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珠海市斗門富山工業區有哪些廠
主要有廣州海鷗衛浴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 珠海市富山工業區珠海市宏進紙業發展有限公司 、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富山工業區珠海嘉俊麗等。Ⅱ 珠海市富山工業園
珠海斗門富山工業區
根據《珠海市珠港新城結構規劃》,富山工業區以發展一般加工製造業、物流中轉業和倉儲業為主。目前富山工業區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以發展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的中下游產品為主,已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等三大產業集群。
一是電子信息產業,現有方正科技、東光、德光、先進、超群、亨泰、科盈、傑仕、昌聖、銳晟、立和等電子通訊設備製造企業。
二是機動車配套產業,現有恆裕英發科技公司,以汽車模具、注塑、燈飾為主;世界500強企業住友化工,以生產汽車防撞杠為主;義大利機動車配件,以生產各種汽缸為主。
三是五金械產業,現有堅士瑣業、大匯機械、西進五金、業佳精密橡膠製品、華宇機械、天傑機械等五金機械配套企業。隨著日本住友化工和方正科技等優質項目的進入,富山工業區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Ⅲ 珠海市富山工業園方正集團現在招人不
上人力資源網看看
Ⅳ 珠海市富山工業園管理委員會怎麼樣
珠海市富山工業園管理委員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珠海市富山工業園管理委員會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珠海富山工業園在什麼地方
在斗門區珠峰大道尾,你可以上它的網站上看一下,還有它的網路上也有,日資的住友化工,紫翔電子,東洋油墨,大金空調等。
Ⅵ 華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墨西哥北美華富山工業園怎麼樣
這個工業園是很不錯的,真的,有著美麗的風景,合理的生產資格和制度,是一個當地很有代表性的一個企業。
Ⅶ 富山工業園的數字富山
乾務鎮南與金灣區平沙鎮接壤,北與斗門鎮相連,東鄰井岸鎮,西臨虎跳門與崖門兩水道交匯入海口;斗門鎮則東枕雄偉的黃楊山系,南鄰乾務鎮,西隔虎跳門水道,北與蓮洲鎮接壤。兩鎮陸地面積295.637平方公里,下轄26個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93381人,流動人口51965人,旅居港澳、海外鄉親6萬多人,是著名僑鄉。共有建設用地面積56.7平方公里,農田耕地面積11.56萬畝,山體面積110781畝;河涌32條,長度124.05公里;境內有珠峰大道、黃楊大道、斗門大道、旅遊大道等45條主幹道路,長度約166.3公里;擁有20個水庫,容量達到1238.28萬立方米;已建成污水處理廠4個,排水管道5.95公里,日處理量和排放量為2420立方米;濕地2個,公園5個,面積約143665平方米;各類金融保險機構19間。
產業高端發展
園區成立六年來,積極圍繞「三高」產業,全力引進優質項目,聚集了包括中國中車、玉柴船動、瓦錫蘭中速機、修正葯業、華潤熱電、格力大金、方正科技、紫翔電子、青島啤酒、普聯電子、傑賽科技、海鷗衛浴、東洋科美、樂通股份、住友化工等在內的一大批知名企業。目前,園區已形成海洋與船舶製造、軌道交通裝備、電子信息、家用電器、生物醫葯、環保產業、物流產業等七大產業集群。 2014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28億元,同比下降6%;實際利用外資6600萬美元,同比增長14.31%;外貿進出口完成96228萬美元,同比增長1.26%。其中裝備製造業產值109.56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46.63%;實現國稅收入10.2億元。
2013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2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同比增長22.6%;實際利用內資116817萬元,同比增長24%;實際利用外資8114萬美元,同比增長1.4%;外貿進出口完成96330萬美元,同比增長19%。 兩鎮境內有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74個文物景點中,既擁有環境優美,風光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沉積深厚的人文景觀。
斗門鎮自南宋起稱潮居里,是歷朝都司巡檢駐地;民國時期是區公所駐地;1937年,珠海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小濠沖黨支部在斗門鎮誕生;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曾暫遷於此;建國後,中山縣八區、九區人民政府,斗門人民公社社務委員會駐地;建縣之始,曾是縣政府暫時駐地;1986年1月稱斗門鎮,鎮政府設於斗門墟。斗門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御溫泉渡假村、海拔581米,被譽為「珠江門戶第一峰」的黃楊山、氣勢宏偉的新金台寺、頗具旅遊和歷史研究價值的南宋皇族後裔趙氏菉猗祠建築群,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將一家族」的獨特旅遊資源。接霞庄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30強,排山村被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斗門舊街被評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南門村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稱號。鑼鼓櫃、煮菜茶、蝦米糍、鍋邊糍、趙氏皇族祭禮、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先後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被評為省級中心鎮、廣東省旅遊特色鎮、珠海市名鎮試點鎮、珠海市宜居示範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生態鄉鎮。
乾務鎮是一個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前臨霧海,後枕乾峰」而得名,斗門縣第一條開元自然村——高田村在鎮內。清朝中後期,乾務鎮曾隸屬新會縣、香山縣。1950年,中山縣第八區區政府設駐乾務,1955年,改稱乾務區。1957年,撤區並鄉,乾務區分為白蕉、荔山、乾務三個鄉。1987年1月改鎮建制。2003年,乾務鎮與原五山鎮合並,稱乾務鎮。乾務鎮有「裝泥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乾務飄色」入選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山村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批古村落。鎮內設立了珠海市首個「民俗文化博物館」,全鎮16條村均建有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建立飄色隊、佛家拳、醒獅隊等民間藝術團體,成立攝影、書法、美術等民間藝術協會,成功打造乾務鎮民間文化美食節品牌,現有國家、省、市、區級非遺名錄10個,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國家級生態鎮、廣東省生態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特級文化站、廣東省教育強區。 乾務鎮的夏村村、乾北村、網山村、虎山村,斗門鎮的八甲排山村、南門村為市幸福村居示範村。乾務鎮馬山村,斗門鎮上洲村為市生態村。乾務鎮乾東村、乾西村、新村、石狗村,斗門鎮大赤坎村為區幸福村居示範村。兩鎮依託資源優勢和幸福村居創建工作,推進網山古村落生態游、夏村生態旅遊、荔山黃氏大宗祠、南門村菉猗堂等文化旅遊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農民人均年收入為11692元,農民參加社保實現全覆蓋,繳費100%,繳費679元每月每人。兩鎮共有社區服務站、衛生站27個,各類景點12個,中小學17所,在校師生160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