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堂:怎樣教孩子理財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十分重視兒童的理財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兒童與錢財 發生關系的一切環節之中。我們不妨來品味一下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兒童理財教育中的獨特「菜餚 」。盡管社會背景存在著差異性,但這些理財教育的獨到之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美國:讓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 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的錢,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的教育 體系與美國濃厚的商業社會氛圍是緊密聯系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經濟和商業常 識。 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繫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 家庭幸福。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 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有錢、與人分享錢財。一般的美國人沒有「 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美國每 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人常常將自己 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 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通過各種切合實際的金錢教育,美國人的孩子基本具備了很強的獨立性、經濟意識以及經濟 事務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如果必要的話,一個十五六歲的美國少年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大都不成問題。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提起英國人,向來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 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的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人 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摺合人民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但他們認為能 省的錢不省很愚蠢。尤其善於理財的英國女性,年輕的時候,她們積蓄錢財,省吃儉用,熱熱衷 於在各地購買房產,退休後,把多餘的房產出租或出售,獲得大量收入。自然,英國人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了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有不 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 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 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 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 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 蓄借貸的金融機構。日本:自立更生、勤儉持家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 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 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在校外打工掙錢。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日本經濟持續不景氣,勤儉持家的觀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內部則分外重視對孩子們的理財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個月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用錢,家長會教育 孩子節省使用零花錢以及儲蓄壓歲錢。而在給孩子買玩具時,無論高收入的家庭還是低收入的家 庭,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在孩子漸漸長大後, 一些家長會要求孩子准備一個記錄每個月零用錢收支情況的賬本。
B. 如何讓孩子學會理財
九年義務教育里沒有專門的理財課程,但人的一生哪裡能跟錢分開呢?所以理財專這門課越早培屬養越好,家長從小就要注意及時教育孩子的理財意識。
給孩子准備一個記錄收支情況的理財賬本,讓孩子記錄和管理自己的收支,學會平衡在那麼多自己希望獲取的東西中最終哪些值得買,並定期評價理財計劃的結果。
教孩子從小就懂得區別需要什麼和想買什麼。帶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參觀,讓孩子懂得勞動和金錢的關系以及花錢的限度。
教孩子懂得區別物品的貴和賤,使他對理性花錢有初步概念。鼓勵孩子參與制定家庭預算,向其提示節省開支的方式。
讓孩子陪你去購物,在采購中,教孩子看價錢,進行投資理財知識學習,並且清楚地讓他們知道,這個東西的價錢過於昂貴所以你不買。
當孩子開始有零用錢的時候,就可以叫他們定期審視自己存了多少錢,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定期計算零用錢,並記錄下來。
家長不妨讓孩子了解家裡收入支出情況,並適度參與家中投資決策,讓孩子了解家裡的經濟情況,增加孩子的責任感。
記賬除了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花費情形,還能培養孩子的數字觀念,對於日後養成良好的理財紀律也很有幫助。父母可通過記賬了解子女的生活與消費情況。
C. 小孩子應該怎樣理財
一放到銀行:利息少 二買股票投資:風險大 三放貸:錢太少 四買保險投資一天15元左右,只要連續交20年。一旦保單在90天後可以有個10元的人身保障,而且可以每兩年返3000一直返到80歲。而且到80歲還可以把本錢拿回來!這只是建議關鍵看你自己的選擇!
D. 關於兒童理財的問題
財商可以盡早培養啊!
從三歲開始理財
文——葉運生 姚思遠
西文教育專家認為,兒童應從三歲開始經濟意識教育,主要教理財知識,並制訂了各年齡階段教育計劃;
三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四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五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六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用攢錢器具,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七歲:能觀看商品的價格標簽,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八歲:懂得大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給鄰居買小物件獲得報酬。
九歲:可制訂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十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十一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十二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十二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由上述計劃可看到,西文社會對兒童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看重,這與西文社會商品經濟發達有關。為此,我們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發。
(1) 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兒童的觀察能力很強,對錢產生的興趣早於其他事物,因為銓能給兒童帶來直接的好處和利益。家長只要帶兒童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牢牢樹立在兒童心中。
(2) 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系。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據報載,武漢小學生滸懼《水滸》人物套畫,這種畫在乾脆面里每袋只有一張,很多孩子為集畫,用錢買上108袋乾脆面,取出人物畫,扔掉乾脆面,浪費驚人,完全沒有愛惜錢的意識。
(3) 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將來篚後,有助於從事財會經濟工作。知道自己掙錢,培養獨立精神。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周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周末檢查,是否嗇,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今天看來,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巨頭有很大意義,而且對我國兒童的經濟教育也有借鑒意義。
(4)通過理財教育,了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將來學生進入社會作好准備。
財商啟蒙從幼兒園起步:BB豬的誘惑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不到3歲的小女兒變得『財迷』起來了,只要家裡的哪個角落出現了硬幣,菲菲就會跑過去撿起來,小心翼翼地放到她的BB豬儲錢罐里。」在與幼兒園的老師交流過之後,菲菲的母親楊婷明白了,這是孩子金錢意識的萌芽,在她幼小的心靈里,開始對錢有了朦朧的認識。
有一次,楊婷正和孩子的爸爸談論買車的事情,一旁正在玩玩具的菲菲突然抬起頭來說,「媽媽,我的BB豬里有錢,咱們用它買車吧。」聽了孩子的話,楊婷突然覺得女兒的思想一點也不簡單,經常會讓人大吃一驚。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楊婷對孩子的點滴變化如數家珍。女兒才兩歲多,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她總是把東西分成自己的和別人的,對自己喜歡的玩具,總不願別人去碰,她會大聲叫「這是我的,不許你拿它。」這說明她有了自我意識,對於財富的觀念開始萌芽。
「有時候,我帶她去超市,讓她看裡面的各種商品,告訴她這些都是別人的,要拿錢交給人家才能變成自己的,當她想吃冰糕時,我就讓她自己拿著硬幣去交給售貨員,這些都是有意識地鍛煉她對商品和金錢的認識。」在孩子對這些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楊婷告訴孩子,這些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苦工作掙來的,如果不工作就沒有錢給她買玩具和零食了,對這些知識,孩子總是似懂非懂,有時她會說,媽媽,那我長大了就掙多多的錢,給你買好吃的。
學會引導孩子的佔有欲
在幼兒園階段,孩子對於金錢和財富的觀念還很懵懂,他們只是明白BB豬里的硬幣可以買到好吃的,卻很難明白金錢的本質是什麼。
長期從事幼教工作的林女士告訴記者,幼兒對財富的最初觀念就是一種簡單的佔有欲,就是自己認為的好東西就只能是自己的,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和父母、小夥伴分享。
4歲男孩立立的母親李女士向記者講起她經歷的一件事,一次她帶兒子去超市,立立看到許多玩具都想要,看到母親沒有要買的意思,乾脆坐在地上大哭起來,弄得李女士十分尷尬。
針對這種情況,林女士認為,這是由於幼兒內心都有一種佔有欲,父母一旦拒絕了兒童的請求,孩子馬上就會感到憤怒、失望,從而和父母發生爭論和沖突,在公共場合令父母難堪。對此的應對策略,就是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能一概不買,要給孩子適當滿足感。同時也要講究讓孩子聽話的藝術。比如說,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對孩子要言而有信,提出的要求要始終如一,孩子要知道父母不是在鬧著玩兒,當孩子知道自己做事不能出格時,一般情況下會抵制住誘惑。
讓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
在采訪中,菲菲的母親楊婷認為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掙錢的不容易,這樣能避免孩子從小養成亂花錢的不好習慣。菲菲最喜歡坐小區超市門前的投幣搖擺車,每次去,都要坐上數次,如果不實行「強制措施」,她不會輕易地離開。有一天,楊婷買東西回家,隨手把一個一元錢的硬幣放在桌子上,被正在玩耍的菲菲看到了,她興奮地嚷道:「這是坐搖擺車的錢。」於是,楊婷就趁此給她講了一些關於錢的問題:「寶寶,錢是媽媽辛辛苦苦上班掙來的,媽媽需要用它給寶寶買喜歡的書、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可是,它卻是有限的,比如寶寶上公園坐搖擺車的時候如果不聽話,把它花光了,媽媽就沒有錢買別的東西了,知道嗎?」菲菲似乎很明白地點了點頭。之後,再去玩的時候,楊婷會把兩個硬幣放到寶寶的口袋裡,然後告訴她:「這是今天坐搖擺車的錢,寶寶可以自己用,如果口袋裡的錢用光了,我們就要和搖擺車再見,回家了!」這招真是管用,兩個硬幣用光了,寶寶就自己主動走開了。
E. 如何讓孩子學會理財
春節最讓寶貝開心的除了禮物外,最讓寶貝開心的應該是紅包了,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將紅包幫孩子收起來,想等孩子大點再給他使用,但是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嗎?
一味的把孩子紅包收起來只會讓孩子失去認知理財的能力,還有缺乏對財商的培養!對於3歲的孩子,財商能力就開始隨著年齡升級了,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給孩子一些「小權利」管理壓歲錢。什麼是財商?財商就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是理財的智慧,它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讓我們來看看3-6歲的孩子財商能力:
3歲:辨認錢幣。逐步教會孩子認識紙幣、硬幣的幣值,甚至可以教孩子認識不同幣種。
4歲:可以學會用零錢購買簡單的用品,例如如畫筆、小零食等。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除了財商教育,父母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孩子懂得其無權支配父母的金錢
三歲的寶貝已經很喜歡自主地從琳琅滿目的商品架上,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在購物車內,如果不給其購買,他會以哭鬧威脅,很多家長因此妥協,家裡的玩具也就越來越多!父母應該告知孩子這是父母辛苦賺的錢,寶貝無權支配他,堅持不需要的東西不該買,無論孩子如何哭鬧!久而久之,孩子會逐漸養成好的習慣,買東西之前總要徵得大人的同意,而且每次只能買一定數量的東西。
2、使用現金消費
和孩子外出購物時,盡量用現金消費!如果每次消費你只使用信用卡等其他卡片,孩子肯定會對這種東西產生困惑,因為大部分7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會把信用卡和它裡面的錢聯系在一起,他們會認為信用卡有魔力,能買無窮無盡的東西。
3、讓孩子懂得支配自己的零用錢
學會用錢和賺錢一樣重要,既然是教孩子理財,就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要不然她永遠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錢,只要把握住大原則,既不可以透支,糖果和可樂等碳酸飲料要盡量少買,之後所要做的就是相信他的能力,同時在心理上接受她可能會亂花錢的風險。既然是讓他決定,在生活中必定要遭遇取捨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多項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消費習慣被不斷挑戰著,像看電影和書,想看的卡通電影永遠都很多,依他手裡可支配的那點錢,她只得有所取捨地進行選擇。這裡面的教育遠比只盯著他具體花多少要有幫助。
4、不要欺騙孩子
有這樣一個母親,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孩子把紅包給媽媽,媽媽幫你存在銀行,等你長大了自己去取出來,寶貝小心翼翼的保存的媽媽給他的「存單」,等到他10歲的時候,他把存單交給媽媽,想取出紅包錢時,媽媽大笑,這些是發票,無法領錢的!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從此開始亂花媽媽的錢!欺騙孩子加上將孩子的金錢沒收,這樣會讓孩子有巨大的挫敗感,同時,孩子也會失去對別人的信任。
5、給孩子一個儲蓄罐
給孩子一個儲蓄罐,讓他把自己的錢都放進去,定期拿來出數一數,這樣做可以教孩子數數,帶著對自己錢的興趣去數數,肯定學得很快,也能讓孩子懂得積少成多的道理,同時讓孩子懂得付出的勞動越多,得到的報酬也越多,當然孩子的耐心也在這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6、讓孩子學會理財
等孩子長大有越來越多的零花錢時,就要讓孩子學會理財觀念,給孩子一張儲蓄卡,讓孩子參與存錢定投等銀行活動,讓孩子從「給孩子錢」向「讓孩子去賺錢」轉變,讓孩子早早明白,學會將積累的財富去創造更多的財富。讓孩子自主學會賺錢的方法,比如自己推薦自己的作品,讓孩子在實踐中體會討價還價,打折處理、會員價等一些商業運作方法。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心裡有了盈虧的權量,懂得了計算得失,知道了付出與勞動報酬的關系,對「錢」的意識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7、不要給太多的零花錢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每次都大手大腳的給孩子零花錢,孩子表面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對他以後的人生埋下了很多隱患。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經商的父親從小給孩子的零花錢比一個正常的工人工資都多,加上從小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孩子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孩子16歲時,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而孩子已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最後走上了搶劫殺人的道路,並且在殺了多個無辜受害者後,他沒有任何的悔意,他最後的微笑讓人膽寒!
「理財從娃娃抓起」,但是基於中國社會的傳統,大多數的父母不願意過早讓孩子接觸錢,認為孩子會變得勢利。很多父母失去了對孩子最好的財商教育時間,其實不然,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經商、賺錢開始變得地位重要起來。在越來越商業化的社會里生存,「財商」顯得越來越重要。
孩子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你的孩子是小財神,還是殺人犯?家長的教育尤其關鍵,讓我們學之改之,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小財神吧!
F. 如何培養兒童的理財意識
一、要讓孩子懂得錢財來之不易,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
告訴孩子金錢來源於辛勤的勞動,讓孩子學會自力更生,幫助孩子認識到勞動的價值。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可以讓孩子了解家裡的收入與支出情況,告訴他要對自己的未來做一個合理的規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他會很慎重地貨比三家,改掉沖動購物的壞習慣。可以讓孩子設立一個「賬本」,一段時間後,讓孩子統計一下,如果花得不合理,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調整。
二、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花錢,改變孩子支出習慣
通過改變家長給零花錢的習慣,亦可以改變孩子的花費習慣。此外,還可以採取讓孩子當一天家長的形式,這樣他們會更加了解家庭如何運轉,錢是怎麼流動的,家庭開銷的龐雜,在支出前就會進行主動思考,還可以從小鍛煉孩子花錢買東西,如何購買物美價廉的物品,引導孩子合理消費,制定消費計劃。同時鼓勵孩子記賬,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三、幫助孩子學會積累,訓練孩子自己儲蓄
當孩子想買自己心儀已久的一人貴重物品時,父母可以跟他說,把零花錢儲存起來買。讓孩子體驗「積少成多」的樂趣,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有選擇性消費」的意義。現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壓歲錢,要告訴他對壓歲錢正確的處理方式,可以讓孩子自己管理壓歲錢,用壓歲錢做一個小小的投資理財。
四、帶孩子走進銀行,投資啟蒙,適度積累「生錢」經驗
告訴孩子將錢放在銀行里可以做什麼,讓孩子對銀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還可以講講各種教育儲蓄或保險的作用,培養通過投資,使錢生錢的意識。教給孩子一些理財技巧零存整取、12張訂單法等。當孩子達到一定年齡,讓孩子接觸一些投資類的模擬游戲或直接投資,讓他們對投資開始有第一手經驗。
五、家長要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家長對金錢的態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以及觀念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因此,父母要常常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如果要讓孩子達到自己的期待值,首先就需要家長本身的行為與態度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