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是中國經濟的問題還是優勢
好處是短期的,問題是長期的。
高儲蓄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收入的大部分要用於支付未來必然發生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無力增加其他的消費。
高投資是因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是貨幣主義學派刺激經濟的手段,效果,呵呵。。。
寬松貨幣政策下的高增長帶來的短期的繁榮表象和隱藏的問題(通脹等)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⑵ 怎樣處理"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的關系 已行業為例說明
穩增長是調結構的前提和目標
一說調結構,常容易與經濟增速下滑聯系在一起,好像要調結構就不可避免地帶來經濟增速的放緩。而穩增長就意味著擱置結構調整,似乎穩增長與調結構是兩回事,顧此就必須失彼。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穩定經濟增長與調整產業結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有利於我市加快「兩先區」建設,有利於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社會和諧穩定。
具體而言,穩增長是調結構的前提和目標,強調經濟發展的最終結果。我市只有保持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才能保證財政收入的增長,才能保證一定的就業水平,才能在發展中解決其他問題。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在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進行。穩增長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既不追求10以上的高增長率,也要防止經濟增長率大幅下滑;二是這種經濟的平穩增長應該在一段較長時間內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三是這種平穩增長應該建立在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帶來的較高增長質量基礎之上,是增長速度與增長質量的有機統一。尤其是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更是要求實現要素節約、生態環境友好的高質量平穩增長。
經濟增長來源於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穩增長是要穩定住「三駕馬車」對經濟拉動的合力,而不是單獨穩定、甚至片面放大某駕馬車作用。長期以來,各地十分重視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其次重視出口的拉動作用,而對消費、尤其是內需這駕馬車有所忽視。這不僅導致經濟增長片面失衡,也導致居民消費水平提升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失調,居民享受經濟發展果實的程度大受影響,並引發各種不滿。因此,穩增長首先就是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擴大居民消費,提升居民福利。其次,還需要繼續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為投資營造良好條件和環境,釋放民間投資潛力,保持投資適度規模和速度。例如,在我市城市基礎設施重大項目、中心鎮基礎設施項目等建設中,若能積極吸納民間投資,不僅可以加快工程建設,還能有效避免民營資本進入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及產能過剩等領域,充分發揮其拉動經濟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作用,真正做到既解近憂,又除遠慮。穩增長還需要發揮出口的支撐作用,採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開拓新興市場,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提升出口競爭力。
調結構是穩增長的重要途徑
調結構是穩增長的重要途徑,強調經濟發展的工具和手段,也是促進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生生不息的動力。調結構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調整「一二三」三次產業結構。對我市而言,主要是在穩定第一產業的基礎上,調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例。我市第二產業佔GDP比重一直高於第三產業10個百分點左右。根據三次產業結構由「一、二、三」轉為「二、三、一」,最終轉為「三、二、一」的演進規律,我市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的重點應該是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科技、旅遊等現代服務業,近期內實現與第二產業並重,二、三產業兩輪驅動的產業格局,長期內實現「三超二」,把我市建成東北地區現代服務業基地。調結構的第二層含義是指調整三大產業內部細分行業之間的比例。對我市而言,調整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主要應該減少糧油等大田作物種養殖模式,著重發展蔬菜、水果、花卉、海珍品養殖等都市型設施農業。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主要是由低附加值、低檔次的傳統服務業轉向發展高附加值、高檔次的金融、科技、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例如,2013年,我市增加值總額過億元的「億元樓」總數已經增加為8座,充分說明了金融、科技、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價值和前景。
工業經濟內部結構的調整是我市調結構的重點和難點。老工業基地的城市歷史沉澱使得我市工業經濟一直呈現「重化工業」主導的特點,石化、裝備製造、造船等傳統重化工業比較發達,消費類的輕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創新性很強的新興工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因此,調整我市工業經濟內部結構需從三方面入手,一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對石化、裝備製造、造船等我市傳統優勢和支柱工業進行優化升級,屬於存量調整;二是力推我市食品、傢具、服裝、數碼產品等消費類輕工業全面走向國內外市場,屬於存量擴張;三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增量發展。例如,我市已經初步實現產業化的碳纖維、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就是很好的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工業經濟內部結構的案例。
⑶ 中國經濟發展「穩增長」是什麼意思,是保持當前的現狀嗎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的話,經濟會下滑嗎
穩增長就是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克服經濟發展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內。按照官方的說法,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穩增長是為了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經濟轉型,推進經濟高質量增長。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的話,經濟確實會有大幅波動的。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很大,基數大增長率就會放緩。過去依靠人口紅利和高能耗的發展模式也已經不可持續,這是規律。另外這幾年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房地產行業受到了調控,汽車,家電,手機甚至是互聯網行業都面臨市場飽和的狀態,從國際角度看,全世界都在處於經濟下行的周期內,所以無論從內需還是外需的角度看,需求都已經明顯放緩。從最近幾個月的社會消費數據和進出口數據就可以看出來。另外就是投資了,國家嚴控地方債的風險,清理ppp項目,規范地方舉債融資,這些措施使基建投資增長放緩。所以我國經濟目前下行壓力很大,國家在減稅降費,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化解重大風險,穩增長。所以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那經濟肯定會大幅放緩,甚至滑坡。
⑷ 什麼是穩增長投資項目
穩增長解釋:就是要堅持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努力克服各種不穩定不專確定因屬素的影響,及時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一些專家將『穩增長』具體解讀為『穩中求進』。《人民網》的一篇文章指出:「今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特點是「穩」中求進」。
穩增長項目:應該就是符合上述要求或具備上述要求特徵的穩定型項目
⑸ 中央的政策取向為何從「保增長」轉向「穩增長」 急求 1500字左右 謝謝
我國當前面臨的經濟形勢與2008年的相似之處有三點:一是都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二是經濟增長速度都出現了下滑的現象;三是宏觀經濟政策都是由偏緊轉向放鬆。但也有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
一是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雖然回落,但回落的幅度和回落的原因都與2008年有明顯不同。從回落的幅度看,沒有那時的大。上半年GDP的增速為7.8%,比預期的7.5%要高0.3個百分點,比2008年四季度的6.8%要高1.0個百分點,比2009年一季度的6.1%要高1.7個百分點。從回落的原因看,雖然兩次下降都是由工業增長速度下滑引起的,但是具體原因又不一樣。2008年和2009年,工業增長速度的下降主要是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大幅度下降而引起的;這一次工業增長幅度的下降主要是由於我國的潛在的GDP增速回落和我們適當控制了前兩年增長過快、過猛行業如高鐵等的建設而引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增長速度的這種回落是符合我們調控預期的。
二是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內需拉動的,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大幅度下降。
三是經濟增速回落沒有對就業產生大的沖擊,目前就業狀況仍較好。這一方面是由於近年來我國進入勞動力年齡的人口大幅度減少,平均每年增速減少500萬左右,另一方面也由於這次經濟增速回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壓力是逐步釋放的,加上中西部經濟增長不錯,不少人回鄉就業,也緩解了就業壓力。
四是宏觀經濟政策雖然都是由從緊轉向放鬆,但是性質和力度不同。應對金融危機之前,我們實行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為應對金融危機轉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是從緊縮政策轉向擴張政策,性質和方向發生了變化;這次雖然也是由從緊轉向放鬆,但是至少從目前的情況看,還是在保持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前提下的微調,是操作層面的由緊轉松。政府會不會改變宏觀經濟政策的性質和方向,還有待觀察。
五是社會對國際經濟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思想准備也比過去要充分,企業、居民不會像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那樣張皇失措;社會上主張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的呼聲很高,對主張政府採用大規模增加投資的辦法拉動經濟的意見持批評態度的人越來越多。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有很大不同,故政策取向要從「保增長」轉向「穩增長」。
⑹ 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由此投資可以帶動經濟增長!尤其在中國前三十年,投資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是近十年來的重要引擎。有數據顯示在前二十年,我們投資1塊可以帶動3塊的GDP增長,而現在10元投資也許只能帶動3塊的增長(具體數據不詳,請網路)。
你可以參看一些論文或者書籍。
近十年中國居民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http://fass.net.cn/fassNews/fass_readnews.asp?NewsID=2578
書籍:《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實證研究》/張軍
⑺ 穩增長的穩增長與發展關系
以「穩」為主線保證經濟更高質量發展
要做到真正的「穩」,就不能好高騖遠,而是要結合實際情況將目標設定到一個合理位置,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努力克服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及時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
■ 深圳特區報特約評論員 宋清輝
在經濟新常態時代,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從速度向質量轉變,追求更為穩定的發展。從「十三五規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也可以看出,未來中國需要圍繞著「穩增長」這一關鍵詞進行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穩增長一詞共提到了四次,第一次是出現在「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穩增長出現在首要位置,表明它是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的關鍵棋子。另外三詞出現在同一段,即「要堅持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鬆,科學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要用新思路新舉措深挖內需潛力,持續擴大消費需求,發揮好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著力抓好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這意味著,穩增長需要從生產中來再到生產中去,以實現良性循環。如果沒有穩定的發展基礎、缺少穩定的產業作為支撐,改革會寸步難行。
⑻ 什麼是「穩增長」
7月上半月四大行新增貸款500億投放穩增長項目。
穩增長解釋:就是要堅持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回大答力發展實體經濟,努力克服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及時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一些專家將『穩增長』具體解讀為『穩中求進』。《人民網》的一篇文章指出:「今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特點是「穩」中求進」。
⑼ 穩增長和保增長有什麼區別
保增長是指保證增長,目前我國政府眼中的正常增長為7-8%之間,所以保增長就是要保證經濟增長保持在7-8%及以上。
穩增長是指穩定增長,針對的是經濟發展不穩定,一會高,一會低,大起大落的現象。
⑽ 為什麼由保增長轉為穩增長
保增長:擔心漲不了,所以要保。
穩增長:即擔心漲得少,也不要漲的高。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