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理財
1.儲蓄
銀行的定期年利率是2.25% 你可以每月存收入的30% 剩下的用於生活開銷和應急,這種方式比較實用 ,可以保證收入開支的靈活分配。
2.基金
是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徑 可靠性強 較為穩定 利率高於儲蓄 分為3/5/10年的 時間越長利率越高
3.股票
利率很高 但風險也很大 短線操控適合專業人士 業余者最好一年只進行1-2次,逢低買進 (抄底) 高價賣出 切忌不要猶豫,不要貪心,不要心急。否則要麼賺不了多少,要麼全部套牢。
根據你的情況 除了30%用於存款或買基金外,你可以每月再抽出10%的收入去買股票 先熟悉下環境流程操作方法 試著去買一點 虧了也無所謂 當打牌輸錢 。不過即使你熟悉了之後 也不能拿所有的錢去投資股票 ,一旦被套將讓你資金無法周轉,陷入困境。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 要學會分散風險。
祝你好運!
2. 普通人怎麼理財啊
第一、銀行定期存款。很多人都喜歡把錢存成定期放在銀行,這個確實是最穩妥的方式。在中國銀行很難倒閉,你的本金幾乎沒風險。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還是比較喜歡選擇這種方式的,而且現在銀行都喜歡搞活動。存個一年定期,送點兒油啊、米啊、超市卡啊。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就特別高興。不過銀行的年化收益普遍都在3%左右,太低了。而且定期的話,不太方便。
第二、債券有國債、金融債券、公司債券。這個比起股票風險低,但是收益也低。可以選擇復利計息。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比銀行定期強。年化收益大概在3%~5%左右。
第三,各種貨幣基金。微信、支付寶還有各種股票軟體都可以購買貨幣基金。以前貨幣基金的收益還是可以的。四五年前的時候,余額寶年化一度高達6%。不過現在各種寶寶們的收益下降的特別厲害。現在2.5%都不到。優點是比較方便,可以隨時用。第四、基金。基金的好壞主要看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選基金是個技術活兒,要是選的好的話,收益還是不錯的。要是前幾年買上白酒基金的話。現在的收益翻倍都不止了。不過買的要是不好的話,可能會虧損嚴重。還是比較建議買上滬深300指數的基金,年化收益大概在6%左右。基金的優點是可以長期定投,比較適合有閑余資金的公司或個人。
第五、股票。股票不用多說,這個就看個人的能力了。如果剛上市買進茅台1萬元市值,現在有400倍收益也就是400萬。不過是10年前買入中石油跌的就剩零頭都不夠。普通人可以買指數基金。
3. 怎樣理財能達到比較好的收益
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個好的理財習慣容易有錢,暴富是不現實的,暴富之後也會隱藏著一些不法之事或者要承擔極大的風險,所以,我只就咱們老百姓怎麼能有錢談談看法。俗話說:你不理才,才不理你,但回答這位朋友之前,我首先想要明確的是,理財不是教你賺錢,而是叫你合理的花錢,是教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收入情況支配自己的收入,這點請一定搞清楚,並非你有這種習慣以後就會發大財,而是保證你一直以來的生活質量。好了,下面來說說您的問題,作為咱們老百姓,經常看著自己手上不多的工資犯愁,從支出上說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每月的生活開銷,包括食物,房租,水電煤氣等開銷
2:禮尚往來的人情錢
3:服裝,電器以及一些不可預知的開銷
4:給老人的家用
從收入上說,經常會看著別人幾年前買了幾套房子,如今房價暴漲,或者買了股票獲利豐厚感慨自己又沒貪上好時候,錯過了賺錢的機會。在面對一些開銷的時候,也經常會覺得不想花錢,但算算也沒什麼可以省掉的花銷。
我想說的是,無論炒房,炒股,都不是對普通家庭最合理的理財方式。
首先,我們應該養成一個好的理財習慣,我基本上同意樓上把錢分份兒的做法。
生活開銷所用到的錢是無論如何沒辦法省的。索性我們給個人理財做一個概括,做一個理論上的闡述,先了解個人理財的范圍都包括什麼。
個人理財的范圍包括:
(一)賺錢--收入
一生的收入包含運用個人資源所產生的工作收入,及運用金錢資源所產生的理財收入;工作收入是以人賺錢,理財收入是以錢賺錢,由此可知理財的范圍比賺錢與投資都還要廣。包含:
① 工作收入:包括薪資、傭金、工作獎金、自營事業所得等。
② 理財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房租收入、股利、資本利得等。
(二)用錢--支出
一生的支出包括個人及家庭由出生至終老的生活支出,及因投資與信貸運用所產生的理財支出。有人就有支出,有家就有負擔,賺錢的主要目的是要支應個人及家庭的開銷。包含: 生活支出:包括衣食住行育樂醫療等家庭開銷。 理財支出:包括貸款利息支出、保障型保險保費支出、投資手續費用支出等。
(三)存錢--資產
當期的收入超過支出時會有儲蓄產生,而每期累積下來的儲蓄就是資產,也就是可以幫你錢滾錢,產生投資收益的本金。年老時當人的資源無法繼續工作產生收入時,就要靠錢的資源產生理財收入或變現資產來支應晚年所需。 包含:
① 緊急預備金:保有一筆現金以備失業或不時之需。
② 投資:可用來滋生理財收入的投資工具組合。
③ 置產:購置自用房屋、自用車等提供使用價值的資產。
(四)借錢--負債
當現金收入無法支應現金支出時就要借錢。借錢的原因可能是暫時性的入不敷出、購置可長期使用的房地產或汽車家電,以及拿來擴充信用的投資。借錢沒有馬上償還會累積成負債要根據負債余額支付利息、因此在貸款還清前,每期的支出除了生活消費外,還有財務上的本金利息攤還支出。 包含:
①消費負債:如信用卡循環信用、現金卡余額、分期付款等。
②投資負債:如融資融券保證金、發揮財務杠桿的借錢投資。
③自用資產負債:如購置自用資產所需房屋貸款與汽車貸款。
(五)省錢--節稅
在現代社會中,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可用來支應支出,有所得要繳所得稅、出售財產要繳財產稅、財產移轉要繳贈與稅或遺產稅,因此在現金流量規劃中如何合法節省所得稅,在財產移轉規劃中如何合法節省贈與稅或遺產稅,也成為理財中重要的一環,對高收入的個人更成為理財首要考慮。 包括:
① 所得稅節稅規劃
② 財產稅節稅規劃
③ 財產移轉節稅規劃(該項目前境外較多採用)
(六)護錢--保險與信託
護錢的重點在風險管理,在指預先做保險或信託安排,使人力資源或已有財產得到保護,或當發生損失時可以獲得理財來彌補損失。保險的功能為當發生事故使家庭現金收入無法支應當時或以後的支出時,仍能有一筆金錢或收益可彌補缺口,降低人生旅程中意料外收支失衡時產生的沖擊。為得到彌補人或物損失的壽險與產險保障,必須支付一定比率的保費,一旦保險事故發生時,理賠金所產生的理財收入可取代中斷的工作收入,來應付家庭或遺族的生活支出,或以理賠金償還負債來降低理財利息支出。此外,信託安排可以將信託財產獨立於其他私有財產之外,不受債權人的追索,有保護已有財產免於流失的功能。 包括:
① 人壽保險:壽險、醫療險、意外險、失能險。
② 產物保險:火險、責任險。
③ 信託
看完了分類,結合我多年的經驗,概括了如下幾點理財方式,只做探討。
1:既然想要理財,就一定要理才成為習慣,堅持,積累和敏感是理財的精髓
2:把收入分為四份,(以收入2000元,現有存款5000元為例)
分別為:
一:固定支出(包括生存生活資料消費,老人家用,以及話費,房貸,車貸等支出)預算扣去1000元
二:不可預知支出
感情消費:同事之間家裡有個紅白喜事,同學聚會等,預算扣去300元
電器消費:大到電視,電腦,小到手機,MP3播放器,難免有個壞了或者過時了的情況每月存200元「基金」
三:活期儲蓄(剩餘400+感情消費結余+電器消費結余)
四:小金庫50~100(每月必存,不可擅用),最好有個固定的款額,便於管理
一二項為支出,三四項為收入。這樣,一個月,攢個500應該沒有大問題。如果遇到突發事件,可以動用活期儲蓄里的存款,但第四項不可輕易動用
再說說消費觀念。
善於選擇實用性強的產品,不要輕易相信商場所謂的打折促銷。以免貪小失大。
善於選擇經久耐用的名牌產品,第一提高了你的生活質量,第二,過硬的質量讓你會少付出很多使用之後的維修維護保養甚至更換的費用。
善於選擇必需品,不要輕易購買奢侈品
善於選擇現在就能為生活提供服務的商品,而不是買了沒處用,譬如還沒有孩子,就先把嬰兒床賣買了,我們要相信家裡的東西要添是永遠要添不完的,也要相信你有時刻把握時尚的眼光,你今天為明天購買的消費品等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一般都會看不上了。
善於延長自己所擁有物品的使用壽命,比如手機,說白了實用就好,對過多的功能的追逐是得不償失的。
善於利用過時商品或者說更新後的舊物創造新的價值。如,把不用的傢具商品賣掉,把舊傢具翻新等。
善於計算修理壞舊商品或更新他的價值。
善於發現並保護好家裡能夠升值的財產,如:古董,紀念錢幣,郵票等
善於節約。
最後舉些網上很俗的例子,是幾個故事: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去通州購買了一套房。
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後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
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里,以後還是都歸自己。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再看第二個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並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碟,6張光碟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碟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碟,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希望我費盡口舌的解答能夠讓您滿意,希望您理財成功
4. 如何正確理財呢
個人理財選擇正抄規大平台很重要,獲得襲安心收益同時能更好的保障資金安全。度小滿理財就是原網路理財,度小滿理財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專業化理財平台,提供基金投資、活期理財和銀行定期理財等多元化理財產品。度小滿理財幫助用戶安心實現財富增長,用戶根據自己的流動性偏好、風險偏好進行選擇適合的理財產品。目前,度小滿理財已持續安全運營近5年時間,往期產品也均完成了本息兌付。
此條答案是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點擊測額最高可借20萬。有錢花大品牌靠譜利率低,滿易貸最低日息0.02%起,借款1萬元利息最低每天2元,息費透明,最快30秒審批,最快3分鍾放款,支持提前還款。手機端點擊下方馬上測額。
5. 怎樣理財,收益最大
收益和風險成正比,一般的理財都是高風險高收益,但是會讓人忽略字面下的意專思,也就是高風險高屬虧損。
所以比較好的理財方案是不把資金放在一種類型的理財產品中。
理財首先應該留出日常開銷的,然後有一部分現金存款以備不時之需,還有富餘可以考慮理財。
理財首要一點就是量力而為,不要把所有資產都投進來,做理財不是賭博。再就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可以有一個規劃,低風險和高風險的相結合,低風險的收益低,高風險收益高。比如一部分買保險,一部分買銀行低風險理財,再拿出一部分做投資,投資可以考慮股票啊,期貨啊,外匯啊。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