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銀行理財產品豐裕1號保不保本的求透露下,謝謝
豐裕1號是非保本的理財產品,官網顯示是中低風險。不過這個產品的收益不高,只有4%多一點。你可以考慮浙農金服的理財產品,收益會比余額寶和銀行理財產品都要高,但是風險和這兩個其實是差不多的,而且浙農金服的資金存管就是做在杭州銀行的。望採納,謝謝!
『貳』 杭州銀行的豐裕一號1805期這款理財風險高嗎
收益高風險就高
『叄』 中國古代十大商人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時期越國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入越,輔助勾踐廿余年,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的計策的,並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
但當勾踐復國之後,他了解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他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貢(前520——?)
端木賜,字子貢,名賜,姓端木。春秋末期衛國人,今屬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貢雖出儒門,卻懂經商之術。多年的經商活動使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為孔子與其門徒的周遊列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歷史上多用「端木遺風」來表經商致富之人,即源於此。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戰國東周洛陽人,梁(魏)惠王時在魏國做官,後來到齊國、秦國。《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時商業經營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諸如「人棄我取」、「知進知守」等經商理論至今對現代理財有指導意義。
4、營國巨商——呂不韋(約前292年~約前235年)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史載「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筆大買賣卻是:結識秦流亡公子贏異人並資助其回國即位,從而成功實現個人由商從政的歷史性轉變。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富可敵國——沈萬三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他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早的國際貿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個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費用。只可惜其孫捲入藍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軍雲南,財產沒收。
6、第一富翁——伍秉鑒
商名伍浩官。清代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憑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一說為2600萬兩)。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元外商債務,他獨自承擔100萬。同年在廣州病逝。
7、商業巨族——喬致庸(1818--1907)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是喬家經商第三代人,喬家商業從第一代喬貴發起家,到第三代由喬致庸大手筆經營,使喬家成為商業巨族,故致庸可謂喬家殷實家財的奠基人,人稱他為「亮財主」。他經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謀善斷,是位商場高手。喬家在包頭開辦的復盛公商號,在他的策劃下發展為龐大的復字型大小商業網路,基本上壟斷著包頭商業市場,故包頭有「先有復字型大小,後有包頭城」之說。光緒十年(1884),他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創立了匯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恆票號。在他的經營下,喬氏商業遍及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業務繁榮,財多勢旺,成為商場巨賈。
8、紅頂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績溪人,幼名順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並開辦胡慶余堂中葯店。
9、一代錢王——王熾(1836-1903)
王熾,一代錢王,紅頂商人。資本主義在西方巳興起,生活在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國商品經濟萌動的態勢,投巨資於剛興起的銀行票據匯兌行業,以昆明「同慶豐」錢庄為龍頭,在當時全國22個行省中的15個行省及香港、越南、馬來西亞設立分行……被譽為「執全國商界牛耳」之雲南金融業的開山鼻祖。晚清巨商王熾在英國《泰晤士報》評選的19世紀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紅頂商人」,晚清名臣李鴻章曾稱其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王熾的商德商道,對後人都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
10、五金大王——葉澄衷(1840-1899)
寧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寧波商團的先驅和領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賦,頭腦清醒,樂觀時變,為人處事既誠且信,寬厚待人,被稱為「首善之人」。在葉澄衷傳奇性的創業歷程中,誠信寬厚的性格幫助他在窮途時得到難得的機緣,有人資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匯路口開設了上海灘第一家由中國人獨自開業的五金店——順記洋雜貨店。並據此發展出覆蓋五金、機械、鋼鐵直至軍需器械和軍服的龐大生意,開設了38個分支機構,贏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稱。並繼投資金融業,在上海、杭州、鎮海、蕪湖、湖州等地開設票號、錢庄,鼎盛時竟達108家。在寧波商幫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
『肆』 杭州銀行理財產品豐裕1號472期182什麼時候到期
銀行里的黃金白銀理財最好:周期短,收益高,買賣靈活,交易手續極低, 資金存取自由,有張網銀卡就可以登錄網銀開通黃金白銀了,之後在電腦,手機上都可以買賣操作的,你在網銀里開通的時候輸入我們機構號,交易手續費可以幫你降低一半,同時提供行情買賣指導,我做這個5年多了,有豐富的價格走勢分析和實盤買賣操作經驗,望採納
『伍』 杭州銀行理財產品豐裕一號風險等級怎麼
你好,這類產品會標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風險分三級,Pr1,Pr2,Pr3,其中Pr1,Pr2主要投資債券貨幣市場,風險不大,Pr3就大了
『陸』 我在金融島上看到這個杭州銀行 「」豐裕2號「197期182天」 的理財產品,幫我看看好不好
銀行理財,利潤都不高,不管短期還是長期包括分紅型。
『柒』 中國古代哪個王朝的經濟最發達
我國古代經濟最發達的朝代是北宋,她在經濟,科技等方面都達到了,我國封建王朝的最高峰.但是她的軍事力量拖跨了她,自北宋開國開始就與契丹打仗,但是就從來沒有勝利過,後來又和女真打,還被亡了國,糾其原因應於開國皇帝趙匡胤對軍事將領的態度有很大關系,趙匡胤坐上了皇位後,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平的收回軍權,並通過其它一些手段讓,兵不識將,將不熟兵,這也造成了在朝廷中,文臣掌權,武將幾乎沒有說話的權利;這些將領平時在家賦閑,戰時領兵,也消磨了他們的鬥志,因為最強的將領只有通過不斷戰爭才能快速的成長起來,兵家講究"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而這樣,連知己都做不到,要想取勝談何容易,也正因為這種策略導致北宋中後期沒有出現比較有名的將領,結果也就出現了范仲淹等文人領兵的情況.
北宋初年通過統一戰爭,先後滅掉武平,南平,南唐,北漢等割據勢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宋朝有了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契機。從趙匡胤立國開始就確立了文治天下的國策,重用文臣,鼓勵墾殖,發展商業手工業,北宋經濟一度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宋朝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與科技的進步,為推動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北宋初期朝財政收入最高達到過16000萬貫錢,北宋中後期財政收入也多達七八千萬貫,甚至到了明朝財政收入還曾達到過10000萬。我們無法考證宋代的銅錢與今天的貨幣如何換算,也不知道宋代這樣數字代表什麼含義。但是如果僅靠宋朝時期的歲貢,稅收來衡量一個朝代是否經濟發達,是很牽強的。
總之宋朝是懦弱一個的朝代,宋朝的統治者是少有作為的統治者,宋朝時期,版圖萎縮,邊疆動盪,對外屈膝求和,對內橫征暴斂,使用封建禮教,皇權思想束縛,麻痹人民。宋朝在動盪中逐步走向了滅亡。
『捌』 宋朝為什麼很富有
宋朝歷史---分析總覽
宋朝 是中國歷代朝代中 經濟最發達的 國民文化最興旺的 科技創新成果最多的 人口基數增長最健康的 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 繁榮鼎盛朝代 如果您不相信 鄙人將向您介紹一個如夢如幻的宋朝
讓我們一起夢回宋朝:
1 經濟發達
宋富 這已早成歷史的定論 其他王朝「抑商」 而惟獨宋例外
宋初 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 市田宅以遺子孫 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後 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 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 令眾「政事之先 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 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 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 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法 輕民法的傳統做法 專門研究施行了專賣法 如鹽法 酒法 茶法等法令 宋代則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 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 而且宋的經濟法令 統一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 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 是非常科學的法律法規 這些正確的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 商貿發展迅猛 手工業發展迅猛 使宋朝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銀行 這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銀行可以貸款 異地付款 就算是從近代來看 都是非常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 以地域而言 宋時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區 就連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 也比唐代有較大發展 這也是另人很驚訝的
從手工業看 坑礦 茶鹽 造船 造紙 製糖 紡織 制瓷等都比唐代進步的多 宋的手工業除了產地擴大 產量增加以外 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 比如「糖冰」(冰糖)的生產技術 「單筒井」的開鑿 宋瓷的精良等 無不反應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 而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 解放了大量受俘於土地的農民 使他們投入於商業 手工業中 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採金 銀 銅 鐵 煤等礦藏 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 加工工廠 如 造船廠 造紙廠 印刷工廠 織布廠 火器廠 還有各地的官窯等等 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興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 中國已懂得用燒煤 煉鋼 大型手工業則僱傭幾百全職的產業工人 而政府的兩處軍工業聘用八千工人——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了!華北的鋼鐵業以1078一年為例 年產達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 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 此外 礦冶 造紙業 制瓷業 絲織 航海業也高度發達 宋代無愧於 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 更是當時世界上的手工業之霸主!
從商業看 唐代的城市多趨於行政中心 而宋代市鎮則趨於工商業化 唐代都市內的貿易地區由官員嚴格控制 宋代則更加自由 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城市的發展 「坊制」的突破 集鎮的興起 因此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界限逐漸消失 宋代的這一類的"新型"都市有些發展至有了很大的規模 如開封和杭州都達到一百萬人口 而後者就是"馬可波羅"在元初所見的「前所未有」的城市 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後期 中國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達"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萬之間 數百年後阿拉伯旅行家 伊本.貝圖塔也稱杭州為"世上最大的城市"!從事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 產量加大 投入資本大幅度擴充 因此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 也已不單獨只是農業了 工商業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業
且在其商業運作中還出現了 銅板印刷的廣告 這比西方資本主義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 就學士蘇東坡來說 他就曾給一位做油食老婦人 做過一首廣告詩 使之興隆
更有意思的是 宋朝還出現了近似現代報紙的「小報」和史上最早的商標 商標是小可意義重大 這標志著宋朝商業化體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 著名學者沈括所著<貨幣流通速度論>也是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
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 也是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母體 而宋代的經濟突飛猛進 則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玖』 在杭州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被工作人員看到了賬號和密碼,怎麼辦
不放心就修改 不過光有帳號 密碼 沒你身份證 沒你帳號介質 他們能取?你理財沒到期能贖回?
我見過有人去銀行拿報紙 按密碼的時候把報紙蓋在自己手上的 你要是不放心 下次試試這個 這樣攝像頭就找不到了
『拾』 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賞析(轉帖)
《再別康橋》賞析
徐志摩是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侯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一:彩虹似的夢的追尋與幻滅
徐志摩家中富裕。其父徐深如辦有醬廠,錢庄,綢庄,燈泡廠,在上海,杭州有投資,是滬杭鐵路的股東之一,硤石鎮商會會長,且徐志摩是家中獨子,深受長輩喜愛。家庭對他有影響,他活潑好動,喜歡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對他也有影響。1915年,他在北大讀預科(當時先讀3年預科,再讀5年本科)時,認識了張幼儀,她端莊,善自理,會理財。有人把她比作《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當然,王熙鳳的品質大大不如張幼儀。不僅如此,張家更有錢,所以徐家很高興找到這個媳婦。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為政治,二為經濟。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歡,更重要的是,張幼儀的大哥張家敖是中國銀行總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認識張家敖。以前讀書時,張家敖曾視察過徐志摩就讀的中學,知道徐志摩的語文好,作文寫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事。二哥張學勵,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有名的哲學家,民社黨主席。
張學勵介紹徐志摩認識了梁啟超,梁啟超深愛徐志摩這個弟子勸他出國深造。於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學,同行有汪精衛。他先到克拉克大學學歷史,一年後取得學士學位。1919年9月份,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政治經濟學,一年後獲碩士學位。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讀了,到英國劍橋大學找羅素(一位自然哲學家,被徐志摩稱為英國的"梁啟超"),但兩人失之交臂了。因為羅素因反對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遭"解聘",而來中國教書,徐志摩卻赴英國找他,未果。當然,後來兩人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愛情觀深受羅素影響。
進不了劍橋,只有在倫敦大學讀政治經濟博士,認識了陳西瀅,張世昭,林長民(林徽因之父,北洋軍閥司總長)。經林長民介紹認識劍橋大學教授迪根生,由此進入劍橋大學,當時叫康橋大學,這樣就與康橋發生了聯系。
一>確立志向: 彩虹似的夢。因為徐志摩想在中國建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認為德國人太蠢,幹事機械;法國人太陰,幹事過分;南歐人太亂,頭腦混亂;美國人淺薄,文化歷史不長。所以比較像樣的是英國。他曾說過"英國人是自由的,但不機械;時保守的,但不頑固"。所以他認為在英國實施民主政治的條件,遠在大喊大叫的美國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樹立一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煙與文化之辯》中,他說過:"我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振動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之大。客觀上看,英國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羨慕,主管上看,他有個追求:愛、美、自由。同時他最好的朋友胡適也說過"徐志摩一生追求愛、美、自由",英國正好符合主客觀要求。
二>步入詩壇。徐志摩當時留學是想當類似美國國務卿的政治家,後來棄政從文是受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影響,也包括當時一些作家,作品的影響。同時由於他喜歡結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爾對他的影響最大。
一天晚上11點鍾,徐志摩去拜訪曼殊斐爾,雖然只有20分鍾,但連任談得十分投機。曼殊斐爾的美給他極大的吸引力,對她的話言聽計從,徐志摩說過"這20分鍾是不逝的20分鍾",可見給他的印象很深。他曾說過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純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傑作。所以曼殊斐爾說:"徐志摩,你將來最好去搞文學,最好不要搞政治。"這對徐志摩觸動很大,也是徐志摩開始走向文學創作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離婚與失戀的影響。他在倫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16歲的林徽因,在當時稱為"中國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結過婚的。追求時當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說:"我是少女,你是有婦之夫,你得先離婚。"徐志摩聽後覺得很有希望,於是與1922年赴柏林找張幼儀離婚。因為浪漫的他認為林徽因是愛、美、自由的化身,雖然張幼儀很好,但是沒有浪漫氣質。他說:"我要當中國第一個離婚男人"。通過很多朋友做張幼儀的工作,最後張幼儀同意了,之後兩人關系更好,一禮拜一封信。離婚後他立刻回到了英國,卻發現林徽因已經到美國學建築學。可能林徽因的父親認為徐志摩當女婿不適合。此刻,老婆沒了,戀人沒了。兩腳踏空,心悲涼,用詩抒懷,《春》中寫到他看到別人在草叢中戀愛,自己很眼紅,感覺自己很孤獨。所以開始步入詩壇。
三>迷戀自然。劍橋大學很美,古典建築群,藍天碧海,鳥語花香,田野里點綴著農舍,一條康河貫穿其中。若分析《再別康橋》,必須讀《我所知道的康橋》,介紹了他每天的生活——劃船,看閑書。這便是他的留學生活,但他不後悔,他說,他讀了三本書:自然書,人生書,社會書.康橋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國後,他寫了第一首與康橋有關的詩《康橋再會吧!》,康橋是其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賴之鄉。自然風光陶冶之下,造成了他清高,超脫的英國紳士風度.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詩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寫於徐志摩回國後,日子不好過。林徽因與他的老師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訂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創作上也不順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講座的開頭經常是:"我是英國留學生,我們英國留學生......"因為過於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歡熱情,奔放,誇張的風格,他曾寫過一首詩感嘆他在日本九州醫科大學學習時的艱難生活,其中一句"淚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風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詩不通。他認為:"只有長江,黃河水才會滔滔,而淚怎麼會滔滔。"郭沫若很偉大,但他也是個凡人,對之當然不高興了。同時徐志摩也得罪了魯迅,因為他經常到處發表文章,論述"詩歌應講求音樂性"。魯迅回應寫文章批評徐志摩道:"你總是到處啾啾的叫,總是到處跳。"。之後,魯迅幽默的寫到:"我寫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沒見他來投稿了。"當然,我講這些情況,只是說明徐志摩在創作上,個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煩。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詩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寫於徐志摩回國後,日子不好過。林徽因與他的老師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訂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創作上也不順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講座的開頭經常是:"我是英國留學生,我們英國留學生......"因為過於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歡熱情,奔放,誇張的風格,他曾寫過一首詩感嘆他在日本九州醫科大學學習時的艱難生活,其中一句"淚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風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詩不通。他認為:"只有長江,黃河水才會滔滔,而淚怎麼會滔滔。"郭沫若很偉大,但他也是個凡人,對之當然不高興了。同時徐志摩也得罪了魯迅,因為他經常到處發表文章,論述"詩歌應講求音樂性"。魯迅回應寫文章批評徐志摩道:"你總是到處啾啾的叫,總是到處跳。"。之後,魯迅幽默的寫到:"我寫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沒見他來投稿了。"當然,我講這些情況,只是說明徐志摩在創作上,個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煩。
到了1924年泰戈爾訪華時,他情緒開始高漲。他和林徽因做翻譯,寫了第一本詩集,反映了他早期執著的追求,代表作《我要樹一棵明星》表帶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當然這是資產階級詩人居高臨下的同情,但是有進步。
第二本詩集《斐冷翠的夜》(斐冷翠是義大利的佛羅倫撒),進入了創作第二階段。1924年,他認識了陸小曼,又叫陸媚,精通英語,法語,北京有名的交際花,18歲時就被外交部看中。她有自己的特點,與林徽因不同,她精通文學,會創作劇本,國畫畫得很棒,京劇,評劇都會,跳舞也很棒。她的丈夫王賡,清華大學畢業,梁啟超的學生,美國留學生,先在普林斯頓讀大學,後又考入西點軍校少校級別。
陸小曼的父親看到了王賡的前途,把陸小曼嫁給了王賡。王賡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為何說起他呢?他習慣於美國的生活習慣,星期一到星期六工作,只有周日休息。徐志摩常常到他們家玩:逛公園,到舞場,到劇院。徐志摩可不講哪一天,一有時間就跑他們家裡去。王賡沒注意,則說:"小曼,志摩來了,你陪他去玩一下。"(大家知道,一個丈夫如果對自己美麗的妻子愛撫不夠,第三者容易插足)那麼徐志摩成功地充當了第三者。
王賡是個很疏忽的人,他被調去哈爾濱當公安廳廳長,怕陸小曼吃不了苦,就把她留在了北京,這就給徐志摩提供了機會:一個是交際場上的名花,一個是詩壇熱情浪漫的詩人,兩人一見,場面可想而知。所以當時鬧得滿城風雨。這一段婚姻,這一段戀愛,很多人反對,徐志摩的父親反對,梁啟超反對。在英國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時梁啟超就反對,而這個時候他對這個得意弟子也批評,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警告他,徐志摩就是不聽,他只知執著的追求。
到1925年,北京城鬧得沸沸揚揚,桃色新聞不脛而走,他浪漫的生活經歷超過了他的詩名,壓倒了他的詩名,所以他不得不避嫌,遠走歐洲。所以1925年徐志摩第一次回到母校。他是個聰明人,他走了不能把陸小曼留在那個地方。他不放心,他臨走前告訴陸小曼:"你給我天天記日記,像對我說話一樣,我在歐洲天天給你寫信。"(當然是情書)以此來鼓勵她。他不僅用信,而且用詩來鼓勵她。例如《砌造一座橋》。他要砌造一座愛牆,比剛還要強的牆,來鼓勵陸小曼要記住那一個字——在上帝面前的誓言——"愛"字。用詩用信來鼓勵她要頂住壓力,頂住社會輿論。陸小曼的父母也反對,但王賡有風度,不會拿起手槍,只是勸陸小曼,但是這也沒有作用。墜入愛河,九牛也難以拉回來。在這種情況下,陸小曼雖然有詩有信,但最終還是頂不住了,她病了。打了三封電報到歐洲:"徐志摩,快回來,再不回來,我頂不住了。"徐志摩接到電報馬上趕回北京,陸小曼又"活"起來了。
這時就要商量結婚的事,不能再拖了。可是這場婚姻徐志摩的父親不同意。既然要結婚,他提出了幾個條件:第一,結婚後,到浙江來。安分守己過日子。他對這個兒媳並不滿意。他喜歡張幼儀,不喜歡陸小曼,說張幼儀是賺錢的,陸小曼是花錢的。第二個條件使徐志摩和陸小曼非常緊張,徐父說,必須由梁啟超做證婚人。可梁啟超是反對的,怎麼能作證婚人呢?所以不好做工作,徐志摩只好去找他的好朋友胡適(五四運動的先驅,北大的教授,留美學生),請胡適作工作,梁啟超才答應去證婚。。梁啟超是證婚人,胡適是介紹人,證婚人在婚禮上是要講話的,可徐志摩不知道他的老師要講什麼話。新婚那天,看見梁啟超上來講話,夫妻兩人汗流浹背,兩腿發抖。可梁啟超是怎樣說他的弟子和陸小曼的呢?祝詞如下(先是針對徐志摩的):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意志離婚再娶,以後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然後對這一對新婚夫妻說:你們都是離過婚的人,總是要結婚的,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意志悔悟,祝你們是最後一次的結婚(這個話很有威懾力,梁啟超太有名,所以徐志摩死後,陸小曼不敢再結婚了)。
1929年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了,婚後回到了浙江,徐父專門為他們做了一幢房子,給他們住,但因北伐戰爭被抄家,他們都去了上海。徐志摩回國後,1923年和陳浠瀅,胡適等組織了新月社,出現了新月詩派。後來聞一多從美國留學回來也加入了新月社,1926年在上海徐志摩創造了晨刊副刊——《詩說》,成為新月詩派的主要陣地,,發表詩作及其他作品。其中聞一多發表了一篇文章《詩的格律》,提倡"三美",徐志摩是表示同意的,而且兩個人通過自己的詩歌進行創作。進行實踐,進行"三美"理論的實踐。
結婚後,徐志摩和陸小曼的關系並沒有徐志摩想像的那樣好,因為陸小曼的身體不好,後來通過抽鴉片來止痛,最後上了癮,再加上她喜歡出入舞場,歌廳,劇場,所以一擲千金,徐志摩寫詩,稿費不夠,就只好到大學里兼課,經胡適介紹到北京教書,到處飛來飛去,按照自己的理想,愛,美,自由去改造,但他失望了。在上海這種情勢下,不僅陸小曼陷得很深,如果他自己再呆下去,恐怕也會墮落,他一再勸陸小曼到北京去,他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書,把賺的全部錢都給了陸小曼(因為她花費太多了),還是供養不起。所以陸小曼老是打電報催徐志摩:"快回來,債台高築呀,快回來還帳......"到了1931年,徐志摩正在北京教書,陸小曼又發電報說家裡沒錢了,他只好趕回去。其實他們都是愛著對方的。陸小曼最反對徐志摩坐飛機,但徐志摩卻喜歡坐飛機,他覺得在天上飛來飛去,恨浪漫。陸小曼擔心他的安全,可徐志摩這次仍不聽話,他從北京回來不坐火車,而是搭乘張學良的專機(張學良要到南京辦事)從北京出發到南京,然後坐火車趕回來。一回家兩人吵架。一個說:"你為何不到北京去,害我兩處走,上海環境又不好。"陸小曼始終不聽,她覺得上海最對她交際花的胃口,認為上海比北京好,還說:"徐志摩你又坐飛機,不讓你坐你又坐了回來。"因此徐志摩恨不痛快,拜訪了楊杏佛,拜訪了賽珍珠(為《中國人》寫)想再搭張學良的飛機回北京,但因張學良沒辦完事,所以沒搭成。因為朋友多,他拿到了飛機的月票,坐了一郵政飛機,從上海飛到徐州。這是他頭痛,想回,但因林徽因將在北京大學作報告,講中國古代古典建築,他想去聽,而且約好了梁思成,林徽因在機場迎接他,所以要在徐州加油,堅持要走,結果到了濟南當家山,碰上了雲霧,飛機撞在山上,機毀人亡。
他死後,很多有名人士都去了,例如梁啟超、胡適、郁達夫、沈從文,至於林徽因夫婦更不用說,在這里有幾個女人很失望,張幼儀離婚後沒結婚,等他回心轉意;林徽因在失事現場撿了一片碎片,掛在自己的房間,一直到她1954年去世,說明她心裡還是愛著徐志摩;第三個是陸小曼,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她是有責任的,後來戒掉鴉片煙,整理徐志摩的著作,詩作等等;再就是賽珍珠暗暗喜歡徐志摩,但徐志摩無心顧及,告一段落,這個階段是與理想實現有關系。
第三部詩集《猛虎集》於1931年8月出版,他的詩表現出對理想的追求已開始絕望。為什麼?1927年的大革命失敗,有很多東西,徐志摩對很多都不滿。資產階級思想是這樣,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寫了一首詩——《生活》,表現了絕望,還有一首與《雪花的快樂》相對,名字叫《別擰我,疼!》。矛盾曾批評他,認為"它要算一首淺黃詩"把肉麻當有趣,這說明他的空虛和頹廢,走向萎靡,以上是思想創造的介紹。下面講《再別康橋》是怎樣抒情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柔美悠遠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鍾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處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詩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於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歷的提煉和升華,換句話,我們通過生活的橋梁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麼"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飛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認為"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
再粗略講一下,《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舊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復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