地當成唯一的生活依靠。從目前農村土地制度本身看,土地在某種程度上為農村人口提供了一定的社會保障。首先,提供給勞動者足夠的食品,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其次,集體土地收入能為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養老保障;第三,土地能起到失業保險的作用,能夠吸納大部分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是由於土地為廣大農民提供著社會保障功能,農民不能輕易放棄與土地的關系也情有可原。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從農民的角度,為農民的利益去思考才能解決。

Ⅳ 急!問建國以來在城市建設方面的輝煌成就。

一、城市和建制鎮數量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一座座城鎮如雨後春筍涌現出來。到2015年底,城市數量已達到656個,建制鎮數量達到20515個,分別比1978年增加463個和18342個。

二、城鎮人口快速增加。

2015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人,1978年是1.7億人,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超過1600萬人。

1978年到2015年,城鎮化率以年均1個百分點的驚人速度,攀升到56.1%。一些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從20%提高到50%,英國、美國用了50年,德國、法國用了70年,而我國只用了30年。

三、建成區大規模拓展。

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1948平方公里,增長了6倍,年均增加1309平方公里。這還沒有包括礦區,如加上礦區,達到10萬平方公里。

四、城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1981年到2015年,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7.9%,燃氣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5.3%,污水處理率由3.8%提高到91%,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由不足0.2億平方米提高到64.2億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由人均不足2平方米提高到15.6平方米。

五、城市經濟高速發展。

1988年到2014年,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12%,比全國GDP年均增速高2.4個百分點。2014年,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25萬億元,是1988年的74倍,佔全國GDP的82%。

六、居民財富迅速積累。

2013年,城市居民戶均財富達到了185萬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1013倍。城市家庭大部分擁有了自己的產權住房。住房成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財富。

Ⅵ 誰能詳細講解一下城市發展的規律

城市發展一般規律的探討
所有城市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城市發展一般規律,反映在:對城市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城市發展動力機制、地理區位、地區氣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才條件(包含政策、技術、管理)、工農業生產和區域經濟基礎等要素上.現就有關要素的一些規律性問題提些看法.
1.城市發展動力機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需要
城市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建的、融合了自然環境的人工環境.城市的產生和發展都來自於人的需要,這種需要成為人創建和發展城市的根本動力.把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僅僅歸因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是對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的忽視②.因為社會生產力中主要是人,社會生產力之所以提高,還是出於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城市的發展規律首先應研究人,建設和發展城市首先應「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要,這樣才符合科學發展觀,適應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建設成舒適、方便、優美、宜居、和諧的城市.否則,忽視人的需要,見物不見人,正是產生種種城市問題、居民的滿意度低,造成城市不同程度衰退的理論認識上的重要原因.
2.綜合區位對城市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城市的綜合區位包括地理區位、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和政治文化區位等.其中前兩項屬於非流動性要素.一個城市如擁有與其他城市相比更便利、更通達的地理區位,或鄰近豐富的自然資源,或是全國首都或省會首府,將在獲取各種信息、發展城市生產、開展經濟合作、擴大對外貿易、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更具有優勢.一些沿海城市和各省首府較為發達就是明證.
3.農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農業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農業的發展為城市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材料,為城市工業提供市場、被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和早期的資金積累,也大大支援了城市和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因而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一方面不斷湧向城市,另一方面通過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就地轉化為城鎮人口,推動了城市及其郊區的城市化進程.
4.工業化、市場化和科技進步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工業化是世界城市化進程中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動力.但過去,我國明顯存在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的現象.改革開放後情況有所改變,尤其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正成為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市場化與工業化、城市化密不可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就是市場化建立的過程.由於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遠遠滯後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市場的作用受到長期抑制.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各類市場迅速建立起來,大大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給城市發展注入了重要的新動力.科學技術的創新、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產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資源利用方式,促進城市向集約型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間形態,改善了城市環境,加強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科技進步已成為城市發展和提升城市化質量的重要動力.
5.文化是對城市發展長遠起作用的基礎條件和根本動力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與經濟密切不可分;知識經濟的內核是文化.不能低估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老企業的改造,新產品的開發,經濟效益的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增強,經濟建設人才的培養,經濟管理的加強,以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環境、能源、交通等問題的解決,都要靠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要靠教育這個立國之本,要靠大大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說到底,經濟的發展要靠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所以,看一個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競爭力,是否有發展的底氣和潛力,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品位和文化發展水平,因為這些都是對城市發展長遠起作用的基礎條件和根本動力.
6.政策因素對城市發展起著控制性作用
城市的發展既受直接政策如城市人口政策和城市規劃建設政策的影響,又受間接政策如產業發展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的影響.不同的城市人口、城市規劃建設政策以及不同的產業發展、區域發展政策,對城市化的的發展進程有著十分不同的作用和結果.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前後不同的城市人口政策、戶籍制度和建制鎮設置標准,使得城市化水平從被人為地抑制轉向迅速提高;兩個時期中的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政策,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均衡的區域發展政策,轉向重點發展輕工業和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政策,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勞動力流向和投資區域指向,從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城市化發展狀況e.由此明顯地看出政策對城市發展的控製作用.
7.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由城市人群、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除生物以外的自然界、城市設施和城市廢棄物所組成的城市生態系統,在其內部以及與其外部其他生態系統之間,進行著極其復雜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以及人群、車輛和信息的交流,並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相對平衡.城市生態一旦嚴重失衡,就將出現各種城市問題,阻礙城市的發展,甚至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因此,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8.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系統和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
無數的實例證明,如果城市斷了水,斷了電,斷了煤氣,交通癱瘓,垃圾成山,信息網路都不通,城市的生命線系統就陷於癱瘓,就喪失了生存的條件,就會變成一座「死城」.城市基礎設施又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離不開水、電、氣、交通、信息;城市基礎設施也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的物質保證,並且還是提高城市效率和現代化水平的基本手段.可以說,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決定了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因此,忽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必將延緩城市的發展.
9.城市發展必須擁有外部的區域經濟的基礎條件
城市都不是孤立的,都屬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城鎮體系,並與這個城鎮體系內各個大小城鎮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外,還必須擁有賴以存在和發展的一定的外部區域條件,包括區域內的水、土地、礦產和勞動力資源等自然和社會條件,以及農業、工業、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條件.因此,研究城市的發展不能「就城市論城市」,還必須在更大的范圍內研究實現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10.城市的興衰取決於發展的可持續性及其科學的綜合決策
城市發展的基本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社會經濟發展的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除了嚴重自然災害和戰爭等特殊因素造成城市被毀甚至消亡以外,人與自然之間,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和綜合調控,亦即保持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決定城市興衰和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保持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則取決於決策者對發展與環境的科學的綜合決策.

Ⅶ 如何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四部委印發關於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

各地區要注重引入央企、國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盡可能避免政府舉債建設進而加重債務包袱。各地區要綜合考慮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吸納就業和常住人口規模,從嚴控制房地產開發。

Ⅷ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是()

城市基礎設施建來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源是國家和城市的財政撥款。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是城市中為順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而建設的各類設備的總稱。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的、典型的形式,莫過於各種形式的公共基礎設施。所謂公共基礎設施,包括為社會經濟正常運行所必須的、由國家或社會投資所形成的各種軟體和硬體。一般來說,諸如各類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農田水利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都是在財政資金項目投資方向選擇時,應予以優先考慮的合適領域。
①生產基礎設施:包括服務於生產部門的供水、供電、道路和交通設施、倉儲設備、郵電通訊設施、排污、綠化等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設施;
②社會基礎設施:指服務於居民的各種機構和設施,如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機構、住宅和公用事業、公共交通、運輸和通訊機構、教育和保健機構、文化和體育設施等;
③制度保障機構: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部門等。基礎設施水平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種類更加增多,服務更加完善。

閱讀全文

與建制鎮城市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銀萬國期貨能化研究院 瀏覽:16
哪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 瀏覽:16
國際黃金漲跌幅度限制 瀏覽:217
博時絲路主題股票行基金今日漲幅 瀏覽:590
2018年期貨分類監管 瀏覽:351
水泥相關股票 瀏覽:717
人人貸we理財怎麼投資 瀏覽:826
大豆期貨交易所哪家好 瀏覽:509
1400港幣換人民幣多少 瀏覽:432
五千新台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530
拾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969
農行玫瑰花貴金屬圖片 瀏覽:800
各省小微企業貸款比 瀏覽:142
投資b股 瀏覽:556
最新在岸人民幣反彈 瀏覽:84
外匯黃金怎麼樣 瀏覽:161
樂視網投資現狀 瀏覽:563
重倉格力的基金有哪些 瀏覽:107
中國銀行現貨白銀價格走勢圖 瀏覽:968
21加幣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