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現實中公司治理結構是董事會中心主義還是股東大會中心主義
私企是董事會中心主義國企股東大會中心主義
⑵ 什麼叫做"邏各斯中心主義"
邏各斯中心主義是西方形而上學的一個別稱,這是德里達繼承海德格爾的思路對西方哲學的一個總的裁決。顧名思義,邏各斯中心主義就是一種以邏各斯為中心的結構,為此我們首先要明白"邏各斯"的含義。
"邏各斯"出自古希臘語,為λoyos(logos)的音譯,因為它有很多含義,漢語里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著名哲學史家格思里在《希臘哲學史》第一卷中詳盡地分析了公元前五世紀及之前這個詞在哲學、文學、歷史等文獻中的用法,總結出十種含義:(1)任何講出的或寫出的東西;(2)所提到的和與價值有關的東西,如評價、聲望;(3)靈魂內在的考慮,如思想、推理;(4)從所講或所寫發展為原因、理性或論證;(5)與"空話"、"借口"相反,"真正的邏各斯"是事物的真理;(6)尺度,分寸;(7)對應關系,比例;(8)一般原則或規律,這是比較晚出的用法;(9)理性的能力,如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邏各斯;(10)定義或公式,表達事物的本質。
⑶ 什麼是西方中心主義
西方中心論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不自覺的前提,從古至今。從某種程度上說,認為西方文化優於、高於非西方文化;或者認為人類的歷史圍繞西方文化展開;或者認為西方文化特徵、價值或理想帶有某種普遍性,從而代表非西方未來發展方向,所有這些,都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色彩。它的最極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種族優越論。它的最溫和的、使人覺察不到的,也「科學化」、概念化的形式是現代化理論,認為西方文化在其特殊的歷史環境下發展出來的特殊的社會現象、制度裝置、價值觀念、生活取向,具有普遍意義。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它的成功,更強化著這種普通性的意識。因此,西方中心論是一種西方人與生俱來的有色眼鏡,它本質上是西方的「看法」——只要處於這種文化中,便不自覺地擁有這種「看法」。正像人類學家告訴我們的,文化都是自我中心的,在文化接觸的初期,每一種文化都認為自己高於對方;只是在持久的文化沖突中,得勢的一方的這種觀念才能保持下來。文化自我中心現象在中西文化第一次接觸中,在中國文化中的表現甚至比西方文化還要厲害。
據希羅多德記載,當希臘人第一次碰到波斯人,便發現波斯人是有主子的,而希臘人是自由的,並因此引發了西方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優越論,也是西方中心論的第一種形式。而當亞里土多德建議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對馬其頓人用對付奴隸的辦法、對希臘人用對付自由人的辦法來管理而遭拒絕時,這也可以說是西方優越的第一次受挫。
⑷ 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詳細內容
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價值訴求在其現實展開環節,呈現出了如下特點和理論局限:
⑴它通過對世界終極目的和原因的本原追問和不懈探求來解釋世界,但卻訴諸理性決定論的思維範式。就此而言,連經驗主義者培根也認為,「形而上學有兩種職能:即發現物體永恆和不變的形式,探討目標、目的和終極因」⑿。但這種探求卻是試圖通過從現實世界的外部而非現實社會發展過程之中,尤其通過把具體的復雜的社會現象還原為某一終極的理性或自我意識來完成的。
⑵其表現為對感性世界和超感世界的截然劃分和對立,以及在此前提下的理性崇拜和盲從。正如海德格爾所言,「自柏拉圖以來,更確切地說,自晚期希臘和基督教對柏拉圖哲學的解釋以來,這一超感性領域就被當作真實的和真正現實的世界了。與之相區別,感性世界只不過是塵世的、易變的、因而是完全表面的、非現實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它從兩個世界的劃分中走向了對規律、定理和理性的崇拜和盲從,邏各斯、理性被認為是真實的世界本原和人的本質存在,這樣便在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上陷入無法破解的哲學危機。
⑶其在世界的主體建構方法上同樣具有局限性。它把知識局限在觀念、關系和精神存在物的范圍以內,認為「我們所覺知的東西是主體的、我們的、我們所是者的以及作為經驗主體的我們形成我們的經驗內容之方式的一個功能」。這種觀點以不同的方式反復在觀念哲學中強化,從而導致了在黑格爾那裡,現實社會生活被看成是絕對精神自我展開的環節,使得哲學研究僅僅停留在純粹思辨的領域而失去了現實根基。
⑷其局限性表現在以價值懸設和個體啟蒙意義上的倫理拯救來實現人和社會的真正解放。由於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理性或抽象人性,人類解放的途徑就只能訴諸理性邏輯的自我完善、個體的精神解放或者走向規范倫理意義上的個體性世俗化拯救,甚至寄希望於上帝的救贖,以此來達到拯救社會的目的。
⑸ 什麼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
邏各斯中心主義是西方形而上學的一個別稱,這是德里達繼承海德格爾的思路對西方哲學的一個總的裁決。顧名思義,邏各斯中心主義就是一種以邏各斯為中心的結構,為此我們首先要明白"邏各斯"的含義。 "邏各斯"出自古希臘語,為λoyos(logos)的音譯,因為它有很多含義,漢語里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著名哲學史家格思里在《希臘哲學史》第一卷中詳盡地分析了公元前五世紀及之前這個詞在哲學、文學、歷史等文獻中的用法,總結出十種含義:(1)任何講出的或寫出的東西;(2)所提到的和與價值有關的東西,如評價、聲望;(3)靈魂內在的考慮,如思想、推理;(4)從所講或所寫發展為原因、理性或論證;(5)與"空話"、"借口"相反,"真正的邏各斯"是事物的真理;(6)尺度,分寸;(7)對應關系,比例;(8)一般原則或規律,這是比較晚出的用法;(9)理性的能力,如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邏各斯;(10)定義或公式,表達事物的本質。 後世主要是從"理性"、"道理"、"規律"甚至"邏輯"等意義上把握"邏各斯"的,這種意義不是沒有根據,但不是其本義。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認為這樣理解的"邏各斯"遠離生存論的基礎,"邏各斯被經驗為現成的東西,被闡釋為現成的東西;同樣,邏各斯所展示的存在者也具有現成性的意義。"於是,他要把"邏各斯" 從"邏輯"中解放出來,恢復其原始意義。他認為"邏各斯"最初的含義是"言談"或"說話",其動詞形式是legein,其詞根是1eg,1eg的基本意思就是"言談"。言談是人的此在的基本環節,組建著此在的意義整體,它以Artikulation(發音、分節表達)的方式將人的此在勾連(Artikulation)為一個整體。作為言談,它把言談所及的東西公布出來,讓人看言談所及的東西;海德格爾後期(從過度時期的《形而上學導論》開始)不滿意於把logos分析為"言談",遂繼續追溯其本源,認為其始源意義是"聚集",聚集把紛然雜陳和相互排斥的東西納入一體而入於在場,言談也是一種聚集,它使萬物聚集為一而顯現出來,此聚集意義上的"邏各斯"既是存在的無所不在的運作,也是語言的無所不在的運作。這是存在論的解釋。用"聚集"來解釋"邏各斯"與用"言談"解釋"邏各斯"雖有生存論和存在論之別,但並沒有改變那兩層核心意思,即同時指稱"言說" (此在的言說或存在的言說)和"在場",在"邏各斯"中,言說所及的一切都入於在場,邏各斯就是在場。德里達認可海德格爾的考索,認為對邏各斯的追求就是通過言說對一切在場的追求;但是,德里達認為對"邏各斯"的執著無論它是通常意義上的"理性"或"邏輯"還是海德格爾先後堅持的"言談"和"聚集"都是對不變的在場的追求,因此都是形而上學的,都要給予解構。在各種形而上學體系中,總存在一個不變的在場作為其構築體系的中心。德里達在《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與游戲》的開篇對此有一個很好的概括:形而上學歷史貫穿著一種對中心的渴望,不同的中心組織著不同的結構,"整個結構概念的歷史必須被視為一系列以中心代替中心的活動,恰如一個由各個中心串起的鏈條。中心以一種相繼出現、彼此協調的方式獲得不同的形式和名稱。形而上學的歷史如同整個西方的歷史一樣是這些隱喻和換喻構成的歷史,其基型是將存在確定為在場(就這個詞的所有意義而言)。可以證明,所有這些與基礎、原則或中心有關的名稱都指示著一種不變的在場--eidos[本質],arche[本源],telos[目的],energeia[能量],ousia[在場](essence[本質]、existence[生存]、substance[實體]、suiet[主體],aletheia[真理],transcendantalite[先驗性],conscience[意識],Dieu[上帝],homme[人]等等。"這些在場在歷史上的表現形式有:"事物作為本質(eidos)面對目光的在場,作為實體/本質(essence)/生存的在場,作為現在或運動的點(stigme)的時間性在場,作為我思、意識、主體性的自我在場,作為自我與他人的共同在場……"德里達的哲學正是針對這些形形色色的在場模式而作出的反應。他從意指活動的角度重新把握邏各斯,也就是把海德格爾從存在論層面上對邏各斯作出的"在場"解釋置於語言層面進行考察(這主要是受到索緒爾的影響,後文詳論):所謂在場,就是所指脫離能指而存在。在符號運動中能指所指本來不可分割,而形而上學藉助一番論證卻可以叫能指自我抹消而讓所指出現,並進一步將所指奉為不變的中心,確定的基礎,以構築形而上學大廈,所以德里達稱之為"先驗所指"。按照德里達的意思,海德格爾的"邏各斯"甲樣是一種先驗所指,因此,他也深陷於邏各斯中心主義之中。海德格爾把語言從邏輯中解放出來了,卻又把語言束縛在邏各斯即在場之中,所以德里達要把語言從邏各斯中解放出來(無論它是哪一種邏各斯),並將此種語言歸為由游戲的"文字"。下面我們作具體的論述。 邏各斯中心主義在德里達看來內含兩個頗為矛盾的觀點:首先,它是一種以聲音為中心的觀念,即聲音中心主義(Phonocentrisme)。在用符號表達意義的現象中,聲音介質比文字介質更優越,聲音是內在的,最接近意義的,而文字是外在的,它只能通過聲音迂迴地接近意義,這是基於西方表音文字的一種思想傳統。其次,在意指活動中聲音又必須自行隱去,自我抹消以便讓意義完滿地、直接地在場,這就是德里達所謂"在場的形而上學"(metaphysique de la presence)。
⑹ 我國公司法是股東會中心主義還是董事會中心主義
在中國,大部分的公司董事本身是股東,董事是股東的代言人。
⑺ 董事會中心主義與股東大會中心主義,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董事會是股東大會的常設機構,執行股東大會的決定,代表股東大會會處理日常事務!
⑻ 國公司法是採取董事會中心主義還是股東會中心主義(
您好,公司法規定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為權力機構,董事會要執行股東會或股東大會額決議。
⑼ 邏各斯中心主義怎麼講
歐洲古代和中世紀常用的哲學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規律,因而也有語言或「理性」的意義。希臘文λoγos這個詞本來有多方面的含義,如語言、說明、比例、尺度等。赫拉克利特最早將這個概念引入哲學,在他的著作殘篇中,這個詞也具有上述多種含義,但他主要是用來說明萬物的生滅變化具有一定的尺度,雖然它變幻無常,但人們能夠把握它。在這個意義上,邏各斯是西方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於規律性的哲學范疇。亞里士多德用這個詞表示事物的定義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質的意思。西方各門科學如「生物學」、「地質學」中詞尾的「學」字(-logy),均起源於邏各斯這個詞,「邏輯」一詞也是由它引申出來的。
斯多阿學派對這個概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們把它理解為自然運動的合理的秩序,從而與人的理性結合起來。在他們看來,整個宇宙是一個活的實體,其各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具有相互適應的某種合理的關系。就象人的理性支配自己的活動一樣,世界的邏各斯也支配著世間萬物的關系,使之協調運動。這樣,世界的邏各斯就與世界的命運相合,推動整個世界向神恩和至善接近;同時,作為世界一個部分的人同樣也有邏各斯的種子,人的習性和道德都受邏各斯支配。這樣,邏各斯又具有命運的意義。
斯多阿學派關於邏各斯的思想,在亞歷山大里亞的哲學家、神學家那裡又有所發展。他們把希臘的傳統思想和希伯來猶太思想結合起來,使邏各斯的理論更帶上神秘主義的色彩。斐洛認為,邏各斯是世界的神聖的原則,是一種「神聖的智慧」,是神的理性。神按照邏各斯創造了世界,因而邏各斯又是現實世界的原本。邏各斯雖不能說是有人格的,但也不是無人格的。這樣,邏各斯學說就發展為可以與一神論相結合的理論。新柏拉圖學派的某些哲學家將邏各斯看作是溝通「太一」和世界的橋梁。
基督教曾利用過邏各斯的學說。在早期的基督教中,邏各斯被說成是神的理性與智慧,或是神創造世界的原型;基督被說成是邏各斯的化身,是人和神之間的中介。作為邏各斯的基督還被說成是真理、生命和道路等。
G.W.F.黑格爾很重視古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概念,他將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主要解釋為理性。後來一些哲學史家也跟從他的說法;但最近一些哲學家則傾向於將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邏各斯解釋為尺度、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