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知道鄭州和南昌各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
[鄭州概況]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北,東經112° 42' -- 114° 14' ,北緯34° 16' - 34° 58' ,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
鄭州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 C 。7月最熱,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於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
鄭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轄12個縣(市)、區,其中縣1個、縣級市5個、區6個。據2005年的統計資料,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 7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4.1萬人,鄉村人口297.1萬人。非農業人口257.6萬人。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雄峙中樞,控御險要」,為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是國家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首。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中華人文始祖黃帝,著名歷史人物列子、子產、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就出生在鄭州。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我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京廣鐵路在這里交匯,107、310國道,京珠、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被命名為全國文明機場的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和全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全國前列。已經成為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重要交通通訊樞紐。
鄭州商貿發達,是國務院確定的3個商貿中心試點城市之一。擁有一大批高檔次、多功能的大型商貿設施和輻射全國的商品集散市場,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就有30多家;每年在鄭舉辦的各類全國性、區域性、專業性交易會、博覽會、洽談會上百次;國內外萬余家商貿機構在鄭州設有辦事處或經營場所。
圍繞拉大城市框架,高起點、高品位地規劃建設鄭東新區。鄭東新區規劃范圍西起107國道,東至擬建的京珠高速公路,北起連霍高速公路,南至機場快速路,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預計人口150萬,融「共生城市」、「新陳代謝城市」、「環形城市」等眾多先進理念於一體。同時,還將本著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並重、協調發展、共生共榮、以人為本、規劃先行的原則,改善老城區面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逐步把鄭州建設成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商貿城市和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參考資料:
http://www.zhengzhou.gov.cn/zzgk/zzgk.jsp
南昌投資概況
稿源:南昌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委員會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共轄四縣五區、一個新區和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總人口449萬,其中市區人口196萬,是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賦予了南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紅色故土、綠色家園、古色風情、特色魅力、金色田野,成就了南昌「雄州霧列、俊彩星馳」。今天,我們跨入充滿希望又充滿競爭、充滿生機更充滿挑戰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南昌正凸現出特有的潛質和誘人的優勢:
第一,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
南昌歷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之地,現是唯一一個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中南三角區相毗鄰的省會城市,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獨特戰略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南昌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立體交通網。
公路快捷通暢。105、320、316國道特別是貫通省外的贛粵、昌九、昌樟、溫厚、梨溫等高速公路交匯於南昌,形成以南昌為圓心、6小時通達滬、浙、粵、閩、鄂、湘、皖等周邊省市的「經濟圈」。在這個6小時經濟圈中,聚集著中國1/3以上的人口,尤其創造出中國1/2以上的GDP。
鐵路四通八達。京九、浙贛、皖贛、向樂等鐵路線交匯於南昌,並擁有98股道的全國第二大貨運站。作為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城市,南昌至全國主要大城市的鐵路交通都可以朝發夕至。南昌正在全力打造「無水港」,實施與沿海發達海港城市的鐵海聯運,最終完成外貿貨物直通式運輸和便捷化通關。
水運通江達海。南昌位於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之濱,水路運輸最大內河裝載能力為1000噸,遠洋裝載能力5000噸,可由贛江出鄱陽湖入長江,經上海港出海,直達世界各地。一個國內內河最大的國際集裝箱碼頭已開工建設,建成後千噸級貨輪將自由出入,年吞吐量可達10萬標箱。
航空方便快捷。南昌建有的4D級昌北機場,距市中心只有20分鍾路程,現已開辟直達30多個城市的航線,南昌至香港、上海、廣州、深圳的飛行時間均只需1小時,並將於近期陸續開通新加坡、日本等國際航線,成為國際航空港。
郵電通訊發達。南昌是全省電訊樞紐和華東地區郵件轉口中心。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60.36萬門,移動通信交換機容量達250萬門。
第二,生產要素充裕,工業體系齊全。
南昌電力供應充足,2004年全市用電量56.3億千瓦時,大工業用電價格僅為0.485元/度。自來水供應量2.3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價格為1.35元/立方米(含0.35元污水處理費)。
南昌是全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市內擁有包括全國重點大學-南昌大學在內的20餘所高等院校,其他各類學校2228所,每年可以為企業提供6萬多名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擁有省、市級以上科研院所62家,現有各類專業人才9.26萬多人。清華科技園(江西)、南昌大學科技園、江西省留學生創業園和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成為各類人才進行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業的樂園。
南昌的勞動力資源富足且價廉,製造業產業員工月平均工資為600元人民幣(相當於565港幣、72美元、60歐元),僅是沿海發達地區的60%-70%,素質較高而價位較低的人力資源,成為南昌吸引外來投資者的重要優勢。
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業城市,完善的工業設施、齊全的工業體系,奠定了製造業發展的厚實基礎。新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和第一枚海防導彈都誕生在南昌。南昌以汽車、醫葯和食品、電子信息和家電、新材料、紡織服裝等五大產業為支柱,已建成商用車、飛機、香煙、飲料、醫葯、光電子、輸液器、視聽產品等8大類產品製造基地,並正在形成製冷機等5類新產品製造基地。江鈴汽車、南飛、南煙、南鋼、市政控股、誠志股份、華源江紡、聯創光電、匯仁、統一、TCL、格林柯爾等一批國有、民營、股份制和外資企業,已成為南昌經濟發展的重點企業,其中已有14家上市公司。南昌在全力推進打造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的核心戰略上已初見成效,並正在成為國際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最佳承載地。
第三,市場空間廣闊,商業輻射力強。
南昌是中國中部的重要商貿流通城市,大型百貨商場、大型超市、大型批發市場、星級酒店以及現代物流業、金融業、保險業、服務業等,呈現百花爭艷景象。南昌圍繞「人流暢、貨流活、財流旺」,近幾年已成功打造了中山路、孺子路、勝利路等8條專業特色街。百貨大樓、洪城大廈等城內大商場銷售火爆,沃爾瑪、麗華大廈、上海聯華三個超萬平方米的大商場順利開張,其中沃爾瑪創下單店單日人流量和銷售額兩項全球第一的業績。目前,南昌市已有商品交易市場293個,年交易額275.7億元,其中超億元市場達到28家,10億元以上的市場5家。南昌市,一個布局科學、潛力巨大、輻射力強的大市場,正充滿活力的不斷發展、向上。
隨著2004年1月1日CEPA的正式實施,CEPA制度下的零關稅安排、服務貿易開放安排和投資便利化安排,將對南昌適應加入WTO後過渡期能力和吸納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等,都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CEPA的實施和「泛珠三角」區域協作的形成,無疑為開創南昌-澳門合作新格局,擴展出廣闊的空間,並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南昌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與時俱進、乘勢而上,加強與澳門的合作,加快商貿、金融、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第四,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異。
南昌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自古以來,南昌就是鍾靈毓秀之地、文化禮儀之鄉。南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傳承,遺存著眾多珍貴的人文印記。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青雲譜道院、繩金塔、萬壽宮、佑民寺等,構成南昌歷史文化的精粹,向世人展示著南昌博大從容的人文風度。
南昌氣候濕潤溫和,屬亞熱帶季風區,擁有一流的空氣、一流的水質,江湖水都、園林綠城、生態雅市,構成南昌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全市濱江依湖,臨山靠水,贛江穿城而過,西山常年蒼翠,撫河故道貫穿,內外八湖點綴,好一派江南水鄉的勝景。南昌現有以滕王閣和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八大山人紀念館為代表的古色旅遊;有以八一起義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旅遊;有以百花洲、象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綠色旅遊;有以號稱綠洲中沙漠的厚田鄉和都市中候鳥的天香園為代表的休閑旅遊,「五彩繽紛看南昌」的旅遊品牌引人流連忘返。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靈,文是城之韻,人是城之本,山脈、水脈、文脈、人脈相融的南昌,正成為「長珠閩」的後花園、「港澳台」的觀光地。
南昌以建設現代區域中心城市和現代文明花園城市為城市發展目標,規劃到2010年,中心城區的人口發展到300萬,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300平方公里,形成一江兩岸、南北雙城、沿江延伸、外帶組團的網路化布局,通過拉開城市框架、擴張城市規模,可創造約2300億元的投資機會,固定資產投資可達450億元。
http://www.nc.gov.cn/GB/portal?id=1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