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至宏國際產業基金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安全性怎麼樣
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相比有哪些區別?
公私你分明了嗎?
首先,投資目標不一樣。公募基金投資目標是超越業績比較基準,以及追求同行業的排名。而私募基金的目標是追求絕對收益和超額收益。但同時,私募投資者所要承擔的風險也較高。
其次,兩者的業績激勵機制不一樣。公募基金公司的收益就是每日提取的基金管理費,與基金的盈利虧損無關。而私募的收益主要是收益分享,私募產品單位凈值是正的情況下才可以提取管理費,如果其管理的基金是虧損的,那麼他們就不會有任何的收益。一般私募基金按業績利潤提取的業績報酬是20%。
此外,公募基金在投資上有嚴格的流程和嚴格的政策上的限制措施,包括持股比例、投資比例的限制等。公募基金在投資時,因為牽扯到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公募的操作受到了嚴格的監管。而私募基金的投資行為除了不能違反《證券法》操縱市場的法規以外,在投資方式、持股比例、倉位等方面都比較靈活。
私募和公募的最大區別是激勵機制、盈利模式、監管、規模等方面,具體的投資手法,尤其是選股標准在同一風格下都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將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作個對比的話,公募基金的合理之處,私募基金基本上都具備,而公募基金的缺陷,私募基金往往還能克服。公募基金的特點是四權分立、信息透明、風險分擔,但實際上這些優點是打折扣的。基金持有人參加基金大會成本很高,基金發起人實際上控制了基金大會和基金經理等相關人員的任命,這使公募基金的四權分立實際上只有三權分立。
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是半個月公布一次投資組合,信息是滯後的,而私募基金的出資人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到基金運作情況。對於風險,公募基金發起人實際上分擔得很少,而私募基金呢,保底合約下的風險完全由管理人承擔,分成合約及保底加分成合約下的風險,管理人也是與出資人一起分擔的。
目前的公募基金是最透明、最規范的基金。公募基金對基金管理公司的資格有嚴格的規定,對基金資產的託管人也有嚴格的規定,基金託管人在中國實際上就是銀行,因為它的注冊資本必須達到80億元。封閉式公募基金每周還要公布一次資產凈值,每季度還要公布投資組合。公募基金因為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還要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所以,一般公募基金的資產安全性在一般人看來更安全,也容易接受。
規模的問題,私募基金比較小,公募基金比較大。公募基金是透明的,業績每周每個月都會公布,私募基金沒有公開審計和披露,所以一般人很難知道。就像存銀行,銀行給的利息好,申購資金極增,所以公募很容易做大。而私募即使他說自己做得好,你很難相信,而且他的門檻高,所以公募基金是一個狠角色,私募基金很難做到。巴菲特他曾經投資公司,他找他的姨媽、牙醫來投資,他一直做,從1956年做到公募基金1965年,大概做了10年才做了260萬美元,而他每年增長30%,他做到了20億人民幣。彼德林奇的基金他只有2000萬美金,而且拿到手之後,1976年到1989年13年翻了29倍,他的增值數是0.2億一下子增到140億。就是說,你要做規模大的肯定公募基金快,而私募基金體力就不行。
大有大的好處,大有大的壞處,大的就像大象就跑得慢了,矮的就跑得快了。那麼公募基金壓力不那麼頻繁,不像股價那麼頻繁。那麼私募基金沒有的短期業績排名的壓力,那麼這個壓力不要想壓力非常大。巴菲特74、75還在做投資,他告訴大家,"我是很健康,還可以繼續做,"而彼德林奇40多歲就退休了,因為壓力太大了,做不了了。所以做私募基金的經理沒有做到很大的,而做公募基金的是可以做很久的。私募基金是短期的,因為它的壓力更大,你必須比公募做得更好,人家才會轉到你私募這邊。
私募基金的缺點正是公募基金的優點,而私募基金的優點恰恰是公募基金的缺點。私募基金是在市場機制下的產物,因此它的運作機制就很靈活,一切就是要為出資者賺錢,否則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折疊。一方面,基金業的高速發展及政策面的放寬鼓勵了基金產品的創新,各基金公司競相推出新產品以吸引投資者注意,從銷售情況看,投資者對於基金創新的認同也明顯高於缺乏創新的基金產品;
人怪象一怪象一
公募基金怪象一
職業生涯大多不過3年熊市離職格外多
基金經理的離職在今年無疑格外引人注目。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一共有136隻基金的基金經理發生了變化,至少30家基金公司的71人次離任。截至目前,有記錄的615名基金經理中,有232名現已不再擔任基金經理。
離任的不僅僅是基金經理,還有基金公司高管。僅6月份,就有10家基金公司發布了高管變更公告,涉及高管16名。若把目光延長到2008年以來,另有中歐、東吳、南方等5家基金公司發布了涉及公司總經理、督察長等高管的變更公告。
高頻率離任及跳槽的背後,是基金經理任職周期的"三年之癢"。有統計顯示,十年來,歷史上基金經理總人數611人,任期在3年以內的423人,也就是說,近7成基金經理的公募生涯不超過三年。
目前基金經理中,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5年以上的僅有長盛、國泰、嘉實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經理;而其中從業年限超過7年的則只有華夏、華安、富國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經理。
華夏大盤基金經理王亞偉、匯豐晉信龍騰基金經理林彤彤、華安宏利與安順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尚志民,分別以基金經理崗位工作年限10.06年、9.91年、8.95年成為服務年限前三位的基金經理,而服務10年以上的只有王亞偉。
折疊怪象二
業界牛人掛冠而去80後嫩肩挑大樑
在基金經理離職潮及高管變動的背後,凸現的是業界精英的流失。公募基金
6月,素有基金經理教父之稱的易方達投資總監江作良金盆洗手,退出公募基金行業。江作良的離去一度引發業內人士良多感慨。作為易方達基金公司"元老"級人物之一,江作良曾參與易方達基金公司的籌建,歷任易方達旗下基金科匯、易方達平穩增長的基金經理、投資管理部總經理、投資總監、副總裁。
在江作良之前,基金業內已有多名"重量級"人物發生了變動。5月23日,南方基金公告顯示,公司副總經理許小松辭職。而年初,南方基金另一位副總經理鄧召明也公告離職。
一邊是業界精英的撤離,一邊是基金經理資歷的普遍降低。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李薇在其新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現任基金經理以"新手"居多,383名基金經理中有115人崗位從業經歷不足1年,比例將近1/3。所有在任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僅僅為485天,剛好一年多,而一輪經濟周期的最短時限也在5年之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倉促上陣的基金經理中,竟然不乏80後的身影。這些基金經理被業界毫不客氣地冠之以"菜鳥"頭銜。而恰恰就是這些"菜鳥",管理著動輒數十億、數百億的基金資產。
折疊怪象三
熊市不期而至"青年才俊"多摔跤
"我們的資產還安全嗎?"在市場震盪加劇的時代,面對越來越多的"菜鳥"經理掌控公募基金,基民未免擔憂,業績能否獲得保障。
擔憂並非杞人憂天,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在今年以來風險加大的市場環境下,32隻現任基金經理在任時間超過3年的股票基金,業績較同類基金平均業績高出約20%。相關從業經驗在5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所轄的基金業績波動風險較小,8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所轄的基金超額收益表現則更為穩定。
銀河證券分析師李薇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才流失呈現加速狀態,投資者在投資基金時應高度關注基金經理因素的影響。李薇稱,雖然基金經理變動對基金業績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風險,但是盲目地跟隨明星基金經理,頻繁轉換基金品種並非明智的投資選擇。事實上,以今年以來的數據來看,對於基金而言,基金經理的持續任職對於基金的穩定業績表現而言更為重要。
㈡ 公募基金的人才之殤
職業生涯大多不過3年熊市離職格外多
基金經理的離職在今年無疑格外引人注目。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一共有136隻基金的基金經理發生了變化,至少30家基金公司的71人次離任。截至目前,有記錄的615名基金經理中,有232名現已不再擔任基金經理。
離任的不僅僅是基金經理,還有基金公司高管。僅6月份,就有10家基金公司發布了高管變更公告,涉及高管16名。若把目光延長到2008年以來,另有中歐、東吳、南方等5家基金公司發布了涉及公司總經理、督察長等高管的變更公告。
高頻率離任及跳槽的背後,是基金經理任職周期的「三年之癢」。有統計顯示,十年來,歷史上基金經理總人數611人,任期在3年以內的423人,也就是說,近7成基金經理的公募生涯不超過三年。
目前基金經理中,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5年以上的僅有長盛、國泰、嘉實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經理;而其中從業年限超過7年的則只有華夏、華安、富國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經理。
華夏大盤基金經理王亞偉、匯豐晉信龍騰基金經理林彤彤、華安宏利與安順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尚志民,分別以基金經理崗位工作年限10.06年、9.91年、8.95年成為服務年限前三位的基金經理,而服務10年以上的只有王亞偉。 業界牛人掛冠而去80後嫩肩挑大樑
在基金經理離職潮及高管變動的背後,凸現的是業界精英的流失。
6月,素有基金經理教父之稱的易方達投資總監江作良金盆洗手,退出公募基金行業。江作良的離去一度引發業內人士良多感慨。作為易方達基金公司「元老」級人物之一,江作良曾參與易方達基金公司的籌建,歷任易方達旗下基金科匯、易方達平穩增長的基金經理、投資管理部總經理、投資總監、副總裁。
在江作良之前,基金業內已有多名「重量級」人物發生了變動。5月23日,南方基金公告顯示,公司副總經理許小松辭職。而年初,南方基金另一位副總經理鄧召明也公告離職。
一邊是業界精英的撤離,一邊是基金經理資歷的普遍降低。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李薇在其新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現任基金經理以「新手」居多,383名基金經理中有115人崗位從業經歷不足1年,比例將近1/3。所有在任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僅僅為485天,剛好一年多,而一輪經濟周期的最短時限也在5年之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倉促上陣的基金經理中,竟然不乏80後的身影。這些基金經理被業界毫不客氣地冠之以「菜鳥」頭銜。而恰恰就是這些「菜鳥」,管理著動輒數十億、數百億的基金資產。 熊市不期而至「青年才俊」多摔跤
「我們的資產還安全嗎?」在市場震盪加劇的時代,面對越來越多的「菜鳥」經理掌控公募基金,基民未免擔憂,業績能否獲得保障。
擔憂並非杞人憂天,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在今年以來風險加大的市場環境下,32隻現任基金經理在任時間超過3年的股票基金,業績較同類基金平均業績高出約20%。相關從業經驗在5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所轄的基金業績波動風險較小,8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所轄的基金超額收益表現則更為穩定。
銀河證券分析師李薇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才流失呈現加速狀態,投資者在投資基金時應高度關注基金經理因素的影響。李薇稱,雖然基金經理變動對基金業績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風險,但是盲目地跟隨明星基金經理,頻繁轉換基金品種並非明智的投資選擇。事實上,以今年以來的數據來看,對於基金而言,基金經理的持續任職對於基金的穩定業績表現而言更為重要。
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考慮基金經理因素影響時,不妨多傾向於對團隊穩定性的考慮,可以迴避部分基金經理變更頻繁或近期出現劇烈變動的投資品種,更多地傾向投資相對穩定的品種。
㈢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理事成員
第一屆理事會抄
會員理事(按姓氏筆襲畫):於華 王立新 鄧召明 田仁燦 劉建平 劉曉艷 江先周
許小松 余曉晨 吳曉輝 李勍 李愛華 楊東 楊新豐 陳敏 周月秋 尚健 林傳輝
林利軍 范勇宏 金旭 趙學軍 郭特華 崔偉 韓勇
非會員理事:孫傑 曹殿義 胡家夫 鍾蓉薩 湯進喜
會長:洪磊
專職副會長:曹殿義 胡家夫 鍾蓉薩 湯進喜
兼職副會長:於華 劉曉艷 江先周 陳敏 周月秋 林利軍 范勇宏 金旭 趙學軍
第一屆監事會
監事(按姓氏筆畫):劉樹軍 何寶 陳昌宏 周一烽 高良玉 裴長江
監事長:高良玉
副監事長:劉樹軍
秘書長:湯進喜(兼)
㈣ QDII基金前景如何
海外進入危機 愈演愈烈 還是迴避為好
現在可以定投
基金定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平均投資成本,因為定投的方式是不論市場行情如何波動都會定期買入固定金額的基金,當基金凈值走高時,買進的份額數較少;而在基金凈值走低時,買進的份額較多,即自動形成了逢高減籌、逢低加碼的投資方式。
定投首選指數型基金,因為它較少受到人為因素干擾,只是被動的跟蹤指數,在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情況下,長期定投必然獲得較好收益。而主動型基金則受基金經理影響較大,且目前我國主動型基金業績在持續性方面並不理想,往往前一年的冠軍,第二年則表現不佳,更換基金經理也可能引起業績波動,因此長期持有的話,選擇指數型基金較好。若有反彈行情指數型基金當是首選。
國外經驗表明,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的表現強於大多數主動型股票基金,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之一。據美國市場統計,1978年以來,指數基金平均業績表現超過七成以上的主動型基金。
因此我建議你主要定投指數基金,這樣長期來看收益會比較高!
易方達上證50基金是增強型指數型股票基金,投資風格是大盤平衡型股票。該基金屬高風險、高收益品種,符合指數型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
基金經理林飛除了擔任上證50基金經理之外該基金經理還擔任了指數基金深證100ETF的基金經理,作為指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其具有較強的指數跟蹤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2008年1季報基金經理表示,50指數基金將繼續在嚴格控制基金相對基準指數的跟蹤誤差等偏離風險的前提下,根據對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判斷,對投資組合做適度的優化和增強,力爭獲得超越指數的投資收益,追求長期資本增值。
易方達管理公司是國內市場上的品牌基金公司之一,具有優異的運作業績和良好的市場形象。公司目前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1374億元,旗下囊括了12隻權益類基金和6隻固定收益類基金。今年以來公司權益類基金凈值排名出現了較大分化,整體業績有一定下滑,但長遠看公司中長期投資實力仍較強。
上證50ETF:上證50指數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於2004年1月2日正式發布,指數簡稱為上證50,指數代碼000016,基日為2003年12月31日,基點為1000點。上證50指數是根據科學客觀的方法,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優質大盤企業的整體狀況。
華夏中小板:華夏中小板ETF的標的指數為深圳交易所編制並發布的中小企業板價格指數,主要投資於標的指數成份股、備選成份股。為更好地實現投資目標,還可少量投資於新股、債券及相關法規允許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
㈤ 投資債券型基金選哪只最好
對於在弱市中,應該購買股基還是債基,銀行理財經理的說法也不一。大部分銀行理財經理認為,在弱市中如果要購買基金,應該選擇債券型基金,雖然其收益比較低,但是風險相對小,一般而言能夠取得正收益。但也有少數理財經理認為,市場大跌之後,下跌空間已經相當有限,可以選擇股票型基金進行「抄底」。 除此之外,基金業內人士對於弱市中選擇股基還是債基也發生了分歧。信誠三得益債券基金擬任基金經理毛衛文表示,目前市場比較低迷,在市場前景尚未清晰之時,選擇債基比較好。而與此觀點截然不同的是,國聯安基金公司總經理許小松表示:市場越是困難越要發行股票型基金。 事實上,短期而言,雖然選擇債基風險較低,但是市場已經處於從最高6124點下跌到昨日的2431點,A股市場相當一部分的「泡沫」已經被擠掉,而中國長期經濟一定是向上的,一旦市場出現反轉,股票型基金收益肯定大幅超過債券型基金,因此從長期而言,持有債基的機會成本或許會遠高於股票型基金。 可以說,在當前的市場背景下,選擇債基也許可以獲得中短期的「安穩」,但長期可能會由於收益未能跑贏通脹而大大的「不安穩」;相反選擇股基可能面臨中短期的「不安穩」,像上述抄底者一樣,短期被「套」,但長期卻可能收獲超額收益帶來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