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股市怎麼啦像要踏天專家解讀一下
最近股市連續下跌,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很多投資者再次被套。股民在股市裡一個接一個被割韭菜,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應該如何看待股市,如何投資股市?讓我們看看經濟學和心理學中有哪些理論可以指導我們。先看相關理論,再看具體建議。01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基於可獲得信息的股票價格反映公司價值經濟學中有一種股票投資理論叫做「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資產價格反映了關於資產價值的所有公開的、可獲得的信息。每一家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有許多基金經理跟蹤,他們每天密切關注新聞事件,進行基本面分析並預測公司的發展前景,以確定股票的價值。他們在認為價格低於其價值時買入股票,在價格高於其價值時賣出股票。整個市場的供求平衡決定了股價。也就是說,認為股票被高估的人數和認為股票被低估的人數剛好平衡。當信息改變時,股票價格也會改變。當有關公司前景的好消息公布時,價值和股價都會上漲。當公司前景惡化時,價值和價格都會下跌。在任何時候,股票價格都是基於現有信息對公司價值的最佳估計。這就是有效市場假說。股票市場存在非理性行為。西方經濟學通常假設參與經濟活動的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大體上足夠准確,但是人總會有一些非理性的行為,這也是行為經濟學蓬勃發展的原因。有效市場假說也假設買賣股票的人都是理性的。然而,股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股價有時會偏離理性預期的真實值。股價的波動,一部分是心理原因造成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人的大腦因中風和疾病而受損,削弱了他們的情感感知,但他們在投資時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投資中的情緒干擾往往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另外,人們在考慮一隻股票時,不僅要估計企業的價值,還要預測其他人對這只股票的看法。股市存在自我實現的現象。一旦人們預期股票會下跌,人們就會傾向於拋售,股票就會真的下跌。人們預期股票會上漲,傾向於購買,所以股票真的會上漲。投資者不僅選擇自己的優先股,還預測他人的行為,選擇市場上他人偏好的股票。如果他們認為別人會賣出,他們希望在股價進一步下跌之前盡快賣出。如果你預測到別人會買,你就趕緊買,趕上股價上漲。在墜機的過程中,媒體和各種傳言都會關注對墜機的解釋。解釋性的新聞故事進一步降低了人們的預期,下跌的股價會跌得更厲害。當股價上漲時,反過來,解釋性的新聞故事進一步強化了利好消息,這也是股市投機泡沫的原因之一。03指數基金的良好表現證明了有效市場假說的有效性。因此,有效市場假說並不完全准確。然而,許多關於金融市場的研究表明,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論。根據有效市場假說,股票價格的變化是不可預測的,因為現有的信息(影響當前市場價格的信息)已經被充分考慮,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影響市場的信息。有效市場假說認為,戰勝市場是不可能的。有很多證據表明,股票價格非常接近,如果不是完全隨機的話。一支股票第一年的情況和第二年的情況幾乎無關。所謂的股市走勢技術分析,並沒有經過科學驗證。許多關於金融市場的研究也證實,從長期來看,通過購買好股票和出售壞股票來獲得高於股市平均回報的回報是極其困難的。支持有效市場假說的最有力證據來自指數基金的表現。本質上,指數基金買的是所有股票,主動型基金只買自己認為最好的股票。在美國這樣成熟發達的證券市場,長期來看,主動型基金的業績往往不如被動型基金。因為主動型基金交易頻繁,產生了更多的交易成本,需要收取更高的費用給職業基金經理發工資。指數基金的良好表現優於主動基金,有力支持了有效市場假說。國內情況略特殊,市場不夠發達,散戶佔比較大。平均來看,主動型基金略好於被動型基金。那麼,為什麼很多投資者認為通過精挑細選股票,就可以通過炒股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呢?他們為什麼頻繁買賣股票?原因之一是控制的錯覺。有這種錯覺的人傾向於認為隨機事件是相互關聯的,並認為他們可以預測和控制隨機事件。股民喜歡自己精挑細選,自己買賣股票,喜歡這種掌控感,彷彿可以比一個「有效市場」做得更好。控制的錯覺導致人們過度自信。考慮到交易成本,實際上會給他們帶來損失。如何投資股市降低風險我們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降低風險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散投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如果想投資股市,除了根據風險偏好配置高風險資產(如股票)和低風險資產(如貨幣基金、銀行理財)外,股票本身也要多元化。當股票數量從1增加到10時,風險降低約50%,當股票數量從10增加到20時,風險降低13%(見下圖)[4]。但是,當有20-30隻股票時,進一步增加股票數量的風險只會略有下降。所以可以選擇20隻左右的股票進行投資。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對於散戶來說,隨機挑選20隻股票並不比耗時的精心挑選20隻股票差。因為價格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沒有股票比其他股票更好。對三笑來說,花大量時間研究企業信息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想更省力或者省錢,也可以利用指數基金實現分散投資。05如何選擇買賣股票的時機,巴菲特給出的最佳單一指數當然,增加所買股票的種類是不可能消除所有風險的。分散投資可以消除個股帶來的風險,但不能消除股市整體下跌帶來的風險。經濟是周期性的。當經濟進入衰退時,大多數公司都會出現銷售額下降,利潤下降,股票收益下降。至於經濟的周期性,有一個翻譯過來的30分鍾動畫短片(由橋水公司創始人Radario講解)給出了很好的解釋。可以搜索「經濟機器是如何運轉的」。股市也表現出周期性。如果你踩對了鼓,每個周期都能受益匪淺。當然,不要幻想可以在最低點買入,在最高點賣出。沒有人是聖人,但是有沒有什麼指標可以說明股市是處於高位還是低位呢?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時候該滿倉,什麼時候該做空?巴菲特有一個指標可以參考,就是「股票總市值/GNP」。既然GNP接近GDP,我們也可以用GDP代替GNP。巴菲特認為這個指標可以用來判斷股市是否過熱。每當這個指標超過100%時,就要採取謹慎的態度。巴菲特曾說:「這個比例在揭示你需要知道的東西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很可能是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單一指標。」「如果這個比例在70%或80%左右,就是買股票的好時機。如果這個比例接近200%,就像1999年和2000年的情況一樣,那我們買股票就是在玩火。」巴菲特給出的具體比例是針對美國的情況。對於中國這樣的中等收入國家,買賣時機比美國低,可以根據歷史數據來確定。從長遠來看,股市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理財渠道,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投資渠道,就要有投資而不是投機的心態。你應該中長期持有一批股票,作為保值增值的手段,而不是夢想一夜暴富,不要跟風,避免羊群效應帶來的損失。同時,你要關注關鍵指標,適時買賣。(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參考資料:1。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2009) 2。大衛·g·邁爾斯,《社會生理學》(2005) 3。沃倫·巴菲特,《股市上的沃倫·巴菲特》《財富》第144卷第12期,80(2001)4。Meir Statman,「多元化投資組合中有多少只股票?」金融與數量分析雜志22,353(1987)
2. 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判斷泡沫的公式,就是市值除以這個國家的gdp
這東西管個屁用,按這個算中國股市還要暴漲,但可能嗎,6000點的時候gdp多少,現在gdp漲了多少倍,股市卻只有4000點
3. 巴菲特認為股票總市值佔GDP的比例在70%到80%左右,股指才能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可是我在百度上
上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查總市值後相加,除以GDP
4. 巴菲特曾說股市總市值是GDP的70%~80%時值得買入!現在只有69%,為何所有人都認為接下來大盤
股市是藝術,不是科學。
所以沒有精確的數學模型。
巴菲特被套30%的事情多了去了。
5. GDP與股市,與股價
一、兩個概念
GDP:國際上通用的量化宏觀經濟的數據,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一般教科書給它下的定義是:一年當中一國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總值。
這個定義中值得注意的概念是最終產品,最終產品是相對於中間產品而言的。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的。比如說,做衣服用的布就是中間產品,而衣服就是最終產品。
證券化率:滬深兩個證券市場的總市值與GDP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個國家證券市場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衡量股市投資價值的重要參考指標。
二、大師的標准
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認為,雖然證券化率作為分析工具有其局限性,但是,如果只選擇一個指標來判斷任何時刻市場的估值水平,它可能是最好的指標……當該比值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時,就應當被視為一個嚴重的警告。
巴菲特說,就美國市場而言,如果證券化率降到70%-80%的區間,就比較適合買入。如果證券化率逼近200%時你再買入,就是在玩火。
巴菲特這樣說的確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美國股市在2000年崩盤的時候,上市公司總市值約佔GDP的190%,日本1990年年初股市崩潰的時候,上市公司總市值也佔到其GDP的180%。
三、我國的情況
2007年8月9日收盤後,滬深兩市總市值達到21.14萬億元,而2006年我國的GDP總量是21.09萬億元人民幣。這是滬深兩市總市值首次超過GDP總量,也就是說,這一天,我國的證券化率首次超過了100%,當天上證指數是4,754點。按照巴菲特的觀點,這個點位證券化率100%,風險並不大。
2007年,中國GDP總量為246619億元,截至昨天,2008年5月19日,深滬兩市總市值為190113 46593=236706億元),證券化率為96%。如果2008中國GDP增長10%,則動態證券化率為87%。2007年10月16日,股市達到最高點6100點,當日深滬總市值為34.92萬億元,當日證券化率為140%。
假設中國股市和美國不同,證券化率逼近150%股市就要崩潰,那麼按照比率,中國股市證券化率降到60%以下才有投資機會,對應的點位大致是2600點。
當然,這是指的整個市場,不是說滬指到了2600點的時候才能買股票,相信任何點位都有低估的股票,和值得投資的公司。
6. 中國和美國資產證券化標的資產的區別
事實上,巴菲特原話說的是股市總市值和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率,但因美國GDP和GNP之間的實際差異極小,因此在測算這一指標時,GNP逐漸被GDP取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項指標在1999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時間,這一比率接近200%,這是一個強烈示警信號,此時買股已是火中取栗。2000年,美國股市總市值/GDP總量比重高達183%,隨之而來的便是美國股市互聯網泡沫破滅。
芝加哥宏觀投研機構比安科研究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比安科在2014年2月發布的一份圖表報告也印證了股市市值與GDP之間的關系。
2001年網路股泡沫破滅,道瓊斯指數從高點大幅回挫2000點時,很多人都在討論重返股市的時機。但當時股市總市值仍相當於美國GDP的133%,所以巴菲特並未輕舉妄動。美國股市隨後從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點,到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點,32個月下跌超過50%。
而在2007年,房地產泡沫與信貸泡沫爆發之際,美股總市值佔GDP比重為135%。這些危機都發生在股市總市值被高估的背景下。
根據巴菲特的分析,過去80年來,當美國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率在70%~80%時,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
在經過2008年美股大跌之後,這一指標在2009年下降到73%左右,給了巴菲特一個充分的入市理由。正如市場所看到的,美股至此迎來長牛。
A股仍存上行空間?
那麼,A股市場是否也遵循這一規律呢?
首先需要確定使用GNP還是GDP。《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數據計算得知,中國過去16年GDP與GNP差距很小,波動在-0.78%到2.89%之間,因此基本可以用GDP代替GNP進行估算。
2007年底,A股總市值佔GDP比重達到127%,為16年來最高值,而根據這一比率最合理區間在70%~80%間最合理的理論,127%意味著股市將走入危險期,後來的事實確實也印證了這一點。2008年滬指收於1820點,暴跌65.39%。同年,A股總市值佔GDP的比率下降到43%,已明顯低於70%~80%的合理區間;2009年,總市值佔GDP比重達到71.3%,當年上證指數反彈79.98%,重返3000點。
從近期數據看,截至2014年末,A股總市值達到372547億,市值占同期GDP比重達58.5%。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股上市節奏加快,居民資產配置的優化調整,這一比率的分子增大幾率很高,截至3月13日,滬深兩市的總市值已達421081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2015年GDP增長目標定為7%左右,相較於前幾年9%左右的增速放緩,換言之,該比率分母增幅變小。這意味著總市值佔GDP比重極有可能較2014年繼續增加,但是否能達到70%~80%范圍仍是個未知數。
不過,有一條基本原則已經成為共識,即任何一個經濟體在給定時期內,股市總市值/GDP指標應當有一個合理的上限,超過就意味著泡沫。
7. 全球股市總市值和全球gdp比例怎麼看
這個沒有一定的比例的,因為股市總是波動的,而且股市是經濟的先行指標。
8. 我國股票市場總市值與GDP之比多少是合理的
巴菲特提出一個判斷市場估值高低的原則:市場總市值與GDP之比的高低,反映了市場投資機會和風險度。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率在70%~80%之間,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
由於美國和英國大量的國外上市企業,他們股票總市值佔GDP高位常常在150%以上,屬於高位區域。所以當比率在70%~80%之間,就是低谷區域了。大致相當於高位的一半的位置。
目前我們3000點的位置,大概這個比值是70%,是不是就低估了呢?
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股票市場不僅沒國外企業,國內的許多優秀企業都跑到國外上市去了。2000年這個比值最高只有48%;05年最低的時候這個比值只有17.7,07年最高有127%;08年最低的時候又降到43%,今年6月15日的時候,比值又變成110%。發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國家核心的企業多數已經上市了在這幾年中。
按照最近目前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對比來看,最高值與最低值應該在0.4-0.5的樣子,考慮到從前兩年開始,又有一批股票上市,我們把比值提高一些,大概在0.45-0.55,或者0.5-0.6。所以按照巴菲特的理論,在中國的具體情況這個比值應該是45%~60%之間,取中位數,同樣也是對比美國,大概就是gdp的一半的位置50%的樣子吧。對應的點位是2400點的位置。
9. 巴菲特指標是什麼這個指標有什麼作用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巴菲特指標的來歷,故事是這樣的巴菲特在《財富》雜志發布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是說他對當前股票市場的看法。在這篇文章中呢,他提出了一個判斷股市整體估值也就是股票走向的指標,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巴菲特指標”。
10. 中國股市幾個最低點的時候GDP各是多少,最高點的時候GDP是多少
有人說中國股市跌到2400,有人說1800,有人說1600!無從考證!巴菲特說股市高低與GDp有比率關系50%至110%,目前兩市總市值43、8萬億,GDp超過88萬億,股市不是底,也會深跌
巴菲特提出一個判斷市場估值高低的原則:市場總市值與GDP之比的高低,反映了市場投資機會和風險度。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率在70%~80%之間,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
由於美國和英國大量的國外上市企業,他們股票總市值佔GDP高位常常在150%以上,屬於高位區域。所以當比率在70%~80%之間,就是低谷區域了。大致相當於高位的一半的位置。
目前我們3000點的位置,大概這個比值是70%,是不是就低估了呢?
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股票市場不僅沒國外企業,國內的許多優秀企業都跑到國外上市去了。2000年這個比值最高只有48%;05年最低的時候這個比值只有17.7,07年最高有127%;08年最低的時候又降到43%,今年6月15日的時候,比值又變成110%。發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國家核心的企業多數已經上市了在這幾年中。
按照最近目前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對比來看,最高值與最低值應該在0.4-0.5的樣子,考慮到從前兩年開始,又有一批股票上市,我們把比值提高一些,大概在0.45-0.55,或者0.5-0.6。所以按照巴菲特的理論,在中國的具體情況這個比值應該是45%~60%之間,取中位數,同樣也是對比美國,大概就是gdp的一半的位置50%的樣子吧。對應的點位是2400點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