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查看歷史投資收益
不明白你指的是什麼收益?
❷ 黃金投資的投資歷史
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40多個國家簽訂了布雷頓森林條約。規定黃金直接和美元掛鉤。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這是世界黃金公開計價的開始!
一盎司=31.1035克
從1929年至今。黃金一共出現過三次熱潮。
1929年~1932年 黃金採掘企業股票平均上漲了650% 掀起了第一波黃金熱
1974年~1980年 黃金從100美元漲至850美元。採掘黃金的企業的股票平均也上漲了1000% 這是第二次黃金的熱潮
2002年至今 黃金從300美元漲至2008.3.17 最高點的1032美元 後回落至845美元 現在(2011.04)金價1050美元左右,連創新高。可見對於國際經濟前景的擔憂和區域安全局勢的擔憂,讓黃金又重新回到了各路投資豪傑的眼中。
黃金投資的安全建議(不包含投資盈虧)如果您已經決定好了進入黃金這個市場,就要注意您的資金安全。 紙黃金指黃金的紙上交易,投資者的買賣交易記錄只在個人預先開立的「黃金存摺賬戶」上體現,而不涉及實物金的提取。盈利模式即通過低買高賣,獲取差價利潤。相對實物金,其交易更為方便快捷,交易成本也相對較低,適合專業投資者進行中短線的操作。目前國內已有三家銀行開辦紙黃金業務,分別是中國銀行的黃金寶,中國工商銀行的金行家,中國建設銀行的賬戶金。
實物黃金國內一些資歷合格的商業銀行都可以出售,但是投資者自己在儲存方面要加小心。因為銀行或商家回購時很注重是否磨損,完整。 倫敦黃金市場歷史悠久,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倫敦取代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進行上午和下午的兩次黃金定價。由五大金行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一直影響紐約和香港的交易。市場黃金的供應者主要是南非。1982年以前,倫敦黃金市場主要經營黃金現貨交易,1982年4月,倫敦期貨黃金市場開業。目前,倫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
倫敦黃金市場的特點之一是交易制度比較特別,因為倫敦沒有實際的交易場所,其交易是通過無形方式--各大金商的銷售聯絡網完成。交易會員由最具權威的五大金商及一些公認為有資格向五大金商購買黃金的公司或商店所組成,然後再由各個加工製造商、中小商店和公司等連鎖組成。交易時由金商根據各自的買盤和賣盤,報出買價和賣價。
倫敦黃金市場交易的另一特點是靈活性很強。黃金的純度、重量等都可以選擇,若客戶要求在較遠的地區交售.金商也會報出運費及保費等,也可按客戶要求報出期貨價格。最通行的買賣倫敦金的方式是客戶可無須現金交收,即可買入黃金現貨,到期只需按約定利率支付利息即可,但此時客戶不能獲取實物黃金。這種黃金買賣方式,只是在會計賬上進行數字游戲,直到客戶進行了相反的操作平倉為止。
倫敦黃金市場特殊的交易體系也有若干不足。首先:由於各個金商報的價格都是實價,有時市場黃金價格比較混亂,連金商也不知道哪個價位的金價是合理的,只好停止報價,倫敦金的買賣便會停止;其二是倫敦市場的客戶絕對保密,因此缺乏有效的黃金交易頭寸的統計。 蘇黎世黃金市場,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國際黃金市場。由於瑞士特殊的銀行體系和輔助性的黃金交易服務體系,為黃金買賣提供了一個既自由又保密的環境,加上瑞士與南非也有優惠協議,獲得了80%的南非金,以及前蘇聯的黃金也聚集於此,使得瑞士不僅是世界上新增黃金的最大中轉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黃金的存儲中心。蘇黎世黃金市場在國際黃金市場上的地位僅次於倫敦。
蘇黎世黃金市場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由瑞士三大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負責清算結賬、三大銀行不僅可為客戶代行交易,而且黃金交易也是這三家銀行本身的主要業務。蘇黎世黃金總庫(Zurich Gold Pool)建立在瑞士三大銀行非正式協商的基礎上,不受政府管轄,作為交易商的聯合體與清算系統混合體在市場上起中介作用。
蘇黎世黃金市場無金價定盤制度,在每個交易日任一特定時間,根據供需狀況議定當日交易金價,這一價格為蘇黎世黃金官價。全日金價在此基礎上的波動不受漲跌停板限制。 紐約和芝加哥黃金市場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後,美元貶值,美國人(主要是以法人團體為主)為了套期保值和投資增值獲利,使得黃金期貨迅速發展起來。目前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是世界最大的黃金期貨交易中心。兩大交易所對黃金現貨市場的金價影響很大。
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為例,該交易所本身不參加期貨的買賣,僅提供一個場所和設施,並制定一些法規,保證交易雙方在公平和合理的前提下進行交易。該所對進行現貨和期貨交易的黃金的重量、成色、形狀、價格波動的上下限、交易日期、交易時間等都有極為詳盡和復雜的描述。 香港黃金市場已有90多年的歷史。其形成是以香港金銀貿易場的成立為標志。1974年,香港政府撤消了對黃金進出口的管制,此後香港金市發展極快。由於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檔,可以連貫亞、歐、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引起了歐洲金商的注意,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來港設立分公司。他們將在倫敦交收的黃金買賣活動帶到香港,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當地 倫敦金市場,促使香港成為世界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
目前,香港黃金市場由三個市場組成:①香港金銀貿易市場,以華人資金商占優勢,有固定買賣場所,主要交易的黃金規格為99標准金條,交易方式是公開喊價,現貨交易;②倫敦金市場,以國外資金商為主體,沒有固定交易場所;③黃金期貨市場,是一個正規的市場,其性質與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性質是一樣的。交投方式正規,制度也比較健全,可彌補金銀貿易場的不足。但是現在香港的倫敦金交易基本失去監管,許多受騙者求訴無門。2010年5月12日,有香港議員及受騙者手持倫敦金大白鯊玩偶在香港立法會門外情願,呼籲立法懲戒倫敦金騙子。 黃金定盤 1919年9月12日上午11點,產生了第一筆黃金定盤,當時金價定在每盎司4磅8先令9便士。開頭幾天的報價是用電話進行的,後來就決定在斯威辛街的洛西爾銀行的辦公室里舉行正式會議。如今金價一天定盤兩次,上午10:30和下午3:00。
倫敦黃金定盤價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黃金市場不同,它為市場的交易者買入或賣出黃金只提供單一的報價。它提供的標准價格,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商、消費者和中央銀行作為中間價。有5個銀行成員參加定盤,每次定價時他們各派一個代表出席。在定盤過程中這些人用電話與其自身的交易員保持聯系。
在每次定盤開始時,主席(自1919年開始以來,就由洛西爾銀行的代表擔任,)向其他4位代表宣布一個開盤價,他們分別向本身的交易廳匯報,然後再將這個價格轉告給他們的客戶。各銀行根據他們收到的訂單,指示他們的代表宣布他們在該價位上是買進還是賣出。只要在該價格上既有買入又有賣出的,就會詢問他們所需交易的金磚數量。
如果在該價位上只有買入或只有賣出的,或者買賣金磚的數量不平衡,價格就會上下浮動,於是將上面的程序重新進行一遍,直到得到平衡為止,於是主席宣布定盤。如果買賣的數量在25塊以內就宣布定盤,必要時定價過程將持續,直到使買賣雙方都滿意為止。通常這只需要15分鍾或更少的時間,但也有時會超過一小時。
客戶可以在定價前預先留下訂單。也可以在定價的全過程中了解價格的變化,並隨時更改訂單,直到定盤為止。為保證任何訂單的變化迅速地讓主席知道,每個代表的桌上都有一面小旗,當聽到從他的交易廳內傳來變更要求時立刻把它舉起來。只要還有旗被舉著,主席就不會宣布價格定盤了。
現在倫敦交易所里的5個定價代表是:
德意志銀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密特蘭銀行、洛西爾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斯頓銀行 加拿大楓葉銀行 } 新加坡黃金所成立於1978年11月,目前時常經營黃金現貨和2、4、6、8、10個月的5種期貨合約,標准金為100盎司的99.99%純金,設有停板限制。
❸ 歷史年化收益率5,22%,投資1000元,時間400天,到時候我有多少盈利呢!
按照題意,能夠保證這個收益率的話,到時可得盈利是
1000×5.22%×400/365(一年365天)=57.21元
❹ 詳細的金融史大事件時間年表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現代國際金融體系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均有一定特點的主體金融體系。
第一階段 國際金本位制時期
從1816年英國實行金本位制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
第二階段 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起始於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終止於1973年。
第三階段 牙買加貨幣體系時期
戰後歷史的若干個階段
將二戰後時期分為兩個主要階段和一個中間階段對我們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第一個時期是戰後重建和發展時期(1945~1963)。從1964年至1966年是一個過渡階段,其間在西方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經濟社會政策轉變。從1967年至今是第三階段,這是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不斷劣化並最終導致今日嚴峻危機的30年。
1、戰後重建和繁榮發展的時期(1945~1963)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對健康的、實物性的經濟增長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這包括:戰後歐洲(特別是歐共體的西德、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的經濟重建和復興;美、蘇兩國強勁的工業和技術進步;許多所謂「第三世界」國家,如中國、印度和部分南美國家,有了真正的經濟發展。總的來說,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兩大經濟集團都以人均實物產出的增長為目標,而達至這個目標的途徑也都是對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資本密集型項目進行大規模投資。這段時期,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和其他相關安排的保證下,貨幣相對穩定。這些安排包括:相對固定的貨幣平價,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對嚴格的貨幣銀行管制。貿易協議准許政府通過合理的關稅、補貼、價格支持、支持性信貸和稅收政策等多種手段保護和扶持本國生產者,在食品和關鍵工業部門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政府不鼓勵投機,而是鼓勵在基礎設施、工業和農業領域進行公私投資。它們的政策強調高技術資本品的生產和人口科學素質的提高。金融利潤主要產生於實物的製造和貿易。結果就是整個金融體系有真實的實物經濟作強大後盾。
2、過渡階段(1964~1966)
在威爾遜的領導下,以前的資本密集型工業發展政策被拋棄了。鼓勵投資於生產性部門和新技術的各項政策被一步步廢除。新的政策取向是創造消費品和非生產性服務的巨大膨脹,從而在中短期內取得較高的傾向回報率。盡管肯尼迪政策的某些正面因素持續到1967年,他的遇刺標志了一個具有決定性經濟後果的政治轉折點。理解這次政策轉變的根本性內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美國。直至60年代初期,人們仍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國繁榮、財富和力量的源泉在於其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傳統的「美國體制」總是傾向於讓國家鼓勵對科學和技術進步進行長期生產性投資,支持大規模基本建設,扶持新興工業部門並以「保護主義」政策培植國內生產。即使進入60年代之後,美國人仍普遍認為如果准許所謂「市場力量」遵循貨幣收益最大化原則,不受政府幹涉和調節地統治整個經濟過程,那麼任何工業經濟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為了保持一個現代化的,以科學和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政府必須起積極的作用:它必須經常介入以保持長期投資的生產性導向,控制投機和浪費,限制「市場力量」的以長遠公共利益為代價的短期利潤取向。相似的國民經濟原則在其他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中也被採用,成為這些國家戰後重建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此背景之下,使於約翰遜政府並為其後歷屆美國政府所繼承的經濟政策轉向,其實質是對於傳統的工業經濟的「美國體制」的徹底拋棄。這個根本性的政策轉向反映在開始流行於60年代中期的「消費社會」或「後工業社會」等概念上,這種驅使從英美逐漸傳播到其他西方工業國家。
3.世界金融體系30年的癌症(1967~1997)
過渡階段結束於1967年,當時一系列爆炸性的金融危機正如林頓。拉魯什所預言的那樣開始。後來的歷史表明60年代末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危機決非暫時或周期性現象。從戰後初期卓有成效的「美國體制」政策所作的根本性轉向,為世界經濟種下了致病的癌變基因。
在這30年歷史進程中,金融體系的疾病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以各國政府和組織不得不面對和應付的危機為標志。歷史表明,在每一個關鍵轉折點上,所採取的決策總是使問題更為惡化,並為下階段更嚴重的危機准備了條件。這些決策的共同重點在於:對由不數據增長的債務「泡沫」和投機性金融資產引起的問題,它們總是試圖通過犧牲越來越多的實質經濟來「喂飽」泡沫的方式加以解決,與此同時它們還成功地為這些泡沫的增長清除各種壁壘。
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和主要組織的這種非理性、自我毀滅式的行為,構成了過去30年經濟史最重要的特徵。很明顯,世界金融體系的問題及其之所以被容忍了這么久的原因在於一些植根於國家政府和組織的思維習慣深處的錯誤。
❺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對外投資演變歷程
零八年經濟危機開始的吧,十八大之後加快了這一進度
❻ 寶龍地產的重要歷史時刻
2009年10月14日,寶龍地產在港主板上市
寶龍地產的股票代碼為(HK01238),2009年10月1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開市報每股3.08港元,較其招股價2.75港元高12%。此次上市,寶龍地產公開發行10億股股份,占上市後總股本的25%。凈融資約21.76億港元,主要用於土地儲備和開發集團現有項目。
2010年2月20日 寶龍地產總部移師上海
2010年2月20日,寶龍地產總部正式移師上海並大舉招募商業地產中高級人才。2010年5月14日,寶龍集團舉辦「寶龍集團成立20周年暨寶龍地產總部移師上海慶典」,會上,寶龍地產分別與河南、山東、天津、福建、安徽等省(市)13政府代表團簽訂了投資意向協議,總開發建築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交通銀行上海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分別與寶龍地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總授信額度逾百億元人民幣。此外,樂購(TESCO)、百盛百貨、橫店、喜達屋、蘇寧電器等42個國內外知名品牌商家與寶龍商業集團攜手聯姻,簽訂了戰略聯盟。
❼ 盛萬投資的發展歷程
2004年,上海盛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成立。
2004-2005年,盛萬投資緊緊抓住「國退民進」和資本市場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在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國企改制、私募融資和股權激勵等領域,為包括精功集團、西子聯合集團、民豐集團、海正集團、天津醫葯集團、錦江國際集團、浙江龍盛和旭輝房地產等一批大中型國有和民營企業提供了資本運作顧問服務。
2005-2006年,盛萬投資在股權分置改革領域精耕細作,先後幫助創業環保(600804)、中大股份(600704)、輕紡城(600790)、紅太陽(000525)、小商品城(600415)、精功科技(002006)、國電南瑞(600406)等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工作。
2007年初,盛萬投資成功收購上海金信證券研究所。金信研究所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獨立證券投資咨詢機構之一,具備證監會認定的機構投資咨詢資格。
2007年12月,盛萬投資成功募集「盛萬1號」股權投資基金。「盛萬1號」成立標志著盛萬投資在財務顧問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後,正式進入直接投資領域。
2008年12月,「盛萬2號」股權投資基金成功募集,投資管理規模不斷擴大。
2011年2月,「盛萬3號」股權投資基金成立,盛萬投資進入國內本土股權投資基金前列。
2011年3月25日,投資項目「唐人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小板掛牌上市,股票代碼002567。
2011年4月,專門投資於定向增發項目的「盛萬4號基金」募集完成。
2011年5月5日,投資項目「江蘇億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掛牌上市,股票代碼300211。
2011年6月,盛萬投資創始合夥人、董事長嚴愛娥女士榮登2011中國新銳投資人榜單。
2011年9月,盛萬投資創始合夥人、董事長嚴愛娥女士榮獲上虞市首屆「傑出虞商」稱號。
2011年10月,「盛萬5號」上虞盛陽股權投資基金募集成功。
❽ 以前三次投資熱潮是什麼時間
以前三次投資熱潮是1993年、2001年和2009年。
詳細分析:
1993年,當時鄧 小平剛剛南巡講話,搜索分稅制改革還未出現,各地掀起市場經濟的第一波投資熱潮,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創紀錄的62%。
2003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發生的產能收縮,在這時告一段落,2001年入世的制度紅利和人口紅利又發生了疊加影響,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迎來黃金增長期,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長,直到金融危機爆發。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中央果斷推出4萬億的一攬子刺激計劃,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30%,拉動中國經濟迅速觸底回升。
投資熱潮引發三大效應:
信貸熱潮已經浮現。
中國投資熱潮帶來的第二個積極漣漪效應是未來幾年消費可能會非常旺盛。
對於資產價格通脹,信貸熱潮也給資產價格帶來了上行壓力。
❾ 歷史成功的價值投資有那些
呂不韋資助秦異人,
❿ 價值投資的歷史
這種投資戰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本傑明·格雷厄姆創立,經過伯克希爾·哈撒威公司的CEO沃倫·巴菲特的使用和發揚光大,價值投資戰略在20世紀70到80年代的美國受到推崇。和價值投資法所對應的是趨勢投資法。其重點是透過基本分析中的概念,例如高股息收益率、低市盈率和低股價/帳面比率,去尋找並投資於一些股價被低估了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