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格雷厄姆和彼得林奇投資的理念很不一樣么
格雷厄姆和彼得林奇投資的理念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格雷厄姆投資理念核心是:只購買股價相對於根據盈利或者資產估算的內在價值明顯低估、安全邊際相當大的便宜貨,然後持有到上漲50%後賣出,如果持有兩年未上漲50%也會賣出。因為估算內在價值容易出錯而且股市波動經常很大,為了避免出錯,應該總是分散投資100種以上的股票。
彼得林奇的投資理念是:1、千萬不要買入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即使對於一家小公司來說,要創造出很高的收益增長率,以證明高達64倍的市盈率相對合理,也算得上是一個商業奇跡了。 2、公用事業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7—9倍;穩定增長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10—14倍;快速增長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14—20倍。3、一份正常的公司資產負債表中,股東權益應佔到75%,而負債要少於25%。4、我避而不買的股票:1)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股。2)小心那些被吹捧成下一個的公司。3)小心過於依賴大客戶的供應商公司股票。4)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㈡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在A股里好用嗎
其實國外的價值投資高手不僅巴菲特,還有彼得林奇和費舍等,這些人都是研究價值投資且最終收益頗豐的佼佼者。但是巴菲特的成就可能是最高的。
㈢ 彼得林奇說過:林奇高升,股市下跌。林奇是什麼意思
林奇在職期間,每次陞官,美國股市都以大跌歡迎,所以有人稱作林奇現象,當然林奇用此自嘲。
㈣ 求羅傑斯、索羅斯和彼得林奇的投資風格的比較。
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匈牙利(1930年— )狠辣的金融狙擊手 出生於匈牙利猶太律師家庭,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 國際金融的碩士學位。索羅斯遇上拍檔吉姆·羅傑斯, 於1969年創立雙鷹基金,後更名為量子基金( QuantumFund),建立之初,資本額為400萬美元, 在1970~1980年的10年裡, 量子基金的復合收益高達37%,超過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 林奇的30%。1992年的英鎊風暴戰役,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與1998年香港官鱷大戰, 這三場戰役令索羅斯盡人皆知。 箴言:「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賴的,因而, 如果在華爾街地區你曾跟別人趕時髦,那麼, 你的股票經營註定是十分慘淡的。」 索羅斯認為,股市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得到完整信息, 再加上投資者同時會因個別問題影響到其認知,令其對市場產生「 偏見」。投資者持「偏見」進入市場, 這種錯誤的行為又會影響市場看法及走勢。當「流行偏見」 只屬小眾的時候,其影響力尚小, 但不同投資者的偏見在互動中產生群體影響力, 則將會演變成具有主導地位的觀念,這就是索羅斯所謂的「 羊群效應」。他認為金融市場技術分析沒有任何理論根據, 真正有用的還是基本面分析,尤其是行業分析和公司分析。 吉姆·羅傑斯(JimRogers),美國(1942年—), 金融界的印第安納·瓊斯 先後在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學習政治、哲學和經濟學, 現為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1969年與索羅斯共同創立了量子基金, 1980年離開量子基金後,開始獨立投資人生涯。 從1990年起完成兩次環球旅行,1999年, 羅傑斯在其第二次環球投資旅行時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戶, 1999年上海B股指數只有50多點, 而2001年最高到達240多點,兩年多的時間獲得4~ 6倍的利潤。1998年創立羅傑斯國際商品指數(RICI), 到2003年11月該指數已達119.73%的升幅, 超過同期主要指數。 箴言:「平常時間,最好靜坐,愈少買賣愈好, 永遠耐心地等候投資機會的來臨。」 羅傑斯給與投資的忠告一向是,做自己熟悉的事,絕不賠錢, 等到發現大好機會才投錢下去。謹慎,以詳細調查為基礎, 穩扎穩打是他的投資風格。若干在股市遭到虧損的人會說:「 賠了一筆,我一定要設法把它賺回來。」 這實際上是導致投資者傾家盪產的絕路,越是遭遇這種情況, 就越應該平心靜氣,等到市場有新狀況發生時才採取行動。 每個人應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羅傑斯較喜歡那些無人關注的、 股價便宜的股票。 彼得·林奇(PeterLynch),美國,(1944年-) 證券界超級巨星 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MBA學位; 1969年進入富達(Fidelity)管理公司成為研究員, 1977年成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 在任職的13年間,該基金的管理資產由2, 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 13年間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 箴言:要投資於企業,而不要投機於股市。 林奇屬於典型的現代派投資家,不管什麼種類的證券,實值股也好, 成長股也好,績優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圖就買, 一旦證券價格超過其價值就賣。他建議投資者, 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上而不是股票上。在他看來, 任何一個產業或板塊,哪怕是所謂「夕陽產業」, 都可以從中找出潛在的投資目標,甚至「女士的絲襪好過通訊衛星, 汽車旅館好過光纖光學」,只要公司潛質好,股票價格合理, 就可以買。
㈤ 彼得林奇和巴菲特的投資理念適合中國市場嗎
不適合。
中國和美國股市所處的的大環境不同。價值投資本身的理念沒有錯,如果在信用社會,一切都是很公平,價值決定價格,從長期趨勢來看,挑選一隻成長性能非常好的績優股進行投資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股市的歷史比中國早了幾百年,經歷了歷史上的大崩盤,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對上市公司的篩選和考核都是非常嚴格的,所以股價基本很穩定,這種情況下,長期投資業績好的股票是有價值的,即巴菲特、彼得林奇他們的價值投資是適合的。而在中國,股市的發展不過20年,各種條件還遠未成熟,好多股票的投機遠勝過投資,人為炒作因素明顯,出現了不少價值價格嚴重背離的股票。這樣,要做到價值投資也是很冒險的一件事。一隻股票明明已經漲了不少,被炒作的很高了,還是要堅持進行價值投資、長期持有這就沒有必要了,堅持下去極有可能又回到原位,甚至被套牢,所以見好就收在股票里也是適合的。
對散戶來說,手裡資金有限,一隻股票不可能拿上十年八年,所以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理念,巴菲特、彼得林奇的理論要結合我們的實際來運用,如果一隻股票很快漲到了自己的目標價位,為什麼非要等到十年八年呢?股市裡也有句至理名言是:落袋為安。以我們的這點資金,還是保住自己的錢袋子安心點吧。
㈥ 看過巴菲特書的價值投資者來我們群
因為在股市中賺大錢的都是價值投資者,像股神巴菲特,中國的林園,他們代表作,一個是可口可樂,一個茅台酒,很多人是虧錢,但你可以看看他們股票,長了數倍到幾十倍,不理股市牛熊,和公司一起成長。好的公司,看好的人多,裡面的人惜售,股票就像個投票器,外盤多了,股價自然是上漲的。分紅股息,一般是一家公司回報股東的一種形式,可以用股息和一年定期存款這個比較,要是大於一年定期利息,說明股票的分紅很高,像我們的工商銀行、大秦鐵路等權重股股息都很高。也有利潤高的股,不分紅,利潤擴大生產,一年不分可以,要是總不分就是鐵工雞了,這樣的股不好。派現是要交10%的紅利稅的,所以送股更得到市場的認可。小盤股的送股,除權,填權,好的成長股,給股東的回報更高。股票買進後該持有多久?從成長期到成熟期,它的高速成長有多久那就持有多久。這是wilson kong大師給的答案,我很贊同。但是這種交易模式對於眾多人而言,太難。如今能夠快速成長的公司畢竟太少,幾千個公司里挑出那幾個,即便找到了,也搞不清是不是做假賬,所以即便股評再給力,也沒用,最後還要看自己的命。買進藍籌股就叫價值投資?大多數藍籌都處於成熟期,這個階段長期持有股票並不劃算,有些藍籌事實上都是衰退期,在衰退期長期持有它,就是慢性自殺。話說多了,總結一下,合適的價格,買入小盤優質成長股是炒股的王道。我的炒股必備網「查股吧」
㈦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價值投資
股神巴菲特與彼得林奇是被投資者廣為熟知的,前者被稱為美國股神,五十幾年平均年復利率20%左右,後者被稱為傳奇基金經理,13年平均年復利率29%。
巴菲特沒有開宗立著是投資者的損失,不過我們依舊可以從巴菲特歷年致股東的信中,挖掘到投資的真諦。
如果不喜歡文字,那麼2017年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是非常好的選擇。
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周期更長,也更為穩健;在這期節目中,將揭露巴菲特的普通生活與專注的復利投資。
彼得林奇提前退休,否則,與股神將會是非常激烈與精彩的收益比較。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林奇,那麼《成功投資》、《戰勝華爾街》、《教你理財》。
第一本系統性自述自己的投資理論,第二本繼續深化,第三本是封筆之作,曾被巴菲特力薦,稱這或許是送給孫子最好的禮物。錯過任意一本,都是投資者的損失。
雖然巴菲特與彼得林奇都是價值投資的代表,不過,卻是截然相反的投資方式。
1、股神的復利
投資,並非是巴菲特最喜歡的事,其實他最喜歡的是復利。這是他小時候就發現的有趣游戲,為此痴迷了一輩子,通過投資,可是理想的實現復利,所以巴菲特喜歡投資。這也被他稱為,幸運的人生,跳著什麼舞去工作。
復利,也被愛因斯坦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
從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道瓊斯指數從65.73 點漲到了11497.12 點,足足增長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觀?那它的年復合增長是多少?只有5.3%。
這個增長率意味著,你有一萬塊錢,每年才新增530塊錢。不用巴菲特,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到這個增長,但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巴菲特,因為只有他能持續數十年地堅持。
所以巴菲特會說: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彼得林奇所言:投資越早越好。
2、股神買入的不是股票
巴菲特熊市很忙,是在忙著買股票;牛市相對悠閑,往往捨不得賣股票。
1998年,可口可樂約48倍估值,對於業績穩定的大盤藍籌股,這明顯是高估了;或許是因為董事會席位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現金流的原因,巴菲特沒捨得賣。
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中,可口可樂回落到了18倍低估值。
相比於普通投資者,巴菲特整日閱讀,並不悠閑,這也是他的樂趣。相比於彼得林奇,那是無比悠閑。
並且,巴菲特的投資真諦,是普通投資者學不來的。
因為他買入的不是股票,而是自由現金流。
受到了黃金搭檔芒格與費雪的影響,巴菲特拋棄了導師格老的煙蒂股投資法;轉而開始買入優質企業。其實隨著資金量的增長與美國經濟的復甦,巴菲特遲早會走上這條路;同樣,按照他所言,如果沒有芒格,會比現在窮的多......
此後喜詩糖果是買入優質企業的第一次試水,很成功,股神嘗到了甜頭,再也收不住手。
當年巴菲特收購喜詩糖果,只給留下了1800萬美元的利潤,維持生產使用。此後喜詩糖果大約20年的時間中,為伯克希爾上繳了4億元左右的利潤,通通被巴菲特拿來買股票。
喜詩糖果的成功,令巴菲特欲罷不能。從此,他主張,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上市公司。
有兩點原因:
1、優秀的上市公司股價很難被打倒低估值。
2、巴菲特賺取利潤的方式已經改變,並非股價的波動,而是收購上市公司,掌握背後的現金流,拿來繼續投資,等同於獲取了沒有代價的資金。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說,股市關門也沒事。他掌握的已經不是股票,而是背後的公司,以及所能提供的自由現金流。無論牛熊,都賺錢......
這也是普通投資者所做不到的,也是彼得林奇不得不嘔心瀝血的原因。
3、勤奮的兔子
如果說股神巴菲特是一隻永不停歇的烏龜,那麼彼得林奇就是一隻勤奮的兔子。
有這樣一組數據:他一年的行程10萬英里,也就是一個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閱讀。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談。
他大約要聽取200個經紀人的意見,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幾打經紀人的電話,每10個電話中他大約要回一個,但一般只交談90秒鍾,而且還好幾次提示一點關鍵性的問題。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個月要對將近2000個公司檢查一遍,假定每個電話5分鍾,這就需要每周花上40個小時。
4、彼得林奇的無奈
相比於股神巴菲特,彼得林奇簡直忙到「死去活來」,這也是為了追求業績沒有辦法的事情。 他退休後,可以擔任其他公司的基金經理,不用工作就可以獲取大概四千萬左右的年薪(1991年),為了名譽,他拒絕了。
彼得林奇退休的年齡是46歲,正直壯年,事業的巔峰時刻。原因在於,陪伴家人,以及受夠了高強度的工作。
的確,彼得林奇13年29%的年化復合增長,是嘔心瀝血換來了;在這樣下去,實在受不了。
賺再多的錢,搞再多的慈善,也要有命去進行......
他有著無奈的,號稱無股不買的稱號;據統計,他每天大約賣出一百隻股票,買進一百隻股票,換手率在300%+。
由此,很多投資者認為彼得林奇是做短線的;其實,林奇是做中長線的,只不過操作更加靈活。
熱點,不追;
題材,不買;
無業績;不買;
林奇玩轉了六類上市公司的股票,看重的還是業績。
這種操作,有風格原因,也有行業原因,存在無奈。
與巴菲特不同,基金買股票,有著倉位限制;對於房利美的投資,林奇買到了基金的資產的5%,這已經是所能購買的上限了。
否則,他還想買更多。
反觀股神,可以隨便買,看好之後,直接買下來......
受到行業的限制,這就是彼得林奇的無奈。
5、截然相反的價值投資
縱然彼得林奇不會買入沒有業績的題材垃圾股,可從頻繁的交易可以看出,他賺取的其實是股價的波動,也就是短線投資者口中的差價。
有些股票甚至因為怕錯過,買入後在觀察......
畢竟,他最多投資過上千家股票,不可能將每一隻股票的商業邏輯都看的透徹。
這點與股神巴菲特不同,他買入的每一隻股票,都是完全明確其中的商業邏輯,所以買入就是重倉。
也有很多投資者說,巴菲特是分散投資,這種說法很扯淡。
的確,巴菲特買過幾十隻甚至上百隻股票,畢竟資金量龐大,且買入就是大手筆。看好後要麼買下來,要麼買成大股東......賺取的是更多的自由現金流(免費投資資金)。
這就是巴菲特與彼得林奇的截然不同,前者重倉買入,真正目的是掌控公司,獲取自由現金流;後者分散投資,賺取的是價值投資的差價。
㈧ 格雷厄姆和彼得林奇投資的理念有什麼不一樣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
本傑明·格雷厄姆認為,真正的投資者會利用市場錯誤定價的機會,專注於公司的股息和業績取得成功。「一般來講,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當價格大幅下跌時,市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明智地購買股票的機會。如果他忘記了股市價格波動並集中精力關注他的股息回報和該公司的經營業績他會做得更好。」格雷厄姆在這里告訴我們,真正的投資者根據股票背後的業務價值去決定他們是買進還是賣出。
此外,他認為:「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最現實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股市波動的態度。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於預測波動並從市場波動中獲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於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並持有適合的證券。市場走勢對於他的實際意義,是它總會交替出現低價格水平和高價格水平,低價時,他將明智的購買,高價時,他肯定不會購買甚至可能是明智的賣出。」
彼得林奇投資策略精髓主要包括:
1、不要相信各種理論。多少世紀以前,人們聽到公雞叫後太陽升起,於是認為太陽之所以升起是由於公雞打鳴。今天,雞叫如故。但是每天為解釋股市上漲的原因及華爾街產生影響的新論點,卻總讓人困惑不已。比如:某一會議贏得大酒杯獎啦,日本人不高興啦,某種趨勢線被阻斷啦,"每當我聽到此類理論。我總是想起那打鳴的公雞"。
2、不要相信專家意見。專家們不能預測到任何東西。雖然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系,我卻不信誰能用金融規律來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
3、不要相信數學分析。"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選擇股票的決策不是通過數學做出的,你在股市上需要的全部數學知識是你上小學四年級就學會了的。
4、不要相信投資天賦。在股票選擇方面,沒有世襲的技巧。盡管許多人認為別人生來就是股票投資人,而把自己的失利歸咎為悲劇性的天生缺陷。
5、你的投資才能不是來源於華爾街的專家,你本身就具有這種才能。如果你運用你的才能,投資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業,你就能超過專家。
6、每支股票後面都有一家公司,了解公司在干什麼!你得了解你擁有的(股票)和你為什麼擁有它。"這只股票一定要漲"的說法並不可靠。
7、擁有股票就像養孩子一樣--不要養得太多而管不過來。業余選股者大約有時間跟蹤8-12個公司,在有條件買賣股票時,同一時間的投資組合不要超過5家公司。
8、當你讀不懂某一公司的財務情況時,不要投資。股市的最大的虧損源於投資了在資產負債方面很糟糕的公司。先看資產負債表,搞清該公司是否有償債能力,然後再投錢冒險。
9、避開熱門行業里的熱門股票。被冷落,不再增長的行業里的好公司總會是大贏家。
10、對於小公司,最好等到他們贏利後再投資。
11、公司經營的成功往往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和它的股票的成功不同步。從長遠看,它們百分之百相關。這種不一致才是賺錢的關鍵,耐心和擁有成功的公司,終將得到厚報。
12、如果你投資1000美元於一隻股票,你最多損失1000美元,而且如果你有耐心的話,你還有等到賺一萬美元的機會。一般人可以集中投資於幾個好的公司,基金管理人卻不得不分散投資。股票的只數太多,你就會失去集中的優勢,幾只大賺的股票就足以使投資生涯有價值了。
13、在全國的每一行業和地區,仔細觀察的業余投資者都可以在職業投資者之前發現有增長前景的公司。
14、股市下跌就象科羅拉多一月的暴風雪一樣平常,如果你有準備,它並不能傷害你。下跌正是好機會,去撿那些慌忙逃離風暴的投資者丟下的廉價貨。
15、每人都有炒股賺錢的腦力,但不是每人都有這樣的肚量。如果你動不動就聞風出逃,你不要碰股票,也不要買股票基金。
16、事情是擔心不完的。避開周末悲觀,也不要理會股評人士大膽的最新預測。賣股票得是因為該公司的基本面變壞,而不是因為天要塌下來。
17、沒有人能預測利率、經濟或股市未來的走向,拋開這樣的預測,注意觀察你已投資的公司究竟在發生什麼事。
18、你擁有優質公司的股份時,時間站在你的一邊。你可以等待--即使你在前五年沒買沃瑪特,在下一個五年裡,它仍然是很好的股票。當你買的是期權時,時間卻站在了你的對面。
19、如果你有買股票的肚量,但卻沒有時間也不想做家庭作業,你就投資證券互助基金好了。當然,這也要分散投資。你應該買幾只不同的基金,它們的經理追求不同的投資風格:價值型、小型公司、大型公司等。投資六隻相同風格的基金不叫分散投資。
20、資本利得稅懲罰的是那些頻繁換基金的人。當你投資的一隻或幾只基金錶現良好時,不要隨意拋棄它們。要抓住它們不放。
㈨ 彼得林奇的投資成功經驗
投資策略及理論: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實用投資策略。
理論闡述:關注有庇護的獨立子公司、乏人關注的潛力股、充滿謠言的公司、大家不想關注的行業、增長處於零的行業、消耗性大的消費品、以及會回購自己股份的公司。
【財庫股票caikuu】
具體做法:從生活中發掘有潛能的股份,投資具有潛力且未被市場留意的公司,長線持有,利用復式滾存穩步增長財富。
㈩ 巴菲特,索羅斯,彼得 林奇,羅傑斯誰最厲害
各有來各的本領,表面上都是炒自股,其實方式並不相同。
個人覺得巴菲特最厲害,其他人都是招法高,而巴菲特是有絕門的內功,雖然都知道他是股神,還曾是首富,但他其實不是靠「炒」股賺錢的,也不是靠操縱市場賺錢的,是真正靠價值投資賺錢的,這招一般人學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