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先聲葯業融資

先聲葯業融資

發布時間:2021-02-18 00:18:04

㈠ 高盛在中國資本市場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雙面」高盛 眾所周知,從今年11月的CPI達到4.4%,並創出25個月以來新高的情況來看,中國內地加息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應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但是我們也很清楚,即就是加息,目前銀行存款一年期2.5%的利率水平,相對於CPI而言,依然處於負利率水平。要想使得百姓的財富增長速度趕上CPI上漲的速度,投資成為百姓一個不得不為之的選項之一,因此加息對股市的下跌影響力,作用不會太大。至於上調印花稅,則更顯得有些滑稽。目前股指在2800點附近震盪,藍籌股的市盈率僅為10倍左右,市場根本不存在「投機過熱」跡象,何談上調印花稅呢?至於傳出內地基金大佬級人物范勇宏先生被雙規的消息,更顯得有些好笑。范勇宏先生作為國內基金業的領袖級人物,其被雙規的消息自然在市場中引發擔憂,進而引發A股市場的大幅震動。事實上,上證指數再度暴跌3.98%,收於2894.54點。謠言惑眾的作用已經起到了。盡管華夏基金管理公司新聞發言人張後奇先生11月17日迅速出面澄清說,此為市場謠言,純屬無中生有。但謠言對市場的負面沖擊作用已是木已成舟。 值得玩味的是,高盛看空A股的傳聞。如果我們再參考12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一篇名為《要警惕和打擊操縱市場的國際資本大鱷》,感覺就更清楚了。該文旗幟鮮明地指出,上調印花稅謠言以及某國際知名投行向投資者群發賣出中國股票郵件是大跌的導火索。文章特別指出,此前不久,正是這家投行發布了積極看好中國股市投資前景的策略報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有操縱股指牟利之嫌。據此,《南方日報》亦撰文指出,該文所指的國際知名投行,依據事實,顯然是指高盛無疑。這也難怪有媒體稱,在此輪暴跌之前,高盛公司分別向中國境內媒體和境外客戶提供了內容迥異的「陰陽」兩份研究報告,一份是向內地公眾唱多中國股市的;另一份卻是向其客戶下達賣出指令,掩護其客戶從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賣出的。 為什麼這次又出現了高盛的影子?為什麼國內主流財經媒體經常質疑高盛,每逢中國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調整之際都能「精準」押注,使其客戶和自身大牟其利?高盛到底在中國資本市場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狼外婆」或是「吸血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看看高盛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吧! 一屠金融資本 作為國際投行大鱷,高盛對賺取資本市場的「快錢」向來是來者不拒,由此培養出其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國內舉辦的盛大的建國35周年大慶讓高盛看到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勢頭,為了便於就近觀察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動態,方便制訂進軍中國資本市場的策略,高盛在香港成立了亞太地區總部。 1990年,國內證券市場設立,讓高盛嗅到了香味撲鼻的商機。為此,高盛動用了其在美國政界、商界、金融界等多方面的人脈資源,為其打開中國金融資本市場鋪路。高盛的努力沒有白費,1994年,高盛獲准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代表處。與此同時,高盛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國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拿到進軍中國資本市場「通行證」的高盛絲毫沒有耽誤這「從天而落」的餡餅,把其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步邁向了其最熟悉的金融市場:1994年6月,美國摩根投資銀行和高盛正式參股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以超過每股凈資產6倍的價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其中高盛投資3500萬美元。2005年,匯豐銀行出資81億港幣收購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國平安股權。高盛轉讓平安保險股份之後,10年投資收益高達30倍以上。有趣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國平安發行上市之日,高盛參股的高盛高華證券公司作為主承銷商參與了中國平安的IPO發行,為已經是賺的盆滿缽余的高盛又奉獻了一把。 殺向中國金融資本的第一刀讓高盛品味到了中國資本市場美味的大餐,30倍的投資回報讓高盛嘗到了「嗜血」的快感。由此而一發不可收拾,高盛把砍向國內金融資本的刀鋒磨得更加鋒利。2002年,高盛擔任中銀香港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2003年,高盛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並資助該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與此同時,鑒於高盛在國際投行的大鱷地位,高盛也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發放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的金融機構,投資國內A股市場的額度為5000萬美元。 2005年,對於高盛扮演的中國金融資本市場「殺手」這個角色而言,無疑是一個極為忙碌的年頭。高盛先後擔任交通銀行價值21.6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在淡馬錫控股以14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在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6億美元入股中國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擔任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中國太平洋人壽24.9%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而這一年最為引人注目的重頭戲則是高盛以18億美元入股工商銀行。 伴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的改革,國內銀行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發展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高盛也非常看好國內銀行上市的商機。不過,為了降低參股工行的成本,增加自己在參股工行價格上的話語權,高盛也是頗費心機。先是利用評級機構說事,惠譽國際評級在當時一份評價工商銀行的報告中指出,資產負債狀況近來出現的改善能否長久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惠譽認為,工行的資產質量狀況依然欠佳,截至2004年12月底,其不良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為4.7%就是一個明證。在此背景下,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投資人要求擬上市的國內銀行改善資產質量。為此,四家國有銀行在上市前,政府用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了由銀行剝離的2.5萬億元不良資產,這不僅使四家銀行大大「瘦身」,資產質量一夜之間大幅改善,向「境外戰略投資者」出售的是一個甩掉歷史包袱、資產優良的銀行股權,使得國家擔負了銀行改制的巨大成本,也導致了工行發行價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億美元的總價認購164.76億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入股工行以後,利益的驅使使得高盛為國內銀行大唱贊歌,工行也在一夜間由一個資產狀況不佳的銀行一躍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銀行」。而當國人沉醉於這個「全球最賺錢的銀行」稱號之時,高盛則是低聲埋頭發大財,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獲利近120億美元,資產增值4.65倍。高盛在去年6月沽售約30.32億股,已套現19億美元。 通過參股國內金融機構賺取豐碩收獲的同時,高盛也把屠刀揮向了儼然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內產業資本,利用資本優勢和人脈資源,對國內優秀企業展開了新一輪「剪羊毛」運動。 二屠產業資本 高盛在國際投行中的卓然地位為其在國內企業開拓投行業務提供了無可比擬的便利。很多國有大型企業尋求海外上市融資時,由於缺乏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了解,也缺乏與國際資本溝通的渠道,這就為高盛「一個蘿卜兩頭切」的內外通吃手法大開方便之門。 從1997年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募資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國石油、中國網通、中芯國際、東風汽車、北汽控股、盛大、平安保險、中興通訊、TCL、聯想集團、中海油、分眾傳媒、上海先進半導體的融資上市都有高盛的參與。2006年,高盛再度向國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資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億元人民幣中標雙匯股權拍賣,獲得雙匯集團100%股權,間接持有雙匯發展35.715%的股權,後通過受讓掌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約收購。高盛參股雙匯發展以後,藉助著雙匯發展這只「下金蛋」的母雞,通過加大利潤分紅比例以圖迅速收回參股成本,其中以2006年與2007年最甚,分紅方案均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現金分紅41084.4萬元,2007年度現金分紅48479.59萬元,分別占當年合並報表凈利潤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凈利潤52%。最高分紅額度占凈利潤額度的比例高達88%,這在國內上市公司的分紅比例中絕對是前所未有的。不僅如此,隨著2007年國內股市牛市的到來,高盛在狂吞雙匯發展分紅的同時,悄悄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權轉讓給鼎暉投資以及其他公司,並未在雙匯發展信息披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雙匯發展才對外發布澄清公告,雙匯發展因此受到中國證監會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價格從西部礦業前股東東風實業公司受讓3205萬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礦業召開2006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以2006年12月31日該公司股份總數32,050萬股為基數,以資本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12股,以法定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體股東轉增,以未分配利潤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轉增和送紅股後,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猛增至1億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礦業發布公告,稱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出售所持西部礦業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若按減持期間市場均價8.67元計算,高盛累計套現10.3億元。高盛持股西部礦業1.923億股的全部投資成本只有9610萬元,以減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計算,投資回報高達974.3%。高盛對西部礦業的此次投資曾被業內人士指責有手續違規、利益輸送、關聯交易、操縱市場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對海普瑞增資491.76萬美元,持股數增至1125萬股,佔有12.5%的股權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資股變更為4500萬股,平均持股成本約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發行價計算,高盛獲利達93.27倍。 在隨後的日子裡,在新東方、阿里巴巴、國美電器、分眾傳媒、中國糧油控股、先聲葯業、英利新能源、寧波銀行、中國鋁業、北京控股、遠洋地產、雨潤食品、SOHO中國、東南融通、波司登、尚德電力、中國旺旺、遠洋地產、茂業國際、太平洋航運、吉利汽車的上市融資路上,都能看到高盛這個資本大鱷的身影。而在掘金國內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之後,高盛也把資本陰影伸向了剛剛邁過「溫飽」進入「小康」的國內中小投資者。 三屠中小資本 今年的股市讓很多中小投資者極為郁悶,因為股市中為數不多的行情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直上直下的「坐電梯」。從11月11日至今,滬指單日漲跌超過50點的大幅異動次數超過5次,使得很多習慣於波段操作的投資老手疲於應對。 導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股指期貨大幕拉開後,中國證券市場已經進入了對沖時代,進入了做空也可以賺錢的股指套利時代。各種跡象表明,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觀面的原因,但是,市場中存在著一股不為投資者所知的雄厚資本,利用國內指數編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過操縱指數和影響輿論造成市場短期大幅異動來謀取暴利。而能夠在市場上具備如此雄厚資本實力和影響輿論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許就有高盛的背影。 從高盛精確出台的國內外「陰陽」研究報告來看,其出台時機和市場異動時機極為吻合,由於能夠看到高盛精準研究報告的都是國內外大型機構投資者,當這些機構投資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資思路,憑借其資本實力,很容易在市場中形成急漲急跌的走勢,為高盛「渾水摸魚」掠奪中小投資者的散碎資本大放「綠燈」。這些跟隨高盛投資思路資本採取的是拉高權重股吸引跟風盤、在股指沖高時逐步布局股指期貨空頭頭寸、通過散布利空製造恐慌引發股指下跌三部曲實現的。由於中小投資者資金額度所限無法參與股指期貨投資,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犧牲品。 高盛「三屠」,讓剛剛20歲進入青年期的國內證券市場累累受傷。而高盛之所以能夠在國內資本市場「橫」著走,所依仗的不就是一張國際著名投行的「畫皮」?所依仗的不過是美聯儲高官以及美國財政部高官多是從高盛出身的美國政界資源?因此,對於國內資本市場的監管者和投資者來說,在國內證券市場步入20歲之際,我們的資本市場是不是也應該發揮青年人的「闖勁」和創新精神,探索走出一條適合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國特色資本之路,讓高盛這個國內資本市場的大鱷賺取應該得到的利益,而不是謀取暴利!

麻煩採納,謝謝!

㈡ 江蘇先聲葯業有限公司的公司機構

任晉生
任晉生,先聲葯業的創始人,現任先聲葯業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任晉生1982年畢業於南京中醫葯大學中葯專業;1982~1992年就職於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歷任技術員、副總經理;1992~1995年擔任江蘇醫葯工業公司部門經理;1995年3月創立先聲葯業;2003年獲澳洲麥考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葯科大學客座教授、南京中醫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西北大學兼職教授。
趙令歡
趙令歡,先聲葯業董事,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的副總裁以及弘毅投資總裁。1984年獲得南京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北伊利諾斯大學電子工程和物理學雙碩士學位;1996獲得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1年之前曾先後擔任任Infolio的董事會主席、總裁和首席執行官、Vadem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總裁和首席執行官、U.S.Rotics有限公司以及Shure Brothers有限公司的高級經理;2001~2002年期間擔任eGarden風險基金的董事總經理;2002~2003年期間擔任UT斯達康和聯想集團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顧問;2003年加入聯想控股和北京弘毅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林國強
林國強教授,先聲葯業獨立董事,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現名為上海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學位;於1968年自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有機化學碩士學位;1989年成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93~1999年間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自1997年起,擔任復旦大學兼職教授;自1998年起,擔任南開大學兼職教授,2000年起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及西南大學兼職教授,貴州大學客座教授,並於2001年被任命為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科學部學者;自2006年起擔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科學部主任。
劉洪泉
劉洪泉,先聲葯業獨立董事,1983年畢業於山西財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92年至1995年任華瑞制葯有限公司總經理;1995年至2000年,歷任法瑪西亞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首席營銷和業務官、董事總經理;2000年從中歐國際商學院畢業,獲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同年擔任江蘇中貿發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無錫醫葯公司總經理;自2000 年至今出任華瑞制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薛兆坤
薛兆坤,先聲葯業獨立董事,1989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1992年成為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成員;1995年至1998年以及2001年至2005年先後在工商東亞資本有限公司(前身為NatWest Markets公司融資亞洲有限公司)擔任不同的高級職位,最後任職務為董事總經理兼投資銀行部主管;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擔任三菱日聯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公司融資部主管;2007年3月至今任星展亞洲融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錢海波
錢海波,先聲葯業董事會秘書,高級經濟師、執業葯師;1984年南京醫科大學口腔系本科畢業;1986年獲得南京師范大學法學學士學位;1993年取得上海醫科大學衛生經濟學碩士學位;1986年至1993年,任南京醫科大學衛生經濟研究室主任;1993年加入先聲葯業,歷任總監、首席執行官特別助理、市場戰略部總經理以及部門總經理;2002年獲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出任上海復星醫葯公司首席執行官特別助理;2007年獲得中國葯科大學管理和社會葯學博士學位。 任晉生
周進東
周進東,先聲葯業常務副總裁;1982年畢業於南京中醫葯大學中葯專業,從1996年起至今歷任南京先聲制葯總經理、江蘇先聲葯業副總經理、南京先聲東元制葯總經理、(海南)先聲葯業總經理。2008年獲得澳洲麥考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殷曉進
殷曉進,先聲葯業高級副總裁,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執業葯師;1982年獲得中國葯科大學葯學學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任中國葯科大學制葯廠總經理;1992~2000年擔任中國葯科大學葯研處處長;2000~2003年,出任江蘇先聲葯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新葯研究中心總經理;2001年獲南京理工大學工業工程碩士學位;2003年至今擔任江蘇先聲葯物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
石征亮
石征亮,先聲葯業營銷副總裁,MBA。2002年畢業於中國葯科大學葯學專業獲得大專學歷,2003年畢業於南京師范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獲得碩士學位。1985年9月~1993年4月任職於南京制葯廠設備科,1993年5月~1995年2月任江蘇省醫葯工業公司醫葯科部門經理。1995年3月年加入先聲葯業,歷任上海地區銷售經理,蘇、滬大區銷售經理,蘇、滬、兩湖兩廣大區大區經理、銷售總監,醫院部副總經理,閩贛分公司分公司總經理等職。
馮全服
馮全服,先聲葯業副總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南京中醫葯大學醫學碩士,南京中醫葯大學兼職教授。1995年加入先聲葯業,具有企業文化部、市場廣告部、總經理辦公室、人力資源部、商務部、醫院部等多部門工作經驗,歷任江蘇先聲葯業浙閩贛大區經理、商務華南蘇滬大區經理、廣東分公司經理、北京分公司經理、總裁辦主任、總裁助理兼醫院一部總經理、醫院部總經理、江蘇先聲副總經理、華北分公司總經理、江蘇分公司總經理等職位。
張業泓
張業泓,先聲葯業總裁,擁有18年醫療行業從業經驗;哈佛大學自然科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學博士及沃頓商學院MBA。張博士在默克美國、歐洲、中國及其他地區工作逾12年,其間,他曾負責國際GMP工廠的設計和建設、產品上市、供應鏈運營和商業拓展等工作。在2004年至2007年,他在IMS大中華區擔任執行總裁。之後於2007年到2008年間,他回到默沙東擔任中國區總裁一職。到任先聲之前,他在麥肯錫中國擔任醫療行業高級咨詢負責人,專注於影響中國醫療行業的體制性問題。
趙宏
趙宏,先聲葯業常務副總裁;擁有南京醫科大學醫學學士學位及中歐國際商學院EMBA學位。現兼任南京醫科大學客座教授。1992年進入醫葯行業,先後在西安楊森制葯有限公司和北京諾華制葯公司擔任醫葯代表,地區銷售經理,大區銷售經理,全國銷售總監,銷售副總裁,大中國區高級副總裁等職。
王鵬
王鵬,先聲葯業首席科學官,20年的醫葯研發領域從業經驗。1982年畢業於中國葯科大學葯物化學專業,1983~1984年就讀於四川醫科大學攻讀生物化學研究生課程,1984年起就讀於東京大學葯學部並於1990年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1990~2008年,王鵬任職於先靈葆雅研究院(美國新澤西州),在那裡完成博士後研究並歷任高級研究員,副主任研究員, 主任研究員, 高級主任研究員和資深研究員。2008年~2009年,他擔任葯明康德新葯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生物副總裁以及常務執行委員會成員。2009年加入先聲葯業。
田家倫
田家倫,先聲葯業營銷副總裁;1989年畢業於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財會專業;2002年通過清華大學工商管理(MBA)碩士課程研修班學習,獲結業證書;2008年獲得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4~2000年曾先後任南京國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財務部經理、南京六合制葯廠經營副廠長、南京長澳制葯有限公司財務部經理。2000年加盟先聲,2000年~2008年,先後擔任先聲葯業總經辦經理助理、商務部大區經理、商務部商務總監、商務部總經理、江蘇先聲副總經理、集團采購部總經理、粵桂瓊分公司總經理、集團總裁助理。 錢海波 44歲 錢海波,先聲葯業董事會秘書,高級經濟師、執業葯師;1984年南京醫科大學口腔系本科畢業;1986年獲得南京師范大學法學學士學位;1993年取得上海醫科大學衛生經濟學碩士學位;1986~1993年,任南京醫科大學衛生經濟研究室主任;1993年加入先聲葯業,歷任總監、首席執行官特別助理、市場戰略部總經理以及部門總經理;2002年獲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出任上海復星醫葯公司首席執行官特別助理;2007年獲得中國葯科大學管理和社會葯學博士學位。

㈢ 弘毅投資的核心能力

專注中國,幫助中國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幫助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是弘毅投資的核心能力。
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國有企業和企業家面臨獨特的經營和管理環境,弘毅投資在國有企業改制、釋放國有企業領導人和團隊潛力方面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初步成果,弘毅所投資的中國玻璃、中聯重科、石葯集團等原國有企業,在弘毅投資進入後都進入了企業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中最充滿活力、發展最快的部分,弘毅自2003年以來,已經投資了包括蘇寧、先聲葯業等在眾多知名民營企業。弘毅進入之後,通過幫助企業優化管理機制、提升運營效率,使企業成為行業領跑者。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新興市場崛起,中國企業融入全球市場、跨國公司拓展中國市場的需求日益強烈。長期專注於中國市場並具備國際資源整合能力,弘毅投資已在跨境投資領域進行探索,投資於CIFA、柏盛國際(Biosensors)等企業,幫助中國企業進行海外並購,並將技術領先的海外企業引入中國市場。
弘毅投資從不同環節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創造、提升企業價值:
機制調整:通過調整企業的所有制、激勵機制和決策機制,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釋放企業活力
戰略梳理:協助企業建立制定發展戰略,並幫助企業建立制定、跟蹤和調整戰略的能力
管理提升:通過提升企業的管理理念、戰略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和營銷管理水平系統性地改善企業的績效
金融服務:協助企業進行融資、優化企業資本機構 ;合理利用財務杠桿提高股東的回報率 ;幫助企業提高現金流管理水平
行業整合:利用財務投資人優勢幫助企業尋找合適的並購對象,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國際拓展:利用投資人網路資源和人脈關系協助企業在研發、生產和市場等方面向全球拓展
弘毅投資對中國本土企業和企業家有深刻理解,與企業家結伴同行,至誠至信。

㈣ 中華醫葯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急急急!!!!!

中醫是以哲學、宇宙觀、生命觀為基礎,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版,整體觀念,辨證論權治,「望、聞、問、切」,重視「脈象」的變化;中葯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復方配伍、加工炮製等特點。

㈤ 健康服務機構的興起史

也許下面這篇文章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希望對你有用

健康產業引發「財富第五波」
3年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的《財富第五波》中文版首次在中國大陸面世,將健康產業稱為繼IT產業之後的全球「財富第五波」,大膽預測美國未來幾年健康產業年產值將達1萬億美元。
健康產業也無疑正在成為中國的「財富第五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7年1~10月,全國僅醫葯製造業的總產值就達到5,073.80億元,同期增長25.87%。
投資者也毫不掩飾對健康產業的關注與偏愛。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07年前3個季度中,僅針對生物/醫葯類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額已經達到5.11億美元。中國健康產業已經由產業投資轉入資本運作階段,資本市場無疑正在改變著這個產業的生存方式和競爭態勢。
從健康消費需求和服務提供模式角度出發,健康產業可分為醫療性和非醫療性健康服務兩大類,並形成四大基本產業群體,即:以醫療服務機構為主體的醫療產業;以葯品、醫療器械以及其他醫療耗材產銷為主體的醫葯產業;以保健食品、健康產品產銷為主體的傳統保健品產業;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調理康復和保障促進等為主體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醫療產業、醫葯產業對於消費者而言多是被動消費,偏重於治療;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則是主動消費,偏重於預防;保健品產業介於二者之間。

健康產業投資之醫療篇
一直以來,醫療行業由於投資周期長、產品同質化嚴重、風險較大、醫療體制約束等原因,成為投資者又愛又恨的領域。不過2007年以來,陸續在海外上市的沈陽三生、同濟堂、先聲葯業、葯明康德、海王星辰等企業都有良好表現,境外融資的升溫又一次為投資機構注入了興奮劑。2007年的醫療改革所帶來的新機遇,也顯然成為重大利好消息。
醫療改革帶來商機
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2007年,「新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面將擴大到全國縣(市、區)總數的60%,2008年在全國基本推行,2010年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如果農村人口分別用5年、10年、15年達到城市人均衛生醫療費用2004年的水平,農村人均衛生醫療費用年均增長33%、15%和10%。這為國內醫療器械以及服務行業帶來了巨大商機。
國外媒體報道,目前有近600億美元的資本在關注中國的醫療市場。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當前,國內民營醫療機構包括佳美口腔、瑞新醫院、愛德華醫院和曙光醫院分別獲得了來自境外基金近8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國際資本對中國醫療所關注的領域主要集中於眼科、口腔、皮膚科等專業科室的投資。此前,中國衛生主管部門也曾透露出醫院將不再給泌尿、眼科、口腔、醫學美容和中醫等6個專業科室增加投入,允許非公有醫療經營參與。

醫療器械成主角
在市場需求的持續推動下,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是最近幾年的投資熱點。
到2010年,國家對農村醫療體系建設投資預計將達到2000億元,其中用於醫療器械的佔到30%。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三大醫療器械市場。
目前國內醫療器械經銷企業有45000多家,但平均醫療器械行業產值不足700萬元,而美國一個公司的產值大概是70億美元。業內人士普遍預計,隨著中國醫療器械相關法規的完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迎來進一步的快速發展。其中,家用醫療產品的市場潛力,和進口產品替代所帶來的商機已經普遍引起投資者注意,成為資本介入醫療器械行業的理想切入點。從功能細分上來看,投資者認為在五個領域更容易發現投資機會,他們分別是醫院信息化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家庭和自我保健器械、微創醫械、器官移植和輔助醫械、醫療服務機構等。
新葯研發:風險與機遇並存
相對於醫療器械,風險投資雖然對於新葯研發特別是合同研發外包(CRO)同樣抱有熱情,但是顯得更為謹慎。究其原因,一是新葯研發時間相對較長,投入大,風險較高。比如,一般研發新葯的資金投入至少需要3億美元,研發時間則為8-10年,會超出很多風險投資基金的存續期。二是相應產業結構的不健全,導致市場回報不確定。花費了較長時間開發出來的新葯,即便拿到了監管部門的批文可以上市,也不見得在銷售額上會有大的增長。

健康產業投資之非醫療篇
12月5日,愛康網宣布獲得了又一輪2500萬美元的融資。此之前的11月15日,國康網宣布獲得啟明創投首輪近千萬美元投資。
估測我國健康管理產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0億元,年增長速度在20%-30%之間,3-5年內可達200億元左右,與此相關的健康保險市場3-5年內有望達到1000億元,健身娛樂產業3-5年內可達800億元。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講到:「健康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蘊涵無限前景,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健康產業的持續發展,使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8%左右,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

健康管理將成疾病防控主流
健康管理是最近二三十年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步興起的,在中國雖不足十年,其發展卻猶如雨後春筍般異常迅猛。
在中國可以預見的將來,個人健康管理、企業健康管理也將迅速成為維護健康、預防與控制疾病的主流。

服務與營銷創新是關鍵
我國健康服務產業還遠未進入全國化市場格局競爭階段,但區域市場內多所有制結構、多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將明顯加劇。在這一競爭過程中,服務創新與營銷創新將是健康服務機構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具體而言,目前國內健康服務產業發展模式呈現多樣化趨勢,其多數發展模式是在延承國際健康服務先進理念的同時兼顧具體國情,其經驗教訓都具有借鑒價值。如何突破價格競爭瓶頸,積累充足且合格的專業人才,梳理優化業務流程,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健康服務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決定中國健康服務機構未來命運的主要因素。

跨行業合作及行業監管有待改善
雖然外資對中國健康管理行業的投資熱情很高,但是介於其對中國醫療服務市場造成潛在的巨大沖擊,目前國家審批還比較嚴格。10月26日,衛生部下發了《體檢機構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體檢機構必須在衛生行政部門登記並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開展有關執業活動。外資發展連鎖機構,雖然外資可以佔到公司股份的70%,但是在開連鎖機構時每開一家新店都要經衛生部審批。一般的情況下外資拿到這個批准需要半年到一年,且難度較大。
另一方面,健康體檢產業是中國特定製度環境下新興的醫療服務業態,沒有相對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較和參考,所以目前中國還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政策及規范,現行政策按醫院審批和監管模式進行,為醫療服務連鎖機構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業內人士表示,健康體檢機構與一般醫療機構針對人群不同、服務范圍、標准不同,因此應該及時出台相關管理辦法,解決健康體檢與健康診療、健康保險的結合問題等,促進醫療與保險的跨行業合作。

閱讀全文

與先聲葯業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洱一般什麼價格查詢 瀏覽:398
銀華回報的基金凈值 瀏覽:475
黃金周國外搶中國遊客 瀏覽:356
小貸想從金融機構貸款 瀏覽:462
華山參滴丸價格 瀏覽:714
中航精鑄股票 瀏覽:545
投資理財帳戶 瀏覽:792
黃金投資概述 瀏覽:578
基金是怎麼波動的 瀏覽:319
股票價格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瀏覽:120
外匯每年 瀏覽:871
新一代信息技術股票 瀏覽:478
中國十大投資理財平台排行 瀏覽:305
均值回歸外匯交易策略 瀏覽:597
中國電影投資 瀏覽:926
2078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51
科創板基金申購比例 瀏覽:82
反彈基金 瀏覽:802
適合40歲怎麼理財 瀏覽:147
開戶香港期貨所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