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
利率下降來,國內資本流出因為任何自投機金融資本均會尋求穩定的回報率,國內(為防止通脹)銀行採取降低利率,金融資本就可能去尋找回報率更高的地方去投資,比如其他發展中國家,或者金融資本為迴避下次銀行政策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損失,也會將資金分流到其他國際資本市場。利率上升,資本投入流通的貨幣量變小,市場對資本需求仍然存在,外國資本可以以更高利率向市場投入,來滿足市場需求,根本上是為了逐利。根本動力在於供求關系。
② (專家進)對外貿易順差、FDI凈值、金融資本流入相關問題
對外貿易投資數據是由海關統計的,FDI是由商務部統計的,金融資本流入數據是由外管局和銀監會統計的。
③ 國際金融中的「資本反向流動」是什麼意思
從傳統的貿易理論角度看,美國等發達國家是資本充裕的,因此,國際專的資本流向應該是由發達屬國家到發展中國家。但在實踐中,我們卻發現,由大量的資本卻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了發達國家,比如,南美洲每年都有大量的資本流入美國。
這就是「資本反向流動」
這個和里昂惕夫之謎有緊密的聯系,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④ 經濟不好的時候,多出來的錢會流向哪裡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都有這樣的疑惑,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經濟大蕭條,人們把錢從銀行貸出來,銀行明明是收利息的,結果銀行破產了。人們把錢用來消費,本應該是刺激產業的發展,結果花錢的人破產了,產業也破產了。那麼經濟大蕭條中錢到底都去哪兒了呢?
今天我們就以二十世紀美國經濟大蕭條為例,來講講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依靠著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全國性的銷售分配網路、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內需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戰略,逐步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和工業國家。到了1929年,已經達到平均每五到六個人就有一輛汽車的水平。民眾生活富足,金融市場也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
當時的中國依舊處於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而大洋彼岸的美國以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一輛輛福特汽車川流不息。男士們西裝筆挺,提著公文包出入大樓,女士們則穿著時髦的時裝,在各大商場里留下他們美麗的身影。民眾們每天在報紙上看到的都是股票飛漲的消息,大家討論的都是經濟騰飛的畫面,一夜暴富逆轉人生的夢彷彿觸手可及。
杠桿的存在確實能夠刺激經濟的發展,但杠桿高了就是一顆定時炸彈。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就是因為杠桿抬高導致的。雷曼銀行的杠桿達到了30多倍,這其中的資金鏈哪怕有一環斷了,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這也是近幾年我國花大力氣降杠桿的原因。
此外,我們要加速建立全國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全民養老、全民醫療以及失業救濟制度。國家對企業的發展也要有一個權衡,把控好重要的關口,市場經濟明顯不是萬能的,自由發展的結果只能使某些企業在某些領域一家獨大,形成壟斷。
還需要改進社會分配製度,減少和遏制通過權力和社會資源的壟斷來獲得超額的收益。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下的普通人,我們無法干預國家政策的實施,但我們會從那些血淋淋的歷史中得到足夠的教訓,該怎麼做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問題。是自己成為歷史的受益者,而不僅僅是一個見證者或者受害者。
⑤ 2018年金融市場資本會不會流向美國
始於2月2日的美股大調整,在隔了一個周末後未見消停,日反而愈演愈烈,其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一度大跌近1600點,至收盤仍大跌1175.21點,單日下跌點數創歷史新高。
2017年美國股市不斷創出新高,但為何2018年2月份開局如此不利?在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世界銀行發展預測局共同舉辦「全球經濟展望與經濟風險形勢分析」研討會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給出了他的回答。
他認為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增長靠量化寬松推動,但是現在各國央行逐漸地將貨幣政策回歸常態,但是歐洲央行或者日本銀行退出量化寬松的速度和節奏可能要快於美聯儲。這種調整將帶來債券、價格、股票市場以及資本流動的新變化,資本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逐步向美國流動,這導致人們對美國股市的預期發生改變。
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增長靠量化寬松推動
我一直在考慮,這一輪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的經濟增長,究竟是什麼因素推動出來的。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的生產、投資、貿易開始周期性復甦。特別在2017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快的增長態勢,這個超出預期。究竟是什麼原因推動的?是周期性的復甦因素,還是這十年來科技的進步推動新產業新動能的出現?還是很多國家結構性改革的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想這些因素可能都有。過去十年,包括中國在內,在結構改革方面,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無論中國還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基本的推動方式沒有變化。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超預期達到6.9%,這其中0.6個百分點來自商品和服務的拉動。去年全球經濟好轉以後帶動我們的進出口,進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增加了0.6個百分點。在2016年、2015年,中國經濟外需的拉動作用是負的,去年是正的。國內需求去年只有6.3個百分點。6.3個百分點里很大一塊又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2017年1月-8月基礎設施投資仍然增長了19.8%。所以,如果今年我們進一步地去杠桿整頓地方債務的話,這塊由政策主導的基礎設施減下來,那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受影響。
過去十年經濟結構有很大變化,各國針對危機的一些因素進行了很多調整,政策也有調整,但從根本來講,最主要的還是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特別是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刺激的結果。實際上也意味著金融危機以後企業部門、居民部門的高杠桿,它的不良資產其實都是通過量化寬松的方式轉移到央行,央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日本央行大規模的購債,現在已經沒有國債可買了。還有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經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所以,其實是把私人企業部門的不良資產通過這種方式轉移到央行,使得企業部門逐步修復資產負債表,經濟出現了一個回升。
問題來了,這輪增長上來以後,央行就要考慮逐漸地縮減資產負債表,逐漸地將貨幣政策回歸常規,為下一輪的危機做准備,也就意味著2018年或者2019年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跟2017年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的步伐。今年、明年的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回歸常態的步驟和節奏。如果它的縮表提高利率速度過快,經濟增長速度會很快回落;如果節奏把握得好,可能當前經濟復甦比較快的增長勢頭可以延續下去。我認為,世界經濟這一輪的復甦是周期性的,很大程度上還是靠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推動的。
新興經濟體的收入情況可能還會得到提升
全球經濟好轉主要表現為主要發達經濟體美國持續的復甦,歐洲和日本好於預期,新興經濟體同樣也是好於預期。這裡面除了印度相對確定以外,最主要的是俄羅斯和巴西這兩個大的經濟體前兩年是衰退的,但去年都是恢復增長的。這樣一來全球經濟整個態勢就比較好。
從今明兩年的情況看,如果美元重新進入貶值通道,全球經濟在復甦,需求變得增強,以石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還會穩步上揚,這樣一來,新興經濟體的收入情況可能還會得到提升。所以,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可能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態勢。但是2017年、2018年可能會是個高點,2019年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總的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十年以後的世界經濟出現了一個難得的大家比較喜悅的態勢。一個就是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金融危機這幾年是最高的,另一個表現,全球的貿易量增長速度開始重新快於世界經濟的增長。當然,另外一個問題,2017年全球直接投資比出現了下降,這個值得注意。總之,世界經濟確實處在危機以來的最好的時期,但同時財政金融風險方面可能會影響當前全球經濟表現的重要方面。
中國要有自己的好。
⑥ 金融匯率是為了限制資本的流入,為什麼不是資本流出請教大家。
金融匯率(financial rate)是用於非貿易往來如勞務、資本移動等方面的匯率。制定金融匯率主要是為防止短期投機資金流動對本國的沖擊和增加旅遊等非貿易創匯,金融匯率一般較貿易匯率低。
⑦ 資本一定會逐步流向美國嗎
2018年,資本未必會逐步流向美國。
始於2月2日的美股大調整,在隔了一個周末後未見消停,5日反而愈演愈烈,其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一度大跌近1600點,至收盤仍大跌1175.21點,單日下跌點數創歷史新高。
今年最大的問題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大波動,美聯儲連續升息,並且開始縮表以後,美元匯率並沒有上去,反而下跌了。實際上美國經濟這一輪中間表現還是很不錯的,特別美國的股市2017年不斷創出新高,但是2月2日道瓊斯指數下跌2.54%,開始回落。美元並沒有如大家預期的那樣,美聯儲加息,美元利率水平上升,美元走強,相反開啟了一個弱勢美元通道,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的因素在於過去的一年可能是歐洲和日本的經濟表現好於預期。所以,市場對未來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化的期待可能要比美聯儲更強。也就是過去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節奏基本上都已經反映到市場中去了。未來變化最大的,可能是歐洲央行或者日本銀行退出量化寬松的速度和節奏要快於美聯儲。所以,未來可能全球美元和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關系有很大的調整,這個調整變化肯定會帶來一系列的債券、價格、股票市場,以及資本流動新的變化。也就是資本流動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逐步向美國流動,可能反過來重新回到歐洲、日本,甚至包括一些經濟表現好的新興經濟體。
這樣一個變化會出現什麼情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下一步貨幣政策的走向,現在還看不太清楚,但毫無疑問,市場的預期,日本歐洲可能也要逐步退出量化寬松,逐步收緊貨幣政策,力度有可能超過美國。所以,今年金融方面的一些波動可能要比2017年要大。2017年金融市場是比較穩定的,因為大家看得很清楚,歐洲和日本貨幣政策可能還滯後於美國,當時可能還沒看到這兩個經濟體復甦的步伐,基礎也很牢固,而且速度超出預期。所以,市場更多地關注美國,但是美聯儲的政策,包括它前瞻的引導都已經是反映到市場價格中去了。下一步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歐洲和日本。所以,金融市場的變化可能是今年值得關注的,可能會引起動盪。
這一輪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的經濟增長,究竟是什麼因素推動出來的。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的生產、投資、貿易開始周期性復甦。特別在2017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快的增長態勢,這個超出預期。究竟是什麼原因推動的?是周期性的復甦因素,還是這十年來科技的進步推動新產業新動能的出現?還是很多國家結構性改革的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想這些因素可能都有。過去十年,包括中國在內,在結構改革方面,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無論中國還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基本的推動方式沒有變化。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超預期達到6.9%,這其中0.6個百分點來自商品和服務的拉動。去年全球經濟好轉以後帶動我們的進出口,進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增加了0.6個百分點。在2016年、2015年,中國經濟外需的拉動作用是負的,去年是正的。國內需求去年只有6.3個百分點。6.3個百分點里很大一塊又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2017年1月-8月基礎設施投資仍然增長了19.8%。所以,如果今年我們進一步地去杠桿整頓地方債務的話,這塊由政策主導的基礎設施減下來,那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受影響。
過去十年經濟結構有很大變化,各國針對危機的一些因素進行了很多調整,政策也有調整,但從根本來講,最主要的還是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特別是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刺激的結果。實際上也意味著金融危機以後企業部門、居民部門的高杠桿,它的不良資產其實都是通過量化寬松的方式轉移到央行,央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日本央行大規模的購債,現在已經沒有國債可買了。還有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經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所以,其實是把私人企業部門的不良資產通過這種方式轉移到央行,使得企業部門逐步修復資產負債表,經濟出現了一個回升。
問題來了,這輪增長上來以後,央行就要考慮逐漸地縮減資產負債表,逐漸地將貨幣政策回歸常規,為下一輪的危機做准備,也就意味著2018年或者2019年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跟2017年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的步伐。今年、明年的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回歸常態的步驟和節奏。如果它的縮表提高利率速度過快,經濟增長速度會很快回落;如果節奏把握得好,可能當前經濟復甦比較快的增長勢頭可以延續下去。我認為,世界經濟這一輪的復甦是周期性的,很大程度上還是靠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推動的。
全球經濟好轉主要表現為主要發達經濟體美國持續的復甦,歐洲和日本好於預期,新興經濟體同樣也是好於預期。這裡面除了印度相對確定以外,最主要的是俄羅斯和巴西這兩個大的經濟體前兩年是衰退的,但去年都是恢復增長的。這樣一來全球經濟整個態勢就比較好。
從今明兩年的情況看,如果美元重新進入貶值通道,全球經濟在復甦,需求變得增強,以石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還會穩步上揚,這樣一來,新興經濟體的收入情況可能還會得到提升。所以,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可能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態勢。但是2017年、2018年可能會是個高點,2019年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總的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十年以後的世界經濟出現了一個難得的大家比較喜悅的態勢。一個就是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金融危機這幾年是最高的,另一個表現,全球的貿易量增長速度開始重新快於世界經濟的增長。當然,另外一個問題,2017年全球直接投資比出現了下降,這個值得注意。總之,世界經濟確實處在危機以來的最好的時期,但同時財政金融風險方面可能會影響當前全球經濟表現的重要方面。
⑧ 為什麼在國際金融中資本流入是貸方和會計不同會計中資產增加要記借方,
會計六要素金額的增減計借方或貸方是這樣規定的:資產、成本和費用類科目內增加計借方,減少計貸方,費用類容期末無余額(全部結轉至本年利潤借方),資產類期末余額在借方,否則視為異常會計人員當查清原因;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科目增加計貸方,減少計借方,收入期末無余額(全部轉入本年利潤貸方)。
本年利潤是個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因此也是金額增加計貸方,減少計借方。
收入和費用類科目期末余額都應該是零,把他們統一結轉至本年利潤科目中(稱之為損益結轉),本年利潤反映的就是企業實際的利潤總額,你可以認為這樣做是便於更直觀的反映一個企業的盈虧情況。
而收入很顯然是利潤的一個增加項,所以要轉入本年利潤的貸方,成本是利潤的一個減項,所以轉入本年利潤的借方。
或者你這樣想,收入發生時計入貸方(借:現金等,貸:收入),結轉損益時若想要收入科目余額為零,當然是從借方轉出去(借:收入,貸:本年利潤)。
⑨ 資金主要流向各佔多大比例
由於公眾的金融風險意識不斷提高,而我國的信用評級制度
又不夠健全,於是,廣大儲戶在無法判定哪一家金融機構信用狀況如何
的情況下,只好將存款轉存到國有商業銀行。大量存款資金重新迴流到
以國家信用為背景的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對一些經營不錯的非國有金
融機構造成了不應有的沖擊;另一方面又會掩蓋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問
題,重新強化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延誤國有商
業銀行的改革。同時,還會將風險進一步集中到國家。
其次,在資金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大量資金卻在向經濟效益低下的
國有企業集中,國有企業在融資渠道上具有壟斷性優勢。近年來,國有
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債轉股、技改貼息以及上市等多種方式和渠道獲得
大量資金。
在銀行「惜貸」的同時,相當一部分資金卻主要流向了房地產和股
票市場,而不是流向實物生產領域。一方面,在空置商品房規模不斷增
大的同時,商品房價格水平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還不斷上漲。另一方面,
在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下滑的同時,我國股票市場卻常常出現「井噴式
暴漲」局面。「資產價格泡沫」曾經使許多國家在經濟過熱之後陷入長
期蕭條,而我國在低谷時期形成的資產價格「泡沫」就更值得警惕。一
旦「泡沫」破裂,通貨緊縮將會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