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淘淘搜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司發展歷程
2009年8月,搜圖購(淘淘搜前身)構想正式進行項目立項,開始基礎性應用開發可能性研發論證。
2009年10月,完成產品DEMO,參加贏在淘寶2009年TOP應用開發大賽。
2009年12月下旬,搜圖購項目,從3597個開發者,共2246個參賽應用中強勢入圍10強。
2010年1月15日,獲得贏在淘寶2009年TOP應用大賽總冠軍。
2010年3月,搜圖購V1.0正式上線。
2010年4月,搜圖購項目注冊成杭州淘淘搜科技有限公司,並迅速組成30多人的強勢團隊,正式進入圖像購物搜索領域。
2010年4月,淘淘搜正式獲得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
2010年5月,搜圖購網站正式更名為淘淘搜,標志著淘淘搜正式進入發展快車道。
2010年12月,淘淘搜與淘寶合作產品圖想內測版上線,圖像搜索技術在電商領域開始由研發逐步進入商用。
2010年12月,入選《創業邦》雜志主辦的「創業邦100-2010中國年度創新成長企業100強」!
2011年7月11日,淘寶圖像正式上線運營,標志著圖像搜索技術正式進入電子商務商用領域。
2011年7月18日,淘淘搜聯盟上線,這是在電子商務領域著力於圖像搜索技術的新型廣告聯盟。
2011年11月,淘淘搜獲得國內著名基金鼎輝的A輪融資。
2012年6月6日,淘同款V1.0正式發布。用戶逛淘寶時,淘同款能夠幫你快速的找到同款商品,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僅1月時間,安裝量突破30萬,每日GMV超過1萬。
2012年7月31日,淘淘搜全業務流量月平均在80萬以上,累計日搜索次數過億。
2012年12月27日,淘淘搜V5版上線。淘淘搜網站對購物人群進行了細分,即分為:潮男、型男、甜美女生、小清新和優雅OL。同時,擴展了搜索功能:將淘搭配、淘同款、淘相似進行了完美的應用。至此,圖片找商品的slogan,淘淘搜當之無愧。
B. 美淘淘購物網的背景介紹
除淘寶外,美淘淘以優質的產品、誠信的品質及完善的服務通過了其它電商平台嚴格與苛刻的資質審核與產品考核,成為了卓越的產品供應商,當當的店鋪合作夥伴,京東產品供應商,中國工商銀行電子商務平台的產品供應商等等。
自成立來美淘淘與多個品牌商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為國際頂級品牌「雙立人」在卓越等平台的獨家供應商,蘇泊爾、美的、九陽等知名一線品牌的網路代理商,華生等百年老品牌的網路獨家代理,匯盛等新興品牌網路總代……
美淘淘擁有員工50名,北京與石家莊兩地庫房,總部毗鄰北京水立方。公司擁有先進的組織架構體系及各行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公司依託行業領先的ERP、OA等先進管理軟體,對公司進行有效的、科學的、規范化的、現代化的管理。
美淘淘在為消費者提供正品行貨、機打發票、售後服務的同時,還推出了400電話,並對所有客戶服務電話進行了錄音,以保證服務質量。為了第一時間解決客戶問題,公司還推出了總經理投訴直線。
美淘淘還率先將售後服務由七天改為了十五天,美淘淘通過不斷優化的服務引領網路零售市場,率先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樹立了誠信經營的標桿。
2010年,美淘淘以驕人的業績、先進的管理及未來無限的發展前景,贏得了來自台灣阿榮等知名企業的青睞並獲得融資,為美淘淘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C. 杭州淘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怎麼樣
杭州淘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是2017-12-19在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注冊成立的有限合版伙企業,注權冊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西興路2333號星瀾大廈4幢1704室。
杭州淘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8MA2AYTK799,企業法人傅駿,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杭州淘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經營范圍是:服務:私募股權投資,實業投資(未經金融等監管部門批准,不得從事向公眾融資存款、融資擔保、代客理財等金融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杭州淘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杭州淘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更多信息和資訊。
D. 深圳市淘淘谷(TTG)這家怎麼樣為什麼要在澳大利亞上市
深圳市淘淘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於2011年03月24日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南山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熊強,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電子產品、計算機軟體、通訊產品、信息系統的技術開發等。另外據淘淘谷官網介紹,公司也提供支付、轉接、清算的軟硬體聯接集成服務,以及支付交易路徑方案設計。
2012年11月27日淘淘谷母公司香港FinTech Chain Limited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但從2010年底成立起到2012年第一季度,總收入為人民幣156萬元,平均每月收入不到10萬元。卻在上市之初,市值高達6億澳元,摺合人民幣約39億元,震驚眾人。
而淘淘谷之所以選擇澳大利亞上市,門檻低或是重要原因。作為英聯邦國家,澳大利亞證券上市規則、交易和法規監管與倫敦交易所相似,但上市門檻比倫敦主板甚至二板(AIM)還低。而且,TTG只拿出了0.3%的股份進行融資,融資額800多萬人民幣。這么小的融資規模和融資比例,再去掉上市成本,到手的現金還不如一家創業公司的A輪融資,能不能抵消上市的開銷都是問題。
至於上市之後的股市表現更是慘不忍睹,具體可以見如下澳洲ASX交易數據圖:
澳洲ASX交易數據圖
甚至在2019年5月9日,因負債經營問題被ASX交易所直接派發問詢:「Does FTC expect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have negative operating cash flows for the time being and, if not, why not?」(FTC是否會繼續維持現金流為負?如果不是?請說明)。
至於回到題主的問題:深圳市淘淘谷(TTG)這家怎麼樣?個人覺得,在借著境外上市「講故事」方面,淘淘谷成功了,至於這家公司前景如何,就要見仁見智了。
E. 從為什麼創業到該怎麼創業
為什麼要創業
首先從為什麼要創業入手,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YC 創業課總結了三個最常見的創業原因,並一一提供了基於現實情況的反駁。比如:
1)很多人想自己做老闆,覺得現在老闆做的事和方法看不過去。但事實是,創業後,每個人都是你老闆。你要討好你員工,初創企業是難以承受核心員工離開的;你要討好你顧客,你的身家性命和未來可能都在他們手裡;你要討好你合夥人,要小心翼翼處理各種矛盾和分歧;你要討好你投資人,當然最近說資本市場泡沫的文章比較火,如果你真的靠譜,也可能是投資人要來討好你。
2)很多人希望工作有靈活性,可以有很大自主支配權。但事實是,創業的靈活指的是:你可以靈活地把生命中所有時間和精力放在你項目上。相信我,一個真正的創業者是 24 小時都在工作,就連做夢都會想該如何做好這份事業。再加上你要隨時待命,要做所有員工的榜樣,所以創業其實不只是監督手下人幹活,或去參加會議發表演說那麼簡單。
3)賺更多錢,有更大影響力。當然,這是個比較實際的理由。但在企業內部,或至少初創公司內一樣可以實現這些事情,而不只是需要自己去成立一家公司。而且我自身的創業經歷也讓我知道,靠創業賺錢是不靠譜的,因為創業就是要把所有賺來的錢都再投回去,除非你能把企業做到萬人皆知,不然你自己的工資肯定還不如去大公司當個領導來得多。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創業的最好的最理想的理由呢?
「The best reason is you can『t not do it」——最好的理由就是,你不能忍受自己不去做這件事。
Sam 補充說: Feel compelled by a particular problem, and starting a company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it,迫切需要解決一個問題,而創立公司是最好辦法,其實是一樣的含義,而幾乎一樣的理由,我在豌豆莢創始人 Junyu 的一次訪談中就聽到過。
你意識到一個問題,並覺得自己必須去解決它,只有這樣,你才會有歸屬感、才有激情去面對前途困難,才能堅持 5 年、10 年,15 年熬出一個偉大企業。比如我自己一路走來深知教育中現存的問題,我覺得教育中很多問題,比如讓學生們更有自主思想、更有選擇意識、對自己人生更有規劃等,都是我希望有人能盡快解決的,如果不解決,就會有更多孩子迷茫、後悔或受苦,也就影響整個社會。所以我也一直關注教育領域的創業比較多。(自己的一次創業相關嘗試,也是在職業教育方面)。
所以說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對的創業?我之前看過一句話,後來就一直是我的微博簽名,那句話是說:「Choose a problem to solve, not an idea to build.」(選擇一個問題去解決,而不是選擇一個點子去發展)。這也就自然聯繫到了後面要講到的創業四大要素。
創業四大要素
Sam 認為要塑造一個偉大公司要在以下四方面做文章:Idea(創業點子)、Proct(產品)、Team(團隊)和 Execution(執行)。也就是說,一個傑出點子,被一個傑出團隊,很完美執行,就會變成一個偉大產品,並塑造成一個偉大公司。
很多 VC 投資時,其實看的也是這些,比如是否是個足夠大的好市場(點子是否夠好),是否是個適合的很好團隊(執行力如何等)。
第一點,Idea
最近流行的一種說法是:Idea doesn『t matter,而且自從《精益創業》這本書火了後,有個詞也跟著火起來,那就是 Pivot.這詞意思是不斷變換方向,找到適合市場等,但 Pivot 這個詞被用得太爛了。
現在基本上,任何「不成功」都可以被說成是一次「Pivot」,很多人也鼓勵大家先開始再說,遇到困難不怕,就 Pivot 就好了嘛。但事實上,據 Sam 在 YC 觀察,絕大多數成功公司,都是一開始就有很好立足點和 Idea 的。
雖然說任何有創業經驗的人都會知道,整個團隊一開始做的東西,和最後成型的東西,一定非常不一樣,但大方向,其實是可以把握住的。比如做美甲 O2O 的河狸家,比如做女性社區的美柚和大姨嗎,比如做娛樂社交平台的唱吧,這些都是從一開始聽上去就有很大概率會火的東西,哪怕產品的內核和細節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但面對的人群和解決的問題都是不變的。
另外,在想 Idea 時不能只想產品,還要考慮很多別的因素,比如市場大小和成長空間,公司發展戰略、未來成長壁壘等。做 VC 以來,我一個比較大的感受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好的人才,有一個好的 Team,那就請一定要選擇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來發揮,不然就是對資源的浪費。
在一個大的市場內,如果你能佔有 5% 左右市場容量,可能你已經很成功,並且未來還充滿可能性,但在一個小市場內,哪怕你已經佔有 80% 市場容量,也不太會有人看好你的發展。馬雲和他 18 將如果最開始時選擇的不是電商,而是舉例說是,某種特定疾病人群服務,那麼哪怕他們做得再成功,也不會有現在的聲勢。
當然,國內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公司會很快進入賺錢市場,並把小魚都吃掉。而且,如果你也有想過創業這件事,你可能發現,任何一個很明顯可行的點子,都早就被不知道多少人做過了。所以 Sam 給我們的建議是,要選擇一個垂直的小市場。
但這不是和剛開始說的矛盾嗎?其實不是,Sam 是說:要選擇一個有前景的、可快速復制並擴張的小市場。對一個發展很快的小市場(公司和市場一起發展,就像電商領域的阿里巴巴),和一個發展很慢的大市場來說,前者最適合創業,也是最受 YC 青睞的。
小市場特點是,很多好點子一開始聽上去都很可笑或無聊,比如給所有網民做一個搜索引擎,讓大家搜索網上的所有資料?比如做一個只針對學生的社區,讓大家向網上放自己照片和動態?哪怕谷歌和 Facebook 已經這么成功,我們回頭去想他們最原始的樣子還是會覺得有些難以置信。
所以,想創業 Idea 時要有長遠視角,要有 Vision,要能看到市場在之後幾年的變化。另外,還有一些要考慮的問題,比如說 Why now?為什麼這個東西沒有在一兩年前就被做出來?為什麼一兩年年後再做這個東西就晚了?等等。
最後,一個好點子最好是個全新的東西,而不是對已有東西的改進,比如很多人說我要做寵物領域的 Airbnb,我要做白領領域的 Airbnb,我要做高端商務領域的 Airbnb 等等,根據 Sam 經驗,這樣的東西大多時候會失敗。
總結一下,最好的點子是從自身出發的,最好是起始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小眾需求,並且是可以被非常簡單地形容、理解和復制擴張的產品。
那麼,如果你在想創業,那有兩件事是你現在就要開始做的:1)想好的點子;2)找合夥人(不斷地出門去和人聊天吧少年!合夥人和人生伴侶幾乎一樣難找。)
第二點,產品
Sam 把專利、售後服務等任何和產品和顧客體驗相關的東西都歸為「產品」這個定義內。因為對顧客來說,產品本就是一個 Package,是整個交易行為。
他認為,產品應該做成是被少數人特別熱愛和死忠,而不是做成被大多數人感覺有些喜歡,因為前者做好了,更容易擴張到全部人群;而後者則比較容易不溫不火。而要死不死的狀態,其實是創業者們最害怕的。
他還告訴我們:要和顧客不斷交流,他們會告訴你怎麼做一個他們願意使用、願推薦給別人、或願意付費的產品,要根據他們建議,不斷修改產品,形成一整個流程閉環。
另外,很少有創業公司是死於同行競爭的,一般的死法,都是沒做出最解決顧客需求的產品。
我個人曾有個想法,就是如果你做的是個自己願意推薦給最好朋友和親人購買的東西,如果你恨不得自己花錢買自己產品或服務給好朋友和親人用,那這個產品,一定在某種程度和意義上是個非常好的產品,是個解決真實需求的產品。相反,如果這個產品你在推薦給父母和好朋友使用時會有一絲猶豫和顧慮,那你就要好好想想自己產品是否真正拿得出手了。
另外 Sam 也分享了一些衡量公司成長的指標,比如:總注冊數;活躍用戶數;活躍級別用戶留存率;收入;Net Promoter Score.
其中 Net Promoter Score(NPS)是個比較新鮮的定義,翻譯成中文是「凈推薦值」。如果所有人都勸大家不要使用這個產品,那麼這個指數就是 -100,如果所有人都在自發推薦這個產品,那麼這個指數就是 +100.
第三點:Team(團隊)
1)Co-founder (合夥人)
我們先從 Team 的 Co-founders 也就是聯合創始人說起。因為聯合創始人,是整個創業過程中最重要一環,我們上講課也提到說很少有創業公司是因為競爭對手而死掉,那麼創業公司最常見的死亡方式是什麼呢?就是聯合創始人的散夥(個人觀察,另一個最常見原因是現金流斷裂)。
找合夥人確實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以至於很多人,尤其是學生,最終會很隨意地選擇一個之前不認識的人作為合夥人,這其實是個很諷刺的事,因為招員工大家都知道要面試個兩三輪,而聯合創始人卻會有所謂的「一拍即合」,這肯定是不那麼現實和長久的。
據 Sam 觀察,這樣的公司最終解散的概率非常高。所以與其有個不好的合夥人,甚至還不如不要合夥人(哪怕 YC 投資的最成功的前二十個項目,都是有兩個以上合夥人)。
找合夥人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了解你的合夥人。所以尋找合夥人的最好方式是找老同學,或老同事。如果你所在學校不那麼好,那就盡量去一個好的公司。你去到網路、騰訊、阿里,總是能找到同樣想創業的優秀的人才。
2)Try not to hire (盡量少招人)
盡量不要招人,或者說盡量用最少人完成最多事。我記得 37signal 創始人曾說過,他們就十幾個人完成了所有生意,因為他們做的東西是可復制的,另外像 Whatsapp,我記得被 Facebook 以 160 億美元收購時也才 50 名員工而已,當時那可是一個月活 4 億的 App.所以創始人們不要以為人多就一定是公司繁榮的象徵。
當然,並不是每個公司都適合一直走少人路線,但至少在早期,目標應該是盡量少招人。Airbnb 招第一個人,花了五個月時間面試,而且第一年,也只招了兩個人而已。(他們其中一道變態面試題是:如果你被醫生診斷說你只有一年時間可活,還是否會來 Airbnb 工作?後來,他們覺得這實在太瘋狂了,就把這道問題中的一年時間,改為了十年……)
在創業初期,要少招人的最大一點原因是,早期招人如果招錯,成本非常之高。比如早期招聘出讓的股份,早期員工如果離職給團隊造成的傷害等。另外,很多人說塑造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什麼是企業文化?
我覺得最早期員工的風格就直接塑造了企業文化,所以我記得有聽過一句話是,早期團隊不要過於追求多樣化或差異化,技能可以互補,但做事風格一定要統一。
3)Get the best people (招到最好的人)
有些 CEO 說,我的職責就是找人和找錢,這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沒錯的。我個人一直覺得找到最好的人(或者說是最適合的人)是一個創業公司最重要的事。Sam 建議創業者應該把 25% 精力花費在招聘上,而我個人判斷一個創業者或一家公司是否真的靠譜,總會問創業者一個問題,就是「是不是每個拿到 Offer 的人你都有參與面試?是不是公司內的每個人你都認識?」。
這里我又要拿豌豆莢的 Junyu 舉例,我聽過他在訪談中說,哪怕豌豆莢達到幾百人規模,他還會抽出時間在發 Offer 前面試每個人。我覺得只有真正懂得人的重要,並尊重求職者的人,才能真的做好一個企業。所以創業者們,請認真對待每個應聘者,他們也許不能成為你的雇員,但還可能是你客戶,或至少是你的口碑。
另外,Sam 還有個比較激進的觀點,他說創業公司招聘的前五個人中,哪怕有一個不是最好而只是中庸的人,這個創業公司也很可能死亡。當然我也聽說過,其實把最好的人都放一起,可能會在管理上有很大難度。
但不管怎麼說,找到最好人的方式一般都是靠熟人介紹。而創業公司選擇人的標准更主要的是態度,而不是經驗。
Sam 在招聘時會看的只有三點:a)他是否聰明?b)他是否能完成任務?c)我是否願花很多時間和他在一起?
這些問題有時可以在面試中看出來,有時可能需要在正式聘用前先一起做一個一兩天的小項目來看看感覺。尤其是很多創始人,其實不一定是好的面試者,而很多應聘者,也不一定有好的口才。
另外,馬克扎克伯格招聘時考察的兩點是:a)我是否願意花費很多時間和他在一起?b)如果角色互換,我是否願意向他匯報,他是否能做一個好的上級?這里的第二點,深想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
4)Equity(股份)
股權分配中一個大致原則是,招聘來的前十名員工大概應該得到公司股份的 10%,且一般都是以四年期權形式發放,即做滿第一年獲得 2.5%,第二年獲得 2.5%,以此類推。
另外,我個人再說一下關於聯合創始人和中後期員工招聘的股權分配情況。
對聯合創始人來說,我覺得股權分配有三個原則:一是讓所有人都開心,每個人分多少不重要,只要你們都開心,都覺得公平就是最好的分法(要一開始就說清楚,這件事情拖得越久只會越難);
二是一定要有一方佔多數,有決定權,因為爭吵必不可免,最後一定要有一方是能夠拿主意做決定的。
三是聯合創始人的股權也要以期權方式發放,一般也是四年期。因為誰都可能中途離開,意外總是可能發生。你不希望你的 Co-founder 在拿到股份的第二天就帶著整個公司一半股份離開對不對?
對中後期員工來說,不需要過多強調股份百分比,而是可以直接把股份按公司估值換算。比如你的公司在天使投資後已經價值 1000 萬,那麼你不需要告訴應聘者說我給你 1% 股份,那對應聘者來說也沒有意義,你要告訴他說,我的公司現在價值 1000 萬,你能得到其中 10 萬,並在明年融資後,可能可以成長為 100 萬。
5)Fire Fast(盡快解僱錯的人)
要不留情面的解僱創造辦公室政治的人,態度不對的人,而且要以最快速度解僱他們。不然整個團隊都會被迅速帶壞。一個消極的人,會讓大家都變消極。
四)Execution(執行)
創業公司和大公司相比最大優勢就是執行速度,執行可以包括落地,也可以包括轉彎,所以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Sam 分享了創業公司 CEO 的五項職責,分別是:Set the vision(制定遠景和目標);Raise money(募資);Evangelize(宣傳);Hire and manage(招聘和管理);Make sure the entire company executes(確保整個公司的執行和運作)
其中,Execution 可以被分為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你能不能想清楚該做什麼,二是你能不能知道該怎麼做。我們假設一個合格創始人都知道該有什麼事情要做,而把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上。
對一個創業者來說,有太多重要的事要做,而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專注,因為每天時間有限,所以要專注在最重要的那兩三件事上。而要專注,就要知道該如何選擇和劃定優先順序,也就是說要有確定目標。
目標有短期的,也要有長期的,並且要把目標和所有團隊成員反復溝通強調清楚,因為一開始創始人的關注點和目標,也就是這家公司發展的重點和目標。
另外,要把維持增長作為一個主要關注點。因為不管別的事情怎麼變,只有維持增長能讓企業成長,才能聚攏人心。當企業在增長時,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當企業停滯時,一切不是問題的問題都會出現。(當然也不能在模式驗證之前盲目的快速擴張。)
一個成功的創業公司應該是每幾天都有改動,都有新功能上線。比如我去年剛回國時,曾和「哪上班」的創始人聊天,我提到說,現在很多美國公司都缺碼農,其實可以做中國碼農和美國公司之間的橋梁,等再下次見面的時候,他就展示給我看新上線的這個功能了,從產品設計到運營到資源對接速度極快。
另外,我也記得 Lynn 曾經說過,最靠譜的創業者一般也都是回郵件最快的,不管白天黑夜。這應該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
最後,Sam 給到創業者和創業公司的一句建議是:「Always Keep Momentum」,也就是說永遠都要在變化和成長,不要停滯。
一句名言是:「The competitor to be feared is one who never bothers about you at all, but goes on making his own business better at all time.—— Henry Ford.」「你應該害怕的是那些從不理會你,只專注在自身進步的競爭者們。——亨利 福特」
結合我最近的閱讀,包括當時 Sam 觀點,幾本推薦讀物是:《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Venture Deals》、《Zero to One》、《The Facebook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