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後有什麼優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以下簡稱「兩類公司」)改革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還有不少爭議和困惑,需要釐清。
「兩類公司」改革的重要意義
釐清為什麼要推進「兩類公司」改革是順利推進「兩類公司」改革的前提,需要深刻把握改革的內在邏輯。
第一,「兩類公司」要成為體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的分水嶺。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進行配置。目前市場經濟規則與秩序已進入最後完善的階段,國有企業應通過「兩類公司」改革,構建政府與企業的「一臂之距」,更加清晰和明確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使「兩類公司」成為法治化市場環境配置資源的合格市場主體。
但中國國有資本還存在配置上的結構性問題,國有企業的高杠桿和相對較低的資本回報,表明存在「資本結構性錯配」,在趕超模式下國有企業的投資沖動和增長偏好被強化,預算軟約束問題沒能有效解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決定》提出要「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這也說明了兩類公司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是國家所有權代理鏈條上的一個關鍵節點,是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從代理鏈條向上追溯,必然要規范國家所有權政策,優化國有資本配置規模、范圍、優化方向和策略,以及政策意願的法制化傳導機制;向下延伸自然是功能定位、權責邊界、治理結構、管控體系、機制創新。因此在產權層次上應鼓勵「兩類公司」所屬企業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員工持股改革,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第二,「兩類公司」要成為市場經濟中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平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混合所有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及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四個問題放在一起集中表述,不僅是歸類的需要,而且有內在的邏輯,特別是明確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其邏輯是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強化頂層國有資本控制,動態調整國有資本配置,逐級放大國有資本的影響力,重塑大型國有企業的微觀結構,釋放體制機制變革的活力,探索引領戰略新興產業,提高國有資本回報造福社會公眾。從各國經驗來看,通過政府投資承擔探路成本搶占產業制高點,是包括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在內的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國有資本發揮主導作用、佔領「制高點」,控制經濟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其載體是「兩類公司」。要通過「兩類公司」,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充分發揮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效應,積極追蹤技術革命的浪潮,快速引領推進國民經濟新引擎的發展形成,激發經濟新動力、新活力,提高國有資本發揮主導作用的效率。
第三,「兩類公司」要探索中國特色產融結合新模式的重要載體。國有企業成立之初,很多都是政府一紙批文,沒有資本金注入,直接融資比例低,這也是導致企業負債率杠桿率過高的重要原因。從國際經驗來看,資本市場隨著經濟發展在金融體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是普遍規律。2012年底,中國直接融資佔比為42.3%,不僅低於美國(87.2%)、日本(74.4%)、德國(69.2%)等發達國家,也低於印度(66.7%)、印度尼西亞(66.3%)等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不相匹配,且這種失衡一直處在加強的趨勢。而2007—2012年,銀行資產占金融總資產的比重由53%上升至76%。在經濟下行階段造成金融風險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客觀上也加重了實體經濟融資難和融資貴、居民投資渠道有限等問題。解決上述問題,除了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外,一個重要措施是培育發展一批大型產融結合直接投資的投資運營公司。
從國際上看,產融結合有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這兩種模式。英美模式以美國、英國為代表,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側重金融立國,企業偏好金融使命,投資銀行起到強大的中介作用,企業融資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為主,企業股權分散,採取以股權為導向的公司治理結構,實施較為激進的勞資政策。英美模式資本轉化率高,對資產的增量調整和存量優化都快速實現,比較有利於宏觀風險的規避,但面對市場失靈和長周期產業缺乏解決問題的力度。萊茵模式以德國、荷蘭為代表,日本師從德國,韓國學習日本,具有更強的政府主導特徵,將市場作為繁榮經濟的工具,側重產業立國,企業偏好產業使命,一般是銀行主導型,商業銀行主導產融結合,公司以間接融資為主,法人資本的力量超過私人資本,商業銀行等法人機構持有企業最大股份,股權相對集中。比如德國大企業85%的股份由銀行、退休基金等法人機構持有。從1949—1989年,日本法人持股從15.5%上升到72%,大型企業形成了銀行相互持股的產權結構。萊茵模式中以銀行為導向的公司治理結構,經濟目標均帶有社會性質,關注勞資協同和社會福利,社會各階層分享繁榮福利。但銀行主導容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放大銀行體系和企業經營連帶風險的擔憂。法國在上述兩種模式之間選擇了折中。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以銀行為基礎的經濟體轉向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體的階段。同時,經濟發展不平衡、龐大的人口和老齡化的壓力使得中國尚不具備高福利的積累和支付能力,因此應結合英美模式和萊茵模式的優點,在產融結合方面選擇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的有機結合,重視產業立國,適度使用金融杠桿。在此過程中,「兩類公司」的制度設計具有很強的金融屬性,屬於類金融公司,是具有中國特色產融結合的最佳載體。「兩類公司」應實施國家經濟戰略,大力開展股權投資,對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市場化機制,提高企業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提高企業資產證券化率,對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也具有全局意義。目前,很多大型國有企業逐步從財務公司演進到產融結合階段,積累了不少產業控股和金融控股經驗,具備了改組組建兩類公司實踐基礎。且產融結合是大型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實現規模擴張和產業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企業有效降低交易費用、節約運營成本、創造協同價值
B. 企業注入了國有單位資金就算國企了嗎
最多算合資吧。
國有企業,是指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所監管的企業本級及其逐級投資形成的企業。
C.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功能
中大咨詢的專家認為,不論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還是運營公司,都應該是通過市場化的資本運作手段,圍繞產業實現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優化和國資保值增值的戰略執行者。具體而言,兩類公司通過開展投資融資、產業培育、資本整合,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通過股權運作、價值管理、有序進退,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實現保值增值。但在改革的先行區,成功的改組組建樣本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是有明確區別的,分別體現在戰略視角、產業布局、資本運作目的和改組組建條件幾個方面。
D.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投資和運營公司有區別嗎
國有資本投資和國有資本運營的區別如下:
一、經營行為的區別國有資本投資是單項對外的業務,僅限於投資國有資本運營是雙向的業務,其中包含了投資和融資
二、經營目的的區別國有資本投資目的在於提高國有自產的流動性,通過投資行為獲得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國有資本運營的目的包括擴大國有資本規模和提高國有資本的流動性,並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E.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如何進行資本運營
一,請教下前輩,二,去實踐,任何事情必須經過才真的懂
F.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自身定位是什麼
樓主你好,本人來科普下,中大咨詢的專家認為:
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國資委「管資本」的重要實現形式。
其定位是「進退和調整」和「投資為主,發揮控制力和影響力「。
未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需要定位於國有資本的市場化經營主體,在政府監督下進行市場化經營,自負盈虧。
國投公司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民營企業創新性強、效率高、激勵機制靈活等優勢。
能夠更好地促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發展。
還能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優勢,實現互惠共贏,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G.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在改組組建條件上有哪些不同
我曾向中大咨詢咨詢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相關問題,當時談到,改組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必須是具備清晰且有發展前景的主業,達到較大規模,能夠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嗎,具有完善治理結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扎實資本運作能力和強競爭力的國有企業集團。改組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應具備很強的資本管理能力、資本估值能力、資本融資能力和資本杠桿能力等。
H. 資本主義國家向私人企業注入一定資本後該企業屬於哪一類。謝謝噢
屬於國家與私人資本共同投資建立新企業。
資本主義國家是指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實行僱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以機器大生產代替個體生產,生產力比封建社會有極大提高。商品生產和交換成為普遍的形式,勞動力也成為了商品。
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矛盾。資本指具有經濟價值的物質財富或生產的社會關系。
公司資本的性質取決於不同法系對公司性質的定位。從人文主義的視角出發,一切物體都同人一樣具有靈性與人性,久而久之,物也變成了人,應該讓它發揮作用,獲得尊重;從物文主義的視角出發,一切具有靈性、神性的個人都不過是一種物質,久而久之,人就成了一堆污濁的碳水化合物,必須加以改造和管制。
從人文主義的視角出發,英美法系將公司資本定位為股東人格的外化反映,資本具有股東的人性和靈性,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體系,不可以硬性規制與捆綁。
從物文主義的視角出發,大陸法系將公司資本定位為股東交給公司的出資,物質資本是公司賴以存在的基礎,如果不加規制,原有的物質形態就會發生變化,公司法必須限制股東的人性和靈性,以減緩股東變化對公司資本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