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洲整體來說很窮,那他們的基礎建設是什麼水平
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一個大洲,他們很多人溫飽都是個問題。說到非洲的基礎建設水平,更是非常落後,慘不忍睹。非洲在交通建設、電力供應,通訊領域的基建,都非常差。如果不是國際大力對非洲進行援建,現在的非洲會更加慘淡和貧窮。
通訊領域,相對交通、電力等傳統基建,非洲在新興的通訊領域,做得也不好的。從固定電話、手機的百人平均擁有量來看,非洲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差距是非常大的。至於互聯網(寬頻)用戶的數量,更加是少之又少,和其他發展中地區相比,遠遠的落後。
㈡ 非洲電力工程建設的市場前景
參考《2016-2021年中國電力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非洲基礎設施投資的重點領域為能源和交通運輸。根據非盟2012-2020年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計劃的優先行動計劃,涉及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包括能源、交通運輸、水資源、通訊,預計總投資規模達679億美元,其中能源和交通運輸的投資規模分別為403億美元、254億美元,佔比分別達59.35%、37.4%。
能源方面,水電站和火電站是建設的重點,例如安哥拉整個電力電源結構中水電占據了70%。地區方面,東非與中非兩個地區預計投資規模分別為233億美元和215億美元,占非洲大陸總預計投資規模的比重為34.31%、31.66%,為非洲大陸基礎設施投資的重點地區。
電力方面,近兩年來較大的項目有:2013年5月開工的由中國電建集團承建的奈及利亞宗格魯水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為70萬千瓦,合同總金額為12.94億美元;2013年12月啟用的由中國電建集團承建的尚比亞卡里巴北岸水電站擴機項目5號機組正式啟用,包含兩台18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中國進出口銀行為其融資3.15億美元;2013年12月竣工的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承建的迦納布維水電站項目,是迦納僅次於阿克松博電站的第二大水電站;2014年2月由中國電建集團承建的蘇布雷水電站項目,是象牙海岸最大的水電站工程,總裝機容量27萬千瓦。
㈢ 進出口銀行對非基建貸款占貸款余額八成嗎
2018年8月30日,銀行業例行發布會稱,作為中國對非洲地區的融資主渠道,中國進出口銀行對非業務已覆蓋45個國家,對非貸款余額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貸款佔比超八成。
據介紹,在交通、能源等領域,進出口銀行支持了一大批有利於非洲國家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例如,肯亞蒙內鐵路開通一年多以來,拉動肯亞GDP增長1.5個百分點,創造了超過3萬個工作崗位;喀麥隆克里比深水港項目的建成,推動了喀麥隆海陸交通一體化和現代化,實現了喀麥隆擁有深水港的百年夢想。
與此同時,為推動中非雙方合作實現互惠共贏,進出口銀行積極支持中國企業拓展非洲市場。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進出口銀行支持中資企業在非洲開展經貿合作和投資經營,累計帶動中資企業簽訂商務合同金額超過2000億美元。
進出口銀行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崔艷梅表示,未來,進出口銀行將繼續加大對非洲農業、能源資源下游產業、加工製造業和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提升其經濟多元化程度和自主發展能力,幫助非洲國家融入世界市場,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增強出口創匯能力。
㈣ 基建可以拉動經濟其它國家為什麼不像中國大力發展基建
部分國家不能大力發展基建,影響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源回於各自國內對答基礎設施的態度和政策;另一方面則是立項體制。
首先,在態度方面,部分國家的開發機構因過去的負擔而承受痛苦。它們總是會評估潛在項目,以確保總體效益超過了經濟意義上的成本,同時確保貸款會得到實際償還。而事實上,很多基建項目屬於公益性的,並非盈利性項目。
其次,是資金政策支持方面,部分國家或對方政府的年度預算里,根本沒有安排龐大的基建項目開支。這既受有態度的影響,也有動用公共財政資金能力的影響。
其三,就是立項體制或程序的不同。國外受「負外部性」因素影響比較大,即它們的計算囊括了除財務意義上的成本之外的環境、安全、社會及其他方面的成本。我們更多地以其影響來評估項目,而不是以質疑項目的具體可行性來評估。而很多它國更關注對指定項目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後果的盡職調查,但這些保障措施讓實施相關機構變得極為厭惡風險,以至於落實這些項目的成本和時間飆升。在程序方面,這些國家所謂民主保障程序缺乏彈性。如民間層面要關注反對聲音,動用納稅人的資金,立項需要達成共識,而在國家層面,必須通過眾議兩院通過。
㈤ 中國銀行業在非洲有哪些投資貸款項目
你是想非洲創業貸款嗎?中非基金是專門的針對中國創業者的信貸基建。尤其是對農業項目和基建項目
㈥ 中國在哪些非洲國家有基礎設施投資
你不應該問中國在哪些非洲國家有基礎設施投資,而是應該問中國沒有在哪些非洲國家有基回礎設施投資!答
可以說中國在非洲大部分國家都有基礎建設工程,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在非洲各國看到中鐵,中水,中電這樣的大型公司的工程車輛和施工人員。
另外還有很多有實力的私人公司企業,都在非洲大興土木。
㈦ 請問中國的投資給非洲帶來了什麼
【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自獨立以來,非洲一體化一直被視為加速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去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非洲經濟發展報告》就分析了非洲一體化進程在提升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分析指出:在經濟多元化、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非洲一體化無疑提升了非洲經濟的生產力,壯大了經濟規模,增強了經濟競爭力,並且成為非洲經濟更好參與全球經濟的助推器。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2004年的報告指出: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環境要求非洲更快、更具戰略性地推動一體化進程。非洲是否需要通過非洲內部經濟一體化的方式來創造更具規模、更富競爭力的地區經濟組織,從而佔有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一直備受爭議。一方面,經濟融合將解決長期困擾非洲多個國家經濟的結構問題,同時也增加了經濟的脆弱性,抵消了消除貧困的努力。另一方面,非洲政治、經濟、社會的內部問題也限制了一體化進程。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在非洲的基礎建設投資對非洲一體化所發揮的作用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中國在非洲的基建投資被認為是西方發展模式的替代方式。德博拉最近在《外交事務》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對中國和西方在非洲的行為模式做了比較。該文指出
:西方通過推進貿易自由打開非洲市場;中國則通過建設經濟特區吸引本國企業到非投資;西方支持政治治理和民主;中國修建公路和大壩。
西方推動的是非洲的民主、自由和一體化進程而中國推動的是基於資源的發展援助。例如,布勞蒂加姆指出70年代末中國曾藉助其資源從日本吸引了100億美元的貸款。
中國從日本得到了新的設施和技術,作為回報,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石油和煤炭。
從80年開始日本投資於中國的六個主要鐵路、港口和水電項目,許多日本公司參與建設中國的輸電網路、煤礦和交通運輸網。2004年以來,中國已與至少7個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達成了將近140億美元的類似協議。
許多非洲的領導人對中國的發展模式表示認同,因為中國無疑為非洲提供了傳統援助者之外的其他選擇。不過西方一直對中國在非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示懷疑,他們嘗試說服中國按照西方模式援助非洲的發展,注重民主、自由和非洲一體化。本文的關注點是地區一體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中國的基建投資在非洲地區融合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從目前來看,非洲的一體化進程並不成功,對於一體化的制約因素眾說紛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非盟提出能力與資源的缺乏限制了地區融合,並質疑國外直接投資和其它外國援助在地區融合中的作用。南非金山大學的吉爾伯特教授稱之為外生的一體化。吉爾伯特對歐洲等所謂的第一代援助者推動的外生一體化與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NEPAD)進行的內生一體化進行了對比,並表示中國可以在第二代地區融合中發揮作用,淡化歐洲的影響。鑒於目前大家的關注點多集中於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雙邊關系,而往往忽略中國對於非洲一體化的支持。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支持非盟和其它次區域組織。例如,中國給予該地區組織以經濟支持從而避免內部沖突以保持和平,劉貴今大使在沙姆沙伊赫的中非合作論壇上的發言也證實了這一點。中國企業在非洲基建方面的投資也被認為是促進了非洲的區域融合,特別是類似於坦贊鐵路這樣的基礎建設。非洲脆弱的基礎建設往往被認為是區域融合的制約因素,因此中國在提高當地基礎建設水平的努力也被認為是促進了非洲區域融合和經濟發展。雖然中國在該方面的投資方便了非洲國家之間的交往,但是卻沒有提升非洲國家促進一體化進程的內在需求。
一、沒有經濟多元化就沒有經濟一體化的需求
非洲是否存在一體化的內在動力?吉布指出由於市場沒有互補性,非洲的一體化進程目前還沒有真正開始。非洲經濟依賴於原材料貿易,由於很少有非洲國家自身的生產能力能消化這些原材料,因此這種貿易並不是非洲內部的互補貿易。生產品種單一也限制了貿易品種的多元化。這就道出了非洲經濟缺乏融合的原因。因此促進非洲經濟多元化應是提升非洲經濟的第一步,由此還可以促進地區基建的發展和一體化進程。沒有一體化的內在動力,跨國境的基礎建設只是為在非的國際企業提供了便利。相對於基礎建設,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製造業對當地政府來說應該是更有裨益。
目前,中國的政府和企業正在投資非洲的製造業,根據薩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古京博士的研究,中國民間資本越來越關注非洲的製造業。中國在迦納的340個項目中有超過100個都是與製造業相關的項目,而在衣索比亞,66%的中國企業投資於製造業。目前世界銀行正與中國政府合作發展非洲的製造業以促進非洲的產業轉型,及從最基礎的製造業開始逐漸轉向有附加值的產業鏈。中國政府經常談論中國投資給非洲帶來的工業革命,其戰略就是鼓勵中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線轉往非洲。
中國的私營企業家也樂意將部分或者全部業務移往非洲,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促使中國企業放眼海外尋求機遇。中國政府正在通過資金支持和簡化海外投資程序等方式鼓勵中國企業開拓非洲市場。另外歐洲與非洲之間的優惠協議以及能源優勢都吸引中國企業在非洲設廠。到目前為止在非投資的產業都屬於低端製造業,例如玩具、製鞋等,因為中國國內也正試圖進行產業升級。但是這些產業多集中於非洲的經濟特區,因為非洲基礎建設水平落後,而特區往往瀕臨港口或者有較好的基礎設施。
中國在非洲的製造業投資是否能夠提升所在國的產業多元化?非洲的基礎建設是否僅僅為國外企業提供便利?抑或是特區的周邊地區也將受益於當地的基礎建設?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政府在短期內確實實現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轉型,中國的官員明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實現重大轉變是有可能的,這種發展模式不同於西方,因為中國沒有經歷工業革命。因此中國的發展戰略值得深入探討。
二、中國發展模式的經驗
在前幾十年中國一直在吸引境外直接投資,國外企業在中國的運營受到嚴格限制,開設公司的唯一途徑就是建立合資企業,且中方合資人必須擁有超過50%的股權。這樣的措施主要是為了促進技術的轉移從而推動經濟發展。非洲模仿中國的發展模式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但是中非之間又存在巨大的差異,中國有強大的政府執行力,但是非洲國家間卻存在多種領導模式。如果某個非洲國家准備限制國外投資,只允許他們開設合資企業,那麼這些企業可能很快就會轉往其它限制較少且擁有同樣豐富資源的非洲國家,直接投資的缺乏一定程度上迫使非洲政府堅持目前的經濟政策,因此政治一體化並形成統一的針對國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戰略對非洲國家來講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所有的非洲國家能就境外直接投資達成一致協議並都遵照嚴格執行,無疑將提高對非洲的技術轉移,促進經濟多樣化,而這又會增強經濟一體化的內在動力。
非洲的政治一體化應先於經濟一體化,以創造更強大的經濟一體化的內在動力。因此,如果說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促進了地區融合,那麼其中發揮作用的並不是中國在非的基建投資。正如前文所言,如果非洲沒有一體化的內在動力,那麼基礎建設只是為境外企業提供了便利。如果中非之間就中國應為非洲融合提供幫助這一點達成共識的話,那麼中國就應該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開辦工廠從而促進非洲經濟多元化。從另一方面來講,與其等待中國給予此方面的協助,不如從現在開始非洲國家就通過制定統一的外資政策,以從目前的在非中資企業獲取發展的利益。通過這種模式中國也可以在非洲的一體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畢竟,相較於歐洲,非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與當年的中國更相似。這也是為什麼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組織為非洲一體化所提出的建議往往沒有效果的原因,因為這些建議多基於歐洲一體化的經驗。如果中國真的願意在非洲的第二代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作用,就應該協助非洲發展製造業,其中技術轉移以及當地企業的參與程度都尤顯重要。非洲應該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學習經驗,思考強大的政府執行力和統一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另外,相對於個體機遇,非洲國家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最符合非洲現實情況的,什麼是最符合本國國情的。【作者系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㈧ 我公司想在非洲建一個年產10-20萬噸的小型水泥廠,不知道要投資多少資金,有人知道嗎
看你投資在非洲哪個國家了? 是水泥加工 ( 來水泥熟料後加工) ,還是當地從石灰石開始到生產出水泥熟料到最後磨細,加入石膏和石灰石成為水泥.?
如果從廠房基建開始,沒有上千萬rmb,就不要考慮了。
㈨ 為啥中國巨有錢了每個地方都有幾萬億搞基建投資
朋友,房價貴,不光是中國,世界任何一個經濟發展的國家,房價都在發展。回隨著城市化發展,答房價還會越來越高。這是趨勢,在國外買套房,也是很費勁的事情。國家投資4萬億,建保障性住房,房價還在漲。如果不投那不更漲的厲害了么?同一個問題,看他的角度不同,觀點也會不一樣。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