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說萬般帶不走,請問人死的時候,錢財帶不走,但是賺錢的能力帶的走嗎譬如馬雲有100億帶不走,但是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此生有善業,就會給下輩子帶去財富和賺錢的能力。如果沒有善業,賺錢的智慧和能力也帶不走。
我們此生沒有財富,沒有賺錢的能力和智慧,這是因為我們前世善業很少的緣故。不要緊,只要我們現在開始積德行善,供養三寶,將來後世也一樣會有財富,有賺錢的智慧和能力。
② 佛教經典法門求財富得財富,那不就沒有因果了嗎
佛教經典法門求財富得財富,那不就沒有因果了嗎?
師父佛安:弟子是修佛至今快三十年的人,一向對佛法非常的虔誠與信仰,現在弟子有一個疑問想要問師父,請師父幫我解除疑惑:在佛教的理論中都說,人的一生貧與富跟過去世的布施多寡有很大的關系,過去世布施很多的人,今生隨便做就隨便賺,賺錢像賺水一樣,很快就成為了億萬富翁,但是過去世布施不多的人,這輩子就會很貧困,甚至賺不到錢,餓死街頭,這道理說來蠻合理的,對於懂因果的人來說,真的是很合理的。
不過,令弟子感到疑惑的是,在很多佛教經典中常提到有很多的法門都可以"求富饒得富饒",包括葯師法門,大悲觀世音法門、地藏法門,寶篋印陀羅尼經、雨寶陀羅尼經、財寶天王法門、財神法門、大吉祥天女咒... 等等等,這些法門都可以求得到富貴與財富,那既然過去世沒有布施的話,照理來說,我們應該用任何方法都無法改變其結果的,但如果透過這些法門的修持,就可以得到富貴財寶,會不會給人一種矛盾的感覺,那反過來說,如果透過佛法的修持就可以求得富貴財寶,那過去世布不布施會不會就變成沒有很大的關系了? 這點弟子一直想不通,可否請師父為我解答疑問!
佛子 您好 阿彌陀佛:
這個因果法則是很復雜的,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佛教講的因果法則可以說就是人生宇宙的運行法則! 可是,從人生的角度來說,簡單的劃分就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個法界。而每一個法界和十個法界之間都有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例如,人和人之間有互動的關系,人和其它九個法界也會有互動關系,這樣子,十法界乘十法界等於一百個法界。而這一百個互動相關的法界之中,又各各具備了十個如是 :「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一百乘以十等於一千,這也就是妙法蓮華經所說的 : 「百界千如、諸法實相」!
因果的道理也就是諸法實相的真理,這一點從「百界千如」就可以去比較清楚的去了解。例如殺生,雖然都是殺生,可是殺一隻螞蟻和殺一位國王,這個因緣果報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救一隻螞蟻和救一位國王,這個因緣果報也是有很大的不同。佛在十法界中是福德智慧最高的一個法界,如果能夠供養到佛陀世尊,那這個因緣果報當然也和供養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有的供養中,法供養是對佛陀最大的供養。在普賢行願品裡面說到:「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所以說,如果真能做到「如說修行供養」, 就算沒有布施多少金銀財寶,其功德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因此能夠讓依法修行的佛弟子們「求財富得財富」,這在佛教的道理上是說得通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陀是三界至尊,擁有無窮無盡的福德財富,同時呢,佛陀也是每一個眾生的大慈悲父。就像是一個萬億富翁,再多的錢也願意無條件的給予自己的小孩! 只不過,就怕小孩子不懂得理財,或者是拿錢財去為非作歹,或是因為錢多而養成驕傲的習氣...。因此,雖然修持佛法可以「求富貴得富貴」,但是倒也不是隨意的祈求都能滿願,這個佛菩薩還是要考慮許多的因素才行!
如果我們過去生中很少布施,也這表示我們過去生中缺乏對因果定律的了解與實踐,也缺乏實踐「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當我們在這種不明因果的情況下,如果佛菩薩輕易的給我們巨大的財富,那或許是害了我們。因此,基本「種瓜得瓜」的因果定律還是不變的原則,這就像是「物質不滅定律」一般,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絕對適用的。但是,還有一個比「物質不滅定律」更高超的定律,那就是「質能轉換定律」,可以讓物質化為能量,能量化為物質。
這個現代的物理學已經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理解的,更何況是佛法中橫跨十法界的因果法則,其玄妙處,自然是非常的不可思議,那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釋大寬 合十
③ 佛教什麼咒可以招財辟邪啊
念地藏菩薩名號。衣食豐足。家人大吉祥。功德無量。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大集部0412
-----------------------------------------------
《地藏菩薩本願經》(節選)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贊嘆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聖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豐足。
六者疾疫不臨。
七者離水火災。
八者無盜賊厄。
九者人見欽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轉男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從。
十八者眷屬歡樂。
十九者諸橫銷滅。
二十者業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諸聖贊嘆。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④ 佛陀諄諄教誨:世俗弟子如何過好生活
耿林 釋迦牟尼雖然以身作則出家修道、勸導、帶動家人、親族及許多人出家,盛贊出家功德,但並非說只有出家才能修行,並非主張一切人都出家,並非認為任何人出家修道都比其在家要好。「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勝於出家。」(《十住毗婆沙論》卷十引佛言)佛世對出家者選擇頗嚴,皆先觀察其人根器,後來又規定須經父母同意方可出家,佛父凈飯王在家已證初果,晚年請求出家,佛觀其出家後不能證得更勝道果,未許。佛弟子給孤獨長者之女善無獨要求出家,佛亦不許,教她嫁給信異教的牛授童子,結果此女出嫁後勸化其夫全家及夫家所在地的很多人皈依了佛教。佛陀的弟子,絕大多數是居家的俗人,其中也有很多人證得了道果。在修行證道方面,出家在家完全平等。就修學大乘菩薩道而言,身處眾生、社會中的在家人,在某種意義上比身處山林中的出家僧尼具有更為優越的修學條件。「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優婆塞戒經》卷一)從諸經所載佛陀對眾多在家弟子的教誨看,在家學佛應與出家人有所不同,當以合理地過好世俗生活,盡到社會責任,獲得今生後世的安樂為本,以布施、攝化眾生為必修的課目。 過好生活、獲得「現法安樂」,首先須有四種具足:第一「方便具足」,謂努力掌握知識、技術,從事對民眾有益無害的正當職業,如種田、經商、從政、文書、會計等,精勤工作,盡心盡責,靠勞動營生養家,服務社會,而不靠賣淫、販毒、占卜、厭禁、詐騙、大秤入小秤出等不正當的手段營生。陀然梵志「依傍於王,欺誑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誑於王」(《中阿含.梵志陀然經》),貪污敲詐,非法致富,遭到佛陀的訶責。學習、工作,獲得財富與成功,唯以勤懇為要,「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長阿含.善生經》),懶墮懈怠,必然敗落衰損。 第二「守護具足」,謂妥善保護田產財物,「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不令失」。(《雜阿含經》卷四)供貸予人,須得謹慎,了解對方,「欺誑抵突者,寧乞未舉與。」(《中阿含.善生經》)沉湎酒色、賭博、迷於歌舞伎樂,皆致財物損耗,家道貧窮。 第三「善知識具足」,謂交結良師益友,不與放逸、欺誑、凶險的惡人為伍。《長阿含.善生經》佛告青年善生:親近惡友有伺機欺騙、喜好屏處、誘他家人、圖謀他物、私貪財利、好發他過六失,令家中財產日日損減。飲酒時為友、賭博時為友、嫖娼時為友、歌舞時為友四種朋友,皆屬惡友。惡友貌似親密,或似畏伏,或似敬順、或常進美言媚語,實則別有所圖,或先予後奪,或與少望多,或為利故親,若有危難,便會翻臉舍離,乃至落井下石。應當交往親近的善友,具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見有過失錯誤能即時指正;二是仁慈寬厚見利代喜,見惡代憂;三是利人助人,防護過失,私下誠懇勸誡;四是同事,為朋友不惜財寶身命。親近此等良友,會多所饒益。《孛經》說朋友有如花、如秤、如山、如地四種。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秤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舄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統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應善於識人,多交山友、地友。 第四「正命具足」,謂善於理財,收支平衡,不令少入多出、多入少出。若收入不多卻大手大腳,不顧其後,「人皆名為優曇缽花,無有種子」,若積財不用,為守財奴,「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餓死狗」。(《雜阿含經》卷四)收入應當分作四份:「一份作飲食,一份作田業,一份舉置藏,急時赴所須,拼作商人給,一份出息利,第五為取婦,第六作屋宅」(《中阿含.善生經》),如此理財,必能富足。《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則說收入的三分之一當用於自己消費,三分之一用來救濟孤獨貧病,三分之一用以周濟親戚,招待賓客。《佛般泥洹經》佛教誡徒眾:「智者居家,恭儉節用,所奉有四,用得歡喜:一為供養父母妻子,二為瞻視人客奴婢,三為給施親屬知友,四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 居家生活的重大問題,是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盡到應盡的倫理責任。青年善生按婆羅門宗教禮儀,清晨禮拜六方,被佛陀看見,告誡說:此非當禮之六方,當禮之六方應是:「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族為北方,僮使為下方,沙門為上方。」(《長阿含.善生經》)並詳悉講述了處理好這六大人倫關系的准則。按佛陀之說,這六大人倫關系的雙方,都各自有其倫理責任,應互相關懷,各盡其責。 為人子女,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供奉所須、凡事稟告、恭順不逆、不違正令、不妨父母所作正業。父母應以五事「敬視」子女:管教不令作惡、指以正道、慈愛入骨徹髓、求善婚嫁、供給所需。 為人弟子,當以五事「敬奉」師長:給侍所須、禮敬供養、尊重擁戴、遵從教誨、不忘所教。師長則應以五事「敬視」弟子:依法調教、誨其未聞、令解法義、盡己所知教授不惜、指示善友。 為人之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憐愛、不輕慢、供給衣物化妝品、委付家事、「念妻親親」(善待妻子的親屬)。妻子則以五事「敬順」其夫:愛敬關懷、備設衣食、和言實語、善體人意、善攝眷屬。《玉耶女經》中,佛陀教導少婦玉耶:為人妻婦,應做夫如母愛子的「母婦」、如妹事兄的「妹婦」、如良朋益友的「知識婦」,或孝敬公婆、善於持家的「婦婦」,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婦」,不做「怨家婦」、「奪命婦」。宗族親戚之間,互相應以五事「親敬」:給施、善言、有利同享、有錯教誡、有難相幫。 為主人者,當以五事「教授」僮僕:量才使用、飲食隨時、隨時慰勞、為之治病、給以休假。為僮僕者當以五事「奉事」其主:早起、做事周密、不與不取、作事有序、稱贊主德。大乘經中,佛教導菩薩,對所有眾生應奉事服務,如仆事主。 在家佛徒,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等出家修道者:慈愍、尊敬、善言、供養衣食、見來乞食不拒之門外。沙門婆羅門則應以五事「教授」在家眾:不令作惡、指示善道、教懷善心,為之說法、為之解惑。 佛陀還多次教人以交友之道。如《大善權經》佛言:「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過失,轉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舍。」《四分律》卷四一佛謂親友之間應以七法相待:「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 在家佛教徒對自己周圍的所有人,都負有應盡的倫理責任。《雜阿含》第929經,佛陀教誡族弟摩訶男:優婆塞(在家男居士)不僅應自己正信、持戒、布施、親近僧人、聽聞受持思維佛法、依法修持,而且應勸化他人正信、持戒、布施、親近法師、聽聞佛法、依法修持,帶動廣大眾生共趨善道、佛道,這叫「自安安他」。一個佛弟子能自安安他,他在民眾中便會有很強的凝聚力,「威德顯曜,譬如日輪」,佛法的光明會從自己身上放射,照亮大眾。《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中,佛教誡在家菩薩,應「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全信;不孝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慳者勸施,毀禁勸戒,嗔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給葯,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若不這樣勸化眾生,是為失職。 玉於深觀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由戒定慧而趨向解脫涅槃,當然也是在家佛弟子所應修學的。佛陀在這方面對在家眾的教導,與對出家眾的教導沒有多大區別。 合理的社會與理想的人間 釋迦牟尼不僅著眼於每個眾生個人的終極關懷,教導人們如何過好人世生活乃至獲得自我解脫,而且重視全社會、全人類的和平安樂,在很多場合宣講了如何過好社會生活,建設合理社會、理想人間之道。釋迦雖非以治理國家社會為己任的政治家,但十分關心社會政治。他創教說法、辛勤教化的活動,看得出是出於一種力圖積改造這個充滿壓迫、斗爭、貧困、罪惡的不合理社會的高度責任心。 釋迦憧憬著一個合理的社會、和樂的人間,他致力於宗教教化,沒能按其理想建成過哪怕是一個小邦國,卻建立了由他的出家弟子組成的小社會--僧伽團體。釋迦為這個團體制定的制度、法則,可看作他社會思想的一種體現。這一團體,可謂古代民主制度的一大典型。團體的成員包括佛陀本人在內一律平等,無階級種姓之分,只按受戒的先後和德行的高低區分座次,每人都有平等的權益,僧團內發生的事情,通過會議的形式由大眾表決處理。僧團結合及集體生活的根本原則,是所謂「六和敬」。和敬,謂團結和樂,互相尊敬。據《長阿含.遊行經》佛言,六和敬為:一「見和同解」,思想一致,見解相同;二「戒和同行」,共同遵守一種戒律,即行為規范、道德觀念一致;三「利和同均」,財物公有,經濟平均,有利同享,無貧富之分;四「意和同悅」,大家情投意合,和樂融融,無摩擦糾紛;五「身和同住」,各自以和樂為懷,尊重他人,歡歡喜喜地生活在同一個團體里;六「語和無諍」,出言和遜,互相歡喜,不爭吵鬥嘴,不說不利於團結的話。六和敬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僧團,任何社會團體,乃至國家,若能以和敬的精神組織管理,一定會團結融洽,給全體成員提供一個和樂的生活環境。 釋迦的社會政治主張,集中表現於他對跋耆國的贊賞。跋耆是當時一個共和制國家,摩揭陀國王阿闍世欲圖征服這個國家,派大臣禹舍到佛陀那裡去徵求意見。佛陀未直接回答禹舍,而告侍者阿難:跋耆國有七事:一、人民經常集會,討論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人皆遵法守紀,不違犯禮度;四、人皆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崇重宗教,祭祀祖先;六、性生活嚴肅,注重貞潔,從無淫亂,「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七、尊崇養護沙門,敬重持戒有德行者。一個國家有了這七事,能令長幼和順,國泰民安,強盛不衰,不會被別的國家破損征服,禹舍聞法告辭而去,佛命阿難召集眾比丘,為大眾講說保證僧團不衰退之法,其首先開示的「七不退法」,即依跋耆國七事而說:一、「數相集會講論正義」;二、「上下和同,敬順無違」;三、「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四、敬事德才兼備者;五、「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六、「凈修梵行,不隨欲態」;七、「先人後己,不貪名利」。有此七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這七法作為諧調人際關系、過好社會生活的法則,適用於任何家庭、團體、社會。 佛陀作為「法王」,還向不少前來請教的國王、大臣曉以修身治國之道。如《佛說出愛王經》列舉為國王之十種過失、十種功德、五種衰損門、五種方便門、五可愛法、五能引可愛法。《正法念處經》佛述為人王者善於治政,由此能證一乘佛法的三十七法。《增一阿含經.結禁品》佛為眾比丘說若國王成就慳貪嗔恚、不親義理等十法,便不得久存,多諸盜賊,成就不著財物、不以小事起怒害心等十法,便得久住於世。《佛說孛經》謂理國者有順事師長、率民以孝、謙虛上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愛人、薄賦節用、赦恨念舊八事,可以安樂。按諸經所載,佛陀多次論述王法政道,其政治思想之深廣度與系統性,並不在中國孟子的政道論之下,其大旨也頗近孟子,大略有如下要點: 1、以正法教化人民,獎善懲惡 所謂「以正法治」、「以法教令」(《長阿含.輪王修行經》)之正法,主要指以因果業報說為理論依據的行為、道德規范,即佛教所謂五戒、十善。當政者應以十善教化人民,獎善懲惡,使全體國民皆能自覺行善,則自然國泰民安。《金光明最勝王經.王法政論品》佛言:「令彼一切人,修行於十善,率土常豐樂,國土得安寧。」對於殺人盜竊詐騙姦淫等惡人,須依法懲治。「若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內,奸詐日增多。」那種「不憂國計但求利己,或從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貨財以枉治道」的貪官污吏,尤為「國之最大惡賊」,應予嚴懲,「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王論品》) 2、惠施平等,周濟貧困 《增一阿含經.結禁品》謂國王應「常好惠施,與民同歡」。《中阿含.本起經》謂「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惠施臣民,平均分配,薄賦節用,讓人民生活富裕,被佛陀強調為國家安定的根本保障。若老百姓貧窮困苦,缺衣少食,縱有法治,也無法根治盜賊。《中阿含.轉輪王經》佛舉過去世的政治教訓說:「因貧困故盜轉滋甚,因盜滋盛故刀殺轉增。」當時的國王用殺頭的辦法嚴治盜賊,結果盜賊竟持刀行劫,砍殺物主,搜捕不盡。只有給恤貧困者,消滅貧困現象,才能根治盜賊。 3、仁慈愛民 《中阿含.本起經》佛陀謂當政者應「多愍善恕己,仁愛利養人」。《大薩遮尼乾子經》謂「王之養民當如赤子,推干去濕不待其言」,應像慈母育嬰一樣養護人民。佛陀主張仁政,反對暴政苛刑。《長阿含.輪王修行經》主張「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大薩遮尼乾子經》謂治罰罪犯宜用呵責教育、沒收財產或罰款及牢獄系閉、驅逐等方法,不宜用死刑,不應用割截眼耳手足等刑罰。 4、知人善任,選賢用能。 《佛說孛經》謂為國主者應明睿練達,知人善任,「任賢使能,賞善戕奸」,不用邪偽之友、 諂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但非賢非能、愚賤不肖之人,也自有其用處,不可舍棄,有如「器雖粗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金光明最勝王經.王法正論品》謂應治罰諂誑之人,國主「若友諂誑人,當失於國位。」《正法念處經》謂國王應「知人好惡」,「於諸臣眾若無因緣不舉不下」,升降賞罰,須有據有理。 5、當政者應注重自身修養 成功地治理天下的前提是成功治理自身,所謂「王欲理人,先自理身」。(《華嚴經》)在這方面,佛陀的思想與中國先秦諸哲「內聖外王」之說頗相一致。佛陀認為,一個好的當政者應具備正見、慈悲、智慧、德行和健康的身體,「敬長愛少,孝順奉善」,「探古達今,動靜知時,剛柔得理」(《孛經》),不貪財,不吝嗇,不耽溺酒色,不嗜睡眠,不懶惰懈怠,安詳平和,「心善思惟」,不輕信人言,「恆常懷忍不怒」,「嗔喜不動」。(《正法念處經》)好的當政者,應具備一個優秀的修道者尤其是菩薩行者的德性和心理素質。好的當政者能以身作則,率導廣大民眾共趨正道,「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從。貴賤有導,率下以正,遠近伏化,則致太平。」(《佛說孛經》)大乘經中說,一個初地菩薩,才能做好率導億萬民眾趨向正道,使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大國王。 釋尊多次向人講說過他理想中的人間社會。他以回憶宿命的方式說,在久遠以前曾出現過那樣的社會,在久遠的未來還將出現那樣的社會。理想人間的標志是統一天下的「轉輪聖王」出世,最佳的轉輪聖王是具有自然所現金輪寶的金輪聖王。《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等載,佛告諸比丘,過去久遠世時,金輪聖王出世,「依法治化」,「不用兵仗,自然太平」,四方歸伏,聖王乘其金輪寶巡視四方,見四方諸國,皆「土地豐樂,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人民的壽命長達八萬歲。後來社會逐漸退化,私有財產、貧困、戰爭依次出現,十惡逐漸充滿世間,人壽亦逐漸減短。人壽減至最短的極限十歲時,有毀滅性的「刀兵劫」發生,經過這番血腥的洗禮,人們開始改惡從善,隨世風之好轉,人壽亦漸增,增至八萬歲時,有轉輪聖王蠰卻及彌勒佛出世。到那時,「轉輪聖王以正治國,無有阿枉,修十善行,爾時諸人民亦修正見,具十善行。」這個世界「五穀豐賤,人民熾盛,財寶豐饒,無所匱乏。」人間的自然風光,也變得十分美好: 「其地平正,無有荊棘坑坎埠阜,亦無蚊虻蜂蠍蠅蚤、蚖蛇惡蟲符,石沙瓦礫,自然沉沒,金銀寶玉,現於地上。四時和調,不寒不熱。其地柔軟,無有塵穢。……地出流泉,清凈無竭,生柔軟草,冬夏常青。樹木繁茂,花果熾盛。……足蹈地時,地凹四寸,舉足還復。……自然粳米,無有糠,眾味具足。時有香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氣馥熏。復有衣樹,……復有庄嚴樹,……復有鬘樹,……復有器樹,……復有果樹,……復有樂器樹……。雨八味水,潤澤周普,地無停水,亦無泥淖……空中清明,凈無雲翳。海出涼風,清凈調柔,觸身生樂……」(《長阿含經》卷十八) 總之,那是一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自然條件極其美好、人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壽命綿永,政治清明,世界和平的理想人間。在佛陀看來,那樣的人間才是合理的人間,真正的人間。佛陀對那種理想人間的實現滿懷信心,確認它必定會來臨。實現理想人間,庄嚴人間、凈化人間,而且「凈佛國土」、「庄嚴一切世界」,令遍宇宙處處皆成為美麗庄嚴的樂園,令一切眾生都永享極樂,所謂「庄嚴國土,利樂有情」,乃佛陀及其無數弟子們的最終理想。佛陀指出:理想人間、庄嚴國土,須靠眾生自己去創造。創造的關鍵,唯在於心:凈化世界,關鍵在凈化自心,不僅凈化自心,而且帶動全體眾生各自凈化其心:庄嚴世界,關鍵在以福德、智慧、諸善等庄嚴自心,不僅庄嚴自心,而且帶動全體眾生各自庄嚴其心。佛陀的全部學說,即是以此為宗旨、為內容的「凈化自心學」、「庄嚴世界學」。■
⑤ 佛教的財神真能保佑人發財嗎 為什麼
佛教沒有財神。財神爺不是佛教的。佛教不能保佑你發財。要發財,那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你自己行善好施,是你富貴的根本原因。佛從不保佑任何人發財。佛只告訴你方法。就是行善布施。你不布施,你求遍天下所有佛菩薩也沒用。記住,做慈善。是發財的根本原因。如果你僅僅是想發財,就去布施吧,不要去拜佛。為了發財而拜佛,那是在給佛臉上抹黑,因為佛不會讓你發財的。佛沒有那樣的本事能改變你貧窮的因果。就像老師教給你掙錢的方法一樣,你不去掙錢,天天給老師磕頭,老師一分錢也不會給你。多去拜佛吧,但是什麼也不要跟佛求,只感謝佛告訴你發財的道理就行了。然後去做慈善。雖然這輩子不一定能發大財,但是你已經種下了富貴的因,總有一天會得到富貴的果。 貌似我說了很多廢話。其實不是廢話。都是大實話。佛告訴我們得富貴的方法:
1、布施。就是用錢財去救助別人。不要說我自己都還沒錢花這種話。如果你以「自己沒錢」為借口,那你永遠不會發財。不是非得叫你把很多錢用來做好事。只是你力所能及就行。2、放生。在夏天的時候,多跟隨一些學佛的團體去放生。 你只要能做這兩點,不出5年,你的經濟狀況就會有很大的改善。發財以後,別忘了去寺院感謝佛教給你的方法(我只是個轉述而已,佛是老師)。 阿彌陀佛。
⑥ 如來佛理財四分法,如來有佛經告訴人如何理分財物嗎
善友!佛陀他老人家還真有告訴我們如何理財的!
佛陀時代有一名婆羅門教的青年問佛陀內說:「佛陀呀!如何而得容現法安樂呢?」佛陀就跟他開示說:「要得到現法安樂,必須要具足四項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
二、守護具足。第三、善知識具足。第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說的「守護具足」,意思就是說財產的保存,佛陀在這里強調的是你既要會賺錢,也要會理財,更要
會守業,而「正命具足」,則進一步說不要浪費,不濫用財物,同時亦不可過於節省吝嗇。唯其如此才能夠獲得現法安樂。由此可知,佛陀並不反對現法安樂,認為
這是學道的資糧,同時也可見其對理財的重視程度。
---佛教的理財觀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560069.html
這位師傅已經總結得很好了。
⑦ 請問佛法講的錢多為五大災難准備的是哪五大災難
佛法經常說到,錢財為五家所共有,不是五大災。
所謂五家,即王賊水火,另有敗家子。所謂王,國王,實質就是指政府,或者叫國家,我們掙了錢,要交給國家各種稅費,甚至遺產都有稅,我們想不繳都不行的。所以經過這樣的簡單說明之後,大家就可以初步了解,有財物為王所有的這一件事。
賊,即盜賊,我們所擁有的財物,或有被盜、被搶、被騙,就屬於這種情況。
第五項為不肖子女,這種情況,多是自己過去世因為某一些原因而積欠對方的財物,今世因緣俱足,感得其成為今世的子女,財物被敗光。
第五項為不肖子女,這種情況,多是自己過去世因為某一些原因而積欠對方的財物,今世因緣俱足,感得其成為今世的子女,財物被敗光。
佛法講這五家共有,意思是說,往昔如果不如法求物而布施,雖然今世感得相對的果報而得財物,但也會在因緣和合之時,又為王賊水火所侵而失去。但如果往昔如法求物而布施,今世所感得的果報,就不會為王賊水火乃至敗家子所侵失了。
⑧ 學佛者可以理財嗎,所得算非傷財嗎
不但可以理財,佛陀為此還有相關的開示。在《巴利三藏》長部第31經——《教誡新嘎喇經》里,佛陀以偈誦的方式教導新嘎喇居士子如何分配和使用自己的財富:
善分錢財為四份,他實結交諸親友。
日常受用一份財,兩份用來營事業,
第四份則應儲蓄,以備危難急用時。
——瑪欣德尊者譯
譯文:
適當的將錢財分為四份,他真誠的結交親人和朋友。
日常用度四分之一的財產,四分之二的財產用於經營自己的事業,
最後四分之一的財產則儲蓄起來,以備在危難、緊急時使用。
本經是佛陀對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 (Siïgà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導,故名為《教誡新嘎喇經》(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導新嘎喇居士子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作為在家人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和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系。
一、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共有十四種:四種污垢的行為、由四種不良心態導致的惡行、六種損耗錢財的行為。其中還重點探討了人們應如何交朋處友:如何識別冒充的壞朋友和結交真正的好朋友。
二、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系可分為六種,包括:親子之間的關系、師徒之間的關系、夫妻之間的關系、朋友之間的關系、主僕之間的關系和在宗教方面的僧俗關系。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雙向性的,其著重點在於作為一個在家人所應當承擔的家庭和社會的各種義務與責任。
此外,經中還探討了在家人應當如何積累財富和分配財產等問題。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真正地按照經中的指示去實踐的話,他的人生必定是幸福與快樂的。
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中,本經被視為是在家人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是獲得幸福生活和美滿人生的最佳指南。
——瑪欣德尊者著
更詳細的內容,請網路「中國上座部佛教」,下載《您認識佛教嗎?》參考。
⑨ 佛家講錢何分配如何捐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
濟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五、合理的支配財富 2、合理分配財富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30日
來源: 作者:濟群法師
126 人關注 列印 轉發 投稿
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五、合理的支配財富 2、合理分配財富
如果我們擁有財富而無理財之道,那麼,十分的財富或許只能發揮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們為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們的財富呢?佛陀也在經典中為我們作了具體的指導。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追求財富的增長,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的貪欲,而是為了要得到一種行善的工具。」只有將財富當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那麼,人間就會充滿溫暖,許多社會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會有耗盡的一天,也就不再屬於我們所有;一味地積蓄財富,也未必就能屬於我們所有,因為貨幣會貶值,股票會下跌,銀行會倒閉,即使將財產緊緊地鎖在保險櫃中,又能有幾分保險系數?所以佛法認為,只有布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所有。就像播下的種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會為我們帶來百倍、千倍、甚至千萬倍的收獲。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既是收獲者,也是播種者。只有不斷地播種和耕耘,才能使我們「恆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為當下的人生和未來的解脫積累足夠的資糧。
========================================================================
星雲長老:
四.怎樣處理財富
我們有錢,並不完全達到目的,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仍然是主要的課題。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財富呢?在《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
我將這個道理把它引伸來解釋為十分的財富如何處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寶積經》中,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為例,他的財富,已經不要為生活計算,他處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
三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
三分之一──奉獻國家作為資源
在《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補助仆佣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不過各位的財富如何經營,剛才講的幾點,限於時間的關系,我提供出來給你們作為參考。不過你們各位,對你們自己的財富,也總有個自己的處理方法!