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江三角洲今後發展方向
一、長三角戰略定位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長三角地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表示,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要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
(一)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
圍繞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快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成為資源配置效率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制度體系完善的資源配置中心。
(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級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進步規律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最大程度激發創新主體、創業人才的動力、活力和能力,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以及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原創技術發明和高新科技產業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三)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
加快推進產業跨界融合,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高增值環節和總部經濟,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國際前列的先進製造產業集群,形成服務經濟主導、智能製造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在亞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商務服務體系、國際物流網路體系,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五)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
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和開放平台建設,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等成熟改革經驗,在政府職能轉變、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在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集聚國際化人才、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模式,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六)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牢固樹立並率先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依託江河湖海豐富多彩的生態本底,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眾多、風景資源獨特、水鄉聚落點多面廣等優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共同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共同打造充滿人文魅力和水鄉特色的國際休閑消費中心,形成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生態型城市。
二、「綠色長三角」前景展望
2016-2020年,「打造綠色長三角」被放在了城市群規劃的突出位置。
作為國內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位於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的長三角城市群,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構建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空間格局的進程中,將「推動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放在突出位置,區域內將共守生態安全格局、推動環境聯防聯治、全面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上海市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將進一步加強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在重點領域的合作,以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形成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聯防聯控的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和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完善跨界污染防治制度和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加強大氣、水環境等重點領域聯合防治,在綠色發展等方面,力爭走在全國前列。
自然條件優越的江蘇省在聚焦重點領域、夯實城市群發展基礎的工作中,強調開展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加大長江、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建立嚴格的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制度,構建統一的產業政策和環境准入政策,探索開展環境聯合執法監管。
浙江省將立足「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翼」定位,採取多項舉措,其中之一是合力構築「綠色長三角」,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治污水為龍頭,深入推進「五水共治」,爭取把浙江省有關重點生態功能區上升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蘇浙皖等跨省生態功能區共建,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綠色生態屏障;積極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加強江湖海聯防聯控,合作治理長江流域、太湖流域、千島湖流域水環境;加強滬蘇浙協作,協同治理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長三角地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表示,被譽為長三角後花園的安徽省,准備以生態保護提供發展新支撐,加強生態環保的對接,為長三角地區提供重要生態屏障。該省將發揮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提升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江淮丘陵區森林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加強與滬蘇浙的環保合作,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控聯治行動計劃,力爭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加強長江、巢湖等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森林覆蓋率;完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等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發展。
❷ 長三角包括哪些城市
「長三角」是長江三角洲的簡稱,是「一帶一路」於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的引領者,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地區是我國三大經濟帶之一,擁有現代化港口、機場、公路、鐵路系統,面向中國腹地,是未來引領中國經濟的重點地區之一!
工業革命之後,雖然國力日弱,但是科技大發展,商品經濟大發展,促使長三角地區成為全國的貿易重鎮,由早期的「內循環」轉向外循環,由此長三角地區逐漸成長為工業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而隨著交通的大發展,長三角城市群也開始全面擴充,截至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城市,輻射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六大都市圈,合計26座城市的超級城市群!
❸ 長江三角洲發展經濟的優勢
長珠三角洲經濟發展優勢分析
■ 董 芸
《商場現代化》 2007年第13期
[摘要] 目前,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發達區,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各項經濟指標都處於全國其他各地區的前列,如何保持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促進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從經濟發展目前所具有的優勢角度出發,來為這兩個地區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發向出謀劃策。
〔關鍵詞]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小珠三角
長珠三角洲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大區域,是國民經濟的脊樑,回首她們發展的歷程,我們也可以發現,其發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長的歷程也各具特點。
一、地理位置的優越程度不同,一個緊靠港澳,一個圍繞上海。龍頭作用各具優勢
長三角地區位於華東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自古就是一個富庶之地。這里河網密布,通江達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這個地區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特別是最近,長江三角洲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也是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線,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得到快速發展,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軸心的經濟發展帶已經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於華南平原,這里的地表自然環境特點是地勢低平,河網密集,土質肥沃,水熱資源豐富。珠江三角洲地區自明末清初開始大興基塘耕作制度,並不斷擴大墾殖面積,發展商品農業,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這里物產豐富,尤其區位優勢明顯:該地區緊靠港澳,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最新動態的跳板,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港澳互補,在港澳經濟的帶動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一個最早開放,有各項政策扶持,各項政策法規較為健全,經驗豐富;另一個經濟基礎好,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達區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其緊靠港澳的區位優勢,作為我國對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國家在其發展建設過程中給予了相當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財政和稅收方面,整個廣東省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及一個蘇州市,令當時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非常羨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葉選平也非常感慨的說過:廣東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重要增長極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騰飛。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借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而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源地,從發達的農業高產地區到今天全國工業最先進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國家的政策優待,憑借自己的力量,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開始,以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為支撐,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如今長三角經濟進入了一個以上海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高度不斷提升的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帶。目前,長三角地區憑借其擁有的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政策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特別是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三、經過20多年的發展,長珠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脊樑,是中國國民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兩大區域
從總量指標上看:(以2005年統計公報數據為例)
從人均指標上看:
長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隸屬江蘇、浙江、廣東的25個地級以上城市,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2005年末,全國人口數為130756萬人,而長珠三角地區25個城市,佔地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僅為12183.925萬,只佔全國的9.32%,然而, 就在這片彈丸之地上,2005年無論從經濟總量上,還是人均相對指標上看,均遠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標甚至達到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強!
盡管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長珠三角洲各個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無論從地理位置、人文歷史,還是氣候條件、生活習慣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所面臨的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有所不同,下一步的發展戰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從長三角各個城市來看,由於他們分屬於上海、江蘇、浙江,長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產業提升過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為政導致產業缺乏合理分工。從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已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性轉變,正朝著工業化後期階段迅速邁進。 但是,長三角在產業提升過程中,面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於長三角內16座城市分屬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從三省市主要出口行業的產值看,名列前幾項的主要行業中就有三至四項是完全相同的。這種趨同的行業結構在以行政地域統計GDP的指揮棒下,必然導致惡性競爭,企業間的關聯與協作難以開展,區域整體優勢無法形成。
(2)從區域現代化的目標看,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趨同,城市間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產力布局重復、產業結構趨同等問題非常嚴重,甚至於在對外招商過程中還競相降低門檻。大都市連綿區尚不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則其所包含的九個城市均屬於廣東省,因此,它不存在由於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為政等弊端,但是,由於地理上的區隔,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歷史上就不具有對內地的輻射性。改革開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見長,對市場的輻射和影響主要在國外而不是國內,因此它對中國經濟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出口大省這個角色上。而且,人們普遍認為珠三角沒有「龍頭」,也就是「龍頭效應」沒有在珠三角很好地發揮出來。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據介紹,廣東省原來明確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廣州和深圳,而東莞市之後又高調向媒體宣布「東莞要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再從產業來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會」,東莞就來一個「電博會」,順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電製造業,產業趨同性十分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缺乏一個大家公認的領頭羊城市。這種戰國紛爭的結果,造成資源的浪費,無法形成整體力量,其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自然大打折扣了。
針對目前兩大經濟區所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戰略也已制定,作為亞太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如何通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整體上取得經濟發展的主動,保持其經濟體系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強政府合作進行市場體系建設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協同調整的工作重點之一。
隨著市場意識的不斷強化,長三角目前已在實現錯位發展。如現階段二、三產業並舉的上海市,和以製造業為主的江浙發生競爭在所難免,但上海的製造業將會慢慢向周邊遷移,上海產業中的工業比重也會逐漸縮小,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都市經濟過渡。在外來投資上,製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型企業去上海。現在高科技台商紛紛向崑山、蘇州、無錫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製造業群落,上海則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方位服務。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
本文原文
另外,作為實現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場建設,現已初步建立了一批與國內市場接軌的金融、技術、商品等要素市場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商品市場。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發、零售、現貨和期貨的多功能、高層次市場體系,成為中國現代化大市場交易數量最多、交易規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擁有6個,使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明顯加強,從而有利於引導企業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分工和安排生產。
而隨著CEPA的簽訂,標志著珠江三角洲的近年來極力倡導的「大珠三角」經濟區的規劃已經得到國家和香港、澳門的大力響應,所謂「大珠三角」就是在原來的「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龍頭是香港,由香港這個以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運中心為主的國際服務業中心支撐和帶動「大珠三角」城市群製造業的發展。這樣就解決了中心城市之爭以及個城市的定位。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澳門則仍然是以其現有的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城市。?這樣,形成兩大產業群體:珠江口東部城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石油化工工業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家電和五金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為基地和基礎工業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橋建設,將影響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製造業中心向西岸擴展,珠海依託香港的國際服務業優勢和國際化中心城市優勢,發展成為粵西的製造業中心城市。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持續高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進的協調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只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大力促進各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可持續、健康地發展,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亮點的地區,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尋找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對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去,具有積極意義。
❹ 長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舟山、台州、麗水。
1、上海
上海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岸,長江三角洲前緣,中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位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陸境海拔最高點。
2、南京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是長三角及華東唯一的特大城市。
3、蘇州
蘇州,簡稱「蘇」,古稱吳、姑蘇、平江府,是江蘇省下轄的地級市、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4、無錫
無錫,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
5、杭州
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省會和全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❺ 為什麼近幾年,珠江三角洲的投資力量轉向長江三角洲
第一,長三角是中國南北分界線,內外市場廣闊,即可向南亞東南亞發展市場,又可向北亞和東北亞發展。
第二,長三角海運,水運,鐵路,公路交通發達。
第三,經濟基礎雄厚,科技發達,人才濟濟。
❻ 長江三角洲包括哪幾個城市
到目前為止長江三角洲都包括以下城市;
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鎮江、揚州、南通、泰州、淮安、鹽城、連雲港、宿遷、常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台州、金華、溫州、麗水、衢州、舟山、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淮南、銅陵、安慶、池州、宣城共計三十四個城市。
長江三角洲的范圍和江南文化亞區的范圍大體相當,其核心區是環太湖區域,即上海、蘇南和浙北。
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里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長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區域又是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中國的「金三角」。
(6)長江投資長三角擴展閱讀:
長江三角洲的地理頂點在江蘇省儀征市真州鎮附近。
在六七千年以前,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隻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
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黃河、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
南岸沙堤從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縣的漕涇附近,並與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於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為一碟形窪地。窪地中心湖盪連片,主要有射陽湖、大縱湖等。
長江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組成。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網長度 達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盪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中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
由於地勢低窪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
長三角的礦產資源主要分布於江蘇、浙江兩省,其中江蘇的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和大量的非金屬礦產,另有一定數量的金屬礦產。浙江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多用於建築材料的生產等用途。
上海礦產資源相當貧乏,基本無一次常規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具有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的二次能源生產,產品主要是電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氣(包括液化石油氣)。其他可以利用開發的能源還有沼氣、風能、潮汐及太陽能。
❼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哪些城市
長江三角洲包括25個城市。❽ 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體狀況要數據!
2007年1-12月長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經濟指標
城市名稱 生產總值(GDP)
億元 ±%
上海市 12001.16 13.3
南京市 3275 15.6
無錫市 3858 15.3
常州市 1880 15.6
蘇州市 5700.85 16
南通市 2111.88 16.2
揚州市 1311 15.7
鎮江市 1213 15.5
泰州市 1202.2 15.7
杭州市 4103.89 14.6
寧波市 3433.08 14.8
嘉興市 1585.18 14.4
湖州市 895.94 14.4
紹興市 1971 14.3
舟山市 407 17
台州市 1722.89 14.5
城市名稱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億元 ±%
上海市 21938.63 16.1
南京市 5791.55 22.3
無錫市 8945.11 23.6
常州市 4253.91 26.9
蘇州市 15914.69 23.3
南通市 4030.92 32.9
揚州市 2590.91 35.8
鎮江市 2205.09 28.9
泰州市 2266.59 35.5
杭州市 8350.69 19.5
寧波市 7785.01 25.5
嘉興市 3338.59 25.7
湖州市 1762.99 28
紹興市 4868.46 25.3
舟山市 486.08 29.4
台州市 2792.94 27.9
❾ 什麼是長三角經濟區
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以鎮江為頂點,向東北、東南方向散開,東至東海、黃海,北通揚州運河,南抵杭州灣,呈一痢形,地跨江、浙兩省和上海市,面積5萬多平方千米。
長江三角洲素有「魚米之鄉」之譽。這里湖泊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其周圍有大小湖盪250多個。整個三角洲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耕地廣闊,交通便利,物產極為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堪稱為「金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滬、蘇、浙三省市,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經濟相融,人緣相親。
「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長江三角洲以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28.5%的進出口總額。這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長三角」不僅已經或者即將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領航者,而且極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下一輪復甦的「發動機」。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長江人海而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上,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15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
在「長三角」這個都市圈裡,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企業獨領風騷。這里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數千家大型企業。
這里是一方投資熱土。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長三角」落戶,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180多家,「長三角」正在成為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❿ 長三角將組建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嗎
據報道,滬蘇浙皖四地政府聯合相關金融機構,共同發起長三角一體回化發展投資基答金,重點投向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
據了解,該「三年行動計劃」覆蓋12個合作專題,聚焦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濟互保、產業協同創新、信息網路高速泛在、環境整治聯防聯控、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市場開放有序等7個重點領域,形成了一批項目化、可實施的工作任務,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任務書、時間表和線路圖。
滬蘇浙皖四省市表示,要按照實現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定位要求,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長三角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文章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