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vR投資有風險嗎
VR虛擬現實是近年興起的概念,通過360度的視覺體驗和逼真的人機交互,虛擬現版實在各個領權域彰顯的潛力意義非凡。作為比較前沿的科技領域,VR的前景被市場一度看好。據媒體報道,今年工信部將根據《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在年內出台多項促進信息消費的具體措施,包括繼續推進「寬頻中國」戰略,並加大提速降費工作的實施力度,以及加速推進信息消費示範應用城市工作等。對於VR行業來說,可以說將迎來利好。
11月16在北京VRSD的展會,那時應該會有好多知名企業到來,也有投融資專場,喜歡的可以去看看~~
㈡ VR有哪些商業模式又有什麼投資機會
虛擬現實投資機會:硬體設備,操作系統/應用軟體,流媒體內容
㈢ 5G時代的來臨對於虛擬現實行業的公司有影響嗎
中國虛擬現實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虛擬現實是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術的關鍵領域,具有產業潛力大、技術跨度大、應用空間廣的特點。目前,虛擬現實處於發展初期的部分沉浸體驗階段。
預計未來五年,變焦顯示與光波導成為熱點,顯示計算化初見端倪;注視點渲染、混合雲渲染快速升溫,端雲協同、軟硬耦合的精細化渲染成為趨勢;網聯式雲化虛擬現實加速發展,5G賦能雲VR;眼球追蹤成為焦點,多感官交互技術路徑多元化;內容交互性不斷提高,助推媒體采編播創新。
此外,以內容應用、終端器件、網路平台和內容生產為重點領域的產業生態初具規模,內容與特定平台解耦加速生態成形,人工智慧對虛擬現實的影響軌跡逐漸明晰,知識產權競爭態勢趨於激烈,規模化應用試點開始落地。
當前,我國各地積極出台虛擬現實專項政策,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技術研發缺乏針對性與原創性,對關鍵技術產業化進程敏感性不強;缺少富於產業影響力的優質內容平台,產業融合創新程度不足;應用推廣以展廳觀摩式為主,示範輻射能力不高。
針對這一現狀,我國應緊抓5G與人工智慧機遇期,突破業界慣有展廳級、孤島式、小眾性、雷同化的虛擬現實發展瓶頸,堅持走群眾路線,強化技術預研與趨勢預判,提高創新資源利用效率,開展規模化應用試點,探索具備落地潛力的解決方案,推動產業集聚融合,優化扶持政策,深化發展支撐環境,實現產業級、網聯式、規模性、差異化的虛擬現實普及之路。
內容應用成為主要增長點
虛擬現實產業鏈條長,參與主體多,主要分為內容應用、終端器件、網路平台和內容生產。其中在內容應用方面,聚焦文化娛樂、教育培訓、工業生產、醫療健康和商貿創意領域,呈現出「虛擬現實+」大眾與行業應用融合創新的特點。
全球虛擬現實市場快速發展,內容應用成為主要增長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虛擬現實(VR)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虛擬現實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其中虛擬現實市場1600億元,增強現實市場450億元。預計2017-2022年全球虛擬現實產業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70%,虛擬現實為占據主體地位,增強現實增速顯著。從產業結構看,終端器件領域市場份額占據首位,內容應用市場快速增長,其中工業、醫療、教育等行業應用市場規模將由2018年的8%升至2020年的19%。
此外,深入調研表明,當前「虛擬現實產業臨冬論」(2017年投資增速負增長)反映出虛擬現實發展已由概念熱炒進入理性調整階段,自2016年進入高速發展之後,全球虛擬現實風險資本市場已經針對產業鏈條開展更加審慎明確的投入。硬體終端與行業應用占據全球風險投資產業細分領域主體。
資本投向日趨聚焦核心技術企業
從地域分布來看,2018年獲得風險投資的公司中,28%位於中國大陸,獲得25%的資金。2018年我國獲得風險投資的公司數量為44家,相比上一年77家顯著減少,但獲得資金規模從18億元增長至30餘億元,即企業平均獲得投資從兩千萬增至近七千萬元,且有十餘家公司達到億元水平,資本投向日趨聚焦於擁有核心技術的虛擬現實企業。
人工智慧+5G技術助推內容跨平台增長
報告分析指出,虛擬現實遵循先硬體後內容的發展節奏,內容跨平台趨勢助推產業生態加速成形。人工智慧對虛擬現實的影響軌跡逐漸明晰。而5G產業鏈日臻成熟,世界各國相繼制定5G相關政策推動產業發展和網路建設,支持2019年5G商用部署,2020年開始規模商用。
報告建議,我國發展虛擬(增強)現實產業要牢牢把握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的窗口期,發揮虛擬現實帶動效應強的特點,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應用示範為突破,以產業融合為主線,以平台聚合為中心,突破虛擬現實產業就事論事的發展定勢,著力構建「虛擬現實+」融通發展生態圈。
㈣ 國內虛擬現實上市公司有多少呢
好像純虛擬現實公司沒有上市的,現在虛擬現實平台是87870,在2015年已經完成了A輪3000萬融資,應該屬於虛擬現實行業做可以的。
㈤ 一月之內七筆千萬美元融資,國內vr行業到底在刮什麼風
一個月內,七筆投資,每筆都在千萬美元以上,國內VR行業的突然爆發受到關注。
推出「旅行版VR」App、VR旅行短片《權夢之旅行The Dream》的贊那度,2015年12月22日獲得由騰訊領投的8000多萬人民幣A+輪融資。
2015年12月24日,靈境VR獲得一千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樂視控股。
以大朋頭盔E2、大朋頭盔V2知名的VR公司樂相,2015年12月25日宣布正式完成總額為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為小米系迅雷領頭、愷英網路跟投資。據了解,經過此輪融資後,上海樂相VR估值約為8億元人民幣。
2015年12月29日,蟻視宣布獲得高新興3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蟻視自稱估值達8.3億人民幣。
今年1月21日,移動VR發行商易天互聯獲得盟雲移軟1.9億投資。同一天,移動VR廣告商一點網路獲得盟雲移軟1.1億投資。
也是在這一天,暴風魔鏡宣布獲得第二輪融資,融資金額2.3億元人民幣,由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本領投,天神互動、暴風鑫源跟投。此輪融資之後,暴風魔鏡的估值為14.3億元人民幣。
㈥ 虛擬現實(VR)盈利模式都有哪些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產品的市場正被視為下一個大風口,Facebook耗資20億美元收購Oculus、谷歌14億美元收購Magic Leap、微軟巨資研發HoloLens、HTC將Vive視為救命稻草;索尼、三星等大公司也迫不及待的推出各自的產品和模型。因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被視為平台級的轉換,所有的公司看到蘋果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平台時期的盈利,都不想錯過虛擬現實的熱潮。
毫無疑問,虛擬現實產品和市場還處於初期,那麼,這些公司有選擇如何盈利的商業模式嗎?
目前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對於建立在眾多虛擬現實產品平台上的模式完全說清還很不精確,不過已經投身虛擬現實市場的公司不可能不考慮未來營收的問題,向何種方向投入研發經費以及如何設計產品都是和未來的商業模式息息相關的。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市場可能存在的商業模式有:硬體售賣收入、廣告收入、游戲內部商品購買收入、視頻內容售賣收入、電子商務平台服務收入。
1.硬體售賣的收入 包括虛擬現實頭盔、眼鏡、操作桿以及輔助的PC,還有無法窮舉的其他配件。毫無疑問,大的電子產品升級的背後都有硬體廠商的推動,全產業鏈可以在鏡頭、感測器、顯示器等配件的製造、組裝和出售上獲利。
Facebook的Oculus Rift頭盔的售價為599美元,不過需要售價1000美元的PC主機配套支持;微軟的增強現實設備HoloLens目前只有開發者版,價格更是高達3000美元。每賣出一個虛擬現實的頭盔和配套產品,虛擬現實頭盔公司和硬體廠商都有盈利。類似於智能手機的售賣,早期可以靠高昂的價格賺錢,一段時間後降價走量,不過硬體製造成本也在下降所以盈利也能接受。
2.游戲內部商品購買收入 游戲用戶是最捨得花錢的一群人,游戲發燒友對於裝備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所以這部分人的錢也最好賺,可能的收入方式包括游戲內虛擬設備的購買,以及游戲周邊設備的購買。
網游支撐起中國數個互聯網公司和富豪的身家,就是依靠游戲內部購買等方式不斷從玩家身上賺取利益;虛擬現實設備因為可以為游戲帶來很大的現場參與感,故而被所有人看好在游戲市場的錢景,現在發售的Oculus Rift和HTC Vive都有配套游戲贈送,因為蘋果公司在游戲內購上建立了很好的先例,估計虛擬現實游戲開發商也會選擇類似的盈利方式。
索尼的虛擬現實方案需要購買PS4主機和頭盔外,還需要購買PlayStation Camera和手柄等,全套下來至少800美元,索尼宣布至少有160個游戲正在開發中,大多數是游戲開發商製作的,索尼應該是提供平台然後和開發者分享游戲玩家再次購買裝備的收入。
3.廣告收入和視頻內容售賣收入 用戶觀看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設備播放的視頻時,可能通過聯網登錄相應的網站,視頻或其他內容提供者可插入廣告獲利。視頻內容售賣可能類似於蘋果iTunes的出售電影或電視劇,以及任何標價售賣的視頻內容。這方面比較積極的會是好萊塢的各大電影製作公司,以及色情電影製作商。
4.電子商務平台服務收入 未來越來越多購物是發生在互聯網上,用戶需要看之外,觸摸或其他感受到產品是否適合自己。
例如,在購買傢具時,用戶可自己設定一個自己家庭房間大小的空間,將有意的傢具拖拽進來,模擬擺放,在多次嘗試後選定全套傢具,一個口令就可以下單。亞馬遜和京東、淘寶等平台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用戶也可以避免多次跑建材市場或宜家挑挑選選的麻煩了。
5.寬頻和設備盈利 電信運營商和相應的設備製造商,虛擬現實設備中玩游戲或觀看視頻需要更高的帶寬,因為都是高清的圖像和立體聲,預計是目前視頻的5倍以上,電信運營商會在帶寬的售賣和升級中賺到自己應得的利潤。
這幾個盈利的商業模式可能在虛擬現實市場的不同時期體現,也可能同時在市場存在。目前,第一個實現的就是硬體售賣收入,Facebook的股價在Oculus Rift發售後上漲,就是市場期望Facebook可以復制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成功。
蘋果公司自2007年發布iPhone以來,在移動硬體市場上攫取了大部分的利潤,並且近幾年絕大多數時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公司抓住了智能手機對手機製造商的顛覆機會,Facebook和其他公司既然有先例可以學習,人人都明白硬體佔領標准和需求高地的重要性。
虛擬現實市場目前處於設備普及前期,有市場調查公司預計2020年虛擬現實設備將達到17%的普及率,市場也會像智能手機市場一樣存在高端到低端,甚至免費的產品,預計虛擬現實硬體產品的收入將佔到整個市場收入的40%。
虛擬現實很可能會對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電視製造商可能並不見得歡迎,因為屆時大家不需要大屏幕的電視了。在電子商務平台服務方面,虛擬現實也可能帶來改變,更多實體商店和電子商務店鋪會受到影響,不過適應這一改變的電子商務平台會在人們的購物熱情中茁壯成長,預計電子商務平台服務等收入會占據虛擬現實市場20%的營收。
蘋果的iPhone創立了移動互聯網市場,在iOS和Android的平台上,移動開發商最歡迎的就是應用內購買,免費會在初期用來吸引用戶,但長期來看收費提供更好服務和商品會被更多人接受。預計這部分的營收佔比會達到20%。
從互聯網第一代公司到現在的巨頭谷歌,很多公司還是廣告營收佔比較高。虛擬現實設備占據著人們的眼球和感官,帶來比報紙雜志、電視和顯示器更好的沉浸效果,對於廣告商的價值自然也更大。
設想,一個遠在半個地球之外的度假島嶼,將熱帶風情帶到用戶的面前,在藍天碧海銀沙和小麥一樣的肌膚前面,很多人會抑制不住訂機票的沖動。對虛擬現實平台上的應用和內容提供者,廣告分成可以是較快見到回報的收入,目前已經有公司在搭建這方面的技術和產品。預計廣告收入在虛擬現實市場收入中佔比10%。
Netflix、亞馬遜、Spotify、中國的視頻網站正在流媒體播放上拼殺,不過這些公司的流量和收入可能暫時都無法抵得過Pornhub等網站的虛擬成人內容,Pornhub等網站一直是高新技術的熱衷者,在虛擬現實的浪潮中,他們不會缺席。也因為Pornhub等網站用戶數眾多,他們已經開設相應的頻道,在免費和付費的服務上他們有獨特的經驗。
虛擬現實市場在初期並不需要發明特別的商業模式,只要將目前已經存在的互聯網公司商業模式集成就好,當然,未來隨著虛擬現實市場的擴大,技術的成熟,人們對虛擬現實平台的依賴的增多,會有更多的商業模式存在,相信會有公司在這一趨勢的改變中成為新時代的微軟、蘋果、谷歌和Facebook。
㈦ VR影視公司蘭亭數字完成A輪融資了嗎
今年抄3月,華策影視、康得新、百合網三家上市公司陸續發布公告,共同參與投資了VR影視公司蘭亭數字,合計3150萬元,持股15%。其中,華策影視出資1470萬元,持股7%,康得新出資1470萬元,持股7%,百合網出資210萬元,持股1%。這也是蘭亭數字的Pre-A輪融資,目前公司估值2.1億元。
㈧ VR的錢好賺嗎
企業一窩蜂布局VR賠錢賺吆喝,巨頭坦言「真不賺錢」
張司南
16-05-25 11:05:49
0
無論是什麼行業,只要能靠上VR概念,如旅遊、電商、游戲、教育、娛樂、體育等公司,紛紛通過入股收購各種方式,試圖分一杯羹。
從Oculus被Facebook收購開始,人們對於VR(虛擬現實)的關注度逐漸上升,今年春節過後,VR的熱度更是一路狂漲,尤其在谷歌等海外企業加
碼VR後,國內本土企業不甘落後地添加VR元素。無論是什麼行業,只要能靠上VR概念,如旅遊、電商、游戲、教育、娛樂、體育等公司,紛紛通過入股收購或
自建團隊等方式,試圖分一杯羹。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20年VR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美元,高盛更預測2025年VR市場規模將超過800億美元,這讓資本市場
眼前一亮。在VR概念持續火熱的語境里,投資人的注意力也開始從原來的O2O等領域轉向。記者梳理發現,去年第四季度有14例涉VR融資事件,總金額達到
9億元,超越前三季度的總和;今年一季度,總融資規模已超過8億元,涉及VR概念的公司融資案例還在持續發生。
不過投資人高漲的投資熱情仍然掩蓋不住當前燒錢賺吆喝的事實。在已宣布進軍VR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通過戰略入股或收購方式,分別涉及內容平台、
軟體技術、硬體以及零配件等細分領域,如華誼兄弟投資暴風魔鏡、京東方很早就參股了美國VR技術企業Meta公司等。但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卻並未令人滿
意。實際上,即使是引領VR潮流的Oculus對Facebook的財報貢獻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觀察發現,從VR概念火熱至今的半年多時間里,布局VR並未給上市公司帶來預期的收益,甚至不少投資VR硬體的上市公司都是負收益。由於目前國內產出的硬體設備水平有限,沉浸感不足而眩暈感強烈以及價格高等問題,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除了戰略入股或收購外,還有不少自建技術團隊的上市公司及創業公司。但無論是索尼類的成熟公司還是創業型公司,都無一例外地坦言「做VR真的不賺錢」。VR內容平台投資人也多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VR賺錢還是「很遙遠的事」。
由此可見,雖然VR發展表面上風風光光熱火朝天,但深究其細節不難發現,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人,應該理性布局VR領域,不能一哄而上,導致VR無法與自身業務產生協同,不但沒有創造收益,還陷入賠本賺吆喝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資料來源:黑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