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視劇浮沉里的劉明達屬於商業間諜嗎
如果企業訴訟,法院會裁決,若不起訴,私了居多,是商業間諜,已構成犯罪
B. 如何購買劉明達基金經理 謝謝!! 可以加把答案發到我郵箱嗎 [email protected]
朋友,你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什麼意思。
C. 國內著名私幕基金經理有哪些
李大霄是證券的,王亞偉是華夏基金的是公募。
但斌、李劍、李馳等都是國內目前名氣較大的。
D. 電視劇《另一種燦爛生活》中的劉明達是誰演的
韓國明星朴海鎮
E. 劉明達的介紹
劉明達,安徽人,深圳最早從事陽光化私募的先行者之一。劉明達說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投資。
F. 知情者請透露一點深圳私募基金的情況
博時基金資深基金經理肖華日前下海,並迅即發行了信託私募基金,將深圳信託私募基金經理群落帶入公眾視野。公募基金經理下海、香港私募基金回歸、10多年投資經驗的老「股精」、離職的券商高管……借力去年牛市,越來越多的人員湧入信託私募基金經理群落。
他們都曾有著精彩的人生,有著耀眼的履歷,如今,來到A股的汪洋大海里,如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日月如梭,將印證他們誰能游得更快,游得更遠……
「君安系」
深圳信託私募基金經理中有多人有著「君安系」烙印,赤子之心資產管理公司(下稱「赤子之心」)負責人趙丹陽曾出身於國泰君安,目前其投資團隊辦公地址仍毗鄰國泰君安深圳分公司。
赤子之心是深圳最大的信託私募機構,與平安信託、深國投合作共發行了5隻信託私募基金。趙丹陽在香港管理的名為「赤子之心中國成長投資基金」的對沖基金,曾創下三年收益率368%的顯赫業績。
而在深圳眾多信託私募基金中,從首次募集規模上看,楊駿旗下的曉楊投資可能是最大的。去年10月17日,「平安曉楊一期」募集了1.21億元,今年2月28日,「平安曉楊二期」又募集了1億元,比起大多數千萬元的資金規模,曉楊投資的兩只基金無疑都是「大哥大」級的。
資深市場人士任維傑認為,曉楊投資的募集成績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楊駿個人的顯赫履歷:他曾經是君安證券總裁。「君安事件」後,楊駿轉戰香港市場投資H股。2005年5月,楊駿與國泰君安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合作,在香港推出「曉楊成長基金」,2006年3月又發行了「曉揚機遇基金」,總規模近1億美元。
同樣是君安高層背景的康曉陽和深國投、平安信託各自合作發行了一隻信託私募產品,康曉陽曾長期擔任君安證券資產管理部負責人。
「群英會」
A股市場牛氣沖天,信託私募基金數量也大為增長,各類資深投資界人士紛紛加盟。去年曾在國內投資界火爆一時的「股神」林園也開始由「水下浮出」,向信託私募基金經理轉型。3月2日,以林園自己名字命名的信託私募產品通過深國投正式發行。資本巨鱷旗下的上海涌金資產管理公司也通過深國投發行了信託私募產品。
今年來尤被各界關注的是博時基金最資深的基金經理肖華宣布辭職下海加入私募。
其實肖華遠非基金經理下海第一人,楊駿的曉楊投資管理團隊中就有3人曾有過基金公司從業經驗,楊軍曾擔任過寶盈基金的基金經理,林彬曾擔任長城基金研究副總監,徐凌峰也有過招商基金從業經歷。
還有外資大行人員加入了這個群體,康曉陽團隊中的劉虹俊曾擔任摩根士丹利高級副總裁、美林證券投資副總裁,具有15年以上證券投資管理經驗。
每人心中,各有一個巴菲特
與公募基金一樣,各信託私募也高舉「價值投資」大旗,只是掌舵人的經歷難免會在具體策略上留下痕跡。
東方港灣投資公司總經理但斌是個徹底的巴非特崇拜者,他完全「復制」巴菲特的投資思路。巴菲特一生重倉13個股票,其中7個股票賺了270億美元。但斌也只挑選「王冠上的珍珠一樣」的企業,長期持有,平時基本不看盤。據說,其辦公室電腦里竟沒有股市行情軟體。
可楊駿認為巴菲特不可死學。他一般同時看幾百隻股票,隨時調整組合,每隻股票有嚴格的持倉比例限制。而明達投資董事長劉明達去年下半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大講「傻瓜投資」,今年以來口風略變,開始講「投資明日巨頭」。
趙丹陽則說一經發現即重倉投入,長期持有,直至企業的股價透支未來的成長,不會頻繁交易,高昂的交易成本是長期投資的敵人。
可楊駿不這么認為,曉楊投資在行業配置上,一方面對銀行、地產、鋼鐵、機械、消費品、醫葯等最能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行業保持了高度關注,通過積極的行業配置和精選個股,有效地把握住了本輪上漲的大部分熱點和機會。另一方面通過主動的波段操作和行業輪換,規避了漲幅過高的行業和個股,很好地控制了投資組合的風險。
G. 中國私募基金四大天王是誰
中國私募基金四大天王的趙丹陽、劉明達、但斌、楊駿
H. 索羅斯的對沖基金錶現那麼好,國內有沒有這樣的私幕基金
沒有.
中國沒有這么完善的機制及這么多的操作工具,比如說目前只能買漲。
I. 劉明達的投資專家
1996年,劉明達27歲,在東莞和深圳從事貿易工作,買入了第一隻股票,深科技。半年後這只股票為他賺得了200%的收益。當時他對k線圖一竅不通,覺得這個做計算機磁頭的企業將應時而起。
1997年,劉明達轉行進入證券業。經歷過創業的艱辛,與朋友合夥開了間證券投資咨詢公司,但不久就關閉。隨後劉明達開始獨立投資的職業生涯,幫助客戶管理資產,卻遇到兩年熊市,公司經營可謂「慘淡」,但這期間,劉明達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研究上。
1999年5.19行情,劉明達終於迎來了收獲。
2001年他果斷退出A股轉戰香港市場,又躲開了此後長達5年的熊市。2003年後,發現A股很多消費股的價格比香港還便宜,他重回A股。
2003年到,劉到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調研。這正是劉明達在A股市場價值投資的正式開始。
現在他養成了一個習慣,「不去實地調研公司就不能投資,因為市場不會額外創造價值,靠市場波動賺錢和在澳門賭博沒有區別。」
2005年,劉明達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深圳明達資產管理公司,並第一批在國內發行陽光化信託產品,至今管理著投資A股和港股4隻私募產品。
劉明達看來,價值投資的本質就是一個投資者願意花多少錢去買下這家公司,不能評價現在的價格是否便宜,問題是未來持有多久能夠看到合理的回報。
如何確定一個股票價值的安全邊際,劉明達反復強調「護城河」理論,即不讓對手進入的壁壘有多高,能夠帶來護城河的包括規模經濟、網路效應、知識產權等資源。
篤信價值投資的劉明達認為投資是一件十分挑剔的事情,可以不做,做了一定要負責。
人的認識都有半徑,雖然其他股票也在上漲,但劉明達堅持只選擇符合自己投資邏輯的股票,「不投資不代表股票不會漲,要堅守自己的投資理念,犯不著去冒險。」今年的區域經濟、世博會等熱點主題投資中,他很明確,99%不會參與。
「這樣的路徑依賴讓人著迷。這也是對投資者的責任。」他說。只購買那些商業模式足夠簡單和容易復制的公司,2005年劉明達曾經構建了自己的「傻瓜組合」,即持有三年可以安享其成長,當時這個組合中包含茅台、張裕A和雲南白葯等消費類公司。
劉明達現在迷上了消費品。「消費的變化很驚人,不用歷史觀和量化分析不容易察覺,不至於構成一個新的價值藍海,從2003年一些大城市人均GDP3000美金左右,當時消費升級已經開始,現在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金,將是一個新的消費時代。」
他甚至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消費升級,2015年左右,A股可能沖上萬點。這就寫在他辦公室的小黑板上。
劉明達說他最欣賞的格言是花旗集團前總裁桑迪的話:「大部分時間我都提心吊膽,但也正是恐懼讓我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